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2017端午節緬懷屈原講話稿

2017端午節緬懷屈原講話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屈原走遠了,抱着一顆忠心走進了歷史的江水,讓中國所有的龍舟打撈千年萬載。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緬懷屈原的講話稿,供大家閱讀。

2017端午節緬懷屈原講話稿

  端午節緬懷屈原講話稿1:

穿過歲月的河流,還有什麼痕跡不被淹沒?還有什麼東西能夠沉澱?不同時間,已經沒了相同的河流;同一河流,已不見了往日的寧靜。

自從那個載着一腔悲憤的詩人投入狂濤巨浪中,汨羅江就開始以咆哮代替忿怒,以嗚咽代替不平,兩千年,屈原的孤影就在這浮浮沉沉的江水裏/飄蕩,遊走。

屈原不僅是三峽的第一才子,還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詩人,更是一位滿腔忠誠的愛國先驅,當美政思想懸在高崖,“舉賢授能”倡導不復存在,大統一理想成爲夢幻,心中的君王也不再信忠興邦,一個高潔的靈魂在充斥妒忌和詆譭的混濁中越來越孤清寂寞,他知道,他的失落是一個朝代的失敗,是一個國家的悲哀,一部《天問》怎抵那頑固的銅牆鐵壁?

在放逐江南的黑暗日子裏,他依然沒有放棄令人無限悲傷的楚國土地,而當秦兵攻破楚都,他的寄託已不能代替那份透徹心扉的絕望。報國無門,千悲萬嘆,於是,公元前二二七年五月初五,他從容地走向汨羅江,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執着而堅定的腳步,就這樣,他一步步走向洶涌的大江,讓滔滔江水洗去所有的煩惱和污濁,讓靈魂在激盪中升騰。那是怎樣的心痛和悲壯!也許他知道,汨羅江纔是他永遠的港灣和歸途。咆哮的江水和奔涌的熱血一同匯入他的血管,從此,他的血脈奔涌不息,汨羅江水更加清澈而有靈性。

汨羅江收容了一個忠貞而高尚的靈魂,它相信,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會忠於自己的驚爆和息寧,會美奐江上所有的風景。於是,兩千年來,汨羅江努力平息巨浪,讓那個孤魂慢慢靠岸……

屈原走了,在他的故鄉秭歸,留下了永遠的遺憾,在那個“石頭城”牆上,刻下了永久的傷痕,而這塊曾經寫滿悲憤和蒼涼的土地,卻因這位偉大詩人而成爲一方熱土,從此,長江的北岸不再孤寂和茫然。

端午節因屈原而誕生,屈原因寄託了無限懷念和深思的端午節而常存。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包糉子,賽龍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撫慰着一個忠魂。

穿越歲月的河流,多少仁人志士呼喚良知和責任,挽留忠貞和聖潔。智者用深邃的眼睛審視歷史,用沉重的筆墨審閱歷史,把一部殘破的書寫得理性而厚重。

屈原在歲月河流漂走了,而《離騷》、《九歌》等光輝詩篇,以及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永遠留在中華燦爛的史冊上。

歸來吧,痛失的記憶;歸來吧,舞動的靈魂 。

  端午節緬懷屈原講話稿2:

老師、同學們:

本週六是我們流行了幾千年的端午節了,說起端午它的歷史可悠久流長了,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現在成爲我們國家法定的節假日,這一天全國人民都放假,划龍舟,吃糉子,共同緬懷這位爲國獻軀的偉大愛國詩人、政治家。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的楚國在列強環視的狀況下,卻不能及時的發現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改革的銳志,在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後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採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裏,他對當前的形勢有着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譭攻擊。

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自己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掃淨了自鴉片戰爭之後瀰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拼搏來的。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爲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端午節緬懷屈原講話稿3:

端午是夏季裏最重要的一個節日。“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中午的“午”字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又稱重五。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但今天,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楚國政治家,我國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初輔佐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所作《離騷》,《九章》等篇,反覆陳述他的政治主張,揭露反動貴族昏庸腐朽、排除賢能的種種惡行。他在吸收民間文學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騷體這一新形式,以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溶化神話傳說,塑造出鮮明的形象,富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很大。《漢書·藝文志》著錄《屈原賦》二十五篇,其書久佚,後代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劉向所輯的《楚辭》。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懷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汨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祭祀屈原,但多爲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

糉子因此成爲端午節代表性的傳統食品。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糉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糉子已極爲普及,市場上常有糉子賣。

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個糉子。糉子有不少花樣。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爲糉子的餡心。有些地區甚至巧取“糉”與“中”諧音,參加會考或高考的學生多喜食糉子,以表成爲“考中之子”的美好期待。小小的糉子,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佔據着一定的位置。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