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精選工匠精神演講稿模板九篇大綱

精選工匠精神演講稿模板九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好的演講稿可以引導聽衆,使聽衆能更好地理解演講的內容。在現在社會,接觸並使用演講稿的人越來越多,你寫演講稿時總是沒有新意?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工匠精神演講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工匠精神演講稿模板九篇

工匠精神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這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工匠精神與羣衆個人發展”。

很多人認爲工匠精神意味着機械重複的工作模式,其實工匠精神有着更深遠的意思。它代表着一個羣衆的氣質,耐心、專注、堅持、嚴謹、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等一系列優異的品質。

工匠之行,在行動中體悟修行的樂趣,工匠精神不是口號,它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心中。長久以來,正是由於缺乏對精品的堅持、追求和積累,才讓我們的個人成長之路崎嶇坎坷,這種缺乏也讓持久創新變得異常艱難,所以,在資源日漸匱乏的後成長時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

看過一則報道,說的是:截止20xx年,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爲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爲什麼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此刻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他們長壽的祕訣是什麼呢研究者發現他們都在傳承着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在我們的生活中,取得某一方面的異於常人的成就,方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滿足感。而取得這種成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熱愛這一部分的工作。”不可否認,“工匠精神”是一種奉獻精神。它可能默默無聞,無私地貢獻着自己的光和熱,從而確保了一個羣衆的正常運轉。試想,若沒有這種精神,一個羣衆將會怎樣作爲你所在的羣衆中的一分子,我們都應認識到“這天我以我所在的羣衆爲榮,明天羣衆以我爲榮”,“我是這個羣衆中的一員,我就應對我的羣衆負責”。

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就應有工匠精神。比如:在學習的時候,我們要用一種執着、精益求精的工匠態度用心的應對學習,將學習中的任務當做工藝品去雕琢。在生活當中,不要再大費力氣去尋找什麼捷徑了,承擔職責,把自己當下的做好,捷徑可能就來了。所以請大家在學習生活中做到精益求精,腳踏實地,傳承工匠精神,做一個熱愛羣衆的成員。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工匠精神演講稿 篇2

衆所周知,我們國家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工人數量衆多,但能被稱爲工匠的卻屈指可數。從表面看起來,工人和工匠之間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卻有天壤之別。當前,一些貼有“中國製造”的商品在國外成爲了粗製濫造的代名詞,只能在地攤上去銷售。就是因爲缺乏“工匠精神”。什麼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種熱愛工作的職業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樣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單是爲了謀生,而是爲了從中獲得快樂。這也是很少有工匠會去改變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原因。這些工匠都能夠耐得住清貧和寂寞,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職業技能的極致化,靠着傳承和鑽研,憑着專注和堅守,去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裝廠高級技師高鳳林,他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爲此,很多企業試圖用高薪聘請他,甚至有人開出幾倍工資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高鳳林卻不爲所動,都一一拒絕。理由很簡單,用高鳳林的話說,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後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製作態度。能夠被稱之爲工匠,其手藝自然得到社會公認。但工匠對於自己製造的產品,卻永遠不會滿足。在他們的心目中,製作出來的產品就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費時40餘年,先後造了五臺航海鍾,最後一個鐘,創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記錄,從而完美解決了航海經度定位問題。而我國的工匠們同樣毫不遜色,他們中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髮絲的五十分之一,還有人檢測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準,令人歎服。而這沒有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製作態度顯然是無法做到的。

因此,“大國工匠”詮釋出的“工匠精神”就應成爲“中國製造”的內在支撐,這樣才能讓我們國家制造的產品釋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工匠精神演講稿 篇3

“工匠”不是人們概念中的普通“藍領”、“工人”,所謂“工匠”是爲生存而求精,所謂“精神”,即爲質量而執着。

崇尚“工匠精神”表明中國產業發展進入追求精準、極致品質的制度化新階段。但是,且莫爭論我們的文化基因中是否缺乏匠人崇尚,即便政策、機制逐步健全,重視工匠、尊重匠人的文化形態還只是我們的願景。

這些年中國人時興的“全球購”儘管存在深層原因,部分國人喜愛外國“尖貨”時興“全球購”,這是毋庸否認的事實。

發達國家一些產品的確是好,除了科技,還有人的原因,就是對技術工人長期的重視和嚴格的培養。德國傳統上的雙軌制教育,把職業教育與企業實踐結合在一起,幾乎可以稱爲在全球市場成功的重要保證。在德國,技術工人的培訓時間少則3年,只有獲得了技師證書的人,纔有資格開自己的工場。

要想獲得技師證書,還需要在3年畢業後,再當3到5年的學徒,直至通過資格考試。德國手工業聯合會一位負責人曾介紹說,除了嚴格持續的培訓,在實踐過程中,合格技工還必須展示良好的職業品德、素養、守時、精益求精以及團隊精神等,相形之下,在大多數歐洲國家,技工培訓時間要短得多,而且質量也難以保證。

“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風,需要傳統,要有文化習俗,另外還需要機制和政策。《洛杉磯時報》曾長篇報道一則故事來闡釋美國技術工人的形成機制。丹尼爾麥吉是一名高中生,當他表示對四年制大學文憑不感興趣,父母表示理解,儘管他們一直希望兒子能獲得大學文憑。

麥吉認識到,美國技術工人大量匱乏,就業市場急需更多熟練工人填補高薪技術崗位。中學畢業後,麥吉就在當地一家金屬部件生產公司當起了帶薪學徒,除了學費及每小時38美元的學徒費外,該公司還給麥吉提供醫療保險和“401(k) 計劃”(退休儲蓄計劃),此外,培訓一結束即付給他年薪5.824萬美元。這比他大學畢業的哥哥花兩年時間找到的廣告業工作賺得還要多。

麥吉是這樣談論製造業技術工人的:“我要從事的不是枯燥的流水線工作,我的工作需要多年練就的技術和創造力。更重要的是,我有好崗位和很好的福利。我因此受人尊重。”

麥吉這幾句話點中了要害。“工匠”不是人們概念中的普通“藍領”、“工人”,所謂“工匠”是爲生存而求精,所謂“精神”,即爲質量而執着。 “工匠精神”意味着這位工人發自內心對產品的精雕細琢和追求完美,他在勞動的精益求精中獲得豐厚回報和自我實現。

將“工匠精神”納入中國發展和產業升級,確是亟待應對的重大課題。在五千年華夏文明中,“工匠精神”早已被傳頌。《莊子》雲“技進乎道”,我們也都熟悉 “庖丁解牛”的故事,那種業務的遊刃有餘和工作的'從容快樂,就是“工匠精神”的典型體現。中國需要越來越多的現代“庖丁”。

工匠精神演講稿 篇4

當下,“中國製造”正在向“中國智造”強力邁進,我們要補上“工匠精神”這一課,讓它爲中國騰飛,做出用心擔當。

從容獨立、踏實務實。“欲速則不達”、“蘿蔔快了不洗泥”告訴我們,無論是企業發展、人的發展,太強調“快”和“立竿見影”,註定會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記作文。無法讓人永久記住。因此,需要在踏踏實實方面下功夫:不貪多求快,不好高騖遠,不眼花繚亂,不惜力,不怕費事。甚至費盡周折沒有收穫也無怨無悔,不輕言放棄,用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艱苦磨練,產品和技能才能不斷攀越,走向精緻。比如“大國工匠”胡雙錢,在自己的行業幹了35年,“在車間裏,他從不挑活,什麼活都幹,透過完成各種各樣的急件、難件,他的技術潛力也在慢慢積累和提高”。

摒棄浮躁、寧靜致遠。也就是所謂的職業心境的從容淡泊:外邊的世界很熱鬧,自己卻不輕易盲從;燈紅酒綠中的誘惑很多,自己卻堅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樣安靜,像詩歌一樣平和。“靜能生慧”,“靜能生樂”,所以,工匠們才能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枯燥的專業發展中,擁有不知疲倦的技術性快樂。讓技術發展,離淺入深,不斷飛躍。比如“大國工匠”毛臘生,是給導彈鑄造衣服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卻“很無趣,甚至連個愛好都沒有,有時甚至連表達都成問題”。“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讀懂砂子,鑄好導彈”。他將“木訥”當做淡定,將“無趣”當做安靜,浮躁少了,當然就能造就技術的輝煌。

精緻精細,執着專一。《尚書?大禹謨》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在技術競爭、人才競爭白熱化的當下,要想謀求更輝煌的成果,“差不多的思維”要不得,它會讓自己流於庸俗,止於輕薄、膚淺和粗糙。發展思想不精細,產品就上不了檔次。所以,我們要有“人有我優”的技術追求,選定一個目標,努力用一生的時間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永不放棄,不遺餘力,精益求精,甚至用強迫一樣的思維,讓技術和產品“從99%到99、99%”的過程中,迂迴推進,不厭其煩,努力堅守,把每一個生產產品,當作工藝品一樣精雕細刻、耐心打磨。久而久之,就能創造出與衆不同的發展奇蹟、震撼效應。比如“大國工匠”胡雙錢,“在35年裏加工過數十萬個飛機零件,在那裏面沒有出現過一個次品。”精細到了何種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人人都有“工匠精神”,“中國智造”、中國品質,自然就能更上一層樓。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工匠精神演講稿 篇5

工匠精神是中國人自古及今、綿延百代孜孜以求的。早在《詩經》中,就把對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對此,孔子在《論語》中十分肯定,朱熹《論語》注中解讀爲“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再看《莊子》中的“庖丁解牛,技進乎道”、《尚書》中的“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以及賈島關於“推敲”的斟酌,都體現了古代中國的匠人精神。

韓非子《五蠹》一文中提到最早造房子的有巢氏、最早鑽燧取火的燧人氏。“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衆,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爲巢以避羣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這就是最早的“匠人治國”的案例。

魯班生活在春秋末、戰國初,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魯班就參加了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被尊奉爲木匠的祖師。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鑽、刨子、鏟子、曲尺、畫線用的墨斗,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魯班的名字已經成爲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特別典型的還有前面提到的庖丁解牛。廚師給梁惠王宰牛。其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沒有不和音律。梁惠王問:“你解牛的技術如何高超到這種程度啊?”廚師回答說,要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去宰去解,他的刀刃始終像剛磨過一樣鋒利。廚師還說:每當碰到筋骨交錯、很難下刀的地方,便格外小心,提高注意力,動作緩慢,把視力集中到一點……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做任何事只有做到心到、神到、手到,才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而“工匠精神”的核心便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更要樹立一種對工作執着,對所做事情、所造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中國自古就有追求“精確”的傳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說法就是例證。歐陽修《歸田錄》載,汴京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預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總管或曰總工匠。預浩把塔建好後,卻是“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這是怎麼回事,預浩解開了謎團:“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也。”意大利的比薩斜塔聞名於世,但其傾斜卻並不是設計者的初衷;而開寶寺塔則是在充分考慮到氣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舉。這樣來看,不光前人要感嘆預浩“用心之精蓋如此”,就連今人也定會豎大拇指。

謝肇淛的《五雜俎》記載,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義,參與了紫禁城建設,最終邁上了工部左侍郎的崗位;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記載,成化年間的木工蒯剛,仰仗木工技術,官至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間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宮殿有功,走上了工部侍郎的崗位。而同期的徐杲“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

中國古代工匠匠心獨運,他們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傾注於一雙巧手上,創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編鐘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爲“稀世珍寶”;北宋徽宗時燒製的汝瓷,其釉如“雨過天青雲破處”、“千峯碧波翠色來”、“似玉非玉而勝玉”,人們不禁感嘆,“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尚書·大禹謨》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獨運、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如今,尊重工匠的勞動,以良好的環境催生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綻放異彩。

工匠精神演講稿 篇6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好。

它,中國氮肥五十強、中國化工五百強、安徽百強企業。它,公司佔地3800畝,總資產37億元,員工2500餘人。裝置年產能力氨醇120萬噸、尿素130萬噸、甲醇30萬噸、雙氧水18萬噸、複合肥10萬噸。它,泉河”註冊商標被評爲安徽省著名商標,主導產品“泉河”牌尿素是安徽名牌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遠銷越南、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際市場。可能你已經猜到,它的名字了,是的,沒錯,它就是,安徽晉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我的家。大家心中可能會有一問?在臨泉這個貧困大縣,怎麼會有實力這麼強,影響力這麼大的企業,是什麼原因讓它走到今天,並在不斷的壯大?那麼下面就跟着我小趙的腳步,來解答你心中的疑惑。

時光好快,我來到這個大家庭已經七年時間了,這個大家庭給了我七年的溫暖,回首望去,當初的溫暖涌向心頭。20xx年九月我來到了,我家與安慶化校聯合辦學的中專班,讓我在家門口就可以學習一技之長,並可以通過這個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回報社會。在這裏我遇到了我的人生導師張奶奶,學業完成後,很榮幸我被分到了醇烷化崗位,在這裏遇到了我啓蒙導師徐老師,王師傅,韋師傅。我的師傅們不緊教我學習業務技能,同時也對我的生活進行無微不至的關懷,工作中他們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也在感染着我。記得那次在下班的路上,韋師傅告訴我他把自己嫁給了化肥廠,當時的我懵懵懂懂,但慢慢的我理解了,他把化肥廠當成了家,他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獻在這裏。我也暗暗下定決心,我也要和他一樣。

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嚴格遵守勞動紀律,嚴查跑冒滴漏,保證安全生產,對與化工工人,這是我們每天最平常的事,這就是中能人的第一要素:認真和堅持。

扒脫硫塔,裝精脫硫劑,尿素裝車,哪裏有困難,我們哪裏去,這就是中能人第二要素:吃苦耐勞,團結一致。通過合理化建議,小改小革,優化工藝和操作規程,這就是中能人的第三要素:精益求精。

認真和堅持,吃苦耐勞,團結一致,精益求精這就是中能精神。中能精神不就是工匠精神嗎?中能人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着、對產品負責的態度,這不是工匠精神嗎?中能人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給客戶無可挑剔的體驗。這不是工匠精神嗎?中能人,將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這不是工匠精神嗎?

相信親愛的你已經明白,爲什麼中能化工越來越強大,而且會走的更遠,那就是因爲有中能精神。中能精神不是口號,它存在於每一個人的身上,心中,長久以來,正是對這種精神的堅持,追求和積累,才讓我們的基業不斷髮展壯大。

正因爲有中能精神才讓我們成爲一家人,正因爲有百年中能,百億中能,百姓中能的夢想,才讓你我懷着中能精神不斷前進,前進,前進。

工匠精神演講稿 篇7

“工匠精神”從紀錄片、媒體報道中走進《》,這不只是一個曾被遺忘詞語的“命運”轉折,更像是一個時代精神的轉折。從表面來看,它是要契合供給側改革的需要,鼓勵企業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但從更深層意義來看,這是決策層在價值觀層面的一次成功倡導,其指向是涵養一種內心充滿定力、凡事精益求精的時代氣質。

時代對工匠精神回饋什麼“工匠精神”背後是精緻的產品、匠人平和的心境以及追求極致的時代氣質。但不能盲目樂觀,要看到這種轉身是艱難的、需要時間的。無論我們用何種氣勢磅礴的語氣坐而論道,都不會讓社會一夜之間憑空出現許多“大國工匠”。

一項針對1794名15至36歲年輕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5%的受訪青年表示欽佩能在某個領域做到極致的人。但佩服歸佩服,行動起來就難多了。因此,儘管“工匠精神”理應是當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氣質的重要元素,但絕不會自然而然地成爲他們的內在追求。不激活年輕人追求極致的內心,“工匠精神”將可能只是浪漫的傳說。

“工匠精神”應該成爲一種時代風氣。無論是故宮修補文物的匠人還是製作宣紙的手藝人,靠的都是個人的自覺,而大家所津津樂道的德國或者日本的“工匠精神”,顯然是一種羣體性的選擇。這種選擇有個體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來自社會風氣的認可和制度的保障。因此,教育要參與培育新的社會風氣,建設新的制度,爲從坐論“工匠精神”到自覺踐行“工匠精神”的轉身準備制度養料,進而使其發酵成如同空氣一般自然存在的國民素質、民族精神。

當然,我們還必須直面一個問題:時代對“工匠精神”的回饋是什麼?有報道說,航空“手藝人”胡雙錢在35年裏加工了數十萬個飛機零件,沒出現過一個次品。但這種手藝在過去並沒有讓他過上相對富足的生活。這無疑讓人遺憾。教育要傳遞新的信念,社會也要有力地迴應這種信念,要讓年輕人清楚,這種遺憾正慢慢成爲歷史。時代正在艱難轉身,風向已經改變,是時候俯下身子,做一個專注的“工匠”或“極客”,發現和創造美好,服務他人,推動社會創新和進步了。

工匠精神演講稿 篇8

今年的政作報告首次提出培育“工匠精神”,明確指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是一個信號,更是一個導向,今後“工匠精神”將成爲製造業、服務業、農業等行業的衡量標準和追求目標,它標誌着生產加工領域進入到了一個以質取勝的嶄新時代。

“工匠精神”爲何火了?這不僅因爲它出現在全國兩會的全球矚目的舞臺,而是因爲它直抵人心深處,引發了社會集體共鳴。而細細考量,“工匠精神”不就是愛崗敬業的題中之義嗎?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個“工”。有位纔能有爲,成爲一名勞動工人是工匠精神的必須。工匠精神雖然說是一種工作態度與工作作爲,但是最終還是要通過崗位去體現。不論是在哪一個崗位上,或教書育人的老師,或救死扶傷的醫生,或妙手著文章的記者,或是城市清潔“美容師”……在每一個平凡的崗位上,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工作,這是塑造工匠精神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

工匠精神其次是一個“匠”。從工到匠不是簡單的跨越,而是一種質的飛躍突破。常言道:沒有平庸的“工種”,只有平庸的工作態度。工匠精神所倡導的就是一種工作態度,職業工作的負責態度,提高工作效率。一個“匠”字啓迪我們,作平凡簡單的工作也要有水滴石穿、久久爲功的作爲,才能做出不簡單、不平凡的工作成就,成爲一個真正的“匠”。

然而,工匠精神又是怎樣和愛崗敬業存在密切關聯的呢?

愛崗敬業是職業道德的內核之一。顧名思義,愛崗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本職工作,敬業就是要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敬業可分爲兩個層次,即功利的層次和道德的層次。愛崗敬業作爲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規範,是對人們工作態度的一種普遍要求。

崗位把“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聯繫起來。沒有崗位,“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就等於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崗位是勞動最基本的單位,幫助我們創造物質財富。

敬業把“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串聯起來。沒有敬業,“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就無異於一盤散沙,做任何工作都不能長期做好,企業發展、社會發展就不能持續。

大國工匠精神的鑄造,需要有千千萬萬愛崗敬業者的強力支撐。

工匠精神演講稿 篇9

工匠,一種信仰“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什麼是工匠精神核心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或者說一種情懷,是把一件工作、一項事情、一門手藝當作一種信仰,一絲不苟把它做到極致,做到別人無可替代。30年間,何世良從一位初中畢業生成長爲省級非遺傳承人、嶺南民間雕刻工藝大師,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奉獻了不少大型作品,體現的不正是我們當下念茲在茲的工匠精神麼

走進沙灣何世良工作室,記者目光立馬被一幅磚雕作品所吸引。作品呈現了香蕉、荔枝、龍眼、洋桃等嶺南佳果,構圖疏密有致,密處葉果層疊,疏處超多留白,頗富中國畫意蘊。最誘人處當屬細節,香蕉的飽滿、荔枝的粗糙、小鳥的顧盼,甚至蕉葉上的蟲眼都栩栩如生,在青磚上表現如此精妙細節需要何等功力。感嘆之餘,不禁好奇,是什麼讓他對磚雕藝術如此癡迷。

何世良說,生於斯長於斯,自己從小就“流竄”在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中,放眼所見皆是在少年眼中充滿神祕感的磚雕、木雕、灰雕,長期浸淫在嶺南建築藝術中,讓他從小涵養了一種古典情懷、雕刻情結。從16歲初中畢業到這天,從木雕到磚雕,從傢俱到大型磚雕作品,從個人到團隊協作,從默默無聞到行業翹楚,他一向在堅持,未離開過半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之”“樂之”,方能不改初衷,一以貫之。那些傑出工匠一輩子,甚至一個家族幾代人都做一件事——如清代負責宮殿、皇陵修繕的“樣式雷”家族,在200多年的時間裏,傳承8代,爲大清帝國營造了數不清的經典建築——正是有這着這樣一種信仰,一種耕耘不輟的愚公精神。

創新,一種品格“不敢越雷池一步並不是工匠精神”,何世良說,“如果師傅教會我雕荷花,我一輩子只會雕荷花,雕一朵牡丹都不行,那有什麼用呢一輩子都不能超越師傅,機械式傳承好處不大。師傅教你的是技法,你用技法去創新,這纔是徒弟的使命。”

何世良這種觀念深深融進他的磚雕創新實踐中,譬如磚雕工具改良創新,採用電動工具雕刻,速度提高一倍,提升了效率;譬如技法創新,在長50米、高9米的大型磚雕作品《百福暉春壁》中,因此壁雕幅面積甚大,爲增強立體感和克服平板之弊,他把雕刻深度大大增加,千方百計讓雕刻物“凸”出來,成爲磚雕技術上的一大突破。由於青磚質地鬆脆,容易崩折,故一般磚雕鏤空較淺,此壁鏤空度極大,深厚而面廣,景物內部結構通空如蟻穴,把鏤空技術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舊、因陋就簡,不是不能超越前輩,否則技藝就不會進步。當傳統工藝遇上新工藝、新技術,傳承與創新有機融合便成爲一種必然,這或許能夠稱爲新工匠精神吧在“中國製造20xx”中,創新是勾勒藍圖的一條主線。其戰略任務和重點,第一項就要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潛力。這證明,創新是提升中國製造的基礎,沒有創新帶來的活力和動力,中國製造只能原地踏步。

傳承,一份職責

傳統工匠講究師徒之間口授心傳,隨着老一輩工匠離去,後輩一旦跟不上,這門手藝就有失傳的危險。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嶺南磚雕作爲嶺南建築文化的一朵奇葩,不僅僅面臨着製作材料的枯竭,還有人才斷層之虞,能夠掌握在磚上進行雕刻技藝的人已經很少了。如再不重視,和許多老手藝一樣,磚雕這種嶺南所獨有的民間藝術面臨着消亡的危險。爲了讓傳統工藝薪火相傳,不讓磚雕後繼無人,何世良成立磚雕工作組。由於磚雕市場日益萎縮,願意學藝傳承者並不多,很少人能堅持下去。

不但磚雕,包括嶺南風格特色建築,也因受到現代建築衝擊,人才不足而日漸式微。何世良舉了一個例子,某單位需要設計一個傳統嶺南戲臺,但許多設計院都無法勝任此項任務,這個側面足以窺見嶺南風格特色建築的尷尬現狀。

讓“工匠精神”滲透進各個行業中,培養出更多的大國工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觀念的更新,更需要國家戰略、國家意志,如提升職業教育地位、重視技能型人才培養、提高工匠福利待遇、重點扶持某些行業,使工匠安心在自己的領域裏追求極致、精益求精,並將技術與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工匠精神有多重要舉個例子說明。坐過廣州地鐵的人都聽過“車門即將關掉,謹防夾傷”這句提醒,可誰又明白,廣州地鐵二號線首次引進國外屏蔽門時,單維修一扇屏蔽門就得花8萬元。9年後,經過廣州工匠努力,維修價格已降至不足1萬元。20xx年起,廣州地鐵工程師成功促使屏蔽門國產化。

一個優秀工匠能夠帶動一羣人,一羣工匠能夠帶動一個明星企業,一羣明星企業能夠提升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工匠精神重要性可見一斑。“十三五”期間,廣州將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將由的54.2%提升到20xx年的70%。從這個戰略高度,廣州不僅僅需要討論工匠精神,對工匠精神的再度詮釋,還要進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新實踐,爲廣州打造先進製造業源源不斷注入新動能。

不久前,廣州市委、市政府正式發佈《關於加快集聚產業領軍人才的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突出“高精尖缺”導向,計劃5年投入約35億元,在重點產業領域內支持500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含團隊成員),每年支持1000名產業高端人才、20xx名產業急需緊缺人才。政策先行、資金到位,廣州將成爲人才窪地。超多工匠注入,亦將爲廣州經濟騰飛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