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8篇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5K 次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8篇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

國學經典是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誦讀經典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它像絲雨一樣滋潤着我們的心靈,促進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優秀的道德品質,同時它也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對經典的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的過程。在反覆誦讀過程中,誦讀水平步步提高,學生的理解體會也會層層加深,也夯實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其次知識面也在擴大。我們看出孩子在一天天進步。例如《弟子規》中的經典故事講述了許多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人生哲理。久讀經典,學生會以古人爲榜樣,學習聖賢的品質,進而使他們形成良好得行爲習慣。

中華經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深信孩子們在誦讀的同時,必將自覺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的重任。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2

讀國學學經典,從我個人來說,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收穫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提高自身素養,爲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論語》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國學經典裏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論語?述而》中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讀書時我是個自信得有些自負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後利用業餘時間粗略地看了《論語》,現在,在工作的環境中才知道那句話說得太對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濟濟,讀中師出來的她們基本功非常紮實,書法、繪畫,音樂樣樣都懂。而且教學多年的她們經驗非常豐富,面對問題學生都能輕鬆應對。原本認爲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應付自如,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下定決心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並利用假期練習書法,爭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練得更紮實。收效還挺不錯,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對學生的觀念上,《論語》裏說:“因材施教。”真是經久不衰的真理。剛參加工作時,由於沒有經驗,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我自認爲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實卻是違背學生髮展規律的。由於沒有重點,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教學結果很不理想。事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爲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徵詢建議。最後得出結論: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比如我教畢業的幾個孩子有什麼問題經常跑來和我說。例如,到中學學習壓力大,厭學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樣,要求她們必須死記硬背文化知識。而是建議一個身體素質比較好的孩子朝體育方面去發展,一個愛繪畫並且很有天賦的孩子朝美術方面去發展、使她們找到自己的特長,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在爲人處世上,我也從國學經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更應該以此做爲自身的行事標準。人可以窮,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奮鬥的決心,現在這個時代,只要勤勞,就能創造財富。它讓我知道一切都來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讓我早早地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成爲一個孝順的孩子。它更讓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勞動去創造財富。讓我成爲一個正直,勤勞的人。現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驟富的人,但是,由於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麼不塌實。作爲發展中國家,我國才過上好日子沒幾年,不能滿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衆多外國學者的關注。她們來中國旅遊,來中國留學。那些哈韓、哈日、學Hip-Pop的孩子們都睜開眼好好看看吧。我們雖然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但是當京劇、武術、中醫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的時候,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把自己的經典都拿出來品好了,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國人。我們有很多好的東西,很多值得學的東西,個人認爲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了,纔不愧爲一箇中國人。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爲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爲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美麗,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之功效。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着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爲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爲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穿越兩千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這位聖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時時傳遞出的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初讀《論語心得》時,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爲書中所說的安貧樂道,現在看來頗有些讓人不思進取的味道,細細讀來,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面對着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適與他人的關係。《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爲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衆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貧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3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那些流傳了成百上千年的經典著作、詩詞曲賦、文學名著、名言佳句,如燦爛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觀看了中國傳統文化誦讀節目,感受頗深,經典誦讀大賽是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爲主題,複賽和決賽都採取國學知識和應用題的形式,在全國各地的選手爲代表來參賽,已檢測當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品德的傳承。經典誦讀大賽在啓動儀式上,六十名學童集體誦讀《弟子規》,並舉行了開筆禮。經典誦讀大賽是以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我愛記詩詞、名師對對碰和美德大考驗。

我愛記詩詞是在大屏幕上出現1個或2個字,由5名選手分別說出有這些字的詩詞,堅持到最後者獲勝。那麼多的古詩詞流利的從他們的口中說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裏他們要下多少功夫!我覺得自己和他們相比遜色的多了,以後可得多讀而且這個比賽清晰的體現了我囯學生對詩詞的知識的掌握情況,也體現了我囯學生的博學多才!名師對對碰主要是回答“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的問題,從而得到三十分、二十分、十分。

最後是美德大考驗,導演會給選手們設置不同障礙,觀察選手們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三百四十名選手有許多選手沒有通過比賽,很遺憾。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揚族精神,張揚中華文化的魅力的`法寶。經典誦讀,使我們跨越了時空界線,連接起亙古爍今的世族文化精粹,爲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唱響了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最強音。它是民族傳統與民族精神的化身。通過誦讀經典詩文,可以讓我們走進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什麼是儒家風範,什麼是道家精髓,什麼是千古美文……“經典”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通過觀看《山東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讓我覺得經典誦讀對我們的重要性。

誦讀、熟背詩文,讓我們在一生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以便捷的方式獲得經典文化的薰陶。培養我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心地向善,提高修養。提升我們語文水平,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我們要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讓我們的每個人誠摯有愛、充滿活力,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和諧美好,讓我們的國家更富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4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但是,孔子本人並沒有提出這一名稱,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學經驗時,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於是,纔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稱。實施因材施教原則的關鍵在於對學生要有深刻、全面的瞭解,正確把握學生的特點。孔子十分留意觀察、瞭解學生,對學生的個性、特長、優缺點了如指掌。然後,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和教學,對於學生所問的同一題目,常因發問者的個性、需要而給予不同的問答。如《論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孔子還答應或鼓勵學生有不同的專長。在他的學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但孔子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還是傾向於培養恭敬,溫順的個性。

二、啓發誘導

孔子教學的基本方法是啓發誘導,他以爲把握知識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領會的過程,因此他在教學實踐中特別重視學生的主動性題目。他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啓發一詞也由此而來。宋代朱熹對這句話做了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啓,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進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開其意,達其辭。憤、悱站在教師的角度講是啓發的契機條件,舉一反三是啓發的結果。站在學生角度看憤、悱是能思,舉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啓之待時,因勢而利導,引而不發,躍如也。啓發式教學的核心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孔子以爲,要調動學生的

積極性,必須瞭解學生的.熟悉規律,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他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教師要做不失言的智者,這樣才能使學生聞一知二,聞一知十,既能主動獲取知識,又能發展思維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講究教育教學方法,這是教師必備的一種品質。正如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善於啓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欲罷不能之勢,說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

三、學思結合

孔子一向誇大學思結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泛而不實。這種見解符合人的熟悉規律,已初步揭示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孔子誇大學的重要性,反對思而不學。他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學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這說明學習是思考的基礎,離開學習往思考,其結果必然徒勞無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調思考的重要性,反對學而不思。他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主張事事處處都應運用思考,極力反對饜飫終日,無所專心(《論語?陽貨》)。孔子的學有方向,先是學德,次是學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與行結合,思與社會生活結合。學,不是漫無邊際的學;思,不是漫無邊際的思。學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領悟孔子學思結合的真諦。

四、學以致用

孔子很誇大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論語?子路》)。也就是說,儘管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叫他往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雖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據《雍也》載,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又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再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意思是說他的學生有的果斷,有的通達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藝,這對於治理政事會有什麼困難呢?孔子培養學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爲了推行其政治抱負,練習學生能夠出仕爲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學用結合、言行相符。

五、學而時習

孔子在《論語》的第一句話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意思是說,學習了,然後再經常溫習、練習、實習,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爲技能,獲得了成果,內心感到快樂與滿足,不也令人喜悅麼?孔子還說溫故而知新。意思是說,溫習舊的知識而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涉及到新舊知識關係的看法,是符合教學規律的。孔子以爲學習靠多聞多見,往僞存真。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論語?述而》),多聽多看,廣於見聞,即認真學習,對於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謹慎地說已經明白的道理,做已經明白的事情,就可以減少怨尤和造成遺憾。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覆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便可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從已知探未知。故,學而時習之。

讓我們一起爲弘揚國學而努力吧。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5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那些流傳了成百上千年的經典著作、詩詞曲賦、文學名著、名言佳句,如燦爛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觀看了中國傳統文化誦讀節目,感受頗深,經典誦讀大賽是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爲主題,複賽和決賽都採取國學知識和應用題的形式,在全國各地的選手爲代表來參賽,已檢測當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品德的傳承。

經典誦讀大賽在啓動儀式上,六十名學童集體誦讀《弟子規》,並舉行了開筆禮。經典誦讀大賽是以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我愛記詩詞、名師對對碰和美德大考驗。

我愛記詩詞是在大屏幕上出現1個或2個字,由5名選手分別說出有這些字的詩詞,堅持到最後者獲勝。那麼多的古詩詞流利的從他們的口中說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裏他們要下多少功夫!我覺得自己和他們相比遜色的多了,以後可得多讀而且這個比賽清晰的體現了我囯學生對詩詞的知識的掌握情況,也體現了我囯學生的博學多才!名師對對碰主要是回答“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的問題,從而得到三十分、二十分、十分。

最後是美德大考驗,導演會給選手們設置不同障礙,觀察選手們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三百四十名選手有許多選手沒有通過比賽,很遺憾。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教材,是弘揚族精神,張揚中華文化的魅力的法寶。

經典誦讀,使我們跨越了時空界線,連接起亙古爍今的世族文化精粹,爲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唱響了發揚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音。它是民族傳統與民族精神的化身。

通過誦讀經典詩文,可以讓我們走進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什麼是儒家風範,什麼是道家精髓,什麼是千古美文……“經典”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通過觀看《xx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讓我覺得經典誦讀對我們的重要性。誦讀、熟背詩文,讓我們在一生記憶力的時候,以便捷的方式獲得經典文化的薰陶。

培養我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心地向善,提高修養。提升我們語文水平,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我們要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讓我們的每個人誠摯有愛、充滿活力,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和諧美好,讓我們的國家更富。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6

中國的國學就像西方的宗教,中國的“四書”、“五經”就像西方的《聖經》。西方的宗教傳播甚廣,如火如荼,老少婦孺,頂禮膜拜,深入人心,深入骨髓。中國的國學雖非宗教,可也是國人思想上的圭臬,行動上的指南。孔孟之道,至聖至賢;老莊之學,大道深遠。只是到了近代,西學東進,才逐漸式微。國學、國醫、國粹,好則好矣,無奈曲高和寡,參與者甚少。

雖然近來有百家講壇推波助瀾,搖旗吶喊;孔子學院傳播海外,大有古老的東方哲學要在世界各地紮根開花。可是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國學無人問津的尷尬和落寞,況且更多的人把國學當成炫耀資本的金字招牌,登堂入室、華麗轉身的敲門磚,彷彿一談國學,就身價倍增,博古通今,成聖成賢了。實質上又有多少人深刻的理解和領悟了國學的真諦和精髓。國學要想讓更多的人接受,讓更多的人理解,就要走出象牙塔,就要走進人民大衆,不要死守着象牙塔的方寸之地,更不要瞧不起人民大衆,只有人民大衆接受了國學質樸的思想,並能嫺熟的運用它,國學纔會成爲中國的普世價值觀。國學要振興,學者就要走出書齋,課堂,不要尋章摘句,皓首窮經,整天在故紙堆裏孤芳自賞,自我安慰,自嘆對牛彈琴,知音無幾,其實是固步自封,與人於己無益。國學是枯燥的學問,學國學也是辛苦的差事,絕不是一場風花雪月的故事。這雖然是國學博大精深,底蘊深厚之故,是否存在學習方法創新的問題呢?爲什麼西方文化可以長驅直入,深入人心。看一看,什麼天主教,基督教,已經滲透進了農村,大有農村包圍城市之勢,甚至鄉村老嫗尚能亨上幾句聖歌,唱上幾句讚美詩;什麼情人節,聖誕節,母親節,父親節,這些洋節日大家過的津津有問,大有要把中國的傳統節日——什麼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蓋過之勢。而我們賴以驕傲的國學呢?別說是鄉野村夫,販夫走卒,就連富商巨賈,社會精英又有幾人真正的喜歡國學,信奉國學,研究國學。只不過是拿着幾本四書五經放在書櫃裏裝點一下門面,說上幾句子曰書雲就顯示自己多麼學識淵博,即便是深入研究,如癡如醉,廢寢忘食,也是食古不化,成爲了古人的傳聲筒,無用的兩腳書櫥。國學的'振興要深入細緻的研究原著,更要講究研究方法的創新,要與現實社會,自身生活相銜接。讓人民大衆喜聞樂見,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親近。什麼時候就連阡陌縱橫間辛勤耕作的老農也能說上幾句國學,用國學的思想精華指導自己的生活之時,纔是國學深入人心,蔚然成風之日。

大雅大俗,大俗大雅,雅俗共賞。國學大雅,更應大俗。國學是古籍,是經典,不是古董,不是僵死的文字。國學應該是有鮮活生命的哲學,跳躍着活力的文字,親切上口的語言。填鴨式的硬塞強灌是不行的。國學必須走出象牙塔,深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不應該是一小羣高級知識分子沙龍中賣弄學問的閒談,附庸風雅的手段。人民大衆不參與進去,何談國學的振興?國學要從娃娃抓起,更應從課堂到社會,從雅室到田間地頭多管齊下。不應該雲山霧罩,應該讓人願意接受,起碼要讓人能懂,不要故作高深莫測,國學的傳播者必須放下聖人的架子,要學傳教士、苦行僧的獻身精神,深入到基層,深入到民衆,更要學習毛澤東的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的國學根底很淺薄,對國學知之甚少,既不會張口之乎,也不會開口者也,況且我又絕非好爲人師之人,本不想對國學指指點點、評頭論足,但我非常尊崇國學,孔孟之道,老莊之學,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也期盼着國學早日振興,也期盼着中華文明早日偉大復興。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7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爲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也有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如何看待傳統文化,以什麼樣的態度、立場、觀點看待國學,是關涉到國學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毋庸諱言,中國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一樣也有自身的侷限與不足,民主傳統缺乏、權利意識淡薄使我們在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中步履維艱,困難重重。隨着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提倡,人們在講“同情理解”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忽略了對傳統文化負面內容的檢討與反省,從這一點講,提倡批判精神仍有其積極意義。但我們提倡批判,最終目的仍是爲了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所以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相輔相成,並不矛盾的。

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文化傳統,如“大一統”的政治思維方式,追求統一的民族心理,多民族共同相處之道等等,它們構成了中國國情的一部分,對於這些內容就不能簡單地貼上王權的標籤了事,而應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心理機制、社會原因並加以調適、轉化、引導,在此基礎上走出一條“中國道路”來。

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國學,文化是有階段性、時代性的,“經濟發展的程度大體也決定了文化的發展程度”,而國學、儒學的內容“是上個歷史時期的東西,從中國現代化進程看,其中固然有可取的養分,但從體系看,更多是阻力。

當前國學的使命就是創造出與我們正在努力建設的民主、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滿足廣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這當然需要通過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同時吸取外來先進文化並加以融合、創造之來實現。

更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的積極弘揚,本身就是建立在對傳統的客觀分析之上的,包含了對傳統負面內容的批判。我們只有首先了解了哪些是傳統的積極面,哪些是消極面,然後才能去做正面的弘揚。同樣,我們提倡、弘揚正面的價值觀,也就是對傳統消極內容的批判和否定。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8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學說。我們今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實意義究竟在哪裏?北師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爲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爲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學習《國學》,讓我懂得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爲: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爲是。作爲教師,爲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爲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爲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爲教師承擔着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着學生的現在,一頭挑着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

二、學習《國學》,讓我懂得如何學習和如何教育學生。

古代的老師不輕易的傳授知識就是想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即便佛教傳經也最忌諱完全說破,因爲那樣學生就會輕鬆獲得而把學習當成玩樂。在《論語·先進》中記載孔子反對子路使子羔去做費邑之宰,因爲子羔尚未成學,年紀尚輕。孔子認爲,研習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備條件,決不能忽略不顧。現在的教學,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鴨式的方法了,寓教於樂纔是教師的選。

“師者,善於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矣。”老師要善於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學業不精湛,學生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這算不上老師。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滿斛水。

三、學習《國學》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爲了國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衆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在《論語》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雖然具體語境的差異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種道德的修養境界,是一切德行的總和,可以說,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爲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爲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爲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總之,孔子《論語》是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作,幾千年來影響着中國,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不斷地研究《論語》,體會《論語》的精華思想,並以此來指導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讓中華古老的文化精粹,開出豔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中天說,集結《論語》的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孔子,是大衆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我們作爲教師,因爲孔子而自豪。

教師的工作平凡,教師的職業崇高,教師的責任重大,教師的使命光榮,教師的報酬微薄,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們每天該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我們不平凡的人生價值!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9

很喜歡看“平衡木”比賽,因爲在如此狹窄的木板上運動員不但能穩如泰山,而且還能做出優美高難的體操動作,用人體線條勾勒出一副副動感的藝術畫面。她們的每一跳,每一次轉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謂恰到好處。因爲無論是力量偏大還是不足,都會從平衡木上掉下來。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體現了“恰到好處纔是真!”

讀過《中庸》一書,對於恰到好處的真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子曰“過猶不及。”就是無論是“過分”還是“不足”都是錯誤的。仔細觀察,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無論是人生軌跡還是心靈的成長曆程,無一例外地都圍繞着中庸之道在運行。

就拿香港迴歸來說,中央政府並沒有強硬地要求香港必須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是採用了“一國兩制”。這一舉措,舉世無雙,因而香港迴歸順利,發展平穩。“一國兩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國領導人的政治遠見和智慧。

我再舉一個反面例子,現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機”,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國的超前消費方式實在過頭;其二是美國的金融界和房地產商人的過分貪婪;其三是美國的監管力度不夠。既有過分也有不足,總之離中道太遠,所以金融危機的爆發,簡單地說就是偏離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離了中道。比如有時候擴展量偏多,難度偏大,這都會影響教學效果,使學生產生畏難情語》先後購買了3個版本,《中庸》記憶中購買了至少5次,先後閱讀了不下10次,都沒有什麼感覺,也沒有觸動我的心靈。前天,在機場又購買了一本海潮出版社出版的《中庸》,在一個非常安靜的地方,認真的進行了閱讀,邊讀邊對照自己的生活,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什麼叫中庸?要給其下個定義太難,但很多人還是願意接受朱熹的定義:“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爲平民的哲學,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爲準則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從而達到和諧的境界,這種境界來自於內心的“誠”,懷着“誠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進行主觀心性的修養。在修養方法上,強調“擇善而固執之心”的勤奮精神,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個人的稟賦。任何一個人的稟賦是自然形成的,那麼明白此道理便知道當做什麼,不當做什麼,這就是道。在修行道時,強調“教化”。在教化過程中,強調“慎獨”,謹慎的修養自己,並強調“中和”。什麼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樂,但發出來要有節制。在天命之節,作者開宗明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於我們天生善性,通過修養達成我們高尚的道德,以我們的.德行影響、感化、勸化周圍的人們,抵達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認爲,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義:純淨、透明、和諧。當我們瞭解了生命的本性後,家庭的薰陶與教養以及社會的影響,確定了我們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實踐中,隨着人的成長,人要懂人情世故、學會待人處世、與人爲善,並且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找到適合自己的處世方法。當我們行走在命運之路上時,面對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樂,當痛苦時,要學會節制自己的哀傷,做到“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快樂時,也不能過度。爲人處世時,要控制自己的慾望與自私。做事要遵從規律,用道來規範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經》中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麼呢?“道也者,不可須臾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在此句中,非常強調慎獨,嚴格要求自己。專注於內心的修養,凝神靜修,心存對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者,自知也”。在強調慎獨時,作者也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說話要慎重,三思而後說,說話辦事時,一定要看場合,區分對象,要說不同的話語。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與社會發展進化的哲學。上天之大德,在於寬厚,在於包容。中庸便是博大與包容。中,“把東西放在中”“中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境界;不苛求、在厭棄、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認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學問。

這是我讀完前三章,《天命》、《時中》、《鮮能》中的一小點感悟。但是越讀越感覺自己無知,有很多東西還沒有參透。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0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它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它滋潤着中華民族的茁壯成長,培育着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使中華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質與風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它的某些內容,也許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失去意義,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卻超越時空的界限而恆古常青。作爲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爲傲,也應該更好地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作爲一名教師,我很榮幸地參加了騰衝縣中小學骨幹教師國學培訓,通過3天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切身感受到國學中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品味一下,確實受益匪淺。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領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豐富充實,做到積極借鑑汲取前人經驗與根據實際情況來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一、加強教師自身品德修養,給學生樹立良好形象變化氣質,涵養德性。經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啓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

二、堅持培養,激發孩子學習國學的興趣《國學》裏的內容極其豐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較深奧,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只需要知其言,而並非一定要知其意。德音老師說過校園裏每天聽一段國樂,讀一段聖賢書,做一段國學保健操慢慢薰陶,慢慢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時間久了就能熟讀成誦了,她還推薦了《菜根譚》一書。

三、熟讀成誦,在誦讀中感悟國學經典,不僅語言精煉優美,而且意蘊深刻。是對小學生進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國學誦讀對幼兒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積極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對經典一遍遍地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過程。在反覆誦讀中,誦讀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四、加強學習,提高國學認知水平我原以爲國學就是《老子》、《孔子》。這一次培訓聽了羅藝峯教授的《在聽中領悟世界———中國人的聽道》的講座讓我知道原來聽也是國學,再聽到羅守誠老師的笛演奏,真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並且連續不斷的吹奏了兩個多小時,讓我震驚。國學裏居然蘊含着那麼多動聽的國樂,我真的是太淺薄了,這讓我深深感到我作爲教師國學知識的匱乏。國學經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類文明的沉澱,歷盡

歲月河流的淘洗,依舊光彩奪目,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我們教師有既定的教學任務,我們要利用有限的時間來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增加閱讀量,通過相互學習交流,培訓等手段來提高我們的國學認知水平。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應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

這幾天的國學培訓,讓我深刻領略到國學的魅力。《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老師是很好的傳承者,我們應當做學生的導航者,爲他們打開這扇門,讓他們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吸取營養,構築自己人生美好的詩篇。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1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飽含人生智慧,其無爲的思想深刻影響後世,辯證的觀點更是在西方產生強烈反響。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寫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爲天下正。”用今天的話來翻譯即是:“最完美的東西,就好像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是永遠不會衰竭的。最充實的東西,就好像空虛一樣,但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就好像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就好像很笨拙似的;最卓越的辯才,看起來好像很木訥似的。清靜能克服躁動,寒冷能克服寒暑。清靜無爲萬事萬物就能和諧自然地發展下去。”在這一章節中,最爲突出的就是老子的辯證思想,在我看來,辨證思想就是綜合運用某項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的思想,尤其是以其反面顯襯其正面。其實,這種辨證思想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例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最富裕的人往往穿着最樸素,還有美術中的留白,音樂中的斷絃之音。

而“大辯若訥”的辨證思想是一門語言藝術,不管是處於什麼年齡段,什麼職業的人都需要學習這種“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尤其是正處於年少氣盛階段的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如何說話、如何得體地說話,對其仕途、事業、婚姻、以至整個人生都有重要的影響。

我根據其藝術程度的高低,把“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分爲三個層次,即是:傾聽、慎言和巧言。

傾聽,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要做到“大辯若訥”的“訥”首先要學會傾聽。人是富含情感的動物,時常需要宣泄自己的情感。在跋涉的道路上,跌倒時需要有人扶持;憂慮時希望有人分憂;寂寞時希望有人陪伴;失去希望時希望有人鼓勵。這都需要傾聽的夥伴。有效正確而全面的傾聽,成爲了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拿銷售人員來說,那些最成功的銷售人員往往不是滔滔不絕地勸誘顧客購買的人,而是那些詢問顧客的需要、傾聽顧客的需要,站在顧客的角度上去看待產品需要程度的人。這種銷售人員運用了傾聽的語言藝術,既銷售了產品,又建立了長久的客戶關係,纔有資格被喻爲成功的銷售人才。

除了要學會傾聽,還要學會慎言。慎言可以將人性的弱點轉化爲人性的優點。人,很容易看出別人的缺點,卻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因此,人總習慣於批評別人,然而,話從嘴裏說出來了,便永遠也收不回來了,尤其是惡言。即使是不經意脫口而出,也會傷人與無形之中。因此,我們要學會慎言,不要隨便批評別人,如果一定要批評別人,那一定要注意方式。例如,有位家長對孩子說:“孩子,我們真的以你爲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但是,如果你代數再努力的話,就更好了。”這段話表面看起來是表揚,但是“但是”二字卻給孩子更多的失落感。但若家長能換種方式來說,例如“孩子,我們真的以你爲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學期繼續努力,你的代數成績就會比別人更高了。”

比慎言更加巧妙的,就是“巧言”。要做到巧言,不僅僅需要經驗的積累,更需要的是智慧。例如,龍永圖在回憶中國加入WTO時提到,1998年時,在談判的最後環節,中美之間只剩下7個問題無法達成共識。在雙方準備“後事”時,朱鎔基板着面孔對大家說“今天一定要籤協議,不能讓美國人跑了,我跟他們談。”結果,朱在談判桌上讓大家捏了一把汗。當美國人拋出前三個問題時,朱都只有一個回答“我同意。”我着急了,這豈不是要全盤放棄嗎?我不斷給朱遞條子,寫着國務院沒有授權,沒想到朱一拍桌子,說“龍永圖,你不要再遞條子了。”我當時真沒面子。想不到,當美方拋出第四個問題時,朱說“後面四個問題,你們讓步吧,如果你們讓步,我們就簽字。”龍永圖回憶到這裏時,彷彿回到了當年的現場,他舒了口氣說:“大家總算放心了。我後來想想,國務院不就在這兒嗎?後來,美方五分鐘後就同意了中方的意見。事實證明,後面四個堅持沒有放棄的問題,如汽車貿易等是我們的底線,這就是我們對優先次序的判斷,更是朱的智慧體現。”

在這裏,朱的表現就是“大辯若訥”中的“巧言”,讓步在先,而且把人情送得很大方、很爽快,甚至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如果就這樣“送人情”下去,還叫什麼“談判”呢?正當在場人員面面相覷、驚詫莫名時,一個智者的形象出現了。“來而不往非禮也”,現在輪到美方忍痛割愛了。如果美方不讓步,就意味着沒有誠意,也不給面子。而後面那些問題恰恰是中方無法讓步的。這就是“巧言”的魅力。

其實,“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最典型的體現就在於《道德經》,僅用短短五千言就論述了博大精深的智慧哲理。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若能掌握大辯若訥中傾聽、慎言、巧言這三種語言藝術,並加以巧用,其一生可謂受益無窮。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2

通過誦讀國學經典文章《弟子規》,我懂得了我們青少年怎樣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孝順父母長輩的好習慣;明白了對待朋友要忠誠、對待長輩要溫順謙恭,在長輩面前如何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知道了如何培養謙虛謹慎、誠實守信,泛愛衆人衆物,勤奮學習的良好行爲習慣。

總之,我們常讀《弟子規》、常用《弟子規》來對照糾正我們日常行爲,會讓我們青少年成長爲一個孝順、懂禮、謙恭、勤學的人,成爲一個走上社會大家都喜歡的人。我還了解了《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行爲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衆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技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這幾日我又將《增廣賢文》反覆觀看了數次,覺得這本書也有很多知識值得我們瞭解,總結了一些生活哲理。內容十分豐富,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但中心講的是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增廣賢文》中的一些諺語,俗語反應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一年之計在於春”,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警告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爲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藥苦口利於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鬥爭的經驗,成爲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如“近水知魚性,近山知鳥音”“近水樓臺先得月”等。熟讀《增廣賢文》能從小培養誠實、守信、知書、明禮的品德;熟讀《增廣賢文》能從小培養勤學、上進、奮發、圖強的意志;熟讀《增廣賢文》能從小鍛鍊觀察、思考、明辨、豁達的本領。“得寵思辱,居安思危”意思是說得到寵愛時要想想忍受屈辱的日子,安居樂業時要多多考慮可能發生的危險。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如果這次考試取得了好成績排在前面,但你不能就此滿足驕傲,不好好學習;而是要更努力爭取讓自己一直進步,而不是退步。

國學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學好國學,懂得一些國學常識,更要將國學的思想繼續傳承下去。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3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

“長襲宿收,風神凝遠,制行峻潔,望而知其爲貴介公子”。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國的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要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國的國學就具備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國學經典中蘊藏着中華五千年曆史智慧的精髓,構成了我們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維繫着中華文化之根。

“國學”一詞,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國故論衡》及《國學概論》的演講,它以先秦經典和諸子學說爲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了恢宏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內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國學智慧涵蓋了“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偈語、禪機、二十四史、唐詩、宋詞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萬億卷帙的古代文獻,體現了中國人對於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國學體系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爲主幹,又分爲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餚、民俗、婚喪和禮儀等支脈,爲青少年汲取知識,瞭解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對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影響頗深。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復興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爲炎黃子孫。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讓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時常充盈在心田,通過學習國學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積極向上世界觀。

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瞭解和熟悉國學,根據國學所倡導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齊家”,成爲一個品質高尚、行爲規矩的人,對國家和社會都能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推廣國學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中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學的精髓是“天人合一”,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這又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4

讀國學學經典,從我個人來說,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收穫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提高自身素養,爲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論語》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國學經典裏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論語?述而》中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讀書時我是個自信得有些自負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後利用業餘時間粗略地看了《論語》,現在,在工作的環境中才知道那句話說得太對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濟濟,讀中師出來的她們基本功非常紮實,書法、繪畫,音樂樣樣都懂。而且教學多年的她們經驗非常豐富,面對問題學生都能輕鬆應對。原本認爲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應付自如,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下定決心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並利用假期練習書法,爭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練得更紮實。收效還挺不錯,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對學生的觀念上,《論語》裏說:“因材施教。”真是經久不衰的真理。剛參加工作時,由於沒有經驗,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我自認爲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實卻是違背學生髮展規律的。由於沒有重點,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教學結果很不理想。事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爲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徵詢建議。最後得出結論: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比如我教畢業的幾個孩子有什麼問題經常跑來和我說。例如,到中學學習壓力大,厭學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樣,要求她們必須死記硬背文化知識。而是建議一個身體素質比較好的孩子朝體育方面去發展,一個愛繪畫並且很有天賦的孩子朝美術方面去發展、使她們找到自己的特長,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在爲人處世上,我也從國學經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更應該以此做爲自身的行事標準。人可以窮,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奮鬥的決心,現在這個時代,只要勤勞,就能創造財富。它讓我知道一切都來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讓我早早地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成爲一個孝順的孩子。它更讓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勞動去創造財富。讓我成爲一個正直,勤勞的人。現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驟富的人,但是,由於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麼不塌實。作爲發展中國家,我國才過上好日子沒幾年,不能滿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衆多外國學者的關注。她們來中國旅遊,來中國留學。那些哈韓、哈日、學Hip-Pop的孩子們都睜開眼好好看看吧。我們雖然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但是當京劇、武術、中醫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的時候,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把自己的經典都拿出來品好了,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國人。我們有很多好的東西,很多值得學的東西,個人認爲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了,纔不愧爲一箇中國人。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爲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爲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美麗,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之功效。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着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爲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爲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穿越兩千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這位聖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時時傳遞出的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初讀《論語心得》時,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爲書中所說的安貧樂道,現在看來頗有些讓人不思進取的味道,細細讀來,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面對着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適與他人的關係。《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爲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衆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貧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5

談到國學經典,我心十分澎湃,所謂國學,就是一國之所術也,這也必然與我們的古聖先賢緊密相關。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經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裏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啓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爲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國學聖賢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爲“國學”。以國學啓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爲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爲“袖裏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啓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爲規範的國學啓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啓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以上是我對國學經典一點感悟,希望對國學愛好者學習國學經典和國學聖賢文化有一定的幫助!同時我也希望國學經典能成爲世人的千古國學,讓我們的民族精神永傳下去。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6

一說國學,我就想起上幼兒園時學的《三字經》,“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小朋友們都聲嘶力竭的跟着老師朗讀,我也大聲的讀着,當然卻不知所云,直到現在,才理解了其中所蘊含的意味深長的道理,也理解了國學的魅力所在。

“入則孝”講的就是親情,“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要認真聽取父母在教誨,“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告訴人我們要善待、照顧父母。儘管現在家裏有暖氣空調,不需要我們扇扇子暖被窩,但我們也應該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去真心的愛我們的父母。

關於學習,孔子也告訴我們“溫故而知新”這個最好的學習方法。“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能弄虛作假,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不要不懂裝懂,而且要做到學了新知識不忘舊知識,要不斷複習鞏固。

助人爲樂、尊師愛教、愛護公物、勤儉節約都是好的優良品德。作爲我們新時代的小學生更要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要從身邊的一些所謂“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良好的習慣。

現在《三字經》和《弟子規》已成爲我成長路上的嚮導,是我學習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它就像一位嚴肅的啓蒙老師,教給我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不斷修正我的壞習慣,伴我成長。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7

今天雖然是禮拜天,但我還是早早就起牀了,因爲昨晚老師發短信要我們今早8;04觀看河南電視臺政法頻道播出的我省優秀經典誦讀節目集中展現,我吃過早飯後,就靜靜地坐在電視前等待着節目的上演,生怕錯過精彩的瞬間。

原以爲經典誦讀就是手拿一本書站在臺上朗讀,沒成想它可以通過這麼多的形式向我們展現。小朋友們排成不同形狀的隊形,穿上各種各樣的古裝,用舞蹈、歌唱、朗誦等給觀衆呈現着一場豐盛的經典誦讀盛宴。聽着他們充滿激情的誦讀,讓我彷彿回到了遙遠的.時代,看到了學堂裏端坐的學子們在抑揚頓挫地誦讀着經典詞句的模樣,他們嘹亮的歌聲,優美的舞姿和天真爛漫的精彩表演,讓我身臨其境。

我專注於每一個節目的表演,我深深地被這一段段國學經典所吸引。唐詩、宋詞、弟子規、論語、百家姓······一段段膾炙人口的國學經典,讓我們領略了詩人、作者的一腔熱情,也激發了我們的愛國之情。看着小朋友們一個個神采飛揚的誦讀,伴隨着美妙的音樂,不知不覺我也跟着誦讀起來。

通過觀看,千古美文的神韻,華夏禮儀的儒雅,彷彿在這次誦讀中悠然再現。在琅琅的誦讀聲中,不僅讓我瞭解了歷史,體味了人生,豐富了文化知識,領略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更主要的是讓我深深地喜歡上了祖國的傳統文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新時代的美德少年。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8

我參加了慶陽電大學校組織的《國學經典誦讀》的在線學習,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知道而已,平時教學中雖有涉及,但受小學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約的給小學生講解,並未更深地從中國文化的歷史傳承,從《國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上,對中國人的影響上過多考慮。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深刻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爲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爲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美麗,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之功效。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着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爲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爲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面對着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適與他人的關係。《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爲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衆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學說。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細讀《論語》,頗有感觸。《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爲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爲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爲: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爲是。孔子還認爲,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僞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爲,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爲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蕩忘返,宴飲荒淫爲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說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爲教師,爲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爲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爲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爲教師承擔着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着學生的現在,一頭挑着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爲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併成爲國家的棟樑。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二)學習《國學》,讓我懂得如何學習和如何教育學生。

《明儒學案》曰:“古人之於學者,其不輕授如此,蓋欲其自得之也。即釋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師不輕易的傳授知識就是想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即便佛教傳經也最忌諱完全說破,因爲那樣學生就會輕鬆獲得而把學習當成玩樂。現在的教學,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鴨式的方法了,寓教於樂纔是教師的首選。“師者,善於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未聞,業

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矣。”老師要善於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學業不精湛,學生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這算不上老師。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滿斛水。

(三)學習《國學》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爲了國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衆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爲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爲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爲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也爲我的教育事業添光加彩。作爲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爲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學習《國學》,不是我們這一代的事,也不是這幾代的事,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偉業,《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傳承的基石。讓我們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們心中最美好的詩篇,用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