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設計的讀後感

設計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設計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設計的讀後感

設計的讀後感1

今日看完,知日系列出版的《設計力》一書,迫不及待的想要整理和分享頭腦裏的概念,總之,得到一本好書,或者看完一本好書,那種幸福感和興奮感是無法言欲的。

相信,很多人對於日本美學的印象,是風雅,是禪韻,是寂靜,當然還有更重要的是工業美學上的精緻精密,東芝、索尼、現代等等。三宅一生的衣服,是喬布斯的摯愛;安藤忠雄的建築,無印良品的衣服日用品,其簡約、有機、大方的美,很受森女們的喜愛。太多太多了,這是我在看書之前,對日本設計和美學的印象。

看完書之後,對日本的設計以及設計的發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並深深的被那些執着的設計師們所打動,他們所有的人,幾乎都有着一個共同的理念,那就是關懷,關注人與生物的共生,人與人工物之間的體驗。

一直對書本中一張永井一正save系列的海報印象深刻。一條白色的蛇,昂頭立在被砍伐殆盡的森林裏,它的那種無奈,森林的死氣沉沉,僅僅只是黑白兩種顏色,僅僅是那些樹木的年輪,是他對環境保護的吶喊,讓我心疼。他的save系列平面設計,是以動物爲主題,表達他的宇宙觀,讓我們站在動物的立場,去發現動物和人一樣,擁有自己的宇宙,地球上的生物都有共同的`東西。這是設計師的使命,也正是因爲設計師通過視覺信息的衝擊,可以更直觀的向普通傳達這樣一種訊息。設計,是一種覺醒的力量。

這本書爲什麼叫設計力,我想設計已經是一種生產力了吧。用原研哉(無印良品藝術總監、日本設計中心董事長)的話,“設計師不是產業的掌舵者,掌舵的是經濟聯合體或者說是經濟,但設計師能夠讓人看到可能性。”“所有的東西都被靜心設計過,其中包含着人類的智慧,一旦意識到這一點,這些物品看起來就不同了。讓人們認識到這一點,正是設計師的力量所在。”

設計,是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便利和多彩,而且,我也相信,好的設計會帶給我們更加賢明的生活方式,而對這種生活方式的追求,也是整個社會素質的提升。

非常讚賞日本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也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地方。因此,在書中總是看到日本設計師對中國年輕設計師的忠告是,“不能僅僅關注流行,要充分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從而創造出對全世界有影響力的設計。”是呀,製造價值和輸出價值,纔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而價值,是與文化共存的,如果無法制造價值,就無法領導文化。

中國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但是傳承發揚的,卻很汗顏,雖然我們需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但是作爲中國人,我們對於世界文化的脈絡能貢獻寫什麼,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不僅僅是設計,而是文化的方方面面。

不過最近幾年來,確實還是感受到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利用的,但是文化與價值的輸出,也許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吧。

我自己也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那就是回到原點,從本源中探索美與發展。源遠而流長,怎麼能忘記呢?

設計的讀後感2

讀了《小學數學教學設計》這本書,深有感觸。這本書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用價值。書中不僅談了課堂教學設計的詳細過程、反思等,而且還談了數學教學的“情景設計”,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數學教學的來龍去脈。原本以爲教學設計僅僅是每一位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做的一項功課,沒想到這項功課卻包含着許多的藝術。教學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該門課的喜愛程度。試想一下,一位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僅僅是圍繞讓學生知曉一個個的問題的現成答案,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任何的鍛鍊,久而久之,定會兩手空空,無所收穫。而另一位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是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效果必定和前者大不相同。而要培養學生的能力,應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智力,而智力的發展又取決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一定的學習動機,就談不上對知識的探索,更談不上對知識的創新。

學生作爲能動的學習主體,既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也可能有意、無意地拒絕教學的影響。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就顯得尤爲重要。

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呢?我認爲:

一、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使學生明白只有自己親自參與新知識的發現,獨立解決問題,善於思變,習慣於歸納整理,才能真正鍛鍊自己的思維、開發自己的智力、發展自己的能力。運用恰當的方法,巧設懸念,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二、進行情感交流,增強學習興趣。

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那麼學生自然而然地度過到喜愛你所教的數學學科上,達到“尊其師,信其道”的效果。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另一個方面是:教師通過教學或數學家的故事等,來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演變及其作用,瞭解數學家們是如何發現數學原理及他們的自學態度等。比如:可以給學生講“數學之王——高斯”、“幾何學之父——歐兒裏德”、“代數學之父——韋達”、“數學之神——阿基米德”等數學家的故事。

三、適當開展競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適當開展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爭取優異成績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競賽,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慾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加強。

總之,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首先是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學習動力的源泉。然後,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一句話,抓住學生的興趣特點,培養學習興趣爲核心,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設計的讀後感3

我跟師兄說:“讀了麥克哈格的《Design With Nature》,就像從雲端上摔下來似地,怎麼人比動物還無用呢?:)”這是我對麥哈的一種理解吧。

從本質上說,我非常認同麥哈的自然主義之說,也認可他把人類歸結爲“依賴於太陽、各種重要元素和化合物、水、葉綠體和分解物”的基本觀點。

我們應該好好的反思自己,反思人類自身的缺陷和致命的弱點。

人們追求舒適、追求便捷、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不知不覺地以破壞自然、破壞生態系統爲代價。這種偏激的行爲引起了人類的普遍關注和否定。但這並不等於否定了人的作用,畢竟,人類是自然系統進化的產物,存在即合理。他肯定人的創造價值卻否定人在自然系統中的作用,這似乎有些偏頗了。

在人類社會中,只要人創造的價值等於或大於其消耗的物質價值,就可以說這個人對社會是有貢獻的。在自然系統中,人類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在人類消耗能量的過程中,卻爲自然的進化作出了貢獻,這是人類存在的客觀原因。

人類在消耗能量的過程中,需要均衡供給與需求的關係:自然所能供給的能量大於或等於人類消耗的.能量,人類自然會不斷地發展壯大;當自然所供給的能量小於人類消耗的能量時,人類自然而然會停止發展或減少。

從能源方面來看,在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時候,要看其是消耗自己國家的能源提供其發展還是除了消耗自己國家的能源還需要消耗別國的能源來發展,前者是均衡發展,後者是掠奪性的發展。

在自然系統中,人類學會適度控制自己的發展,這是最基本的原則。儘可能少的破壞自然系統,這也是另外一個最基本的原則。

麥克哈格提供了一系列的環境評價方法,從單一的評價方法,到複雜的評價系統。引導人類逐漸深入的瞭解自然併合理的利用自然,這是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也是對我最具有實際意義的地方。我深感欽佩,並學習中。

人類學會客觀地評價,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

雖然存在些許的矛盾,但麥哈偏重於自然的評價方法依然得到很多人的認可。因爲這是一種比較客觀的評價方法,不帶有過多的主觀臆斷和猜測成分。以科學的研究方法解決景觀規劃問題,具有更大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研習麥哈的研究方法和評價方式,使我堅信,具有更廣博的知識和更專業的技術,對以後的研究和實際項目工作會有更大的幫助;只有更準確、更全面的數據和資料,纔可能得出更爲精準的結論。

麥哈讓我明白,生態規劃是專業的、真實的,而且是實在的。人在自然面前,偶爾也要學會低下高昂的頭。虛心能使人進步。人與自然的結合是今後的最大主題。

期待着人類以更理性的方法對待自然,也期待着我們的專業領域有更多的更先進的方法。期待美好的未來,而不斷努力着!

設計的讀後感4

這本書無法讓人更懂設計,它爲你武裝設計的思維,並要求你不斷迭代關於設計的觀念。

一、原研哉作爲一名設計者

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託成爲無印良品諮詢委員會的一員,構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無印良品呈現出的形態。極簡主義/簡約在無印良品這裏並不能粗暴地概括爲簡潔和樸素,因爲簡化工序會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義在於提供了“優雅而質樸的生活提案”,從而形成世界性的影響。

根植於日本的品牌能夠成爲WORLDMUJI,一部分是由於田中先生所倡導的“從日常生活的審美意識中提煉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對它的發揚光大。

這一理念除了指導產品開發,在向受衆直接表達的平面廣告上也產生了經典的呈現。

《地平線》系列取景於“烏猶尼”鹽湖和“馬魯哈”草原,意在通過一條完美的地平線表達“虛無”(Emptiness)的概念。拍攝這個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線將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爲獨立設計師也設計了長野冬季奧運會開幕式的節目冊。

二、《設計中的設計》對我曾經工作的啓示

設計不是做加法。

設計,讓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濃墨重彩”。是一種加在原材料上的改變它的想法,也是一種加在物與物之間的結構,或者賦予色值。這本書第一次讓我意識到……設計的本質——先“深入”地理解,再“淺淺”地表達;它不應該被注意到,因爲最完美的設計呈現出來的`是一個整體。

在達到這個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這樣一箇中國傳統水墨畫裏的詞彙。當把“留白”作爲“設計”的理念提出,產生了奇妙的對比。

在無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設計理念最生動體現,“扳指”狀的牙刷託完全脫離傳統牙刷杯的規制。

它意味着終極的指向。

從新產品設計的角度而言,人羣的區隔、產品的定位是它的原點,它的配方、它的包裝設計是隨之而生的產物,就如雞和蛋。這一整套的動作能夠稱之爲設計。當人們談論設計之時,是從微觀的角度把它具象成爲了一幅圖或者一個視覺作品。

這個思路在炮製多美滋高端新產品“致粹”的時候得到了完整的練習,它的視覺體系出發點不是理性的說服,而首先是感性的共情。讀後感·它共情的對象是和虎媽相對的另一類新手媽媽,她們不爲自己的孩子預設既定的角色,而是通過陪伴,來發掘並充分激發孩子的潛力。而落到“奶粉”這樣嚴謹的產品,它的產品支撐點在於改變營養元素的結構,激發它提供的免疫作用。

在視覺設計上,如何把產品的理性和人羣的訴求無聲地聯繫起來?首先找到了一個比喻——鑽石,鑽石和碳由相同的元素構成,結構使它們有天和地的區別。

在包裝的設計上,將鑽石的切面及透光的效果作爲設計的元素,或者可理解爲基底,不言自明地表現高端、可靠、堅實,又不似其它奶粉般冷感。

三、再看《設計中的設計》

時隔多年,在現在的平面工作、甚至管理工作中這本書裏樸素的話語依舊會隨之浮現。

設計的讀後感5

設計理念:

從學生的生活入手,開發習作資源,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讓學生親身體驗,真切感悟,爲學生在表達中張揚個性、表現“真我”基點厚實的生活基礎。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寫讀後感的興趣。

2、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寫讀後感的寫法。

3、進一步培養學生“讀好書”“好讀書”的習慣。

4、從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體現個性,學會生活,學會創造。

導寫重點:

1、寫讀後感是如何選擇感受點。

2、如何在讀後感中體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

導寫過程:

一、交流激趣,初識讀後感。

1、“同學們,你們平時都特別喜歡讀課外書,哪些文章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什麼感受?”

小結:像這樣在讀過一篇文章獲一本書之後,把自己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道德教育、啓迪說出來或寫下來,就是讀後感。

2、“同學們課前蒐集了不少關於讀後感的資料,現在讓我們來一次“信息交流會,怎麼樣?”

(1)請同學們現在學習小組內交流,你搜集到了那些慣於讀後感的資料?向同學們介紹介紹。

(2)學習小組彙報,師生互動,加深對讀後感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輕鬆、活潑、民主的談話、交流,激發學生對讀後感的寫作興趣。

二、啓發點撥,指導構思

1、“剛上課,我們就交流了一些閱讀感受,怎樣把這些感受寫成習作呢?大家來出點子。”(小組討論)

2、教師小結:

第一、讀原文,抓重點。認真閱讀原文,多讀幾遍,抓住自己體會最深的一點,延伸下去,展開豐富的聯想。

第二、擺好位,側重“感”在劇題寫的時候還應該注意方法:一般文中既要有“讀”的內容,這部分是文章的開頭,又要有“感”的內容,要結合實際,和“讀”的內容緊密聯繫,做到“讀”“感”相連,有略有祥,有感而發。

第三、抓住“點”,聯實際。有的`同學讀文章後會有很多感受,而寫讀後感時不能面面俱到,應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深入地寫下去,這樣才能做到中心明確、觀點鮮明,使人讀起來感到親切、舒服。

第四、定標題,明寫法。掌握讀後感的寫法,猶如蓋房搭建了鋼筋框架。因此要幫助學生初步掌握讀後感的寫法。

其一:確定標題。標題有兩種寫法。一種直接命題,一般爲“讀《╳╳╳╳》有感”或“《╳╳╳╳》讀後感。”另一種可確定正副標題,正標題一般註明文章的中心內容。副標題表明題材。

其二:掌握讀後感的基本寫法:爲讓學生整體把握,快捷理解識記我歸納爲這幾個字“引—議—聯—結。”

設計的讀後感6

何人可的《設計心理學》是我從大一下學期就買的一本書,本以爲暑假可以讀的,但因爲自己偷懶,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學期纔讀,而何人可的《設計心理學》剛一開始讀的時候確實很無聊,但迫於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讀了下去。可後來我發現越往後寫的越有意思。

21世紀是由中國製造轉變爲中國創造的世紀,在這一進程中,工業設計將起到關鍵的作用,綜合化國際已成爲工業設計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工業設計教育必須從亦可稱爲中心想以課題爲中心轉變,將涉及作爲一種高度綜合性的交叉學科來組織教學,全面提高設計的綜合素質。同時,隨着中國經濟的日益國際化,設計教育也必須面向國際化的競爭環境,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設計人才。

設計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性、邊緣性學科,其主要內容涉及生理學、心理學、美學、人機工程學、信息科學等,而這些學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個複雜的相關網絡。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道“感覺”這個詞,入“我對他的感覺不太好”,“我感覺完成這項任務挺困難的”等等,這裏的“感覺”的意思是“覺得”。而“知覺”這一詞,如我們看到的紅色,不是脫離具體事物的紅色,而是紅旗的紅色,又或者紅花、紅衣、紅車等的紅色。所以感知覺不僅使人們感知客觀規律事物的基礎,也是人們接觸設計最直接的橋樑和紐帶。

設計還要針對消費者的心理。澳大利亞着名室內及產品設計師joseph licciadi曾有過這樣的論述:“藝術家總是以自我感受爲中心,我,我,我,最後是你。設計師則是相反,你,你,你,然後是我。對於創作,藝術家始終考慮使用者的需求,在滿足這樣的前提下,再進行藝術創作。因此,藝術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設計是理性的、開放的。”滿足人的需要是設計的根本目的,而瞭解和發現需要是滿足需要的前提。因此對於消費者心理,是指消費者在消費非活動中的一般心理活動過程。所以消費者心裏的研究是設計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就開始討論美學問題。柏拉圖闡述了美是獨立存在的.觀點。那麼美是什麼,什麼纔是美,這是人類一直是人類在探討的問題,並逐步形成各種美學相關的學科,其中與設計聯繫最緊密的就是審美心理學。

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有關於設計創作的獨特方法,拓展出我們設計創作的思維,讓我瞭解到什麼纔是好的設計,什麼纔是美的設計,什麼設計讓最大化的羣衆所接受,因此在設計這條道路上,我們還要爲之做不懈的努力。

設計的讀後感7

這段時間我不僅在爲畢業設計想方案,同時也閱讀了《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讀了這麼久,突然發現 就像原研哉在開篇的自序中所說的一樣,自己越來越不懂設計了。然而“這並不意味着你對於設計的認知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裏又往更深處邁進了一步”,所以 歸根結底,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是因爲我對設計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越來越高漲的熱情,以及對設計的意義更加深刻的思考與感知。

設計是什麼?在我離設計很遠很遠的時候,我一直以爲他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名詞。而如今作爲一個初學者,它有些神祕,有些美麗,又有點包羅萬象,意蘊複雜。 對於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原研哉並沒有在這本書中給出一個明晰的答案。但他給了我們彌足寶貴的啓示。通過創新與交流來認識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這是我在第一章“設計到底是什麼”中所認識的設計。

“設計的時代將要來臨”。當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設計發展前景,二戰後的日本產品設計高速成長,並且對質量的追求爲規模化、量化的生產提供了品質保證。日本設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是因爲,對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設計思想的思索,在於 反思什麼樣的東西纔是“日本的”,在於將 現代主義的感覺浸潤並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設計不是工業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東西。真正的設計應該不受教條、規則的束縛,充滿想象力, 永遠在尋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遺忘的創意。試着通過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纔可以尋求新突破。每個人也要有自己的邏輯體系,不人云亦云。

設計在哪裏? 設計已經深深的紮根在生活當中,最令我們視而不見、習而不察,而恰恰又離不開的大概就是設計了。因爲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每一個不容忽視的部分,都是設計。設計也爲原本普通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溫馨與驚喜,讓生活變美、變放鬆。“生活本身,就是設計的起源地;而設計,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對生活的發言。”

什麼纔是好的設計?沒有標準答案。事實上,哪有那麼多好與不好,只要它足夠有趣、足夠有新意;只要你喜歡,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將不好變成好,給你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讓你怦然而心動。

在現代工業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如何退去浮華、迴歸自我,保持一顆平靜寬容的心越來越多的被人追捧。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也不僅僅限於好用,他們更願意選擇那些能夠觸動心靈的設計產品。

正如原研哉寫在最後:“我想邀請那些對設計有興趣,在設計入口觀望的人一起來閱讀。設計世界看起來門檻很高,不會讓人將其與流行或者潮流聯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對設計有興趣也不一定會真的認爲自己可以進入設計界,但我認爲,只要腳踏實地,就能走好設計這條路。我期待那些對設計有興趣的人能夠堅定地進入設計界”。

設計的讀後感8

坦白的說,在進入大學之前我並不知道設計這個詞究竟意味着什麼,我也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時候我就在書店買了一本老師推薦的《設計中的設計》這一本書,想從中獲取我想要的答案。於是帶着問題,我就開始了我的“發現之旅”。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封面,簡單幹淨,雖然只有黑白兩種顏色,不過卻散發着神祕感。這本書的作者是原研哉。他是日本平面設計師、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目錄的前面是三位設計界的大師:李 埃德爾庫特、前田約翰和傑斯帕 莫里森 對作者原研哉的評價以及對《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的體會,這使我在沒有閱讀之前就明白,我會在這本書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許我對設計這個詞的意思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用語言表達設計是另一種設計行爲”這是原研哉在書的最前面說的一句話,在前言部分,我終於找到了作者對這句話的解釋。理解一個東西不是能夠定義它或是描述它,而是把這個我們認爲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拿過來,讓它變得不知,並激起我們對其真實性的新鮮感,從而深化我們對它的理解。所以當作者用語言去表達他心目中的設計的時候,他就是將他心中原有的`設計的概念推翻,然後再去從一個陌生的角度去認識設計,這也是一種設計行爲。這句話也同樣是在告訴我們,設計任何東西,不要被其原本的事實規律所框住,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規律,重新去認識它,理解它,這樣纔會真正的設計出好的作品。

書中圖文並茂,生動形象。原研哉通過一些工業設計產品的圖片,加上他的解說,使其表達出一些工業設計創新、造福於人類帶給人類便捷、的地方。

讀完了這本書以後,我不禁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原研哉的設計理念到底是什麼呢?我感覺,他的設計作品顯現出來的不落陳規的清新,在於他找到了設計被需求的空間並存在其中進行設計。在這樣的態度下,他拓展了設計的視野和範疇,使其在設計的領域中邁上了成功之路。而原研哉曾說過:“像設計不應該只看短期反應,而着眼於長遠的教育性理想:若每一個設計師都有一種追求市場的品味、對設計的感受性就會不斷地提升,社會了解設計意義的所在,設計師纔會有更大的發揮。”所以對於設計,(.)對於一個未來可能成爲設計師的我們,一定要在創造的同時,發現其本身的價值,只有這樣,纔會發掘物質其本身的價值。

那到底什麼是設計呢?我認爲,設計不光是一種學問,他是一種體現物品本身價值的必需品,一個好的工業設計產品,可以爲企業創收,但卻不能丟掉產品本身的特徵。就像無印良品一樣,雖然外觀並沒有那麼特別,而且顏色也沒有那麼鮮豔,但是設計師卻用了最樸實的手法將其表達出來,既環保,又可以高度表現出他的功能所在,這也就是設計的最高境界了。

我會追尋着原研哉老先生的腳步,去學習,去體會,去實現我的設計之夢。

設計的讀後感9

書中的文章都不長,大多數介紹設計作品的書或文字,都採取直線式的介紹方式。某位設計師,a,b,c,d一步步走下來,然後有了最後的設計作品。但凡寫過簡短的作品介紹的人都清楚,這種介紹方式,看似是條理清晰,符合邏輯的,當然這也是由於各種(潛在)甲方的限制,卻不一定能反映出設計過程中所受到的各種因素的影響,以及過程中的隨機性。不過,我以前所接觸的`各種書、雜誌,大多是這樣了。也曾感嘆過,其實它們並沒有展示出,或教給我真實的思考和設計過程。因爲我只看到那隻結成的蘋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幹,以及部分根莖等。但是看不清整棵供給養分的大樹,更不知土壤、大氣等環境。

之前對田中先生的作品,也只是膚淺的知道那些特徵鮮明的幾何形。但這本書爲我展示了其後的大樹。正所謂“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着他從小觀看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嚐料理、介紹他認爲是“日本設計之源”的琳派繪畫等娓娓道來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學和其與西方美學的異同。(這讓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遊!)文中多次探討西學東漸對日本戰後社會發展的諸多影響,以及國際化背景下日本設計何以體現獨特的日本文化。這對國內當前的設計行業發展狀況也很有借鑑價值。

其中很多問題和想法,也常浮現在自己頭腦裏。讀時覺得自己很被理解,時而又豁然開朗。先生生活體驗與設計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羨慕。“設計師工作的原點是觀察。”這也是爲什麼有時候讀完一段一擡頭,覺得眼睛似乎變亮了,耳朵也更靈了,感官放大,頭腦也自由起來,好像事物若隱若現的關聯馬上就可以一一呈現在面前。而一處意外的關聯往往會成就一個設計靈感。只是,這感覺轉眼即逝了。

田中先生文筆樸實細膩,字裏行間透着令人陶醉的淡淡香氣。總之這是本很叫人享受的書。下面摘抄幾段我劃過的段落,和大家分享。

-我的二十一世紀(1993)

人就是有這種天性,在痛苦的時候,會想着或許明天一切就會好起來,而在

幸福的時候又會隱隱不安於未來可能遭遇的不幸。在古代的日本,有一種叫做“空寂”的美學。破損的茶碗被用金色的漆修補,

而漆本身的美滲入到茶碗中。這種以破損後修補而成的茶碗爲自豪的觀念,蘊含

着至深的哲理。所謂世界只有物質是無法成立的,顯示的或許就是這種強烈對比中的自豪。

我認爲,思考受傷地球的再生,重新認識非西歐文明,脫離整齊劃一的歐陸風格,控制對舒適的過度追求,減少華而不實的國際交流,彌合由認知不同而產生的思想衝突,找回對非光滑閃亮之物品的審美等,這些都是二十一世紀設計的最大課題。

設計的讀後感10

通過夏雪梅老師《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這本書的學習,我對項目學習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幾個核心知識點:項目學習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成爲心智自由的人,擁有在不同的情境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項目學習強調的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實踐,基於自己真實的需求,以真實的角色承擔相應的任務,並且一定要有成果展示。在成果展示時要給學生提供一個特別的環境,讓學生有成就感,有儀式感。

在項目學習中,我們還要有“以終爲始”的意識,有逆向設計的思維。在項目學習設計之初,就知道項目學習的目標是什麼,學生最終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基於目標引導學生開展活動,在實踐中可根據實際情況有所調整。

教師如何才能設計出一個好的項目學習設計呢?首先是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在和學生溝通中,瞭解學生的真實需求,結合學科相關能力和素養要求,設計有趣的驅動性問題,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中獲得知識和能力。其次,教師要對學科本質,學科素養有清晰的認識,能夠基於學科本質問題,設計合理的驅動性問題。所以作爲教師,讀專業的書籍,學習課標,梳理教材核心知識很重要,對小學六年小學生應該掌握的相關知識和能力,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行的過程中才不會偏航。

接下來的學習,要堅持讀專業書籍,要實踐整理小學語文學科系統知識、能力框架,要及時收藏、記錄優秀教學設計案例,要養成反思的.習慣。

教育的本質:提高生命質量和提高生命價值。語文: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課程核心素養:語文素養是以語文知識爲基礎,以語文能力(聽、說、讀、寫)爲核心,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應是語文實踐的過程,應在教師指導下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要真誠的溝通,與學生溝通,與同行溝通,朝着提高生命質量和提高生命價值的目標前行,和學生成爲學習共同體,在教育花海中幸福前行。

感悟:今天的耿春龍工作室成員假期學習交流已經進行了兩個多小時了,剛開始還擔心沒什麼可說,對於學習收穫不能很好的表達,可是大家在交流中,在互相碰撞中,已經激發了那麼多的教育智慧,醞釀的了濃濃的教育情懷,形成了堅定地學習共同體。這種交流是幸福的,因爲有困惑,所以有學習的動力。因爲有交流,所以會互相啓發。因爲有目標,所以路上的步伐更堅定。

加油,小學語文教育人!與你們同行!

設計的讀後感11

寒假期間我讀了《數學教學設計》一書,受益頗深,我對其中有關教學媒體的一節,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學媒體能使教學對象生動形象,給學生以更大的思維空間。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也變得生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多感官、多渠道參與信息的加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爲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懂得了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更好的駕馭。現代的素質教育觀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中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爲每一個學生的學生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數學教學媒體的選擇也應遵循這一點,不同的學生應該擁有屬於他們的最適合的媒體。作爲一個剛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青年教師,我覺得自己特別有發言權,記得高中的時候上立體幾何,每每講到一個概念、定理,數學老師總會提到木匠師傅……,從某些同學困惑的表情中,更從他們課後的埋怨中我能體會到,無論老師說得如何生動,總不如把現實的工具拿進課堂來得具體。那時我就在想,要是以後我做了一名數學教師,在幾何課上我會把木匠工具搬進課堂,讓空間想象力貧乏的學生在實物的演示下,靜與動的實踐過程中豁然開朗。今天當我踏上數學教師崗位的時候,在課堂上對曾經我們視之爲神話的木匠卻隻字不提,更不用說搬工具了,這就是選擇教學媒體的可能性和針對性,對於一個在城市裏長大的孩子來說,要想看到木匠造房子時的技巧簡直是天方夜譚,而搬一套木匠工具進課堂也不容易。因此,通過製作各種模型和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便成了我的目標。

板書和投影也是教學媒體中很重要的一環,通過板書和投影,把教學內容一一呈現給學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瞭解與體會。老師講授的東西,剛開始最容易忘,而好的.板書可以讓教學內容留下痕跡,有些邏輯性很強的數學原理是需要時間細細品味的,尤其是對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思考,在課後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不但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且不說老師的板書需要藝術的美感,但至少要清晰自然,給學生們好的視覺享受。老師的板書速度要適當,既要考慮到課的教學進度,又要考慮到記筆記的同學。老師在板書的時候也可以適當修飾,增添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板書的形式可以多樣,提綱式使內容簡明扼要,表格中的分類和比較使教學對象嚴謹而細密,圖式的特點是清晰、直觀形象,線索式往往特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流程式使學生的思路更好的展開,簡圖式有鍛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生動活潑。而老師只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採用不同的板書形式,定會取得不錯的效果。而我記得在我上學期交的盤片中,同組的老師就向我提出過,我的板書不太有條理,我想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認真改進的。

設計的讀後感12

一、看書的緣起6月在簡書上看到袁春楠推薦這本書(20xx年10月23日開始關注袁春楠,今年5月看了袁的《脫胎換骨的人生整理術》),這個月的新書推薦我就選了這本書,豆瓣上評分不算高,作者三十年的職場及生活經歷,我只花兩個晚上就可以大致瞭解,怎麼看都很“高”。二、看書的方法有改變開篇第8頁:有五個問題,我想,是不是應該用去培訓課的方式去閱讀這本書?這時,左邊標示貼,右邊白紙和筆,就這樣開啓這本書的閱讀之夜。 1、“你要去哪兒?” 2、“你想做什麼?” 3、“你所設想的自己和家人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4、“你想在哪兒生活?” 5、“你想做什麼工作?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可以求助身邊的人。”三、看書的獲得感1、工作思維方式從“我不喜歡這個”轉變爲“我想做什麼”。過去曾非常羨慕全職媽媽全職太太,思維方式就盡在“我不喜歡這個”,在職場中老愛用喜不喜歡去判斷工作的範圍和內容,這兩年,停下了發願做全職太太的想法,我可以努力去做最好的媽媽,也可以去做最好的自己,職場是有很多不喜歡,但原來多去想想“我想做什麼”,用了一年時間去調整,發現了更多的可能性,這也是不錯的體驗和經歷。 2、找一位人生導師。從職業發展、婚姻關係和身心健康共三個方面考慮,哪裏更需要給予支持。非常幸運的我,在人生過往的經歷中,身邊一直有我非常欣賞的朋友及老師出現,此書作者提到是專門的導師制度,她在工作及生活都在推行,我只是以嚮往學習的心態向身邊的益友請教過,沒正式向其請示讓其做我的人生導師,這點可以立馬去做。人生路上,能有嚮往學習、能得到幫助,又能給予別人幫助,真好。 3、人生不設限。我能否過上自己渴望的生活,掌握控制權,讓自己充滿力量和幸福感呢?這有點類似的問題從20xx年開始不斷地問自己,20xx年初纔開始有了可視的框架,立了個7年的目標和計劃,希望願望能達成。四、看書後看見自己的不足1、作者的人生經歷非常棒,我連她的十分之一都沒有,世面、成就、經歷、勇氣和力量。 2、這麼大的差距,我如何學習及調整自己呢?借用書中的那句話“我想做什麼”,然後去做我還能做什麼的事。 3、過去有位非常要好的`老師和我說過,她要過有意義的人生,這個意義最好還要有兩層或以上的意義,具體事例爲,退休不能是休閒享樂,去跳健身廣場操去喝茶聊天,而是去學習新的事物,例如學女紅、廚藝、理財等過去和未來感興趣的一切,看到這本書老讓我想起她,我的有生之年也很有限,好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盡其所能補充自己的不足,不要去過短期消遣性質的生活,做些儘可能有意思及有意義的事,玩能產生成就感、有益處的愛好,做能實體呈現的物品,寫有想法有行動的總結文章,這總不會是件壞事吧。

設計的讀後感13

在這樣一本書裏,收集了衆多優秀的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設計,讓我學習了大獲收益。

有個課例是《美麗的春姐姐》,教學目標的設計是這樣的:學生通過讀童謠、聽歌曲、欣賞大自然美麗景色等活動,感受自然界的變化,盡情享受春天帶來的喜悅;學生通過對歌曲的學習、理解,體會歌曲所表現的春地意境;學生嘗試運用舞蹈、戲劇、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表現春天的美麗,提高其藝術表現能力。我猜想這節課應當是一節唱歌教學課吧,抱着學習的態度繼續看下去。

組織教學的形式很新穎,採用配圖律動的方式讓學生進入課堂。然後,學生開始聽賞歌曲,教師設置了問題,引起學生思考與討論。學生的思路一直跟隨老師的設計路線,老師又設置情景,用故事導入本課內容。像這樣的導入方式,在初中音樂教學中,也曾經使用過,能讓學生仔細的聆聽與思考。當然,這堂小學一年級的音樂課,學生們討論的非常熱烈,而且,孩子們表演性很強。接下來的看一看,演一演環節,學生分角色裝扮成自己喜歡的各種樣子。學唱歌曲時,學生能模仿教師靜靜地、有感情地欣賞歌曲,然後,逐句熟悉、朗讀歌詞。老師結合柯爾文手勢進行逐句範唱,學生進行歌唱與手勢的模仿。

我覺得,這節課最大的成功就在於老師很會引導學生去模仿學習,本來,孩子的.天性就是模仿能力強,發揮了小學低段學生的優勢。在欣賞與製作環節,學生欣賞了動畫作品以後,利用手邊的材料製作小花、小草,裝扮美麗的春姐姐。這樣又鍛鍊了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接下來的童謠創編與表演環節你,教師巧妙地將節奏創編融入兒歌誦讀中,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藝術創造能力。歌表演《小雨沙沙》,教師結合文學、歌表演等藝術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引發其對春天的關愛。戲劇角色表演:保護美麗的春姐姐,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環節,結合戲劇表演的藝術形式,通過師生分角色的表演,深化人文主題。在藝術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激發其保護春天、保護生活環境的願望。在歌表演《春姑娘》音樂聲中結束,大屏幕上出現乾淨、美麗的春姐姐圖,孩子們拍手歡呼。再次響起《春姑娘》的音樂,師生共同演唱、表演,在優美的旋律、溫馨的氣氛中互道再見!

我認爲本課活動設計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主要以故事、遊戲、律動、剪紙等學生喜歡的形式來設計教學。將多種藝術形式自然地進行融合,而這些藝術形式又都巧妙地爲主題“春姐姐”的服務,從而使主題更加突出、更加鮮明。讓學生在豐富有趣的藝術活動中領略到多種藝術形式的美,同時又結予了學生在藝術領域中通感知識的綜合與學習,做到了藝術形式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

設計的讀後感14

寒假期間,我讀了[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這本書,對其中一位語文老師的教學案例印象尤爲深刻。這位語文老師以“蘋果”爲主題,設計了多學科的各種教學活動。

站上講臺二十多年,從一開始的拼命三郎,執着勤懇地誨人不倦,到取得一點成績後逐漸開始的迷茫,迷茫於自己這樣任勞任怨手把手地教,是救了學生還是害了學生?這樣的迷茫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曾幾度讓我想逃離這個我深愛的三尺講臺。因爲,這不是我想要的課堂。後來,隨着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我開始了交互式電子白板課程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但這仍然不是我心中憧憬的課堂。我想看到的是孩子們真正能用自己的頭腦思量問題,能用自己的小手親自實踐,能夠讓孩子自覺自願地沉醉在學習中,不浪費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這樣的願望埋在心裏一直不敢說,因爲太過於理想主義。可是,心沒死,卻又無路可走。雖然知名教師的榮譽掛在頭上,但是我很羞愧,只能在自己的教室裏做一些小小的改變,但似乎也總讓我快樂不起來。離退休的日子越近越不安:我的教學究竟帶給了學生什麼?他會自己學習嗎?他會自己思量嗎?我到底怎樣教才幹實現這些願望呢?……

直到這個寒假讀到這本書,看到這個高中語文老師的課堂並不是基於學生理解上的設計,才解開我心中的疑惑與矛盾。那時,北京亦莊的校長說這樣的課程是不參加期末考試的,正像這位語文老師一樣也存在這個問題,就是很少有評估手段能測試出學生是否真正深入地理解了課程內容。以活動爲導向的'課程往往能激發孩子們的愛好,也能環繞一個主題提供各學科的關聯,但是這樣學習的最終價值值得思量,學生在多樣活動中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有價值的內容標準?在諸如創意葉子粘貼畫寫作創意故事完成信息檢索等活動中學生獲得了怎樣的理解?也就是說離開課程體系設計這樣的活動課程仍然無法實現學生對應學的知識的深度理解。

那麼,怎麼設計才幹讓學生們理解教學設計呢?重複讀了很多遍,明晰“學生理解”的目標,探究“好設計”的方法是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的雙重目的。結合書中設計“蘋果”課程的語文老師的做法,認真鑽研教材,弄清晰每個單元的主題,環繞單元主題設計多學科多樣式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愛好,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們既能夠參與活動又能夠實現課程目標。

當然,這樣爲理解而教的設計要想真正實現還有很大的難度,很多的艱難如何克服還需更多的思量,但是至少它指明瞭一些方向,讓我不再彷徨,遵循“計劃——修訂——教學——評估——反思——調整”這樣的循環不斷努力前行!

設計的讀後感15

大千世界中多樣的造物藝術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了。然而,當我們生活在一切需要之物齊全的環境裏,對這些無時無刻不接觸的造物藝術裏的存在以爲都是天經地義的。於是便視而不見、熟視無睹。

第一章設計學的研究範圍及其現況中提到的:

設計學的目的永遠是功能性與審美性。然而,研究設計理論就必須要研究相關的工程學、材料學和心理學1977年英國成立了設計史協會、美術史學上19世紀的.兩位巨人:森鉑和裏格爾奠定了見識的設計史研究基礎、20世紀的佩夫斯納和吉迪恩也是及有貢獻的美術史家和建築史家

20世紀80年代,將混沌理論運用到設計領域成了一件時髦的事,反對將設計看作是單一和有次序的觀點,主張設計家應當努力探求混沌的文化潮流。但是,對於設計史研究者而言,創造性的混沌不是一場設計運動,而是後現代主義所提出的多元主義理論的一個方面

第二章設計的多重特徵:

一、設計與藝術的淵源:設計概念產生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初的意義是素描、繪畫,將設計、色彩、構圖及創造並稱爲繪畫四要素。設計指控制併合理安排視覺元素,如線條、形體、色彩、色調、質感、光線、空間等,它涵蓋了藝術的表達、交流以及所有類型的結構造型。二、設計的藝術含量:從古到今,設計的藝術追求都在設計品中體現出來的。隨着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純精神產品的藝術逐漸從物質生產中分離出來。當設計解決了物質技術產品的技術課題與使用功能,藝術便成爲它永無止境的追求。

在今天,設計不僅以科學技術爲創作手段,還以科學技術爲實施基礎,然而這並沒有損害設計的藝術特性,反而使得現代設計具有了科技含量很高的現代藝術特性,這就爲藝術拓展了大片的新天地,爲生活增加了很多新情趣。三、設計的藝術手法設計的藝術手法主要有:借用、解構、裝飾、參照和創造。四、不同設計的藝術特徵:定義:就批量生產的工業品而言,憑籍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解構、形態、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資格,叫做工業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的構成要素:

1、文字:文字主要有象形、表意和表音三種類型。在人類的信息傳達與交流活動中,文字是最普遍使用的視覺符號元素。

2、標誌:相對文字符號,標誌表現爲一種圖形符號,具有更直觀、更直接的信息傳達作用。

標誌有多種類型。按性質分類,標誌可分爲指示性標誌和象徵性標誌。指示性標誌與其指示對象有確定的直接的對應關係,而象徵性標誌不僅可以表示某一事物及其存在性,而且可以表現出包括其目的、內容、性格等方面的抽象概念。

按使用主體,標誌可分爲公共標誌和非公共標誌。公共標誌指公共共同使用的標誌,非公共標誌是指專屬某機構、組織、會議、會計、私人和物品使用的標誌。

3、插圖:有繪畫插圖、影像插圖和複合插圖三種。繪畫插圖表現手法靈活,富有個性;影像插圖比手工繪製速度快捷,真實感強;符合插圖製作手法新穎,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