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啓發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思想道德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1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思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對於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做好思修課的教學工作顯得尤爲重要,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體驗和感受,談談如何做好思修課程教學工作。

一、瞭解分析學情,做到有的放矢

學情分析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策略往往是教師一廂情願的自我表演。瞭解和分析學情,是做好思修課教學的首要條件。原因在於教師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每個學生的情況有差異,每個專業班級同樣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情。特別是所帶專業班級較多的時候,要根據專業班級的特點對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做相應的調整。特別忌諱採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去教授所有的專業班級,否則往往會出現老師講得累,學生睡得也累的奇葩現象。

因此,第一課的時候不要急於上課,可以和學生聊聊對思修課的認識以及班級學生的特點和對老師有什麼認可的教學方法等。而後教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採取投其所好的教學方式,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雙主體”課堂,發揮師生的主體互動作用

“雙主體”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作用。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積極主動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通過雙方互動,才能真正實現主體性教育。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強調的往往是要求建立以教師爲中心或者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單方面的教學主體,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就某個社會現象進行討論時,既要善於點評和總結,同時又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對待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教師須注意從主流角度上來引導。

總而言之,在思修課堂,學生可以積極參與討論,發揮百家爭鳴式的主體作用。同時老師也要有萬衆歸一的控制力來實現自己的主體引導作用。這樣的課堂,既發揮了互動的作用,又實現了教育目的。

三、注重案例導入教學,理論聯繫實際

案例教學是一種利用現實案例作爲教學工具的教學方法,也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樑。即教師利用案例作爲講課的題材,以案例教材的具體事實與經驗作爲討論的依據,由師生的互動來探討和評價案例事件的行爲與緣由,發掘潛在性的問題。

案例教學的價值在於既促成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努力拓寬自己的專業視野,不斷地學習、創新。同時也使學生具有一定積極向上的心態,敢於表達自己不同的見解,促進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案例教學對於師生來說都有現實價值,因爲思修課畢竟是一門融政治性、思想性、知識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爲一體的課程。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這就需導入具有實踐性的案例。

比如,在講授理想和信念的知識時,可以引入美國紐約州第一位黑人州長羅爾羅傑斯不斷堅守信念的成功案例;再如講授依法治國時,可以選入陳滿殺人放火案歷時23年終於獲得重審的案例組織討論和教學;又如在講授有才無德是毒品時,可以引入商紂王和德國教父希特勒的行爲來進行佐證。

四、創新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興趣。”

然而,如何激發和引起學生積極性呢?一支粉筆、一本教案、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已收不住現在的學生的心。而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教學課件鮮明的色彩、直觀的圖像、逼真的音響效果,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心理效應,吸引他們的眼球,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也要恰如其分的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總而言之,搞好思修課的教學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師不斷更新理念、創新方法,以更多的、靈活的教學手段來駕馭、活躍課堂,使課堂成爲教師和學生共同演繹的舞臺。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2

自學院提出要進行教學改革以來,我們部將此事視爲教學改革中的一件大事。全體思政教師對此項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熱情和精力,對我們高職院來說,如果做得好,這是一次顛覆性的改革,是耳目一新的改革,是符合高職教育特色的要求。經過努力,我們對該門課在總體設計和單元設計上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心得和想法,不知是否妥切,羅列如下請專家吝教!

一、應集中全體教研室教師的`智慧和力量,羣策羣力。經過這半年多的預操作,我們一致認爲,進行這一教學改革,一個人的力量是很微小的,一個人的智慧也是有限的,而一門課程的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涉及到教學模塊的分割、課程總項目和許多的單元子項目設計,這就需要大家共同來思考、來定奪。

二、在把握了課程的整體內容的基礎之上,設計課程的總項目以及各個小項目時,總項目與各個小項目之間要有包容的邏輯關係。

三、對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進行項目設計之時,由於這類課程教育內容和教育效果的隱性性質,我們可以運用聽、看、想、體驗、感悟等手段,讓學生通過演講、辯論、撰寫材料、小組研討、做規劃等方式來設計案例,從而實現項目的內容和目標。

四、在設計項目時,要注意可操作性,避免假、大、空。

五、在運用這類教案進行教學時,上課的內容不是灌輸,而是通過項目進行引導,讓學生自己通過看、聽、想對教學內容和能力目標的獲得,也就是說老師說的要少,學生應該做的、說的多。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3

我們告別中學時代,邁進大學校門,隨之的,我們的人生的歷程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們滿懷希望與憧憬:人生理想將在這裏確立,未來的發展將在這裏奠基,美好的生活將在這裏開始。所以我們要珍惜大學生活,在大學裏開拓新的境界。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打下紮實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提高自我修養的課程,對於我們大一學生而言,有着積極的導向作用。

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的第一章,就爲我們詳細而系統地介紹了大學生活,使我們對自己的大學環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認識,在一些突入其來的問題,有了應對思想準備和認識方法,起到了引路標燈的作用,對大學生活中的爲人處事有了指南和參考。對新生的我們,面臨的問題和思想情緒不計其數,環境的陌生、生活的適應、學習的壓力、情緒的波動,總能在人最脆弱的時候蜂擁而上,加之我們的心態並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難折倒,進入誤區。大學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種全新的階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覺多了一些;少了古板,靈活多了一些。這些新的變化要求我們學會接受並且適應轉變,健健康康地成長。思想道德修養課中從不同角度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大學及其大學生活,迅速調整方位,積極適應大學生活。

在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我認爲,政治修養是核心,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是重點,心理修養是基礎,學習成才修養是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提高這些修養和完善人格方面,要求我們做到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繼承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培養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學了思想道德修養後覺悟,作爲一名大學生,必須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爲自己的立身之本、奮鬥動力和行爲座標。要認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着眼於實際學業的運用、着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着眼於新的實踐與發展,做到理論與實際、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改造客觀世界,不斷提高政治敏銳性和鑑別能力。“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係”,是人生觀教育的'邏輯起點,只有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係,擺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確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價值、人生責任、人生態度、人生尊嚴等問題。勤奮刻苦學習,永葆理論上的清醒和成熟。

政治上的堅定來自於理論上的清醒,只有勤奮學習,纔能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別是非的標準。爲此,要切實把學習作爲自己的第一需要,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不斷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強化系統性、條理性,以勤奮學習爲先導,提高專業水平和工作能力,爲創造性開展學習奠定紮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從審美的含義、標準講起,大學生應該正確認識美與醜,正確處理真善美的關係,創造美與享受美的關係,內在美和外在美的關係,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做誠實守信的大學生是對自己絕對的要求,敬業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備素質,也是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

大學的生活是豐富人生的一種歷程,爲我們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成長平臺,我們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機會去鍛鍊自己,歷練自己,充實自己。一個學期下來,我經受了大學生活上的磨練、專業學習上的考驗,在老師們的教導下、同學們的幫助下,特別是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後,我對大學生活和學習環境充滿了熱愛,以一種平和的心態處事,通過一些有益的活動,鍛鍊了自己能力,增強了自己的人格素質,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養和陶冶。

思想道德修養的學習重點,在適應轉變、健康成長部分,是充分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特徵、歷史使命與成才目標;樹立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的決心;樹立科學的世界現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態度。在她的引導下,我們確定了自己的方向,並邁着堅定的步子,朝着心中的方向,沿着既定的道路奮勇向前。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4

我仍然喜歡學觀念道德和地理這門課,因爲我在生活中常常見到不如意或生活學習有壓力時,我總是能按着當時政治教授教我們的觀念方法正確的處理事情,上了學校又邁進了一個新的生活層次,要再次學習生活,做社會分配給自己的任務,此時,我們不是隻只孤身一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前進,學校還爲我們建立了觀念道德修養課,它就像我們生活前進的指引燈,帶着我和我的同事們一起向前去。

到底思想道德可我有學了些什麼,又有哪些感想呢,我在此處總結下。

我覺得,思想道德修養的學習重點,是在充分了解自己所處的時代特點、歷史使命與成才目標和適應轉變、健康成長方面。生活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劃分成若干個階段,大學仍然是最美麗、最重要的一段歷程。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的第一章,就爲我們具體而平臺地介紹了學校生活,使我們對自己的學校環境有了全面的理智認識,在一些突入其來的弊端,有了面對思想打算和了解方式,起到了引路標燈的作用,對大學生活中的爲人處世有了指南和參考。對新生的我們,面臨的難題和觀念情緒不計其數,環境的陌生、生活的適應、學習的壓力、情緒的波動,總能在人最脆弱的之後蜂擁而上,加之我們的態度並不成熟,很易於被困難折倒,進入弊病。大學較以前的初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種全新的階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覺多了一些;少了古板,靈活多了一些。這些新的差異要求我們學會接受甚至適應轉變,健健康康地成長。《思想道德修養》課中從不同視角引導大學生正確定識大學以及大學生活,迅速調整方位,積極適應大學生活。

人的本質,人生夢想,人生價值,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係等是學校生一直探討的困惑,當代大學生生長在變革開放年代,置身於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價值理念的碰撞,複雜的社會現實和新舊制度轉換過程中發生的衝突和難題,使其一生選擇尤爲艱難。

學了《思想道德修養》後覺悟,作爲一名大學生,必須把夢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成爲自己的立身之本、奮鬥動力和行爲座標。要嚴肅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着眼於實際學業的利用、着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探討、着眼於新的實踐與演進,做到理論與實際、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改造客觀世界,不斷增加政治敏銳性和識別能力。“正確定識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係”,是一生觀教育的邏輯起點,只有正確定識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係,擺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恰當回答人生目的、人生夢想、人生價值、人生責任、人生態度、人生尊嚴等問題。勤奮刻苦學習,永葆理論上的清醒和成熟。政治上的堅定來自於理論上的清醒,只有勤勉學習,纔能有篤定的政治信仰和判斷是非的`標準。爲此,要積極把學習成爲自己的第一必須,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不斷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強化系統性、條理性,以勤奮學習爲先導,提高專業水準和工作素養,爲成就性推進學習奠定紮實的專業理論造詣。從審美的涵義、標準講起,大學生必須正確認識美與醜,正確處理真善美的關係,創造美與享受美的關係,內在美和外在美的關係,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塑造美的一生。市場經濟既是法治經濟,也是信用經濟。做正直守信的大學生是對自己絕對的要求,敬業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備能力,也是當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5

通過思想道德修養的課程,我認識到,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觀念對我們一生影響很大,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作爲一個知榮辱、將道德的人,是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全面把握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原則,自覺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努力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馬克思主義認爲,道德作爲一種社會現象,其產生有多方面的影響,並且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關係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道德是社會關係的產物,只有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係,纔會產生道德,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所以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對人們的行爲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範和行爲活動的總和。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既然有了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就需要道德來維繫這種關係的存在。

道德體現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和世界的各個角落。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所以,在我們身邊可以看到很多實踐和維護道德存在的行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錢學森,生於黑暗的舊中國時代,親眼目睹了落後的中國被列強所欺凌,所以他決心出國留學,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變得更強大。他漂洋過海來到美國,在加州理工學院跟隨馮·卡門學習空氣動力學,他一心讀書,只爲證明中國不比外國人笨。最後,他成爲了馮·卡門最得意的弟子,並出版了《工程控制論》一書,轟動了世界科技界。他是第一個參加美國高精尖武器的華人,聽到新中國的成立,他欣喜萬分,希望立刻回到祖國,投身社會主義的建設。但由於錢學森在科技界的影響力,美國無理的監禁了錢學森,阻撓他回國,但他任然沒有放棄,在各方的努力下,他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在當時及其惡劣的物質條件下,他主持了中國的火箭和導彈研究,並不斷的縮小了在高精尖武器方面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他的一生都致力於中國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後來,美國爲了表彰他對美國武器研發的貢獻,決定授予他“美國科技成就”獎,但他拒絕了,他說:“只要中國人民覺得錢學森爲祖國做了一點事,這就是對我最高的褒獎,我不稀罕其他的什麼獎項。”,這種爲祖國奉獻自己的一生,國家利益爲上的高尚的品質,值得我們去努力學習。

作爲新世紀的青年學生,我們要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中華民族道德傳統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屬於精華的部分表現出積極、革新、進步的一面;屬於糟粕

的部分,則表現出消極、保守、落後的一面,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既不能全盤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盤否定、全面拋棄,要按照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準,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工作。要通過分析、鑑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帶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侷限性成分,繼承和弘揚優良的道德傳統,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任然具有借鑑意義。社會主義道德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對中國古代優良道德傳統的傳承與昇華,是對中國革命道德的直接繼承和發展。在五四運動中,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批評部分孔子的倫理道德觀念,是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爲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一時期所形成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思想源泉。大力弘揚中國革命道德傳統,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高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中國要意義。大學生應當正確認識弘揚中國革命道德傳統,對推進我們今天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確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念,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昇華自己的道德境界,爲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

優秀的道德傳統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個民族世代累積下來的相對穩定的歷史經驗。雖然其中也有落後保守的成分,但其精華部分,往往凝聚着一個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爲一個民族迎接新的挑戰,開拓前進的內在精神動力。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資源十分豐富。中國傳統道德是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的人們的行爲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的'體現,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中華民族道德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和概括。今天,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在身體力行實踐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暴走媽媽”用自己的行動去捍衛和發揚中國的倫理道德,用自己的生命來延續自己孩子的生命。這不是簡單的生命交換,也不是簡單的生命接力,而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接力。

孫東林兄弟二十年如一日,從未拖欠過任何一個民工的工錢,即使在哥哥孫水林不幸遇難後,他心裏想的還是不拖欠農民工一分工錢,按時將工錢發放到民工手中。他的所作所爲,難道不是民族講誠信的傳統美德的體現嗎?孔子曾經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而且認爲“民無信不立”。荀子則進一步將信推行於選賢治國,是信不僅成爲朋友倫理、交際倫理的規範,而且擴至一切倫理關係皆應以誠信爲本。誠信的內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誠爲本、取信於人。

對於立志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學生來說,應當自覺實踐社會主義道德;對於立志爲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大學生中的共產黨員和先進分子來說,應當自覺身體力行共產主義道德。青春只有在爲祖國和人民的真誠奉獻中才能更加絢麗多彩,人生只有在不斷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積極進取中才會更有意義和價值。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6

陽光春日,萬物欣欣以向榮。在這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大好春光裏,第五片區道德與法治研修活動帶着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老師對課堂的精心設計在潘南小學展開。

首先,非常榮幸能夠在這次片區研修活動中出課,在磨課的過程中由衷感謝耿校和趙老師的指導和幫助,讓我能夠找到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能有針對性地逐步改正自己的教學,讓自己成長和進步。通過此次出課,我對“學爲中心,素養爲本”的教學宗旨有了初步的認識,正如耿校所說教學就是“喚醒和激勵”,要喚醒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本身就要做一個充滿活力和激情的人,能夠以自己對學科的熱愛感染學生,而不是以教師的思維牽着學生走。學生“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這一學科素養的提升,不是靠教師的知識灌輸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以問題爲引導,讓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在表達中對比思考。此外,老師作爲一個引導者,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提升,而不是流於重複學生回答這樣淺層的階段,這種課堂的掌控需要在平時的課堂中磨鍊。

其次,我認真觀看了鞏老師和胡老師的出課,兩位老師在教學時都充滿對教學的熱情和對學生的熱愛,對教學環節的把握都非常明晰,瞭然於心。鞏老師在課堂上化作紙精靈,爲孩子們營造了一個充滿童話色彩的課堂,在教學時將生活中浪費的紙量化,讓學生對浪費有直觀的認識,讓孩子在與紙精靈的互動中懂得節約紙、愛惜紙。胡老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從身邊的浪費行爲出發,思考紙浪費帶來的危害和節約紙的好方法,最後倡議書的處理讓孩子們能夠做節約紙的宣傳員,更好地節約用紙,讓思想變爲行動。

最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是課堂的主人。沒有完美的課堂,但好的課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學習後實踐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問題中思考辨析,在問題中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7

教師作爲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的一切工作都是爲了學生成人成材。因此,教師必須十分注重培養自己良好的品德。對小學生來說,許多道德品質的培養可以從行爲習慣的培養開始,從行爲習慣入手,貼近兒童的生活,在生活中獲得道德教育。

一、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這也是作爲一名教師的主要任務,能否以科學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成敗有決定性的作用。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的性格各不相同,即使對同一件事、同一個問題,他們的看法也存在着差異。作爲教師,首先要把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公平、公正地去對待他們。還要做到熟悉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對症下藥,切切實實地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別是對一些學習不是很好、心理素質差、存在着這樣或那樣問題的學生,更應該時刻關心他們,用“愛”來打開他們的心房,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表揚,促使他們進步。同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還要遵循心理規律,注重心理輔導,通過教育、疏導、啓示,使學生的思想問題得到解決。

二、集體主義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堅持的價值取向

由於現在的學生集體意識較爲淡薄,總以自我爲中心,缺乏與別人合作及欣賞別人的精神,爲此對學生加強集體主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今天社會穩定發展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個人的主體性,重視人本身的建設和個性發展,將集體發展的訴求與個人發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恰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基礎和條件。陶行知說過:“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爲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可能終其身只是一個悲劇。”事實上,學生主體意識的思想,主要是通過各種集體活動來實現的。在活動中,調動學生對集體的事情主動參與和主人翁的意識,注重讓學生從自身的特點出發,積極爲集體出力,讓他們始終覺得自己是集體的主人,主動關心集體的事情,關心集體的活動。如:開展品德好差生“結對子”“一幫一”等活動,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帶動品德行爲不良學生的轉變。還可以定期召開一些主題班隊會,要求學生共同討論“班會的內容、活動方式以及自己參與的形式”,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通過參與集體活動產生對集體的責任感,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善於調動大家爲集體出主意,爲集體出力,爲集體的問題分憂。另外,要讓集體的每個成員都負有適宜他們的具體責任,這樣就能夠形成對集體的責任意識。學生自覺意識到作爲集體成員的尊嚴和榮耀,從而更加熱愛集體,珍惜集體的榮譽,並能推動學生積極向上。

三、以課堂教學作爲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並大力加強學生課餘活動主陣地的建設

1.學校開設的教育課程,尤其是德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要想實現德育效果,單一的德育課是無法達到的,要在其他課程中滲透德育內容。如語文課、綜合實踐課等,可以通過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課文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可以通過描寫英雄人物的文章以榜樣的'光輝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素養。總之,應使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使其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同時,教師還要不斷改進教學形式和方法,使學校的德育課程成爲學生喜愛的課程,真正成爲學生學知識、學文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的主渠道。

2.學生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利用學生課餘時間,弘揚主旋律,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教師學校平時注意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如組織讀書演講等。身爲教師,更應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和社區公益活動,參加生產勞動實踐。每一次,教師都要精心安排和設計活動內容,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使學生每參加一次社會實踐活動,都能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收穫。教師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隨時隨地進行教育,使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針對學生接觸的各種事情隨時隨地進行教育,教師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小學生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們從小就萌發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他們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品德、行爲、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真正地爲他們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教師只有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在教育思想上多一些詩意,少一些功利;在教育方法上多一點求實創新,少一點按部就班,走進學生的心田,才能幫助學生成功地邁好人生第一步。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8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對學生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此課程不僅能使學生樹立正確合理的三觀,在不良誘惑面前說No,而且能夠促進學生心理上的健康。

這門課程以樹德立人爲引領,在尊重兒童生活獨立價值,體現道德教育迴歸生活的同時,更加重視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識的培養。讓小學生能夠了解法律知識,遵守法律法規,嚴格規範自身行爲,學會採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利益,使他們能夠從小就具有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法治信仰,讓他們積極投身到社會法治實踐中去,從中更好地瞭解法治,運用法律知識,體現“知行合一”的理念,做一個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執行者。

青少年接受信息的途徑豐富多樣,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所以,在小學階段做好《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在思想上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避免學生誤入歧途,從精神層面向學生傳遞健康的思想意識,減少和杜絕青少年犯罪的情況,規避校園霸凌等不良情況的出現,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可持續學習進一步營造更加健康規範的校園環境。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傳統教學方式過於關注對學生知識的灌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的優化升級個人的教學思想,更要積極地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對需要學的內容不斷的創新整合,切實的提升教學的整體水平。通過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的行爲舉止進行規範約束,建立健康積極的道德評價體系,能夠在學生內心有一杆道德的撐杆,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奮鬥目標,爲學生以後的成長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9

12月21日上午,我校黨委理論中心組進行了學校思想道德建設專題學習活動。副校長袁子陽作專題導學。他的發言分析了當今學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問題及各方面成因,並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和思路。聽了袁校長的導學啓發了我們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認識和思考。

一、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袁校長的主題發言中,他提出要在學生中樹立五項基本的價值觀:祖國利益至上的價值觀;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觀;誠信、守紀的價值觀;崇尚科學、熱愛勞動的價值觀;和諧、包容的價值觀。近年來,我國在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以個人主義爲核心的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觀,“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觀念也嚴重地腐蝕着人們的靈魂,一些領域道德失範、誠信缺失,欺騙欺詐活動屢禁不止,很大程度上毒害了學生的心靈,影響着他們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形成。在部分學生身上呈現出: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缺乏正確的道德評價標準;缺乏樹立民族進步所需要的精神支柱和對社會、對民族的責任感,迷惘、自私(甚至墮落)等不同程度的思想錯位現象。要在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引導他們逐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良現象。

二、思想道德教育要從學生的相關合理需求出發

思想道德教育要滿足學生的相關合理需求,更有利於學生的進步。袁校長在主題發言中提出學生需求基本可以分爲以下幾類:獲得基本生活條件的需求;獲得健康保證的需求;獲得良好的家庭生活需求;學習的需求;休閒娛樂的需求;獲得社會生活能力的.需求以及良好心理髮展的需求等七個方面。其中,良好的家庭生活需求顯得尤爲重要。單親、重組甚至畸形家庭,家長用物質刺激教育孩子,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在外,受隔代教育,家長重智輕德,學習生活基本無人照顧,家長言行不能起表率作用,用懲罰、體罰對待孩子,家長作風嚴重、缺乏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家長有愛好搓麻將,賭博等不良習慣等不良行爲不僅影響了學校的教育效果甚至對孩子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如此深刻的環境影響所造成的負面效應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的難度是不可低估的。建立學校、家庭、社會整合的德育教育系統,三方形成聯動,實現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三、思想道德教育要拓展學生道德實踐的渠道和方式

思想道德教育要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注重個體化、個性化教育;要注重機會、過程、結果平等;要注重實踐、創造性過程。

學校的德育理論教育與實踐不能脫節, 因爲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施教者與受教者的價值互動過程。首先要創新德育教育方法,實現從“灌輸型”向“疏導型”、“經驗型”向“科學型”、“封閉型”向“開放型”的轉變,使德育教育增強吸引力和滲透力。通過開展羣體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的集體主義精神,在文化活動中陶冶情操,增強修養。

思想道德教育要滲透到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各環節中,加強道德行爲規範,磨練道德意志,使受教育者在切身體會中去領悟道德真諦,從而不斷提高其道德水準。如:平時上課、各種活動準時、守時是一個有道德修養人的最基本素養;升旗儀式時保持肅立、肅靜是熱愛祖國的最基本要求;熱愛身邊的人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質等。

總之,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讓受教育者能“知德行善”,從根本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成爲健全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學生的道德教育,要做到真正的知行統一,尚有十分漫長的路要走,這需要德育工作者的使命感,還需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用,當兩個積極性都能充分發揮,學生德育教育工作定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10

這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綜合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課程,學完《思想道德與法律基捶這門課,使我認識到大學是知識的海洋,明白了大學與中學的顯著差別。大學是知識創新、傳播和運用的基礎,既然明白了這些,那麼,我就一定會在大學這個融知識、創新、社交等等於一體的天空中翱翔。

它不僅教會了我以上這些,還讓我懂得了我們當代大學生肩負的歷史新使命。就讓我站在新的起點上起跑,在現實的基礎上勇敢的飛躍,把自己訓練成才,肩負起國家的歷史新使命吧。

鑑於理想的基礎上,我們還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自身的法律知識。正確認識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自己的人生價值,永遠不要以實現自己的目標爲目的地不擇手段。

學完了這門課程,我更明白了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地位,堅持不懈的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來武裝自己及全國人民。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用愛國主義爲核心凝聚社會主義力量,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繁榮復興。

作爲學生,尤其是中學生,他們心中有許多美好的願望和夢想。但試問有多少人實現了自己年少時的夢想?很少!那是爲什麼呢?因爲在我們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時,往往流於空泛,簡單的讓學生想象或講出自己以後的理想是什麼?那麼至於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卻沒有告訴學生。

不是因爲孩子們沒有夢想,而是他們只擁有夢想而沒有目標。有人說:“成功的第一法則就是把夢想變成目標,”

由此可見,夢想與目標有着十分重要的區別。夢想就像寫在沙灘上的字,被海浪一衝就變得無影無蹤,而目標如同刻在岩石上的字,即便歷經風雨依然清晰可見,因此我們想讓學生實現夢想,就要讓學生吧夢想變成目標。

怎樣把夢想變成目標呢?

第一,目標要量化比如應讓學生樹立學好英語的目標,那就讓他們多記單詞,怎麼個多法呢?應該達到多少?這就是量化。

第二,目標要有時間的限制 比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的詞彙量要達到500多,那麼再進一步細化,每天記多少個,實現了就達到了目標。其他科目也一樣。

第三,我們要對學生制定科學目標就應該考慮一下幾點,首先爲學生描繪出發展前景,有了榜樣就有了希望和動力,學生才肯心甘情願的學習,因此在制定目標時因給出相應的榜樣和發展前景。其次,目標要容易理解和操作。

只有在一個個既明確又易於操作的目標的指引之下,循序漸進,我們的夢想就會在不遠的將來變成現實。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11

未成年人作爲國家的未來,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將直接影響國家的發展。培養和造就千千萬萬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既是一項長遠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條重要渠道。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學校接受教育。不可否認,隨着社會的發展,各種文化不斷滲透,而未成年人的心智較不成熟,又極易簡單模仿,從而造成社會問題。而不少學校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導致了忽略了對其思想道德的教育。

學校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並且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專家指出,由於現在的未成年人要接受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其心理壓力會增大,容易影響其心理健康,從而不容易接受正確的思想道德教育。

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這樣令人心痛的實例。某小學一名13歲的六年級學生,在一數學課上,由於沒有作出老師出的數學題,被老師喝到:“你這個木頭腦袋!”結果,在其心中造成了陰影,總是感覺自己太笨。從此,便不願意學習,上課時人在心不在,產生了一種對抗情緒,放學回家後,他便關着房門,一個人悶在裏面上網,不梳洗,不吃飯。最終,被家長領到心理診所進行治療,證實了其老師的責備在他的心理上造成了陰影,並且導致了他後來的一些反常行爲。而這樣的例子遠遠不止幾件。現在很多抑鬱症的大學生,他們感到自卑,究其根源,其中不少人是由於其小時侯老師的一句話造成了陰影。作爲“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他們的言行對學生們的影響顯而易見。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有健全的心理知識,以好的態度教育學生,大不可因爲一句不妥當的話而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期,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與道德品質,是全面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需要。近年來,我校從小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積極探索符合兒童特點的教育途徑,從而促進學生的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爲的轉化。如,我們學校開展的電影課程,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優秀影片,引導學生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革命傳統、英雄人物,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作爲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學校,有責任開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動來培養學生的人格,決不只限於籠統的提出思想教育,而應該在提高學生人格素質的基礎上,去談思想進步,政治信仰,愛國主義等等。而入格素質的基本構成是這樣的一個特徵:適應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忠誠履行社會責任,自覺遵守社會規範,維護社會風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社會的人。未成年人要健康發展,周圍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學校、家庭任何一方會對孩子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每一個孩子的背後,都是一雙雙關注的眼睛,而每一個孩子的眼睛,也同樣在關注着每個成年人的言行。

在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不斷探索和把握未成年人成長的規律,堅持以人爲本,堅持以尊重、理解、關心、幫助未成年人爲途徑,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活動。

1)正視和尊重未成年人的認知能力。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要相信未成年人的認知能力,同時又要正視其認知能力,要努力避免在低估未成年人認知能力的情況下,對未成年人實行的過度保護與控制,以免使未成年人受到過多限制,使其能力得不到適當發展,道德品行得不到正常養成。同時防止未成年人在過多限制的前提下產生逆反心理;在過多限制或保護的基礎上萌生依賴心理,無能消極心態,制約其良好品行和高尚情操的培養。此外,要正視未成年人的認知能力,道德教育不得“拔苗助長”,要根據未成年人的年齡特點來開展教育,更要注重引導幫助未成年人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惑和矛盾,做到在服務中教育,在關心中引導。

(2)瞭解和掌握未成年人的個性特點。未成年人處於生理和心理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和渴望,樂於接受新事物,思維開放活躍,主體意識、平等意識較強。對未成年人的這一共性,在開展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把握,適應其身心成長的特點,堅持德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在教育過程中多用鮮活通俗的語言,多用生動典型的事例,多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同時,要了解掌握未成年人的個性差異、年齡差異、生活環境及智能組合的差異,在德育過程中堅持因人施教。

(3)重視和倡導未成年人的互動參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堅持以學生爲中心,改變“我說你聽”的陳舊模式,使未成年人由教育過程中的被動接受者變爲主動參與者,在互動參與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逐漸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監督自己,不斷提高未成年人對道德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只有重視互動參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從灌輸教育向情感體驗轉移,才能在感受和體驗中昇華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認識,培養道德能力。

總之,我們的學校、家庭、社會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引導和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成爲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社會都一定要十分精心、十分專心、十分耐心地關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使未成年人在教育的“黃金階段”裏,受到最佳教育。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12

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因此,從未成年人抓起,培養和造就千千萬萬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項長遠的戰略任務,又是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現在就結合我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學習談一下幾點看法:

1、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環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而在現實的家庭教育中卻普遍存在很大的偏差,重物質生活,輕精神生活,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要徹底轉變這種觀念,把顛倒的觀念顛倒過來,家長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更新,樹立科學正確的教育觀。而且還必須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方法和藝術。父母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將言傳和身教有機地結合起來,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爲孩子樹立榜樣。

2、學校教育方面:根據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心理特點,結合青少年學生身邊的人和事,採取他們易於接受的方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開展各種主題教育活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教育青少年。如開展誠信教育,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美德中有關誠信內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過誦讀、故事會、表演等形式,在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活動中,使學生感受、體會誠信是做人的根本。

3、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因爲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方面以不同的空間和時間形式佔據了孩子的整個生活,無論哪一方面出現空白,都將使孩子在一定時間、空間範圍內放任自流,從而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就有可能乘虛而入。因此,三者的協調配合,有利於實現各種教育作用的互補,從而加強對孩子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13

在學習完後。我深刻領會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

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成人社會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信任。作爲老師在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同時,還要顧及少年兒童的真實想法,考慮他們的興趣、能力、個體差異,這樣才能使兒童避免成爲被動的受教育者。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就要相信他們的接受能力,同時又要正視他們的接受能力。有的父母總是認爲孩子還小,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許做,在愛的名義下過度保護孩子。這樣做,一方面使孩子受到過分限制,使他們的能力得不到適當的發展。另一方面,孩子也會在過度的限制中,厭惡說教。另外,父母的過度限制或保護,還在悄悄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這樣的心態支配下,孩子要培養良好習慣,形成高尚品格,難度就會更高一些。正視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就不要"拔苗助長",不要違背了未成年人的生長規律,要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進行道德教育。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要深入瞭解未成年人,根據兒童的天性來進行教育。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對孩子有足夠的`瞭解,品德培養很容易走彎路,走錯路。兒童的個性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智能組合等都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要採取易於未成年人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方法。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還要讓他們多參與。道德教育不是你說我聽,而是要讓未成年人在參與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所謂自我教育,就是孩子們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監督自己,對自己的行爲進行控制。只有孩子們真正參與進去了,他們纔能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昇華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認識。

與此同時作爲教師要做到育人先育己。學高爲師,身正爲範。這兩句話是我對德育工作的概括。也就是說在我教育我的學生時,我必須先做到有德。德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小學時期是每個孩子成長階段的關鍵時期,好多習慣在這期間養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好的品質會決定孩子的一生,。相反,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作爲老師的我深知德育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也需要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積極探索,以良好的師德培育優秀的學生。通過學習,我先將從以下幾點開展德育工作:

一 從點滴小事中培養學生的品德。從愛護公物,座椅做起,小中見大,不擺大道理,從學生的認識能力入手,讓他們處在優秀品德的良好氛圍中,自我感知德的重要。

二 遇到問題學生主動,冷靜。積極與學校有關老師及家長溝通,從問題本質着手,努力化解問題,使孩子恢復正常學習生活。耐心講解,使之感化,自行解決問題。

三 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德育。從平日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遇到德育工作好的事例,積極結合自身教學。做到教學與德育相結合。讓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讓他們懂得具有怎樣品格的人才能把所學知識用得恰到好處,纔沒有辜負老師及父母的培養。

四 言傳身教。告訴孩子不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這要求我平時的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謹慎。說到就要做到,使孩子有榜樣可學。而是僅僅是空口號。以德服人。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14

3月24日,在潘南小學舉行了以“提升學生思辨力”爲主題的道德與法治研修活動。活動中,來自不同學校的三位老師以同課異構的方式,展現了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如何提升學生思辨力。

這裏所提到的“思辨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指通過分析、推理、判斷對事物情況、類別、事理的辨別分析,它在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後疫情時代,提升學生思辨力顯得尤其重要。通過三堂課的學習,我對提升學生思辨力有了一些拙見。

學生思辨力的提升不是通過教師的說教來實現的,傳統德法課中“這樣對不對”“怎樣做纔對”等問題模式不能讓學生產生有效的思考,更不可能提升學生的思辨力。學生應該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通過獨立的思考或者和同伴思維的碰撞,層層分析,辯證看待問題,來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做的,就是爲學生創造一個充滿矛盾衝突的情境,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投入到矛盾情境中去,通過辯證地分析和理性地思考,來剖析問題,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經過思考以後學生的看法不再是簡單的對不對,而是能從多方面的角度出發,提出不同的觀點,客觀理性看待問題。在蓮池學校鞏革老師的課上,我就看到了這種情境的創建,讓學生思考一些具體情境“算不算浪費”,引導學生克服看到用紙就覺得是浪費的思維窠臼,正確看待紙張的使用。

問題矛盾情境的創建,往往很難預設,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留心學生的發言,抓住學生回答中的關鍵點,展開思辨的討論。以《我的苦與樂》這個課題爲例,傳統教學中只需要引導學生了解紙張的.珍貴,認識到生活中各種紙張浪費現象的危害,培養學生珍惜紙張,保護環境的意識,但在“提升學生思辨力”主題的引導下,這節課在以上基礎之上,還應該更加深入,讓學生能更深入思考“浪費”等概念,進而對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理性辯證地對待。一些大量使用紙張的現象到底應不應該都歸爲浪費呢?我覺得不是的。浪費是在滿足使用需求之外的無意義使用,這一點值得在課上通過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來加以思考辨析。第三堂課上,學生回答感冒了大量使用衛生紙擦鼻涕是浪費現象,教師一帶而過,沒有通過這個點來展開辨析,我覺得是錯失良機。可以通過這個點來把學生引入到浪費是必要使用以外的無意義使用這一概念的思考辨析上來。

道德與法治課要想能夠切實對學生的生活乃至人生有所意義,就必須要克服傳統的讓學生看看圖,說說對不對,談談應該怎樣做這種模式,把學生引入到更廣闊的真實生活中去,在真實生活各種充滿矛盾衝突的情境中,去思考,去辨析,去客觀冷靜分析問題。教師必須摒棄道德與法治課就是教給學生道理這個觀念,而是把提升學生認知能力,尤其是思辨力作爲課堂教學的重點,通過幫助學生提高能力來使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認知。

思想道德心得體會15

近日在《中國德育》讀到這樣一段文字:“道德不是一套咒語,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牆,而是一道臺階。假如是一塊布,不是用來遮醜,而是用以顯美;假如是一條繩索,不是用來束縛,而是用於攀登。假如它是目的,就讓我們輕裝上陣去奔向它;假如它是工具,就讓我們輕鬆自如地去使用它。這樣纔是道德的。”說得真好,這是我至今爲止看到的關於“道德”最富有詩意的詮釋。

作爲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道德的修養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關注個體的道德生長的學校道德教育,必需着眼於個體的日常生活的行爲準則的正當性和必要性。作爲社會道德,完全可能自身是並不道德的,所以保守中國纔會有“以禮殺人”的問題。作爲個體道德就是對於良善道德的個體的掌握和踐履,即所謂“德者得也”。對於學校德育的價值,一位學界同仁說得好:“德育不能佈置人的生活,卻能成績人的道德生活追求;德育不能左右生命,卻能提高生命的質量;德育不能克隆美德,卻能造就‘道德上幼稚的人’”。

關於學校德育實效,普遍認爲很不理想。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爲我們的投入遠遠大於產出,當然還與我們過高的期望有關。我們學校德育實效低下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社會缺乏穩定的核心價值。什麼叫核心的道德價值呢?所謂核心價值,就是每個人都能夠自覺地認可,並且自覺去踐履的,是其他價值的根據和理由。比方說在中國保守社會裏面,就是仁義禮智信。在西方社會裏面,就是自由、平等、民主、博愛、人權。我們今天說什麼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大家想想這個能不能作爲所有國民的核心價值?在現代西方社會,自由、平等、民主、博愛、人權,那是所有人都會擁護的,因爲這些東西對每一個人生命的質量,每一個人的幸福人生密切相關。誰不渴望自由,誰不渴望平等,誰不希望民主參與,誰不希望享受更多的人權,而在我們的文化中“集體”是一個被異化了的一個東西,所以我們現在要更多的倡議西方文化意義上的個人主義。西方意義的個人主義就是強調個人的責任,強調個人的價值。我們社會爲什麼落後?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不尊重個人,不尊重個人的價值。

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脫離同學生活實際,假大空的東西太多。在我們國人的骨子裏,有一種“僞高尚”的東西。我們太容易把不是什麼事的事當成一回事,太容易激動,太過敏感,太容易將平常的事往神聖上聯想,這就容易導致虛情假意和僞高尚。

第三個原因就是無視我們同學道德主體性的培養。我們總是把道德更多理解成一種規則,一種要求,一種限制。其實,道德還有一個方面:它是個體和諧發展的要素,是一個人自我求取的空間,是好的生命境界的確證和表徵。今天我們需要特別強調:“人不是爲了體現道德而存在,道德是爲了人更好的生活”。

健全的道德教育的目標應該由這樣三點構成:不時提升同學的需要,培養同學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協助同學形成普遍化的道德。這三個方面分別是從情意、認知和行爲來說的。

第一個目標就是不時提升同學的需要。我們所有自覺自願的行爲都是由需要所推動的,你找不出哪一個行爲不是由自覺自願所推動的。人們都有需要,但需要是有層次的,有高級需要,也有低級需要。

但這些不同層次需耍的關係是怎樣的?高級需要的出現是以低級需要的滿足爲條件的。爲什麼那些犯罪的人往往是那些處境不利的呢,就因爲他們連生存的問題都沒有解決,他們自尊的、道德的需要就不會出現。高級需要出現後就可以改造或者逾越低級需要。什麼叫改造呢?比方吃食物是所有人的正常需要。但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這個需要在整個生命的系統裏意義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活着就是爲了吃,有的人吃是爲了更好地活着。在人格發展的低層次利己和利他是對立的,而在人格發展的高層次利己和利他是相統一的。比方一個人需要救助的時候,你作爲一個有高層次需要的人,你不去救助他,你就會感到很自責、很內疚、很不安,你去救他是你的一種真實的、主體性的需要。這裏,我們特別要強調培養同學的感恩,培養同學的一種高級需要――敬畏與感恩。一個總是能夠感動他人和容易被人感動的人,一定是比較善良的人。他的內心一定比較靈敏,比較豐富,比較細膩,比較純真。所以要培養同學的感恩,假如一個同學對什麼都麻木滿不在乎,我覺得這就是道德墮落的開始。

學校道德教育的第二個目標就是要培養同學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道德更多存在於有價值牴觸的情境之中。柯爾柏格講:道德其實也是一種推理,道德推理的能力基於你普遍認知的能力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反對道德矇昧主義。我們要推崇德行,怎麼去實行這個目標?那就要靠個人學問的修養。《中庸》中“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講的就是人格修養與學識修養、博與專、偉大與平凡的關係。假如你的學識修養,學問修養很差的話,你要說你道德很高尚,這是很難令人信服的。因此,爲了更好的促進同學的道德生長,就需要發展他的整個精神力量,發展他的理智的判斷力,培養他對於學習的興趣,對於人類文明的興趣,培養他對精神生活的興趣。

道德教育的第三個目標,就是協助同學形成普遍化的道德。什麼叫普遍化的道德,我覺得有這三個層面,一個是底線倫理。也就是“人之爲人”你應該做到的那些最基本的要求。這個往往以法律的形式出現,這是人之爲人的底線。否則,你就是衣冠禽獸。我強調底線倫理,就是我們要回到起點,不要那些假大空的東西。要面對實際,因爲我們很多人連起碼的東西都沒做到,去過早和過多地強調那些比較高的東西無異於對牛彈琴。

教育是一項價值引導的工作。它必定有逾越性的追求。但這個追求的起點是什麼?是不是越高越好?我們應該回到起點,回到日常生活的基本準則。現代社會中倫理的權威已經不可能再是、也不應該再是神或類神的聖賢,而應該是與健全的'民主生活相一致的價值觀念。所以我們有必要提出:學校德育首先是基於底線倫理的追求。

基於倫理底線的追求的道德教育首先需要拒絕“僞高尚”。假如哪所學校還在慢條斯理地向同學灌輸“一假、二大、三空”的老生常談,還要大張旗鼓、煞有介事地強調自我犧牲、無私奉獻,我看那不是教育,而是欺騙和奴役。

普遍化道德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核心價值。所謂核心價值就是能夠派生出其他更具體價值的那些更爲根本的價值,是與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每一個人都願意自覺維護並付諸實踐的價值。我們今天應該倡議什麼樣的核心價值?我覺得那就是啓蒙思想家講的那些――自由、民主、博愛、人權、平等這樣一套東西。這是全人類的普世倫理。

普遍化的道德第三個方面就是要有終極關懷。終極關懷是什麼呢?中國保守思想家討論的問題都是人應該怎樣活着,而對於一個更高的問題:“人爲什麼活着”,卻沒有太多的考慮。後者是比前者更爲具有形上意味的問題,是一個關於靈魂,也就是關於信仰的問題。其實,我們的好多問題都可以歸結到沒有信仰,沒有信仰人們的眼中就只有利益,所以什麼都可以用來做交易,只要對我有利就不論三七二十一,所以我們過去的無神論教育是要對我們今天普遍的道德墮落負責任?現在很多人是天不怕地不怕,沒有任何敬畏感。假如一個天不怕地不怕,那這個人就很可怕。今天,我們需要強調敬畏感,同情心,感恩的心,懺悔意識。其實這都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我經常想,假如我們的公民,我們的老師有十分之一是真誠的信徒的話,那麼我們民族的素質就會大大的提高。其實我們的憲法裏面就講思想自由、信仰自由,我覺得基督教還是比較好的,對人有強大的教化和淨化功能。

提升同學的需要層次,旨在強調道德教育要關注同學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爲的內在動機;同學的個體道德是自主建構的,而不是通過“灌輸-外鑠”而成的;假如在道德教育中扼殺人的自然本性,而不是努力提升同學需要的層次,道德生活中自律精神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而當外界約束力力所不及時,行爲也就可能失去約束而表示出非道德的行爲來,他律的道德是造成雙重人格的根源之一。

目標一:培養同學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旨在強調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和主體性道德人格形成的根本、同時也是實際的途徑;既然主體性道德人格不可能通過“灌輸-外鑠”而生成,那麼,發展同學的道德推理、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就應該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目標設定;假如說,

目標二:提升同學的需要層次,所要否棄的是脫離同學生活實際和需要的教育的話,那麼,目標二培養同學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則是要竭力反對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中的道德矇昧主義。

目標三:引導同學形成普遍化的道德,則力圖表徵道德人格的確立與達成(既是個體需要層次提升的結果,也是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處於高級階段的確證)是建基於一種逾越的、向上的、能致廣大的道德理念的,它力圖標識在道德教育內容的選擇方面應有的一個基本準則。

爲了發展同學的道德,首先我們要相信每個人都有做一個好人的需要。其實,小朋友很小就會表示出這一點。1998年諾貝爾獎獲者hlin在談到他的教育經歷時說:“從不告訴我的同學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我只對他們說,你們要想清楚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要專注於做那些你認爲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爲生命的過程很短。而每個人都有責任通過自身的努力,使這個世界更美好。”相信兒童有自主判斷的能力,相信人性之中潛藏着良知,這是基於倫理底線的追求的道德教育的核心信念。

我們要發明一個溫馨的社會生活環境,要去喚醒人們這些美好的東西。假如一個人經常受到歧視、欺騙、矇蔽或者壓榨與盤剝,他就會在內心生出一種敵意和仇恨來。爲了同學更好的道德生長,我們也要特別強調寬鬆、寬厚、寬容的社會生活氛圍和學校生活氛圍。另外要創設豐富同學道德體驗的情境。有很多的案例都說明個體的道德是基於體驗而生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