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關於讀書心得精選15篇

關於讀書心得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讀書心得精選15篇

關於讀書心得1

《簡·愛》一反傳統小說中以溫柔美麗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動人的愛情傳奇爲故事的舊格式,寫出了一個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與不公平的命運抗爭的故事。

主人公簡·愛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愛她並領養她的舅舅又過早地棄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過着寄人籬下、任人驅使的悲慘生活,飽嘗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痛苦。爲了逃避嚴酷的現實,她把自己的感情寄託在她酷愛的書和大自然上。書豐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難又磨鍊了她的意志,使她養成了堅毅倔強、外柔內剛的性格。

小說中,簡·愛與桑菲爾德府的男主人羅切斯特的愛情波折,使簡·愛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當簡·愛發現自己愛上了羅切斯特時,她很清楚地意識到,橫在他們之間的鴻溝。羅切斯特出身名門,十分富有,是英國上層社會的紳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個地位與傭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師,但是,她沒有因此而氣餒,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羅切斯特承認了對他的感情。在結婚儀式上,她才知道羅切斯特已經結過婚,原配妻子尚在人間。爲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婚姻的莊嚴、合法、純潔,她不顧羅切斯特的再三懇求,強忍內心的巨大傷痛,毅然決然地離開了羅切斯特,遁入無依無靠的茫茫人世。

在金錢面前,她也有不俗的表現。在獲得叔叔的遺產,一夜之間由赤貧變爲富有的時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遺產轉贈給貧困的表哥、表姐。在她的心目中,親情比金錢更爲重要。

簡·愛這位離經叛道的女性,雖然並不美麗,但富有挑戰和抗爭的個性,使她充滿了魅力。她聰明好學,自尊自愛,儘管社會地位卑微,她決不自甘墮落。她認爲,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爲爭取平等地位,爲維護自己獨立的人格,而抗爭、奮鬥。從很小的時候起,她便敢於向欺壓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嚴懲,也不畏懼。她那不屈不撓,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膽戰心驚。

在愛情方面,她從不奴顏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討好,她鄙視那些渾身銅臭、以門第出身論人、一味追求虛榮的上流社會的庸俗之輩。她的頭腦始終是清醒的,她從來沒有淪爲愛情和物質的奴隸,也沒有陷入感情的旋渦,而不能自拔。簡·愛爲維護公道、維護個人尊嚴,所作的不屈不撓的鬥爭,不僅贏得了羅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得簡·愛這一形象具備了經久不衰的價值。

最讓人感動的還是當她回到桑非爾德府,發現這裏已成了廢墟,聽說羅切斯特爲了救別人被壓斷了一隻胳膊,眼睛也瞎了時,她不顧一切地找到羅切斯特,去安慰他,照顧他,還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他,跟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多麼純潔、多麼高尚的愛情啊!

整本書寫的就是簡·愛一個灰姑娘的人生經歷。一方面,她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甘心命運的安排;第二個方面,她又在捍衛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這個故事,可以說是一個灰姑娘的的奮鬥史。她在追求一個基本的權利:平等。

《簡·愛》這本書還告訴我們依靠自己的正直品德和聰明才智,只要堅忍不拔地艱苦奮鬥,勇往直前,是可以衝破重重險阻,達到自己的目的的。簡·愛的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正直善良的品質讓我敬佩,不正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嗎?

關於讀書心得2

書中的屈利勞尼鄉紳一直是一個各奔東西的人。因爲他按照自己的意圖行事,他幾乎被所有叛變的船員都扔在島上。他以這種方式告終,因爲他不服從船長的指示。雖然他最終僥倖逃脫了,但我們在生活中不應該像他一樣,否則後果會很糟糕。

斯摩列特船長是個正直的人,他能把船員安排得井井有條,但卻受到鄉紳觀念的影響,最終造成了叛亂。這位船長也有缺點,那就是他太固執,處事太僵硬。如果一個人想和他的朋友和家人和睦相處,必要時他需要忍受。

吉姆雖然聰明,拯救了一個野人,拯救了每個人,拯救了一艘大船,但他做得還不夠——他不遵守應有的紀律,在軍隊的壓力下擅自外出。有時,成年人見多識廣,他們靠自己的經驗即使遇到危險也有可能化險爲夷。

船員大多是吃裏爬外的傢伙。他們變得散漫,因爲他們受到鄉紳鬆散的規定。結果他們被潛入船員的海盜臥底教唆,變成了無惡不作的海盜。雖然一些忠誠的人仍然追求船長,但他們被殺了。(默哀3秒)我們不能像那些叛變的船員一樣!

油抹布,他一開始試圖假裝是個好人。其實他是個臭名昭著的海盜頭子。當船員們發生衝突時,他總是第一個在他們之間得到這樣一個外號的潤滑油,但事實證明他並非如此。他的海盜團伙被消滅後,跟隨正義的船長,這種兩面三刀的壞人也很難解恨!

這裏的書很有意思每個人都有時間閱讀它。

關於讀書心得3

我自信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要是把時間畫到紙上,會畫出一條什麼線?

一般情況下會是一條直線。因爲時間在經典物理學裏不會因任何其它物理因素停止流動。即使換成愛因斯坦相對論意義下的時間,能跳躍能往復的時間,也不可能畫出一條甚至更多圓滑曲線。因此在這裏說“欖核型時間”未免有點矯情,有純屬編造、強加概念的意味。但我覺得它的確——起碼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背景下——是可以說得通的。我願意把它定義爲馬爾克斯的時間,但又不全是。因爲能被畫成欖核形狀的時間僅爲其中的宏觀部分。將“欖核”分解到幾乎不能再分的地步,它就會變化。

[Part·One]

很少有書——特別是小說,能把我繞進一個表面異常混x且無限循環重複的邏輯裏,讓我讀完第一遍還煙籠霧罩,只好又乖乖去看第二遍,《百年孤獨》就是這部逼我耐心琢磨的著作。它裏面藏着一個讓人捉摸不透的邏輯。邏輯裏面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模糊不清到了幾乎叫讀者不可忍受的地步,因爲它有着一大堆被無數次重複的名字: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何塞·阿爾卡蒂奧、阿爾卡蒂奧、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奧雷里亞諾·何塞、奧雷里亞諾第二、奧雷里亞諾·巴比倫、蕾梅黛絲·摩斯科特、美人兒蕾梅黛絲、雷納塔·蕾梅黛絲、阿瑪蘭妲、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烏爾蘇拉·伊瓜蘭……這是布恩迪亞家族重複命名的傳統所造成的。然後被重複的何塞、被重複的奧雷里亞諾、被重複的阿爾卡蒂奧、被重複的蕾梅黛絲、被重複的阿瑪蘭妲和烏爾蘇拉被迫重蹈祖輩覆轍或多多少少被刻上他們的性格烙印,完成這些名字註定的命運。而且不管是誰,每個人都必定承受或多或少的孤獨,從裏面獲得新的能力。在馬爾克斯筆下的世界裏,時間抽象地還原孤獨,每當年華老去,人物瀕臨死亡,從前那些充滿稀奇或希望的記憶片斷就在他們無法排解的孤獨中浮現。他們孤獨,也許是因爲時間流逝,也許是因爲無人理解,也許是因爲性格缺陷,也許是因爲命運的打擊。

說實話,雖然已讀過幾遍,我依然不敢說自己已完全讀懂《百年孤獨》這本書。這是一個閱讀定律:當一個人經歷痛苦的事情更多,他就會越能讀出書裏面隱含的感情。儘管我不想經歷的事情也曾在特定的時候發生,讓我哀傷、痛苦不能自拔,可每次翻開它,我恍若都只看到時間流逝,看到在離我甚遠的時空裏,不同的人在生活中奮力抗擊或固守着各自的孤獨。然而令我驚訝的是,儘管站在一個旁觀者——一個既無法得到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神般的預感,又不能像梅爾基亞德斯或庇拉爾·特爾內拉一樣算出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的旁觀者的角度,我依然能清晰預知以後的事情,這恰是馬爾克斯的時間告訴我的。他的時間在這一維度似乎是條折線,可以任意返回,任意伸展。

不能不說它巧妙的開頭。“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它連接了過去的未來,和未來的過去。“多年以後”是《百年孤獨》所用的第一個魔咒,構成現實與幻景的共同體。從對人物命運的構建上看,也可以理解爲馬爾克斯寫作時急於預告的心理,先簡要地把遠景和盤托出好留住記憶,再慢慢回溯,創造敘述的空間。但仍不能因此而說它不巧妙,因爲時間恰如其分地在這裏搭建了一座可以任意往返的橋樑,從而獲得預知的能力。布恩迪亞家族並非每人都具有靈活的預感,“多年以後”對他們而言用於回望;而旁觀者,可以藉此回望他們的過往,看看他們的以後,甚至於回望和預感自我。

時間對布恩迪亞家族來說有着它特殊的地方,如果布恩迪亞家族不是“註定要承受孤獨的家族”,那麼之後所說的或許不會發生——馬爾克斯設定的時間在這裏可以說初生,可以說一如既往,也可以說已死——它好似停滯了。百年以內,活着的人好像死去了一般把自己封鎖在孤獨中不能自拔,死了的人卻因爲不堪忍受孤獨回到現實尋找慰藉。即使是早已死去的梅爾基亞德斯,也經常出現在他塞滿手稿的房間裏,在家族的一代代更迭中影響他們的頭腦,見證家族的命運。另一個時間停滯的證據是,如果馬爾克斯不適時對家族成員進行外貌上的描述,我會產生一種錯覺,彷彿烏爾蘇拉永遠是能幹而活力四射的矮小女人,比西塔西翁永遠以接近保姆的特殊家庭角色在帶孩子,阿瑪蘭妲永遠抱有無法熄滅的情火,庇拉爾·特爾內拉永遠用紙牌算命,豪放且處於中年——事實上她們表現出來的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沿着他們固定的生活路線度過他們的每一天,像復讀機一樣的時間也近乎等於停滯。烏爾蘇拉晚年失明後就發現了這種規律:“一段時間後她發現家裏的每個人每天都在無意中重複同樣的路線,做同樣的事,甚至在同一時刻說同樣的話。只有當他們偏離這些刻板的常規時,纔會有丟東西的危險。”可是真正意識到時間停滯的只有年老且長年癡迷於科學研究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他意識到這一點之後絕望不已,立即陷入一片混沌中,被當作瘋子綁在慄樹下,被命運安排冥冥中印證梅爾基亞德斯的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馬爾克斯在這裏安排了一個困局,即孤獨的布恩迪亞家族的存在是有限期的,困局的開端和結尾一樣充斥殘酷。

馬爾克斯的時間也能做到一直在流動。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人都在時間的流動裏容貌改易,其中能活到早已脫離充滿情與惑的年紀的人,他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單調難忍,最終接受必將到來的孤獨。我甚至懷疑他的時間已經超出一百年的跨度,但即使如此,他的時間裏仍有與現實世界沒什麼兩樣的光陰荏苒,人之常情。這裏的時間可以說成一條直線,的確是在經典物理學裏不會跳躍不會停止流失的時間——正由於此,它才具有了強烈的象徵和投射意義。生活的細節開始被拉遠放大到整個具有共性的生命歷程,彷彿是每個人的一生以及其生命的延續。再然後即是生與死的嚴肅問題,誕生與消亡,最終討論爲什麼誕生和爲什麼消亡。

[Part·Two]

不由記起兩年前我第一個感到強烈孤獨的夜晚。只不過是一本里面駐紮了成千上萬的對數函數、嚴肅死板的演算公式和晦澀難解的星圖的枯燥天文讀物,只不過是裏面提到了總星系,提到其中的無垠星海,提到這個理論上由一個質點不斷舒展膨脹而又不知何時會因作用力迅速收縮爲一個質點的宇宙。我竟爲所見的字行驚慄不已,掩面淚下。我思緒延伸到千萬光年以外,不能安靜。

梅爾基亞德斯的預言提醒我這個事實:沒有永恆。時間停滯,然後流動,最後停滯。宇宙是個放大的困局,困局裏的時間無論如何想都會不動聲色流動如故,可我卻固執地想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兩者的演變都完好無缺,時間在裏面緩緩流動,而生命只是裏面偶然的閃光,等到一切結束,又和一切從未開始一樣,時間停滯,空間無存。

布恩迪亞家族最後一個奧雷里亞諾看到羊皮卷卷首的提要時至少也應如我那晚一般驚顫,只是他更清醒,因爲他在那一刻知道羊皮捲上記載着自己的命運。那晚的我發覺自己被驟然聚攏的孤寂包圍着,身邊的一切似乎都不牢靠了;再沒有質點外的東西可以打破這個欖核型的時間困局。而奧雷里亞諾·巴比倫甚至連這個都來不及想——他就處在困局的最末端。他清醒得完全沒有打破困局的慾望,只是在馬孔多的毀滅中靜待最後一刻到來。孤獨的開頭,孤獨的完結,布恩迪亞家族從大地上被永遠抹去,“魔幻現實主義”的故事完美退場。

[Part·Three]

餘華的小說《活着》有着與《百年孤獨》很相似的類似宿命論的情節安排。故事的過程直至結尾主人公福貴的家人一直在遭遇各種變故直至死亡,最後只剩下垂垂老矣的福貴孤身一人,買一頭黃牛與自己在田間作伴。讀這部小說的時間裏我每時每刻都感到生命的希望在一點點不露痕跡地破滅,直至最後連福貴的小孫子也因爲吃豆子噎死時,我忍不住在想,爲什麼要活着?一個活了快一輩子的人,幾十年內看到的聽到的經歷過的都跟夢一樣,夢醒時分,家人散盡,無親無故,只剩下虛無縹緲的回憶。他沒有爲名利而活,沒有作爲血緣鏈上可延續的一部分而活,甚至也沒有爲崇高的“爲人民服務”而活。他只是一個經歷了各種風浪各種變故後仍維持着生命將息前最後時光的人,被困在欖核型人生的最末端,他還是否作爲有意義的個體而活?或者說,僅僅是爲了單純地活着,活在比求生稍微高級的階段裏?《活着》對生存意義的探討至此已到達極端的地步。

儘管同樣具有不少宿命論色彩,《百年孤獨》跟《活着》還是存有很大區別,前者沒有着重探討生存,而是探討孤獨——如果非要用拆字的方法來解釋孤獨,我會這樣拆:孤,孤立。獨,個體。人就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也許這可以說明爲什麼人成爲社會性動物,用這種方法來抗拒單獨存在,抗拒由此帶來的無盡危險。所以人需要某種意義上的團結,但是相互依靠對單個人來說至多隻能是對孤獨的緩衝。因爲人的一生毫無疑問會經歷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過程,從不會有人在同一時刻如你所感,同你所受。馬孔多建立初期沒人留意孤獨這個奇怪的東西,因爲它太年輕,裏面沒有一個人超過三十歲,也沒有死人,唯一的威脅是會導致失憶的失眠症。當梅爾基亞德斯推算出馬孔多將成爲一座鏡子之城而無布恩迪亞家族半星血脈存留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立即大發雷霆。“不是玻璃房子,是冰房子,像我夢見的那樣。而且不管到什麼時候,總會有布恩迪亞家的人,直到永永遠遠。”家族誕生開端的人怎麼願意料想到它的結尾呢?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固執地認爲,既然有了開始,就不應該也不可能結束,即無限纔是合理的。他早該得知卻不肯接受宿命。烏爾蘇拉顯得更從容些,就她意識到孤獨的蔓延已要把布恩迪亞家變成“瘋人院”來看,她已經默認了孤獨的存在以及可能導致的後果——有限纔是合理的。布恩迪亞家族在其存在的期間,沒有一個人能逃脫孤獨的魔法,亦沒有一個人不作出自己的選擇來對付孤獨(包括美人兒蕾梅黛絲肉體與靈魂一起飛昇的離奇個例,也是她對天生不入世造成孤獨的迴應)。然而無論他們選擇了逃避、對抗、適應、順從還是洞察,早在家族誕生以前就已經註定了要最終合在一起造出“豬尾巴”怪物的血脈和梅爾基亞德斯超出人類知識界限的智慧最終終結了這個孤獨的家族從而給了布恩迪亞家族永恆的孤獨。這就是布恩迪亞的宿命,然而孤獨不會因此而停止。

[Part·Four]

馬爾克斯就此將孤獨和時間聯繫在一起,並進一步延伸了欖核型時間外的意義。他設想死亡後還有死亡,鬼魂也面臨衰老的尷尬,面臨進入更深層孤獨的危險;時間讓家族有了誕生,又在百年後將其終結,然而這個註定承受孤獨的家族只是“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因爲它已進入了消亡後的永恆孤獨。這不能不說是極其抽象但也是極其現實的聯繫,甚至於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曾想過,爲什麼會有生,爲什麼會有死?爲什麼我會是我?生之前和死之後是什麼?這無疑是能影響到每個人的觀念,能上升到哲學或宗教層面的命題。

和《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帶有極致精神剖析的強烈意圖一般,《百年孤獨》對孤獨進行了各種各樣可能的闡釋,展示了孤獨中人的不同狀態,把孤獨的存在以及對人的影響誇張到異常嚴重的境地,在孤獨中讓人物獲得洞察和反省的能力。可是獲得清醒似乎不是好事,比如被綁在樹上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當被問到綁在樹上的緣故時,老布恩迪亞的情感沒泛起一絲漣漪,平靜地說:“Hoc、est、simplicisimum(簡單至極),因爲我瘋了。”與他對話的尼卡諾爾神甫從此不再敢和他交流,無意中把他棄入自語不停的孤獨泥潭裏,淪爲不時出現在慄樹下枯坐的靈魂。但在家族徹底消失之前,老布恩迪亞還是可以時常離開一下孤獨的視線回到死前的世界湊熱鬧;等到那場摧毀整個馬孔多的颶風到來後,欖核型的時間走到末端,不能折返的孤獨再也不可避免。老布恩迪亞的自白證明了他的清醒,後果卻可想而知:尼卡諾爾神甫因無可名狀的恐懼退縮了。然而孤獨真的可怕嗎?現實中每個人都逃不脫孤獨的時刻。甚至在從大地上被抹去後,孤獨也會永恆伴隨,無關時間,因爲你已經對一切失去知覺。這樣說來

關於讀書心得4

前段時間,我懷着崇敬的心情,又一次拜讀了讀完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日記體小說《愛的教育》。這是一本教育人們怎樣做人的好書,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狀況已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感與不同的處置方法,它是通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到人類多麼需要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相互理解!深深地被小說中的一個個平凡人物而又不平凡的思想品質而感動。這本小說沒有任何的豪情壯語,也沒有任何虛僞的說教,卻通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受到一個最根本的東西,愛。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年愛國者》這個故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一個貧窮的意大利青年,從小就被賣到戲班子,受盡了虐待。一次,戲班子到西班牙,他趁機逃了出來。在意大利領事的幫助下,他登上了開往意大利的船隻,與一羣來自世界各國的達官貴人同坐在二等艙中。船上的乘客們瞭解了他的遭遇後十分同情他,紛紛給了他一點錢。正在他慶幸有了這些錢就可以吃一頓飽飯時,他聽到了那些給他錢的乘客在侮辱他的祖國意大利,於是那個小男孩就毅然地把這些錢憤怒的扔了出來,並高吼到:“我不要說我們國家壞話的人的東西!”讀到這裏,我不禁爲這個小男孩寧可捱餓,也要維護自己祖國尊嚴的行爲而拍手叫好。

我由此想到不少這樣的愛國者。南宋名將岳飛,他少年時就立志“精忠報國”,爲了祖國爲了人民,他忍辱負重,含冤而死;邊防叔叔,爲了領土的完整,不怕流血,犧牲,趕走了入侵我國邊境的侵略者;多少體育運動健兒,爲了讓五星紅旗能高高飄揚在賽場的上空,忍者傷痛,奮力拼搏……他們的愛國熱情激勵着無數國人奮發向上。

我們應該教育學生從小就以愛國英雄爲榜樣,樹立愛祖國的思想。愛祖國,平時應體現在愛人民,愛集體,關心同學,愛護公物。愛祖國就一定要爲祖國而奮鬥,是自己具有爲祖國建設服務的本領,將來也像他們一樣,要爲祖國增光添彩!

書裏面有許多作者的小夥伴,他們是可愛講道理的孩子雖然有的貧窮,有的富有,有的殘疾,有的學習落後,但作者他從不計較,與他們玩得開心,學得快樂,並從開心和快樂中得到了教育,《愛的教育》這本書塑造出一個個貌似渺小卻並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鐵匠,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等等,這些平凡的人物在許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陣陣強烈的感情。

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轉眼間,我們離開《愛的教育》所記載的那個年代已經很久了,但是"愛"這種教育的方式卻永遠不應該遠離我們,特別是遠離我們這些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我們要全身心的去愛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爲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而欣慰,用愛的泉水去滋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長!

讀《愛的教育》,有淚有笑,但一直在心底涌動着的是融融的愛意,暖暖的感動!書中幾乎涉及到了人世間所有高尚的愛,博大的愛。

有父母與子女之愛,姐弟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還有對弱者之愛,對不幸者之愛,對勞動之愛,對學習之愛,對環境之愛,對大自然之愛;及至對人民的愛,對軍隊的愛,對祖國的愛。。。 。。。所有愛的內容都不空洞,都是生動豐富的,都是融入了生活的,是看得見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這樣的愛的教育,才能夠真正地被學生所接受。

這是一本學校生活的書,新學期,這本書一定要成爲我們班孩子們首選的愛的教育的引領者!書中的某些閃光的人物,一定會成爲許多學生心中的偶像,他們應該會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期待着愛的教育,會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

關於讀書心得5

《伊索寓言》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集,很小的時候,媽媽就給我講過裏邊的故事。如今,當我再次翻開這本書,有了更深刻、更特別的理解。

書中的寓言,多借動物之口,通過諷刺的手法闡述人生哲理,使人受益無窮。如,就貪心這個題材,伊索寫了很多的故事予以諷刺。《肚脹的狐狸》中,狐狸因貪吃而被困樹洞中,再無退路;在《駱駝和宙斯》裏,駱不滿足於自己身軀魁偉,力大無窮,向宙斯求牛角,最後被削去耳朵……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要懂得知足,不可有貪慾;對於自己擁有的,要懂得珍惜,而對於自己沒有的,可盡力爭取,但不能貪得無厭,若實在無法擁有,要淡然處之,不必非得吊死在一棵樹上。有時也可以在心裏暗暗撫慰一番——正像《狐狸和葡萄》中那隻“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狐狸一樣。淡定下來,也許貪慾就沒有了。

有不少寓言,如《狐狸和巨蟒》,《驢和蟬》、《肚子和腳》等,也都告訴我們,“做最好的自己”最重要。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沒必要,而且很拙劣,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應該多多發掘自己的優點,揚長避短,相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優秀!但若像肚子和腳那樣爭功也是不可取的。每個人要立足自己的長處,盲目模仿、企圖擁有自己無法掌握的技能,是不對的,但在這個底線之上,我們還應該取長補短,完善自我。對無法改善的劣差淡然一笑,對可以改掉的缺點要引起重視,儘量克服,這樣,我們定能完美。

《伊索寓言》中還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啓示。懲惡揚善、三思而後行、善交益友、遠離罪惡、莫對他人的痛苦視而不見等。聯繫實際想一想,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或剛愎自用,或率性從事,或爭強好勝,或自私自利……,聰明的朋友,讀過《伊索寓言》,你或許會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然而伊索生活在離我們十分遙遠的古希臘,這些或善或惡的品格,怎麼就能跨越千里,傳沿千年。可見,人性的美好可以跨越時空,定格永恆,人性之醜惡也一直讓我們警鐘長鳴。

讀《伊索寓言》,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定會收穫生活。

關於讀書心得6

  但凡讀過《孔子的故事》一書的人,都會情不自禁的對孔子發出由衷的讚歎,深深的敬佩這位博學多才的傑出人物,爲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出現了這麼一位偉大人物感到無比驕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爲博學多才的人主要來自於他謙虛好學的美德。孔子曾說過 :"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裝懂,這纔是聰明。孔子就是抱着這樣的學習態度,虛心向他人學習,以此來充實自己,是自己成爲一個聰明的人。當他取得了成績後,仍沒有滿足,繼續向別人請教,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孔子這種精神對於後人也是一種鞭策,是我這個與他相隔2500多年的學生受到了深刻的啓迪。我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問題不善於問,久而久之便養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爲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滿分的機會,丟三落四,還鬧出了不少笑話。例如,把太陽寫成大陽,把996寫成699,把生雞蛋當成熟雞蛋,不過現在好在讀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學會了不恥下問。

  孔子之所以能爲人類的文明作出貢獻,都來自與他勤學苦讀。孔子雖出身貧寒,很早就失去了父親,他過早的就擔當起拉生活的重擔,然而他沒有被困難壓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學習。艱苦的環境磨練了他的意志,堅辛的勞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孔子終於成了一位舉世聞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從孔子勤學苦讀的一生中體會到: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發奮努力,那麼壓力就會變成動力。

關於讀書心得7

在圖書館閒逛,機緣偶遇地被我看見了一本書——《80天環遊地球》。

書中描寫了一位福克先生和他的朋友的打賭,說他自己能在80天環遊整個地球,他的朋友們都不相信,但他對自己這次旅行充滿信心,他相信只要有決心,什麼事都有可能做到,正是這種執着,才使得福克先生克服種種困難,環球旅行得以成功。在準備了一些東西后,主人公福克帶着他的僕人路路通出發了。在這次環遊世界的路途中,福克先生遇到了許多困難,其中最槽糕的一件事情便是費克斯當做盜竊犯,之後便被這位偵探一路尾隨,不斷給他製造麻煩,最後甚至還被關在一棟大樓裏,直至其中的誤會被澄清才被釋放。

在這本書中,我十分佩服福克先生冷靜、睿智的處事態度,儘管人生跌宕起伏,儘管生命的征途困難重重,他自自全然不怕。當我閱讀者本書的時候,我彷彿走進了書中的世界,內心的世界也隨着書中的劇情漂浮不定,一路上,我陪伴者他們享受快樂,體會傷悲,共同面對難題。俗話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福克先生用沉着的腳步詮釋了這樣一個真理:風雨之後,總會看見彩虹。

正是因爲福克先生非同尋常的品質,給了我無比巨大的勇氣,也讓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對荊棘重重的人生征途。

關於讀書心得8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着;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的呢?不錯,這正是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樸實、自然、清新、優美,素以充滿至情而着稱。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也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我也是今天才感受到了時間的珍貴。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這句話一點也不假,不論怎樣,時間都是一去不復返的。一天過去了,就別指望還能過重複的一天了,只能去面對下一天。不論我們幹什麼,時間都從我們身邊悄悄走去了。看書時,它從書中滑去;寫作業時,它從我們的指間流走。我悲傷,時間總是那麼匆匆。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時間對每個人都是無私的。他不可能給這人多點時間,給那人少點時間。學習或工作中,只有珍惜時間、合理安排,纔會做時間的主人,而不是時間的奴隸。

加油吧,我們一起成爲時間的主人!

關於讀書心得9

今天上語文課時,老師給我們講了《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有三個小寓言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的名字叫《狐狸和葡萄》。它主要講的是:狐狸想吃葡萄架上的葡萄,可它費了好大勁都無法夠到葡萄。所以,狐狸就說:“這些葡萄肯地是酸的,不好吃!”說完,轉身就走了。

《狐狸和葡萄》告訴我們:有些人無能爲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狐狸根本沒嚐到葡萄的味道,就說是酸的,這分明就是在爲自己找藉口。

第二個小故事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牧童和狼》。它主要寫的是:有一個牧童在村邊放羊,他好幾次都大叫:“狼來了! 狼來了!”欺騙村民們。當狼真的來吃羊時,牧童再次大叫,沒有人來幫助他,沒有人相信他了。

《牧童和狼》說明: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善良、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村民們的善良和純樸,被牧童的謊言所欺騙。

第三個故事叫《蟬和狐狸》。它主要描寫的是:狐狸想吃樹上鳴叫的蟬,便假裝讚美蟬的聲音美妙,但聰明的蟬看穿了狐狸的`詭計,沒有上當。

《蟬和狐狸》教給我們: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我們要做一個聰明的人,不要像《狐狸和烏鴉》中的烏鴉那樣不經誇。

寓言,就是帶有諷刺或勸誡性的故事。

關於讀書心得10

《寄小讀者》是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它就像一位最私密的知心朋友,時刻陪伴在我身邊;又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給我講做人的道理、講有趣的故事、教我寫作的技巧。其中,《說幾句愛海的孩子的話》這篇文章最讓我百看不厭、思緒萬千,也是最受益匪淺的了。

冰心奶奶十分喜歡大海,海的蔚藍,海的空闊,海的活潑,海的動與靜,都讓冰心奶奶流連忘返,所以她在休養半年身體新愈後,最想去的第一站就是大海。山和海,冰心奶奶更喜愛海。四圍是大海,與四圍是亂山,兩者相較,是如何滋味,看古詩便可知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兩句詩的境界與靈動非常能體味冰心奶奶的感悟,同樣是月出,光景卻如何等嫵媚,遙遠,璀璨。海沒有一刻是靜止的,從天邊波光粼粼的直捲到岸邊,觸着崖石,更欣然的濺躍了起來,開了爛然萬朵的銀花!我覺得這句話描寫得真是精妙絕倫!大海的一生都在奔跑,從太陽升起的天邊奔向岸邊的礁石,欣賞完美麗的浪花後又開始新的奔跑,欣賞更美麗的浪花······永不停息。看著書,我彷彿真聽見了大海的濤聲。我想,如果我們在學習與工作上也能如此勤奮、堅持不懈、永不停息、不知疲倦,那也一定能成爲學習、生活、工作的佼佼者、勝利者,笑傲羣雄。

我想,冰心奶奶之所以能寫出這樣的佳句詩篇,是因爲冰心奶奶有一顆熱愛生活,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我一定向她老人家學習,力求多觀察自然界、多欣賞生活,做生活與世界的主人!

冰心奶奶讓我對海有一種衝動,玩海成了我一直的心願。去年暑假,很高興和爸爸媽媽去青島玩海。海輪的顛簸搖擺,就像一片樹葉在驚濤駭浪中起伏,使我心驚肉跳、至今記憶猶新。我已經越來越被冰心奶奶同化了,十分喜歡大海。只要有機會,我一定還要去看海。

《寄小讀者》,看似簡單的一封封書信,其中卻蘊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希望大家與我一樣,多多體會吧,讓書香伴你成長!讓大海伴你海闊天空!

關於讀書心得11

理念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不應該只是"爲將來的工作與生活作準備",教育本該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兒童今天在學校裏所接受的教育,在爲長遠的人生與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強調"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療治的願望與計劃。

他告訴我們,教育既要滿足學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與被愛的需要等,更要促進學生萌發高層次的需要,如愛他人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社會認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的成長",能夠讓每個受教育者獲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豐富的情感。

在他眼裏,教師不是春蠶,不是蠟燭;不是一個隱喻與一個標本,更不是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平凡與神聖中穿行,他生命的價值在於“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與“完整”,成爲新教育最爲飽滿的兩枚理想種子。因爲它們的存在,教師掙脫一切“標籤”“臉譜”與“定型”,悄然還原成真實的生命,真實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如何做一個幸福教育的人呢?

1、要對教育生涯充滿理想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種動態的追求,反映了人的當下的一種心態。而教師的幸福又是什麼?教師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頭,手中有事做,身邊有親友,家中有積蓄。如果僅僅把教師當做一種職業,那麼在當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種讓人感到輕鬆愉悅幸福的職業。

如果沒有理想,任何一種職業都會是無趣的,更何況是教育。教育不能沒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註定精彩紛呈。教師職業畢竟比其他職業有更多憧憬,因爲我們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也許我們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說得那樣有詩意,但是當我們想到,我們的工作會在不久的將來起作用,就能使我們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參天大樹時,常常想到曾經它們和所有的樹都一樣,曾經都是株幼苗,在經歷了百年、千年後,依然挺立於世,讓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廕,讓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同每一位詩人那樣,都是因爲有夢有理想,有夢有理想的教師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也就沒有了意義。”在中國教育的現實中,教師的忙與苦是勿庸置疑。教師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還有教育活動中的突發事故太多,問題學生層出不窮。只有當你理解了記憶的方法與過程,纔不會爲學生背不出科文而生氣了,你也就不苦了;當你理解人的能力差異和發展差異,理解了所謂“差生”的形成過程時,就不會爲“差生”的存在而生氣了,你也就不累了;當你理解了少兒多動症時,就不會把學生的動當作對上課的反抗,也不會簡單地對自己教學能力的產生否定,你也就幸福並快樂着。恨鐵不成鋼,這個恨是不理性的愛,因爲教師沒有掌握鐵如何成鋼的規律;從專家型教師身上可以看到,他們面對教育教學事故時,是那麼的自信與從容,是那麼的駕輕就熟。這是因爲他們見多了,把握了規律,從而讓事故變成了故事。

2、 要有自己的特性

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不斷的給自己提出追求目標,同時又要有激情,要善於認識自己,發現自己。

今天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教學個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思路和主張。老師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個性和業務方面的獨到優勢,在夯實自己教學能力的基礎的同時,培養出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個性,要求老師對於自身要有清晰的認識,並善於不斷調整自己的定位,在學校環境和個人條件之間尋求平衡。當今教育,教師最缺少的就是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導致培養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創新能力和獨特氣質。教學個性本身就意味着創造力。

3、 要對學生一視同仁

人與人之間的智力、才能、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家庭經濟情況等等存在着客觀差別,但每個人的尊嚴和權利都是絕對相等的。作爲老師要有一顆平等之心,對學生必須“一視同仁”,公正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全體學生得到發展。

一個老師通常要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學生性格有好有壞,成績有優有劣,能夠關注每一個學生,並愛護每個學生,是這一類老師所具備的能力。把學生當學生看,把人當人看,不惟成績論素質,不惟喜好論好惡,不惟家境論高低。有人說,關注每一個學生,就是要做到關注成績最差的學生。我想補充一句,關注每一個學生,也要做到關注你最討厭的學生。

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這讓我想起了“皮格馬利翁”效應 :當教師受到實驗者的暗示,不僅對這些資質平平卻被實驗者認爲是“未來的花朵”的學生抱有期望,而且也會有意無意地通過各種態度、表情與行動方式將這種暗含的期待微妙地傳遞給他們,其中包括更多的提問、輔導等。當這些學生獲得期望的信息後,也會產生鼓勵的效應,更加努力地學習。長此以往,不僅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近了,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和對老師的感激與回報也會逐步提高。

教師,不是那些靠手藝吃飯的人,也不是單靠體力就能完成的工作,作爲教師,朱老師在第二輯閱讀提示中說“僅有愛是不夠的,或者說,真正的愛裏,一定包含着智慧。”我個人也覺得,新時代下的教師,不光要給孩子“一碗紅燒肉”,而且要賦予受教育者以知識。我們必須關注,總結,分享。特別地,要關注自己,總結自己,分享自己。

書中寫信的15位教師,在紛擾的都市或者鄉村裏爲自己未來拼搏,他們的問題可以折射出教師的工作和無盡的辛勞和煩憂形影相伴:疲於上課、工資不高、壓力山大、生活單調、閒暇稀少、困擾重重、前途渺茫......可以想象,很多一線老師的工作強顏歡笑,說教師是一個值得嚮往的工作顯然過於夢幻。而朱永新老師從來不迴避問題,一對一幫老師們排憂解難。他的文字似乎告訴我們:生活的天平其實不需要那麼多砝碼,要維繫心靈的平衡,沿着最初的夢想勇敢地走下去。

面對“教育科研”不自信的老師時,朱永新老師明確表態,教育科研不是學者的專利,教育一線的廣大教師應該是教育科研的主力軍。原因很簡單,我們纔是最貼近教育實際、最貼近學生生活的人。他認爲,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往往是針對自己的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的,這是與學者做科研最大的區別。追求卓越,渴望優秀,走向成熟,創造性地工作,教育科研是必由之路。朱永新老師用了一個比喻:教育科研,如同人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一樣,不僅在水裏學,也要在岸上學。

書中還提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故事:“從29歲開始,一直擔任烏克蘭一所農村10年制學校——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他的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天早晨5點至8點從事寫作,白天去課堂上課、聽課、當班主任,晚上整理筆記,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他一生中寫了40本書,600多篇論文,1000多篇供兒童閱讀的童話、故事和短篇小說。他的著作被譽爲‘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教育科學研究,他也認爲教育科研是教師擺脫“機械化生活”的必經之路。我們的工作與未成年的孩子息息相關,我們必須要潛下心來研究他們。“今天的孩子將來會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起決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過,由誰攜手帶路,周圍世界的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所以,蘇霍姆林斯基做到了。他全面、豐富、深刻、獨特的教育思想與他持續35年關注和研究教育、研究兒童一脈相連。朱永新老師說,做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堅持,即使成就不了偉大的人物,至少也可以成爲精緻的專家。他呼籲一線教師,紮根在教室之中,紮根在教育的田野養分裏,紮根在經典書籍的灌溉中,堅持閱讀與寫作,一定能夠成爲科研型教師。另一方面,朱永新老師非常細緻地介紹了一線教師如何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出發提出問題,如何寫論文,如何做課題研究。他認爲,教師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是爲了發表文章或者出版著作,而是爲了切實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教師是什麼?教育學上已有答案,不過仍然有很多人還在探究。毫無疑問,教師是份生存的職業,平凡中彰顯偉大,普通中蘊藏幸福。

教師的偉大,人們往往歸結爲:奉獻和犧牲。我們都渴望自己變得“偉大”起來,都希望被肯定,被讚賞。但我們的內心卻非常牴觸一味地奉獻和犧牲,因爲我們不是神仙,我們生活在真實的土地上而不是虛無縹緲的精神領域,我們有尋找幸福的權利。

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和人之間發生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給學生的生命帶來不同。教師的生命價值、人生意義在於,我們不僅僅把教師當做謀生的職業,還用自己的生命去影響着別人的生命。在從教生活中,我們需要尋找一個了不起的好老師符號,賦予自己一個自由心靈的軀體,勇敢、大膽地帶着智慧去面對困難和挑戰。簡言之,教師的幸福感首先來自於信仰。

《曼德拉傳》塑造了一個人類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師說:“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書,就是一位好老師。”受過27年的牢獄之災,歷盡磨難成爲南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說:“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其實我仍然在獄中。”這樣強大的心靈的形成離不開苦難和痛苦中的掙扎,更離開不了對生命執着的愛。

愛,不論在何時總比恨來得更加自然。教師這個職業的底色依舊是她。有了愛,教師纔能有能力欣賞這條道路上的沿途風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峯,才能擁有強有力的武器去改變世界。有了愛的信仰,纔可能不徘徊,不猶豫,不後悔,纔可能真正擁有夢想。

朱永新老師的信中還提到,做好老師應該具備的四種能力:口才;風格;創新;提問。

在我看來,一個不善於口頭表達的教師,其背後是思想性格的缺陷。好口才絕對能夠訓練出來。朱永新老師坦言自己當學生時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結巴”、“不善言談”,後來因爲讀到一本傳記,通過訓練,慢慢地會說了,而且自信了。有人說老師就是用“嘴巴吃飯”,這個觀點一點不爲過。做一名好老師,要“巧舌如簧”、“能說會道”、“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同時,好的口才要伴隨好的思想,沒有思想的說話內容是不能夠感動人的。另外,好的口才必定伴隨行動。真實做出來的事情,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比任何語言都更能打動人。

其次,風格的形成取決於卓絕的努力和艱苦的探索。也就是說,風格不是模仿來的,而是自我更新、博採衆長、用其所長、不斷摸索、不斷試錯中凝練出來的獨特的優勢。風格並非一朝一夕,它會在某個時候給你帶來一片黑暗,再從黑暗裏去甄別優劣。如果半途而廢,便永遠不知道默默等待的下一秒帶給我們的精彩,執着等待的人,“風格”總會爲他升起一輪照亮他的紅日。朱永新老師說,追求風格要沉下心來修煉,當修煉到家了,自然會“驀然回首,風格自在燈火闌珊處”。

第三,創新問題。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社會的進步。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人,應該是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朱永新老師在回信中,言辭懇切,他建議廣大教師記教育日記,寫教育敘事,研究教育個案,因爲這些因素是創新的前提。人不能使自己偉大,但一定會使自己崇高。“創新,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關於讀書心得12

《愛的教育》中那些平凡的事件:《班長》、《窮人》、《爭吵》、《告別》……這些不也經常在我們身邊出現和發生嗎?可爲什麼我們就沒有體會到其間所蘊含的濃濃的愛意呢?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愛就像空氣、像陽光,深深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滲透進我們的生命裏。我們每個人從呱呱墜地時都是在關愛和呵護中一天天長大直到老去,愛就在我們周圍,無處不在,愛在父母的飯菜裏,愛在老師的眼睛裏,愛在朋友的問候裏,愛在鄰居的微笑裏……《愛的教育》告訴我們,愛需要我們在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中用心靈去感悟。

此時,作爲父母,我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之重——我們是孩子人生旅程的啓蒙者,教育孩子感知愛,學會愛自己、愛別人、愛生活、愛社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值得慶幸的是,我的孩子有龍崗,有由老師,我們會和你們一起努力,讓孩子在愛中健康、快樂、自信的成長!

這個暑假我讀了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書中記述的是許多動人的故事。有師生鄰里,有父母家人,有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有對故土﹑對祖國的深深眷戀。我走進了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對於生活的追求。特別是每月故事讓我感動,《尋母記》一個才11歲的孩子就孤身一人從熱那亞出發去美洲。這需要多少愛來支持他啊!到了那裏母親又隨着房租到了其他地方。

書中還有一個這樣感人肺腑的事情。二年級學生洛佩諦爲了救一個站在當街的一年級學生,而趕在孩子的面前,救出了他而自己卻被車子壓斷了一條腿。同學﹑老師﹑校長﹑都紛紛稱讚他犧牲自己﹑救出那個學生的事蹟。

書中每個小故事都講出了不同的一種愛,讓我覺得生活處處見真情。其實每個人都有愛,只是沒有更多的表現出來,只要每人獻出一點愛,整個世界就會有龐大的愛。

愛是什麼?在這個紛紜的世界,愛究竟是什麼?《愛的教育》給了我們答案。

《愛的教育》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男孩的成長故事,記錄了他在家庭。學校。社會的見聞,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誠的愛。

愛是這本書的主旨,愛如空氣,將我們包圍,正因爲他無影無形而被我們忽略。父母的愛,老師的愛,同學的愛,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書中父母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老師無私偉大的教誨,生病時同學的關懷陪伴……讓我們感動不已。

在現代教育中,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愛的教育",都應該是其核心,是其基礎。有了"愛的教育",我們纔會有純真的眼光去看待這個社會,纔會已感恩的心態面對這個複雜社會中的一切。受過"愛的教育"的人,纔是健康的。完整的。合格的人,有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纔是和諧的社會。

相信讀過《愛的教育》的人都會被書中所描繪的社會所吸引,我想,這應該是《愛的教育》的魅力之所在吧。

清朝慈禧太后挪用建海軍的公款爲自己過壽、修建頤和園,八國聯軍侵華,她便帶幼年的宣統逃跑。維新變法時,因爲牽扯到她的利益,她便中止維新,大肆屠殺維新志士,囚禁了光緒皇帝。他們和那位犧牲自己利益而保全國家尊嚴的少年簡直是天壤之別。

《愛的教育》不僅是一本講如何教書的書,更是一本講如何去做人的書。

當我看完這篇文章後,我不禁爲少年愛國的熱情所感染。一個人在如此惡略的情況下,還不忘自己的國家,爲國家爭奪尊嚴。勇敢、堅強、爲國家利益願犧牲一切,這纔是鎮長的意大利精神。

但在我們當中,又有多少能和這位少年相比。清朝咸豐皇帝昏庸無道,整日不爲公事遊山玩水。國庫空虛,他便變本加厲向百姓納稅,民不聊生。列強侵略中國時,他卻在承德避暑山莊逍遙自在,完全不顧百姓安危。他一人就和列強簽訂了三次不平等條約,卻還不顧國家尊嚴,照常不理國事。

假期裏媽媽給我買了本書名字叫《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簡單,做起來又何其難!安利柯的生活中,老師和父母用細膩的行動教會我們怎樣去愛。

愛是什麼,不會有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一個微笑,這些都是愛。

現在讓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吧!那是一個雪球的故事,12月16日星期五的下午,發生了一件跟雪有關的一件不幸的事情,一羣孩子在大街上打雪球,有點化了的雪做成雪球非常硬就像石頭一樣,正在這時,街道的另一邊響起了一聲尖叫,是一位老人他被雪球擊中,而擊中老人的這位同學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他怕那位老人要責怪他,最後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下,他還是邁出了勇敢的一步向老人承認了錯誤。

通過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要保持一顆勇與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

關於讀書心得13

書的確是一個好東西,但是我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這樣想的,我覺得讀書是一種枯燥無味的事。

其實書可以幫你提高學習成績,因此父母就會拼命地讓你讀書,複習書,預習書。我們當中有些人可能喜歡讀漫畫,讀一些我們覺得很有趣的書。但是我們想要看這種書,那是萬分之一的事情,這些書可是家長眼裏的釘子,所以家長肯定會努力地拔去這些眼中釘。如果看漫畫,一旦被家長逮到了,就會被請吃一頓“竹筍炒肉”,要不然就是來一頓混合雙打。

可是不看學習的書,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麻煩。在小學時,父母讓我看書複習,我就會老老實實地看書,但是一旦到了六年級時,我對書慢慢地感到了厭倦。特別是在初一時,回到家連作業都不想做,特想直接躺到牀上,蒙上被子好好睡一覺,可是現實卻是殘酷的。每當要考試,複習也就考試前一天,可是考試卷發下來,一旦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就會捱到父母一頓打。還會被家長好好訓一頓,教育一番。他們每回講的還都是一樣的話,“要好好學習。”“你看人家怎麼考的那麼好,你怎麼就那麼差。”“你啊!就是看書看少了。”聽的我都煩死了。有一些學生是學習成績超好的,無論我怎麼比都比不上,老師請他們起來回答問題,一個個都會講的滔滔不絕、連綿不斷,他們都是覺得看書有趣,真是不知道他們是怎樣想的,估計他們是外星來的吧!感慨結尾

誰讓我們是學生呢?真的很想快點結束這段學生生涯啊!

關於讀書心得14

今年寒假,我懷着激動的心情,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xx年的經驗與收穫,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一定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讀後,受益匪淺。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對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他的觀點,他對班級的管理,使我感動,折服。同時,使我這個頗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從中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更看到了未來和希望。在這裏,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這裏我可以學到寶貴的經驗總結。從李老師成長的印記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進步的影子;從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適合我們的方法。它讓我明確了作爲一名教師的目標,那就是成爲一位勇於自我批評、善於積累、善於反思、有愛心、勇於挑戰、有目標的老師!

有人說,愛是一盞燈,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愛是一首詩,冰冷中溫暖渴求的心房;愛是夏日的風,冬日的陽,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教育理念《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正是證明了這一點。他把自己所有的愛,全部傾注給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xx年如一日,愛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譜寫着一幕幕愛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級這個集體大家庭裏,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裏面去,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去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佩。

對照李鎮西的教育方法,我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着很多不當之處。例如: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由於過於求成,常常忍不住對學生髮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時,對完不成作業的學生,缺少耐心輔導,缺少個別引導,使學生對我敬而遠之,師生之間缺乏代溝。

通過讀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對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覺得自己與一個好老師的差距太遠了,這哪是愛學生?反思後才認識到:教育上的愛,不是爲了達到一個目的而做出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運用得恰當,它會把“愛”自然而然的貫穿於教育的某一個環節,也會不聲不響的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會潛移默化的浸潤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爲愛,冰雪會消融;因爲愛,枯木會逢春;因爲愛,希望綻放華彩,因爲愛,能撥雲見日,未來永值得期待;因爲愛,所有的生命才收穫了圓滿。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決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爲榜樣,以“愛”爲己任,在今後的工作中,積極進取,顧大局,識大體,努力按照上級的要求,按學校要求,高標準要求自己,樹立競爭意識,不但要自己思想過硬,品行端正,業務水平高,樂於敬業,端正態度,明確責任,勇創佳績,還應想方設法投入到學校集體的建設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爲校增光、添彩。自覺維護學校利益,遵守規章制度,服從安排,舍小家顧大家,潔身自好,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甘爲人梯,愛生如子。認清形勢,與時俱進,樹一代良師典範,誓爲人民教育事業甘灑熱血,奮鬥終生。

最後,借著名教育家鎮西小語作爲座右銘,“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鞭策自己,激勵自己,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師在學習中的心聲。

關於讀書心得15

與兒子一起參加讀書會,一直以來都是我想做的事情,只是耐於身爲職場媽媽,白天工作晚上是要做家務,實在是抽不出太多時間來陪兒子一起讀書。

假期來了,讓我能有充分的時間陪同孩子讀書,感受非常好!

兒子喜歡看書,更喜歡讓爸爸、媽媽陪着一起閱讀的感覺。他曾經說:“我覺得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書,這樣感覺更有意思。”呵呵!你瞧瞧孩子,他其實從內心是非常期待家長一起讀書的哦。

這個寒假,我們一起閱讀了《小熊和最好的爸爸》全7冊、《貝貝熊系列叢書》、《米尼狼系列》等,這些讀本都是特別適合孩子們的思維與年齡需要,很多小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和喻意,從中還得出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對培養幼兒思想、道德品質、交際技巧都大有益處,當然,孩子也從中受益多多,很多好習慣的養成就來源於對書中主人公的認識和肯定呢。

每次等看完一本之後,我們會在一起討論和回味書中的故事情節。兒子會告訴我在書中他認爲感興趣的故事,而我和他爸則幫他分析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同時我們還啓發孩子對書中的人物進行比較,尋找書中每個人物身上優秀及具有‘閃光點’的地方。

孩子的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和核心,全面提升閱讀力對於一個孩子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是非常關鍵的。

通過了假期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光,從中體會到了幸福和滿足。希望我以後每天都能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更好的引導他探索知識世界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