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語文交流課心得體會

語文交流課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W 次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交流課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交流課心得體會

語文交流課心得體會1

王老師執教的《釣魚的啓示》總體來說不錯,文本理解的準確,教師有扶有放,引導學生突破難點,從學生談的收穫中不難看出,孩子們的感受還是很大的。

一、緊抓爭議點,引發討論。

課文的難點是父親語重心長的一段話,而突破這一難點的關鍵還應從“該不該放這條魚”入手。王老師引導學生討論“該不該放這條魚”可以說,抓的非常好,真理越辯越明,只有學生在發言中能做到有理有據,我想就能體會到父親一席話的含義。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就要你應該尋找這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語句,引發學生討論的焦點,從而突破文本的難點。如劉玉鳳老師執教的《普羅米修斯》,你喜歡誰?不喜歡誰?爲什麼?這樣很容易打開學生的思維。

二、給學生一個空間,收穫一份精彩。

王老師在學生充分理解了父親的話後,並沒有戛然而止,而是引發學生再次昇華自己的讀書所得。“從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格。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你想對父親說點什麼?”讓學生變換角色,練習說話。課上到這裏,以爲文本理解的可以了,也可以理解爲是對整節課的總結。沒想到王老師,又打出了一段字幕“衡量一個人真正的品德,是在他在知道沒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法國思想家”的一段名言。這句名言恰到好處地揭示了父親話語的真諦,以爲老師又一次昇華了中心,正爲老師叫好呢,王老師又說:“你學完課文後,對道德有什麼新的認識?或者你學完課文後有什麼收穫?也把它寫下來,這就是你的名言了。”孩子們的創造力真的是讓我們驚訝,他們在短短的幾分鐘內,也能談自己對道德的認識,真的讓人佩服,同時也爲王老師精彩的設計叫好。這也是學生自主創新的一次成功見證。

建議:

之所以說是建議而不是不足,是因爲自己是在王老師的設計之上受到的啓發。如果王老師的教學上再改進一點,那麼是否會更完美一點。

上課伊始抓“焦點”。上課伊始,王老師在學生回顧整體後就應該拋出“焦點”——該不該放魚。在王老師的課上,文本處理了一半多,老師才讓學生小組討論“該不該放魚”,這時的學生已經有了前面的“薰陶”,答案當然只有一個——放!那這樣的討論就虛同擺設,沒意義了。學生的理解也就僅僅侷限在爲什麼放了。而且思維形成定勢,再讓學生談爲什麼放,學生的答案就只停留在“魚要產卵,會影響許許多多的魚”,而忽略了道德的問題。(如果這時教師引導——不產卵就可以不放嗎?也能進行及時的補救)如果上課伊始,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放?不放?並且,教師有意識側向於不放也有道理,減少學生口是心非的答案。那樣教學中,再讓學生找出不放的理由:沒有人看見;魚又大又美,那麼誘人;釣的時間長;還以幾分鐘就到開釣的時間了等,在適機的引導學生讀文字,品讀這些理由,真的是不捨得放,同時明白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呀!再讓同學們找出放的理由:你現在留下的是一條普通的魚,如果你不遵守道德的話,將來你留下的將是一條更加誘惑的“魚”——他可能是什麼?讓學生猜想,進而理解父親的話中“像釣到的大鱸魚那樣”的是什麼。

這樣的設計,就沒有了教學中教師的一問一答,牽着學生走的現象,學生的自主學習更加得以體現。

語文交流課心得體會2

今天,聽了張紅霞老師執教的《搭石》一課,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搭石》是鄉土氣息濃厚的文章,課文截取了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展示了鄉親們善良、友愛、互敬互幫的美好品德。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張老師用她帶有濃濃感情色彩的語言把學生們帶入了這個民風純樸的鄉間,讓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

一、理解詞語,靈活多樣。

張老師的課教出了濃濃的語文味兒。她始終注重對生字、詞語和重點句子的學習和指導,特別是指導理解“脫鞋綰褲”、“協調有序”和“人影綽綽”這三個詞語,所採用的方法語文味兒十足。老師問:“你從哪裏體會到了美?”學生馬上說:“我從脫鞋綰褲中體會到人的美。”老師順勢就進入學習詞語的環節,先讓學生表演一下“綰”的動作,再讓學生想象了人們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還組成了幾個句式整齊的,像詩歌一樣的句子:“如果人們沒有搭石,人們就必須(脫鞋綰褲);人們趕集就必須(脫鞋綰褲),人們訪友就必須(脫鞋綰褲)。”學生對“脫鞋綰褲”的意思和走過小溪的艱辛就有了瞭解。一次次的引說練讀,學生已經牢固地掌握了這三個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學“協調有序”這個詞語時,沒有讓學生說說是什麼意思,而是用一句“讓我們進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讓孩子們進入了當時的人們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們行走的井然有序。

學習“人影綽綽”這個詞語時,先出示字典中的`的三種解釋讓學生選擇,再讓學生說明爲什麼這麼選。老師又拓展了“綽綽有餘”這個成語,再讓學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是一幅怎樣的畫面?”通過想象理解詞語的意境。

二、體會課文,獨具匠心。

把具有鄉土文學氣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詩情畫意,張老師對課堂的設計可謂匠心獨運。先看導入部分:“這個小山村是作家劉章爺爺的家鄉,他的家鄉是個美麗的地方。那裏有連綿起伏的山巒,有鬱鬱蔥蔥的樹木,還有一條清澈見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憶起家鄉,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麗的搭石。”幾句話寫出了一個安詳寧靜的小山村。

再來看教學中的一個亮點。在學完“前面的擡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老師反覆導讀這句話,語速由慢變快,再由快變慢,孩子們也跟得很有節奏,書聲朗朗,起起落落,好像是走搭石的人沒有亂了步伐一樣,最後總結“這樣的動作就叫作協調有序。”又在讀中領悟了詞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爲一體,整個過程簡簡單單,清清爽爽,卻有一番清新雅緻的韻味。

三、寫作指導,融爲一體。

張老師教學最與衆不同的地方就是她的每節閱讀課的教學,都會和相關的寫作指導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本節課,張老師在學習完課文後,問學生:“你知道作者是怎樣寫出這麼優美的文章嗎?”很多同學意識到這是細心觀察的結果,如果不是平時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又怎麼會捕捉到那被人踩在腳底的平平凡凡的搭石呢?張老師繼續鼓勵大家:“相信你們也會成爲生活的細心人,也會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

厚實的功底,樸實無華的教學特色,張老師將人文性與工具性完美地統一起來,“簡約而不簡單”,通過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語文教學的美,讓人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