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家》讀書心得15篇

《家》讀書心得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當我們備受啓迪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讀書心得15篇

《家》讀書心得1

《橋下一家人》描述了貧窮中的愛與溫暖的故事。它講述了一個上了年紀的流浪漢阿曼德在與三個流浪孩和一隻小狗的接觸中,逐漸改變了自己先前不友好的態度,並照顧他們,和他們成爲了一家人。爲了實現孩子們的願望,阿曼德決心振作起來,不再以乞討爲生,並找到了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故事告訴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由彼此戒備到彼此瞭解,再到坦誠相待,相互幫助,能使貧窮不再那麼可怕,能使希望漸漸清晰。阿曼德和蘇西第一次相遇,蘇西把橋下他們棲息的地方一分爲二,然後在地上畫了個正方形,一本正經地對阿曼德說:“這兒有個小窗戶,你可以看到那條河。”多麼浪漫啊!貧窮和苦難並沒有使她那晶瑩剔透的童心蒙上塵埃,也讓我相信詩意、幸福是與貧苦是同在的。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溫暖,讓我們用愛去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吧!

《家》讀書心得2

《黑熊舞蹈家》是作家沈石溪寫的一本動物故事集。收錄了六隻熊和兩隻獅子的故事。其中"母熊大白掌"描寫了主人公"我"與獵戶亢浪隆在捕獵母熊大白掌的過程中,親眼目睹母熊大白掌爲了救小熊仔不惜粉身碎骨的氣概,作者對母熊大白掌在生死存亡關頭的細緻描寫讓人深受震撼,使人深刻反省獵殺動物的這種用生命作殺害的殘忍事件。

《黑熊舞蹈家》中通過寫兩隻性格才能都不一樣的'黑熊,在人類社會權威的影響下,而發生的命運轉折,折射人性缺點的問題。特別是圓球在"真阿寶"和"假阿寶"兩種身份間轉換的困難,可以讓讀者對動物和人類的深入思考。

"美女與雄獅"有趣地描繪了動物野性被馴化的過程,並警示我們,力量和馴化力的矛盾的存在,一種反馴化力的破壞力一旦破土而出,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

多麼溫暖的故事啊,我現在才知道動物也是和我們人類有一樣的感情,一樣的思想,這本書告訴我們每一個生靈都是神奇完美的,就像特意創造出來的。無論是什麼樣動物,都是人類在地球上的良師益友,讓我們要好好的保護動物們吧!

大家平時一定被欺騙過吧,說不定自己也欺騙過別人。但是你們知道被欺騙得後果嗎?

阿寶是陽光大馬戲團的一隻熊。它可不是普通的一隻熊,它是一隻有藝術細胞的舞蹈熊,它會跳探戈,會華爾茲,會……它也是陽光大馬戲團的明星熊,經常會出去表演。在馬戲團中,還有一隻熊,叫做圓球,圓球只是個配角。

一天某國的元首夫人來陽光大馬戲團參觀,點名要求最出名的阿寶陪她跳一曲華爾茲,因爲元首夫人年輕時是個舞迷。阿寶正好表演完了一場,情緒有些不佳,於是高導演便讓圓球來代替阿寶。元首夫人跟圓球跳完一曲後感覺很不錯,便大大的鼓勵了陽光大馬戲團。就這樣,圓球陰差陽錯的代替了阿寶。不幸的是,在那天,圓球和元首夫人跳舞的照片被拍了下來。很多人慕名而來,觀看“阿寶”(圓球)的表演。

阿寶被落在了籠子裏而“阿寶”則在外面接受萬衆矚目。阿寶在籠子裏愈發的孤單了,它不知道爲什麼。後來它終於瞭解到它被欺騙了,於是它絕食了,最後死亡。

看,這就是被欺騙的後果。欺騙,終究不是什麼好事。

《家》讀書心得3

《橋下一家人》這本書的故事描述了貧窮與貧窮之間的愛與溫暖。

故事中的主人公阿曼德是一個流浪漢,他是“受不了孩子”的人,因爲他“怕孩子們會偷走他善良的心”,“怕一個家會拴住他的自由”。然而,當他在橋地下遇到三個孩子和他們的媽媽凱爾西特夫人組成的一家後,他的思想逐漸發生了變化。凱爾西特夫人對一家人的看重給了貧窮中的孩子很大的信心。

在故事的結尾說到,阿曼德的心已全被孩子們“偷”去了,他的自由也被這家人拴住了。這家人願意認這個與他們不沾親故的老人。

阿曼德作爲他們的爺爺,而阿曼德也願意當他們的爺爺,最後還爲他們去找工作,阿曼德找到的工作能爲他們提供住所。這樣,阿曼德是一個有家的人了,他有工作了,他不再是流浪漢了。

讀了這本書,我發現愛的力量是無窮的,任何東西都打不敗它。

《家》讀書心得4

和覺新相比,覺慧是那麼的幸運。他沒有作爲長子長孫的壓力,他相對擁有更多的自由,他不需要去和其他各房的人周旋,他不需要因爲弟弟的錯失而被爺爺教訓。他即使與這個家庭的正面衝突,卻依舊有一個大哥爲他做緩衝區。

雖然於一個生活家庭,可是身份的不一樣,造就了覺慧和覺新儼然完全不一樣的個性。覺新是一個作揖主義者,覺慧則心裏藏着一個叛徒鬼。覺新是一味懦弱的忍讓,而覺慧有一股子的熱情和夢想。

他汲取着《新青年》等雜誌裏面的知識,他看到興奮的時候,能放肆快意地讀出來: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我把幸福爭過來!

覺慧是那麼充滿活力,與整個暮氣沉沉的家族那麼格格不入。他理解了五四的新思想,他看透這個家族吃人的本質,他想要成爲一個人,一個真正的人。他有一個美麗的夢想,可是他不明白該怎樣實現,他還太幼稚了:

他和一羣學生在督軍府門口站了大半夜想爲受傷學生討個說法,最終在趙科長軟硬兼施之下妥協。“這不是因爲大家相信那個科長的話,只是因爲大家明白縱然在那裏站一夜也不會有一點好處。況且天氣是這樣冷,又在下雨,誰都不願意站在那裏空等,白白地耗費精力。大家都在想:‘回去,明天再想對付的辦法。’”一夜的苦等什麼也沒得到,年輕人的銳氣被一點點困難慢慢消磨之後很輕易地向現實低頭了。

他不知怎樣幫忙可憐的小孩,只是給了他一些錢。寂靜中好像有人在他的耳邊大聲說:“你以爲你這樣做,你就能夠把社會的面目改變嗎你以爲你這樣做,你就能夠使那個孩子一生免掉凍餓嗎……你,你這個僞善的人道主義者!”他不明白怎樣辯駁,頹然倒在牀上,接連地自語道:“我吃醉了,吃醉了。”

他恨這個家庭,可是他報復的方式卻有點可笑了。他又找出舊的《新青年》、《新潮》一類的雜誌來讀。他讀到《對於舊家庭的感想》一篇文章,心裏十分痛快,好像他已經報了仇了。當他看到這個家庭的死氣和沉悶時,他憤憤地說:“等着罷,總有一天……”究竟總有一天會發生什麼事情呢他自我也不大明白。

覺慧憑着一個單純的信仰,踏着大步向一個簡單的目標走去:我要做我自我的主人!不得不說,覺慧的一些行爲有着青春期少年的叛逆感你不讓我做我偏做。之後,覺慧像是找到了自我精神的寄託和一羣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一齊辦報紙,他很投入地去做。

可是,鳴鳳的死,是覺慧永遠抹不去的痛,也使他第一次這麼深切的感受到舊家庭的黑暗。那個可愛的小姑娘,在她最完美的時節,躺在了那冰冷的水中。

提及鳴鳳,我會恨覺慧。他給了鳴鳳一個這麼美麗的夢,可是當考驗來到的時候,他竟然如此猶豫不決,如此畏畏縮縮。如果當時他能勇敢一點,那麼這個年輕的生命可能會延續下來。這次的事情使覺慧想逃出家的思想開始萌芽。

加之梅的死,珏的死,讓覺慧覺得在留在這個地方,他只能成爲一個犧牲品。“以前我的眼睛還沒有完全睜開,以前我還沒有膽量,並且以前我們家裏還有幾個我所愛的人!此刻就只剩下敵人了。”

可是此時的覺慧依舊不夠成熟,他甚至沒有研究旅費,並相信有朋友在,他的一切問題都會沒問題的。“錢!錢不成問題,家裏不給我錢,我會向別人借。我必須要走。我有好多朋友,他們會幫忙我!”

“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這九個字在那種環境裏卻意外地收到了效果,它們幫忙覺慧得到了他所不曾得着的東西解放(其實這只是初步的解放)。覺慧也正是靠了這九個字才能夠逃出那個在崩潰中的舊家庭,去找尋自我的新天地。

帶着令人欽佩的勇氣,覺慧走了。他眼前是連接不斷的綠水,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流去,它會把他載到一個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裏新的一切正在生長。那過去的十八年的生活被他狠狠拋在了腦後。

巴金說:“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期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可是氣來了。”

《家》讀書心得5

有你在,燈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讓每一名讀者感到遺憾和悲傷。

我並非是個熱愛看書的人,最初的相識也只不過是教材書中載選巴金先生的幾篇節選,還記得爲《雷雨》在老師的課堂上演繹,在《愛爾克的燈光》中體味封建社會下帶給我們的啓發,稱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實讀者,唯一接觸完整的一本書《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細細回味了一遍。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愛情,對創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三兄弟做出的不同決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同後果,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起伏不定,內心越是激動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戶人家,在這個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

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悲劇,曾經深愛着梅,但讓他的父親用佔闔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珏。

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而死。

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爲,不敢吭一聲,他活着,只爲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

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造成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爲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利不同於他們,他們是物品,可以當作人情相送。

而覺民則不同,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爲了自己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

讀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爲了覺民,覺慧的勝利而歡;還是爲了琴,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爲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

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難以用言語闡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家》中讓每有一位讀者熱情,衝動和幼稚,《家》中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勇於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管碰到什麼坎坷和挫折,都要堅定信念衝下去,千萬別想覺新那樣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

看完《家》已經兩天了,心中還是空空的,宛如一波綠水。

這些天,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我是世界,還是你是世界?而世界,又是什麼?是忘記嗎?我沉陷在其中無法自拔,我不知誰對誰錯,我只能去想我仍會努力去做。

一部1931年創作的作品,正如巴金自己說的,有些激進,有些不妥,有些幼稚。

它讓我開始明白時代的意義,時代改變人的意義。

但或許當初作者若給人指出一條道路了,我就沒現在那麼喜歡它了。

同爲新時代的人,我是不喜歡覺慧的。

甚至沒有過多的好感。

他是個什麼人?叛逆,造反甚至是瘋狂的。

他試圖改變一切,改變禮教,改變家庭,改變社會,但他手無縛雞之力。

他只能用文字抒發自己的理想。

那麼他帶給我們什麼了?星星之火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若所有的星星之火都跑到了一處,組成了大火,固然好。

但是,其他地方不還是冰冷的麼?若真作爲一個有志之士,應有遠大的抱負,這點欠缺,也許就是所謂的幼稚吧。

覺慧另外讓我深惡到痛恨的幾個地方,就是:一個正面人物,一個需要謳歌的人物,竟然也會忘記!竟然會爲他的所謂的無知的事業而忘記一個爲他甘願也確實付出一切的人。

鳴鳳死後的第一句描寫竟然是覺慧終於寫完了,之後的那句他決定放棄她又是什麼;他從不三思,當覺新飽含熱淚說出你想過我的感受沒有,我相信所有的讀者此時都難以抑制心中的憐憫,我甚至以爲他會打消出走的念頭,誰知,他說:我不管這是什麼?這是耍孩子氣,覺新此時也不生氣,反生歉意的淚光。

唉這是給了我們什麼樣的感受?當時是一個死氣沉沉的時代,可正如狄更斯說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的時代。

新思想沒有錯。

新思想的發展勢必會遭到遏制,所以激進一些也未嘗不可。

但,以上兩個片段,一個是深愛的人,一個是手足情深的兄長。

難道,新思想就是拋棄一切嗎?人們說忍耐到了極點就是反抗,這種反抗的力量是驚人的。

可如果一個人沒有忍耐,總是爆發,會長久麼?我說不下去了。

舒了兩口氣的我覺得剛纔的我確實有些氣憤,過於衝動。

現在,我以一顆平靜的心首先梳理一下過程:首先講一下我對每個人的感覺,再詳細作感想,最後,我對於忘記和你我以及社會做一個議論

文章裏的主人公無疑是覺慧,他是一個接受新思想的人,但是,我想,他也許過於偏激,起的作用適得其反,而他自己卻還茫然不知甚至以爲成功~對於他,要說的太多,卻不是主要的,沒準後邊還會談及吧。

但是,這裏要做重點說明的是,我認爲,他毀了鳴鳳。

換句話說,鳴鳳愛上覺慧是個錯誤,是個宿命。

也許我這個人不習慣走中間,反而愛去兩邊。

愛去親身體會最上層魚最下層人的感受,尚且不說。

我覺得我要是從《家》這部小說中找出一個最正面的人物,莫過於鳴鳳了。

她有什麼?她什麼都懂。

這一點第二章就有體現:她坐在牀上,想着自己的未來,想着自己的宿命,啞然失笑。

說到苦笑,我還要岔開一下,巴金在《家》中用了過多的苦笑、悽然地笑、憂傷的笑,不知爲何,總之我覺得有的地方真的難以這樣拋棄自己本身意願的笑,有些地方真的連哭都哭不出來或是根本不用苦笑唉,我不懂。

話說回來,正因爲鳴鳳懂得太多了,所以她會不自覺地瞎想,甚至想到死。

但是聰穎而不是傳統的她怎麼會愛上偏激好動異想天開的覺慧呢?!也許這真是宿命吧。

後文會提到,我有兩三次看不下去。

《家》我是一直以一種不屑的眼光去看的,直到鳴鳳的死,我突然感覺到了奇妙的痛苦,這也是我讀說有書以來第一次痛苦憋悶的看不下去的時候。

當時彷彿大石壓心口,抑鬱、煩悶、焦躁使我真正無法看下那一行行字,我歇了眼,甚至因此休息了一天。

當我再次拿起書時覺慧終於寫完了一行厭惡的字現了出來。

我很想再歇息一會兒,但強咬着牙看了下去。

居然看到了覺慧的一絲毀意,緊接着他決定放棄她使我剛剛舒下的心又激動起來,嚥下的吐沫嗆在嗓子裏。

從此,我越來越看不懂覺慧了,也越來越厭惡他了。

大家若有誰爲覺慧而不平,不要說我,找鳴鳳吧之後的半部小說,我是在行屍走肉的狀態下看完的,瑞鈺的死,老太爺的死,的確也讓我的心中產生了一絲波瀾,也讓我有時看不下去,但我都強忍了,鳴鳳死後的那種驚天動地的痛卻再也沒有了。

《家》讀書心得6

《橋下一家人》(美)納塔莉。薩維奇。卡爾森著。獲得“紐伯瑞兒童文學獎銀獎”作品。

在巴黎生活着一個上了年紀的流浪漢,他的名字叫阿曼德。橫跨塞納河的大橋底下便是他的棲身之所。一天傍晚,當他返回住處時,發現自己的地盤兒居然被三個陌生的小孩子和一隻小狗給佔了。他既吃驚又生氣,要把他們趕走。後來,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他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甚至替他們白天在洗衣房工作的媽媽照顧他們,而這三個孩子也早已把他當作自己親愛的爺爺了。阿曼德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覺,與此同時,他也深知孩子們最渴望、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真正的家。爲了實現孩子們的願望,阿曼德決心振作起來,不再以乞討爲生。他以嶄新的精神面貌謀到了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將與孩子們的媽媽一起支撐起一個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家。

故事中用這個不完整,拼湊起來的特殊家庭,揭示愛的責任,我一口氣把他讀完了非常感人。

《家》讀書心得7

有一位作家這樣說過,他從不看最近五年內出版的書。他的'道理簡單又科學:一本書如果經歷了五年的時光洗禮,還能佔據在頭排書架的位置上,或者說還能被讀者提及,這就不會是一本爛書。按照他的方法,我也如此這般地去尋找電影。電影實在太多了,看慣了五顏六色、光怪陸離的畫面,聽多了喧鬧鼎沸、亂作一團的人聲,如果電影開場前二十分鐘還沒有激烈的打鬥、瘋狂的賽車和驚險的狙擊、跌宕的劇情,就很難再堅持看下去。以這樣的標準,《何以爲家》恐怕是要落選了。

不敢去網上看其他的影評,擔心別人的思考會影響自己的感受。小主人公扎因控告自己的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好好的撫養他。父母也振振有詞:都是貧窮的原因。我非常理解扎因父母的處境,因貧窮所帶來的難堪與無助,這種排山倒海的力量,是傾盆而下的冰水,是一種摧毀式的打擊。

現在,穩定的國度、昌盛的社會免除了我們在物質上的後顧之憂。父母,這是一種無需技能、無需認證、無需資格便能上崗的職業。況且,無論你的表現優秀與否,沒有人會輕易讓你下崗。作爲父母而言,孩子可以有很多,可以收養領養,可以挑三棟四,甚至可以失而復得。可以要,也可以不要;可以管,也可以不管;可以把他放在福利院的草叢邊,也可以把他緊緊貼在心窩上。對孩子來說,別無他路地選擇了我們,充滿信任地接納着我們,用他們的一生作爲賭注,付出的代價是多麼的昂貴且又不可逆轉、不可輪迴啊。孩子把父母作爲世界的一切,以父母的言行視爲人間最規範、最崇高的模版。

好友彭海濤說,孩子來到我們身邊,是來教育我們的,是我們的老師。

《家》讀書心得8

任何時間都只能是具體的實踐,教育家的成功實踐也只是一種具體時間方式的成功,受時間、空間和文化的約束,所以並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更不具備可重複性和可模仿性。我們需要學習而且能夠學習,是蘊涵在成功實踐中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是能夠超越時代和地域的侷限,超越意識形態、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的侷限,尤其是超越教育自身的侷限,照亮我們前行之路的學校理想和學校精神。

教育實踐知識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生成性能開闊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具備改造現實教育的自覺意識,提升我們創造新教育實踐的能力。

教育以人的發展和培養爲目的,必須以人化的方式進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種以人文本的教育,是一種基於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學,教育活動(包括教學活動)是一種發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實踐。

人之所以爲人,在於清晰地意識到自己作爲人應有的權利、地位和價值,從而建立應有的尊嚴和個性。人之所以爲人,在於具有適應社會、改造社會、創造社會的思想智慧和實踐能力。

早在1948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就通過並頒佈了《世界人權宣言》,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1966年12月1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指出:“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他們同意,教育應鼓勵人的個性和尊嚴的充分發展,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形成和培養人的尊嚴和個性,已經成爲世界各國教育的普遍意義和基本價值所在。

馬克斯。範梅南:“教育教學要使學生有心靈和精神的‘驚喜’,有‘獲得’的驚喜和‘成功’的驚喜。”

學生在良好教育的橋樑和跳板上不斷體驗從“放棄過去的自己”到“建構新的自己”的痛苦,並收穫自我充實、自我提升的快樂,享受不斷超越自身限制,逐步登高望遠的幸福。

嚴格的教育不是家長或老師隨意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不是多挑刺、多否定,更不是棍棒之下的教育。嚴格的教育是一種嚴肅的暗示,震撼心靈的教育。嚴格的教育還是一種理性的教育。理性是嚴格教育的標誌。缺乏理性的嚴格教育是危險的教育。

你確信什麼,這個問題對於教師而言很重要,好的教育者必然有自己的信條,甚至如宗教徒對他的上帝一樣確信無疑。可是,今天很多教育者沒有明確的信條,他們所做的幾乎就是保證每堂課顯性目標的達成,或者叫完成學科教學任務。一個人有怎樣的教育信仰,就會有怎樣的教育行爲。信仰在心理上表現爲對某種事物的仰慕和嚮往,在行動上則表現爲以某種思想體系爲準則去解釋和改造世界。沒有信仰、沒有嚮往,怎麼會有確信的思想、堅定的行動?教育者不確信自己向着偉大的方向努力,而是不得已而爲之,這怎麼會是好的教育?所以,如何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教育信仰?這是每個教師需要思考的人生課題。

人性是教育的基本問題,認識不一樣,教育就不一樣。孟子確信,人性向善;告子確信,人性本無善惡;荀子確信人性本惡。孟子確信人性向善,所以主張“存心養性”,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引導人反省自己、發現本心,後人稱之爲教育的“內發說”。荀子確信人性本惡,所以主張“化性起僞”(意即變化先天的本性,興起後天的人爲),強調後天的人爲作用,也就是後天對人性的改造,教育的基本主張是隆禮重法,積累薰陶,即教育的“外鑠說”。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過“軸心時代”的概念。顧名思義,它是指一個對全部人類文化史具有控制意義、提挈意義和動力意義的時代。以孟子、荀子爲代表的稷下學宮和以“希臘三賢”爲代表的雅典學院,都是軸心時代的標誌。

《家》讀書心得9

帶着同情與傷感看完《何以爲家》這部催人淚下的影片,在深切同情因戰亂而流亡失所的災民們苦難生活的同時,也對仁愛和平的生活有了更深摯的熱愛。

《何以爲家》講述了一個年僅12歲的小男孩恩贊一家,因敘利亞戰爭而逃亡到黎巴嫩後悽慘的生活境況。因爲沒有身份證明,父母只能做一些雜工維持生計,孩子們也要在街頭叫賣賺些小錢。因生活困窘,一家七八口人擠住在小小的出租屋裏。即使這樣,出租屋的租金依然是個難題,父母無奈,只好把恩讚的妹妹——一個年僅11歲的小女孩賣給別人。

恩贊知道後試圖帶着妹妹逃離這個家,後來沒有成功,並遭到父母的呵斥,打罵,最後妹妹被賣給了別人做妻子。恩贊爲此離家出走,到處尋找,希望有人僱傭他,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絕後遇到了同爲難民身份的單親母親泰格雷斯,善良的泰格雷斯收留了恩贊,白天自己去工作,把兩歲的兒子交給恩贊照料。

因泰格雷斯是非法入境,需要一張假身份證件,但是黑市上的假身份證她買不起,只好到處湊錢,在湊錢過程中被警方拘留並關進了監獄,恩贊帶着這個年僅兩歲的孩子想盡一切辦法維持生計,度過了一段極端艱苦的日子,最後實在沒辦法就把這個孩子賣掉了。恩贊回到了原來的家,希望找到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出國逃離這個暗無天日,過着像蟑螂老鼠一樣卑賤的生活!

才知道原來自己一家人都沒有身份證明,同時得知妹妹因懷孕意外出血過量未能及時搶救而死。他憤怒地拿着一把刀衝出家門,把買妹妹的男子捅了一刀,結果被關進了監獄。他控訴了自己的父母,因爲父母生了他,卻沒有盡養育的責任,他們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都得不到解決!並藉此向所有難民呼籲,吶喊“希望你們不要再生孩子了!”

嘈雜破舊擁擠的居住環境,以恩贊一家爲代表的街頭巷尾四處流浪蓬頭垢面飢餓的眼神,以及沒有合法身份,只能靠打黑工維持生計地位卑微的難民。戰爭!罪惡的戰爭讓無數無辜的平民流離失所!讓無數個家庭陷入水深火熱!

仁愛,和平,穩定,發展,繁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獲得者在法國巴黎發表聯合宣言: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要生存,必須回到兩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湯恩比博士也曾說過:“21世紀拯救人類的,只有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

要和平不要戰爭!《何以爲家》只是戰後難民苦難生活的縮影,爲了讓更多的家庭不再重演歷史的悲劇,我們呼籲和平!只有仁愛,才能化解人類的矛盾紛爭,只有仁愛,才能讓社會穩定發展,只有仁愛,才能讓民族繁榮昌盛!

《家》讀書心得10

一、兒童藝術創作方面有豐富的支持策略。

在學習環境方面,有:佈置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固定的藝術區角;提供一系列的豐富多樣的工具與材料;提供足夠的、方便取放的收藏空間;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展示兒童的藝術作品;讓兒童把藝術作品帶回家等。在一日生活中:將藝術活動融入兒童一日生活中;爲兒童的深度探索(包括對材料和工具和程序的探索)提供時間。在成人與兒童的互動中:重視過程勝於結果;尊重兒童的自主性;傾聽兒童對其作品的解釋;平衡兒童發起的活動與成人發起的活動等。

在材料提供上建議分爲二維媒介和三維媒介。

二維媒介——材料和工具包括繪畫類的水彩筆、毛氈筆、蠟筆、粉筆和黑板、木炭條、鉛筆、彩色鉛筆、油畫棒、印泥和印章、電腦繪畫程序等;水彩畫類,使用三原色白色黑色、水彩顏料、手指印畫、液體顏料和皁片、畫刷、用來做記號的數字、牙刷、棍棒、羽毛、輸液、面前、細繩、瓶蓋、橡皮筋、鞋帶等;容器類有淺杯、餅乾罐、酸奶罐、小碟、桶等;紙張類的有白色畫紙、答卷屠夫紙、牛皮紙、各色美術紙、橫格紙、方格紙、手繪紙、濾紙、淨面或者彩色玻璃紙、報紙、雜誌、卡紙、紙板、紙袋、包裝紙、禮品紙、薄棉紙、金箔紙、蠟紙、皺紋紙、壁紙小張、紙管、紙盤、硬紙盒、禮品盒、卡片、賀卡、明信片、信箋信封、各種回收的紙張等。

三維媒介——材料和工具包括制模與雕塑,粘土、麪糰、橡皮泥、溼沙、天然染料、蜜蠟、模具、膠合板紙板、塑料袋、塑料卷等;混合媒介和拼貼畫,有各種尺寸和形狀的盒子、紙箱、紙板或塑料管、雞蛋盒、綵帶、繩子、織物、鞋帶鬆緊帶、釦子金屬片珠子、曬衣夾、木頭碎片、泡沫塑料碎片、幹豆子乾麪條、棉球、舊襪子長襪、不易打碎的小鏡子、木頭、棍子、樹葉、草、樹皮、貝殼、鵝卵石、石頭、松果、羽毛、吸管、空線軸等,以及剪裁工具:小刀、剪刀、打孔器;固定工具,漿糊、膠水、膠棒、訂書機、尺寸和形狀不一的曲別針、透明膠、各種寬度和顏色的作畫護條、橡皮筋、紗線和細繩、金屬線、用於編制的大頭針和線等。

在兒童表達自身的藝術感受時,建議發展一套討論的語言。讓兒童的評論感到安全和放鬆:讓兒童使用簡單而又熟悉的語言能夠幫助兒童關注自己和他人的藝術作品的質量,簡單的描述性語言也能夠擴展兒童一般的觀察與語言技能,在關於藝術元素的談話成爲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情況下,可以將一些簡單的藝術語言引入談話。語例如下:

色彩:不僅作品中有色彩、傢俱、衣服、身體和自然界中都有色彩,可以從多種角度評價色彩的變化與組合,包括色相、純度、色溫、明度、深淺、對比;線條:不僅印刷物、繪畫作品、比那隻取和其他藝術形式上都有線條,我們的衣服、兒童的積木、牆壁、窗戶,以及房間的裝飾物上都有線條,如線型、起始、特徵、長度、對比等;形狀或形式:可以認出一些形狀,評論一下不規則的形狀,並且描述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比如大小、名稱、實心、關係、開合等;彩紙,因爲兒童依賴與感官體驗,所以他們對不同材質的物理感受十分敏感,藝術作品不僅不同於它真實的物理材質,也不同於他所表現的事務形象的質地效果,可以幫助兒童關注藝術作品的外觀形象是如何表現它所描繪的事物的感覺的,例如,外露的還是內因的、硬度、糙度、規則、反光等;空間:在每天的生活世界裏,兒童都在形成他們的空間意識,你的評論可以幫助他們形成一套語言,來表達他們所見事物的方位,談論他們的方位移動。勁兒,你可以幫助兒童運用這些概念來解釋藝術家是如何李永和表現空間的,例如:距離、定位、界線、滿餘等;設計:當兒童能夠做計劃時,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或者有設計的來做一些事。你的評論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藝術家也是有計劃的,這樣藝術家才能將不同的元素納入作品中,並在這些元素之間形成彼此的聯繫,例如:對稱、重複、交替、變化、誇張等。

二、高寬課程提倡單項深度法。

作者首先批評了一次使用過多材料的藝術教育方法,接着提出了藝術教育中的單項深度法。單項深度法以兒童爲中心,而不是以藝術爲中心。他重視兒童的藝術探索過程,而不是最終的作品。他主張兒童對一種或這一類藝術材料或媒介進行深度的持續探索,在探索過程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例如學會解決問題、與人交往、形成審美判斷等。單項深度法的基本結構與序列爲:引入、拓展、創作與反思。

藝術是一種重要的表達途徑,兒童可以藉助藝術來表達他們的所見所感,以及她們的體驗、想想與理解。當兒童開展藝術活動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一種積極愉悅的氛圍。如果材料變更頻繁,兒童便不能瞭解每一種材料及工具的獨特特徵,而深度探索的機會會帶來高度複雜與驚喜的藝術作品。

引入,兒童首次遇到一種材料或者一個藝術概念,這是一個與愛來、工具和想法逐漸熟悉的過程。引入階段的長度取決於兒童對材料及其用法的熟悉程度。探索可以多種方式開展——介紹材料本身,餐館工作是,激發兒童對事物的審美特徵、材料的具體特徵或者美學概念的興趣等一系列體驗活動。

拓展,是指擴展兒童的興趣、知識、技能、對材料的審美意識或者對藝術概念的體驗的過程。拓展目標是增進兒童對材料及其特徵的瞭解。拓展藉助視覺、聽覺、動覺與感官刺激進行。兒童對一種媒介的體驗可以由多種方式加強——故事、詩歌、謎語、散步、音樂、聲音、舞蹈、運動、角色扮演、補充材料和額外的工具等。運用具體經驗與直觀教具,教師能幫助幼兒饒有興趣地學習材料的物理起源與歷史文化景況。通過與其他領域的發展建立關聯,兒童對材料的直接經驗也可以得到進一步擴展。

創作,就是製作藝術品,是引入材料、拓展經驗之後達到的高潮,是兒童應用所學知識的過程。做什麼和如何做的創意有許多來源,創意可能來源於材料本身,也可能來源於媒介以外的經驗或目的,將媒介的特性內化之後,兒童轉向去表現創意或者執行任務。創作某件東西是一種內在的願望,對大多數兒童來說,步入創作階段是他們藝術探索與遊戲意圖的自然結果。

反思,反思意味着感知、思考、分享、評價每一步行動,教師不斷幫助兒童思考他們圍繞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的所見、所做、所感。反思在分享和討論的情境下是自發的、自然的,教師應在兒童思考藝術時爲之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充分尊重和接納兒童的想法和觀點。我們應該瞭解,反思能力與其他心智技能的發展是聯繫在一起的,要像兒童能夠充分參與回顧活動,這需要時間、經驗與成長。

單項深度法認爲,引入、拓展、創作和反思是實現更有意義的目標的手段,也就是說,藝術是兒童個人成長與自我表現的一條路徑。

高寬課程提倡讓孩子具有高度的熱情和廣泛的興趣,讓兒童主動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獲取關鍵經驗中學習。兒童在成人支持和引導下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探索是,學習效果最佳,“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

《我是兒童藝術家》,結合具體的實例和照片,讓我們感受到了高寬課程理念下孩子們關於可回收材料、紙張、粘土、麪糰等材料的使用與探究,運用了引入、拓展、創作和反思四步法。單項深入法,讓幼兒較長時間地開展同一主題活動,並且持續的深入鑽研這一主題,這個主題就會充滿挑戰、發現與冒險。同時這是避免壓力、膚淺與分心的一個途徑。藝術課程按照這種有品質的發展序列進行的話,兒童就能夠獲得成長與滿足。

《家》讀書心得11

書桌上的它,分外顯眼,那是我情有獨鍾的《千家詩》。就在這本書裏,我第一次覺得,詩歌是那樣的美好。

我輕翻書頁,步入了那個詩歌的年代。

矮矮的平房,成蔭的柳樹,樹下乘涼的,會是陶淵明嗎?一襲白衣,一壺老酒,那月下獨酌的,是李太白的身影嗎?早朝之上,慷慨激昂主張變法的,是王安石嗎?被貶後,獨坐小舟,借酒消愁的,會是蘇東坡嗎?竹林裏,獨自撫琴的,是王維嗎?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遠遠地瞧見,木門前徘徊的,一定是崔戶那落寞的背影;“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春日午後遊走於花叢中的,不必說,定是程顥在欣賞風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在錢塘湖邊品味春光,白香山,也是在那樣一個初春的日子,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吧;“天街月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千年前的唐宮,會有人知道那個宮女的心酸嗎;“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趙詩秀就在那仲夏的夜晚,靜靜地等待友人的到來;“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唐朝的春節,也是像如今一般熱鬧非凡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瞭,大街上,也是冷冷清清……

我就這樣在那詩歌的年代彳亍着,突然想起詩歌,對今日的我們,也是那樣的重要。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當你準備浪費糧食的時候,就想想這句吧!農民種田,是多麼不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就是那辛勤的勞動人民,自己默默地工作,換來我們的幸福;“採得百花成蜜後,爲誰辛苦爲誰甜”,這不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們嗎,孜孜不倦地教導着莘莘學子。

原來,詩歌,離我們那麼遠,卻又那麼近,詩歌見證了數千年的中國,無論是苦難,是輝煌,是滄桑,是淡泊,是熱鬧,詩歌的魅力,永遠是那樣的安靜。

生一爐薪火,泡一杯綠茶,讀一首詩歌,日子,就這麼靜了下來。

《家》讀書心得12

你有家嗎?那你會了解“家”在橋洞的感覺嗎?

《橋下一家人》主要描述了一個上了年紀的流浪漢阿曼德,他的家就在漂亮的巴黎塞納河的橋洞裏。一天傍晚,他回“家”時卻發現自己的“家”被三個陌生的小孩和一隻小狗霸佔了,生氣的老人要把他們趕走。後來,在與孩子們不斷的交流與接觸中,在三個孩子不斷地叫他“爺爺”時,老人善良的心逐漸逐漸的軟化起來。孩子們的媽媽白天要工作,老人便幫忙照顧他們。帶他們上街去看新鮮的事物,讓他們瞭解巴黎繁華的另一面;並帶他們去認識新朋友.......但孩子們想要的並不是這些虛無縹緲的表面,老人深深的知道,孩子們最需要的其實就是一個真正的家,而不是在橋底下的“家”。老人決定實現孩子們的願望。他以嶄新的面貌改變了自己,並找到了一份寶貴的工作,萬幸的是,這份珍貴的工作還能爲老人提供一間房子。善良的老人將和孩子的媽媽一起支撐起一個屬於孩子的真正的家。

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獲得國際大獎的書。我真真切切地喜歡上這本書,因爲它讓我懂得了:不管房子有多大或者多小,豪華或者簡陋,只要充滿愛和歡笑,就是一個溫暖的家,就是一個讓人嚮往的家。

《家》讀書心得13

記得初次接觸巴金老先生寫的《家》,是在初中。那天晚自習回家,躺牀上無聊,就打開收音機,正好聽到音頻裏在讀《家》裏的一個片段。

當時第一個感覺,描述的是一個大家庭裏的故事。已過去六年了已不記得那一段是講什麼了,只記得好像是過年,公館裏的氣氛。事後,又聽老師講課涉及到一些些。這就爲我以後讀這本書的興趣打下了基礎。

第一印象書中人物刻畫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其間的描寫真實得讓我覺得身臨其境。於是泡書店時,就讓我毫不猶豫地買下它。

我讀書耐心不足,所以看書時,走馬觀花般讀完。在這期間,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讀完之後,心情依舊沉重,氣憤那個社會,那個家庭。同時,我又慶幸,這樣的社會已成爲歷史。我們是幸福的,生活在一個嶄新的時代。

給我最沉的心情,就是其中包含血淚的女子命運。溫順馴良的梅表姐與覺新,因爲雙方母親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被兒戲般拆散。終究沒能和真心相愛的覺新一起。後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孃家,最後在痛苦折磨中悲哀寂寞地離去。

覺新的妻子瑞鈺,在陳姨太之流鬧“血光之災”的邪說中哀命,這個善良貞靜的女子,在難產的呻吟最後,都沒能見上自己的丈夫一面。這是多麼悲傷。

這些青年女性的不辛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都只能流着淚形容憔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家》讀書心得14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海內外的炎黃子孫大概人人可以脫口誦出這樣的句子,也大概沒有人不知道這是出自於《百家姓》。

今天我讀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也知道了中國人早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爲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國人的姓氏有四百多個,還有許多稀奇古怪的姓,我還知道了中國人的姓氏中有57個是複姓。如:司馬、諸葛等。我在《百家姓》中找到了我的姓—葉,原來在古代春秋時,楚國國君楚莊王的曾孫,叫沈君戌,有後人叫沈諸樑,封到“葉”地,建立葉國,稱葉公,葉公後代以國爲姓,葉姓祖先姓沈,所以沈、葉原是一家。

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每一種姓都包含着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而每一種姓氏都有它的代表人物,沒有貧富貴賤、高低之分,如:文天祥、孫中山、葉劍英等。每個姓氏都有着輝煌的歷史,而明天的輝煌將由我們創造!

《家》讀書心得15

看久了卡通連環畫,我想換換口味。於是在書架上拿了一本《德伯家的苔絲》看了起來。

暖人的友情!

喜歡哈代的抒情詩,其中不乏情節生動,語句雋永的作品。《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之一。這是個美麗淒涼的感情故事。當我合上書,苔絲對克萊爾忠貞的感情故事確實令我感動,但令我溫暖的是和苔絲一齊擠牛奶的3個可愛少女伊絲、瑪麗安與雷蒂。她們也同苔絲一樣深深愛着那個英俊少年克萊爾,但也深知克萊爾只愛苔絲,於是就把愛戀深深地埋在心裏,而把祝福送給他們。我喜歡她們三個的純潔的友誼和坦率的言行。就是在克萊爾無情地拋棄苔絲時,善良的伊絲也沒落井下石,與克萊爾有過一段話:

“你十分十分愛我,伊絲?”克萊爾問到。

“是的我十分愛你,我一向都愛着你!”

“比苔絲更愛我嗎?”

“不!”伊絲搖搖頭低聲說,“不如她愛你!”

“這話怎樣說呢?”

“沒有人比苔絲更愛你了。”

“因爲她能夠爲你去死,而我無法做的。”

讀到那裏我心中一陣激動,我彷彿看到一個高尚的靈魂,左右了她那質樸敦厚的天性,這真是一個真正善良、真心待人的好姑娘呀,真令人感動。在苔絲回到孃家又身無分文時,因爲失戀而酗酒的瑪麗安又幫她找到了一份工作,使苔絲的生活又有了一絲光亮。在那些陰霾的日子中,溫暖着苔絲冰冷的心的依然是這份暖人的友情……

苔絲是不幸的,她的父母爲了所謂的家庭榮耀,而讓她去攀親,而毀了自己。她最愛的人又無情地拋棄她,而她又是幸運的,在她短暫的一生中,在她遭遇感情拋棄時,不離不棄的是那份溫暖的友情。

爲這份友情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