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1

這個寒假不寂寞,因爲有《在教育家的智慧裏呼吸》這本書的相伴。很感謝園裏給我們提供這麼優秀的書籍,讓我們這羣年輕的教師能在處處霧霾的天氣裏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翻開這本書的目錄,將諸多的教育大家累積在一起,好像是對教育大家的索引,又彷彿看到這些教育大家正研究並實踐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此刻,真想穿越時空與他們對話,進行心靈的碰撞,聆聽他們的教誨。的確,這算得上是一本穿越時空的教育著作。

這本書囊括了古今中外各個時期具有典型意義的教育大家,是他們在其實踐中所折射出來的博大的教育精神和理想。

抱着對話、學習、思考、研究、實踐的態度,我開始閱讀這本書,尋找我們最需要的,對我們具有啓發性的理念。

我最熟悉的便是蘇霍姆林斯基了。大學時曾閱讀過中國蘇式教師李鎮西老師的著作,對蘇式教育有一定了解。這本書讓我對蘇式的“精緻化”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之所以說他的教育是精緻化的,是因爲它所有的教育教學思索與行爲都精確地對準了“每個人的心靈”。

“他希望每一個從自己身邊走過的人,都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不僅僅是教過的學生,而是每一位從自己身邊走過的人,這是何等宏大的教育情懷?“讓每個人都擁有智慧與幸福”都是他精緻化教育的體現。

而這些理想都源於他對“人性化”的教育思考。踐行人性化教育,蘇氏認爲“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他眼裏,不存在“差生”,只有“困難學生”或“難教育學生”的說法,最終都是能被教好的。關於精緻化教育,他提出了三條簡單的道理。

第一條:深入瞭解孩子。每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會有一個“問題環境”存在。要想解決問題,必須從“問題環境”着手。因此,蘇式每週都要走訪困難孩子的家庭,爲深入瞭解孩子的生活環境,不僅是和家長交流,還從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羣體交流。蘇說:“沒有對學生深入的瞭解、就不可能有精緻化的教育。”想想我們的教育現狀,班容量的龐大,班級事務繁多,家長工作繁忙,幼兒居住地較遠等等原因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們的家園溝通,更多是被硬性的打着完成任務旗號的“家訪”所代替。如今,隨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溝通手段逐漸增多,比如QQ、郵箱、飛信、電話等。家園溝通的便捷度提高,但總覺得少了些人情味,我帶了兩年的上屆孩子在畢業時竟還有一些家長未曾見過。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家長對孩子不重視,我也沒辦法。何況班容量較大,普遍在40個左右,很難深入地瞭解每一個孩子,因材施教很難做到。但蘇的道理告訴我,爲了教育孩子,我必須做到深入瞭解孩子,盡力而爲。

第二條:關注兒童的精神世界。“問題孩子”總會出現這樣那樣別樣的行爲,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須找到問題的所在,發現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洞察孩子的精神世界,析出思維的癥結,然後才能解決問題。高里亞是因爲人們對他失去信心,故意引起人們的關注,所以才做出那樣的行爲。那麼我們的孩子又是因爲什麼原因呢?當我們生氣某些孩子的搗蛋行爲時;當我們被某些孩子折磨得頭疼時;當我們一味地批評孩子時,是否關注到了兒童的精神世界,尋找孩子異常的原因。我想我們已經知道該做些什麼了。

第三條:站在兒童的立場。新課程的理念便是“以幼兒爲本。一切爲了孩子。”確實,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孩子。教育家們也正是從兒童的視角來研究教育。蘇式的“對準每個人的心靈”也正是從兒童立場思考和實踐的最好證明。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問題,他總能找到最合適的語言,以最恰當的方式展開最合適的教育。我不是大家,所以我做不到他那樣。但我們會在以後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最佳的教育契機和教育辦法,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是最瞭解兒童的教育家,如果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能做到他提出的三條道理,那麼我們的孩子都會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2

《致教師》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個一個具體的問題開啓,傳遞着普通基層教師的境遇與困惑,苦惱與疼痛。

與其說那是某一個教師的問題,不如說是某一類教師的問題,甚至是所有教師的問題。我特別注意到《致教師》裏那些提問者。他們中有的是剛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有的是遭遇職業倦怠的老教師;有的奔波於城市,有的堅守於鄉村;有的教語文,有的教數學……每一個提問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生命敘事。因爲他們的存在,《致教師》中的“教師”不再是空泛的職業人羣,而是一個一個鮮活的“人”。

我也特別注意到所提的問題。有的叩問價值,關於信念、關於理想、關於幸福;有的探討幸福,關於讀書、關於研究,關於備課、關於班級建設;有的問道人生,關於職業境界,關於生活情趣,關於處事爲人;有的討論教育生活,關於儀式與細節,關於讀書與寫作,關於教室締造與期末慶典……

朱老師對於每一個“問題”的迴應,不是簡單的方法xx,而是思維方式的照亮。我們把朱老師的這種精神帶到我們的班級,耐心的迴應每一位提出問題的幼兒。

我覺得,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任何一個教育家都不可能離開前代人的教育財富。事實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過是把別人的財富應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出很多理論上的共鳴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論上的支柱和共鳴,現在不少教師找不到感覺,找不着“北”。作爲一個教師,你跟其他專家不一樣,需要各方面的知識,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真正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齡越小,他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師當作百科全書。在他們眼裏,教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教師是一問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師應該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其次,理想教師還應該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內涵。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爲他們中的一分子。教師需要有一顆非常年輕的心,才能與他們溝通,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夠得到他們的愛。可是我們一直主張師道尊嚴,鼓勵師生之間有距離感。中國教育傳統有很多好東西,也有很多不好的東西,過於強調師道尊嚴就不好。

教師還應該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閱歷。這三歷是一個有機的聯繫,不一定將名山大川都走遍,行萬里路和讀萬本書,其價值是一樣的。我們要鼓勵教師成爲一個探索自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人,要培養這樣一種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們。

總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一書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理想,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這些理想化爲前進的動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學的軌道,才能使教育在中華大地上結出更加文明燦爛的碩果。它也將時刻警醒着我們去做一個新時代的“理想教師”,培育一羣新時代的“理想學生”,教育的未來充滿陽光。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3

《教師的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本書。他在書中講述了100個教育案例,通過這些案例,詮釋了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如何正確處理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問題、教師與家長的問題以及管理問題。駐足於一百個案例,不禁被那一個個智慧的火花所折服。作爲讀者,讀着也想着,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他做得好在哪裏?我正是在這樣身臨其境的閱讀中收穫教育的智慧。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新時期的班主任應對教育對象實施影響的同時,不斷地完善自己。必須不斷地學習有關知識,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在學生中樹立一個實實在在的榜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許多老師都有切身的經驗和感受。通過學習,我們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瞭解最新的教育技術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育視野更寬闊,教育辦法更有效。

智慧來自了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作爲教師必須時時站在學生角度上來思考問題: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當我們設身處地地多替孩子們想想,師生彼此間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寬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時也會讓師生多收穫一份快樂和欣幸!教學中,我們如果能蹲下身來,認真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知道他們爲什麼那樣想,工作總結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採取行之有效、靈活多變、富有創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去獲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優化。在研究、瞭解學生的基礎上去教育學生,運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創造性地指導班級工作。

智慧來自善思。沒有思考的教育,教育方法就會簡單,甚至是野蠻。在我們的身邊,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更多的和我一樣,每天在疲憊中掙扎,難以享受作爲班主任教師的幸福和愉悅,更多的是矇在鼓裏的教育者。我們缺少的就是思考,做智慧型的班主任要關注教育現象、會靜心思考、會潛心體會。不僅遇到問題要盡心思考,事後還要善於反思。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告訴我們,要有反思的習慣。反思,能使自己對工作更清楚,哪裏做得好,哪裏做得不夠,還有待改進,該如何改進。如果一個老師從來都不反思的話,那麼他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永遠也不會向前邁進哪怕一步。反思,是改進的源泉。沒有反思,哪來的改進策略?

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這也許是我們窮盡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問題。但是,走進《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使我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活力與動力。讓我明白了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堅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師的信心,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個人簡歷在實踐中執着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教育智慧將從中汩汩生成。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4

我們知道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向師性”,尤其是小學生,對老師會有一種特殊的依賴。這時,孩子就會要求老師像父母那樣關心照顧他們,體貼愛護他們。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渴望能夠得到老師的讚許和肯定。而老師的一言一行,就算是你關注的一瞥、信任的點點頭,在孩子眼裏都是一種鼓勵,都是一種愛,會讓孩子產生溫暖的幸福感。這就要求教師要用自己的真誠,熱情來對待他的每一位學生。

“親其師,而信其道”而“學其理”。這個道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一個學生對一個老師的感情直接影響着這名學生對老師所任教的這門學科是否感興趣。喜歡這位老師就喜歡他的課,積極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認識完成他佈置的作業,努力提高這門學科的成績。那麼究竟學生喜歡怎樣的老師呢?我想學生的答案一定是,他喜歡愛他的老師。

既然師愛對學生有着那麼深遠的影響,那麼怎樣把我們的愛傳遞給學生呢?怎麼做才能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老師的愛呢?這就是“施愛”的智慧。

俗話說:“知之深,愛之切。”只有真正地瞭解學生,才能更好的熱愛學生。瞭解學生不僅僅是要了解他們的思想品德、文明行爲、志向、智力、能力、性格、興趣、特長、身體等等情況,更要了解他們的精神狀態,體會他們的思想和內心感受,觸動他們的心靈。如果不能夠方方面面深入地瞭解,那麼就無法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也就不能按照學生內心世界的特點去找到合適的教育途徑、教育方法,那也就沒有盡到教師的責任,也就不是對學生真正的愛了。

只要你有心,其實“瞭解學生,信任學生,真誠地對待學生”並不難做到。現在很多老師都認爲自己做到了對學生的愛,但是是不是面向了每一個學生呢?

教師的愛不是偏愛,要無選擇的、公正地、無例外地愛每一個學生。教師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對優秀的學生偏愛,對後進的學生另眼相待。教師對優秀生要嚴格要求,對後進生則要給予更多的關懷。所以說,“平等關愛學生”是施愛的重要原則。

師愛的智慧當然並不僅僅只有了解、信任、真誠,公平這幾點,值得我們研究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相信大家都在不斷地努力之中。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5

感謝學校下發的書籍,尤喜《教育的智慧》。如果說之前的教育閱讀主要是爲了尋求一些思想,一些理念,豐富並提升個人理論素養的話,那麼,這本書,似乎更像一本索引,彙集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思想,智慧,指引着你去歸類閱讀相關著作,誘惑着你去深入探索每一位教育家背後的故事,閱讀他們的書籍,思考他們的人生,成就自己的事業。

喜歡孔子,因爲他的率直真誠,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好惡,從來都是以真面目示人,對於看不慣的人或事,他會直言不諱:“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老而不死是爲賊!”從表面上看,罵得有點過分,讓人受不了,如果細讀論語,耐心深究,我們不難發現,孔子無非是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

想想自己,人到中年,對於不合理的事情或者現象,不也曾經牢騷滿腹,憤憤不平嗎?即使在講座的臺上,也毫不避諱自己的觀點。雖然明知道我的生氣或者憤怒改變不了事實,但至少,我有說話的勇氣,我勇敢,真實地做自己,不奴顏,不眉骨,不虛假,不做作。身爲人師,需要的是真誠的表達自己,如此,纔有可能教育出真誠的學生。

喜歡孔子,也因爲他會做人生規劃:“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有規劃的人生纔是幸福的人生。因爲有了自我規劃,更容易腳踏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喜歡孔子還因爲他的人生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我夢寐以求的一種精神境界啊!

喜歡孔子就要讀《論語》,不僅讀原著,還要閱讀他人對論語的解讀,比如李澤厚的《論語今讀》,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等。他人的解讀,同樣可以給我們打開一扇窗,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論語,瞭解孔子,當然,也更好的服務於教育。

喜歡蘇霍母林斯基,是因爲他撰寫的一系列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甫雷什中學》……細細想來,老蘇好像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外國教育家,那應該還是1988年事情了,從此以後,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一直影響我至今。

喜歡蒙臺梭利,是因爲《童年的祕密》《發現孩子》《三歲決定一生》這些書籍,一度影響了我對孩子的教育。也因爲孫瑞雪在中國堅持不懈的十年的努力,將蒙氏理念和中國國情很好的結合起來,創辦幼兒園,惠及更多地孩子,演講寫書,惠及更多家長。比如《愛和自由》《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喜歡盧梭,一則因爲他的成長之路——讀書,旅行,良師益友。簡單快樂,充實豐富。尤其是在工作繁忙,壓力巨大的時候,有好書滋潤心靈,有好山好水養眼養身,有好友陪伴左右,那該是人生最美的風景吧。而他的《愛彌兒》,一直是我牀頭的必備書籍,因爲經常翻閱,書角都有些卷邊了。

還有蔡元培,陶行知,葉聖陶……這些中國的教育家,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行動,尤其是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理念,給我的教育行爲帶來很大的改變。

教育類的書籍讀得多了,教育家的思想明白多了,自然也就看出了其中的道道,無論怎樣你理念我思想,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精髓,那就是“愛和自由”,這,是不變的真理,這,也是孩子能夠茁壯成長的不二法門。

一杯香茗,一盆茉莉,一本好書,茶香,花香,書香,衆香相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早已經成爲生活的一部分,和呼吸一樣自然,但也和呼吸一樣,必不可少!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6

通過學習《師愛的智慧》一課的學習,不管是聽專家講座還是看書學習,其實我們好多老師往往都有一個同感,別人做過的,我們未必沒有做過,但是別人爲什麼比我們成功?其實原因很簡單,別人堅持下來了,而我們自己常常不能,所以說,將簡單的事每天認真做到就是不簡單,將公認容易的事每天認真做好就是不容易,所以我們除了學習別人的經驗,還要堅持不懈,因爲持之以恆其實就是最大的成功。孩子在成長中犯錯是難免的,如何正確地面對犯錯誤的孩子?正確的態度是包容,具體的做法是提醒。著名教育專家鄭潔也曾說過“如果孩子一生中犯一百個錯誤,我寧願讓孩子在學校犯下九十九個錯誤。”可見,老師包容學生,就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包容學生的錯誤,並找準時機,幫助學生改正錯誤。要記住:老師手中的兩大武器一是寬容,二是等待。

我認爲常給孩子微笑,讓孩子感知愛,微笑能給學生帶來親切感。燦爛的笑容,可以贏得學生的愛戴,給學生心裏留下持久的影響。當我們想激發學生的鬥志,當我們想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不妨輕輕一展笑容,就勝過千言萬語,在教育學生時,千萬不要吝嗇你的微笑。聯繫平時的工作實際,工作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時刻把學生當小助手,一切與學生有關的事都和他們商量,儘量採納他們合理的建議;與他們共處時,時刻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說話的語氣,多一些笑容,多一些表揚,多一些鼓勵。多給孩子理解,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當代學生尤其渴望理解,只有真正理解被愛者的困難,願望與要求,對學生的教育才能更加有效。

對一些我們所認爲的“屢教不改”的學生。我們可能更適合去採取冷處理的方式,一如既往的關心他,要求他,給他緩衝的時間以反思自己的言行。同時,與其家長交換對這位學生的意見和看法,以引起家長的重視,促使其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及對子女的負面影響,分析孩子思想形成的諸種因素,共同制定幫助、解決的措施,並及時和孩子進行交流,達到思想、情感上的一致。在處理學生的錯誤時,一定要使自己心靜下來,一定不能急躁,更不要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7

約翰。布雷恩曾經說過:“如果一本書不能被大聲朗讀出來的話,它就不是一本好書。”一本書只有當他不僅能夠給人以心智的啓迪,也能給人以美的陶冶的時候,才能算是一本好書。今天我向大家推薦一次外出學習偶遇的一本好書:《教育的智慧與真情 》。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肖川,國內知名的教育學者,肖川改變了中國數十萬一線教師的閱讀習慣。一本《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在兩年的時間裏印到了十萬冊。這是繼《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之後推出的又一本教育隨筆集。縱觀全書,他的寫作中時時處處飽含着一種責任,一種對社會、對孩子對教師的關切。把人引向對教育,對社會,對時代,深深的,久久的的思考。雖爲隨筆集,卻不乏學術專著的深沉與厚重,更有在輕靈與明快之間時時閃耀的思想火花。書中指出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沒有情趣和藝術,才情就會逐漸枯萎,生命之花就不能得到純美的滋養;沒有情趣和藝術,理想、信念、智慧與真情,就缺乏了最有力、最動人的表達方式。記得南方週末有一句話:“總有一種情感會讓你淚流滿面”,我想這種情感中一定蘊含着濃濃的人間真情。每當夜晚燈光下閱讀這本書時,它優美的文字、豐厚的含韻、耐人尋味的哲理,讓我沒有了往日的躁動和不安,沉下心來靜靜的思考,思考自己的教育和教學工作,思考自己的人生。現將閱讀這本書我的收穫和體會淺談如下:

一、教育的正確方向和方法。

教育的方法包括用什麼內容和用什麼途徑、策略與手段去培養我們的學生。教育的方法固然重要,可教育的方向纔是第一位的。如果方向錯了,方法越好,越有效,就越有可能南轅北轍,越來越遠離真正的目標。教育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對於教育的方法選擇、使用和創造。作爲教育者你要培養一個怎樣的未來的建設者呢?這是每一位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是培養一個有創新,獨立的,大膽自信,自由的人,你需要如何去引領?激發他的內在動力,用更多的探索學習,發現學習,合作學習的方法,帶給他更多的成功體驗和快樂。讀到這裏使我想到,我校開展的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無疑是適合學生髮展,適應未來國家需要的一條正確的教育之路。我們要知道,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決定的,不是教科書和學生決定的,而是教師決定的。我們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纔是一門課程的老師。如果我們只顧埋頭趕路,我們怎麼可以欣賞到天空的廣袤和美麗呢?方向對了,路就在腳下。一個教師只有別人告訴他應該怎樣做,他纔會怎樣做,而不會探索一些有效的方法,那它的發展前景就很難令人樂觀。古人講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強調的是精神的修養,心性的修養。否則,任何好的方法都可能變成照貓畫虎、鸚鵡學舌、邯鄲學步的笑柄。能否創造性地運用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能否創生有效的教育策略,能否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學技藝,取決於我們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取決於我們的學識的積累、眼界、追求。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工作,更多地是關注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思考和方法的培養,有時在教育學生上有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很容易被學生的表現所影響,對學生的錯誤缺乏足夠的耐心,遇到問題沒有積極的想辦法,一味的指責抱怨學生,教育收效甚微。試想想如果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給學生多點,再多點的愛,對於他們的錯誤我們多些理解,包容,不去苛求他們像成年人那麼懂事,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以平穩的情緒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營造親切、和諧的愉快的教育氣氛,激發他們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與發展。努力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我們的教育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成爲有思想的教師。

思想是我們理智洞見的成果。你的思想越豐富,你就越加容易變得豐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貧乏的人看不到的東西,你的信息加工能力就比較強,你有更強超越所給定信息而生髮出新信息的能力。能從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和更精微的視角看待問題。這樣,在與學生的的日常交往中我們會潛移默化地給學生精神的滋養。有思想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有思想,使得我們不人云亦云,不簡單化,使我們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做有思想的教師,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把握課程內容,使我們的教學得心應手,這就需要一種文化的眼光,一種道義的承擔。能創造性的有取捨的使用教材,而不斷的學習和思考就是我們變得有思想的法寶。很多時候回想自己的工作日復一日簡單重複,我們也付出了大量勞動,卻停留在低層次的“教書育人”上,缺乏對學生精神的引領和自身工作高遠的立意,缺乏對於“課本知識”承載的價值觀和心理結構的深刻洞察。其實就是把教育淺化爲庸俗化沒有靈魂的認知結構的堆積。這是何等的可悲!有思想的老師,善於明理,善於辨析,善於把握大勢所趨。面對教育方式多樣的今天,採取哪種方式來處理師生關係、解決衝突和問題,反映了教師思想和行爲的深度。所以我要積極參與到現今的教育創新改革中去,多學習理論知識,多向同事學習治班教學的經驗,不斷豐富提高自己。

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讓生活充滿人性的光輝。我們的心靈盪漾在博大、豐富、深邃、光明、溫暖的思想之中——終於有一天,我們的年華會老去,可我們的思想會在足跡中閃光,並將照亮前行的路。

三、教師要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說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重要品質,沒有學而不厭,就難以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學而不厭,才能保持內心的開放和鮮活,纔會有不斷增長的與人分享的內在需要。否則,誨人不倦是無休止的嘮叨、空洞的說教,是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得痛苦。教育最可怕的循環是:自己沒趣,還想方設法教導別人沒趣,最後弄個教育都成了受教育者尤其是兒童的苦役。

教師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專家引領,自我反省,同伴互助等。而教師如果沒有向學之心,即使再高明的專家,恐怕也不能起到引領的作用,我們可以把馬前到河邊,卻不能按着馬頭讓他飲水。自我反省,要有理論支撐,沒有理論作基礎,自我反省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同伴互助是一種相互切磋,相互勉勵和真誠分享,《學記》中就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說法。面對社會的飛速發展和知識的日新月異,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與時俱進,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才能活力永駐,才能成爲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我們熟知的一些優秀教師,特級教師,哪一個不是博覽羣書,學富五車呢?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體現着學與教之間的互動,學與教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因教而日進,而日深;教因學而益精,而益新。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關愛每一個學生是師德的靈魂,寬厚仁愛,有理有節,人性豐滿,纔是教師的德智情懷。面對學生充滿愛與關懷,面對知識,充盈渴望,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教師的職業道德

四、書的芳香。

肖川說:書之所以香,大概不是源於油墨的味道。即便是由於油墨的氣味,那也是愛屋及烏。書中睿智的心的跳蕩,純美情懷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詩意盎然的表達,纔是書香的真正原因。古人云: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其實,世上能讓思想致遠的,什麼比得過那一脈書香呢?書是有生命和靈性的。善待書——從著書到讀書,這是讀書人的本分。著書的人精心打磨,用道義和良知來寫作;出書的人注重品位,寧缺毋濫,精益求精;讀書的人居敬持志,切記體察,讀出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讀出字裏行間的意蘊。惟其如此,書中蘊含着歷久彌新的思想、古樸的智慧、永恆的真理,纔有可能使書香永駐,是陋室溢滿書香,也使我們的中心蕩漾着書香。

當我們靜靜的閱讀時,我的內心便會有一種莫名的涌動,感受到內心的充盈與溫潤。閱讀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讀書之樂,樂在精神的相遇。人的生命如逝水,一去不復返。爲文學與藝術,往往可以追回人們曾經有過的生命體驗,或進入另一種嚮往的可能的人生。好書不在厚,也不在深,更不在玄,而在透。著名作家林清玄對於“窗子”和“鏡子”有過精彩的比喻:“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才能看見世界的明亮,使用鏡子才能看見自己的污點。其實,窗子或鏡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廣大了,書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高品位的書對於我們既是窗子又是鏡子。明代于謙說“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無一點塵。“書猶藥也,善讀之可治癒。假如能夠經常感謝一本書,想念一本書,是一件多麼讓人幸福盪漾的事。它使我們此時的心情變得溫暖而柔軟。也許,還夾雜着一種絲絲縷縷的想說卻有說不出的感傷,這是所有讀書人的情感。

拜讀了這本《教育的智慧與真情 》,堅定了我與書終生爲伴的信念,啓迪了我對教育的智慧與真情的感悟和嚮往。我將在”流淌着智慧的光華,搖曳着思想的要義“的經典文化中,不斷汲取營養,拓寬生命的廣度,讓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豐滿而快樂。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8

利用課餘時間,我讀完了《一節好課需要的教育智慧》這本書。該書通過案例,輔以分析、評點,介紹了讀懂學生的智慧,課堂生成的智慧及構建有效課堂的智慧,使我知道上一節好體育課需要的知識。掩卷長思:我不禁捫心自問,我有教育智慧嗎?我的教育智慧從哪兒來的?那一個個熟悉的案例,都在在提醒着我:教育的智慧來自於研究。遇到問題首先要想爲什麼,再想怎麼辦。如果沒有找到問題的根由,盲目採取教育行爲,最終效果是不會好的。

上好一節好課,使學生聽得懂,記得住達到應有的課堂效果,要有一定的技巧。第一、教師要讀懂學生,在課堂上充分關注學生,抓住學生的疑問,進行有效的擴展;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第二、講課要把所講內容給交代清楚。教學中要有條理性,抓住關鍵,突出難點,面向全體,突破難點。新舊知識合理銜接、自然過渡,層次清楚。第三、教師應當具備課堂的應變能力。在遇到尷尬或難以回答時,教室要及時化解。如教師說錯話要及時轉掉,剛纔老師說的話,對嗎?那麼,原話是怎樣的?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輕輕鬆鬆地解決問題,師生均得到了鍛鍊與提高。

第四、凡事皆有度。一節課到底要實現怎樣的教學目標,達到怎樣的學習效果,讓學生獲得怎樣的進步和發展,教師應該做到心中清清楚楚。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其次,要嚴扣教材,發掘教材價值,然後,針對學生實際,瞭解學生的已知和已能,思考如何開發學生的未知;最後,進行整合,確定核心目標,分清目標主次。第五、教師教學不能循規蹈矩,應該多考慮一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使教學多一些創意性和趣味性。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增強,教學效率自然會提高。

作爲教師,一定要自己對自己負責任,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上,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多讀書,多研究,保持對教育的熱情和幹勁,這樣纔會使自己的教育生命長青。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9

任何時間都只能是具體的實踐,教育家的成功實踐也只是一種具體時間方式的成功,受時間、空間和文化的約束,所以並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更不具備可重複性和可模仿性。我們需要學習而且能夠學習,是蘊涵在成功實踐中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是能夠超越時代和地域的侷限,超越意識形態、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的侷限,尤其是超越教育自身的侷限,照亮我們前行之路的學校理想和學校精神。

教育實踐知識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生成性能開闊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具備改造現實教育的自覺意識,提升我們創造新教育實踐的能力。

教育以人的發展和培養爲目的,必須以人化的方式進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種以人文本的教育,是一種基於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學,教育活動(包括教學活動)是一種發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實踐。

人之所以爲人,在於清晰地意識到自己作爲人應有的權利、地位和價值,從而建立應有的尊嚴和個性。人之所以爲人,在於具有適應社會、改造社會、創造社會的思想智慧和實踐能力。

早在1948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就通過並頒佈了《世界人權宣言》,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1966年12月1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指出:“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他們同意,教育應鼓勵人的個性和尊嚴的充分發展,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形成和培養人的尊嚴和個性,已經成爲世界各國教育的普遍意義和基本價值所在。

馬克斯。範梅南:“教育教學要使學生有心靈和精神的‘驚喜’,有‘獲得’的驚喜和‘成功’的驚喜。”

學生在良好教育的橋樑和跳板上不斷體驗從“放棄過去的自己”到“建構新的自己”的痛苦,並收穫自我充實、自我提升的快樂,享受不斷超越自身限制,逐步登高望遠的幸福。

嚴格的教育不是家長或老師隨意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不是多挑刺、多否定,更不是棍棒之下的教育。嚴格的教育是一種嚴肅的暗示,震撼心靈的教育。嚴格的教育還是一種理性的教育。理性是嚴格教育的標誌。缺乏理性的嚴格教育是危險的教育。

你確信什麼,這個問題對於教師而言很重要,好的教育者必然有自己的信條,甚至如宗教徒對他的上帝一樣確信無疑。可是,今天很多教育者沒有明確的信條,他們所做的幾乎就是保證每堂課顯性目標的達成,或者叫完成學科教學任務。一個人有怎樣的教育信仰,就會有怎樣的教育行爲。信仰在心理上表現爲對某種事物的仰慕和嚮往,在行動上則表現爲以某種思想體系爲準則去解釋和改造世界。沒有信仰、沒有嚮往,怎麼會有確信的思想、堅定的行動?教育者不確信自己向着偉大的方向努力,而是不得已而爲之,這怎麼會是好的教育?所以,如何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教育信仰?這是每個教師需要思考的人生課題。

人性是教育的基本問題,認識不一樣,教育就不一樣。孟子確信,人性向善;告子確信,人性本無善惡;荀子確信人性本惡。孟子確信人性向善,所以主張“存心養性”,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引導人反省自己、發現本心,後人稱之爲教育的“內發說”。荀子確信人性本惡,所以主張“化性起僞”(意即變化先天的本性,興起後天的人爲),強調後天的人爲作用,也就是後天對人性的改造,教育的基本主張是隆禮重法,積累薰陶,即教育的“外鑠說”。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過“軸心時代”的概念。顧名思義,它是指一個對全部人類文化史具有控制意義、提挈意義和動力意義的時代。以孟子、荀子爲代表的稷下學宮和以“希臘三賢”爲代表的雅典學院,都是軸心時代的標誌。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10

參加工作15年了,與學生的接觸更加密切了,瞭解更加深入了,同時面對的問題也更多了。我深深地感到做爲一名班主任對學生教育的複雜性和長期性與以往的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不僅僅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愛心和精力,更爲需要的是善於抓住教育契機,巧妙運用教育智慧、教育機智,達到四兩撥千斤效果的能力。而在這方面正是我所欠缺和急於提高的。於是,利用寒假時間,我仔細閱讀了這本書《教育智慧從哪裏來——點評100個教育案例》,看到這個書名,最初的想法和大家是一樣的,不過是一本優秀教育案例文集而已,但是當我真正翻開它,卻發現這其中別有洞天!

在我曾經讀過的案例中,幾乎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即無論經過怎樣曲折的過程,最終都會得到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幾乎都是成功的經驗,完美的典範。而這本書中的案例卻並非如此,它收集的每一件都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其中的很多案例是我們曾經經歷過,並希望得到妥善處理的問題。例如:對自私的孩子怎樣教育,對老師出言不遜的孩子要怎樣引導,對於“評比”容易造成的形式化、瑣碎、短視、虛僞等弊端怎樣克服等等。這不是常規意義上的案例,它不是教師完整地處理一個個案後所思所想的隨筆、札記,而是教師向專家也就是本書作者求助的稿件,它未經任何的修飾、加工,因而也就更加具有真實性和可讀性,使雙方就某個問題,在互動式的問答和回覆中,作者爲教師們不斷梳理解決思路,激發教育智慧,交流教育經驗,深化教育理念,出主意,提建議。本書中的案例不單單隻重視最終的圓滿解決,更側重於解決過程的邏輯分析,不止於激情的燃燒,更重視理智的診斷。

讀罷此書,經過不斷的反思,我認識到一味的“愛”、“表揚”、“找閃光點”並非包治 百病的靈丹妙藥,作爲教師,我們更需要的是深入的,充滿教育智慧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工作更加科學,纔不致滿懷着可愛而盲目的熱情,把複雜的教育事業簡單化,把艱鉅的教育工作輕鬆化,把多樣的教育方法單一化。在處理教育過程中的各種突發事件時,首先要多做橫向聯繫,不能僅僅就事論事,而要認真考察此案例是否具有普遍性、代表性,要放到教育環境的大背景下去分析、思考、解決。其次,還要多做縱向研究,追蹤學生近日想法、做法的根源,個人成長的根源,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影響。第三,要保持獨特的視角冷靜地去分析,不能被案例的表象矇蔽了眼睛,想當然的怎樣就怎樣。第四,遇到問題、狀況,不能開頭就想“怎麼辦?”因爲沒搞清楚原因,只能亂辦,而是要先多問幾個“爲什麼?”假設多種可能性,避免因爲單打一的歸隱方式而導致的失誤。設想的可能性越少,教育方法就越簡單,而靈活多樣的科學實驗式的教育方法是以多元假設爲前提的,對於學生髮生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研究者,其次才能做管理者。最後,在教育過程中,處理某些問題時,在一定程度上把孩子當作成人對待,平等地和他們說一些可以理解的大人話,這樣的教育效果可能會優於哄孩子的效果。因爲當學生拿自己當小孩的時候,他對自己的期望值,他的責任感,他的意志力,都可以名正言順的降低,這樣會嚴重阻礙他們的成長。

這本書共分5個部分,分別探討了教師、學生、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及管理方面問題,共100篇案例。皆出自教育在線網站班主任論壇的精華集萃,每篇均有精彩點評,對教師當時的處理措施有褒有貶,把案例的原因和結果分析得絲絲入扣,提供的方法和建議切中問題的要害,合情合理,經得起推敲,讓人心服口服。我個人認爲,這是一本真實的好書!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11

經校長向全校教師推薦,利用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學校發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我想作爲一名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讀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讀完這本書後,我有許多感觸,本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勸學》、《師說》、《學記》,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給我們從教者以無限的啓迪。

最初接觸《勸學》篇是在初中。當時所學是節選的內容,讀完之後,受益頗深。從“學不可以已”知道了學習不可以停止,一個人的一生都應該不斷地學習,也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終身學習”。而今再次接觸《勸學》,並學習全文內容,更是瞭解到內容的精髓,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環境對人發展影響,以及學習的目的'、程序、內容和方法等。爲我們爲何學習、如何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建議。其精闢之處是無法用一言兩語總結出來的,只有親自通讀全文,才能領會其精華所在。

在《勸學》中,荀子提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學習不是一日之事,而在於日常不斷地積累。積土成爲山,風雨就會從那裏興起;積水成爲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裏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藉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藉以成爲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因爲心思專一的緣故。同樣道理,學,用心一也。

《師說》主要論述的是關於師道的問題,充分說明了從師的必要性,開篇就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闡明瞭自己的觀點,而且以聖人孔子不恥從師爲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明白了聖賢之道爲誰所掌握,誰就是老師。不應該受地位和年齡的限制,從而不去向“老師”請教問題。更應該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義了教師的職責。這裏把“傳道”放在了第一位,“授業”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現在的教育觀點來說,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韓愈認爲“授業”是爲“傳道”服務的,充分說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學記》是一個豐富的思想寶庫,字裏行間處處都閃爍着教育理論的光輝。它內容的主要精神,是從正反兩方面總結師與生、教與學的相互關係及其影響的經驗教訓。《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爲人師也”,作爲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爲一名老師,“師”的內涵很廣泛,“師”的底蘊更重要。《學記》認爲,當教師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敗的原因,才能勝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說,有經驗有修養的教師,總是善於運用啓發誘導的方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引導學生,但不牽着他們走;嚴格要求他們,但不施加壓力;不把道理和盤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誘了。《學記》中有這麼一段話:“良冶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認爲教師搞清楚了“爲裘”、“爲箕”、“駕馬”三條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徑了。這給我們揭示了兩個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第二,要重視練習,持之以恆,求其得心應手。

面對這麼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好好地發現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謝《教育的智慧》這本書,讓我的假期不虛度!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12

此次的讀書任務大家都一樣,校長向我們推薦了張平主編的《教育的智慧》。從題目看,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有幫助,因爲曾經讀過另一本也是以“智慧”爲題的書,是從教師的“專業”爲出發點的,讀後覺得收益非淺。不過看着厚厚的頁碼,覺得看不完,於是選擇性地看了第一章,下面簡單地來說說對課堂教學智慧的實踐技巧這一節的體會。

  一、 充分預設,教師必需心中有生。

有備而來,有備無患,不上無備好之課,這是處理好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的重要前提。許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準備得好預設就好,生成也就好。所以備課時必須心中有學生,從學生出發,從學生現有的體驗水平、理想、情感、態度現狀出發,分析文本,制定多維目標,然後依據目標預設幾種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思路,儘可能多的將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項的種種情況想清楚。

  二、 以理服人,教師順應課堂生成。

音樂教師應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和變動着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作爲活的教學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讓學生的智慧火花在輕輕一“點”間不斷迸發,盡顯其個性靈性在上面的案例中,學生模仿跳舞是興致高所致老師如果生氣發火,必定會影響課堂氣氛,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通過鼓勵讚賞,最終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音樂潛能得以開發,也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 讀懂學生,引領學生思維發展。

教學與思維的關係極爲密切,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感知客觀事物,記憶學習材料,而且要通過思維去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音樂課中,不善於運用思維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音樂基礎技能,理解表達歌曲情緒,創作音樂旋律。因爲學習要求各種類型的四位活動參與,所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更爲重要 ,思維能力提高越快,學習也就越有效。

  四、 專業發展,提升自身知識尺度。

我們都知道,音樂知識是爲學習音樂服務的。在音樂教學中,不能隨意套用智育教學的模式。如果將藝術教學簡單地變成知識的記憶,不但美育的目的不能實現,而且還會加重學生的負擔。過分的強調音樂知識的熟記,忽視音樂實踐,那麼音樂審美將成爲空談。音樂知識的講解、音樂技能的傳授和練習應避免偏重於語言、樂譜、動作等“非音樂聽覺體驗”方面。如果依靠單純的說教,是缺乏音樂美感的。我們要把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等內容融合在聽、唱、動等各個環節,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掌握它、運用它,從而提高音樂能力。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只要努力把握音樂的度,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風,偏離“音樂”的現象就會減少,使音樂課迴歸自身本色。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13

作爲一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逐漸體會到了作爲一名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爲教師的肩上的重擔,但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在讀了《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後給我頗多的啓發。

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我以爲,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爲先。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麼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爲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裏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啓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爲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數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說:“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是貫穿於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爲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纔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爲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纔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爲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範圍不能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於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會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爲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並善於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繫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14

讀了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斯·範梅南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通過此書的閱讀,我學習和認識了更多的教學機智。 範梅南教授以他獨到的現象學研究方法和敏銳的教育經驗,從“現象學教育學”的角度,以教師、父母和學生的生活經歷爲原材料,對教育學的諸多方面進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書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學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機智”、“教師替代父母的關係”、“教育的情緒”、“教育生活的體驗”、“對學生的主體性的體驗”,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學書界的廣泛關注和興趣並在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盛行。

這本書裏我知道了從哪些方面對自己進行提升。書中告訴了我們一個好的教師究竟要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職業使命感,對兒童的喜愛和關心,高度的責任感,道義上的直覺能力,自我批評的開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對兒童主體性的機智的敏感性,闡釋的智力。對兒童需求的教育學的理解力。與兒童相處時處理突發事件的果斷性……最後,幽默和朝氣蓬勃也很重要。

課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教師教學機智而出彩,而兩者的關係是魚水交融、密切相關的。課堂出彩的基礎是教師教學機智,沒有一定的教學機智,缺乏一定的應變能力,課前預設難以完美,課堂將會失去極好的生成機會。

機智是一種敏感的、全身心的、審美的感知能力,機智不可以事先計劃,受見解的支配的同時又依賴情感,並“打動”他人。“教育機智表現爲剋制”“機智表現爲‘潤物細無聲’”“機智促進孩子的學習和個性成長”“機智表現爲對情境的自信”“機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間”“機智加強孩子的獨特之處”“機智通過語言來調和”“機智通過沉默來調和”“機智通過動作加以調和”“機智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痕跡”“機智對孩子的興趣感興趣”……從日常生活中的鮮活案例入手,娓娓道來,使我們感受到教育其實是一門藝術,教育需要實踐智慧,教育需要轉向體驗世界,在體驗中開啓我們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總之,《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這本書中作者的很多觀點就像是盞指路明燈,不僅給我們教師還給家長指明瞭一條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孩子的正確教方法。我真後悔,怎麼把如此好的書竟然束之高閣?而且竟然以工作忙,靜不下心來閱讀這種理論性較強的書爲由。看完此書,反思自己爲何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整天忙忙碌碌,卻總達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缺乏“機智”。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加強學習,以《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這本書中的理論爲指導,更新觀念,走進學生,不斷努力去實踐、去探索,做一個有教育機智的教師。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15

一本好書即使隨便看一看,也會偶有所得。我覺得看《教育的智慧》這本書,使我就有這樣的感覺。下面斷章取意地談幾點體會,不知說的對與否?

說到老師有這麼幾句話:首先說老師“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再有“對於您教誨的苦心,我無比感激,並將銘記於心”,還有“老師,感謝您傾盡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們人生的旅途”。這幾句話說得我感到老師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不知是實幹,還是苦幹,反正說得老師快沒了。即使不沒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從書名詞義理解告訴我們:教育要講究智慧。讀一下這本書又知道了教育是技術加藝術的工種。好!我們得與時俱進——實實在在幹工作的時候,也應考慮尋找工作中的樂趣,因爲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只會幹苦力,不是好老師!

通過學習《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個詞,理解了這個詞,又更深層的理解了一個道理,這個詞就是:教育的個體發展觀。原來這裏也有樂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所以說讀書好,讀書能讓我明理,能辯證地看問題,也就是書上說的“要多層次多視角地看問題看學生想問題”週三下午本是工會活動,非整什麼讀書活動,原來有牴觸情緒,通過學習感到這是展示的機會,交流的機會,這應該是快樂的。正應了這句話:讀書是進步的階梯。原來平凡的工作中還是有很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