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同課異構活動心得體會

同課異構活動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開展同課異構,讓教師有一個更好的學習、交流的平臺,形成相互學習、相互探討、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下面是本站網整理的心得體會,一起來看看吧。

同課異構活動心得體會

  同課異構活動心得體會1:

本週,三年級語文組的六位教師參加了“同課異構”聽評課活動。同樣的內容,不同的教師以不同的設計,進行了一次靈魂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評課時,大家各抒已見、暢所欲言,在教導處石潤林老師的提點下,收穫頗豐。現將我們此次活動的收穫整理如下,與各位老師一起分享。

一、注重朗讀,讀出層次

教學時,教師對課文內容的剖析不能脫離學生的朗讀,應該讓學生抓住關鍵語句反覆朗讀,在讀中感知理解課文的內涵,在讀中加深學生的感悟體驗,做到讀出層次。所謂讀出層次就是指學生的每一遍讀,都要帶着問題、有目的地讀。如,第一遍讀,要求都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遍,要求讀懂課文內容,知道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第三遍,理清課文層次,試着給課文分段;第四遍,試着理解課文內容,針對課文提出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第五遍,試着解決提出的問題,理解課文內容,包括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第五遍,帶着自己的感受體會有感情地朗讀……

二、多樣靈活,理解詞語

要想提高習作水平,必須要積累詞語,而積累到的詞語能否牢固記憶並恰當地運用,根源還在於能否準確地理解詞語的含義。背解詞的方法早已被教學改革的新潮流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形式靈活多樣的理解詞語方法。如:分合法、近義詞替換法、z組詞法、聯繫上下文……只有在日常教學中,教會學生靈活使用這些方法,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在考試理解詞語的題型中不失分。

三、反覆鞏固,加深記憶。

小學語文知識點有一大特點,就是學過的知識會在今後的學習中反覆出現。所以,當我們在教學新課遇到一箇舊的知識點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回憶、聯繫舊的知識。這樣反覆地學習,會使原本沒有掌握的學生掌握了這個知識點,同時,對已經掌握了的學生就起到了鞏固、加深記憶的效果。

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們將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努力成爲合格的語文教師。

  同課異構活動心得體會2:

本學期我有幸參加了同課異構教學活動。本次活動通過對同樣內容的不同教法和把握,成功地爲參與教師提供了一個面對面學習交流的機會,探討教學的藝術,交流彼此的經驗,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更容易學到同仁的優勢。反思這次教研活動,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體會:

一、拓展視野,豐富了教育教學藝術

任何一位教師都不可能是一切優點的全面的體現者,每一位都有他的的優點,有別人所不具備的長處,能夠在某一個領域裏比別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現自己。教師之間的這種差異性資源,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在相互的聽課過程中,其他教師的教育機智可以被相互體會。

二、智慧碰撞,構建了多重對話平臺

在準備這次課的過程中,大家就每一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家都打開自己的心扉,發表自己對聽課的感受和看法。經驗豐富的教師把自己的教學專長奉獻出來。年輕教師也積極獻言獻策。思想發生了碰撞,討論的越深入,發現的問題也就越多,對問題的理解也就越透徹。

三、相互對比,引起教師對授課方法的思考

一節課結束後主要是反思教學效果。這種效果一方面是與自己課前的教學設計相比照,看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完成了課標目標。二是從現場效果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是否被激發出來,學生是否當堂掌握了所學的內容。對教學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結合學生的反饋、同行和專家的評議,反思一節課的得與失,提出今後改進和完善的設想。通過這次活動我更加認識到,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居高臨下地對知識進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讀來替代學生的解讀;而應該站在一個引領者的位置,循循善誘,平等的與學生進行交流、真誠的與學生進行溝通。善於抓住學生髮言中的閃光點,重視課堂生成,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討論的氛圍中,讓學生各自生成或構建自己的認識與知識。這是當前新課改的必然趨勢,如何做一個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又站在對話者首席的位置,是當前新課改對教師的基本要求。而在導學教學中則全部的內容都由學生自行完成,教師只是起到引領的作用。

四、更新觀念,優化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在交流與研討中,我發現了自身結構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別是對新課程的教育理念,還不能很好的落實到課堂教學上,缺乏理論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遠,所以還需要專家的引領,更需要在平時能多方面的去學習各種教育理念,從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長。

通過本次活動,我在教學上得到了一次大大地磨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會借鑑別人的長處,不斷在實踐中探索,不斷總結,不斷改進課堂教學。

  同課異構活動心得體會3:

很有幸作爲楊曉琳老師名師工作室成員,參加了深汕兩地化學同課異構活動。我體驗了汕頭市東廈中學蘇杭老師和深圳市紅嶺南園初中部周文榮老師的《水的組成》這兩節課,並取聽了楊昌華老師的關於化學教學設計的報告,收穫頗豐,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感想。

現在很多先進的教學理念都離不開課改,課程改革到底要改些什麼?百度了一下:課程改革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就是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向現代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轉變過程。我們可以發現需要改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要讓學生從單純知識的接受轉變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楊昌華老師的報告指出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是立足於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讓學生通過宏觀辯論與微觀探析,掌握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從而學會證據推理與模型認識,掌握學習能力,讓學生擁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因此我們進行化學教學設計要緊扣這一主旨。

化學研究學習的基礎是實驗探究,而化學家進行研究也是通過無數次的實驗完成的,如何讓學生學會實驗探究並應用實驗探究是化學課改要關注的重點之一。以東廈中學的蘇杭老師的《水的組成》爲例,整節課圍繞化學實驗探究步驟進行,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清晰,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向學生展示瞭如何進行對水的組成的科學探究,從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數據分析到總結結論、討論交流、推廣應用,教學過程環環相扣,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特別是提到了測定物質組成的常用方法:1、元素分析儀;2、燃燒法;3、化合法;4、分解法,然後根據之前學過的理論知識:化學反應過程中,元素的種類不發生變化。並結合美國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的相關情節,提出了研究水的組成的實驗方案:化合法、分解法。並從兩種方法入手分別進行相應實驗並通過實驗結果分析得到最終結論。縱觀課堂,體現了化學實驗探究的重要研究過程,老師也在一些細微之處體現了科學素養的滲透,比如當檢驗氧氣的時候,幾次因爲玻璃管中存在的水影響而沒有成功,老師不失時機的教育學生要把實驗研究過程中的失敗當成常態,不折不撓勇往直前,凡此種種無不體現了老師自身素質相當優秀。不足之處就是這些過程基本是由老師完成的,那麼就沒能體現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這一環節,我更感興趣的是蘇老師佈置的課外作業:探究蔗糖和酒精的組成,學生能完成到什麼程度?我的改進建議是,本節課可以把探究過程的一部分交給學生完成,老師當然不能完全撒手不管,可以進行相關幫助:比如如何建立假設,提供相關學習資料等。而由學生分組去設計相關實驗方案,當然這裏面涉及到的具體實驗有些安全隱患和操作難度,可以另做安排。對於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實驗結果分析及結論也可以交由學生去討論交流完成,這樣學生對於個實驗探究的過程有切身體驗,效果會不會更好?

所以對於化學教學的課程改革,我們務必要抓住核心,簡單講就是改變教學和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從而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化學學科素養和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因此我們的化學教學設計也要圍繞這個核心,所有的改革都應該是爲這個核心服務的,設計課程時就需要我們想一想有沒有體現我們的這個根本的教學目的。從這點出發又引發了我對於化學實驗設計創新的一些思考,同樣道理我們改進實驗方案設計,也要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改進實驗方案的目的是什麼?能不能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能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能不能體現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比如環保、安全)等等。這其實對於實驗方案的改進設計也具有理論指導的作用,也就是說實驗設計改進也要圍繞最根本的課改理念。

總之,這次的學習活動,讓我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也會在以後的教學設計和實驗設計過程中經常問自己這些問題,以修正自己的教學改革和實驗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