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精華】課堂教學心得體會合集五篇

【精華】課堂教學心得體會合集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課堂教學心得體會合集五篇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1

初次接觸“生本”一詞,我是歡欣的,從聽週一貫先生的講座《語文課堂的求本之道》開始,我就渴望用生本的理念來指導我的教育生涯。我也以爲這樣的一陣改革風是抓住了根本的,聽到生本倡導者郭思樂教授在鳳台的講座,我覺得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了。

學校成了生本教育的基地,我成了一名“生本”老師,有了一個不一樣的稱呼。在對待學生上,我當然要“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了。當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時候,我享受到了他們學習的快樂。在學習第一課《山中訪友》時,孩子們暢所欲言,在對課題進行解讀時,有孩子拋出了一個問題,他說:“既然作者訪問的這些朋友都是山中的一些景物,爲什麼不給‘訪友’加上引號,表示特殊含義呢?”孩子們思考着,爭論着,最後終於明白了作者已經把這山中的一切當做了自己的好友、知己,他和這些景物已經融爲一體,因而不用打引號。看來,孩子們特別喜歡提問題,有時提出的問題也正是課文的關鍵點呢!問題即學習,這是我一向的主張。但是,孩子們的問題太多了,我經常用一節課也沒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只能帶着遺憾下課。這樣我的課常常上不走。有老師提醒我,六年級了,還是要抓住關鍵期,他們是要迎接考試的。是啊,面對我的這一羣學生,我有幾多無奈在心頭。我還是驚喜地看到了生本課堂發生的變化,有許多孩子樂意展示自己,小芳是個文靜的孩子,在我以往的課堂上總是默默不語,現在,她也經常來談自己的觀點;小鐘是個調皮的孩子,課堂上經常管不住自己,現在的他,常常拿着自己的小發現找到我,告訴我他發現的樂趣;林是個表達能力比較差的孩子,但是現在,我們常常聽到他的質疑,多麼會思考的孩子啊!這樣改變着的孩子還有很多很多……那天上《草叢的村落》,在寫字環節,我請上了青桐,平時愛龍飛鳳舞的他,黑板上居然能工工整整的寫字。當他寫完“烘烤”這個詞後,同學們進行檢查,發現了他的火字旁的點寫成了捺,青桐自己改正過來了。我也認爲沒有錯誤了,這時,有孩子的聲音傳來,老師,“烤”字的右下邊寫錯了。“錯了?哪裏錯了?”我驚奇不已,我請那個孩子上臺板書,其餘的孩子和我一樣認真地看着,當這個孩子寫完後,一陣爭論聲傳來,有認爲寫對的,有認爲寫錯的,我讓孩子們打開書進行對照,原來,那個孩子真的寫對了。我也一陣汗顏,告訴同學們:原來,馬老師這麼多年來也是在錯誤地書寫“考”字,今天這位同學可是我的“一字之師”啊。寫對的孩子們可得意了。回到辦公室,我告訴我的同事,讓他們也來寫寫這個字,六個人中,只有一個人寫對,看來,很多時候,孩子們也會成爲我們最好的老師呢!

在我的課堂上,我有時會感到自己的多餘。學生之間探討一個問題,我常常隱身在後面,我能做的就是給這些上臺的孩子鼓勵並提供一個方向性的指導。再不見我那精心的引導,再不見我動情的演說,再不見我精彩的設計……我有時感到自己再沒有精彩而言,而學生是不是就是如此的精彩呢?或許我的期望高了一些,作爲兒童,他們總是探討着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有時會跑到另一個方向去,我常常會費力地往這個正道上拉一拉,可效果卻不甚理想。我又想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們就海闊天空地說,無限地發展他們的語言,當我再次細查時,發現課堂並不是所有孩子的課堂,十多個小組中,有的孩子想上臺,可還有的孩子不想上來,互相責備之聲傳來;有的小組孩子們合作好,每節課他們都舉着小手,可是這樣的組也是屈指可數的。依然有許許多多沉默的面孔,那麼照這樣發展,也就只鍛鍊了一部分學生的能力了,我感到很是迷茫。我聽到的課中,看到的是孩子們的表達,那麼,生本教案該如何寫呢?是不是我只需要設計前置小研究就行了呢?看了“生本教育網”後,我依葫蘆畫瓢,寫了一節課的設計,一點兒也不滿意。成立小組後,每個孩子都有了一份責任在裏邊,可主人翁的意識他們還沒有,每個人不盡責,該如何落實呢?相關的評價機制、激勵機制,有的孩子在乎,有的學生無所謂: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什麼時候,我才能看到林立的小手,聽着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我來,我來。”不是資料的堆積,不是自我的表述,應該有思維碰撞的火花飛舞。讓我歡喜讓我憂的生本課堂,我該如何走近你?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2

通過這幾年的教學,我覺得新的課程改革,爲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理念無疑是最關鍵的。只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學行爲,而新的課改,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爲主、不斷探究的學習方式。歷史教師的觀念、角色、教學行爲、教學策略等都要發生轉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遞者,歷史教學也不再是過去那種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簡單相加,它開始向師生互教互學、共同發展的新型格局邁進。只有形成這種師生關係,學生才能消除畏懼、釋放個性、發展潛能,真正做到“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同時營造出一個寬鬆的課堂氣氛,以此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整堂課的教學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對於一個歷史教師而言,有效的協調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化,創新思維在歷史教學中也開始嶄露頭角。

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要激活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這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教師的提問;二是學生的發問。教師的提問,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同時理清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繫,精心設計,環環相扣,從而引導學生去思考、聯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裏,進而發現歷史的本質,明白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帶着這些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不斷深化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本質的認識,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結論。這樣,學生從中得到的是思維的啓迪,視野的開闊。其次,鼓勵、引導、啓發學生髮問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手段。回答問題是一種能力的表現,那麼善於提出問題更是一種創新意識的體現。因爲發問是一個人探索未知領域的外在表現,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衝動。教學中,應非常注重激勵學生突破傳統思維定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果一般人對某問題沒有任何興趣,那他就不會有什麼創新;反之,興趣越大,問題越多,創新能力就越能發揮出來。因而,歷史教學能否得到學生的認可,歸結到最後還是在於一個“興趣”問題。

其實,歷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興亡的戲劇性,又飽含各種人生哲理。暫且不說古老的用具、服裝、藝術、風俗會給我們一種好奇,不同個性、不同利益的人羣,共存於同一個時空下,由無數複雜的情感、利益衍生出來的歷史事件,不正是一幕幕活的戲劇嗎?它跌宕起伏,富有情節又耐人尋味,也包含許多發人深省的懸念。如此生動具體的歷史,爲何在教學過程中卻找尋不到學習的樂趣呢?最終找到了問題的所在:教材的“繁、難、多、舊”,而新教材對準上述四種病症,改變了這種格局,化“繁、難、多、舊”爲“簡、易、少、新”爲新世紀的中學歷史教學增添盎然生機,尋回本應該屬於歷史課的獨特魅力。

事實上,通過本學期的教學,感觸頗多,其中最大的體會是:教師講得少了,學生活動得多了;師生單向交流少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多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從過去的從屬地位一躍而成爲主體地位。新教材中設置了多種形式的課堂練習,意在以靈活多樣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的創造能力,爲師生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當然,作爲一個新教師,在這次大比武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正逢新教材的初步試點階段,問題就顯得更多些,希望今後能有機會多吸取些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使之更加符合新的歷史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現象的發生。

因此,需要注意的幾點是:

1、自主學習是學生的學習行爲,但這種學習是在師生雙方統一的教學活動中的學習,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生的。所謂學生的自主學習,意味着教師的教學不武斷、不強制、不灌輸,意味着教師要爲學生創設適當的條件、營造恰當的氛圍,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學習理解爲拋開教師的作用、完全由學生自己學習的形式。自主學習既涉及學習內容,也涉及學習方法。

2、合作探究的時候,教師遊走的範圍應當遍及教室的每個角落,不要遺漏任何一組學生;教師不要在小組中逗留太長時間。教師在教室裏走動時不宜太快或太頻繁,以免讓學生眼花繚亂;

3、需要掌握的原則:鼓勵——但不能庸俗化(適度);自主——但不能不幫助(引導);合作——但不能走形式(實效);探究——但不能表面化(深入);真情——但不能僞矯情(自然);創新——但不能浮躁化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3

今天,我學習了高效教學課堂教學的相關文件。通過學習,讓我領略了一種全新的教學課堂教學。

一、高效教學課堂教學給我的印象

(一)教學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學生因自主而發展。傳統的教學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的認真講,學生的仔細聽爲主,學生的一切服務於老師的教學;老師是領隊,學生是隊員,老師領路帶學生,最終學生不認路,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而高效教學課堂的教學課堂教學模式毫無疑問,是讓教師轉換角色,退到幕後;讓學生充分投入到教學課堂中來,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實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培養。1、預習課中,我要學習什麼、瞭解、掌握哪些知識點,每個人都各不相同卻都心中有數。學生們積極地看他們的筆記,找出不會的知識點,遇到的問題先自己去解決,解決不了的找小組長。小組中解決不了的再寫在黑板上,全體想辦法或老師來解決。

2、展示課中,每個學生將自己負責講解的知識點以自己設計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知識結構清晰,重點突出;講解時過渡自然,表達清晰,這節課中學生們不僅充分地展示了他們的知識水平也充分地展示了他們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思考能力。

(二)爲學生的生命質量負責,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通過愉悅的教學課堂探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實現終身學習,注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思維力、生成力、表達力。

(三)用欣賞的眼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如何調動起來的?是不是有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去影響,感染學生呢?這也是我最期望得到答覆的問題。在這裏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從人格上去尊重每一個學生。”雖然簡單,卻正中要害,倒出了教育教學的真諦。教師不岐視每一個差生,讓後進生本已自卑的心靈得到安慰。教學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傾向於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得到充分尊重了,學生都有了學習自信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那一切的成功就不在話下了。

二、我學高效教學課堂教學模式

今後我要取高效教學課堂的語文教學之長,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課堂特色。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盡量做到:

1、讓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預習不充分的課不上。在學生預習的同時,我應給他們明確的目標,讓學生自行建夠起初步的知識結構。

2、開放教學課堂,自主學習。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學課堂上盡情地動起來——身動、心動、神動。讓學生在教學課堂上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才能,展開小組學習、獨學、對學、羣學;讓學生養成獨自思考、合作探究、對抗質疑的學習能力。讓教學課堂和諧、民主,學生敢問、敢說、敢動,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爭先恐後,緊張活潑的學習氛圍。

3、教學要面向全體。以往教學只注重面向好生、中等生,忽略差生。在今後教學中,利用學生合作學習機會,讓學生承擔一部分教學任務,使之成爲小老師,形成“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好生帶動中等生,中等生帶動差生,生生動起來的濃厚學習氛圍。 高效教學課堂的成功啓示我們,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個足夠的空間,從而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就要把教學課堂讓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慾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4

以前我總是認爲,課堂上只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就可以了,並不需要什麼教學藝術、提問技巧等。聽了楊玉棟老師的講座後,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學藝術的基礎與定位,它是在人身上顯示出人的美的本質,是培養人塑造人的藝術。

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在課堂中要讓學生和教師都沉浸在藝術的境界中,就要求教師努力追求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藝術。比如教師循循善誘、獨具一格的評價語,都會給整個課堂增加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因爲藝術是建立在科學之上的,創新有賴於常規教學。

教師的教育教學功底,也就是素養,主要有三個方面:教學觀念--思想;教學原理--知性;教學技能--操作。楊老師重點講了思想,它來自於實踐的反思,來自人生經驗的沉澱和昇華,來自理論學習與科學研究。

要做到課堂教學藝術,首先要知道教育是什麼?這是關於教育功能和宗旨的思考,每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都必須首先思考和認識,教育是“幹什麼的”,它有“什麼作用”。我們都知道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育心,教育是於心而成於靈,教育是對人類靈魂的塑造工程。這恰恰符合了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本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說法。

關於教師角色的隱喻有很多種,比如:“園丁”、“春蠶”、“蠟燭”、“梯子”、“渡船”、“人類工程師”等等。而亞里士多德卻說“教師是助產婆”。有很多人聽了都很好笑,但又有點不理解。這與孔子的“不憤不啓、不悱不發”的教學原理是相同的的,都屬於啓發式原則。總之告訴了我們教師的作用在於幫助、鼓勵、引導學生學習,在於釋放。還有人說教師是“服務員”!因爲教育是公益服務事業,教師是提供這種公益教育的服務員!在許多學校的標語中經常可以看到“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的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這句話更加說明了學生是上帝,是學習和發展的主人,而教師是服務員。

通過學習我還知道了,學生在課堂上有三求:求知、求樂、求成。圍繞這三點去做也是達到課堂教學藝術的基本要求。求樂表現爲學生在學習中對興趣的滿足和快樂的享受;求知表現爲學生對新知識、新事物的好奇、探究和佔有;求成表現爲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有最求自我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成就需要。 短短一個上午的時間,我可能並不能把它全部掌握,但我通過學習明白瞭如何去做,怎樣去把握課堂教學藝術。我想更多地還需要在今後地工作中去實踐和體會,相信我一定會做得更好!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5

我校在實施“和諧互助 高效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使我對高效課堂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所謂“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它主要是指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的共同進步,是知識和素養的共同提高。開展“高效課堂”研討,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師教學效益,提高學生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下面就談一談我對高效課堂的理解。

  一、我理解的高效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配合老師的點撥指導,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益發展。教學高效益就其內涵而言,是指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就其外延而言涵蓋高效的課前精心預習、課堂教學中實踐展示和課後反饋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般來說,高效課堂效益評價主要標準是,學生思維活躍,語言表達正確、流利、有感情,課堂充滿激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強,目標達成且正確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會不會學,樂不樂學,核心是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

  二、從我們教師的角度來說,高效課堂應做好以下三個條件:

一是教師能夠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課堂的三維教學目標,編制科學合理的導學案。

二是教學的過程必須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這種主動參與主要體現在教師能否採取靈活機動的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調動和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是教學中適時指導、監控、反饋、激勵,以多種方式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使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更高。

  三、兩節展示課的啓示,共性的地方:

1,學生素養高,學習過程上的學習參與度高,這就使得學生專注於課堂,能夠保持較高學習興趣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2,評價方式的靈活高效是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指標,即時、靈活的評價同樣起到激勵學習主動性、保持學習興趣的作用。

3,高效課堂應是長期進行的工作,最終形成一種常態的模式。它的預習、展示、反饋都應是高效進行的。

4,高效課堂重視各學科基本素養的落實和訓練。在物理課上對動手實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語文課上對聽說讀寫的強化訓練無不突出了這一點。

總之,課堂是我們教學的主陣地,更是現今我們課改的主陣地,必須切實的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影響課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們只有理性地認識我們的課堂教學,客觀地面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才能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課前的預習準備、不斷改進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營造和諧教學氛圍外,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去不斷思考與實踐。我們遇到的困難也會不少,碰到的問題也會很多,把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益作爲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們面對問題和困難,冷靜思考,勇於實踐,善於總結,終會取得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