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複習課研討活動心得體會心得

複習課研討活動心得體會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4月27日,市複習研討課展示活動在東華小學進行,複習課研討活動心得體會。此次展示的5節課例均爲市複習課優秀案例設計評比一等獎的作品。活動以課例+講座結合的形式進行,代表學校的老師爲大家分享了對複習課教學模式的理解與實踐。本次活動,我的關注點是:知識整合、意義對話、語篇教學。

複習課研討活動心得體會心得

關注一:知識整合

我聽了南城陽光中心小學劉小莉老師執教的五年級下冊Recycle 1 Period 2的一節課,該課以Travelling爲話題,分爲三站。

第一站:從談論學生timetable出發,再到介紹weekend plan,推出旅遊的計劃,帶出一個生活常識:旅遊籤必須先了解當地的季候天氣情況,巧妙地與Unit 2的知識銜接起來。

第二站:以“爭當小導遊”爲任務,先談論四季的天氣、活動,由季節轉到月份,通過猜謎,把月份單詞進行分類,“the first letter with ‘J’”, “ending with ‘ber’”等,然後通過閱讀教材中的短文,瞭解Canada的四季天氣及活動,最後再帶領學生到四個國家遊覽,瞭解世界各地的天氣及活動。

第三站:

劉老師的教學設計精細、巧妙,以Recycle 1 爲藍本,以Travelling爲話題,把Unit1 —— Unit3 進行了有機地整合,使各單元之間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關注二:意義對話

相信大家在學習對話時都會讓學生分角色對話,操練句型,但很少思考句型的語用功能是什麼?對話是在什麼情景下發生的?

鄧老師指出:五、六年級的Let’s Talk都是節選了對話的精華部分,對於對話的背景並沒有交代清楚,這些隱性信息需要我們在教學時挖掘出來並加以運用,使學生明白所學句型是在什麼情景下使用的。如下對話:如只是分角色表演,要求有點低,而且意義不大。

參加市複習課研討活動心得體會" TITLE="收穫與思考鈥斺參加市複習課研討活動心得體會" />

如果我們給學生提供兩種情景:“A —— Mike and Sarah are in the supermarket. B —— Mike is a vegetarian.”這樣學生的語言產出就豐富多了,心得體會《複習課研討活動心得體會》。

又如今天劉小莉的這節課,在最後語言輸出的環節中,她給學生提供了3中活動:1、Make a guide book;2、Make a report;3、Make a dialogue .3個活動的設計,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梯度分明,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選擇不同的展示方法,想這樣內容充實,貼近學生生活的對話,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語言綜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關注三:語篇教學

關於語篇教學多年前已有所提及,近年,語篇教學理念在詞彙、對話、閱讀等方面的探索與研究已漸趨成熟,對教學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鄧老師以今天的課例,給我們分析了語篇教學的優勢。對於語篇教學,鄧老師作了簡單概括,就是把我們的教學順序“倒過來”,先把最後的輸出放在最前面,作整體呈現,讓學生整體認知後,才學細節。她指出:目前,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教師經常把一大堆東西塞給學生,一到下課,學生只能徒手抱着零亂的知識回家了,結果只會是一邊走,一邊丟,揀了芝麻丟了西瓜,這就不怪學生的知識遺忘率高,請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爲。反觀,如果一上課,老師就給學生一個袋子,通過語篇整體理解、學習,讓他們把學到的東西放進去,下課時,就可以拎着回家了,整齊、歸一,需要使用時,就可以順手拈來。

帶着這種思維,鄧老師分析了大朗鎮水口小學的一節課例,她強調教師需要善用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等去創設情景,呈現語篇,不要過於依賴多媒體,而且最好是能夠通過聽的方式達到讓學生理解、明白的目的,而不一定要通過視覺的感知,聽的方式更能給學生驚喜與神祕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接受度。

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我的收穫是滿滿的,同時也帶給自己一些思考:

思考一:意識先行

意識先行,形式爲內容服務,這是鄧老師在不同場合都給我們滲透的一個觀點。鄧老師把我們在教學中的一些偏差現象比喻爲我們身上的小毛病,如果我們覺得身上的小毛病,不足以影響健康的話,我們是不會重視的,正如教學中的偏差現象不是沒有效果,只是低效,長此以往會抹去我們對教學的熱情,抹去自己上進的動力,讓自己陷入多技巧卻無成績或有成績卻無技巧的尷尬之境。如果我們想改,一種方法就是當小毛病積累到一定程度,對健康造成影響,我們就會重視並把它改掉,但這是被動的;另一種方法是我們人爲地把自己的小毛病放大,放大到自己無法接受的程度就自然願意改了,這是主動的。所以,想不想改變,是意識說了算。

思考二:聽說先行

說、寫屬於輸出能力,聽、讀屬於輸入能力,課標之所以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定位爲“聽說讀寫”,是遵循了學生語言掌握得規律的,因此,我個人認爲,但凡需要寫的,應該先讓學生說;但凡需要學生通過閱讀去理解文本的,可以通過聽的方式去完成。

不少老師受應試的束縛,陷入了“唯技巧論”的誤區,認爲通過精做練習可以鍛鍊答題技巧,提高能力,結果我們發現學生越來越沉默,當哪一天需要學生輸出時,學生沉默寡語,於是就扣上了“高年級的孩子就是懶得動口”的帽子,顯然教師並沒有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爲。語言需要在表達中自然習得,切勿讓學生學習“啞巴英語”,扼殺了學生感受語言魅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