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書心得體會1

暑假中,有幸拜讀了由雷玲老師主編的《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一書,讓我得以在家中領略名師的風采,感受名師們的課堂教學藝術。這本書作者針對當下教育現狀,主要向我們講述了學數學名師的教學藝術方式。主要內容包括劉可欽: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潘小明的課堂人生;華應龍: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徐斌:課堂的樸素之美;林良富: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錢守旺: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夏青峯的課堂追求以及田立莉:爲學生所需而教。品讀着八位名師匠心獨具的教學案例,感受着他們對數學課堂和數學教學的獨特理解與個性詮釋,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劉可欽老師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更使我受益匪淺。

在工作過程中,我看過許多熱鬧的課堂教學場面,也曾非常羨慕別人課堂環節設計的巧妙、課件演示的精妙、課堂氣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這些令我羨慕的元素統統的搬到了自己的課堂上,併爲此沾沾自喜。但浮躁過後,待我冷靜下來思考時,卻發現除了當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之外,留給學生的持久影響卻很少。於是我常常思考,數學教學中我要追求的是什麼?書中劉可欽老師的話語讓我茅塞頓開。作爲教師我們要關注重視的是能給學生持久影響的常態課教學,要着力提高常態課的教學質量。

劉可欽老師的課堂樸素而不乏機智,用樸實而充滿人文情懷的語言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自由的發揮,關注每個孩子的心靈感受。比如劉老師把“某某同學說得很好,誰能比他說得更好?”這樣的話換成“某某同學讀得相當好,還有誰也想試一試?”讓每一個站起來的孩子都能夠體面的坐下來,老師在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礎上,充分讓學生表達,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真實的課堂擯棄演練和作假。真實的課堂應該面對學生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真實的課堂不能無視學生的學習基礎,把學生當作白紙和容器,隨意刻畫和灌輸;真實的課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問一答,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實的課堂更不能課前操練,課中表演,少數參與,多數旁觀。現在的課堂不能只是關注知識的接受、能力的提高,還要關注學生課堂教學的感受。人生得意,讀了書,你不至於忘形;人生失意,讀了書,你不至於沉淪。

讀着此書,感受着名師們精湛的數學教學藝術和各具特色的教學風格。豁然發現名師們的數學課堂,追求的是“在樸實中彰顯智慧、在無華中尋求發展”。生命課堂、和諧課堂、魅力課堂、理想課堂其實都一樣,返璞歸真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纔是真實的課堂。數學課堂教學就應該面對學生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還學生以真實的課堂,讓我們的數學課更常態、更有效!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書心得體會2

在噹噹網輸入“小學數學”幾個關鍵字,立刻出現一串相關書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隨即在第一時間買下它。懷着幾許欣喜、幾許期盼,我打開了這本書!隨着閱讀的不斷深入,如身臨其境,感受名師的精彩課堂。我越發覺得閱讀此書若品茶,總有淡淡清香。

書中講述了“劉可欽: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潘小明的課堂人生;華應龍: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徐斌:課堂的樸素之美;林良富: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錢守旺: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夏青峯的課堂追求以及田立莉:爲學生所需而教。”品讀着八位名師匠心獨具的教學案例,感受着他們對數學課堂和數學教學的獨特理解與個性詮釋,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潘小明老師的課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淺。

潘小明老師的教學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一、研究學生,爲學生學習心理把脈

潘老師認爲,教師在教學前只有十分清楚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尚未獲得那些學習經驗,才能開始新知識的傳授;只有清楚起點在哪裏,才能滿載新知識的船停靠。但是教師不能停留在瞭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還必須預見學生將會用怎樣的方式去學習新知識。只有對學生會怎樣學有所預見,老師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

  二、誘發爭議,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感悟真知

顧汝佐這樣評價潘小明老師——“喑於提供機會讓學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潘老師的又一亮點就是善於誘發爭議,讓學生潛在的錯誤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靜敏銳,引導學生“自拔其根”

潘老師十分重視在學生感受、體驗之餘,引導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數學知識、數學思想的高度。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讓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教師必須提供合適的情景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活動過程,並適時進行引導。潘老師認爲在學生經過一番自主探究之後,引導學生“回回頭,看看走過的路”,進行不同方法的比較,使學生深深體悟到“策略比結果更重要”,實現由關心題目結果向關注解題策略的轉化。

  四、鈍感激情,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教師在課堂的激情會感染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幽默的語言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有助於師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識,而老師適當的鈍感,更能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潘小明老師在這方面是很有造詣的。

這就是潘小明老師鮮明而靈動的教學藝術。課堂是他平實的人生,孩子是他靈動的生命。

閱讀此書時,有幸走進“吳正憲名師大講堂”,近距離聆聽這位上海特級教師潘小明執教的《圓的認識》,心中充滿了興奮。這次活動使我對潘老師的教學藝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不得不佩服,潘老師對學生學習心理的脈搏的把握。對於孩子們遇到一個數學問題會怎麼想、怎麼做,他能估計得到,有預見性,作好啓發引導的準備。在《圓的認識》這節課,潘老師準確地抓住了數學中的“圓”與生活中對圓的認識的差距來研究什麼是圓,通過學生畫圓時出現的偏差來感知圓心、半徑,通過提問一個用繩子和一個用圓規,工具不一樣爲什麼都能畫成圓?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圓的含義。

唐代詩人杜牧有句名言:“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說學習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只顧形式上熱熱鬧鬧,要尋根究底。數學教學更應該如此。數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正因爲它抽象才具有應用的廣泛性。潘老師善於在學生感受、體驗之餘,引導他們上升到數學知識、數學思想的高度。在他的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多,有時也很熱鬧,但他自己卻很冷靜,抓住一切機會突出數學思想、方法,哪怕是細微之處也從不放過。如,潘老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在正方形紙中畫一個最大的圓,肯定用學生對摺的方法確定圓心、半徑後。利用學生對摺兩次的正方形紙,用剪刀一剪,打開。拋出問題“這是圓嗎?講出道理來”。學生很容易地說出“這不是圓,因爲有棱角,是多邊形。”追問“那圓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詮釋着圓——“圓是曲線圍成的,沒有棱角,均勻飽滿的”潘老師繼續追問“那圓上不可能有線段,與以前的圖形不同,那它爲什麼沒有棱角?爲什麼飽滿均勻?”學生很自然地感悟到,因爲半徑都相等。此時,潘老師舉着正方形紙說“如果,我再折,再折……剪會怎麼樣?”“無限向圓逼近”沒有老師的刻意引導,一切是那麼自然,極限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就浸潤其中了。妙哉!

靜下心來仔細品味,認識圓的過程,不正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生活概念運動到科學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和數學概念的過程嗎?不管是導入部分,還是新授、練習,都不是隻圖表面的.熱鬧,教師緊緊抓住教學內容的本質,抓住了本質,也就凸現了數學教學的本色。

課後主持人對學生進行了訪談。學生都很喜歡這樣的數學課。一個學生這樣形容潘老師的課——“聽潘老師的課,就好像有一個紗簾,紗簾背後是我們要學習的知識,潘老師不是直接把知識拽出來,而是請輕輕掀開一點,引導我們思考探索知識。”是啊,在這節課,正是因爲潘老師充分挖掘教材空間,透過顯性的知識,挖掘數學思維、數學思想方法,把握數學本質,才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如何能“輕輕掀開一點紗簾”,引導學生的思考探索?潘老師的教學藝術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細細品味、思考、借鑑。感謝《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讓我走進潘小明老師,感謝潘小明老師的教學藝術促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教學的路有多長,行走着的探索就會多長。我會爲和孩子們的生命一起在課堂上閃出靈動的光芒而不懈努力!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書心得體會3

本學期,我讀了《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一書。讀完後,我撫摸着書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書中介紹的八位小學數學名師精湛的教學藝術,深深的感到這本書對我的教學工作太受啓發了,對我的教學工作太有幫助了。一些在平時教學中遇到的疑惑也在讀書的過程中得到了解決。讀了這本書,突然發現自己欠缺的東西太多太多,太需要學習了。

書中介紹了劉可欽、潘小明、華應龍、徐斌、林良富、錢守旺、夏青峯、田立莉等八位小學數學名師的教學藝術和所具有的教學特色,並列舉了一些經典課例和教學片斷,以及每位老師的教學感悟等等,這些都給我以很大的啓發。

書中介紹的每一位名師都有着自己獨特的課堂教學風格。如劉可欽老師的課堂樸素而不乏機智,用樸實而充滿人文情懷的語言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自由的發揮,讓每一個站起來的孩子都能夠體面的坐下來,老師在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礎上,充分讓學生表達,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潘小明老師的“擡起頭,往下看”的說法形象的說明了潘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風格。擡起頭關注學生、瞭解學生,往下看要透過數學知識的表面去發現並抓住支撐着數學知識的數學情感,讓學生親歷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不僅獲得紮實的知識技能,而且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數學,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數學課。還有華應龍老師的“和諧”的教育教學藝術,徐斌老師的追尋真實有效與互動生成的課堂,林良富老師的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的課堂魅力,錢守旺老師提出的在新課程背景下一節好課的五個特點:“新”、“趣”、“活”、“實”、“美”,夏青峯老師的一切服務於學生的學習的課堂追求,田立莉老師的爲學生所需而教,所有這些都對我深受啓發,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八位名師,也許他們有着不同的教學風格,但是他們都有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髮自內心的關懷,時時處處爲學生着想,這正是他們獲得成功的前提。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這些老師之所以能夠成爲名師,是因爲他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都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也只有保持對教育事業的這份熱情和執着,做到了這份堅持和追求,在課堂上使學生能夠真正的獲得發展,使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纔有可能在教育教學崗位上開闢出一些屬於自己的天地,從而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書心得體會4

這段時間有幸拜讀了由雷玲老師主編的《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一書,書中介紹了8位小學數學名師的教學藝術和所具有的教學特色,並列舉了一些經典課例和教學片斷,以及每位老師的教學感悟等等,讓我領略了名師的風采,感受了名師們的課堂教學藝術。

這本書作者針對當下教育現狀,介紹了每一位老師獨特的課堂風格,如徐斌老師葆有一顆童心:努力做學生的好朋友,德國弗來堡師範大學海納特教授在《創造力》一書中寫道:創造性教學的一個特徵是,教師儘量關懷學生的學習,努力使自己返回到學生階段,也就是開始一個倒回的過程,這樣他纔有可能把自己與學生看成一致的,並使學生把他視爲同一類人。這是徐老師談到數學教學時經常引用的一句話。他深知,要教好孩子,你首先得自己成爲孩子;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要去親近學生,用自己一顆永遠不老的童心去打動學生。徐老師經常是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男教師教小學低年級有較大的難度,爲此,徐老師揀來兒童電視節目主持人鞠萍和上海青年播音員陳燕華講故事的磁帶,並進行深入研究,他發現她們的語言短句子多,生動形象,清新親切,如話家常。一段時間,他規定自己每晚至少用耳機聽上兩小時,並一遍又一遍地模仿。他還找來省內外知名特級教師的上課錄像,反覆看,仔細學。工夫不負有心人,大運動量的強化訓練對他幫助很大,他的語言風格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和孩子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了,孩子們也越來越喜歡上他的數學課了。

在徐老師的課堂上,他總是努力以學生的大朋友的角色出現,設計了種種遊戲,以開放的形式,在玩中學習,在玩中領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激發,創造慾望得以滿足,學習信心得以增強,合作意識和個性也得到充分地發展。

在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看過許多熱鬧的課堂教學場面,也曾非常羨慕別人課堂環節設計的巧妙、課件演示的精妙、課堂氣氛的火爆,甚至曾把眼中這些令我羨慕的元素統統的搬到了自己的課堂上,併爲此沾沾自喜。但浮躁過後,待我冷靜下來思考時,卻發現除了當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之外,留給學生的持久影響卻很少。於是我常常思考,數學教學中我要追求的是什麼?書中徐斌老師的教學案例讓我茅塞頓開。

讀着此書,感受著名師們精湛的數學教學藝術和各具特色的教學風格。名師們之所以能夠成爲名師,是因爲他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都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追求的是生命課堂、和諧課堂、魅力課堂。

作爲教師我們要關注重視的是能給學生持久影響的常態課教學,與學生打成一片,要着力提高常態課的教學質量。返璞歸真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纔是真實的課堂。作爲一名教師要有自己的人生座標,要不懈的追求,靜心的讀書,潛心實踐,悉心反思,讓我們的數學課更常態、更有效!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讀書心得體會5

《小學數學名師教學藝術》裏面收集了許多數學界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經典課例、個人觀點、對於課堂教學理念的解讀與講述。田立莉校長的爲學生所需而教是樂的觀點深有體會。

  一、知學生所需做學生

把自己當回學生,真真切切地當回學生,你纔會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心理,理解學生的多情,理解學生的出格,理解學生的差異。繼而,在課堂上就會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你的教學思想將是開啓學生心智,引導學生探究,喚醒學生思維,濡染學生身心的數學精神;你的教學行爲將提升學生理解數學價值,最終使學生的心充滿着——數學美麗。

作爲教師的我們也是從孩童時代走過來的,但此時的我們大多都早早忘記了那時的我們需要什麼,孩子的渴望、天真、大膽、毫不掩飾的想法,往往被老師“駁回”“視而不見”“喧賓奪主”,作爲教師,我們更多的應是理解、寬容,向田老師說的,真真切切當回學生,爲學生的“不是”喝彩!某位老師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把7個蘋果平均分在2個盤子裏,問每盤幾個?還剩幾個?”大部分學生通過操作得出答案。列出算式:7÷2=3(個)……1(個),突然有位學生站起來說:“沒有剩,只要把剩下的一個蘋果用刀切成兩半,放在2個盤子裏,這時每個盤子裏的蘋果是3個半。”我們的小朋友說的多有道理呀!只是要讓他們用一個數表示3個半,他沒辦法做到,但這是新的問題,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珍貴啊!”其實這就是數學知識的擴展,是以後學習分數、小數產生的背景,是以後老師想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啊!只要我們稍作分析,學生就如獲至寶,他們期待着什麼時候能學到分數、小數,分數、小數又是怎樣的一種數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們:多傾聽學生的心聲,期待學生吧!

  二、爲學生所需做老師

我是誰?我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創造者,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幫助者,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者,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決策者。

課堂教學改革以來,我們的課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再是以前的“滿堂灌”,而是“參與”“組織”“合作”“引導”。從“學講課堂”中,我們發現:教師已經退居幕後,自覺退到教師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小組討論期間,專心聆聽,但不干涉小組活動,當小組學習進程停滯時,教師才加以干預。教師知而不答。聽一位老師執教《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一課時,教學過程中有學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那麼大杯的容量就是小杯的3倍。爲什麼可以這麼轉換?”此時學生有疑問時,教師有意避而不答,能巧妙利用其餘學生的講解找到答案,學生的知識潛力得到充分發揮。教師的適當干預。小組討論展示時,當一組彙報一種方法後,王老師說:“還有其它方法嗎?”這時有同學又介紹了方程的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展示,及時總結板書提問,使學生對解決問題策略——假設有更深入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