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文祕知識 > 市農村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企劃文案

市農村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企劃文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市農村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企劃文案

市認真貫徹落實全省新農村省級重點示範村建設現場會議精神,未雨綢繆,超前規劃,制定了新農村建設十二五規劃。
在指導思想的定位上,該規劃突出中心村建設,堅持“一併”(適當合併鄉鎮、村屯)、“兩建”(建設小城鎮、建設中心村)、“三靠攏”(引導農民逐步向城鄉結合部靠攏、向小城鎮靠攏、向中心村靠攏)、“四個支撐”(以產業項目爲支撐、以土地規模經營爲支撐、以勞動力轉移爲支撐、以土地置換爲支撐)、“五個示範帶”(以鐵鋒區扎龍溼地、昂昂溪區俄羅斯風情園、碾子山區蹬山漂流爲主的新農村旅遊示範帶;以依安縣豐林村、拜泉縣整潔村、自治村、克山縣新興村爲代表的新農村整村推進示範帶;以富拉爾基區、建華區爲主的新農村城鄉一體化示範帶;以甘南縣興十四村爲代表的新農村科技園區示範帶;以泰來縣江橋鎮、富裕縣富路鎮、依安縣依龍鎮爲主的新農村小城鎮建設示範帶),加大推進力度,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在建設目標確定上,該規劃提出,力爭到2015年,全市村數由現在的1269個撤併到869個,其中新建小城鎮達到32個;屯數由現在的7877個撤併到 5100個,其中新建中心村1500個;中心村和小城鎮基本實現新農村建設初步目標。全市整鄉推進67個鄉鎮、整村推進485個村,合併450個行政村,撤消1500個自然屯。
  在措施保障上,該規劃重點強化以下措施。
  1、調整完善規劃。要按照“三個靠攏”、“一併一合一撤兩建“的要求,重新調整今後新農村建設的規劃。一是要堅持以縣爲單位的整體性。在充分論證確定撤併掉多少個村、多少個屯的基礎上,重新進行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要按照直徑不超過15公里的範圍,大體上3個村左右建設一箇中心村。二是要堅持規劃的長遠性。圍繞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這個根本來科學規劃,既要考慮農民經濟承受能力,也要考慮長遠適用性,力爭一步到位。三是要堅持規劃的統一性。要從規劃入手支持中心村的發展壯大、控制或限制遠、邊、小、窮、差的自然屯無序發展,引導農民集中到中心村和小城鎮。四是要堅持規劃的科學性。要儘可能圍繞城邊、鎮邊、路邊、山邊、水邊建設中心村和小城鎮,充分發揮其有利於經濟發展,打造“五邊經濟”,又利於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還利於資源整合,防止社會事業重複建設。在規劃過程中,不僅要規劃道路空間,還要規劃綠化帶、人行道等環境設施;要注重生活區、養殖區、工業區、服務區的合理分區設置。五是要堅持規劃的多樣性。在規劃中心村和小城鎮的建設模式上,要以節約土地、方便生活、有利於各項社會事業爲標準,因地制宜確定中心村和小城鎮建設模式,要以建樓爲主,不強求一律,力求百花齊放、各具特色、別具風格。
  2、抓好中心村建設。要選擇一些經濟基礎較好、村級班子戰鬥力較強、交通便利、羣衆積極性較高的村先行建設,積累經驗,指導全市。要組織幹部深入基層、深入羣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等新聞媒介廣泛宣傳,使新一輪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部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要利用各種有效形式,大力宣傳全市新農村建設的兩並兩建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和成功經驗,營造新農村建設的濃厚輿論氛圍,引導全市廣大幹部羣衆自覺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來,形成全市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良好局面。
  3、完善配套服務。對“兩並兩建”的村,要在農民建房補助和自來水、道路、能源、教育、衛生、土地整理等項目建設制定優惠政策扶持,鼓勵和引導農民積極參與;要在規劃、技術等方面提供服務;要打破條塊和部門分割的狀況,加強部門間的協作與配合,整合各類資源,使資金、項目打捆使用,進一步強化部門服務,形成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合力。
  4、強化基礎建設。重點抓好涉及民生“八大工程”。一是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切實解決農村吃自來水困難問題。二是通村公路工程,解決出行行難問題。三是泥草房改造工程,努力提高農村住房磚瓦化率。四是農村能源工程,確保新型、大型能源的迅速、廣泛應用。五是農村醫療保障工程,解決好農村就醫難問題。六是農村教育工程,解決好農村就學難問題。七是農村扶貧開發工程,使全市新農村建設得到均衡推進。八是環境治理工程,做到村屯綠化、廣場亮化、路面淨化。
  5、整合資金要素。努力構建新農村建設的多元化投資格局。要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發揮其建設的主體作用,自覺的加入到中心村和小城鎮建設中來;要加大公共財政支農力度,把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公共設施和基礎建設納入各級財政支出範圍,不斷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投入,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用好國家的支持政策和資金,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堅持資金打捆使用、性質不變、各記其功的原則,集中資金辦大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事業建設。各金融機構都要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增加基礎設施、農民住房、農村助學等貸款投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