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石壕吏說課稿(通用6篇)

石壕吏說課稿(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作爲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石壕吏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石壕吏說課稿(通用6篇)

石壕吏說課稿篇1

一、說教材

(一)出處:出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本文是一篇教讀課文,本單元主要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反覆誦讀課文,領會他們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這個單元還有《桃花源記》、《短文兩篇》、《核舟記》和《大道之行也》。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以及本文特點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學目標定爲:

1、認知目標: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能力目標:理解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本文的精煉語言。

3、情感目標: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

4、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是準確流暢地背誦本文。

二、說學情

(一)學生對詩人的憂國憂民的感情只是一般性的理解,沒有深刻的感受。

(二)在領會詩中精煉語言上還有待於老師的點撥。

三、說教法

(一)創設情景、投入情感法。因爲八年級學生生活閱歷、社會閱歷都較淺,對詩人的憂國憂民的感情只是一般性的理解。

(二)探究發現型教學法。自主探究詩中精煉的語言、巧妙的構思。

四、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聖陶老先生也說:“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爲重要。

從授課對象看,我教的是八年級的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特點是文言文知識不夠豐富,因此,在學法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自主學習法和情景感知法兩種學法,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因此,在教學時我做了一下兩方面的設計。

(一)自主學習法。指導學生以自學爲主去把握知識,比如我讓學生藉助註解、查工具書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安史之亂後),以及讀懂課文大意。

(二)鑑於學生感受詩歌意境和語言方面尚有很多不足之處,教師要加強指導。

五、說教學過程

結合課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程序的: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愛國詩人。本文展現了他怎樣的愛國感情?在聽錄音時,注意配景樂曲與詩歌的感情基調的吻合。

說題目的。讓學生整體上體會詩歌的頌與痛的感情交織的情感基調,以便與詩人的思想產生共鳴。

(二)(憶一憶)回憶作者杜甫相關信息

(三)(讀一讀)通過多種朗讀形式(範讀、抽學生單獨朗讀、學生齊讀)指導學生對《石壕吏》進行朗讀。其目的就是希望學生通過讀去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並進而去體會詩歌的意境。

(四)(譯一譯)要求學生在讀的基礎上藉助於課本註釋和古詩文背誦這一教材來疏通文意,把握重點詞語的含義。

(五)(悟一悟)這一步要求學生在領悟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去感悟作者的情感。首先給學生播放了有關“安史之亂”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從中感受整個時代的苦難。其次,我帶領學生結合課文去感受詩中老婦人一家的苦痛。(問題:老婦人一家的“苦”體現在哪些事當中?)最後,我和學生一同來回顧詩人杜甫的一生的經歷和情懷,去體悟詩人內心的苦悶。

(六)(誦一誦)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就是要檢查一下本課學習目標中背誦目標的達成情況。

六、說反思

(一)體驗深刻獨特。本節課,我把整個教學環節設計成“憶一憶”“讀一讀”“譯一譯”“悟一悟”“誦一誦”幾個環節,這幾個環節既獨自存在又融爲一體,讓整個教學條理清晰,學生易於接受。

(二)環節教學中,我在“悟一悟”“誦一誦”這兩個環節的處理上不夠合理,時間顯得有點兒緊,內容處理很是倉促。

石壕吏說課稿篇2

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充分理解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人格的偉大

3、改寫並表演詩歌,體味詩歌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教學設想:

學生反覆誦讀,品味感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難點:體會老婦的話對錶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程序與策略:

一、導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從此走向衰落,759年唐軍在鄴城大敗,數十萬人死傷殆盡,唐軍退守河陽,到處抓人以補充兵源。詩人被迫離開洛陽,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看到的盡是妻離子散、離家別土的悲劇,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段經歷寫成的。

二、準確朗讀詩歌

1、略微補充些文學常識(古體詩、“三吏”“三別”)

2、聽範讀,注意節奏起伏

3、注音:吏逾鄴戍咽嫗泣

4、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三、疏通詩意、把握內容

1、速讀詩歌,解釋重要詞語,理解詩意

2、提出疑難,共同討論解決

3、分別用一個對偶句概括詩歌內容和主旨(討論)

四、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朗讀詩歌,尋找詩中意味深長的詞句並分析意境(練習)

五、體驗反思

1、有人認爲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2、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最想對差吏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六、小結、佈置作業

1、閱讀杜甫“三吏”“三別”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寫成劇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立於善於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

石壕吏說課稿篇3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初步瞭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2、理解詩歌內容及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準確流暢地背誦這首詩歌。

3、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喚起學生深入思考的意識,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於景的表現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多種方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節奏,感知詩歌的內容,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合作探究法3、活動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第一單元中我們學習了一組有關戰爭題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疾苦。反映戰爭的文學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學作品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詩歌。他的詩歌立足於現實,廣泛而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這一題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濃郁悲壯、語言瑰麗,成爲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峯,在文學上起着繼往開來的作用,杜甫則被後世尊爲“詩聖”。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2、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和情節生動而流傳得最廣。

三、出示目標

1、熟讀、背誦全詩。

2、體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蘊。

四、朗讀詩歌,感悟內容。

1、老師範讀,學生聽讀,注意感情的表達。

2、給生字正音。

逾鄴戍嫗咽

3、採取學生自讀、同桌互讀等多種方式朗讀詩歌。

4、小組討論,理解詩歌大意。

5、指名學生複述故事。

五、問題探究,深入理解。

小組討論以下問題,並由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其他學生補充。

1、按照故事的發展過程,這首敘事詩可分爲幾個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是故事的開端。

二(2—3):故事的發展和高潮。借老婦人的口述,寫出戰亂給這一家帶來的遭遇。

三(4):故事的結局。暗示老婦已被帶走,老翁回家,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

2、該詩開頭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用原詩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爲什麼不說徵兵?而捉人爲什麼在夜裏?官吏來捉人時,老婦幹什麼?

明確:當時朝廷腐敗,讓百姓負擔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時徵兵性質已變,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反抗,無法“捉到”,夜間“捉人”,可見手段之狠毒,又可見人民處境之艱難兇險。

4、詩的二三段所敘述的故事從何而來?從哪句可以看出?

明確:是隔門聽來的。“聽婦前致詞”裏的“聽”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體部分是“吏”與“老婦”的對話,老婦的回答是從幾個方面來說的?

三個方面

第一:服役慘景:“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請從吏夜歸。

6、從詩題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中對差吏描寫很少,作者爲什麼這樣安排?

詩人明寫老婦,暗寫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詩人一向憎恨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繫,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爲此作出犧牲。正是出於這種考慮,他讚揚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而對統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儲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從老婦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現嗎?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展示。

8、這一首敘事詩表現了什麼主題?

這首詩通過敘述差吏趁夜間捉人服役、連老婦人也不放過的見聞,表現了詩人對安史之亂中百姓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

六、學生活動

分小組把這一首詩歌改編成一幕短劇,並作表演。

七、再次朗讀詩歌(會背誦的同學可以脫離課本)。

八、佈置作業:背誦並默寫全詩。

石壕吏說課稿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整體感知課文,瞭解杜甫詩歌“詩史”的特點。

4、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課前準備】

關於戰爭的圖片及關於石壕吏的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戰爭圖片,問:戰爭會帶來什麼?

(通過這個問題導入今天的古詩——《石壕吏》)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讓學生嘗試圈點疑難字詞)

注意重點字詞:

逾牆走:越過牆逃跑一何:多麼

戍:防守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絕:沒有

幽咽:隱約、輕聲地哭。猶得:還可以

2、給文章定朗讀基調: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朗讀語氣該是怎樣?

明確:(悲憤沉鬱)

3、投入感情再次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本人感覺詩歌的學習必須從朗讀入手,好的朗讀是進入“情”的關鍵,進入“情”後才能更好的理解認識作品。因此這個環節是本節課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激發學生興趣和下個教學環節的重要鋪墊。】

三、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思考: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

明確:捉人

2、爲什麼捉人?捉何人?老婦人又是怎樣的一個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爲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多媒體展示寫作背景)

明確:通過了解背景後重點介紹杜甫是將途中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複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再者結合當時時代背景介紹杜甫的詩爲什麼稱是“詩史”。

4、主要內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頭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1)第一段交待了什麼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2)研討:a、爲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b、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當時的時代氣氛。

兵荒馬亂雞犬不寧

總結;一段爲後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3)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併爲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啓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着回答縣吏的怒呼。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是全詩的開端,本人在這裏介紹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及設計一些簡單的小問題,目的是讓學生能準確的把握住當時的時代氣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

四、即興發揮,深入理解

(1)、把吏和婦人的對話用現代文的方式陳述(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總結: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裏也達到了高潮。

(3)最後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後會有怎麼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哭訴時間長,可以看出縣吏的兇狠。如聞二字一方面老婦這家的悽苦絕望,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老婦被帶走後這家到底會怎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是事件的結局。

(4)、總結性研討:

a、吏和老婦的形象。

明確:吏(蠻橫兇狠)婦(悽苦悲傷)

b、文章結構

明確: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設計意圖:這部分本人認爲老婦與吏的對話是本節課的重點,所以設計了兩個帶有趣味性的學生展示環節,目的是在互動中化繁爲簡,從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觀的呈現出來。再者結尾部分通過本人啓發性的情感引導來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五、小結

通過這首“詩史”詩,我們可以想象下老婦被帶走後在軍中的生活,再試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會是什麼樣子?他們還能再見面麼?因此,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業

1、背誦。

2、續寫。

石壕吏說課稿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的相關作品及其憂國憂民的情懷,瞭解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2、學習詩歌通過敘述和對話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點)

3、感受並同情底層人物命運的悲慘,體會詩人複雜矛盾的心理活動,反思造成這一悲慘現實的社會原因。(難點)

[教學內容]

導入:明朝學者陸時雍在評《石壕吏》時這樣說:“其事何長!其言何簡!”,說詩人杜甫用極其精練的語言給我們講了一個比較複雜的故事,請同學們先聽範讀,在聽讀時不妨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誰的故事、怎樣的故事呢?

1、聽讀——

提醒學生邊聽邊想象人物、整理情節,準備複述故事。

提示:複述時請注意:時間、地點、人物、情節。

(可以讓學生在聽讀同時在書上圈劃相應的重點字詞,可以根據範讀也可以據自己理解來劃。這樣可爲下一步的誦讀做好準備。)

過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學生邊說,老師邊板書:“我”、差使、老翁、老婦、孫母、孫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場順序)

2、品讀——

各用一組詞語概括人物形象,或表達自己對人物形象的感受與判斷,並結合課文談談理由。也可以此帶動對詩歌的理解,解決閱讀鑑賞的基本問題,如詩句理解等。(有關背景等知識可隨機講解)

差役:涉及到的語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襲,如狼似虎,凶神惡煞,氣勢洶洶,盛氣凌人,飛揚跋扈,可恨,可惡,可氣。設問:石壕吏爲什麼這麼兇惡?有沒有可能不兇惡?

老嫗:涉及到的語句“老婦出門看、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出門周旋,驚恐萬分,可憐,可敬,敢於出頭,富有犧牲精神,顧全大局。設問:老婦“苦”在何處?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誰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語句“老翁逾牆走、獨與老翁別”——倉皇翻牆,逃跑避難,可憐,慚愧,無奈。問: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縮嗎?如果他知道差役連老婦都抓的話,他還會逃走嗎?

孫母:涉及到的語句“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如聞泣幽咽”——悲慘,家破人亡,衣不蔽體也是食不果腹,夫離婆散。

孫子:涉及到的語句“惟有乳下孫”——可憐。他對眼前所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他長輩們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對他來說還太過久遠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時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戶人家。涉及到的語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語聲絕、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無奈、不滿、沉痛、悲哀、同情——對捉人無奈,對差役的兇悍不滿對朝廷無能的不滿,對戰爭對人民造成的災難同情之餘有沉痛有悲哀。設問:詩人爲何沒有出來橫加阻攔或仗義執言?是懦弱嗎?大敵當前,國家岌岌可危,徵兵也是無奈之舉,這也是詩人既憂國、又憂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國難當頭,需要補充兵力資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極其困苦,且已無兵可徵。

小結:是戰亂給人民帶來了如此深重的苦難,朝廷的無能是悲慘現實的根本原因。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沉重情緒讓我們感同身受。

以上我們通過具體語句的分析加深了對人物對詩歌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誦讀。

假使你就是詩歌中的“當事人”——作者或老婦等,你會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

3、誦讀——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動與言行表現,以及作者對不同人物的情感態度。

學生個別讀。

提示:個別語句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牆走”一句應讀出恐慌,語速稍快,“吏呼一何怒”應讀出差役的氣勢洶洶,語氣加重,“婦啼一何苦”應讀出老婦的悽苦,語速稍慢,“夜久語聲絕”、“獨與老翁別”應讀出作者的複雜情緒等。

過渡:下面請同學們就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語言表達或具體詞句的理解等方面質疑。

4、議讀——

細節討論與質疑問難。交流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和困惑,主要探討一些相關的疑點。

提示:

(如學生提不出問題,教師來提,如:故事發生的季節是“春天”,在一個應是生機勃勃,萬物勃發,春意盎然的季節,卻是發生了一個如此悲慘的故事,兩相對照無意中是個反襯啊。若“品讀”這個環節已經大部分解決了這些問題,則這一環節可略過)

5、讀寫結合——

這是敘事詩,敘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開是從杜甫的視角看過去的。請同學們嘗試轉換敘事角度重組故事。

(1)如果從老婦的角度敘述故事,應該怎麼敘述?

(2)如果從老翁的角度敘述故事呢?

(3)如果從石壕吏的角度敘述,又會怎樣?(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這樣橫暴無禮?)

提示:交流並評價重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這是第一課時的作業,考慮到課上的時間問題,放到課下完成,課上用來交流。可能學生在初讀課文時並不能很好的把握課文,但通過改寫可以促進他的理解,同時初讀的體驗也是很寶貴的。)

石壕吏說課稿篇6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彙,熟讀、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3、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通過比較,瞭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瞭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直接進入新課講解。(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誦讀。

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提示是古體詩,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1)學生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2)聽讀課文錄音。

(3)選一學生讀,師生點評。

(4)全班齊讀。

2、感知詩意。

方法: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釋字詞的意思。(學生搶答)

投:投宿逾:越過一何:多麼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猶得:還能夠

絕:沒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

(2)學生質疑字、詞、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圖片,學生討論。

1、這首詩寫了一件什麼事?你把這件事告訴大家。

2、寫了哪些人物?你認爲這些人怎麼樣?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三、質疑

1、學生自由質疑。(從詩的情節內容入手)

2、教師引導問題,加深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詩人同情老婦的遭遇,可一言也未發,最後走時也沒對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詩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孫母”,而帶走“力雖衰”的老婦,原因是什麼?

3、石壕吏爲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親身經歷了這件事,你感覺到他的心情如何?我們應用怎樣語氣來讀呢?

2、學生齊讀。

3、你認爲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可從內容、構思、語言上分析)

①情節生動

②構思巧妙

③語言精練

4、與《望嶽》詩比較。(從內容、構思、語言上進行比較)

5、這首詩與前面的《望嶽》比較,風格完全不同,想想:一個作者寫出兩篇完全不同風格的作品,爲什麼?

①圖片:唐代兩幅畫面。

②歸納: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我們的寫作素材要來自於生活,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書:文學生活

③杜甫的詩歌反映生活,揭露社會現實,所以有“詩史”之稱。讀杜甫的詩可以瞭解當時的社會現實。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1、《石壕吏》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思想

2、瞭解了杜甫詩歌的不同的風格。

3、知道了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

六、作業

1、閱讀杜甫詩歌,進一步理解他詩歌內容和風格。

2、背誦本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