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語文八年級《浪之歌》說課稿

語文八年級《浪之歌》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八年級《浪之歌》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八年級《浪之歌》說課稿

語文八年級《浪之歌》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介

《浪之歌》與本單元的其他文章一樣,也是散文詩,主要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在這首散文詩裏,海浪被詩人賦予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裏融入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爲人世世界的守護者。

2、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知識目標:積累“執拗、憔悴、饋贈、真諦、海誓山盟、長吁短嘆”等詞語;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標: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把握詩文的節奏和美妙的意境,並從中理解詩歌的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悟詩中閃爍着的理性光輝,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編寫思路、結構特點及重點難點

不同於真實世界,在這首散文詩裏,海浪首先是作爲“海岸”的情人出現,前四節裏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律動中與愛人難捨難分。接下來,這個女性形象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爲人間世界的守護者。在這裏,海浪已經幻化爲詩人自己的形象。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情感內涵;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二、說學生

散文詩的內涵較深沉,對初二的學生來講,要理解難度較大。但由於學生生活在海邊,對大海、對海浪比較熟悉,學習本文,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重點突破。

三、說教法與手段

依據新課標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對於詩歌,朗讀尤爲重要,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2、自讀探究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發揮集體的力量,自主學習,探究詩歌的內涵。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分鐘

同學們,你去過海邊嗎?你看過海浪拍打海岸與礁石的情景嗎?在你的眼中與心中,海浪是個什麼形象?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他的散文詩《組歌》中爲我們塑造了關於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與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處?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浪之歌》。

(本導語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能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檢查預習:3分鐘

讀準字音和解釋詞義

(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爲後面理解詩歌的內容做鋪墊)

(三)整體感知:6分鐘

學生聽配樂朗讀後思考:作者筆下的海浪是怎樣的形象?

(學生通過聽讀,將作者筆下的海浪與自己心中的海浪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爲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深入探究:13分鐘

1、作者對海浪賦予怎樣的感情?

2、你從文中哪些詩句體會到這種情感?

(逐層深入,引導學生更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內涵)

(五)協作質疑:10分鐘

我們對詩歌的情感已經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了,但詩歌的語言有時難以理解,對這首詩,你還有什麼疑惑呢?

小組討論解決,全班交流。

(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鐘

引導學生仿寫課文中的詩句。(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七)小結:2分鐘

(八)佈置作業:2分鐘

1、仿寫詩句

2、預習《雨之歌》

五、板書設計:

浪之歌、紀伯倫

海浪、博愛者

語文八年級《浪之歌》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的整體要求是:讓學生透過文字去捕捉作家們的情感律動去感受他們心靈的無限風光。同時,還要求加強朗讀,注意課文中的聯想和想像,學習抒情性的語言。《浪之歌》是黎巴嫩詩人紀伯 的散文詩《組歌》中的一篇,在這首散文詩裏,詩人主要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通過聯想與想象,向讀者展示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思考,文中,充滿了作者哲理性的思考和澎湃的激情。並且,詩人還用優美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敏感而豐富的內心。這篇文章不同於其它寫景散文,在詩歌中,詩人選取了一個獨特的切入點,從寫海浪與海岸的愛情入手,進而歌頌了海浪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品格。詩文中處處閃耀着詩人自身人格的光輝。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爲《浪之歌》的教學目標應該定爲:在積累字詞的同時,通過反覆朗讀,理解海浪的形象及情感內涵,進而體會詩人的情感律動,感受詩人的內心世界。

這篇文章的學習難點可能在於:難以把握文中所蘊含的哲理性。當然,如何去體會文中優美的語言,也非常重要。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已歷經三個學期的學習,朗讀有一定的基礎,有一部分學生朗讀水平應該不錯。本篇文章屬於散文詩,適宜朗讀,但內涵較深沉,對初二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且學生生活在內地,對大海印象不深,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因此,若能加深學生對大海的印象,發揮學生誦讀的特長,可以比較順利的完成對《浪之歌》的學習。

三、說教法

依據以上分析,我覺得以朗讀是理解這篇文章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輔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因爲在朗讀中,學生可以品味語言,進而理解作品思路,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能在交流與協作中愉快地完成對知識的學習。最後,如果學生能夠通過朗讀,完美的把這篇文章描寫的海浪形象再現出來,就說明他們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我的教學目的,也算達到了。

四、說教學設計

對於生長在內地的孩子們來說,很少有機會見到真正的大海,所以,在導入部分,我選擇了有關海浪的圖片,剪輯成視頻,在課前播放,讓學生欣賞。給學生一個生動、直觀的感受。這個導語,意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接下來的新課教學分聽讀、品讀、研讀與誦讀四個部分。

聽讀部分通過教師配樂示範朗讀,使學生對課文形成一個整體印象,把學生帶入到課文展示的'意境中,並引導學生談談對浪花的情感態度。接下來讓學生對過自由朗讀與齊讀的形式,完成對本文字詞的積累,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在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瞭解,爲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必須主動去獲取知識,並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與協作,去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因此,在品讀中,我設計了兩個研討問題:1、文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表現出海浪怎樣的形象?2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情感基調來朗讀本文?1-4節和5-7節的朗讀基調是否一樣?

讓學生分組去討論解決學習過程中,對課文關鍵詞句和海浪形象的理解,以及該怎樣去朗讀的難題。並且在學生回答後,給予朗讀評價與指導。既給了學生以鼓勵,又給他們明確指出以後努力的方向。研讀部分讓學生通過自由組合,去理解作品所蘊含的哲理,感受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之所以讓學生自由結合,是爲了讓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必有所顧慮。在學生們討論之後,我準備用多媒體展示我的理解,供他們參考。

誦讀部分意在檢驗學生們的學習效果,通過配樂領讀和齊讀相結合的方式來再現課文優美浪漫的意境,如果學生們能把海浪的形象通過聲音演繹出來,就說明我的教學目的實現了。

在作業設置上,同樣要突出朗讀的重要性,同時落實語言的學習與運用,學習本文的寫法,靈活運用這堂課所學的知識。

我擬定以下三項: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結合本文的學習方法,學習《雨之歌》。

3就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進行描寫,模仿本文的寫作方式,在作品中儘量展示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到些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