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浮與沉》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浮與沉》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浮與沉》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浮與沉》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浮與沉》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沉與浮》是選自幼兒園中班科學領域活動,旨在讓幼兒通過常見的材料,有趣的實驗,讓幼兒對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進行感知,萌發對科學實驗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欲。符合《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是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這一要求。結合《綱要》要求以及中班幼兒特點,我設置瞭如下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初步感知各類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

能力目標:可以將物體按沉浮特徵進行分類,並進行記錄。

情感目標:樂意參加沉與浮實驗,感受實驗帶來的快樂。

結合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以及以上確定的三維目標,本次活動我設立了如下教學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初步感知各類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並可以將物體按沉浮特徵進行分類。

活動難點:可以利用“”和“”進行記錄。

二、說幼兒情況

在活動中,我們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應該對幼兒進行分析,這樣才保證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幼兒情況進行簡要分析:中班幼兒有意性行爲開始發展,活潑好動,好模仿,求知慾強,喜歡與同伴進行交往,而思維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因此我設計的《沉與浮》活動爲幼兒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可以讓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如何利用簡單常見的材料,進行有趣的科學遊戲,並可以對它們的現象進行記錄表達。從而可以豐富幼兒經驗與認識,激發幼兒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尊重幼兒作爲學習主體的經驗和體驗,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的方式引導他們在與環境的積極作用中得到發展。

三、說活動方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該成爲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開放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將採用實驗遊戲法爲主,談話法和觀察法爲輔來進行活動的開展,摒棄了傳統的說教形式,提出了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在自主探索活動中獲取知識,得到經驗。

四、說活動準備

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指出:“作爲教師,應該爲幼兒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因此,本次活動我做了如下準備:

物質準備:沉浮材料(小石塊、小鐵塊、玻璃球、鑰匙、硬幣、鐵罐、紙船、塑料空瓶、木塊)記錄表、臉盆每組一份。

五、說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是一個活動最核心的環節,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我採用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方法來組織本次活動,基本流程分爲如下五個部分: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本環節我會通過設計“小夥伴迷路”的情境,用生動有趣的話語,導出沉浮材料,讓幼兒初步認識沉浮材料,可以說出沉浮材料的名稱,通過有趣的談話方式,讓幼兒對接下來的活動充滿期待。

(二)大膽猜測,初步感知

在本環節,我會通過以“鑰匙實驗”爲例,先讓幼兒對鑰匙放入水中後的現象進行大膽猜測,並讓幼兒談談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猜測理由,並通過幼兒觀察真正鑰匙進入水中的現象,驗證幼兒猜測是否正確,從而對物體在水中的現象,有初步感知。

(三)認識沉浮,進行記錄

在本環節,我會在幼兒觀察並認識“鑰匙實驗”的基礎上,出示記錄表,並引導幼兒認識理解“”和“”符號的含義,並可以通過教師提問,並示範,在此過程中,我會提出如下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小朋友們,這個符號是什麼呢“”?鑰匙沉在水底,是在下面還是上面?可以用哪個符號表示?”使幼兒可以利用這兩個符號,讓對鑰匙的沉浮現象進行記錄,從而加深幼兒對實驗的理解。

(四)分組實驗,深度感知

本環節我會將幼兒分爲兩組,分別讓每組幼兒對剩下的材料,如:鐵塊、木塊、塑料水瓶、紙船等材料,逐一進行實驗,並採用記錄表方式進行記錄,從而使幼兒可以感知更多沉浮材料,並可以使幼兒對使用“”和“”兩個符號,進行相應練習,從而可以更深的感知物體的沉浮現象,爲接下來的環節,做好鋪墊,

(五)進行遊戲,遷移內化

本環節,我會通過“幫小材料找家”遊戲,由幼兒根據記錄表上的記錄內容,幫助沉浮材料,找到相應的“家”,從而對今天的活動得到更深刻的遷移內化,並在活動過後教師進行總結,對幼兒的記錄表以及遊戲結果進行確認,並幫助幼兒再次回憶,從而使幼兒得到正確完整的知識。

六、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不是止與特定的某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因此我將採用家園共育的方式進行活動延伸,讓幼兒回家與父母一起發現更多可以用來做沉浮實驗的材料,寓學習與生活之中,並與父母一起完成記錄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進親子感情,並達到家園一致,使幼兒身心得到良好的發展。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說課內容,感謝各位考官耐心聆聽。

  《浮與沉》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這節課的教材選自大象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水和鹽的故事》中的第三課。它是在研究鹽的溶解特徵後,進一步探究“其他的物體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導學生髮現,放到水中的物體除了溶解外還有其他情況,從而引出沉與浮的內容。教材先設計了“感知浮力”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過實驗探究“沉到水底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然後再引導學生進行應用和拓展,讓他們設法“改變雞蛋與橡皮泥的浮沉”,由此見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引入生活實際,去關注生活中的浮力現象和人類對浮力的作用。

二、說教學對象

三年級學生接觸實驗探究比較少,但對於“沉與浮”的知識,他們有着一定的生活經驗,對於“沉與浮”現象有着似是而非的解釋,從對生活中熟知的許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猜測和事實對比,到判斷物體在水中是否受到浮力和怎樣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都有着濃厚的興趣,學生經歷一個個猜測及驗證,矛盾與思考、疑問到探究、意識到自己的科學認識在不斷更新和提升,能用感官判斷物體的沉浮,並加以描述。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瞭解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實驗(事物)現象應具備的猜想能力。

2、初步瞭解和體驗物體沉浮應具備一些條件,我們可通過改變這些條件來控制物體的沉浮。

3、繼續培養敢於提出猜想與假設,合作交流的科學態度。

4、教學重點、難點

(1)、對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與假設。

(2)、對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提出猜想與假設。

5、教學準備

水槽、泡沫板、鉤碼、測力計、橡皮泥、雞蛋、乒乓球、水、玻璃杯及課件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應採用引導—————發現—————探究的教學方法,同時綜合運用討論法、實驗法、探究————研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學生主要採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

五、說教學流程(略)

  《浮與沉》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爲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在新《綱要》中指出:

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

大水盆、紙、木塊、金屬、石子、海綿、塑料、乒乓球、樹葉、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2、記錄材料:

標有上下標記的記錄卡、記號筆。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爲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祕密。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爲幼兒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猜測活動

(指導語: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剛開始,教師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操作活動

(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3、認識活動

(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

在這裏,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標誌,爲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記錄活動

(指導語: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並出示記錄表。)

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瞭然還爲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5、分類活動

(指導語:請你把沉與浮的物體分類放在兩個籃子裏。)

分類活動,讓幼兒對物體的沉浮現象有所鞏固。

6、交流總結活動

(指導語: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麼。)

在這裏,教師爲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7、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東西會浮上水面?並說說它們沉、浮的原因。)

在這裏,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浮與沉》說課稿4

一、說教材:

設計意圖:大班幼兒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逐漸增強,對身邊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並且樂意親自動手去探索。玩水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而沉與浮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所以我設計了《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本次活動意在用豐富的材料讓幼兒去挖掘物體在水裏的沉浮規律。《新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爲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活動提供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學會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二、學情分析: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幼兒的想象思維快速發展,生活經驗有所豐富,所以活動的內容設計可以更豐富些,不能僅僅侷限於玩水的活動,而應適當的加入反映物體性質的探究和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在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的目標:“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根據知識經驗、能力、情感三個方面制定了一個三維目標:

(1)、初步瞭解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發現其規律。

這是從幼兒的知識經驗培養角度考慮預設的目標。大班幼兒的好奇心比較重,所以要培養幼兒對周圍科學現象感興趣,讓幼兒親身去觀察,從而感受到科學的奇妙。

(2)、積極思考的能力,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實驗結果並用語言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

這是從幼兒的能力培養角度考慮預設的`目標,是對幼兒綜合能力的培養,重點鍛鍊幼兒的思維能力,語言邏輯能力和表現能力。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體驗動手探索帶來的快樂。

這是從情感培養角度設定的目標,主要培養幼兒對科學感興趣,願意對一些科學現象進行嘗試,是他們長大以後在科學世界中進行探索,不斷進取的動力。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動手操作體驗各種物體在水裏的沉浮並用正確的方式記錄和用規範的語言表達探索沉與浮的規律。

(2)、教學難點:尋求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五、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要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經驗準備:

物質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大水盆、紙、軟木塞、木塊、橡皮泥、海綿、乒乓球、彈球、棉花、茶葉、貼有標籤的分類籃子、礦泉水瓶子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5個人一組一份材料。

(2)、記錄材料:標有“上浮、下沉”標記的記錄卡、記錄表、記號筆。

記錄表

六、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提問法:提問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幼兒將看到的、想到的、體驗到的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3、演示法: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七、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爲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祕密。

2、觀察法:讓幼兒觀察物體的特徵以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3、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爲幼兒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4、討論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節:2分鐘

1、導入部分:以故事“掉進樹洞的皮球”形式導入課題。

內容:小明在樹林裏踢皮球,不小心皮球掉到樹洞裏。樹洞很深,小明夠不着,他很着急,誰能幫他想想辦法?(激發幼兒的思考)老師:爲什麼往樹洞裏倒水能把球拿出來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找出其中的原因吧。分析:剛開始,教師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故事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做鋪墊,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體驗。

(二)、認識活動:2分鐘

出示沉浮標記和記錄卡(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

在這裏,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標誌,爲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三)、操作活動:共18分鐘

環節1:6分鐘

初步認識沉浮規律:不同的材質,有的東西會沉、有的東西會浮。

(讓幼兒自主探索軟木塞、木頭、彈球、橡皮泥的沉浮)

內容:(1)實驗前:教師先讓幼兒預測這樣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並在記錄表寫下。老師:小朋友們老師今天爲大家準備了四樣東西,大家猜猜他們放在水裏是沉還是浮?將你們的想法寫在記錄表上。沉下去的用沉記號表示,浮上來的用浮記號表示。

(2)實驗時,教師引導幼兒關注“什麼樣的東西沉,什麼樣的東西浮”並讓幼兒將觀察到的結果進行記錄,幫助幼兒總結結論並提醒幼兒將沉與浮的物體分類放在不同的籃子。

分析:通過猜測可以讓幼兒建立一定的觀點,爲後來的實踐操作奠定基礎。通過實驗記錄幼兒逐漸發現重的東西沉,輕的東西浮。

環節2:6分鐘

知道有些東西通過改變其形狀可以改變其沉浮狀態。

內容:向幼兒介紹新增的材料,一塊比軟木塞和木頭都輕的橡皮泥,一個乒乓球、同樣大小的泥球,一團揉成乒乓球大小的紙。同樣讓幼兒先猜測所給的物體的沉浮,再進行操作實驗記錄。

分析:介紹材料的目的在於讓幼兒集中注意力,明確老師的提出的要求。教師引導幼兒關注材料的共同性特徵“材質相同”讓幼兒通過想辦法改變物體的形狀,知道材質相同的東西,可以通過改變其形狀而改變物體的沉浮狀態。

環節3:6分鐘

讓幼兒認識有空氣的東西會浮,當水把空氣趕走後物體會沉。

內容:此環節爲幼兒提供既會沉又會浮的東西,如:海綿、棉花、茶葉,還提供了要它沉就沉浮就浮的東西,如:有蓋子的透明小瓶子,開口的乒乓球。

分析:對先前的沉浮規律有一個新的認識,有空氣的物體的沉浮狀態是可以改變的。

以上這3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啓發提問的辦法。

(四)、討論總結活動:3分鐘

  《浮與沉》說課稿5

一、本節課我的教學設想是:

用科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因爲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來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併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所以這一課的學習除了教師演示實驗,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發現。

二、教材分析

《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二課。它由四部分組成:1改變玻璃瓶的沉浮,2改變浮標的沉浮,3改變其它物體的沉浮,4我們的“潛艇”。本課教材編在《物體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課之後,目的在於加深,鞏固學生對物體沉浮和物體的輕重,大小之間的關係的認識。

三、教材處理

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教材內容和教育資源,我將本課設計爲倆課時,第一課時研究前三個部分,其中第二個活動部分“改變浮標的沉浮”改爲研究“改變橡皮泥的沉浮”,第二課時專題了解研究並設計製作潛艇。

四、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物體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運用這一知識,掌握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2、會用多種方法改變物體的沉浮。

3、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在探究中發展思維。

4、培養學生深入學習,努力實踐,努力探究的思想品質。在研究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行爲習慣。

五、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親歷三個活動,探究了了解改變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六、教學準備

1、試驗材料:①水槽、小藥瓶(輔助材料:泡沫粒、小石子、木塊、橡皮泥);②橡皮泥;③浮標、鐵釘、泡沫塑料、石塊、胡蘿蔔。

2、多媒體課件及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一開課,老師就出示空玻璃瓶,提出問題:把玻璃瓶放入水中,它是沉還是浮?學生猜測,師演示:把瓶放入水中,升浮。再提問:能不能讓玻璃瓶沉下去?你有哪些方法?這樣通過實物創設情境,由問題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進入新課。

(二)探究研討,學習新課

活動一:改變玻璃瓶的沉浮。

1、探究的第一步是讓學生從已有的經驗出發,彙報使空瓶下沉的多種方法,這樣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使他們主動參與。

2、由於三年級學生接觸科學的時間不長,他們的探究能力不是很強,所以我第二步是通過演示實驗引路,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方法和習慣。

A談話:你們想了很多使空瓶下沉的辦法,怎麼檢驗呢?學生:做實驗。

B教師演示:瓶內石子漸多,瓶逐步下沉,要求學生觀察,彙報自己的發現。

C組織學生思考討論:玻璃瓶已經沉入水底了,怎樣使它重新浮上水面?

3、第三步是自選材料進行分組實驗,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用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實驗現象,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充分感知,自行發現。

4、第四步要求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收集,整理,彙報,在此基礎上討論:A你們發現在瓶裏裝或者在瓶外綁什麼樣的物體纔會使空瓶下沉呢?B要使下沉的瓶重新上浮,該怎麼辦?C是什麼原因改變了玻璃瓶的沉浮?

在討論的基礎上小結,得出改變物體的重量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這一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板書:改變物體的重量。

活動二:改變橡皮泥的沉浮

1、首先教師出示一團橡皮泥,讓學生推測它在水中是沉是浮,教師再將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問:大家能讓橡皮泥浮上來嗎?說說你的方法和理由。這樣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

2、第二步,學生彙報後,選擇自己小組感興趣的方法分組實驗,給孩子自主探究的空間,發揮主動性,用個性化的方式去嘗試。

3、第三步,彙報實驗方法和結果,既培養學生表達探究結果的能力和傾聽習慣,又爲下一步討論提供依據。

4、分析討論,是什麼原因改變了橡皮泥的沉浮。教師板書:改變物體的體積。

活動三:改變更多物體的沉浮

1、激趣談話:剛纔我們用改變重量和體積的方法改變了玻璃瓶和橡皮泥的沉浮,(出示鐵釘,浮標,胡蘿蔔,石塊,泡沫塊等材料)、大家能用多種方法改變這些物體的沉浮嗎?

2、投影顯示,提出實驗要求,讓學生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活動。

3、小組實驗

4、彙報:你們小組是怎樣改變物體沉浮的,屬於哪種方法?培養學生收集,記錄和表述的能力。

(三)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首先通過小結,對學生的探究活動給予鼓勵和評價,然後拓展提問,大家知道潛艇嗎?老師演示課件潛艇的沉浮,你認爲水艇是怎樣改變沉浮的?在學生憑已有的經驗彙報後,提出新的問題,請大家課外進一步瞭解潛水艇,並運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試着做一個簡單的潛艇,下次課帶來研究,以“我等着大家的好消息!”結尾,對學生的課外探究充滿期待,這樣把下課鈴作爲探究的新起點,保持和發展學生的探究興趣。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以學生的原有經驗出發,爲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三個活動的探究過程,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收集,記錄和表述的能力,學到了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並能進行運用,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啓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抓住學生的注意,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在動手動腦中學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