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評語 > 初中語文公開課評語

初中語文公開課評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評語吧,評語能激勵被評價對象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實現在原有基礎上的飛躍。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評語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語文公開課評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語文公開課評語

5月6日、7日我有幸作爲評委聽了區初中語文公開課。兩天,十二節課聽下來,收穫頗多。十二堂課,每位上課教師都傾注心血,精心準備。在文本的挖掘上、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在學生活動的安排上都下足了功夫,上出了精彩,上出了個性。

具體說來,以下幾點印象深刻:

一是課改意識較爲強烈。參賽教師都能用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備課和教學,課堂上不僅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性,而且也注重語文的人文性。教學過程中能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展示自我、展現個性的空間。組織學生交流時,能充分尊重和肯定學生具有個性化的回答,能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給學生充分的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些變化無疑給我們的語文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是注重文本解讀,適度拓展。此次優質課的四片選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鶴羣翔空》、《奇妙的克隆》都具有較強的人文色彩,有些課文內涵豐富,可開掘的資源很多。老師們都注意對文本進行充分解讀和鑽研,大多能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能組織學生多角度解讀文本,並能結合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不僅使學生對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還使學生的視野和課堂教學的空間得到了較好開拓。比如育才中學的劉傑老師,在《奇妙的克隆》教學中,對文本挖掘深入,教學設計環環相扣,過渡自然,充分體現了語文課堂的人文性和靈性。當學生還沉浸在科學帶給人們的奇妙之時,老師巧妙藉助“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願意看到的是什麼?”,引發學生對“珍愛生命”這一話題的深入思考,讓學生明白“熱愛科學,更應珍愛生命”的道理。合理的拓展,延伸了語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觀引導和諧融爲一體。

三是凸顯對話意識,整合教學資源。這次評選都是借班上課,授課教師雖都是與陌生的學生進行交往,對學生不是特別瞭解,但他們大都能在課堂上沉着冷靜地與學生進行充分的對話和交流。在與文本和作者的對話及師生之間的對話中,學生產生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張揚了個性。

四是重視了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十二堂課,無論是文言文教學還是現代文教學,老師們都運用不同的形式,引領學生反覆誦讀課文,在誦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推動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潛移默化的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比如,龍泉中學的孫琨老師和師專附中的李文彪老師在《鶴羣翔空》的教學中,採取老師當主持人將學生的朗讀串起來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現代教學媒體運用合理,產生了一定的效果。每節課都精心設計了輔助教學課件,這些課件的使用爲課堂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料,增大了課堂容量,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教學情境,爲他們展現了一片視聽新天地。

但細細回顧也有幾點值得反思:

一是如何處理閱讀教學中的文本“閱讀”與學生“活動的關係。這次評選的課題都屬於閱讀教學。閱讀教學中,在閱讀的基礎上,採用演講、辯論、小組比賽甚至唱歌、演課本劇等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激活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可是,物極必反,評選課上這樣一些現象卻值得我們思考:一是學生剛讀文本不久,教者便隨意要求停下來,插入許多“出彩”環節,這些環節佔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二是學生所討論的,不是學生閱讀文本後自己發現的問題,而是教者預設好的問題;三是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沒有引導學生帶着問題閱讀文本,在文本中找答案,而是讓學生憑想象回答。一句話,課堂氣氛活躍,熱鬧非凡,討論、競賽、辯論、表演什麼都有,就是缺少對課文的靜心閱讀。我認爲自主閱讀是合作、探究以及其它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否則,這些教學活動就會成爲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二是處理好鼓勵個性與準確評價的問題。授課中老師們都能做到不吝惜表揚,對學生的課堂參與及時提出鼓勵與表揚,“好”、“很好”、“非常好”等溢美之詞貫穿課堂始終。但細細想來,學生的有些回答是存在知識性錯誤甚至價值觀的錯誤,老師有必要及時指出。試想,如果在我們的課堂上,如果只是一味無原則的表揚,卻忽略了知識的準確性與價值觀的正確引導,這樣的課堂只能是失敗的課堂。比如有的學生在談論克隆人的問題時說,我們可以讓克隆人去打仗,戰爭結束後就將他們再殺掉,這樣的觀念是多麼可怕啊,難道我們不應該立即加以引導嗎?

三是如何處理閱讀教學中,讀與說和寫的關係。把讀、寫、聽、說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是無可非議的,問題在於有些課根本不考慮閱讀教學自身的任務完成了沒有,就去追求所謂的“亮點”、“出彩”。試想,一堂沒有安排預習的課,學生如果要解讀文本,不讀幾遍能行嗎?學生讀一遍文本少則需要五六分鐘,多則需要十多分鐘,哪裏還有多少時間去進行寫作訓練和口語訓練?

四是如何進行有效的拓展。合理的拓展有利於挖掘課文的內涵,有利於三維目標的實現。但前提是“合理”。那種脫離了文本,爲了拓展而拓展的做法,特別是生硬的把文本往時事熱點上拉的做法值得商榷。比如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教學中,授課老師不約而同的都聯繫到了不久前的“玉樹地震”,不可謂不牽強。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想經過每個老師的辛勤探索與實踐,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會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