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通用39篇)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通用3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電影《長安三萬裏》再現唐朝繁榮的動畫奇觀,以長安城爲背景,層層遞進的情節和精細表演吸引了觀衆的目光,同時也帶領着大家領略唐朝時期的文化底蘊。“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一隻展翅而起的大鵬,彷彿象徵了那大唐雖經亂而不變,雖勢衰而不改的昂揚氣象。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長安三萬裏》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通用39篇)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

長安,一個盛唐時期的名城,它以其繁華和輝煌,留下了無數的傳說和故事。其中,李白作爲一位騷人詩仙,更是爲這座城市增光添彩。而在《長安三萬裏》這部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李白人物形象的再現。然而,在觀看這部電視劇之後,我對李白的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感到非常深刻。

電視劇中的李白,在我看來是一個執着追夢的人。他和高適約定每十年重逢一次,一方面是爲了能夠相互監督,一方面也是爲了見證彼此的成長和進步。在這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中,李白始終懷有一個夢想——成爲一隻巨大的大鵬鳥。然而,在現實中,改朝換代,他的夢想與現實的距離越來越遠。即使他在朝廷中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職位,但這些對於他的夢想來說並沒有任何幫助。

一幅像李白這樣的才子畫美好未來的圖景在這場權力轉移、思想不自由卻又充滿機會的爭奪中扮演着怎樣的角色呢?他在這個幸福與悲哀同在的世界裏把此生獻給了文化,但這種貢獻在當時尚未獲得應有的重視。李白所被賦予的職位,只是爲了將他安排在宮廷政治的特定角色中,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才華橫溢之人的獎勵。在這個時代,李白的詩歌被政治利益所束縛,根本沒有得到它應有的`欣賞和發揚。

在李白走過的那三萬里長安,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反差分明的。繁華與浮華並行,天子與百姓的巨大落差,他的才華卻被邊角化了。就像高適所說的那句話:“李白,文士之能,儒道之間,其地位尷尬,非比尋常。”即便如此,李白始終保持着對未來的信心和對夢想的執着。他從未忘記自己想要成爲一隻自由飛翔的大鵬鳥,即使他已經身在政治漩渦之中。

在電視劇的結尾,李白的夢想得以實現,他終於成爲了一隻大鵬鳥。但是,這一切都是虛幻的,這隻大鵬鳥只是李白內心深處的夢想。他並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爲現實已經把他束縛了起來,讓他無法真正地實現所夢想的自由。

長安三萬裏,是李白執着追夢的過程,是他與現實之間的對抗,也是他心中一直燃燒着的火焰。這部電視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充滿夢想的李白,也讓我們思考到自己的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人的心靈需要夢想,但現實也需要面對。夢想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但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不斷努力,堅持向夢想靠近的過程。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

今天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長安三萬裏》,讓我看到了正直,耿介,一心爲國的高適,也讓我看到了放蕩不羈,喝酒作樂,一生顛沛流離的李白。

古人想盡了辦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種原因交雜其中,無論是行卷,還是薦舉,都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容易,李白和高適兩個人的目的一樣,可是因爲性格的不同,最後兩個人的結局迥然不同,高適看到在長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夢死,無助的搖頭;李白不可能像高適一樣,在家鄉梁園苦練槍法,只爲在戰場上用高家槍法殺敵。

李白的詩歌無人能敵,浪漫,灑脫,想象奇特,或許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統有關,也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而作爲邊塞詩人的高適,目睹了邊關的戰況,纔能有“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詩句。

也許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性格有關,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語能夠規勸的,當李白投靠到永王帳下,永王伏誅後,李白受到牽連,就放到夜郎,高適擔心自己和李白的關係,會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讓郭子儀幫忙,這樣李白得以獲救,說明,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有能夠幫你出謀劃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負重前行,今人又當如何呢,凡事不必太過執着,唯有健康快樂纔是大計!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

近日,一部電影剛剛上映就風靡全國,受到一致好評,讓人感慨萬千。這就是《長安三萬裏》。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安史之亂後節度使高適受到了圍困,最後在監軍的幫助下奪回長安的故事。在這期間他還回憶了與李白的相識相知的過程,他們一起經歷的事感動着高適,也感動着我們。

整部電影充滿了歷史氣息,讓我們感受到了大唐的繁榮昌盛。其中暗藏着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篇,也讓人感受到了唐代詩人的豪情壯志。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望嶽》、高適的《別董大》、《燕歌行》等等,每一首都讓人拍案稱絕,每一首都讓人歎爲觀止。

在《長安三萬裏》中,我最佩服的是李白的才情,但最喜歡的人物卻是高適。也許有些同學對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但你一定曉得他那流傳千古的名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一生習武,但一直到了晚年才被重用,他老實呆板,做人誠實,忠心報國,與李白是要好的朋友。

李白和高適的友情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貫穿整部影片。高適與李白,一個是忠厚老實,一個是帥氣瀟灑,一個是精明能幹的老將,一個是寫下千古名篇的大詩人。兩種不同的性格,兩種不同的處事方事,但他們卻是感情深厚的老友。他們的友誼,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我想這也是想告訴我們:在自我發展的同時,也要關注別人,互幫互助,共同成長。

《長安三萬裏》,那美輪美奐的景象,那感人至深的情節,那扣人心絃的情感,無不讓人心潮澎湃,無不讓人蕩氣迴腸。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4

將近三個小時的觀影體驗實在是酣暢淋漓,講述的是李白的一生,更是大唐由盛轉衰的那些年,整部電影的節奏並沒有什麼高潮迭起,按照時間線慢慢推進,細細展開,留下無限回味。

一座長安城,半部華夏史,那些年的長安詩人們觥籌交錯,舉杯共飲,胡姬們輕歌曼舞,婀娜多姿。最後李白遊湖消失在朦朧的月色中,高適放棄馳騁沙場退居幕後,何嘗不是一種解脫,不糾結不束縛,歸於自然。一個朝代擁有怎樣的文明,決定了這個時代的子民擁有的觀念與氣度。

古詩詞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浪漫,長安三萬裏內,多少才子名滿天下,多少壯士爲國捐軀,多少人的'夢想實現又破碎。更多的是默默無聞,在破城之時因爲一隻冷箭,一雙馬蹄就在歷史的長河裏消逝。但,那些詩句流傳至今,代代相傳膾炙人口。寶寶總是會問我,學習詩詞有什麼用?當影片中響起《早發白帝城》《將近酒》《俠客行》……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吟誦起來,上學時那些晦澀難懂的古詩句現在覺得越來越有魅力,蘊藏在詩句中千古的理想,今天成爲孩子們內心的精神源泉。難道還不足以讓我們心潮澎湃,擁萬丈豪情嗎?

一個國家的進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跡,少年說,生此盛世要爲大鵬。時代賦予了我們選擇理想的權利,我們理應以回報時代爲目的,以報效祖國爲理想創造盛世,個人的小夢編織祖國繁榮昌盛的大夢,揚帆遠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5

看完《長安三萬裏》,我仍然被其故事內容和精美的畫面所震撼。

故事以高適棄守雲山城爲開端,通過老年高適對李白的回憶,壯美的大唐盛景和高適、李白、杜甫等詩人們的深厚情誼緩緩出現在觀衆面前,最後畫面一轉,演出高適利用計謀巧妙奪回雲山城的故事。

整個故事體現出了詩人們的豪情壯志以及唐詩流轉千年的經典魅力,通過對高適一生經歷的'描述,我更加了解了高適是個什麼樣的人。原先只是停留在他是詩人的層面,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邊塞詩人中的“邊塞”的重量。他胸懷國家,抱負遠大,一生都在追求保衛國家的機會,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

“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作爲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要有爲國貢獻的理想,並不懈努力。萬萬不可玩物喪志,沉迷外物,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6

今天王老師帶我們去看了電影《長安三萬裏》,非常感動。

這是一篇關於高適的電影,他把他和李白青年時期和老年時期度過的時光都演了出來,一絲不漏!

77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正式爆發,主要由於安祿山以三鎮節度使和御史大夫的身份叛變,帶着其他叛國的人建立了燕國,高適他沒想到安祿山居然是這種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幾年後,李白投靠了永軍,高適很生氣,就想問一問李白是怎麼想的?忽然一陣腳步聲傳進了高適的耳朵,一個穿着白衣服的人被推了進來,喲,這不是李白嗎?高適的書童走上前,拉開窗簾高聲問道:“你看看,江夏都被毀滅成什麼了?你還敢回來,太無恥了吧!”說完,李白就被關進了監獄,想出也出不來了。

之後,敵人又來打仗,唐軍奮力反抗,可是等來的卻是快要全軍覆沒的景象,士兵們累得連氣都不想出了,可是敵人可不管這些,繼續騷擾唐。高適見了這些,忍無可忍,用了李白曾經交給他的辦法,僞裝到自己都認爲是真的.地步,帶着程公公把他以前放棄堅守的一座城奪了回來,取得勝利!

這就是我最喜歡,最感動的地方,我懂得了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內涵,知道了永不放棄,一直努力,就可能反敗爲勝,取得最後的勝利。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7

當看完了《長安三萬裏》這部電影讓人們直觀地感受到了唐朝人的樸素自信和對個人與時代的夢想實現的堅信。無論他們秉承着不同的人生態度,唐朝人始終懷揣着這份自信,相信自己和時代的“唐朝夢”都能夠實現。

看完了這部電影之後,讓我瞭解到了她們的這種自信其實是源於他們的“自知”,也源於那個時代。電影以高適和李白爲主線,講述了他們的相識、相知和相離,同時也映射出了整個大唐的興衰。高適和李白他們兩個人其實都共同秉持着這麼一樣東西,那就是唐人的自信,當然兩個人又同時代表着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即便是在千年之後的今天,這種碰撞仍然是一個重要的人生命題。

李白作爲唐朝最受歡迎的詩人之一,代表了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他對於理想和浪漫的純粹追求讓人們欽佩。儘管他的外在形象在電影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他的內心始終如一。年輕人欽佩李白,追隨李白,是因爲在年輕時我們和李白一樣,懷揣着夢想,相信自己的抱負終將實現。

然而,隨着閱歷和挫折的累積,我們的天真逐漸變成了世故,理想變成了現實,樂觀變成了憂鬱。而李白卻始終保持着樂觀的天真和理想主義的精神。他從未改變,無論是貧困潦倒還是身陷囹圄,他仍然是那個樂觀的.天真,那個懷揣着謫仙般理想主義的人。這種堅持自我、揮灑激情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高適則代表了現實主義的一面。他在外在形象上與李白截然相反,但在內心上卻與李白契合。高適離開家鄉後,發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只是普通的一個人。有些人可能會因此氣餒,但高適選擇繼續努力,永不言棄,甚至爲了實現理想在原則上做出妥協,等待機會的到來。

他是現實世界中的成功者,但他始終欣賞、欽佩李白。兩人通過對方看到了自己,高適從李白的話中提煉出抗敵之策,成功擊退了吐蕃的進攻。這是對友情的最高讚許:我會帶着你的智慧行走世間。

無論是李白還是高適,無論是理想主義還是現實主義,他們都代表了唐朝人的樂觀和自信。唐朝的詩人們相信自己可以跨越一切困難,實現自己的夢想。這種樂觀的精神在當代社會中常常被迷失,人們因爲價值觀的混亂而迷失方向,因爲理想和現實的相互掣肘而陷入內耗。

然而,我們無法改變整個社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無論是李白、高適還是普通人,每個人都應該懷揣着一顆小小的理想之心,盡情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這部電影其實也是想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我們只有這麼多,才能夠讓自己過得更加快樂,更加的灑脫。

《長安三萬裏》通過李白和高適的故事,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態度。無論是追求理想還是踏實奮鬥,我們都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態,相信自己可以邁過每一道困難,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希望每個人都能盡興人間,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8

電影《長安三萬裏》是一部講述唐朝安史之亂後的歷史題材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大唐節度使高適在吐蕃大軍攻打西南時,面臨着長安城的危局。孤城困守之際,高適向監軍太監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回憶起曾經的輝煌和悲壯。

影片的拍攝手法非常精細,以唐代文化與歷史爲基礎,以敘事的方式呈現出唐代文人名流的生活和境遇。影片的畫面非常精美,場景錯落有致,每個細節都非常到位,讓人彷彿穿越到唐朝的長安城中。影片的音樂也十分動人,讓人感受到盛世文化的魅力。

高適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和軍事將領,他的一生經歷了很多輝煌和悲壯。他和李白是好友,二人一同暢飲長安城的美酒佳餚,共同創作了很多優美的詩歌。但在安史之亂中,高適的家破人亡,他不得不離開家鄉,帶着妻兒和族人流亡他鄉。而在長安城的困守之際,高適不懼艱險,帶領着守城的士兵堅守城池,保衛唐朝的尊嚴和榮耀。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個真正的文武雙全的將領的形象。

影片中的李白則是一個文化巨匠,他的文學成就被後世傳頌不衰。他的作品充滿着豪放和激情,深受人們的喜愛。他和高適一樣,都經歷了唐朝的盛世和動盪,他們的交情也是影片的亮點之一。在長安城的`孤城困守之際,李白並沒有選擇離開,而是和高適一起守衛着這座城池。這種義氣和忠誠的精神,讓人感受到了唐朝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的精髓。

電影《長安三萬裏》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題材電影。它通過對唐代文化和歷史的還原,表現了唐代文人墨客的風采和精神。影片的畫面和音樂都非常出色,讓人沉浸在唐朝的盛世文化中。高適和李白的故事,展現了一個真正的文武雙全的將領和一個文化巨匠的形象。他們的友情和忠誠,也讓人感受到了唐代文化中的精神內涵。電影值得一看,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瞭解唐代文化和歷史。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9

7月8日,《長安三萬裏》電影上映了,媽媽帶我去電影院觀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爲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風采,想看看是怎麼樣的李白才能寫出那麼多優美的詩歌、詞曲。

電影主要是講高適回憶他跟李白的種種往事,性格迥異的高適和李白從青年時偶然相識,之後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詩人有很多,如王維、王昌齡、杜甫、孟浩然等等。

影片的接近尾聲的時候主要是講高適借用李白教他“相撲”時候的戰術,以假亂真誘騙吐蕃大軍,來了個“甕中捉鱉”,最後吐蕃大軍全軍覆滅,守住了長安。高適卻沒有貪戀權貴,把戰功讓給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將軍。這種高風亮節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李白的性格屬於那種瀟灑不羈的,我很羨慕他的才華,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出優美的佳句。影片中提到他的詩有很多,比如《靜夜思》、《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早發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歡的是《將進酒》裏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以後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詩,認真仔細的體會每首詩的意思,多多瞭解詩人當時寫詩的心境。希望我也能像他們一樣能寫出一首“千古流傳”的佳作。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0

“盛唐走十萬裏,黃鶴情懷猶耿耿。三傑羣芳共繪就,詩魂今爲你我鳴。”

誰不曾被那些描寫盛唐的詩詞深深打動過呢?當我們再次在《長安三萬裏》中重溫這些經典,彷彿又回到了曾經熟悉又遙遠的長安城。

詩魂今在,盛唐尚存。巍峨的鳳凰城,氤氳的黃鶴樓,一襲白衣的李白,不老的杜甫,還有那些熟悉而感人的詩句,在電影的渲染下再次活了起來。精美的動畫將我們帶入了那個浪漫而動盪的年代,彷彿穿越時空,重回盛唐。

然而,當我沉浸在詩意盎然的畫面中時,內心不禁涌起了一些疑問:這些偉大的詩人,他們的人生軌跡是否真的如電影中所描繪的那麼相似?詩人們對待時代變遷的態度又有何不同?

原來,細細比較文獻,我發現高適、李白、杜甫三人的經歷遠比電影中的設定差異更大。杜甫選擇追隨肅宗而非玄宗,這一決定改變了他的`命運走向。李白雖然清高不羣,卻也無法避開世事的洶涌。

然而,又何須苛求虛構的影視作品完全還原歷史?這些偉大的詩人早已超脫出塵世的名利紛爭,成爲千古不朽的靈魂。他們用筆墨留下的,是超越一切的風骨與氣節。

《長安三萬裏》所傳達的,正是這些偉大靈魂的共鳴——他們在動盪的時代中仰望星空,追求卓越;他們在人生的風雨中傾吐心聲留下閃光的詩句。正如李白所言:“朝辭長安,暮至長安,路漫漫其修遠兮。”

我們每個人的長安之路也充滿了未知的坎坷與不期而遇的驚喜。有些東西,終其一生也無法完全看清。但只要心中有詩和遠方,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1

看了《長安三萬裏》,零零散散的回憶洶涌而來。先是兒時學的各種古詩,當時只忙着背誦默寫、瞭解詩意,對寫作背景也僅僅是一知半解,沒有真正的瞭解歷史,也沒有真正窺探過詩人的風骨。而後是各種熟悉的大唐詩人名字接踵而至,比如賀知章、岑夫子、王維、孟浩然、崔顥等人物形象再看完電影后一下子鮮活了,人物關係再整理之後終於理清晰了。還有學習強國上總考的一道題:唐代三絕指的是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和裴旻的劍,這下腦海中都有形象了。

最後還有一些熟悉的場景,比如胡姬酒肆、古詩詞路、長安建築等,年前剛看了大唐不夜城完美復刻版,也幫助更好的瞭解了大唐盛世的繁華,以及經歷了開元盛世的詩人憑着心中的那股勁暮年後還有壯志未稠或憂國憂民之心。先前對高適的瞭解只停留在“天下誰人不識君”,還有熟悉的浪漫主義詩仙李白、現實主義詩聖杜甫、田園詩佛王維,卻不知他們人生的經歷與仕途的坎坷程度,現在終於能瞭解一二。大器晚成的高適如何成爲大唐中功績最的詩人。有才有財的李白爲什麼不適合入仕途,爲什麼要成爲贅婿,爲什麼入道尋求修仙之道,共情《早發白帝城》流放夜郎途中大赦天下的喜悅。少年杜甫聰慧可愛,青年杜甫還有“會當凌絕頂 一覽衆山小”的凌雲之志,但因野無遺賢的政治原因無緣科考入仕爲官,一生懷才不遇、壯志未酬,安史之亂後更是顛沛流離、窮困潦倒,靠好友接濟度日,因此晚年纔有“喜欲狂”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梨園三劍客,初遇時境遇各不相同,因時局因不同的選擇,也有了各自人生的軌跡,最終都回歸人世間,轉眼間輕舟已過萬重山。

看完電影也有一種感受,明白了教育的滯後性。最近比較流行的.句子“人不能同時擁有青春和對青春的感受”,當看到教室裏的學生,也想到了兒時的自己。必須去經歷、去感受,讓人生有更多的體驗,才能更好的把擱淺的知識記憶復甦,成爲自己身體裏的一個閉環。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2

長安,一個名揚天下的盛唐名城,璀璨奪目的光芒,讓世人迷醉。近日,我觀看了電視劇《長安三萬裏》,其中被人稱爲“詩仙”的李白在劇中給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李白以其不凡的才華和一顆執着追夢的心,征服了長安城的'每一個角落。

李白在劇中,不僅是一個瀟灑的詩人,更是一個有魄力的行家裏手。他深諳天文地理之學,爲自己的詩歌潤色,爲世人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他的詩詞中,富有靈氣和情感;他的行動中,有一種揚帆起航的豪情。

尤其是他對詩歌和追夢的熱愛,更是讓人心動。他在作品中寄託自己鄉愁、思鄉之情,時時描繪不同人物與事物,激發了人心中對美和詩意的嚮往。

在《長安三萬裏》中,李白還有一段深情的戀情。他和想象中的白衣女子,在萬水千山中彼此相思。即使日月如梭,歲月如歌,他的記憶始終沒有消散。這份對愛情的執着,讓他的作品更具詩意和浪漫情懷。

觀看這部電視劇,除了留下了美好的記憶,更激發了我對於傳統文化的思考和探索。長安,這座城市承載着盛唐文化的精髓,更代表着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這裏,我們看到李白,這位執着追夢的大詩人,其不僅僅代表了唐代人的風貌,也是中國民族文化和藝術的象徵。他的詩和行,不僅僅是作品,也是思想和靈魂的表現。

長安三萬裏,追夢之旅的一個縮影,相信每一個人,在追尋人生的道路上,都應該像李白一樣堅持不懈,追夢前行。讓我們在李白的詩歌和行動中,探尋出屬於自己的“長安三萬裏”。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3

電影《長安三萬裏》以唐朝爲背景,電展現了長安城的繁華和美麗,以及古代人們的智慧和才情。我學到了許多關於唐朝時期的歷史和文化知識,比如唐詩、唐畫和唐樂等。電影《長安三萬裏》通過一些細節展現了古代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電影中,有一個場景是詩人王之渙在酒館裏寫詩,他的動作非常優美,充滿了詩意和藝術性。還有一個場景是皇帝在宮殿裏欣賞音樂和舞蹈,這個場景非常壯觀,展現了唐朝時期宮廷文化的'繁榮。

總的來說,電影《長安三萬裏》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電影。它不僅讓我瞭解到了唐朝時期的歷史和文化,還讓我感受到了古代人們的智慧和才情。我相信這部電影會對我未來的學習和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4

這部電影講述了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大軍攻打西南,大唐節度使高適在戰爭中陷入困境,長安一度岌岌可危的歷史故事。高適孤軍奮戰,最終在監軍太監的協助下成功守住了長安。在這段生死攸關的時期裏,高適回憶起了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

整部電影充滿了歷史氣息,展現出了唐朝時期的壯麗景象以及那段動盪的歷史背景。電影中的演員們表現出了各自的角色特點,將歷史人物詮釋得十分生動。特別是高適和李白之間的友情,更是讓人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人情冷暖。

在電影中,高適和李白的友情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高適和李白同樣是文人,卻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觀。高適正直、堅韌,而李白則是豁達、灑脫。但在面對困境時,他們始終相互扶持、同舟共濟。電影中的高適和李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對長安的熱愛,展現了那個時代文人的風采。

影片深刻地表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在戰爭期間,人們的生命和尊嚴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但是,高適和李白的存在,讓人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正義和善良。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守護了長安這座城市,爲後人留下了一段永恆的歷史。

這部電影讓人們更深刻地瞭解了唐朝時期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同時,電影通過高適和李白的故事,向觀衆傳遞了一種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觀。整部電影充滿了感人至深的情感,讓人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壯麗和感人之處。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5

7月2日看完《長安三萬裏》的點映時,心裏還沉浸在電影中呈現的故事氛圍,對唐代詩人們的故事久久不能忘懷。當我走到影院門口的時候,門外下起了大雨,當時的我心生感慨,大概老天也爲詩人們的故事感到動容吧。

從那天開始,心中就鬱積了一種難以說清的悲涼情緒,反覆找有關《長安三萬裏》的預告片和零碎的影評來看,找詩人們的詩作以及相關的史料來看,腦海中也一直有一些零碎的、不成系統的話語想要表達出來,但還是沒有說出來。

7月10日,在《長安三萬裏》上映兩天後,我之前一直在想,再去二刷,會不會喪失掉初見這部影片時候的驚豔和感動,一直在糾結,最後還是一咬牙,買了票去看,沒成想,落淚的次數比之前多了,可能也是之前查了資料的結果,心中被觸動的點又多了不少。

當影片結束,行車走過跨越京杭大運河的大橋,我看見天際的'雲彩如同大鵬飛向西沉的夕陽,江上之風催促航船前進,風聲吹在我兩鬢,我依然帶着影片所給予的觸動,耳邊迴響着“寂寞向秋草,悲風千里來”的吟誦聲,迴響着“清風幾萬裏,江上一歸人”的吟誦聲。

這時候我瞬間理解到,當詩人迴歸到“人”的位置,詩句記載了人的情感瞬間,放大了人的情感瞬間,詩句纔會如此動容。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6

臨時起意去看的這部電影,只是聽到兩個朋友說看了感覺不錯,瞄到某篇影評題目說的是它,便匆匆買票進了影院。

事實證明這種連預告片都沒看過,完全無預設的觀影體驗反而會帶來更多驚喜。

先說整體感受:雖然片子時間有點長,節奏有點慢,但還是收穫了滿滿的驚喜與感動。

故事以高適(就是那個寫過“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詩人)的視角,回憶了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並講述了大唐從燦爛盛世到衰敗將傾的浮沉史,輻射出同一時期的一衆文人墨客。

除了畫風唯美,劇情流暢,這部片最動人的還是從頭至尾貫穿着中國人才懂的文化與情懷。

它讓教科書裏的詩句變得具象生動,讓只聞其名的歷史人物變得立體鮮活。詩句中蘊含的情緒也在歷史背景的加持下有了更爲直觀的體現。難怪有人說它創造出獨屬中國人的.浪漫。

那些流傳千古的文字,就是延續千年的文化血脈,讓身處現代的我們跨越時空產生共情,從心底燃起文化自信。

詩在,書在,長安就在,只要我們一直閱讀,一直流傳,中華就會一直存在。

片中的人物塑造主要以高適和李白爲主,他們一個是放蕩不羈的謫仙人,一個是踏實周全的世間人。

二人從鮮衣怒馬少年時相識結交,到前途困頓中年時相逢告別,再到亂世紛爭暮年時相向而行,幾十載的人生隨着王朝的繁華衰落變遷,讓人唏噓感嘆。

相比高適的穩重,很多觀衆對於這個故事裏李白的形象頗有微詞,在我們的濾鏡裏,他應該從始至終都是意氣風發,張揚灑脫的樣子。可片子的後半程他變成了一個懷才不遇,縱情放歌卻難掩落寞,甚至有了肚腩的中年人,真讓人難以接受。

可我卻覺得這樣的想象或許更接近現實,雖然他擁有萬般才華,卻一樣被現實所困,受命運裹挾。“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抱負未曾實現,這對於孤高自傲的他來說就是一種遺憾和隱痛吧。

全篇最打動我的場景是李白吟誦“將進酒”的幻象,畫面瑰麗神奇,意境壯美豪邁,背後的情緒卻是無限悲涼。縱使是名揚千古的詩仙,也有人生的困局難以掙脫,但他用鏗鏘奔放的詩句鼓舞激勵自己,這份奔涌激盪的情感令人心潮澎湃,甚至熱淚盈眶。

雖然這部電影並不完美,但是它的立意和蘊含的人生態度讓我爲之傾心震撼。

“終於有一部動畫電影,帶你我回去這一段獨屬國人的驚豔而厚重的風流印記。它將浪漫主義渲染達了極致,將人生寄望抒發到了巔峯,將笑淚哀愁詮釋進了心腸,也將抱負情懷展現出了深邃。快意少年終換白頭,多少知己生老死別,那些熠熠發光的名字:高適、李白以及杜甫、王維們,永恆留於皎皎星河之中,便是值得。今人望見古時月,古意幽幽照今人。電影有一種樂觀豁達的況味,那便是即使人生如朝露轉瞬即逝,即使人生艱難坎坷憾事處處,即使回憶一生無法做到落棋無悔,卻仍落拓笑看凡軀老去,一路追尋心中信念且理想不滅。這大概是它想傳遞給今時你我的一種活法力量。”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7

進入影院看《長安三萬裏》之前,我就告誡同往的兒子,這部電影雖然是部動畫片,但是未必你能全部看懂。果然,在黑漆漆的電影院裏,他就忍不住打開手機用百度搜羅關於唐朝的各種人物史料。但是電影畫面中所表現的中國的山河之美,唐詩意境之美,漸漸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那些在課本上出現過的人和事,尤其是曾經反覆吟誦的唐詩,藉助動畫這個載體,融入中國風的傳統美學,使它們在大銀幕上重新“活”過來,這讓孩子暫且放下了“不懂”——那些因爲缺少知識背景和人世閱歷而導致的暫時的“不懂”。

然而,歷史文化十分立體,它並不僅僅是課本中的某張圖或某首詩,詩的背後承載了很多精神和故事,正是這些精神與故事打動了我們這些文藝中年,同時,也能把力量傳遞給懵懂的下一代,延續到更多人身上。

孩子看不懂,爲什麼爺爺就是名將,身懷祖傳絕技“高家槍法”的高適,唯一一次能夠憑藉高家槍法揚名立萬的機會,是在玉真公主的舞會上,但是,在玉真公主的眼裏,這種上陣殺敵的槍法,遠遠不如王維彈奏一曲舒心,高適只能黯然離場。但是他能讀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裏沒有纏綿的離愁,沒有悽迷的別緒,有的是雄壯的離歌,有的'是對前途的期許。

孩子看不懂,爲什麼李白是商人家庭出身,在唐朝就是社會上的“下等人”,不能參與科舉考試,只能倚靠貴人推舉?李白才如謫仙,爲什麼還要屢屢站在官府門口等待垂青,卑微地吃閉門羹?但是孩子能夠體味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裏的躊躇滿志與自信灑脫,體味到詩人對於實現抱負毫不掩飾的喜悅之情。

孩子看不懂,爲什麼暮年李白會和天下大勢相悖“站錯隊”,永王幾顧廬山,一代詩仙就此成爲他的幕僚,居然以自己璀璨的才華爲永王寫了11首頌歌,隨着永王反叛伏誅,李白也因此遭殃。但是孩子告訴我,他牢牢記住了李白說的一句話——“壯士暮年”,因爲這四個字,他感悟到了李白爲了證明自己的才華超越世間的規則所進行最後一搏時的無比辛酸,他也能夠領略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中的輕快與如釋重負。

孩子看不懂,爲什麼高適忠心報國一輩子,卻要被皇上懷疑,派程公公深夜“監軍”,在戰場展開與緊張的戰事並無關係的調查?孩子也不懂爲什麼高適把分明屬於自己的剿滅敵軍之功名拱手讓給後來的將軍嚴武?但是,他讀懂了“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中透出的那股清冷的鏗鏘之氣,黑夜將白日裏戰場的激烈全部掩藏,夜色下孤冷的勇士總是更令人生畏。

望着被戰火波及的黃鶴樓,高適的童子說:“黃鶴樓已經毀掉了。”高適說:“只要黃鶴樓的詩還在,黃鶴樓就在。”片尾畫卷中出現了衆多與長安有關的詩,由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人用不同的方言朗誦出來。“只要詩還在,書還在,長安就一直在。”正是《長安三萬裏》裏中用璀璨絢爛的畫面詮釋的詩句,讓我們再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穿雲破霧而來,如此強大。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8

《長安三萬裏》最近非常火爆,很多人看後評價很高。我是在講課的時候講到關於高適的文言文了,學生給我介紹了這部電影。於是週末抽空將電影看完,感觸很深,雖然知道結局,但是看着看着產生了很多共鳴。這部電影很適合中青年去看。很多人對電影中李白吟出的詩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印象很深。我們看到影片裏面的人物都是在追求“大鵬展翅”的一天,然而真正“扶搖直上”卻是充滿艱辛,很多人甚至一生都是沒有成爲“大鵬”。然而每一個人物都在努力,都在“扶搖”而上……

唐詩宋詞我們從小都在背,我們也是上學的過程中有一個概念:唐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或許我們都很認同,但是背完以後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很難有直接的“接觸”,很難體會那一首首詩歌的真正意境和思想。當我們觀看《長安三萬裏》時,儘管是動畫片,但是我們還是被詩歌的力量和魅力所折服。這些人物雖然只是動畫,但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他們確實在大唐的盛世和長安的繁華中閃耀過,因爲留下的那一首首唐詩就是佐證。電影看着看着,我們會發現原來每一首唐詩都是那個時代人物的心路歷程,記錄他們的悲歡離合、慨嘆頓悟、生活遭際……最終這些詩歌和這些人物都定格成大唐盛世的優美圖案。

《長安三萬裏》裏的'人物都在追尋成爲那遙遠的“大鵬”。李白、杜甫、高適、王維……站在世俗的角度上似乎只有高適大器晚成,功成名就並且最終“封侯”成爲詩人中功業最高者,做到了“扶搖直上”。然而這只是我們從實際的得失和當時的處境名譽思考。儘管片中的李白仕途不順,放蕩不羈,一度落魄,甚至成爲階下囚,但是李白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的“詩仙”地位誰能撼動?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峯誰能到達?

我們看到他們在夢想成爲“大鵬”,渴望“扶搖直上”。無論李白的浪漫不羈,還是高適的務實堅持,他們的這些精神早已幻化出無形的“翅膀”。他們已經成了在中國古典詩歌和歷史中“翱翔”的“大鵬”。他們不懈追求的人生就是在“扶搖直上”。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19

最近身邊的媽媽們都在談論說一定要帶孩子去看長安三萬裏。我也是做足了功課要去看看的。

據說是講李白,對於李白我一直覺得他就是個神話人物,那麼多瀟灑的詩歌是如何做出來的?他可以讓高力士給他捧靴,讓貴妃給他研墨,這是怎樣的人物待遇呀。還有高適,那一句“莫愁前途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還是從兒子的課本中重新認識到的,這個人又是如何的口吐狂言,天下人都要認識他呢。

今天這個電影,真的`是補充了這個知識,也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兩個人。

電影從高適的角度回憶了李白的一生。原來兩個人是好朋友。高適和李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以至於電影結束後,我在想人到底是喜歡李白還是高適。高適是一個務實主義者。在盛世大唐,他懷才不遇,但是知道勤能補拙。後安史之亂,他才得以施展才華。在那個人人都會寫詩的時代,高適和王昌齡等併成爲邊塞詩人,成爲唐朝詩人中功名最高的那位。高適無疑是那位居安思危,腳踏實地的那個留下來收拾殘局的人。他看不慣李白的聲色犬馬,物慾橫流,但同時又被情誼和李白的才氣折服,兩人這樣的情誼在今日熒幕上令人唏噓不已,至少我是讚歎和羨慕的。

李白這個一出場就是華貴的白衣翩翩的少年,他是一個天才少年,會劍術,會相撲,會禽類的召喚術,是謫仙人。他放蕩不羈,追求自由,可能是跟他最初的家庭有關,他不爲生計所困,他可以無限接近權貴。他的好友孟浩然很是懂他,認可他入贅,知道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是需要金錢支撐的,所以他的.兩段入贅經歷讓他一生也就不爲生活所困。至於後來他投奔永王,他去求仙問道,在千年後的今天沒有那麼的重要了。人們小時候是從“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開始的文化啓蒙,青年時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情壯志,中年時候不惑之年“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釋然。李白用他千年不衰的詩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所羨慕的是他在遇到問題時候那種毫不在意的態度,人生何必糾結呢。

我以爲我是高適,普通的下等人,口吃還笨拙,勤能補拙。可是在李白看來,李白覺得高適是一隻大鵬。也許在李白眼裏,人人都可以是大鵬。曾經我也是這樣以爲,我也會成爲一隻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殘忍的生活,讓李白長出來啤酒肚,讓高適眼角的皺紋如此明顯。

我可以是高適,但是心中卻藏着李白,終究會爲着李白而不失熱愛。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0

由於是帶着3個孩子觀看的,注意力沒有能夠非常集中,在此簡單說說自己的一點想法,算是自己的一點思考。

《長安三萬裏》,通過兩個人的角度講述時代的變遷的故事,或者說通過一個人的成長反映一個時代的故事。名稱起的太大了,整體故事我覺得壓不住這個名字。而且這個故事也並不是非常合適小朋友的觀看,時代的故事太複雜了,而且整體的基調有些壓抑並沒有非常適合孩子的觀看,一定都沒有適合兒童的輕鬆愉快。宏大的歷史時代,宏厚的歷史背景,至少小學的小朋友觀看還是有些難度的。家裏小學的朋友表示“不好看”。

故事中有很多知名的詩句,經過配音演員的演繹,蕩氣迴腸,這個部分確實值得一看。

故事中說到李白“無心仕途”,我覺得這個並不正確。如果他無心仕途,又怎會在晚年的時候入了做了叛軍的幕僚呢。身處那個偉大的時代,他知道自己的最大依仗就是就是自己的才氣,他想用自己的才氣換的仕途的順利,無論是寫詩文章亦或者入道門,都是他自己的努力。他太灑脫了也可以說自尊心強,捨不得面子捨不得屈尊,或許那個時代的文人風骨吧。整個電影蕩氣迴腸的展示了李白顛沛流離卻又灑脫的`一生,也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詩仙李白”。不可否認的是,李白確實是非常有仙氣,寫詩就像喝水一樣簡單,或許他有一肚子的“詩酒”吧。

我自己的感覺是李白可能不太通庶務。庶務其實是非常俗氣的,是一點也不會和仙氣這樣東西沾邊,天上地下的區別,更可能的是這就是兩條永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線。李白出生商家,理論上講他在耳濡目染之下應該是非常懂庶務,並且精通人情世故的。就算沒有非常精通,也應該是不差纔對。爲何他的仕途就如此的艱難。如果把這一生的悲劇都歸咎於時代對於商人身份身份的鄙視甚至是蔑視,我覺得有失公允。時代的原因和李白自身的原因可能都有吧。

無論是那個時代,甚至是今天的時代,有風骨有傲骨的人,都是艱難的,但正是這份艱難才讓這些品質更加的動人心絃,令人神往。

李白的一生,我們羨慕,我們神往,但是可參考的並不多,畢竟那是頂級的才氣。

高適的一生纔是值得我們普通人學習和借鑑的。從電影的開頭看,高適在小時候科能患有“閱讀障礙症”,那些字都漂浮起來,到處跑是比較明顯的徵兆,寫字也是很難控制自己,他的成就是真正的自己的努力得來的,一點一點,可以看出他真的很艱難。從日常的生活中一點一點拼搏而來。李白的才氣就好像是天生的,好像天賜一般。高適卻是自己數十年又數年中一個時辰一個分鐘一個秒鐘得來的。第一次參軍歸來後,他讀書還需要村中小朋友幫他讀一遍的,第二次參軍後的十年讀書耕田是狠狠沉澱自己的十年。第三次參軍踏實的做從八品多年。而後纔有節度使,高中丞。電影結尾說他是唐代詩人從政職位最高的一位。他一生的經歷,說明了,只要向前走,雖遠終至。做人做事要踏實,這既是高適一生的寫照,也是高中丞給我們後輩的啓發。

我們成不了李白,卻可以試試成爲高中丞。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1

“若你決定燦爛,山無遮,海無攔。”

當豪爽不羈的李白遇上含蓄內斂的高適——高適似乎對於他們兩個的友情付出的更多,但是他對李白的影響卻微乎其微;李白似乎只是把高適當成他人生中的一個過客,但是他的一舉一動卻深深地影響着高適。彷彿有一種所謂的宿命感,而又像是我們各自的人生中遇見的那些精彩絕豔的人——他們並不認識我們,可是卻深深地影響着我們。

但同時,它不是說只有那些精彩絕豔的人值得歌頌,它在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世界裏的英雄。高適從一個說話結巴、出身卑微、屢次懷才不遇的少年,成長爲了他夢想中的樣子——一位光耀高家門楣的英雄。我們能從他的身上看見李白的影子——電影中也穿插了回憶:李白教他的相撲,以及以詐取勝之計,這些都讓他在自己的世界裏更加出彩。但是我們也能看到,是他自身報效國家的堅定,以及對待諾言的重視,讓他能夠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更長遠地走下去。

我們看到李白朋友遍天下,真正能交心的有幾個,不過爾爾。而他笑着面對這樣的人生,笑着享受精神上的孤獨,笑着走自己逐漸走不下去的路……影片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並不完美,可卻讓我們引發了共鳴。而高適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李白所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才能以及他的志向終將帶領他走向更遠的地方。

在前面高李二人因朝廷處於用人之際爲郭子儀求情,而在李白因永王之亂判刑獲罪時郭子儀出面求情,又是一處讓人感嘆的地方。或許李白做永王的幕僚是因爲他的心急,可以說他在急切地渴望幹出一番事業中失去了理智、沒有遠見,但是在那個“勝者爲王、敗者爲寇”的時代,哪來叛賊和忠臣之分。但是人人都處在時代的洪流之中、被時代所裹挾,在時代的驅動下,你可能前一秒還在意氣風發,下一秒便跌落塵埃。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是可以把握現在,做自己認爲正確的事,哪管最終結局如何。

全篇以高適和李白的友誼爲主線,數十篇唐詩貫穿其中,中間插入古詩的時候有一些唯美的畫面,彷彿讓人身臨其境,仿唐俑比例的人物惟妙惟肖,劇情線亦相對認真地參考了史實。比如將進酒那一段,喝酒中彷彿踏入了仙境,絕美的畫面加上瀟灑不羈的人物,彷彿寫出了我心目中的那個李白。當然,也有一些劇情似乎不合理,但是整體上還是相對完整地展現了盛唐氣象和一個朝代的盛衰,將盛唐那些令人耳熟能詳的名字聚合到一起,以詩歌表現了一個時代的悲喜。前半段是我心目中的盛世大唐,後半段則是現實的人生。總是兵荒馬亂,但是總能無畏地征服世界。

不論對錯,勇氣可嘉。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2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追光的動畫,也在一部部的追光動畫中見證了國漫的巨大進步。對於《長安三萬裏》,我期待了整整兩個月。今天看了下來,168分鐘,每一分鐘都是如此美麗和珍貴,心裏久久不能平靜。不愧是追光,不愧是國漫巔峯,感謝它不僅給了我視覺上的國風享受,還帶我穿越回到了唐朝,見證了高適和李白的一生。不知是作爲語文老師的敏感,還是對文學歷史的熱愛,中間高潮部分讓我淚流不止,那些優美經典的唐詩總會穿越千年來到眼前,再次打開我的心扉。

浪漫的不只有愛情,還有一輩子的好朋友。

我們的人生能有幾個知己?在古代,車馬很遠,書信很長的年代,又是怎樣來維持友情?李白和高適在年少時相遇相伴了一段路,中間因爲各自的志向紛紛道別。大鵬一日騰飛起,他們以詩爲交。當李白隨性一句和高適相約揚州,高適卻銘記在心,如約而至,儘管那時李白已經小有名氣,身邊也有不少好友,但是他仍然不忘高適,把高適當作最好的朋友。當李白家中突變,顛沛流離,大病初癒後的第一時間,他第一個想見到的人卻是高適。當李白在長安名聲赫然時,仍不忘邀請高適來長安幫助他成就功名。人生譬如朝露轉瞬即逝,他們再次遇見時,李白早已落魄。高適卻不畏朝廷,解救了李白,安頓了李白夫人。他們的友情很短,短到陪伴彼此的時間只有那麼幾次。他們的友情很長,長到彼此銘記了一輩子,守護了一輩子。

《將進酒·君不見》,究竟是什麼打動了我?

《將進酒》在我的記憶中,還是高中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激憤伉儷的爲我們誦讀。今日在見證了李白的一生後,再次誦讀《將進酒》,讓我彷彿身臨其境,置身其中,和李白一起站在黃河邊上,把酒飲歡,感嘆人生世事變幻無窮。電影裏這一段可謂是經典、震撼,直擊我心,讓我淚流不止。

當李白在官場失意時,把酒飲歡。酒醉之時,與一行知己高適、杜甫、岑夫子、丹秋生駕鶴昇天,奔向九霄,星光作伴,好友相陪,這個畫面每一幀都是那麼美,美如仙境。我感嘆文字的偉大力量,時過千年,經典的文學作品依然穿越時空,打動着我們。“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傾耳聽。”

中央民族大學裴雯教授解讀到《將進酒》,正如追光電影所要表達的意思一樣,李白不只是豪情灑脫,也不是頹廢低迷,他是有着浩如煙海的憂鬱和憤怒的情緒。戴建業老師解釋到,李白是伴隨高度的自信和徹底的自卑,無邊的歡樂和無盡的`憂傷,摒棄富貴與獵取共鳴,曠達放縱與堅定執着,他給人的感受不是消沉,而是充滿着力量!或許每個人的一生都應該有一首屬於自己的《將進酒》,儘管我們對待人生有着無盡的憂鬱和憤怒,但是我們總要往前走,總要去追求我們人生的意義。一起須盡歡吧,因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都可以有專屬自己的長安夢,都可以綻放光彩。

電影雖然講述了唐朝的由盛而衰,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鮮明的人物色彩。李白、高適、杜甫、王維、李龜年、張旭、丹丘生等詩人,每個人物性格特點截然不同,但是他們都在那個時代綻放了自己的光彩,與詩消遣,與酒美談,成就了一篇篇名作,這無非是一場盛宴。我一直記得我的研究生導師告訴我的“different is good!”,是呀,“不同的”就是“好的”,何須去在乎你是否和別人一樣,專注做自己,你就是你自己,你也可以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長安三萬裏,正如唐朝的詩人一樣,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長安,這是我們的理想,是我們最嚮往的地方。三萬裏是我們追尋理想的距離,或許不止三萬裏,或許超過三萬裏,不管路途如何艱難,這是我們此生的追求!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3

生的意義在於一顆隱忍以致遠的內核。

——題記

長安,長安,盛世長安。從小到大,我就覺得“長安”這個地名取得真好,一世長安,安定永恆。當年的大唐盛世,長安是何等模樣?在這個流量至上和宣傳號營銷的時代,我不知道還有沒有文化和歷史的守望者、傳承者,能靜心去耕耘或細品我們的“過去”?

《長安三萬裏》,這個“三萬裏”不止是長安的疆域遼闊,還指向了唐朝文化的影響力。大家都說這是一部紀實類的人物傳記,沒錯,它像一部正劇,與其說是動畫,不如說是正劇。它並沒有爲了迎合市場喜好去放下嚴肅和端莊,而是在細節處精雕歷史的痕跡,不管是一個場景裏簾幕背後的身影,還是人物衣着相貌,都盡顯唐朝風韻。

這個時代,更多看電影的人,追求的是感官的刺激震撼,三觀的震撼。彷彿突破傳統就是個性,彷彿顛覆規則就是新穎。但所幸,百花齊放的電影界,總有默默耕耘,砥礪傳承文化的電影人。他們劇組在宣傳時迴應記者說請不起流量明星來幫忙,但李白,杜甫,高適這些大唐明星,纔是真正的文化明星。高適半生不遇,耿直謹慎,晚年纔有機會將高家槍法一展報國。這個從少年時期就家族落敗,父母雙亡的人,真的令人觸懷!通過電影,通過高適,我也窺見了李白的一生,那個沒有機會卻名聲大噪的'謫仙人,就算在電影裏看到,我也感受到了歷史上這位詩仙的存在。電影不講詩人情誼,卻着重於不同文人墨客,甚至還有女子的報國之志。在那個有門戶之見的時代,沒人舉薦,沒家世傍身,縱有才華,也入世維艱。那些人若能活在這個時代,或許就不會有憾。但高適說得對:“即使有憾,卻一樣精彩!”

這部電影的製作者和參與者就像歷史上的高適一樣,默默無聞,低調耿直。中國文化歷史上,只有一個李白,那個讓所有文人嚮往的詩仙。但卻有許許多多的高適,沒有幾個人真正瞭解高適,但他卻是唐朝最顯貴,惟一封侯的詩人。“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高適人生大部分在蟄伏,在自我勤勉,在默默耕耘,不像李白大起大落,一生恣肆。但在電影裏,高適的“成功”是帶有李白的成功的。很多東西、很多話語、很多鼓勵……李白對高適講的話兩句令我動容,李白說——

面對青年口吃的高適,知道他說自己文采不行,作詩不會,李白大聲笑道:“高兄,你心中的一團錦繡,總有出口的一天!”

年近半百,高適要去哥舒翰帳下當個文記,離開李白時,李白在他背後大聲喊道:“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高三十五,這句詩我二十幾年前就是照着你的模樣寫的啊!”

那一刻,我是有觸動的。電影裏的高適,也是渾身一顫,眼眸裏波濤翻涌。

而高適,他讓我震撼的是面對社會種種不公,面對強敵,面對臨危受命,他的鎮定謹慎,真的就是他多年蟄伏的沉穩。寧做最好的自己,不做更好的別人。對高適而言,生的意義在於一顆隱忍以致遠的內核。他的致遠,是家國大義,年少抱着光耀家門的夙願,老年一人一馬歸故里,那個時代,心懷天下的`詩人,何止他一個呢?還有當高適作爲節度使,和永王對峙的時候,他沉靜聽着永王造反軍隊的動向,最後開口:“永王真的謀大而智弱……”他可以清晰分析出永王的本質懦弱,沒有王者之果敢,無法讓天下英雄歸心。偏偏那時,李白跑去支持永王了,才被牽連下獄了。

詩歌救不了時代,但真正的英雄和團結的人民可以。這個電影,讓我對邊塞詩人改觀了。以前覺得“邊塞詩人”住在環境惡劣的地方,詩句裏沒有繁花似錦,花前月下等等,不夠唯美。如今才敬佩那些邊塞詩人,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等,他們是時代的一面鏡子。自古以來,能文能武的人便不少,但武將還能文學出衆的,真的不易,像高適、范仲淹,還有“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辛棄疾,這些人人生有憾,卻也名垂青史!

再來談談,“懷才不遇”這個主題。其實電影裏,李白就算決定出世,最後還是去幫助永王造反。李白狂傲不羈的內心裏,還是有入世之志的。科考讓世間士子看到了一條橋,上面卻擠滿了不止千軍萬馬,所有人在其中用終生去拼刺得個頭破血流,抑或中途落水、擱淺戈灘。有的人因爲出身,沒機會參加科考,只能行卷。但行卷,豈是爲那些寒門子弟開的?儒家思想浸淫下的人生理想與官宦文化的衝突、文人個性氣質與政治大局謀略的不對等,這些都是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的根源。

電影最後,高適說:“黃鶴樓雖然因爲戰亂被燒了,但那些詩還在,它就會在。……詩在,人在,長安就一直在。”詩在,文化就在。你如果耐得住心去看,對這段歷史和文化感興趣,真的很不錯,會有共鳴。如果你喜歡熱血和激情類的,可能不適合,它像一杯茶,需要沉思,需要回甘。

你本可以追尋文化的深度,卻因爲愛,而困於人心的淺薄。要知道,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多背背詩歌吧,多看看歷史吧,我對學生說過:“不是你們血液裏流淌着中國的血,纔是中國人,而是有一天,當年讀到書裏、電影裏、甚至生活裏那些屬於中國文化和現代成就的時,你心裏油然而生自豪感的時候,你纔是真正的中國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在教室裏,在其他地方,當你脫口而出心中的一團錦繡,那便是你的文化自信!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4

我和好朋友趕在放映季的最後一天,火急火燎的跑去觀看了號稱“追光動畫十年之作”的《長安三萬裏》。本來,我覺得這麼一部大製作,電影院應該擠得人滿爲患、水泄不通才對,可沒想到,偌大的放映廳,算上我們仨,一共才十個人左右。——哇,真是太爽快了,好像包場一樣!言歸正傳,這部電影的內容還是很有趣的,不愧是十年力作!我不是專業的影評人,我對一部電影評價的唯一標準,就是看他是否能打動我。只要在某個情節能夠觸動我的心絃,引起共鳴或者思考,這對我就算一部佳作!而《長安三萬裏》正是能夠不斷撩撥我的心絃的一部電影作品!

故事線主要圍繞着唐代邊塞詩人高適的一生,以及他與李白貫穿一生的.友情展開的。故事內容緊密連續,把高適無奈彷徨的早年境遇,與李白才華橫溢、豪情萬丈、而又恣意揮霍玩樂的人生形成了對比。

人到中年之後,高適和李白都嚐遍了人生百態,受過挫折,受過褒獎,體會過人生的無常。當年意氣風發的蓬勃少年,曾經滿懷豪情到長安尋求人生夢想,此時卻都被蹉跎了情懷。半百之年,李白選擇了入道,不再受凡塵間事情所煩惱。而高適則是選擇從軍,入了哥舒翰的帳下,爲國家繼續盡心盡勞。影片運用對比的語言,展現了高適晚年終於一展宏圖,平定安史之亂後路過揚州討伐永王,此時的揚州已經是一片斷壁殘垣,與當年盛唐時錦繡繁華的歌舞場形成強烈對比,在戰爭摧殘後的城市,已經不復當年欣欣向榮、煥發生機模樣,這也折射出李白暮年的心境和境遇,早已不再是當年的蓬勃少年。

李白的浪漫和豪情都給了璀璨的盛唐,他和賀知章、張旭、王維、杜甫們在錦繡長安斗酒十千,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高適胸中的'錦繡交付給了塞北邊疆,千里黃雲,北風吹雁。

電影中,我在李白身上,看到了浪漫的豪情萬丈,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和渺小。從高適的身上,我卻看到了一個人一生的家國情懷。高適和李白比起來,並不是天縱奇才。他對詩文沒有太多執念,他所想的就是馳騁疆場,上陣殺敵。他踏踏實實,堅守着與李白的一年之約,與哥舒翰的十年之約,直到晚年終於得償人生所願。他在自己的時代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同時,這部電影還讓我覺得古代過於森嚴的等級制度,對於下民們的機遇太過不公平。李白早年“行卷”,就因爲是商人之子,也就是所謂的“下民”,就直接被拒之門外,報國無門。在皇宮權貴們的宴席上,像高適這樣武功卓絕的“下人”們也只能將自己多年的努力用來博那些達官權貴們一笑,祈求他們的推薦。

當然,這部影片是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用豪情萬丈的情懷和錦心繡口的詩篇,表現了其實很殘酷、血腥、動盪的年代,讓人在快樂的氛圍中還能窺見十分深刻的現實主題。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5

今天,老師帶我們看了一部文學電影——《長安三萬裏》。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偉大詩人的身世,以及盛唐時期到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巨大變化。盛唐時期,唐朝一片繁榮,百姓安居樂業,但安史之亂後,戰火紛飛,整個長安城陷入一片混亂……

這部電影給我感觸很深。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李白醉酒後,詩興大發,作詩《將近酒》時的想象。想象他和好友一起乘着白鶴,飛入星河,飛入詩詞的'天地,盡情飲酒作詩,感受詩詞的浪漫。

最讓我難過的.是高適因爲自卑而有些口吃,讀書也不是很成功,不像李白那樣才華橫溢。但他還有武藝在身,怎料在岐王府爲玉真公主表演武藝時,卻被公主嫌棄,被他人嘲笑,就在這時他意識到自己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但他從不放棄,最後成了有名的大將軍,率領軍隊打敗敵人。

這部電影絕不僅僅爲我們展示了唐朝興衰的畫卷,還讓我瞭解到了“詩仙”李白,“詩佛”王維,“詩聖”杜甫的光輝一生。這真是一部有意義而且有價值的電影。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6

這一部電影的開頭是高中丞在城上殺敵,接着程公公來詢問高適和李白的`友誼。青年的`高適爲得功名便遠赴長安城。在途中,便遇到了去揚州的李白。李白誤把高適當作“小偷”,兩人這才相互結識。隨後兩人共同待在一起幾年,他們一起喝酒,李白還叫高適教他槍法,而他指導高適學習相撲。離別時他們約定一年後在揚州會面。

當高適再與他見面時,李白卻似乎並不知道,但熱情接待了他。這兩個人一個瀟灑帥氣,另一個可以說是沉着冷靜,性格完全不同,卻相處得很好。影片最後,當給程公公講述完時,吐蕃大軍趕來,他們聯手攻破了吐蕃大軍。

安史之亂後,李白被釋放。看完整部影片,我最記憶猶新的是高適最後說的一句話:“只要長安的書在、詩在,長安就在。”

這部電影中主人公高適讓我明白:生活中有不盡的困難,只要努力而爲,就會成功。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7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高適的《別董大》。昨天,我和爸爸一起去看了《長安三萬裏》,這部電影是從高適的.角度看李白的一生。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由此可見李白青年時狂放不羈。李白到中年時寫了許多好詩,比如:“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但他這時一直鬱郁不得志。可是,即使他得不到重用,他還是寫下“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看,我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8

今天,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部電影——《長安三萬裏》。

電影裏有李白、高適、玉真公主、杜甫……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安史之亂後,整個長安因爲戰爭陷入了混亂的故事。之後,高適與程公公回憶起李白與他的往事,也展示出了他與李白的深厚友誼。

讓我印象最深的片段是高適與李白初遇。高適正在去長安的'路上,李白卻說高適偷他東西,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因爲高適和那個小偷戴的是一樣的帽子,李白誤會了高適。李白髮現高適身手不錯,想讓高適教他武術。之後,他們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真是不打不相識。他們一起喝酒、一起作詩、一起談人生大事……

如果有高適一樣的朋友,那該多麼幸福。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29

“這終南捷徑,卻不爲寒門所開。”

寒門若想跨越階級,必付出超常努力,機遇甚至也是必不可少的,若無機遇,可能終其一生都鬱郁,可若是因可能無機遇而不努力,則必定平庸而非平凡。機遇是上限,努力是下限,通過奮鬥,終能走出屬於自己的終南大道。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長安是大唐的長安,是世界的長安,更是每一個嚮往長安的之人的長安。長安不僅僅是一個地名,一個城市,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一種理念的.象徵,長安,長長久久,安安寧寧;長安,多麼美麗的字眼,多麼令人嚮往的時空。能夠長安,是每一個現世人的追求,是大同社會的體現之一。惟願長安,惟願大同。

“詩在,書在,長安便在。”

是詩書,是每一個在長安留下的痕跡,塑造了今日之長安,哪怕那個長安已不在現世,可那個長安卻一直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中,那是一個時代的閃耀,屬於詩的時代,上至皇帝百官,下至販夫走卒,詩從未如此繁榮。那一首首詩篇,讓長安的光芒變得愈發閃耀和永恆。

這部電影固然有瑕疵,故事相對浮誇和流水,但在這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裏,拋棄現實的一地雞毛,跟隨古人慢慢地體會一下久未拾起的古詩,也挺不錯。

畢竟,人活着,總要有點念想,有點浪漫吧!即使不能如李白那般灑脫,也可以在忙碌時看看星光,看看月亮,看看藍天,看看白雲,看看腳邊的草,看看盛開的花,看看每一個可愛而用力生活的鮮活個體。這纔是三萬里長安所帶給我們的慰藉,這纔是我們平凡生活中的一抹又一抹亮色!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0

每個熱愛中國文化的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歸宿與認同感,並深深的爲之自豪。

迴歸到影片名稱,《長安三萬裏》,就是以長安爲圓心,三萬裏爲半徑的盛世大唐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圈,彼時的.長安,真正的世界中心,國際化大都市,擁有最自信的君臣與百姓,極度開放包容,自信到甚至異域番邦洋人享受與本朝人所有同等的待遇,可以考取功名,可以入仕爲官,甚至成爲節度使這樣的封疆大吏,真正的世界各族人民是一家,人人都有一個大唐夢,長安夢。

長安三萬裏這個故事,講述了我們中華文明爲何延綿不絕得以數千年賡續,我們傳承的是什麼?我們爲什麼要報效國家,我們爲什麼要進行偉大復興!

這個傳奇故事,並非只有浪漫與深沉,而是充滿着棱角,洋溢着鐵血與豪情,極具張力!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1

電影《長安三萬裏》以大唐爲歷史背景,用四十八首經典詩詞串聯起了大唐詩人的羣像,生動形象地向觀衆展現出來了詩意大唐的畫卷。

影片以高適的視角切入,講述了安史之亂爆發數年之後,困守孤城的高適向隨軍的監軍回憶與李白的一生往事。展現出了唐朝時期的壯麗景象,以及那段動盪的歷史背景。“長安”是大唐都城,在李白的詩句之中,他從不吝嗇於誇讚長安的秀麗美景,他用他豪邁的筆觸描繪了長安市區的繁忙與熱鬧,在他的《夢遊天老吟留別》中更是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描繪出了長安的熱鬧喧譁之景,電影《長安三萬裏》中其實一直在向觀衆傳達的'是,長安不僅是大唐都城,更是大唐詩人們理想的歸宿,而片名中的“三萬裏”則是他們抵達理想的距離,他們用詩歌表達對長安的思念和無限熱愛。在《登金陵鳳凰臺》中,李白曾道:“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不到長安的李白十分憂愁,他憂愁的何止是看不見長安,而是在這浮沉的官場之中,他看不清自己的未來,無法得到展示才華的舞臺。大唐王朝由盛轉衰,又從安史之亂中艱難站起,李白、杜甫、高適的人生也如同着王朝的命運一般,在歷史的長河中艱難浮沉。影片前半部分是滿耳笙歌滿眼花、滿樓珠翠勝吳娃的極盡繁華的盛世大唐,還如同李白的軌跡人生一樣,盛世大唐開始凋零,影片後半段則展現出前途窘困的中年人和高樓傾覆、滿目瘡痍的河山,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更是將全片推向了高潮,讓人感到了無限的悲涼。

影片之中的李白、高適,他們各有特點,各有各的脾性,正如同芸芸衆生中的我們一般,在自己崗位中不斷進取,不斷提升自我的不可替代性。工作之中,我們各自散發着自己的光芒,在這平凡的崗位上展現着獨屬着我們的光彩,即使我們普通,但是我們從未曾懈怠,每一次的上崗,我們都精神飽滿,爲過往司乘提供最佳服務,也願未來的我們距我們的“長安”不再相距遙遙“三萬裏”。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2

觀看了《長安三萬裏》之後,真是讓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與杜甫並稱“大李杜”。爲人爽朗大方、喜交友,愛飲酒作詩。

有氣勢奔放的詩人——高適。高適:704年-765年,與岑參並稱“高岑”。氣勢奔放,奮發進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安祿山起兵造反,使唐朝發生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那時老百姓們真是趕驢的趕驢、逃跑的逃跑,黃鶴樓、王孫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爲平地。

那時的高適便英勇地開始偷偷反擊,最後高適趁機把安祿的營帳團團圍住,先放一把大火將他們的.帳篷點着了,又將一大堆雪從高處往下扔,而且還連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樹幹一起滾下去,把安祿山的軍隊打得毫無反手之力。最後唐朝大獲全勝!

穿越千年的歷史,讓我好像看到了當時長安的繁華、黃鶴樓的高大、李白的灑脫,高適的英勇、王維的高冷……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電影已經結束了,但我的心中卻充滿了自豪、熱血以及感動。……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3

《長安三萬裏》是一部展現唐朝詩人羣像的動畫電影,由謝君偉和鄒靖共同執導。這部電影以唐代爲背景,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繁榮和詩歌藝術的'精髓。觀衆可以在電影中領略到李白、高適等唐代著名詩人的風采,同時也能欣賞到他們對詩歌的熱愛和追求。

電影《長安三萬裏》的動畫特效和配樂也非常出色。動畫特效將現代科技與傳統繪畫風格相結合,創造出一個令人驚歎的唐代世界。配樂則以古典音樂爲主,與畫面相得益彰,讓觀衆彷彿置身於唐代。

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詩歌欣賞作品,還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思考價值的電影。它通過展現唐代詩人的故事,引導觀衆思考人生意義和價值。同時,它還向觀衆展示了唐朝的繁榮和文明,讓觀衆對歷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

總之,《長安三萬裏》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動畫電影。它以唐代詩歌爲載體,呈現出那個時代的文化風貌和人文精神,讓觀衆在欣賞動畫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華文明的魅力。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4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相比於李白、杜甫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唐朝著名詩人來說,高適這個名字,在我們看來是較爲陌生的,對他的一生也是少有了解的。但隨着《長安三萬裏》這一影片的熱映,我重新瞭解了高適這位偉大的邊塞詩人。

這部影片是從老年高適的視角來回憶其與李白相遇、相識、相知一生的往事。青年高適初遇李白,便被李白那灑脫不羈的個性所折服,“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在展翅翱翔的大鵬下,他們策馬狂奔,心中充斥着一腔熱血與報效祖國的`壯志豪情。在長安見識了人情冷暖、在揚州見到了美名遠揚的李白後的高適,勵志回鄉苦讀,沉澱自我。多年以後,境遇大相徑庭的高適與李白再次相遇,懷才不遇、心繫家國的高適寫下了“漢家煙塵在東北,漢江辭家破殘賊”這一家喻戶曉的《燕歌行》。之後,高適投軍,一邊在邊塞記錄戰爭的種種,一邊仍不忘提筆作詩,最終成爲了三地節度使,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高適的冷靜穩重和李白的瀟灑隨性造就了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我敬佩善良樸實、勤奮刻苦、永不言棄的高適,也佩服自由樂觀、隨遇而安、才華橫溢的李白。“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同樣的,只要我們不斷閱讀,不斷學習,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就能淵源流傳。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5

“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在。”這是爸爸週日陪我看的電影《長安三萬裏》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話。電影時長近三個小時,是一部以歷史和詩歌相結合的國產動漫片,整部電影有40多首詩,把詩人和古詩串在一起。

電影是從唐代詩人高適的角度展開的,回憶了李白的一生和“開元盛世”“安史之亂”。電影還讓我瞭解唐詩背後的`創作背景,比如:李白和杜甫怎麼結識的?爲什麼李白經歷那麼多困難後還能寫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自由灑脫,豪邁奔放的詩句。

我背過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讓不識君”,也背過“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雖然知道意思,但對這些詩句不能深刻體會,看過電影,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詩人寫這些詩作時的激動、失望、豁達的感情,也讓我知道古詩不光要會背誦,還要理解它的背景。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6

開始看到《長安三萬裏》的預告片,我就有種特別的激動感。似乎可以感受到遠古的熱血沸騰在體內涌動,那種自豪感與感動交織的情感,瞬間讓我對這部影片充滿期待,想要更深入地瞭解大唐盛世的歷史底蘊。

影片開始前,《長安三萬裏》用詩意打破觀衆的心理防線,開啓了一段時空穿越之旅。在濃烈的古都氛圍中,我們見證了大唐盛世的輝煌與繁榮,沉浸在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畫面中,感受一座城池在歲月滄桑中呈現出的魅力。

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主人公林峯奮鬥、拼搏、又失落、重生,一路上用自己的所思所想守護自己心中那份信念和夢想,不斷成長和進化。通過這個角色,觀衆可以深刻感受到大唐時期的社會現實,以及每個人所追求的普世價值。

總之,《長安三萬裏》意猶未盡,這部影片是一部不僅僅讓人流連忘返的`傳奇大片,更是它所代表的歷史與哲學的傳承和發展。它飽含了我國精神文化生命和華夏文明悠久歷史的獨特價值。如果你對中華文化有着濃厚的興趣,這部電影絕對不容錯過。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7

以前上學的時候,我對高適的瞭解很少,對李白的瞭解比較多,總覺得他是一個肆意灑脫的詩仙,李白的《將進酒》我最喜歡,今天看了長安三萬裏讓我感觸很多,唐朝的'這些詩人瘋狂飲酒他們鬱郁不得志而鬱鬱寡歡,我想他們真的是愛喝酒嗎?只能說他們在借酒消愁,讓我感覺他們喝酒中帶有一絲淒涼,長安真的富貴迷人眼。

李白肆意灑脫,高適和他性格恰恰相反。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天下捷徑豈是爲寒門所開。今天讓我對高適有了不同的見解。唐朝的偉大詩人尚且如此,何況是才華不比詩人的.我。

今天的電影時間真的很長,我卻有了不一樣的收穫,無論如何都抵不過那一句,輕舟已過萬重山。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8

昨兒和崽一起去看了《長安三萬裏》。假期嘛,動畫片是一定會安排上的。不只是因爲帶娃避暑好選擇,更多的是現在的國漫,越來越好看了,自己也挺喜歡。

每次看完電影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可總是不習慣提筆,或許內心依然覺得逃避寫個觀後感是對上學時期的小叛逆,內心會舒坦吧。直到前陣子看書,葛先生說提筆即可。確實,人的記憶總是有限的,而每個時期的視角也有不同。不斷反思,才能成長。一面是爲我,一面也是爲娃吧!

整個觀影過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高適的那份孤獨。所以,觀影結束的朋友圈記錄,就一個體驗:“身處繁華,有一種孤獨誰懂”。這是入戲。那齣戲呢?這份孤獨,其實也不需要別人的感同身受。

憨厚正直且有點口吃的高適,第一次去長安,路上偶遇李白。兩個青年的性格區別就刻畫得特別明顯。一個循規蹈矩,一個放蕩不羈。整個劇貫穿下來,性格迥異的兩個人之所以能成爲摯友,我覺得是因爲高適的.淳樸認真。

第一次分別,各有各的計劃和打算。一年之約,高適的認真對上李白的“失憶”,如果換一個人換一種思維,可能會是:他竟然不記得了,他瞧不起我;或者是:我這麼上心,他沒把我們的約定放心上,他不重視我們的友誼;又或者是:他們這麼灑脫熱鬧,我融不進去,我們不一樣……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然而,因爲是高適,他把孤獨換作了成長!他不怨天怨地,不怨自己怨他人,融不進去便不強求。看得見,有失落,但內心又十分清晰,纔有了接下來的十年之約。

十年之約,又是一次認真對“失憶”。不論對方如何,他只做好自己這個朋友可以做的事,能做的事。

每一次分別,都是一次困難成長的開始。每一次相聚,又都是一次內心掙扎的蛻變。他的.執着,他的堅韌,他的隱忍…只因爲他的內心有個一直不滅的燈塔。

高適有一種孤獨,是平凡渺小的無力,是有志不得發的無奈。但其實,這種孤獨是催化劑。唯有伴着這樣的孤獨,不斷的成長,纔可以在需要時,抓住機會。

不是每一隻蛹都會破繭成蝶,華麗蛻變。但每一隻蛹都有選擇蛻變的機會。成爲耀眼的明珠固然讓人心潮澎湃,但其實,做好普通平凡本真,也是一樣的偉大!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39

電影《長安三萬裏》是一部國產動畫片,製作了3年時間。導演謝君偉說:“長安代表着理想,三萬裏就是現實與理想的距離,不管對電影裏的李白和高適還是現在的我們來說都是如此”。

我看這部電影最大的收穫是,讓我對李白有了一個立體的認識,尤其是李白的性格。一個人的人生際遇是時代大背景和個人性格綜合作用下的結果,李白如此、高適如此,我們每個人亦如此。

李白才華橫溢,年輕的時候也非常想爲國效力,做出一番偉大的事業。但是因爲家庭出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想被伯樂舉薦又遭碰壁,於是變得狂放不羈,紙醉金迷。我們經常用智商和情商來形容一個人,李白應該屬於智商特別高,但情商較低的那類人。李白對朋友大大咧咧,自己對朋友發出的邀請,事後可能忘得一乾二淨。李白有點像長不大的孩子,肆意揮灑自己才華的同時,自己的個人生活卻總是處理不好。

另外一個讓我感動的點是高適和李白之間幾十年不離不棄的友誼。雙方可以10年不聯繫,但是隻要聽到對方的消息或者遇到對方,內心這種油然而生的喜悅感讓我動容。李白和高適性格差距這麼大,但一點也不妨礙兩個人的友誼。這種互相鼓勵、互相切磋,總是替對方着想的友誼彌足珍貴。

李白這樣的天才,我們只能去仰慕。高適的`故事似乎離我們普通人更近一點。高適不輕言放棄又耐得住寂寞的性格,讓他每天都成爲更好的.自己。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做出了一番自己事業。另外高適的價值觀也非常正,他的代表作品《燕歌行》這兩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讓前線腐敗的將軍很不舒服。

世上本來多苦難,在遭受苦難的同時,如果能收穫類似李白和高適之間這樣的友誼,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努力尋找到這種最深厚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