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關於桃姐的觀後感(通用10篇)

關於桃姐的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桃姐的觀後感(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桃姐的觀後感(通用10篇)

桃姐的觀後感 篇1

看完《桃姐》,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是一位常養老院跟媽媽吵嘴的女兒,在媽媽過世之後,拎着媽媽的遺物,站在大廳哭。這是一個不新鮮的情節,但是許鞍華沒有用近景,沒有用特寫,甚至沒有用正面,只是一箇中遠的背影。而且只佔了畫面的近二分之一。左邊的二分之一畫面,是兩個老頭在悠閒地下象棋,一箇中年女護工悠閒地嗑瓜子。

這樣對比感強烈的畫面,導演想表達什麼?親情的逝不可留?社會對老人的淡漠?還是生命的殘酷?但正如許鞍華自己所說,拍這部電影並不是指向什麼社會現狀,而單純是因爲她自己也已經六十五歲,是一個老人家。所以就像有位導演所說,電影的本質是記錄。許鞍華正是用一種淡淡不着痕跡的手法,在記錄自己的老年。跟《讓子彈飛》這樣的電影不同的是,《子彈》記錄的是老驥伏櫪,是姜文在記錄三位主演四五十歲依然很牛的這麼一種狀態,而《桃姐》則是記錄一種洗盡鉛華,淡泊如水的狀態。

正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如同最簡單的白開水,非但從頭到尾的口感和味道是一樣的,就連吞嚥的節奏都一樣。最開始看了海報和宣傳,我以爲這會是一部催淚彈,但它不是;後來看到桃姐住進養老院之後的種種,我又覺得它會批判涼薄,但它沒有。《桃姐》所拿出來給觀衆看的,都是最日常的生活畫面,碎片式的畫面,甚至很難說有什麼明顯的敘事線索。電影本身沒有起伏,有起伏的都是觀衆的心緒。全片甚至連配樂都很少用,只在羅傑接桃姐回家,兩人一起收拾舊物那一場,起了淡淡的配樂,依然是像電影的口感那樣,摒棄煽情,但求溫情。我想這跟許鞍華的人生態度也有關,六十五歲的她至今未婚,無兒無女,跟媽媽一起租房子住,即便是在業界,也是爲數不多的堅守自己創作陣地的導演,可是這不代表無依無靠的老人家就要擺出自己無助的一面來博取他人的淚水。文章開頭那位過世的母親,面對兒子的不孝,女兒的責難,儘管眼神令人心碎,但是臉上依然堅強倔強。所以在閱讀本片的時候,不但老人深有感觸,便是年輕人也會忍不住想像自己的晚年。

葉德嫺也是一位老人了,從我第一次在《與龍共舞》中看到她,再到現在的《桃姐》,她都奉獻出了自己教科書般的表演。她刀子嘴豆腐心,怕羅傑舊病未愈不許羅傑吃牛舌,但又精心烹飪了一塊讚不絕口的牛舌;她被羅傑接回家首先摸摸傢俱上的灰塵,一臉不滿但又細微得幾乎看不出來;她自己已經不能再照顧羅傑,便想張羅着再找個傭人,絮絮叨叨囉囉嗦嗦提了一大堆要求,好像她已經不再是一個傭人,而是一個母親;她怕給舊東家添麻煩,無論是要自己掏錢住養老院,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回絕舊東家的饋贈,都令人覺得那節儉與善良,似乎是出自家傭對主人的客氣與感激,但更加是出於桃姐樸實無華的本性,毫不矯揉造作;她盛裝打扮跟着羅傑看首映,好心勸告身邊的甯浩別吸菸,自己看電影看得睡着,卻固執地跟羅傑說電影很好看;她知道堅叔老不修,但豁達大方地對很不滿的羅傑說,他還玩得了多久呢。葉德嫺與許鞍華一起,塑造了身材矮小可愛可親的桃姐,塑造了一個成功而完美的桃姐。

沒有生離死別,只有一張張空牀位,只有一場追悼會,一張黑白照片,和堅叔的一束白玫瑰。導演刻意迴避,因爲那已經不是桃姐的生活。在末日之前,桃姐仍然溫暖了身邊的每一個人,也溫暖銀幕下的我們。

這部不是爲了對抗而誕生的香港電影,算是尚存的香港電影。然而它放之四海皆動人。不着痕跡、不動聲色,但卻代入感極強,這就是一部好電影。對於這樣的電影,無法也不忍心從任何技術層面上評判分析,只能如標題所說,不作評論,只談感受。

桃姐的觀後感 篇2

去看《桃姐》之前,早就聽說這是一部催淚大片,主僕深情,老年境遇,乃至對生死的探討,所以我也備好了紙巾,只等淚閘開放。但真正在影院裏看下來,我的紙巾基本沒派上用場。是沒有被打動麼?不是,只不過許鞍華拍得極盡剋制,一切可能煽情的橋段都弱化或避開了,甚至連音樂都沒有用。我想,《桃姐》並不是一部非得讓觀衆痛哭流涕的電影,但如果你真的看懂了,心裏一定會五味雜陳,那種無法言說的感觸可能比眼淚更珍貴。

感謝《桃姐》這部電影,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帶給我們善待身邊人,更在於它能妥帖地關照我們心中的憂傷,看似灰暗的調子卻讓人豁然開朗。桃姐的一生,不敢說歷經艱難,亦是有苦難有心酸,她不僅安慰着電影中形形色色的人,其實也在安慰着銀幕前的我們,其中默默流淌的溫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觀令人感動之餘浮生幾分思索。

這部電影也向我們揭露了當今社會醜陋的,或許爲人所知的現象——養老院。雖說養老院是老人們樂享天年的地方,但是,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看不到,我們看到的只是破舊的設施,平淡的服務態度,以及從那位女工作人員口中得知的養老院背後的種種貓膩,一條條的利益食物鏈,將老人們本該擁有的幸福晚年捆在了老人身手之外,看似一觸即得,實則遙不可及,我們看到的,我們聽到的,只是表象,這部電影帶給了我們真實,讓我們不禁爲如今所謂的朝陽產業所擔憂,所顧慮,兒女們爲了養老費而不和,將孤苦的老人擱置在中間,實在令人心寒……

我們的一生中或許會路過幾千里土地,擦肩而過數百萬人,只是相交能有幾許,知己復有幾個?這個世界的'轉速是在太快,多少人在拼命追趕不敢喘息,生怕被離心力甩脫。然而人性中最善良寬厚的部分卻讓他們產生了深刻的羈絆,演繹出一段段看似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別樣”溫情。

看罷這部電影,也許你會燃起一番衝動,想要去了解和珍惜出現在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或許身份低微,或許並不起眼,或許本與你瓜葛甚少,或許有着你無法忍受的缺點,但成就一段感情的永遠不是外在的標識,而是兩扇敞開的心扉。

桃姐是母親、親戚、傭人、鄰居、朋友,桃姐可以是任何人。當我們在世上拼搏奮鬥,在追逐着各種名利的同時,是否能夠停一停,靜下心來看看屬於自己的那個桃姐?羅傑做到了,所以桃姐的離去,並沒有留下遺憾。而當我們離去的時候,會否同樣的不留遺憾?當我們不停索取的同時,是否能夠問問自己,究竟給予過和奉獻過什麼?其實人生不必一定轟轟烈烈才叫精彩,生活,平淡、簡單、真實,桃姐用她的一生來印證了這句話。在最簡單平淡的生活裏,真誠的去對待每一人、一物、一事,才能感受到最真實的幸福和愛。看着影片中的各種人來人往、悲歡離合、死亡和新生,不停的輪迴,這是最根本的自然規律,如何在其中留下有價值的東西?也許不是物質金錢,也許不是名譽地位,也許不是什麼豐功偉績……而是當成敗生死之時,內心是否能夠透明純淨。就如影片結尾處,羅傑再次拖着行李走近住宅時,仰望自家,桃姐就在那裏,沒有悲傷,沒有遺憾,沒有離開。

那麼,你的桃姐是誰呢?

桃姐的觀後感 篇3

“A Simple Life”,這是電影《桃姐》的英文名。和名字一樣,電影中的畫面、情節都和現實生活一樣樸實。但這質樸的片子卻閃爍着母性的光輝。

看完電影,眼淚流了幾次。很多時候,我們把一切都當做理所當然,對親人的付出都視若無睹,我不禁要問問自己,到底是怎麼了?桃姐,很像我的媽媽。讚許的眼神、悉心的照料、堅強的倔強……桃姐身上有太多母親的影子。而如今熒幕外的我在看電影的時候才真切感受到了媽媽的心。

直到現在,我依舊對離家那麼久愧疚不已,不管我取得什麼成就,也不管我能組建什麼樣的家庭,媽媽只有一個,而我卻沒有好好珍惜。我在想,那段日子,她有多想我和哥哥。

然而,時間不會倒回,它只會自顧自地往前走,追不上的人們陷入深深的回憶陷阱。我的舊傷口又在隱隱作痛。很長時間沒有安靜地在電腦前面碼字兒了,大腦一陣陣地空白,但心裏的感受、內心的悸動還在,只是不知道化爲文字該如何表達。

媽媽已經走了一年多,然而我的回憶卻從來都沒能有一絲絲減輕痛苦,就算癒合,也隨時都有可能復發。雖然媽對我說她很知足,最後的日子能和兩個兒子在一起,但我們心裏清楚,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在家人和事業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自以爲是地選擇了事業,而這也許會成爲我們後半生都在悔恨。

寫下這些,是告訴那些遠去的遊子,時刻惦記遠方等待你們回家的親人。他們,纔是一生中最最寶貴的財富。

桃姐的觀後感 篇4

1月21日,我在神舟影城觀看了《桃姐》這一部電影。

這是一部發生在一位名叫桃姐的老傭人和一位名叫羅傑少爺之間的故事。桃姐十年如一日地照顧與陪伴羅傑少爺成長,而她已日漸衰老。俗話說“病來如山倒”,有一天,桃姐中風了,右手居然不受控制了!醫生說,她的身體已不容樂觀,以後都得要人照料她。工作繁忙的羅傑只能送她到養老院。他時常去看她,陪她聊天,彷彿一對母子一般。桃姐的心漸漸地放開了。

觀看了電影以後,我的心情一直很低落。回來後,我一直對媽媽說,他們太可憐了。

“老人們難道沒有吃的嗎?他們對慰問的食物那麼感興趣。”

媽媽說:“老人們行動上不便,不能到市場買,只能等着親人探望的時候帶來,可是有的親人總有各種理由沒來。所以……”

“哦。”我陷入了沉思。

此刻,我懂得了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對待父母不可以嫌棄他們。比如走路慢呀,這些都不能怪老人。其實我們小時候還不是這樣嗎?從不會走路到學會走路跑步,爸爸媽媽有嫌棄過我們嗎?我們吃飯的時候把桌子撒了一地,爸爸媽媽耐心地收拾殘局,教我們怎麼做得好一些。他們老了,走不快了,聽得不利索了,現在輪到我們等他們,等他們慢慢走路,慢慢吃飯,難道不應該嗎?

有句話叫:心不容父母,怎能容天下?就像我今天早上,想起來臉上發燒啊。那時候,因爲覺得煎餅實在太好吃了,根本沒有多想,一口氣全吃光了,一點也不留給爸爸媽媽!

我決心改掉不爲父母着想的壞習慣,做天下、全世界最好最棒最孝順的“諾貝爾獎孝順兒女”。陪伴老人,不是用錢就可以做到的事,要持之以恆,要用真心去陪伴。

桃姐的觀後感 篇5

“能有桃姐在我家服侍那麼多年,是我的福氣。”

這是電影《桃姐》中男主角少爺說的一句話,也是令我最感動的一句話,它表面上是對桃姐60多年工作的認可,實際上表達了少爺對桃姐的一顆感恩之心。

桃姐小時候家境貧寒,被送到了一個有錢人家做下人。她任勞任怨,勤勤懇懇,服侍了幾代人,直到得了中風。她爲了不連累主人,自願進了養老院。而那位少爺卻放心不下,陪伴她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我被少爺的行爲深深感動了,他能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真心去照顧一個下人,這不是感恩又是什麼呢?

其實,父母把我們拉扯這麼大,也不容易,我們也應該感恩他們,用行動幫他們做一些事,就是最大的感恩。

有一次,家裏來了很多客人。客人走後,留下了很髒的地板,父母那時又忙得不可開交。他們早出晚歸,上了一天的班,也很累了。我看到他們又困又累的樣子,決定自己分擔一下家務反正也不是很難做。

我找來拖把,打了一桶水,開始了工作。這是我第一次心甘情願拖地板。我將拖把摔進水桶裏,水桶馬上開了花,水花四濺,開到了牆壁上,白牆變成了黑牆。後來,我吸取了教訓,不那麼用力摔了,而是輕輕地往上提,水就不開花了。

才拖了兩個房間,我的手就起泡了。媽媽心痛地說:“不要拖了,等一下我來拖。”我沒有聽她的話:“這麼累,你休息吧,我拖就行了。”媽媽被我的話感動了。我提着髒水到衛生間換水,不小心滑倒了。“算了,不拖了。”我生氣極,一屁股坐在沙發上。過了一會,我又想到了辛勞的父母。我不能總是享受,也要勞動,幫助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

一個懂事的孩子,懂得感恩的孩子,也是父母的福氣。

桃姐的觀後感 篇6

電影結束,掌聲響起,《桃姐》內地首映場,我有幸身在其中。

然而,看了《桃姐》,情緒複雜,一方面覺得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電影,之前獲得的所有榮譽都實至名歸;另一方面,甚至擔心自己沒有勇氣再看一遍,不是它不夠好,而是怕他們無法承受。

生老病死,除了生,其餘盡是灰暗——當《桃姐》把衰老、病痛、死亡,用大銀幕充分放大呈現眼前時,真的讓人忍不住寫下這樣的句子。每個人都會老,每個人都會有無力無奈無助的那一天,那是多麼殘酷的圖景啊,一如《桃姐》里老人院的羣像:孤獨的老人,除了躺在牀上和起牀吃飯,生活似乎只剩下了呼吸;無力的老人,身上繫着小孩子吃飯的圍兜,等待護士一個個餵飯;寂寥的老人,沒有家人,沒有探望,只有政府的救濟金幫助她在老人院熬過一個又一個除夕之夜……

看着看着,我覺得這根本不是什麼電影,而是生活本身。我們坐在電影院裏,只是在觀看別人的生活,生活有多少種味道,《桃姐》就有多少種味道。電影裏面有歡笑,有淚水,有希望,也有來自內心的恐懼。

寫着寫着,一切豁然了。正像《桃姐》裏,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生命的衰老無力,還有生命的愛,生命的尊嚴,那些小人物身上生髮出來的善和美,那些生活細節中流露出來的人性光輝,那些生命的喜和樂——所以,看《桃姐》的時候,笑聲響起的次數,也壓根兒不比一部喜劇少多少。

人人都怕老來潦倒,其實並非完全是怕孤獨、沒有人照顧、經濟能力差等,而是怕從此喪失了做喜歡的事情、過自己生活的權利。然而一部《桃姐》,據說讓很害怕此的許鞍華真的泰然了:即便你有兒女,他們不一定可以照料你,即便你有很多錢,確實可以僱最好的護士來照顧你,但到頭來還是僱傭關係,那感受未必就比孤老好,所以潦倒不可避免。生老病死,是種自然,葉枯葉綠,花開花謝,真的無需擔心太多。

直面《桃姐》,不會恐懼了,可以再看一遍。

1、這部電影裏有很多明星,但你幾乎都看不到,只看到一個個真實的人。

2、這部總體氣質悲傷的電影笑點卻比淚點更多,但沒有一處刻意的煽情或者搞笑,讓你快樂或者悲傷的都是生活本身。

桃姐的觀後感 篇7

每一個人的生命從誕生那一刻起,便開始了一個嚴肅的話題---那就是人生…,從出生到死亡,其實無論長短,都是一次生命的過程。

深圳的天氣就像有些人那樣變幻無常,說不定你剛跟朋友說過夏天了,第二天又可能要跟朋友修正,是過冬天!咳嗽從“兩會”開幕那天就開始了,現在兩會都閉幕了,我的感冒卻還沒好。突然覺得這所謂的“兩會”竟然跟我與及身邊的這些人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網上看到《桃姐》的評價很高,雖然只是個文藝片,說是很值得一看。於是昨天下午奮然的決定不上班去看電影,買好票一個人頭也不回的進了電影院!電影院的人數不多,或許在正常上班時間裏能像我這樣自由或者說閒的人太少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有些人忙要命,有些又閒得要死!這樣的人生我都不喜歡,覺得人生就要張閒有度!我很佩服一些白領,說一進了寫字樓就不知道這一天的天氣了,似乎除了工作一切都與她無關了!

看《桃姐》真不是衝着劉德華去的,影片用簡約略帶幽默而又不缺溫情的手法講述了一個給香港的富人照顧了人家祖孫幾代的保姆老無所依時,主人反過來照顧保姆的故事!沒有嬌情也沒有做作有的只是真誠。特別是劇中劉德華黃秋生幾個兒時的夥伴在劉的家裏吃牛舌給桃姐電話,大家對着電話念那順口溜時,無一不讓電影前的每一個人動容和感動!敬老院裏各式老人生活和所需,沒有煽情,也沒有哭泣,影片用最簡單的的拍法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孤寡老人的無奈和悲涼。甚至到來的死亡都顯得那麼的平常和寧靜,而在那平常和寧靜後面又是多麼的無奈!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父母老無所依,我們又到底能爲老人做些什麼呢?請善待我們身邊的老人,更別忘我們身邊的桃姐!終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去!好電影總是會讓人想到自己。

陳弋弋 說:《桃姐》就是這樣的電影。城市裏太多我們這樣的孩子,少小離家老大不回。故鄉曾經是義無反顧要離開的地方,如今卻成了再也回不去的鄉愁。父母曾經是必須叛逆的對象,如今卻變做兩個讓人失語的蒼老背影。

佛曾說:只有心中裝着別人才能真正擁有自己。

桃姐的觀後感 篇8

桃姐,一個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一個先後照顧了樑家四代人的傭人,平平淡淡的一生,卻反映了生活中的溫暖。

影片用細膩的電影語言講訴了一對主僕之間不是親情卻勝似親情的感人故事。不刻意、不矯情、不做作,用最自然的生活來完成對人物的體現。桃姐撫養羅傑長大,一直在身邊照顧着,那份關心早已超越了主僕之間的關係,更像是親情。直到桃姐中風,爲了不連累羅傑,選擇了去老人院生活。在那裏,她目睹着子女爲負擔養老費而爭吵,目睹了年邁的老婆婆獨自生活在養老院十多年卻沒人來看望。桃姐善良,可以和養老院的老人們一起分享燕窩粥。可以說,桃姐是不幸的,因爲她無兒無女,終身未嫁,可她又是幸運的,在她患病到死去時都有人陪伴。

正如這部片子的英文名《A simple life》,簡單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日子。平常的日子,人人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看起來瑣碎的情節恰好最真實的反映了生活的原貌與狀態。影片沒有大喜大悲的劇情,總是拿捏的很好,讓觀衆自己去體會其中的深意。直到影片的最後,桃姐病入膏肓,即使這時影片也沒有過多的渲染悲傷的氣氛,一直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着。

當兩個人在看完首映後,相攜漫步在街頭,一路上聊着有趣的話題,聽到桃姐的笑聲,鏡頭追隨着他們的身影,不遠不近,這一幕彷彿人間所有的溫暖都定格在這裏。看完《桃姐》,總是被影片中的生活細節畫面感動,那麼真實,又那麼溫暖。

主僕二人的感情就像是烏鴉反哺一般,桃姐照顧年幼的羅傑,羅傑照顧年邁的桃姐,兩個人勝似親情的情感始終溫暖着心靈。看到桃姐,就像是看到了身邊的老人,那樣爲子女付出的,不求回報,病倒了還怕連累家人。看看老人院裏那些孤單的老人,爲子女忙碌了一生,到最後連探望的人都沒有。老人院裏的生老病死,老人們的孤獨,在影片裏顯得那樣稀疏平常,就像是一件自然的事情。面對生死,順其自然。

平淡的生活,真實的情感,簡單的生活,真正的溫暖,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就是生活。

桃姐的觀後感 篇9

《桃姐》整部劇表演最爲細膩的當屬葉德嫺,也是整部戲的精華所在,可以說沒有葉德嫺就沒有現在的《桃姐》,《桃姐》觀後感。

《桃姐》在劇情上並沒有多大突出表現,它所要表達的主旨也過於氾濫。尤其是華仔的表演,就一跑龍套,表演做作,缺乏必要的感情起伏轉折。

許鞍華導演的作品一直以一種獨有的細膩、感性認知深入人心,相比於她以前的作品,個人感覺《桃姐》更像是一個人的電影,專屬爲葉德嫺量身的電影,這也導致了敘事在羣體中缺乏認知的張力。劇中,葉德嫺的臺詞是簡短甚至是重複的,這所體現出的正是當代人生活的“失語”,不能說……不會說……不用說……總之只是不說!很多人是喜歡這種狀態的,因爲他們認爲這裏面有千言萬語的深情,然而實際上卻是人心底的互不瞭解。太宰治在他的《人間失格》裏提到,彼此以爲相互瞭解,其實誰都不知道對方真正的需要,到最後還不是在葬禮上痛哭又一個知己的去世。

看完《桃姐》,藉着那股感情衝動,寫下了久久的那些沉思:

死亡與衰老是哲學中永恆的話題之一,正是由於時間的界限,生的意義才得以彰顯,觀後感《《桃姐》觀後感》。荒謬與執着,正是所有人的命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一切就是所謂的“性格即命運”吧。看完《桃姐》,很想對你說,還是結婚吧,雖然男人靠不住,但總歸有人可以依靠。

維特根斯坦曾以一種無與倫比的決絕說出"死亡不是生的一部分",那衰老呢?《桃姐》中說"生有時,死有時",但衰老卻無時不在。我還能說什麼呢,或許我連說的時間都已沒有了。其實,人甚至是沒時間去後悔……

人生這個命題的證明,像極了反證法。先預設一個前提,然後用一生去證明,最後當生命結束時卻得出一個與前提矛盾的結論,於是人知道了"哦,原來這是錯的"然而可悲的是,人至死卻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對的。廣義上講,人生或許是沒有對錯的;但具體到活生生的生活,沒有了對錯,還會剩下什麼呢?桃姐常說的一直都是“哦,不要,不要……”不要什麼呢?不要問我。

桃姐的觀後感 篇10

看罷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護是悲涼現實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繼而深感這部包含着愛、尊重以及尊嚴的影片來的是時候,曾有部老片裏有過這樣一句臺詞:“愛是清晨和黃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釋爲對情感缺失現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癟了真情,當真心實意已稀缺爲奢侈品,人們內心深處大多趨於乾涸冰冷、倦怠疲憊。在現實中即便是血緣親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況非親主僕?然而,如果徹底捨棄了這種真情實意,生命又有什麼意義?《桃姐》的出現恰如一場及時的綿綿春雨,在無聲無息間流淌進現代人乾癟而空虛的內心世界,讓許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顯得無趣又乏味。

就整體而言,影片的敘事手法平實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現了現實生活的一面,人類真情的一面,某個沉痛話題也能表述的舉重若輕,頗有四兩撥千斤之效。可以說,影片拍得剋制收斂,不煽情不刻意不矯情不做作,很多問題點到爲止,卻處處能打到人類情感的七寸,這體現了主創人員對生活的觀察、積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運鏡在流暢之餘也頗有深意,很多場景於不經意間存有留白,意味綿長。

該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簡單生活,即便再複雜的經歷似乎都能簡化爲一句概括,特別是事關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終都殊途同歸,只是其中的細節與滋味各不相同罷了。要將簡單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餘味繞樑,需要導演擁有極其紮實的功底,陳淑賢的劇本經過許鞍華的消化與外化後,呈現出了許氏慣有的質樸溫暖,讓那些與生命對話、與生死對話、與生活對話、與傳統情感對話的沉重都具有春風化雨般的魅力。

的確,這一回許導再次發揮了她的強項,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現狀,她讓沒有血緣關係卻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現得真實自如,頗有深遠的存在感,令觀衆不斷意識到,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情,而非着力營造、刻意堆砌。從片中也可以看出許導想探討傳統人際關係的意思,經由該片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也令老外瞭解到了什麼是中國傳統式的親情。

影片的細節部分果真屬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很多都是在慣常的匆忙中易於遺忘的,許導重拾了這些“人間俗事”,並令其如涓涓細流般潤入觀衆心田,並各取所需地留駐了動人的瞬間。如果看得夠仔細,會發現每一處鏡頭都彷彿浸着人物的心緒,每一個眼角眉梢側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這種細膩貼近總會牽動有生活經歷的觀衆的心,從而產生極大的共鳴,較爲年輕的觀衆或許會在桃姐身上看到餵養過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層面而言,葉德嫺的演技已經到了忘我無我的境地,她於舉手投足談笑回眸間,塑造出了一個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寬厚的桃姐,也再現了一個爲家庭服務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僕形象。有兩處,葉德嫺僅僅用表情就說明了人物內心的萬水千山,如第一次聽到少爺Roger在衆人面前認她是乾媽時,再如從養老院回家收拾舊物,最後離開家門時回頭看的那一眼,這其中的感受幾乎難以用言語來表達。劉德華的表演也較他以往內斂,這個內斂恰好地表現出了富家少爺Roger的內心變化,他和葉德嫺所產生的互動效果,令片中母子間的情感交流顯得尤爲真切,且相映成趣。如兩人關於眼光高的話題,再如Roger帶桃姐看電影首映,散場後於街頭攜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話題,Roger將桃姐護在人行道內側,鏡頭追隨着他們的背影,不遠不近,這一幕彷彿人生中溫馨而短暫的驛站。

不可否認,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也涉及了一些社會問題甚至是業內現狀,參與這部分表演的諸多名人配角們在將笑聲帶給觀衆的同時,也將思索帶給了觀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