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桃姐觀後感三篇

桃姐觀後感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導語:或許很多人以爲《桃姐》是溫情治癒片,我卻覺得殘酷又現實。以下是小編爲大家分享的桃姐觀後感三篇,歡迎借鑑!

桃姐觀後感三篇

篇一桃姐觀後感

這部戲,基本上所有的情節都是根據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情改編的。

比如電影裏有一場是博納的老闆於冬,被劉德華演的製片人和洪金寶、徐克兩位導演聯合起來騙他追加投資的戲,是真的,只不過騙於冬的那個人不是劉德華。

電影裏還有一場是劉德華飾演的Roger Lee帶着桃姐去看自己的電影首映,桃姐說看到很多人中途退場,劉德華說,因爲我的戲太難看了。這也是真的,而那部戲叫做《天堂口》。

所以我以爲,要理解《桃姐》這部電影,首先必須得了解和這部戲有關的人物,而我在這裏想說的,只是影片的導演許鞍華。

《桃姐》將鏡頭對準了香港的老人院,用細膩的電影語言講述了一對主僕之間那種不是親情又勝似親情的感人故事。全片都沒有什麼強烈的戲劇衝突,表現的也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之類的生活細節。從這一點上看,其實《桃姐》就是一個老人院版的《天水圍的日與夜》。但《天水圍的日與夜》裏只有平淡無奇的簡單生活,而“老人院的日與夜”裏,雖然英文名一樣叫A Simple Life,但有笑有淚,還有些無傷大雅的惡作劇。電影裏對電影圈和電視圈醜惡現象的表現,比如劉德華、徐克和洪金寶三位導演和製片人一起演戲騙於冬老闆的錢,以及電視臺去老人院慰問,鏡頭前後立刻變臉,換成別的導演可能就會淪爲一種無情的鞭笞和徹底的批判,但許鞍華卻只是把它們呈現出來,不去做過多的評價。

人們認爲許鞍華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是她從香港電影新浪潮時代開始便一貫保持的氣節,特別是在同一代的導演不是隱退便是轉型投入商業的當下,她依然頂着“票房毒藥”的頭銜堅持自己的路數,就連馬可·穆勒也說,《桃姐》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絕唱。但就像在威尼斯電影節的發佈會上,她回答TVB記者拍《桃姐》的原因時說的那樣,並不是因爲香港的老人問題很嚴重才拍的這部電影,而是因爲許鞍華今年也64歲了。恐怕大家都很難想象,就是這樣一位獲獎無數的名導演,在耳順之年卻仍然連房子都買不起,只能和媽媽租住在香港的北角。她一生未婚,沒有子女,老了以後怎麼辦恐怕也是她這些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就像歌裏唱的那樣,“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她也會擔心自己有一天無依無靠,但她說,“拍完這部電影后就不那麼怕老了,不怕潦倒了。”雖然她的態度樂觀,但“潦倒”這個詞還是深深的震撼了我,而她的電影則感動了觀衆。在威尼斯放映的時候,很多人都哭了,甚至包括外國觀衆。但電影其實沒有任何刻意的煽情,全都是人物生活中真實情感的一種自然流露,不做作,不誇張,也不刻意的隱藏着。許鞍華的電影語言放棄了一切可以用來引導觀衆的技術手段,更多的採用一種紀錄的手法來表現生活中的諸多細節。但你看她鏡頭內的場面調度,可以看到許多精心安排的元素。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在老人院裏女兒在領死去母親的遺物的那場戲。畫面右邊是女人哭得稀里嘩啦的,畫面的左邊則是兩個老人悠閒的下象棋,另一個女人若無其事的磕着瓜子。這並不是在表達一種人際關係的無情,相反卻是她對死亡這些事情的淡然態度。在老人院這樣的一個地方,生老病死其實就只是時常發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而已。但我們觀衆都在感嘆老人院生活的可怕,許鞍華卻又通過電影來告訴你,其實老人也有他們自己的尊嚴。而這恐怕也是許鞍華直面自己未來的一種想象。

其他的我就不說了,劉德華、葉德嫺當然是演的沒話說,秦沛、黃秋生一般配角也很給力、很出彩。特別是華仔,用大明星來演這樣的戲,其實很容易讓觀衆齣戲,但劉德華卻拿捏的很到位,自然、放鬆,簡簡單單,詮釋了影片的主題,什麼叫做A Simple Life。

篇二桃姐觀後感

《桃姐》整部劇表演最爲細膩的當屬葉德嫺,也是整部戲的精華所在,可以說沒有葉德嫺就沒有現在的《桃姐》,《桃姐》觀後感。

《桃姐》在劇情上並沒有多大突出表現,它所要表達的主旨也過於氾濫。尤其是華仔的表演,就一跑龍套,表演做作,缺乏必要的感情起伏轉折。

許鞍華導演的作品一直以一種獨有的細膩、感性認知深入人心,相比於她以前的作品,個人感覺《桃姐》更像是一個人的電影,專屬爲葉德嫺量身的電影,這也導致了敘事在羣體中缺乏認知的張力。劇中,葉德嫺的臺詞是簡短甚至是重複的,這所體現出的正是當代人生活的“失語”,不能說……不會說……不用說……總之只是不說!!!很多人是喜歡這種狀態的,因爲他們認爲這裏面有千言萬語的深情,然而實際上卻是人心底的互不瞭解。太宰治在他的《人間失格》裏提到,彼此以爲相互瞭解,其實誰都不知道對方真正的需要,到最後還不是在葬禮上痛哭又一個知己的去世。

看完《桃姐》,藉着那股感情衝動,寫下了久久的那些沉思:

死亡與衰老是哲學中永恆的話題之一,正是由於時間的界限,生的.意義才得以彰顯,觀後感《《桃姐》觀後感》。荒謬與執着,正是所有人的命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一切就是所謂的“性格即命運”吧。看完《桃姐》,很想對你說,還是結婚吧,雖然男人靠不住,但總歸有人可以依靠。

維特根斯坦曾以一種無與倫比的決絕說出"死亡不是生的一部分",那衰老呢?!《桃姐》中說"生有時,死有時",但衰老卻無時不在。我還能說什麼呢,或許我連說的時間都已沒有了。其實,人甚至是沒時間去後悔……

人生這個命題的證明,像極了反證法。先預設一個前提,然後用一生去證明,最後當生命結束時卻得出一個與前提矛盾的結論,於是人知道了"哦,原來這是錯的"然而可悲的是,人至死卻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是對的。廣義上講,人生或許是沒有對錯的;但具體到活生生的生活,沒有了對錯,還會剩下什麼呢?桃姐常說的一直都是“哦,不要,不要……”不要什麼呢?不要問我。

篇三桃姐觀後感

低沉優美的旋律拉開電影的序幕,講述兩個人——實則一個人的故事。

桃姐愛面子,中風後要護老院養老,傑說給她出全部費用,她頑固地說自己有錢。看自己“乾兒子”傑的眼神撲朔迷離,怕麻煩人,心存感激卻又不想要任何回報。我想到自己的奶奶,平時都把自己兒女給的錢存着,每次要自己買東西的時候,就問爺爺“還有多少還有多少”,其實,爺爺早就用來補家用,可是奶奶心裏還存着自己“心底”的那份私房錢。

跟桃姐一樣,奶奶也中風,只不過桃姐只是中風了又好了,而奶奶她是癱了將近十年,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耐心。天天也就那麼坐着,坐着聽着街上來往的老頭老太太的一些閒言碎語,“誰家的老爺死了”“誰家的閨女嫁出了”諸如此類的話語。不過她不聽這些,不說這些,天天又能幹嘛呢?

傑養老院看桃姐,問她缺什麼。桃姐慌忙地說“什麼都有了,不缺”,我的眼淚在眼眶中打轉,想到我那已世的奶奶。每次從外地讀書放假回來,見到奶奶時總希望她開心些,總會帶些糖啊之類的好吃的,奶奶坐在睡椅上也總會擺擺手拒絕,“孫兒你自個留着點錢用啊,自己買點吃的唄”。其實吧,老人也不需要些什麼,多些安慰多些陪伴多些傾聽,他們就很滿足了。

傑的媽媽從美國回來看望桃姐,帶了燕窩,桃姐撅着嘴“怪”傑媽沒放姜;可是她接到傑媽從飛機上拿來的襪子時,臉上露出喜悅,接着把傑媽送的圍巾一併捧在胸中,如獲至寶。傑媽最後給桃姐錢的時候,她推掉了。還記得我當初把自己的圍巾帽子給中風中的奶奶戴上的時候,她的眼裏閃過驚喜,臉上透露着喜悅。後來還會像熟人炫耀自個孫兒送的東西時,別提多開心。

第一次在電影院裏哭過那麼多回,是因爲電影的真實感人,也是因爲桃姐的淳樸善良,更是因爲產生了太多的共鳴。

手機裏給桃姐唱打油詩,傑的小學同學們在家裏懷念着桃姐。“你是摔了碗還沒陪的……”桃姐記性太好,還能一個個數出傑的小學同學,他們等着她回家做最好的飯菜,她等着他們養老院看她。桃姐在養老院這邊樂呵呵地講電話的時候,自己哭得像個淚人,她在笑,我在哭。奶奶經常會在見我的時候,掰着指頭數着我多久沒來看她了,會摸摸我的頭告訴我自己的孫兒的髮型很好看,而現在,我想再在她身邊聽着她嘮叨的時候,她卻不在了。

“這是你百日時揹你的布巾”,一塊藍色的布佔據整個屏幕,鮮豔得有點刺眼,刺得我的心也一起疼了。我的眼淚像止不住的洪水開閘般,再也忍不住了,順着臉頰流下來。或許,奶奶沒幫我保存着我百日時的那塊藍布,可是我仍舊記得兒時蛋炒飯的味道,也不曾忘記奶奶給我補的棉衣。現在,東西也不在了,那些味道還存在我心裏的某一處,今晚,帶着芳香全部開起花來。

桃姐回家收拾東西,猶豫了幾次還是決定把縫紉機留下,翻着過的一些照片,還有她第一筆工資——“五元”。想起奶奶在我年少時,總會踩着縫紉機“啪嗒啪嗒”地響,也會把重要的東西放在生了鏽的鐵盒裏,甚至會爲了讓孫兒吃上冰棒而把領的綠豆冰棒、白糖冰棒放開水瓶裏隔着。現在,穿上了牌子的衣服,有了足夠多的生活費,吃上了進口冰淇淋,可是,兒時的那些回憶都只能在夢裏追尋了,那些深深淺淺的情愫也只能在某個安靜的夜晚慢慢被翻開被重讀被溫暖。

我在想啊,終有一天,我也將老。那時,身邊沒人陪的時候,或許能翻開兒時奶奶留給我的那些回憶,在冷冷的深夜獨自品味,偶爾流幾滴懷念過的眼淚,紀念那些回不的人,還有那些回不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