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穹頂之下觀後感12篇

穹頂之下觀後感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穹頂之下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穹頂之下觀後感12篇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

“你見過星星嗎?”

“沒有。”

“你見過藍色的天嗎?”

“見過藍一點兒的。”

今天,老師帶領我們觀看了柴靜的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視頻中柴靜採訪一個三歲小女孩時,兩人的對話。

和小女孩的聲音一起出現在視頻中的是一個灰濛濛的畫面,小女孩四周被灰色包圍,頭頂上方是一團團黑色煙霧狀的東西,和小女孩稚嫩、純淨的聲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就是霾!

前央視記者柴靜自費100萬,歷時一年,通過現場調研、查閱資料、走訪專家、對話官員、收集數據等途徑,終於拍攝了這樣一部100多分鐘的調查紀錄片,詳細地向我們解說了“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裏來,我們該怎麼辦”三大問題,層層深入,針針見血。看着那一組組數字、一張張圖片、一個個鏡頭……我的肺都幾乎不敢呼吸了!

原來霧霾如此嚴重,原來霧霾與我們如此息息相關!

通過這個視頻,不僅讓我瞭解了許多有關霧霾的知識,更喚醒我原來那種麻木的環保意識

正如柴靜最後說的那段話:“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消費,不知剋制;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設。我們有責任向他們證明,一個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樣可以是潔淨和美好的。”是的,我們有權利去享受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光明;同時,我們更有責任去保護這個世界的潔淨和美好,責任與權利是相輔相成的。

穹頂之下,讓我們與柴靜同行!平時上學,不叫父母接送,坐公交來回;不是太冷或太熱的天氣,儘量不開空調;過年過節,不燃放煙花爆竹;看到污染環境的現象,要敢於制止或舉報……同時還要做好環保宣傳,告訴身邊的'大人們:少開車,多走路;少砍伐,多植樹;少浪費,減排放……雖然我們做不了轟轟烈烈的大事,但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盡一份應盡的責任,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只要人人蔘與,攜手共治,從日常生活到工業生產,從平民百姓到政府官員,人人都盡到自己應盡的一份責任,那麼我們就能守住那份北京“APEC藍”,那個小女孩就能看見滿天的星星!

[【點評】]

這可以說是一篇比較短小精悍的觀後感。近期熱播的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時長100多分鐘,容量很大,內容非常豐富,但是小作者選準了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以柴靜與小女孩的對話引出這個新聞事件,然後用簡練的語言對它進行概述——這是文章的敘述部分。在前部分敘述的基礎上,引出“責任與義務”這個議題,就事論理,並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發表看法,發出呼籲。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結構緊湊,觀點集中,而且“敘”爲“議”作鋪墊,“議”爲“敘”作提升,敘議結合得比較得當、比較流暢。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

今天柴靜的《穹頂之下》幾乎在朋友圈刷屏了,有很多稱讚佩服的人,也有很多表達自己行動的人。

看了前十分鐘,我一直在思考也在猶豫一個問題,霧霾這個涉及到多個因素和社會環節的問題,不是一時能解決的,雖然我沒有直接排放,我也可以做到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但確認如柴靜所說我們個人的力量和行動真的微乎其微,對於整個污染物的減少或許起不到任何作用。看着看着我真的好想回家,回到生我養我的春城,回到一年有300天藍天的春城。什麼纔是生活的本質,我想不是財富,不是物質,而是窮盡一切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健康的活着,快樂的活着。我還年輕,我感覺不到霧霾對我身體的影響,我感覺不到呼吸不暢,我只能感覺到霧霾的天空帶給我的壞心情……我記得協會的小孩恐龍跟我很開玩笑的說過一句話:我不想去北京,我這個人對空氣質量的要求有點高。那時候有點會笑他,可是現在想來自己也是一個如此熱愛生活的人,爲什麼還要呆在北京呢?

隨着視頻的深入,我一次次看到觸目驚心的.數據,衆所周知的所謂祕密、現實,一些讓人震撼的案例。我想它受人關注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她用大量的數據來說明霧霾的來源,構成,國家現狀,更重要的是她每一條數據都是可靠有來源有支撐,闡述的又是大家多熟知多習慣卻又很無力的話題。我一直覺得,不管自己的力量有多麼渺小,即使我改變不了別人,但是我能要求自己。可是這樣的想法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會受到蠻大的衝擊,有時候我的家人甚至會跟我說:你再這麼環保,我們跟你生活都不習慣了呢。看到這段視頻,我又找回自己最初那麼強烈的自我約束感。不管我生活在哪裏,都呼吸着同一片空氣,逃避並不是最好的選擇,而你恰逢在環保事業上,在減少環境污染上做着我們企業能做的,也確實起到作用的事業,爲什麼不堅持呢。我想香蕉皮的環保事業也應該是我們繼續戰鬥下去的動力。

不管是能源結構的問題,還是執法力度問題,或是企業國家社會責任感問題,對於我們個人來說都是很難企及的,我們可以討論它,深究它,批評它,可是我們甚至連給相關部門一個建議或者提案的有效渠道和機會都沒有。但是思考本身就會帶來價值,它會指導一個人的行爲意識,而這些又是我們多麼欠缺的東西。

最後看到柴靜凝視着那個星球,它在孤獨的旋轉。我想起20xx年我們到武夷山玩,我在山裏第一次看見銀河,如此清晰,非常雄偉的橫跨在整個天空,配上漫天的繁星,那一刻自然的魅力、宇宙的魅力都會讓你爲之驚歎。24年第一次見到,未來再見到又會是第幾個24年?那麼我們的下一代呢?

柴靜是通過她的女兒看到霧霾的,我不希望通過我的孩子我才感受到霧霾的嚴重,此刻,每個人都應該有所行動……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大家好!我是五(2)班的魏浩華,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拯救美麗的地球》。

網絡現在正熱播柴靜的演講—《穹頂之下》。這是一次演講,可我,卻像是看恐怖片一樣。中國的PM2.5的濃度是歐盟的20倍!中國的煤開採量比全世界加起來還要多!這些令人目瞪口呆的數字是真的嗎?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我們現在其實像是生活在一個高濃度氣體實驗室裏!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中國的煤會用到每年40億噸!可是,我屈服了。那科學家算出的一個個精確的數字使我屈服了;那一個個權威級的驗證使我屈服了;那日日夜夜的霧霾使我屈服了!

霧霾中,有一種極爲恐怖的物質——PM2.5、它的“同夥”有很多,多環芳烴、砷、各類重金屬等等,個個都能至人於死地。就連號稱“體內清道夫”的巨噬細胞都無可奈何。PM2.5會對人體造成各種傷害,免疫力下降、喘不過氣來、引發各種炎症……令人提心吊膽。你們難道不感到恐怖嗎?

你可能會想:爲什麼只有中國有嚴重的霧霾?其實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你猜猜中國每年用多少煤?40億噸!這是什麼概念?簡單地說,是比全世界的`用煤量還要多!你想想,能不造成霧霾嗎?而且中國的油也用得很多。而且很多汽車都是沒有任何處理設施的。而這些汽車佔全部車輛的排污量的99%!這是多大的污染啊!更可怕的是,煤與石油可以產生化學反應,使污染更大!就連外國的人們都會認爲:中國治理霧霾,就得從煤油時代,演變成油氣時代!

如果繼續下去,污染會傷害到每一草一木,傷害到每一寸土地!人類啊,醒醒吧!要這樣下去,我們將在污染完每一寸土地之前用光所有的資源!而人類的最後的一種資源將是人們的眼淚!那麼,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的將是什麼?一個枯黃的地球?一片的荒涼的土地?那樣,後代將生活在一個什麼都沒有的星球上!我們中間無數人在不停地破壞着地球。爲的是什麼?不錯,就是錢。然而,在未來,錢有什麼用?錢能買來新鮮的空氣嗎?不能。能買到森林和海洋嗎?不能。能贖回當初人類犯下的滔天大罪嗎?更不能!

也許你會認爲,治理霧霾離我們太遙遠。那不是環保局的事嗎?不,治理霧霾並不只是由環保局來做的。你瞧瞧,我們只要少開車,多坐公共車;每逢過年過節我們不燃放煙花爆竹;生活中減少一次性塑料餐盒就餐;去超市購物,自備購物袋。其實,只要從你我從身邊的每一個小的點點滴滴做起,加上國家的環保法。我相信藍天、白雲會天天來到我們的家園。

我們天是那樣的藍,那樣的美。我也希望,她能永遠地藍,永遠的美。而這,是需要每個人的力量的。同學們,讓我們齊心協力,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一起拯救美麗的地球吧!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4

有關柴靜。我印象記憶中她一直還是那個新聞調查的女記者。我一直沒有關注過她嫁給富豪、央視辭職、赴美產子等等這些新聞,也沒有特意去認真的讀過她寫的《看見》這本書。因爲新聞調查幾乎是我小時候的童年記憶,每一期我都會和母親一起看,還記得那時候新聞調查的播放時間是深夜10點到11點,作爲一個每天晚上9點就睡了的小孩子卻每一次都精神的看完全部節目。只是,已經不記得,從什麼時候起,新聞調查好像就不再播出了,或許是柴靜辭職的時候,或者是其他什麼時候,總之我已經記不清楚,也很久沒看了。

有關視頻本身。我想說的是,一百個讀者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句話不假。每一個人看到同一個東西、觀點的時候,都有自己的觀點。或認同贊成、或質疑反對,又或者是被說服、被觸動、被感化。而我想說的是,我內心中的.人生觀、價值觀,我發現我一直沒有改變過。

從前看高曉鬆的一個節目“曉說”中,高曉鬆提到過中外三觀差異。比如其中之一就是有關事業與工作。高曉鬆說,中國人給別人的祝願總是在說,祝你事業有成、事業進步、事業攀升,而卻從來不會有人說:“祝你事業穩定。”好像擁有穩定的事業就是一件不上進、沒出息的事兒。

中國人的確太浮躁了。我不否認,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上進的心和慾望,然而爲什麼不能有腳踏實地的努力去實現。所有人都在走捷徑,所有走過捷徑成功的人都在告訴我,你一定也要走捷徑,否則就會被甩的很遠——事實上如今這個社會也的確是這樣。於是沒有人願意腳踏實地。

然而,我深深的意識到,這樣的浮躁所帶來的虛假繁榮泡沫終歸有一天會要破滅,而我不想這一切發生。但,沒有人會在意這渺小虛弱的呼喊聲,我被巨大的泡沫所淹沒,也許,每一個人都是如此。

好在事到如今,歷史的車輪又滾滾前行了十年。當年我所擔心隱憂的泡沫破裂並沒有發生,但是它沒有破裂,而是要被我們在以後的十年二十年中慢慢消化掉。中央的經濟學家給它的名字叫“軟着陸”,其實我認爲這個說法還不足以形象和貼切。我覺得它應該有個更準確的名字,叫做“自食其果”。從20xx年,到進入20xx年以來,很多中國人的感覺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變慢了”,甚至很多企業在衰敗。很多人總會相信報紙上說,這是因爲“在轉型”。其實不是“在轉型”,而應該叫做“在消化”。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5

霧霾天不必須就是大氣污染天。當霧出現時,環境空氣中顆粒物濃度有可能是很低的,到達優級水平;根據氣象觀測規範,只要當日觀測到霾,就記作霾日,但當日的空氣污染物濃度並不必須高。

那怎樣樣的天才是污染天?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環保人士說,污染天是根據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來評價的,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xx、一氧化碳、臭氧、PM2.5。所以霧霾天和環境空氣的好壞是不能完全等同起來。雙方有必須的聯繫,但也存在較大差異。

在柴靜的`紀錄片中提到,市民有環保投訴,能夠撥打xx369環保熱線。

據錢報記者瞭解,目前,環保熱線的處理機制是,將投訴提議意見歸類,屬於環保部門管轄範圍內的,如果屬於市本級的,則有市本級處理,如果屬於某區的,則轉交給該區環保部門處理。

可是和柴靜視頻中提到的“xx0%現場處理”不一樣,並不是說,所有的投訴xx369都會受理。

記者試着撥打了一下xx369的電話,得到的回覆是這樣的:一些並不屬於環保部門管轄範圍的,例如城市垃圾處置,xx369並不會派專人到現場,而會轉給有關部門來處理。

如果遇到環保投訴,也得根據實際情景,先做了解,如果有必要,環保部門就會到現場進行處置。

柴靜試圖在紀錄片中回答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樣辦?”霧霾是什麼?紀錄片中柴靜攜帶儀器,做霧霾健康測試,並作爲志願者參與人體實驗,分析呼吸成分,拍攝肺部深處碳素沉澱的後果,想向大家解釋“霧霾是什麼”,性質、危害、構成。

柴靜介紹,一年中她以個人身份拜訪能源、環保領域內的專家以及職能部門,包括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韓俊等國內高官以及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等—沒人拒絕提問,在回答時都毫無保留,直面問題。“我覺得他們都期望能公開地討論問題,因爲問題呈現就是解決的期望。”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處的處長李昆生,“他讓我很慚愧,有時候我都覺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還在繼續發表文章,不斷往前推進。深夜有時會收到他的兩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爲公之心對我是一種感染。”採訪對象的進取態度讓柴靜感覺,中國有很多人期望環境能夠改善,並在爲此努力。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6

看完柴靜的《穹頂之下》,我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我的感受——觸目驚心。

《穹頂之下》主要講了:柴靜由於生了一個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女兒,從而知道了我們國家的環境破壞很嚴重,於是,她加入保護環境的行列裏來。在這個片子裏面,她用了許多數據、資料、實驗、生動有趣的動畫片和外國環境與我國對比以及別的國家的事例,來告誡我們: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眼下,重度污染,霧霾侵襲,生態環境遭到人類無知的破壞,而這一切卻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重工業工廠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工廠出於各種原因,省去了對原料的清洗與提純,使得天空中經常飄起顏色讓人望而生畏的污染氣團。這一切在中國,卻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管理。現在的我們何去何從?我們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擇都會在以後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我們子孫後代的生活。

我不知道我每天抱怨着城市濃厚的煙霧的同時,又有多少的黑暗潛伏在深處。每天周而復始地吞吐着骯髒的空氣、呼吸着渾濁的灰霧、不知倦怠地奔跑跳躍的同時,我又是否爲自己擁有過某一片藍天而慶幸呢?以前我是多麼沒有環保意識,認爲“環保”這個詞太大、太空,與自己又有多大幹系呢?

我可能不會留意天氣是否晴朗,頂多是在霧霾天氣裏抱怨一下,然後戴起口罩。我從來不會留戀白雲,甚至從未注意青草。然而當APEC藍在大屏幕上出現時,我第一次爲藍天驚奇、爲白雲感動。於是我開始緊張,於是我開始留戀,我害怕鏡頭一轉,我又將落入那灰色的夢魘。我才明白,原來藍天白雲是如此重要,我是那麼離不開它。

20xx年,合肥有164天空氣污染,排名全國25位,27次進入全國污染前十名。在這樣一個不算太發達的城市裏,污染竟如此嚴重。關於我們能做什麼,柴靜幫我們分析了很多。我想,這次真的.應該親身參與到環保工作中去了。用步行代替乘車,減少浪費,購買用環保材料製成的商品。

因此,我們是不是應該從小事做起,爲我們的環境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出行時,我們時是不是可以選擇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讓父母減少開車的次數?購物時,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有綠色環保標誌的產品、儘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發現生活中的不環保行爲,是不是可以上前進行善意的提醒?面對無良企業的污染行爲,是不是可以形式我們的監督權、撥打12369向環保部門進行舉報?

同呼吸,共命運!我們每個人與霧霾都有一場私人恩怨!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7

剛開始看這部紀錄片只是因爲看到標題,柴靜自費百萬拍攝霧霾報告,能讓一個人不惜花費巨資也要說出來的東西,想必真誠至極。剛開始看覺得無聊,這麼多數據,看起來也費勁,那麼多化學名稱根本不理解。可是越來越看到,越有心痛之感,有一種黑色幽默在瀰漫。那些爲了利益不停追逐的人們啊,那些利益鏈上的權力者。柴靜有一句話說的真好:人性啊!

越看越讓人覺得沉重。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篇霧霾報告。我已經理解了柴靜爲什麼會覺得隨時都想是在過一種臨時的生活。中國用三十年的時間走完了別人近一個世紀的路。其中還有一句話說得好:不是會影響到發展,我們取得了利益,我們之前做錯了,現在就要來付出代價,不關乎發展。是啊,我們本就做錯了,爲什麼還要環境替我們承擔過錯?我們該去認錯,承擔代價,一錯再錯,只會讓原本的`環境負荷量提前縮小。柴靜說,每次我望着這個在宇宙中孤獨旋轉的星球,就像是在望着我的親愛的人。

我要保護她們,所以我要保護地球,我要保護地球,才能保護我愛的人。是啊!這星球上生活着我們,我們每一個細微渺小的存在,人性就是這樣欺軟怕硬,法律的尊嚴在於執行。當我們的執法者不再執法,也就給了人性罪惡的沃土。法律能管得了90%的人,那就夠了,不是每個人都有良心的。但是如果連執法都沒有,那大氣法真的就只是擺設,再次修訂也只是0次執行。

要讓空氣維持APEC藍很難嗎?難。對一個大國來說,尤其難。治大國如烹小飪,但是如果我們能每個人都出一份力,都用自己人性善良的一面去善待我們的環境……我們常說善待他人,爲何偏偏不能善待環境?現在是用生命在換取金錢,每個人爲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後果如何,那將來呢?子孫後代呢?鼠目寸光。可即使我們有的人知識學得再多,不願意放下手中那一點點利益,現在怎麼不去說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你只記得奮鬥,忘了退路。

幸好,我們還有那麼一些人,還在保留着那麼一點認知。或許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有這個認知的,只不過,我們選擇的是戴上口罩,而他們選擇的是帶上責任。

一個國家,假若到了民衆都麻木的狀態,真的是可悲。有些人一輩子都不明白自己到底幹了什麼,無知真的太可怕。可是當你擁有知識,卻改變不了現狀的時候,無奈呵。幸好,幸好終於有人覺醒。

希望,我們不再重複倫敦和洛杉磯的悲劇。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8

霧霾可以倒逼政府調整發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個公民反思自己的行爲,而種種訴求最終都會歸結到改革這一層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視前主持人柴靜又回到了公衆視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頂之下》,多個污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多國實地拍攝治污經驗。這部時長103分鐘的霧霾紀錄片,成爲當天社交媒體熱議話題。

與其他霧霾報道相比,《穹頂之下》延續了柴靜作品一以貫之的審視、追問和投入: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實之外,不再有無謂的指責與旁逸斜出的纏繞,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問題上,紀錄片以翔實的數據與權威的演示,不迴避,不演繹,直指問題的癥結所在,即我國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而能源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路徑的問題。這不僅關乎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也關乎國家的治理體系、能源戰略及產業結構。

從歷史、他國的治理經驗來看,英美等國“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現實,不僅帶給人們希望的曙色,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治理霧霾的緊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別是面對管理與執法的困境,應該有所突破。

蔚藍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語文課本中,生命的意義正在於一代代的血脈關聯。治理霧霾不僅是科技問題,也不僅是政府行爲,還應該成爲這個社會波瀾壯闊而又委婉細緻的公民行動。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每一個組織,都有責任將緊迫感化爲切實的行動力。

走過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幾十年,中國社會盡管目前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利益訴求,但在穹頂之下,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都無可逃避。因此,霧霾最嚴重的時期,固然意見有分化、表達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達成共識的時期。霧霾可以倒逼政府調整發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個公民反思自己的行爲,而種種訴求最終都會歸結到改革這一層面。

公衆是空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義行動起來。從完善立法到調整公共政策再到調適公民個人作爲,充分發揮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每一個組織“心底有愛惜”的力量,改變我們的大氣環境,進而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讓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讓全球每年35萬至50萬人早死這樣慘烈的數字消失,讓霧霾成爲歷史,這是宿命,也是責任。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9

有關視頻本身。我想說的是,一百個讀者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句話不假。每一個人看到同一個東西、觀點的時候,都有自己的觀點。或認同贊成、或質疑反對,又或者是被說服、被觸動、被感化。而我想說的是,我內心中的人生觀、價值觀,我發現我一直沒有改變過。

爲什麼,爲什麼如今社會上,就沒有一個踏踏實實腳踏實地的人?

爲什麼,爲什麼我們就不能把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並且老老實實幹好自己的工作作爲自己的人生目標?

或許,他們會告訴我答案。

他們是誰?他們是漸漸老去、逝去的老一輩科學家、文學大家、技術工作者、醫療工作者等恪守着自我原則的.老一輩人;他們是傳承了這些老一輩人的教育下擁有信仰卻或者被“踩在了腳底下”或者“在不可逆轉的大形勢下默默轉變了自己”的我們這一輩人。

有人問我,你爲什麼不說還有下一輩人(90後和00後),我說,或許我都不知道,除了這兩輩人,以後的答案,還會是什麼樣子。

當老一輩人帶着漸漸失傳的醫術和工藝技術走去另一個極樂世界的時候,我終於開始相信和明白原來古代藝術品收藏中爲什麼會有失傳的技術這絕非誇張。還有就是爲什麼醫療技術如今比過去進步了不知道多少倍,爲什麼醫患糾紛卻比過去增長了許多倍。醫生的浮躁是被逼的,因爲這個社會逼的他們不得不在北京市中心上班,一個月拿幾千塊錢卻只能在郊區租房,每天都在發愁柴米油鹽和自己的人生安全,倘若再碰巧碰上幾個無理取鬧的患者一鬧,心寒了,人情味兒都沒有了,更不要提鑽研醫術。而這樣的後果就是,儘管儀器先進了,教科書也先進了,但是很多醫生的醫術卻不如從前了。當然,像協和這樣的好醫院裏還是有醫術高明的人,然而許多東西都不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享受到的。這個社會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各種階層。一個聲音又在我耳旁響起,你不往上爬,你就被踩死,你腳踏實地,你就變成炮灰。

當我所喜歡的一位醫生作家張羽在她的書裏無限懷戀又感觸的寫起當年那位林巧稚一般的醫生許老太最後也退休離開了協和,再也沒有一個住在醫院旁邊隨時24小時開機隨時趕到醫院去的老教授和她那一羣寵辱不驚的貓的時候,看到這裏,我的眼淚居然情不自禁的掉下來。

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沒有人再靜得下心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0

2015年2月28日,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柴靜在採訪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氣污染成爲她不能迴避的問題,因此在一年的調查中,柴靜作爲一位母親而不是調查記者,圍繞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進行了一系列調查。

大衆最初熟識柴靜,是因爲非典疫情的爆發時,她瘦弱的身軀裏蘊藏着的驚人的力量。從彼時的年少成名到不久前的赴美產子,柴靜向來不缺少話題性,如今爲了孩子的`“私人恩怨”而拍攝關於霧霾的紀錄片,更是驚呆了一衆看客。在震驚的同時,霧霾之於柴靜或者柴靜之於霧霾的關係,卻不似尚爲媒體人那時的明朗和清晰,莊嚴卻又多了一絲悲壯,而這也不僅僅是柴靜一個人的戰爭。

霧霾,對於這個東西我們一點也不陌生,無論你在何時何地,始終擺脫不了霧霾的籠罩,霧霾也不再是教科書裏的說教,自然環境的惡化所帶來的傷害也不是簡單的柴靜一個家庭在承受。也許有人會說,柴靜之所以選擇拍攝宣傳片是爲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爲一名曾經的職業媒體人,將柴靜的行爲稱之爲偉大或許過於誇張和不切實際,但是也絕不是爲滿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麼簡單,無論是曾經的記者身份還是現在母親的烙印,都無法掩蓋其追求真理的社會責任。

在網絡世界裏,我們生產着創造着各種信息,享受着各種各樣的服務,我們不斷向大自然和社會索取,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麻痹,睜着雙眼卻看不到真相,張開雙耳卻聽不到聲音,邁開步伐卻未曾前進一分,每個人都在喧囂,每個人都在說話,卻沒有人在聽。以前我們會說向沙漠進軍,向太空漫步,現在卻被霧霾打的措手不及,難道我們未曾發現它嗎?不是的,每個人都看見了,可怕的是都當做並未發生,我們不缺少隨聲附和阿諛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的較真精神。

面對複雜多變的霧霾污染,也許柴靜一個宣傳片起不了什麼決定作用,但是無論是作爲一個前媒體人還是一個母親的身份,柴靜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於一個宣傳片的“成敗”與否,而在於一種執着的鬥爭精神。人類與環境污染的戰爭歷程中,柴靜作爲一個人類個體也從來都不是主流,但歷史也正是由一個個人類的個體所創造的。霧霾的治理不是個人所能左右,但此時個人的影響卻超過了環保部門,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

社會共識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卻體現在一朝一夕的細節上,正如環境治理不在個人卻離不開每個人一樣,而穹頂之下的柴靜也不應該是一個人在戰鬥。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1

花了104分鐘,看完了柴靜的《穹頂之下》。靠在椅子上。

作爲一個二十一歲的大學生,看完這樣的紀錄片沒有感覺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我還是一個感性之人。感性之人關注的當然是感性之事。

柴靜是本着一份作爲中國公民的道德良心,更是作爲一位母親的一種關愛孩子的天性。我國許多城市的霧霾現象普遍嚴重。當然,我並沒有像諸多網友所說的感到恐懼與對生活的無望。對我而言,深深地更是一種憤慨。真的很是生氣。

中國的霧霾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不可救藥的。作爲一個感性之人,我更想說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向原,習相近。當然,照這種情況,苟不教,性乃遷是不可置疑的。

我不由的笑了。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社會,更甚至到一個國家,爲什麼要將本來真善美的東西,一點一點地毀壞,直到面目全非的時候,到危害到自己的那一瞬間,才氣急敗壞,焦躁,煩惱。看着那一個個面對着全國甚至全球的觀衆時的那種語無倫次,也可以說是“胡言亂語”時,我感到了一種悲哀。人性的悲哀。

我不想用數字與生硬的理論來論證哪兒的霧霾的指數是多少,更不想在這大談霧霾的危害有多少。這些誰不知道?既然能以環境爲代價,以自己的下一代的生命來做注去獲得較高的經濟利益,就一定懂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如果沒有柴靜去做出這個《穹頂之下》,我想,還有多少人連自己親手造成的局面都不敢承認。人,就是這般虛僞。

爲什麼當面對面去交流的時候會冷言相待,而當手機這個冷酷的機器出現在面前時卻唯唯諾諾,霎時間就懂了很多,做了很多。電子產品是人類自己創造的,到頭來卻又控制了人類自己。“奴隸”依舊是存在的。只不過,人類這次,是心甘情願做了奴隸,還是漸漸地,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呢?

我向來是不喜歡用冰冷的數字與空洞的大道理來解釋任何問題的,在這個問題上我依舊選擇了人性。

陽光是最爲美好的實物,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種食糧。東西不在陽光下運用的話或是發黴,或是乾燥無生機。我想,我們也許,當然也是因爲沒有在陽光下公開地來曬一曬自己,手中的活兒也發黴了,因爲,我們早已經發黴。

柴靜說,她永遠關注着藍色的地球,即使是活着,還是死去。因爲,這一生一世,都有着我們愛的人以及愛我們的人延續下去。

人性,因爲我們擁有,即使曾經。但是,擁有過就是擁有過,他還在我們的心靈深處,那有一個永遠鮮活的種子。因爲,我們終究叫做人。

陽光甚好,去陽光浴,你約嗎?我想,你會答應的。

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2

這幾天,網上到處都是柴靜的《穹頂之下》,輔天蓋地的報道佔據着人們的視線,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20xx年的開門就以這種方式撥動了還處於鬆散閒致中的人們的神經線,像一塊巨大的石塊投入到平靜的湖面上,掀起了陣陣漣漪。當人們在關注這個同生命息息相關的共呼吸,同命運的話題時,隨之而來的柴靜的私生活也被推到了峯口浪尖上。可是炒作也罷,個人生活腐爛也好,引起全民反響的效果到達了,當然,中央電話臺也是需要收視率的。我記得去年的這個時候,中央電視臺曝光了東莞的色情業,一下子賺足了眼球,也把東莞以色情業發達的形式擺在了全世界華人的面前。央視就是央視,它是不甘落後的,當地方臺百花齊放時,它必須以擲地有聲的鏗鏘之力敲響全國華人的大門,眼珠定睛在它的身上。但霧霾---它的名字從20xx年被人們叫起,就含在了嘴裏。它以奪人生死命脈的形式讓人們對它產生了恐懼,恐懼的可怕,讓人們感到死神就在身邊,從未走遠。也許柴靜就是抓住了這個醒目的命題,纔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一個不起眼的公民,連滔滔江水中的.小浪花也稱不上。我沒有唾珠咳玉的本領,知識匱乏的更沒有高屋建領的見解。所以我也不想去批判他們的利益之爭,也不解明白她的報道的真實目的。我只想關注她所報道的內容是否關係着我的利益,那種佔在民族民生大義的高度,對不起,我做不到,我的位置還太低,低到我需要仰視所有的人。說實話,我學過歷史,我明白工業革命後帶給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率的提高,人們感受到了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後的便利,當然也帶來了大自然的破壞。也許我國還是一個成長中的小孩,還在奮進中總結着經驗,改革開放後,我國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都能感受到,因爲就在我們身邊。隨之帶來的環境地破壞,也給了我們無限地反思,當然我們在破壞環境的同時也受到了環境的懲罰。每一天早晨出門,我看不到那秀麗的風景,那藍天白雲,遠遠地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雲霧繚繞,一切都裹在霾下,說實話,我很痛心。我無法去選擇我的出身,我也熱愛我的國家,我腳下的土地,因爲那裏有我的一切的一切。我不能也不想搬到另一個國土上,儘管那裏窗明几淨,樹木蔥鬱。我真的真的期望我們國家能夠重視起來,因爲不光爲了此刻的活着的人們,還爲了我們的子孫後代。

我泣血渴盼這一天早早到來,我們能暢快的呼吸這新鮮的空氣,能坐在藍天白雲,樹木蔥鬱之下談笑風聲,能發自內心的說一聲:活着,真好!我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美麗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