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穹頂之下》觀後感(合集15篇)

《穹頂之下》觀後感(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1W 次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穹頂之下》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穹頂之下》觀後感(合集15篇)

《穹頂之下》觀後感1

這個週末,主角只屬於柴靜一人,“穹頂之下”四個字刷遍各大媒體。這次,柴靜不是以調查記者的身份,而是作爲一名愛女心切的母親爲我們揭示霧霾的來龍去脈,用紀錄片的真實幫助我們瞭解霧霾的危害和破解之道。

向柴靜致敬,不是因爲她自費百萬製作紀錄片,是因爲她敢於以個人和一位母親的身份去談論霧霾如此沉重的社會問題,敢於挺身而出爲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擔憂。雖然柴靜說這是她與霧霾的私人恩怨,但是我們不能說這個東西與己無關,霧霾無時無刻的不在籠罩着我們,而我們只能默默忍受,所以柴靜這種認真的態度和追求真理的信念是偉大的。

紀錄片開頭,柴靜的一段自述是這樣說的“什麼叫同呼吸共命運,就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有一天他們會說,不。我不想等待,我也不想推諉,我要站出來做點什麼,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她在講這段話的時候是那麼坦然、那麼果斷,完全把這件事情當做自己的義務來完成。紀錄片從霧霾的角度,用最生動形象的方式完成了科普,讓每個人心頭一顫——霧霾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如果不採取措施遏制,危害的將是我們自己。

103分鐘的紀錄片我用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看完,當柴靜談到柴油車排放不達標的時候我覺得污染就在身邊:一名收費員,每天都要面對上千輛的汽車,其中柴油車佔相當大的比例,而柴油車所排放的硝基多環芳烴毒性比一般顆粒物要大的多,致癌性達到了相當高的一個量級,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工作對收費員的身體健康會產生威脅。看看我們的收費島頭,那一片片被燻黑的污跡就能理解片中所講不達標柴油車顆粒物排放量是國四的500倍有多麼嚴重!希望這次的調查能夠引起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如果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對廣大收費員來說將是一個福音。霧霾的源頭就在我們身邊,不應該只是柴靜,我們每個人都要有這樣的意識去解決、去監督,這樣我們生活和工作的環境纔會越來越好。

最後,感謝柴靜,向你致敬。

《穹頂之下》觀後感2

或許你們並沒有看過《穹頂之下》,又或許你看過《穹頂之下》,卻不把它當回事,將自我置之度外。那麼,我將告訴你一個令你震驚的消息:全年有50萬人死在大氣污染之下。聽到這可怕的噩耗後,難道你還會認爲大氣污染只是一個人造成的嗎?我確信,你們還會懷疑,那就讓事實來說話吧!

今日,我想讓你們都明白什麼叫做可怕:河北,山東,上海這些城市的鋼鐵產量跨入了世界前十強。異常是河北的唐山,在《穹頂之下》中,主持人問一個小女孩:“你看到過藍天和白雲嗎?”小女孩回答道“白雲,我從來都沒有看見過;藍天只看見過有一點點藍的”到了那裏,你們心中都想問:爲什麼那裏會看不見白雲和藍天呢?罪魁禍首就是——大氣污染。原因是:鋼鐵廠中有粉塵、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氣中,造成PM2.5的“誕生”過快。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的可能會產生霧霾。霧霾遮蔽了藍天與白雲,污染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中國。你們不妨想一想唐山人們生活之艱辛,每一天看着塵土飛揚,霧霾蓋天,他們爲了生存又不得不頂着這令人憎惡的霧霾。而霧霾的“父母”不正是人類嗎?此刻人類是在自食惡果。

我們必須從此刻開始,珍惜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將它們放在利益之前,那纔是真正的爲君之道。要從長久的方面去研究問題,不要只顧着眼下的利益,而忘了天下蒼生所依懶的世界。生命僅有一次,莫讓利益害了自我,如果人人心中都想保護環境,我們何愁見不到藍天和白雲呢!

《穹頂之下》告訴我:環境勝過利益。同時也改變了我的想法,使我走上了愛護環境這條正道,令我受益匪淺。所以我想讓更多的人和我一樣踏上對抗霧霾的陣營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3

今天晚上我看了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它深深震撼了我,使我難以入眠。對於中國環境問題,我感觸很深,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就像柴靜說的:同呼吸,同命運。

《穹頂之下》是一部由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部時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聚焦霧霾問題。這部紀錄片通過視頻網站、社交網絡等共同的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再次認識到霧霾的危害,並且形象化的對霧霾的構成做了解讀,讓人們開始關注到霧霾污染的嚴重性,引發人們對環境污染的熱議。

在身邊,我就感受到了環境發生的變化。比如說以前的北江,那時水還沒有被污染,有很多人去那裏玩,有人划船,有人釣魚,還有些人玩水上摩托艇。那時有藍天,有白雲,晚上可以看星星。幾年後,北江的水變黑了,沙灘上有很多腐爛的死魚散發着臭味,再也沒有人來這裏玩。向遠處看時,就像蒙着一面輕紗,而且有藍天白雲的日子變少了。

我非常感謝她,她讓我認識到霧霾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呼籲中國人關注環境問題。她使我們引發思考:如果環境繼續惡化,工業污水亂排放,無限制地排放燃料廢氣,河水被污染,森林無限制砍伐,天空永遠陰森森的,酸雨氾濫,人類有什麼未來?帶給我們的就是疾病,癌症,毫無生氣的生活環境。如果我們的後代問:書本上說的藍色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春天的小鳥呢?我們該怎麼回答?也許我們只能說:那只是曾經,再也回不去了。我們怎麼對得起子孫後代?

爲了我們生存的家園,爲了我們的子孫後代,我們要行動起來,一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不要讓後代生活在穹頂之下,讓天空重新出現藍天白雲,讓河水依然清澈,讓春天還有小鳥。

《穹頂之下》觀後感4

這是一個說起來可笑的事情,和我們從小在教科書上學到的權利與義務相統一這個備受哂笑的教條背道而馳!去年(20xx年)底央視新聞報道中國的投資規模已經超過美國,成爲世界上投資規模和增速最快的國家,沒有之一!在中國經濟火箭電光火石般提速的今天,中國最偉大的受稅機構有關部門與中國最大的納稅大戶中石化、中石油這樣的國企巨頭們在中國最光鮮的城鎮化進程中唱着喜慶的雙簧,卻對於飲鴆止渴般的通過不合理的重度能源消耗盲目爲不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助威加油。而唯一的制衡法律卻遊戲般走馬觀花在企業圈子裏溜達了一圈後繼續睡大覺,空、悲、嘆這樣的情緒足以讓所有新聞人瞠目結舌。

最驚悚卻又發人深省的歷史回顧:倫敦煙霧事件和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

如果污染繼續下去,中國的下場有無前車之鑑?這個答案貌似是我們中學時代歷史教科書上一筆帶過的舊聞:倫敦煙霧事件和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沉痛到讓地球人無法接受的故事,發生在了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幾個國家:美國、英國很難想象,當中國最發達的城市被鍍金的發達經濟逼近空氣污染的毒氣集中營的時候,那些罪魁禍首會否追悔莫及?!羞愧難當的情緒,通常只有在人類無法,直面自己的良心的時候纔會出現。而這樣的情緒下,再冷靜的環境解讀顯然對於那些腰纏萬貫的鉅商富賈只會演變成毫無任何意義的蒼白的說教。誰能在中國環境被經濟推進火坑之前拉他一把?政府?企業?千千萬萬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芸芸衆生?都有?我希望都是,而且應該必須是!

《穹頂之下》觀後感5

從網上聽來的超火的《穹頂之下》,這部片子說實話,我不確定是紀錄片,還是演講,不過先來說感受吧。

看完之後超級激動,看着窗外灰濛濛的天空,想着12369,想着污染地圖,好想自己立刻去拯救地球,可是就我一個人,再怎麼樣,也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行吧。

作爲小學生,對政治什麼的先不管,光從表面上來說,柴靜是說出了所有爲了環保事業而奮鬥的人想說的,言辭有點激烈,那是因爲只有非常少數的人去做,大部分人都置之不理。想想那藍天白雲,想想暖烘烘的太陽,想想繁星閃爍的天空,爲了這些,難道就不應該去做一件小事,來挽回這些景象嗎?就算是爲了自己的利益,當整個國家都毀滅了,利益還有用嗎?

我是支持柴靜的說法,那些數據和別的國家的努力,都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也應該加把油,別人可以,爲什麼我們不可以?法律應該嚴格執行,不能把這些當成廢話。爲什麼英國在經過災難後,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中國卻在霧霾已經纏繞着這些原本"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引無數英雄盡折腰"的景象一天天的消失,採取的行動卻微乎其微呢?就真的沒有考慮過嗎?

說着說着,我也激動了起來,以前看過的濫殺動物,往食物裏放各種添加劑的紀錄片,地球難道還不夠慘嗎?地球在中國這片豐富的大地上給予了各種東西,讓這片土地強大,難道現在對這片美麗的土地的回報,就是毀滅嗎?

我想不是的,每個人其實只要做一件小小的事,比如離得太近的地方就走路,該節約的節約,這些事應該幼兒園,小學時候都講過吧,請爲地球,或者說我們生活的地方變回青山綠水吧!

《穹頂之下》觀後感6

天使穹廬,籠蓋四野。

天像個蓋子一樣,將大地籠罩。曾經蓋在九州之上的是碧藍如洗的天,偶爾有幾朵許閒雲飄過,在天之涯有幾隻野鶴點綴。而現在,在社會經濟與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籠罩華夏的已不僅僅是我們眼中的天,還有霾。它死死的扣在頭頂上,無時不在,卻又無可奈何。

柴靜對此做了一年的調查製作,進行了一場長達兩小時的演講,向我們展示了霾的範圍,危害與原因。

或許,在我生活的這個地方,自己覺得這裏應該沒有霾,那應該在北方多,而且這裏也沒有什麼重工業。但是我想我錯了,我忘記了重慶是一個重工業城市,我們相距並不遠,這裏早已被霾入侵。

初時感覺並不明顯,只覺得經常感覺視線模糊,前方的東西也總感覺被擋住了。擡頭看天,也不再如小時候一樣湛藍,因爲天經常是滿滿的白,還透着一點淡黃色,晚上也經常看不見新鮮了,從前以爲是因爲近視了,所以看不見,可我告訴我不近視的人時,他們也說沒看見多少了。原來那不是雲,是被一片邪惡的東西掩蓋住了。它遮住了星星,遮住了藍天,原來霾離我如此之近。

儘管如此,即使有許多人在爲此努力,可也只是杯水車薪,在這樣的中國,有這樣的社會現實與這樣的中國人。爲了利益,爲了發展,不顧一切!確實中國需要發展,可發展之後呢,留下滿目的瘡痍無法撫平,到時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姿態來面對這片哺育我們的天地?

我們生活在“穹頂”之下,無可奈何,也無法改變,只有當環保的觀念是從心底升起,而不再只是掛在嘴邊,也許我們的藍天白雲,纔會重新露臉。

《穹頂之下》觀後感7

《穹頂之下》是一部由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部時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聚焦霧霾問題,《穹頂之下》通過視頻網站、社交網絡等共同的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再次認識到霧霾的危害,並且形象化的對霧霾的構成做了解讀。視頻公佈後,引發熱議。

今天看到柴靜的視頻,我更加深刻的確定了這種想法。“浮躁、貪婪、透支”。這就是我,對於如今中國社會不論是從經濟發展上,還是從環保領域上,還是各行各業狀況上,唯一的看法。而我們,將一定會爲此付出代價。這是必須的,因爲每個人的自私,最後我們一起去消化我們種下的惡果。

現在經濟的衰退是去消化房地產泡沫的惡果;現在的霧霾和環境污染是去消化建工廠、大發展中以犧牲環境付出的代價;可以說,現在我們承受的一切,都是過去做的孽。可悲的是,人就如此短短几十年,所以我們承受的,便是父輩們做的孽。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經濟大發展鬧劇中,有沒有贏家呢?也許也是有一部分我們姑且稱他們爲“贏家”的人,比如一些工廠企業主,他們用犧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換取了屬於他們的“暴富”。或許他們的情況比大多數悲催的老百姓好一點,至少,他們有更多的選擇。比如移民。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和如今的現實都在向我們宣昭着這樣一種客觀現象:有錢(不管是賺的'還是貪的)、有本事(不管是物理航空技術本事還是廚師護士這樣的手藝)、學習好(不管是申請到PHD還是post PHD),移民吧,移民纔是王道。所以科學家出去了,中國犧牲環境代價換來錢的有錢人和靠收稅養活的一大羣貪污的人,北大清華畢業的精英們都出國留學去然後在國外工作定居綠卡移民了……而祖國,還剩下什麼?

但是,移民,真的就是他們未來的出路和良好歸宿嗎。皮將不存,毛之附焉?流浪者之歌中的吉普賽人,到底是在歌唱着一種自由快樂,還是一種悲涼與傷感?沒有人會瞧得起一個沒有家鄉的人。

《穹頂之下》觀後感8

"沉寂了許久的前央視主持人、知名公衆人物柴靜,2月28日發佈了個人視頻作品《穹頂之下》。在這部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作品中,柴靜再次運用了她所擅長的新聞深度調查,也以感性和個人經歷出發,並以“私人恩怨”來強勢介入公共話題,吸引注意力,引起廣泛共鳴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穹頂之下》簡單來說講的就是霧霾的嚴重程度,以及它正在以超出人類預期的速度和影響力在干擾你的生活,治理很困難,每個人、每個具有日常行爲能力的人都身陷其中,你感受到了被影響,你就有一份責任。

霧霾本身是個宏大而複雜的問題,至少透過《穹頂之下》,我們應該知道霧霾的產生不僅僅是單邊的邪惡或者壞事,它是某個歷史時期的難以規避的產物,如今我們到了治理它的時候,但治理之難也是顯而易見,因爲它同樣牽扯到你的日常生活,其威力並不比霧霾本身對我們的影響力小。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穹頂之下》這部僅耗資百萬的視頻作品的正面意義正在彰顯,哪怕是那些陰謀論的發散,以及對科學素養的質疑和關於視頻新聞技術上的批評,那也是在烘托“環保”和“健康”這兩個關鍵詞。畢竟《穹頂之下》是一部作品,任何觀看和關注了的人都有權利對之表達自己的觀後感,you can you up這種氣餒的說法並不是適合。等我們忘卻了“柴靜”以及“穹頂之下”之時,還能以積極的態度去審視和關心自己的環境和未來,那就是成熟的標誌和《穹頂之下》本身的意義。

我想,柴靜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喚起民衆關注並用輿論向政府和排污企業施壓,而非爲節能減排建言獻策,這個目標肯定是很好地達成了。

《穹頂之下》觀後感9

或許每個人都沒有看過《穹頂之下》,或許你看過《穹頂之下》,卻沒有把它當回事,把自己置之度外。那麼,我將對你說一個令你吃驚的信息:全年度有五十萬人死後在環境污染下。聽見這恐怖的死訊後,難道說你要會覺得環境污染僅僅一個人導致的嗎?我相信,大家還會繼續猜疑,那就要客觀事實來說話吧!

今日,我覺得讓大家都搞清楚什麼叫做恐怖:河北省,山東省,上海市這種大城市的鋼材生產量步入了全球前十強。尤其是河北省的唐山市,在《穹頂之下》中,節目主持人問一個小女孩:“你見到過藍天白雲和雲朵嗎?”小姑娘迴應道“雲朵,我幾乎也沒有看到過;藍天白雲只看到有過一點點藍的”到這兒,大家心裏都想問:爲何那邊會看不到雲朵和藍天白雲呢?元兇便是——環境污染。緣故是:冶煉廠中有煙塵、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出到空氣中,導致PM2。5的“問世”過快。造成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的很有可能會造成霧霾天氣。霧霾天氣遮掩了藍天白雲與雲朵,環境污染了大家不可或缺的土地資源——我國。大家何不想一想唐山人們日常生活之艱苦,每日看見黃沙漫天,霧霾天氣蓋天,她們爲了更好地存活又迫不得已頂着這讓人憎恨的霧霾天氣。而霧霾天氣的“爸爸媽媽”不恰好是人們嗎?如今人們是在自食其果。

大家務必從今天開始,愛惜這一全世界的每一個性命,將他們放到權益以前,那纔算是真實的爲君之道。要從長期的層面去考慮到難題,不必只圖着眼底下的權益,而忘記了天下人所依懶的全球。性命僅有一次,莫要權益害了自身,假如每個人心裏都想保護生態環境,大家何愁見不上藍天白雲和雲朵呢!

《穹頂之下》跟我說:自然環境勝於權益。另外也更改了我的想法,使我踏入了保護環境這條正路,令我獲益匪淺。因此 我覺得讓大量的人與我一樣踏入抵抗霧霾天氣的勢力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10

柴靜的《穹頂之下》最近一段時間無疑是炙手可熱的,同名的美劇和斯蒂芬金的小說原着恐怕沒想到這個名字會在遙遠的東方國度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

關於她所討論的問題,我在此不想多說,留給更專業的人士以及決策層討論更合適。僅從網絡傳播角度來闡述一下我的部分觀點。

很多人說她有侷限性,我認爲不準確。從紀錄片討論的霧霾這個話題來說,她無疑是想對最廣大的民衆以及國家決策層發聲的,但是從一部100分鐘的紀錄片本身來說,它的傳播不能是沒有精準目標的。說這部片子的觀點全然反映了城市中產的視角和利益,我非常認同,但是我覺得這不能說是侷限性,而恰恰應該是這部片子的傳播策略,也是它能如此成功的要素之一。

不僅是視角,看看它的形式,這種劇場演講式的風格,我看了大約10分鐘就想起某手機品牌的那位羅老師,(當然,從片尾的鳴謝名單裏面我也得到了驗證);再看現場PPT的風格和穿插的一些哏;看現場邀請到的觀衆;看她使用的傳播渠道……無疑,她選擇的種子傳播羣,就是城市中產。包括用自己的女兒的遭遇來引起共鳴,沒錯這就是煽情,但這種煽情,就是傳播的一部分。爲什麼呢,因爲它瞄準的羣體,就是和柴靜一樣,大約是28~40歲的城市中產,這些人大部分組建家庭不久、準備有或剛剛有孩子、收入較剛進入社會時有所提高、生活趨於穩定、開始更關注生活質量和家庭、是網絡生活的主力人羣,明顯他們非常容易認同柴靜記錄片表達的觀點和情感,同時又具有相當的文化水平和思考能力,也更容易在社交圈形成傳播。

我覺得這種定位無可指摘,作爲一部不長的紀錄片,它的目的就是傳播,是打開缺口,是啓發更多思考以及更專業的行動,而《穹頂之下》非常成功地完成了這個任務。同時這樣一個極其複雜的社會問題上,本身很難站到一個高大全的位置,有自己的立場和定位反而是件好事。

《穹頂之下》觀後感11

今日,教師帶領我們觀看了柴靜的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視頻中柴靜採訪一個三歲小女孩時,兩人的對話。和小女孩的聲音一齊出此刻視頻中的是一個灰濛濛的畫面,小女孩四周被灰色包圍,頭頂上方是一團團黑色煙霧狀的東西,和小女孩稚嫩、純淨的聲音構成了鮮明的比較。

那,就是霾!

前央視記者柴靜自費100萬,歷時一年,經過現場調研、查閱資料、走訪專家、對話官員、收集數據等途徑,最終拍攝了這樣一部100多分鐘的調查紀錄片,詳細地向我們解說了“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裏來,我們該怎樣辦”三大問題,層層深入,針針見血。看着那一組組數字、一張張圖片、一個個鏡頭……我的肺都幾乎不敢呼吸了!

原先霧霾如此嚴重,原先霧霾與我們如此息息相關!

經過這個視頻,不僅僅讓我瞭解了許多有關霧霾的知識,更喚醒我原先那種麻木的環保意識!

正如柴靜最終說的那段話:“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消費,不知剋制;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設。我們有職責向他們證明,一個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樣能夠是潔淨和完美的。”是的,我們有權利去享受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光明;同時,我們更有職責去保護這個世界的潔淨和完美,職責與權利是相輔相成的。

穹頂之下,讓我們與柴靜同行!平時上學,不叫父母接送,坐公交來回;不是太冷或太熱的天氣,儘量不開空調;過年過節,不燃放煙花爆竹;看到污染環境的現象,要敢於制止或舉報……同時還要做好環保宣傳,告訴身邊的大人們:少開車,多走路;少砍伐,多植樹;少浪費,減排放……雖然我們做不了轟轟烈烈的大事,但完全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盡一份應盡的職責,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只要人人蔘與,攜手共治,從日常生活到工業生產,從平民百姓到政府官員,人人都盡到自我應盡的一份職責,那麼我們就能守住那份北京“APEC藍”,那個小女孩就能看見滿天的星星!

《穹頂之下》觀後感12

我很少有耐心看完這樣長的一部紀錄片。

它給我的感覺是震撼的。

我們活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霧霾一直是個大問題,每個人都知道它有害、應該防治,然而真正瞭解霧霾、知道該怎麼做並願意去做的人太少太少。

柴靜提出了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裏來,我們該怎麼做。

我看到了霧霾的可怕,這種感覺是以前不曾有的,我相信每一個看過“穹頂之下”的人到有這種感覺,以前覺得模糊的忽遠忽近的霧霾原來早在我們的生活中造成了這樣巨大的影響,而曾經的我並不知道。

我想只有切身地感覺到它的危害,才能真正自覺自願地爲解決霧霾問題貢獻一份力量。這大概也是柴靜想要做的,她想用這樣的方式讓每個人到意識到問題,感覺到危機併爲了改變它而努力,而並不只是像以前那樣,僅僅知道而已。

網絡上也有一些關於穹頂之下的負面評論,最大的爭執點就是許多人認爲柴靜給大家講的無非也只是一堂課而已,所提出的具體建議能不能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還是得打一個問號。

“中國,還太窮。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你只能選擇一個。”這是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面臨的問題,事實上不只過去和現在,只要國家發展,這個矛盾永遠避免不了,所以我們也不能永遠把發展當作擋箭牌。

柴靜所提出的很多建議,例如洗煤,我也並不知道它是否可行,但至少提出了一個方法。柴靜並不是專家,她做的就是儘自己所能出一份力量,不管這份力量有多微薄,至少好過袖手旁觀。很多人在說她的數據不精準,給出的建議異想天開,可是這些人自己又做過什麼呢?

柴靜的“穹頂之下”,除了普及霧霾知識,它最可貴的其實是告訴每一個人:我們都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還回一片蔚藍天空。

《穹頂之下》觀後感13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這麼活着。”

在我們措手不及時,霧霾如同洪水猛獸向我們襲來,擊倒了一浪浪的人,肆虐地遍及了全國,街上的人都戴上了口罩,我不禁想問:“二十年間那片藍天去哪了?二十年前的星星去哪了?二十年前的白雲又去哪了?”

我從來不曾想過冬天供暖的背後是一羣恐怖的顆粒物,不曾想過汽車行駛的背後一例是危險的污染,更不曾想過自由呼吸的背後是無數危險的因子,我也從來未曾想過“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景象是一種可怕的假象。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肺癌初期的患者進手術室的場景,他們一家人沒有吸菸史,卻仍在遭受着這樣的病痛,當顯式鏡中出現遍滿黑絲、黑斑的肺部,我不禁爲她心痛;一個小女孩孤獨地站在落地窗前,用手捶打着透明的玻璃,渴望一個鶯語花香的外界;那個六歲的山西女孩仰着無邪的臉回答:“沒有見過星星與白雲……”我曾以爲只有見到礦山的炸裂,只有見到冒着黑煙的煙囪纔算是污染,但事實卻是霧霾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吞噬着一個又一個人的生命與幸福。

那我們如何對待霧霾,創新無疑是一條必經的路。英國委員會大臣說過,政府將公平競爭的機會留給市場,市場自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因此他們使用了天然氣,這便是創新的力量。我們也不應當置身事外,環境的保護也依靠我們每一個小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即使它微乎其微,它亦然能使你感覺到腳踏實地,而不只是寄住在這個藍色的星球。

當我看見那終被網覆蓋起來的泥土,看見安裝了淨化處理裝置的餐館,看見了加油站的員工對器材進行更新,而不是說着“你只有義務,沒有權力”的話語的時候,我終究是對這一場曠日持久的環境保衛戰有着無限的信心與希望。我相信我們留給自己的子孫也不會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地球。

那個小女孩在花盆裏養了一隻蝸牛,每天都對着它吹氣,你見到了嗎?它其實真在一步步地長大,就像我們憧憬着的美好未來正在向我們款款走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14

《穹頂之下》可以說是柴靜歷時一年幾乎走遍中國全國各地的有關環境污染中霧霾的調查報告,開篇由她女兒的病引入話題,分析深入淺出,一條條數據觸目驚心,給我們深深的震撼。

“霧霾”是什麼?“霧霾”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人的肉眼是無法看到,“看不見”的敵人由此而來。霧霾對人的身體深海極大,那些細顆粒物會影響呼吸系統,增加氣道炎性效應,還會進一步影響心血管系統,與心臟供血能力的降低有關。人每時每刻都要呼吸,無形中就吸入的細微顆粒物,從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甚至心血管病。

“霧霾”從哪裏來?霧霾主要來源於煤油的燃燒。20xx年全中國煤的燃燒多達36億噸,超過全世界加起來的總量。中國又是汽車使用大國,石油,柴油標準不高,燃燒後會產生大量的污染。令人可怕的是煤和油燃燒後的產物還可以相互進行化學反應,產生更加有毒的物質。

我們怎麼辦?治理霧霾就要加快能源結構調整。一是減少煤炭的燃燒量。借鑑英國的血淚史,集中燃燒煤,降低煤的燃燒量,使用清潔的氣體燃料。二是洗煤潔油,降低煤、油燃燒的污染程度。隨着好煤的減少,劣質煤的使用越來越多,因此,將劣質煤洗乾淨使用,會減少很多污染。三是能源引入市場調控機制。有競爭纔有進步,壟斷只會滋生腐敗,國家要加大對新興產業技術的扶持,將能源交給市場。

十年前山西環保局長的說“孝義是山西的縮影,山西是中國的縮影”,今天這句話得到了驗證。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爲美麗的藍天白雲行動起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15

" 看了這個記錄片,給我的感覺:不是讓我如何做,而是呼籲和加強大家的環境憂患意識。如果明明知道這個靠污染而發展是不正常的發展,但是我們仍然在進行。如果發展初期,因爲要發展要溫飽不得不屈服,那麼在經濟越來越發展的今天,我們是習慣了屈服站不起來了,還是應該慢慢壯大自己頂住站起來與污染做鬥爭呢。

因爲就業問題,政府取締不了也懲治不了這些煤油污染企業。難道這些企業就可以把污染當成理所當然嗎,在這片同呼吸的天空下,我不知道獲利的具體是哪一些人,但是卻知道它卻損害了我們所有人利益——因爲它給我們所有人帶來了安全威脅。如果說讓他人失業何其殘忍,那麼讓大衆受污染威脅,患肺癌死亡的人們就是死有餘辜嗎。孰輕孰重,分不清嗎?也許有人說柴靜在誇大其詞,中國的空氣污染哪有那麼嚴重,但是不管如何威脅的確存在,也在擴大,難道一定要等到中國出現大規模因爲空氣污染而死亡才能重視,才能改制嗎, 大家不覺得晚了嗎。

就記錄片提到“洗煤”這件事,中國做不到洗煤再用嗎。這些企業是連洗煤的錢都拿不出來了嗎,如果企業的利潤這些低,連這個錢都拿不出來(靠污染撐着),那麼這些企業就沒想過轉型或者換行業。自己沒利潤賺不了錢,又污染環境討罵名,大家覺得生意人會做這種虧本的事。所以這些企業不要把就業失業當成擋箭牌,這是一個藉口而已。企業做好防治工作,工人會失業嗎,可能還需要安排專人去負責這一塊,還增加就業呢;此外企業轉型,也不意味着員工就要失業啊。中國人做事不是做不了,做不好,而是覺得不重要,不嚴重,沒關係,不想也不要去做而已。不重視的話,也許這類紀錄片會越來越多吧,因爲污染會越來越嚴重,死的人也會越來越多,給大家的恐慌會越來越嚴重。

古人經驗之談:居安思危啊。現在“居”都不安了,還不思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