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末代皇帝》觀後感

《末代皇帝》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末代皇帝》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末代皇帝》觀後感

《末代皇帝》觀後感1

在同學家作客,我在上網,朋友則拿着遙控器不停地換着電視頻道。剎那間,我停止了上網,回過頭去,叫朋友倒退二個頻道。那肯定是在放電影《末代皇帝》。因爲只有這部電影的配樂,讓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種內聽出來。它是我個人認爲的所有電影中最好的配樂。自從《末代皇帝》誕生以來。其配樂的主旋律似乎已經成爲了西方人心目中標準的中國聲音。至少在近年來的很多描寫中國的西方影視和音樂作品、乃至是電子遊戲配樂。都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覺的音樂。而這種類似的旋律其根源來自於《末代皇帝》。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其實幾年前我已經看過這部電影。可是當我在電視機裏再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動的。因爲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不只因爲那完美的配樂,還有那真實的場景,真實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讓人久久不能平靜的歷史。可能是因爲溥儀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宮和東北的“皇宮”我都去看過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儀的命運是一段什麼樣的命運。當溥儀站在講臺上高呼“滿洲國與日本應該是平等的!”的時候,我被感動了。應爲我也曾經坐在那個會議廳的椅子上面對着空空的講臺。我們似乎是一對從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經擦肩而過。而今天相遇了。

我們總應該對歷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麼樣的歷史。很多人我們不應該忘記。當我們津津樂道的談論慈禧鳳冠上的珍珠鑲嵌在蔣夫人的鞋子上的時候,我們同樣應該知道,正因爲如此,溥儀才投靠了日本人。當我們談論溥儀投靠了日本人時候,我們還應該知道,他居然有勇氣大聲告訴日本人:滿洲國與日本應該是平等的!他是一個人,我們不能把他縮爲一個符號。他是一個有着我們一樣的情仇愛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個無奈的世界。他和光緒一樣,生來就已經註定了自己的命運,拼命想做點什麼。卻發現什麼也做不了。可憐的皇帝!

其實我們遠沒有資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們承受着常人受不了的壓力和苦難。清庭的腐敗其實和他們個人沒有關係,他們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興,戊戌變法,也有他們的重要的功勞。他們並不懦弱。他們沒有放棄。他們每天零晨兩點起來批奏章。沒有一天休息。他們熱愛他的國家、他的民族。可是他們無能爲力,真的無能爲力。但歷史卻不能給他們一個起碼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說些題外話,爲什麼西方人對我們中國的歷史把握地要比中國人還要深?真的是因爲有些人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不是。在歷史前面,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其實都是旁觀者。記得在《戊戌變法史事考》一書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嘆道,中國第一檔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宮檔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館中條件優越,查檔免費,還有空調。但是在案前埋頭苦讀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國人。也許這就能說明問題所在了吧。

《末代皇帝》觀後感2

他的一生一直在經歷被迫的離別,唯一從沒有離開過他的只有謊言。他不斷接受着單邊的表面信息,永遠找不到立場與之辯駁,最終只能帶着懷疑死去。這是一個萬人之上的傀儡的故事——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離別和欺騙,是我認爲溥儀人生中的兩個關鍵詞。離別是可以感知得到的,儘管每次都趕不上;但欺騙卻只在暗地裏貫穿着他的一生。溥儀在兒時就被困在一個對他來說是真實存在過的烏托邦,衆人都願做圍牆裏的表演者,滿足小皇帝的一切要求。他們爲了繼續活在大清王朝的世界裏,或是爲了留在宮裏謀取貪污利潤,而對溥儀隱瞞外面的世界。直到溥儀終於發現牆外的異樣,又同時經歷了奶媽的離開,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處於一個巨大的謊言裏,被困在自己原本引以爲傲的虛假王國,但那時他還太小,沒法認識到這意味着什麼。

溥儀在長大後意識到自己所處的世界和自己萬人之上的地位帶來的責任,他想改革或者逃離,做能配得上皇帝稱號的人。可他雖不昏庸,但確實無能。無能使他再一次落入日本人真誠表象的陷阱,身在局中還自以爲可以利用別人重建自己的帝國。我能理解他的行爲,如果你沒有價值,就不會被利用。二者似乎是共生共存關係,可我依然不想被利用,也不想成爲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作爲處於當時社會中的最高地位的人,能接收到的信息面極其狹窄。那些狡詐的人總是帶着一副真誠外表,在獵物已經陷於牢籠中才露出真實面目。

溥儀作爲戰犯被關進監獄裏後,前半生的經歷激起了他對世界的懷疑。他不相信同監房裏的那些人會悔改,他們的服從只是爲了避免懲罰;他認爲曾經的僕人是被獄長派來監視他的,自己正在被軟禁。他拒絕招供或是悔改,因爲認爲自己唯一的錯誤就是被人欺騙而開始了長達半生的傀儡生活。他只不過是又落入了新一個當權者的手裏,這次他決定要保持懷疑,絕不再像自己的前半生一樣輕信別人的一面之詞。但直到在幕布前看到二戰的紀錄片時,溥儀纔剛看到完整的世界,然後悔過,獄長成了他尊敬的人。他有了新的世界觀。

只要曾被欺騙過,身後就會跟着欺騙的影子。“吃一塹長一智”對於敏感多疑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你害怕再次遭受欺騙,然後開始猜忌一切值得猜忌的事,患得患失,忽略真正的重點和他人埋好的陷阱,然後再次被人欺騙,循環往復,直到變得極端偏執。我似乎就已經在這條路上走遠了,看到溥儀說想要利用日本人時、看到他質問獄長時,我就像看到了自己。當人恐懼周圍的一切時,別人的真誠也被我懷疑,別人的惡意也被我忽略。

常人又何時不被人欺騙,我們每個人活在社會中,就是活在謊言中。看完電影之後,我突然感到作爲一粒渺小的沙礫或許也有些好處,平凡人的一生可能會經受到的最大謊言也不過是關於情感與金錢。溥儀經受的那些欺騙關乎國家與社會,當謊言的泡沫破裂後,他需要承受的的是一次次內心的崩塌、重建、再崩塌。我甚至覺得溥儀的無能是片面的,他能夠頂住壓力活過漫長的一生就已經足夠偉大。

《末代皇帝》觀後感3

電影的第一幕,是溥儀在候車站割腕的情景。

畫面切到晚清時期,慈禧太后臨近駕崩時,年幼的溥儀被從家中帶至皇宮。至此,他便被封爲皇帝,萬曆皇帝。他走到父親身邊:“阿瑪,回家吧。”可他父親只是對他重重地磕了個頭。

登基儀式上,紫禁城內滿是大臣、太監和宮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聽到了蟈蟈的.叫聲,他穿越人羣,循聲來到一個太監面前。太監滿臉諂媚,遞過裝了蟈蟈的罐子:“若皇上喜歡,這就是皇上的了。”這時,他三歲,眼中只有一隻蟈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名詞。

六歲,與皇弟練字時,皇弟不小心說出口:“你已經不是皇帝了。”在溥儀的追問下,皇弟帶他爬上皇城的屋頂,只見一羣衛兵護送着辛亥革命成功後的民國大總統登上城階。“我還是皇上嗎?我不明白,我一點兒也不明白。”少年,聽到城外學生因割讓土地而起義的呼聲。學生們很氣憤,他也很氣憤,可他不被允許踏出城牆外一步,即使是他親生母親過世也不能過去。

青年,立志於改革朝廷,沒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監燒了賬本。

之後,他以爲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後,他坐上了從俄國回來的火車,猜測自己難逃一死,便躲在狹小的衛生間裏割脈自殺。可笑的是,他沒有死在火車上,還有更多的屈辱等待着他。

所有他愛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門都對他緊閉。

兒時的乳孃被送走,他苦苦追趕,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孃,她是我的蝴蝶。”母親去世,他騎自行車想出城探望卻被哨兵攔在城門。他氣憤,卻又無可奈何。婉容皇后離開,他起身追去,卻只看得轎車的背影漸漸遠去,大門慢慢閉上。不論友情、親情或是愛情,剛嚐到擁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剝奪。他寂寞,他實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電影結尾時,故宮管理員的孩子問:“你是誰?”“我是中國的皇帝。”孩子無邪:“如何證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過欄杆,從皇座下摸索出一個竹罐,像孩子一樣笑着遞給了小童。小童詫異,打開破舊的竹罐,竟有蟈蟈從裏頭爬出,唱着當年一般的歡快的歌。回頭溥儀早已不見人影。

魔幻現實的手法,把時間拉回他三歲時,從太監手中接過竹罐的那一刻。可這之間,不知已經過了多少韶光,好像這一切都如一場幻夢。那是他與那個王朝的小祕密,人生短短十幾年,也不過如螻蟻。

他就是這竹罐裏的蟈蟈,從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這皇宮之內。最後蟈蟈爬出,獲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終結的那一刻。

縱然貴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順着歷史的江流而遊,在命運面前顯得那麼無力:他什麼也不能改變。看完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回家都需要買門票的人,如何不讓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