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關於夜鶯閱讀觀後感

關於夜鶯閱讀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閱讀教學最大的尷尬是:情節生動引人入勝的文章由於教學的介入,便不再引人入勝,不再生動感人了。《夜鶯的歌聲》正是一個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跌蕩起伏的戰爭故事,來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夠調起學生的閱讀慾望。作爲語文教師,我必須找到切入口和訓練點,使其渾然天成般地不破壞教材原有的滋味,且在教師組織、引導和調控下感受成功,迸發智慧。

關於夜鶯閱讀觀後感

 一

“同學們,有沒有發現一個祕密?”我神祕地問道,“這篇課文早給我們分好段落了!看誰能一下子就說出這篇課文分爲幾段?”

“五段!”一個學生迫不及待地說。

“完全正確!”我當即表態,“祝賀你取得第一名。請介紹一下你的經驗。”

“這篇課文在段與段之間有空行,數一數空行就知道了。”

其他同學聽了頻頻點頭。我趁勢說:“那麼,課文留有空行,就是爲了方便我們分段嗎?你們不妨聯繫電視連續劇,聯繫電視中的鏡頭切換來思考。”

過了一會兒,有學生領悟到了:“每一部分就像電視連續劇中的一集,開始小男孩碰到德國鬼子是一集,小男孩帶路是一集,游擊隊和小男孩聯繫又是一集,消滅鬼子又是一集,最後部分又是一集。”

還有一個學生說:“我覺得像是電視中的鏡頭切換。開始是在村子裏,接着在路上,然後又切換到了樹林裏,再接着就打起來了,最後鏡頭又回到了村子裏。”

這是整體感知課文的環節。我打破了“讀一讀課文,看看課文寫了件什麼事”這種模式化切口,而是從課文寫作上的一個特徵——空行——入手,引導學生聯繫電視表現手法,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閱讀心理,從而解決了兩個目標:感知課文和空行的寫作意義。

 二

“你說小夜鶯是偶然還是必然碰上德國鬼子的?”我拋出第二個問題。

“是必然碰上的。”學生異口同聲的地說。

“拿證據來!”我說,“給你兩分鐘找證據。”

學生找來的證據還不少:1、從30和31節看出小夜鶯和游擊隊早有聯絡暗號;2、從第1、2、3節看出小夜鶯是有意讓德國鬼子發現他,好把德國兵帶進埋伏圈;3、課文最後第二節寫小夜鶯又在那裏“好像在等誰似的”,其實他是在等德國兵經過。

“大家找來的證據有力的證明:小夜鶯不是偶然碰上德國鬼子的。可以確定,這其實是一次有着周密部署的戰鬥!同學們假如你是游擊隊長,你在戰鬥前的計劃中考慮了哪些要素?”

短暫沉默後,學生說:“我要考慮好聯絡暗號。”

我點點頭,示意她往下說:“聯絡暗號要使敵人不察覺,要是被敵人察覺,那就完了。而在樹林裏,用鳥叫聲最合適,敵人不會懷疑。”

“你真是個好隊長!”我誇獎道。

“老師,我考慮作戰地點。”一個男同學說,“作戰地點要在林中空地上。”

“請問隊長,爲什麼要選‘林中空地’?”我請教道。

“在樹林裏,一是便於游擊隊員們埋伏,還便於小夜鶯一轉身逃脫。但如果真的是在樹林裏的話,就很難消滅敵人,因爲敵人也可以利用樹木來掩護,所以最好成績的埋伏圈是設在樹林裏的一塊空地上。”

“多英明的隊長啊!”我說。

“老師,小夜鶯要穿上綠顏色的衣服,這樣更便於他在樹林裏逃脫。”一個同學補充道。

“還要考慮派人把敵人引進埋伏圈。”又一名“隊長”說。

“書中是派小夜鶯把敵人引入埋伏圈的。”我說,“作爲隊長,你爲什麼不派一個大人,而派小夜鶯去呢”

“因爲小夜鶯是個小孩子,德國鬼子就不容易懷疑。可別看他人小,經驗豐富,機智勇敢,連大人都比不上他!”

這一環節我拋出“小夜鶯是偶然還是必然碰上德國鬼子的”這一比較有意思的問題,讓學生再次讀課文,找到答案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前後文聯繫和照應的寫法和讀法。然後順勢引導學生轉化角色,換位思考,學生興趣昂然,情趣頓生,思維活躍而嚴謹。

對於《夜鶯的歌聲》這樣情節複雜、環環相扣的長文,梳理得越清楚通盤考慮得越謹密,重難點解決起來就越簡單。以上兩“問”視角新穎,勾起學生強烈的`閱讀和思考慾望,從而整體把握周密而深刻,至此,我把教學重點引向品讀、研讀和美讀上,讓學生透過人物言行,在朗讀感悟中凸顯和活化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大聲地讀一讀書4—19小節,注意人物身份。”我說。

“請大家再讀這部分。”學生讀完後,我又說,“四人小組分角色讀,可以一人當小夜鶯,一人當軍官,注意人物語氣、表情。”

“我發現,‘小夜鶯’讀的不錯,就是‘德國軍官’還不是太像。”讀書聲止,我說,“下面老師當軍官,誰來做小夜鶯?”

由讀熟到讀得入情入境,人物也就由抽象的語言符號發展爲活生生的聲音、表情、動作等具象,此時我請學生交流讀書體會,學生說——

“軍官是個很兇狠傢伙,但小夜鶯不慌不忙,沉着,冷靜。”

“小夜鶯還用‘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巧妙地暗罵德國鬼子。”

“小夜鶯看到德國軍官,‘用快活的藍眼睛望着他’,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快活’,而是要使德國軍官信任他。”

“小夜鶯一開始就學夜鶯和杜鵑叫,這樣,後來他用鳥叫聲給游擊隊通風報信,德國鬼子就不會引起懷疑。”

……

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學生都能“讀”出“感悟”來,這就需要教師的點撥。教學第二部分——“給德國鬼子帶路”我就引導學生抓兩個易忽略的詞:1、“他好像把身邊的軍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詞。當我幻燈打出此句,請學生注意“好像”這詞,學生恍然明白:小夜鶯不是把德國鬼子忘了,他裝着把德國鬼子忘了,實際上是在麻痹敵人,暗地裏卻在數敵人的人數和武器。2、“軍官突然問答”中的“突然”一詞。當我請學生注意“突然“一詞,學生由衷感嘆:德國鬼子也不是好對付的,他們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鶯時刻有着生命危險。而小夜鶯面對敵人的突然發問回答得又是多麼巧妙和機智!

《夜鶯的歌聲》主角是小夜鶯。以上兩個部分最能體現夜鶯人物品質及其形象,於是我削枝強幹,通過紮實有效的朗讀、品味精讀這兩部分,使語言訓練落到了實處。

“同學們,小夜鶯的任務不僅是把敵人引進埋伏圈,還要向游擊隊傳遞情報。”該分析時就分析,我說,“最難的是人數,小夜鶯在前面帶路,要數請敵人人數很不容易;最要緊的也是敵人人數,要是把32人數成31人會怎樣?數成33人又會怎樣?”

這一分析,一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處,稍稍議論,學生說,要是多數了一個人,最後清理戰場時就會發現少了具敵人的屍體,就會以爲是一個鬼子給逃脫了,以後就不能再派小夜鶯去了;要是少數了一個,就可能出現溜走了一個敵人而游擊隊還不知道,這對小夜鶯的生命都會造成嚴重的威脅!

“同學們,這些情況小夜鶯自己當然比我們更清楚,但他仍舊堅守在自己的戰鬥崗位上,因爲他憎恨殺害他親人、侵佔他祖國的德國法西斯。”我把語氣轉向低沉,“可是,蘇聯小英雄小夜鶯,還是在一次戰鬥中意外犧牲了。隊長、斯切潘叔叔和隊員們心情沉痛,他們有多少話想對可愛的小夜鶯說啊!——同學們,這就是小夜鶯(幻燈出示圖片),你又想對這個穿着綠上衣的同齡人說些什麼嗎?”

……

“小夜鶯在戰鬥中犧牲”是我的一個“善意的謊言”。我以爲,悲劇的“美”更震撼人心。小夜鶯的“死”更能使他的英勇形象長久地存活於孩子心頭。設計這個教學環節,我還想讓學生感受到戰爭是殘酷的,和平是我們永遠的嚮往;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牢記:夜鶯的歌聲本質上是呼喚和平的歌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