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朗讀者第十二期觀後感

朗讀者第十二期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導語:在這個浮躁和功利的年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已經被忽略,而《朗讀者》正是這其中的清流。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第十二期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朗讀者第十二期觀後感

  關於朗讀者第十二期觀後感【1】

央視自主研發的詩詞知識比拼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於2月7日完美收官。短短十天的節目一經播放,很快掀起了一股詩詞熱潮,甚至被大衆認爲是央視近年來最好的節目之一。在現如今,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各路明星競相耍寶,競技遊戲出現霸屏趨勢,明星似乎已被過度消費,而觀衆的審美也日漸疲勞;此時一檔“洗心”、“靜心”的節目確實呼之欲出。

就在驟然火起的中國詩詞大會剛剛過去沒多久,董卿主持的新一檔節目《朗誦者》又讓觀衆們大飽了眼福和耳福。當然,心靈纔是最大的受益者。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那些“朗讀者”帶着真情,伴着實意,給我們獻上了一場場無與倫比的視聽盛宴。

看了《朗讀者》首播,朋友說,她似乎遇見了多年前的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己和未來希望的自己。這些普通中不普通的人,他們用最真實的情感讀出了文字背後的力量,讓我們收穫了意想不到的經歷、感悟及反思;他們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的挺好,讓我們彷彿都回到了起點。一個人,一段文,這是一種詩意的情懷,而美的生活從來都不能缺少這些。

這些節目像一股清流,它洗滌、淨化都市裏一顆顆躁動不安的心;“慢下來”用心做節目,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它走進了心裏,這樣的遇見真的很美!

文化類的節目越來越受到關注,或許是因爲被快網絡時代的浮躁影響的人們,開始注意到了那些其實非常珍貴的東西,這些東西都需要你很慢又很平靜得去感受自己的內心。文化節目在雞年聞雞起舞,讓人高興的同時,卻感嘆獨木難支,這股清流可能難以成爲主流。主持人董卿也表示,“我並不認爲這些節目得到關注,就標誌着中國文化類的節目就開始大火或者說迎來了新的春天,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大家的關注給我們帶來了鼓舞。文化類節目真的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設計。”

在這個浮躁和功利的年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已經被忽略,又有多少人會靜下心來閱讀,即使是詩詞大會,更多的是關心武亦姝年少成名的家長。引發的詩詞熱絕不能僅僅熱這一時,讓人心血來潮去背背唐詩宋詞,更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激發人心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並傳承下去。

而在這種文化大環境的格局下,不是一個兩個的節目能改善的,不是一朝一夕之力,而是需要文化底蘊的慢慢積累,細水長流,也許我們該期待遇見更多的文化清流。

  關於朗讀者第十二期觀後感【2】

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是流動的,過去決定了現在,現在預示着將來。然而總有一個時間節點,在那一天,聚焦着整個事件的關鍵時刻,讓所有人爲之銘記。4月29日(週六)晚,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即將播出第十一期節目。本週,《朗讀者》將以“那一天”爲主題,邀請到前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安文彬、中國南極科考奠基人郭琨、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士傑、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特級攝影師姚建中、中國內地女演員江疏影等嘉賓一同在朗讀中分享生命中最難忘的那一天,和那些令人驚奇感動的細節

江疏影畢業後不按別人的軌跡走,留學英國豐富人生體驗

江疏影從小學習藝術體操,16歲開始接拍廣告,2004年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進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班。當時她的同學還有陳赫、鄭凱。但是江疏影大學畢業以後,並沒有和其他同學一樣進入娛樂圈拍戲,而是選擇到英國繼續深造。

節目中,江疏影分享早期留學的經歷,當時有一本1000多頁的經濟學科書,對於從零開始學習英語的江疏影來說簡直是天書,但是她咬緊牙關查字典把每個單詞翻譯成中文寫在書上,最後把這本書“啃”下來了,到了畢業後這本書捨不得扔,至今保留着。不僅如此,由於自己一人到國外,舉目無親充滿了無助感,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只能蹭鄰居家的網,有時候連不上網甚至會痛哭。雖然當時過得如此艱難,但也不後悔“那一天”的選擇。

回國後27歲“高齡”出道的江疏影,也曾受過外界的質疑,但她從來沒有後悔過當年選擇留學的“那一天”,同時感謝道“那段經歷,造就了現在的我,造就了有價值的我,造就了我跟其他人不一樣 ”。究竟“那一天”還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60歲喜獲龍鳳胎,金士傑感慨花甲得子心路歷程

作爲臺灣話劇界最具影響力的老戲骨之一,金士傑在之前的很多年裏都只活躍在話劇藝術的世界中,很少參演商業影視劇。不過近年來,觀衆們卻經常能在各種商業片中看到這位演技明顯高出一籌的老戲骨,其精湛的臺詞功力加上細緻入微的表演甚至經常把主角的光芒都掩蓋過去。而能讓這位特立獨行的表演藝術家入世的轉折點,或許就在他的一對龍鳳胎出生的那一天。

年輕時,金士傑一直抱定不婚主義,專注在自己的劇本和故事中,他騎自行車、穿舊衣服、不用手機,現實生活與時代幾乎脫節。直到57歲時,金士傑突然結婚,然後在花甲之年喜獲一對龍鳳胎。對於孩子出生的那一天,金士傑用“奇幻”來形容,“我是一個凡人,怎麼會在我手上出現另外一個生命。”彼時,金士傑的父親都已經96歲高齡了,他第一時間打電話給爸爸,老爺子在電話那頭高興得邊哭邊叫喊。

  關於朗讀者第十二期觀後感【3】

見多了“假恩愛”,《朗讀者》告訴你,真正的愛情長什麼樣……

近日,娛樂圈某些藝人“人前扮恩愛、人後玩得開”的新聞佔據了各大媒體的頭條。曝出的照片和視頻着實辣眼睛,聲明和道歉也漏洞百出,還是看看綜藝清流《朗讀者》洗洗眼爲好。

作爲一檔傳播經典文化和人文情懷的作品,朗讀者舞臺上呈現的那些感人至深的愛情,纔是這個社會的正能量。

愛是承諾

節目的第一期,觀衆就被已結婚26年,仍爲彼此寫情書的周小林、殷潔夫婦猝不及防地撒狗糧。

只因一句承諾,周小林花了10年時間,爲妻子打造了一座1200畝的鮮花山谷,一年四季,花開不敗。

他們隱世於此,賞花賞月賞時光。清晨伴着鳥啼起牀,傍晚在花海中漫步,把平凡的日子過成了詩。

因爲對妻子的摯愛和對花卉的熱愛,周小林拋卻了都市的繁華,耗費四年時間爲殷潔祕密籌備了這座美麗的鮮花山谷。夫妻二人幾十年如一日地相愛,就像他們在《朗讀者》中用心演繹的朱生豪情詩那樣:“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時卻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愛你……”

見多識廣的主持人董卿都羨慕他們的浪漫,更借沈從文的一句詩做贈言“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

愛是陪伴

人生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人。有的人只會陪我們走一程,有的人卻會陪我們走一輩子。

第二期的《朗讀者》,著名配音演員喬榛分享了他的愛情故事。

作爲配音界的泰斗,喬榛的聲音陪伴了許多觀衆的成長:《魂斷藍橋》、《安娜·卡列尼娜》、《加里森敢死隊》……但生活中的他,卻與病痛抗爭多年。

數十年的抗癌史,七次生死邊緣,是妻子唐國妹在一旁默默陪伴。

在《朗讀者》的舞臺上,喬榛動情地說:“沒有她,我活不到今天,她就是我的妻子唐國妹。”

當熟悉的聲音響起,喬榛老師不再演繹別人的故事,而是訴說自己的人生,他與妻子共同朗讀裴多菲的《我願是激流》。一人聲如洪鐘,一人情意綿綿,朗讀中不僅有年輕時激情的誓言,更流露出細水長流的陪伴。

愛是包容

最近的《朗讀者》,很多人被六十多歲才結婚的羅家英和汪明荃夫婦圈了粉。

曾經的不婚主義者在花甲的年紀決定步入婚姻殿堂,這本身需要莫大的勇氣,而面對婚後的小摩擦,更需要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遷就。

節目現場,夫妻倆有趣的互動讓董卿也樂得合不攏嘴。

羅家英:老婆不要管老公太多,他們不喜歡的。

汪明荃:外面好多聽的都是女生哦。

羅:千萬不要和老婆吵架,你是吵不贏的;千萬不要和女生講理,她們講的都是歪理。

觀衆鬨堂大笑,羅家英開始忙着給老婆倒茶轉換話題。看着他們的鬥嘴,覺得這對老來伴簡直是在花式秀恩愛。

他們相互謙讓又不失年輕情侶間的推搡俏皮,將《老夫老妻》的朗讀獻給彼此。

“他倆彷彿倒在一起的兩杯水,吵架就像在這水面上劃道兒,無論劃得多深,轉眼連條痕跡也不會留下。”

是呀,生活中,哪有碗不碰瓢呢?在平淡的歲月中找尋熱情,在小摩擦中互相包容,這纔是愛情最迷人的樣子。

愛是支持和依戀

第八期的《朗讀者》,終於邀請到了敦煌研究院的院長樊錦詩。作爲無愧國家的“敦煌女兒”,季羨林先生都贊她“功德無量”。

但在採訪中,董卿卻透露,之前一直邀請樊院長都被拒絕,因爲敦煌工作很忙,樊院長也不喜歡接受採訪,然而,因爲老伴彭金章喜歡這個節目,樊院長最終接受了《朗讀者》的邀請。

“他在電視裏看見,他可能高興”,樸素的話語,充滿了她對老伴深深的愛與依戀。

都說一位偉大的科學工作者背後是一個家庭無悔的付出和支持,丈夫彭金章被樊錦詩稱爲"這個家的功臣"。

爲了敦煌的研究工作,夫妻新婚之後就開始長達19年的分居生活,最終在風沙漫天的大西北,家庭才最終團聚。

相戀在未名湖,相愛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二十多年來,這對敦煌夫妻的深厚感情讓我們感慨:牽你的手,從心動到古稀,年老時我依然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