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大綱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一生只爲一事來》這部電影講述了支月英在偏遠大山深處的艱苦條件下,以最質樸的信念堅守初心,爲大山裏三代孩子帶來重大命運變革的感人故事。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歡迎借鑑參考。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一

今天,我們在機關禮堂觀看了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作爲一部慶祝“新中國第35個教師節”的獻禮影片,《一生只爲一事來》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指導拍攝,根據“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支月英老師的真實事蹟改編而來,以商人董大山的視角展開,講述了支月英老師駐守大山三十多年、爲鄉村教育奉獻一生的感人故事。看完電影,我感觸良多。

支月英老師不忘初心,始終紮根偏遠山村,爲教育事業默默奉獻,給大山裏的孩子帶來希望。她用一生的時間堅持“上山”來教導孩子們長大後“下山”,幫助他們實現了命運的轉折。“我們不是因爲看到了希望纔去堅持,而是我們堅持了纔有希望”,電影裏的這句話讓我感動的同時也激發我的思考。支老師的堅持之所以偉大,本質上在於她盡其所能,燃燒自己,用教育幫大山裏的孩子們改變了命運,脫貧致富,俗話說就是有錢了。但現實生活中,我發現一名老師講錢的重要性是需要勇氣的。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裏,談論詩和遠方是高尚的事情,如果提到錢則就顯得俗氣了,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無比渴望財富,又不能直白的說出來,這種矛盾也加劇社會上的“仇富”心理,同時也說明整個社會在對財富的問題上有了分歧和偏差。

電影中董大山這個角色是一位成功的房地產商人,影片開始時渾身充滿了“銅臭味”,讓人很是討厭。但從他絞盡腦汁要拆除擋在自已項目前一處愛國華僑捐建的一所陳舊小學到後來受支老師精神感召爲教育做出自己貢獻的華麗轉身,讓我感受頗深。作爲受過高等教育的共產黨員中的一員,我認爲要成才自身的努力很重要,但天時地利也不可少。黨和國家爲了教育改革和發展操碎了心,而我們的成才所享受的優質教育資源,背後又有多少“支老師”們做出了巨大犧牲。所以高學歷的我們要努力讓自己避免貧困,合理合法合規的擁有一定的財富基礎,做出更好的事業,實現自身價值,才能更好的回饋社會。我們應該正視財富的重要性,類似董大山這樣的轉身對社會的貢獻還是很大的'。

在北師大求學的時候,我的導師董藩教授常常跟我們說:雖然財富不是衡量你們成績的唯一標準,但卻是你們實現成功的基礎。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幾千年中,許多重要的思想創新以及大發明、大創造都是所謂“富人”的貢獻: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家庭,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是奴隸主階層中的中產階級,孔聖人是商湯後裔、士大夫出身,莊子的祖上則是楚國貴族,衣食無憂;在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中,這樣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都是地主出身,薩繆爾森、弗裏德曼也都成長在富裕的環境中。即便可能會有哥白尼、布魯諾這樣的個例,但又有誰能指望經歷那樣辛酸的人能夠成功?換個角度想,如果當時兩位有一個富裕、殷實的經濟基礎,他們的貢獻可能會更大!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先生在證明“孿生素數猜想”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教授獲獎後,首先感謝的是在他窮困潦倒的時候,接受他去餐廳洗碗打工的同學,正是那些收入,保障了這位天才的頭腦不斷運轉,最終取得傲人的成就。

由此可見,財富基礎對於一個人的發展與成就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財富不是目的,而是實現目的基本的物質保障;財富不等於貢獻,但卻是產生貢獻最好的溫牀。賺錢、財富不應被當作一件忌諱、丟人的話題。老師們如果一味地鼓吹理想、抱負,很可能會讓學生前功盡棄、飲恨終生,那我們“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人靈魂”的教育就成了瞎折騰。這是由社會分工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只有解放了手,保住了口,人才有工夫、有精力去思考問題。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二

《一生只爲一事來》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停留於道德昇華,也沒有走向俗濫的教育苦情戲,而以那縱貫一生的生命回望穿越時空,並從中開掘出並非止於教師職業的價值追問。這種連接歷史與未來、溝通展望和回眸的時空張力,使得支月英的故事不只是道德意義下的清貧堅守和無私奉獻,而是哲學意義下的人生成全與未來開啓。

命運總在未知裏神祕蜿蜒,生命的價值卻在回眸裏更加清晰。世間職業千萬種,有哪一種職業會如此深刻地關切着個體與民族的命運?又有哪一種能聽見歷史與未來在羣山之巔蒼茫應答?

在我看來,支月英之於泥洋村,就像是每個人心中的“那一條路”。她在,學校就在,那種通往世界和未來的可能性就在,成全生命的莊嚴性就在。

影片中,土生土長的“大山姐姐”以結婚的方式改變命運,下山之後便不再回頭。正如她父親所說,“心中裝着一條下山的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作爲女性,她以愛情和婚姻的方式去逃離大山的閉塞,這是人性之本然,無人可以對此作出道德的褒貶。因爲,她所懷抱的,不過是最起碼的文明期待。

在城市出生、長大的支月英,當她以支教的方式抵達泥洋,生活的選擇讓她看見了一條“上山的路”。憑什麼她會讓花朵一樣的年華綻放在大山深處?她生命裏那種超越苦難的篤定、執念和信仰來自哪裏?我以爲,正是無數苦難的生命境遇和超越苦難的深切期許,轟然開啓了她關於生命價值的幽微思索,那是一種很可能被城市繁華所遮蔽的思索燭光。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爲,人的最大價值在於其自我實現。環視人間百態,金錢、權勢、地位以及種種繁華與榮耀,永遠在誘惑蠅營狗苟、利令智昏。人們與世界所建立的聯繫,大多取決於功利的深淺,而一時一事的得失計較又時時拘囿着人生的格局。人們習慣於共時性的橫向比照,而缺乏歷時性的縱向思索,而所謂“人生價值”,亦多流於言辭,而非信仰的抉擇。

對支月英來說,泥洋村就是她生命的舞臺,就是她足以安頓此生的全部世界。在那裏,她被需要,被尊重,被喚發,而不是被排斥,被壓抑,被漠視。相對於祖祖輩輩的泥洋村人來說,她是一個“外來者”。與那些散落在山前溪畔的人家並沒有血緣情感,但是,她又與每個家庭的祖祖輩輩的希望相連,與腳下那片土地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相連。

多年後,做了公司老總的學生大山回到了泥洋村。其時,學生眼裏那個亭亭玉立、眼眸清亮的“支姐姐”早被山居生活暗淡了青春的光澤,而一飲一食的簡陋和粗糙,將她塑造得更像一個泥洋大媽。然而,那只是生活的表象。她像一棵樹,將根深深埋進了泥洋的大地,而所吐露的芬芳卻被一代一代山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帶向了四面八方。

那芬芳,而是支撐支老師熬過山村暗夜的力量,是她“一生只爲一事”的生命選擇。多年以後,我更願意說支月英獲得不是顯赫的成功,而是一種真實的幸福。

支月英的幸福是什麼?是她在職業的起點看見了價值的終極,是她憑着樸素的信念,在“最小的天地”裏活出了“最大的自己”。

  《一生只爲一事來》觀後感三

今天,我們全體教師觀看了電影《一生只爲一事來》。

初聞電影名字,猜想着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故事。講述山村教師堅守農村一線,一輩子都沒有離開。看似簡單的平凡事蹟,卻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去堅持。

“即使你沒有獲得一份理想的生活,也不能失去對理想生活的嚮往。”“若是心裏存了條上山的道,那就什麼也擋不住。”“就像泥洋的竹子一樣,紮根在山裏。”“有學生的地方就得有老師,我就得去。”“困住我們的不是眼前的大山而是貧瘠的內心。”電影中的支月英老師,並不偉大但是卻很貼近生活。那個年代的無數鄉村教師就是這樣堅守下來的。她的平凡言語成爲無數學生前進的動力。

當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支月英老師克服重重困難,陪着學生,開導學生:“再黑的夜,只要我們擡頭就能看到月亮,讓我們看到方向。”“不是有了希望才堅守,而是有了堅守纔有希望。”

從一個城裏長大的弱女子成長爲啥農活都會幹的女漢子,支月英老師的平凡事蹟就是因爲在鄉村的土地上堅守了一輩子而讓我們歎服。“一生只爲一事來。”向所有奮戰在鄉村教育一線的老前輩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