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董卿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後感3篇

董卿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後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導語:我們的記憶中,總有那麼一天,刻骨銘心,這就是第十一期《朗讀者》的主題“那一天”。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第十一期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董卿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後感3篇

  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後感 【1】

記住那些幫助過你的人,不要以爲一切都理所應當,而在你有能力的時候,也記住儘可能的去幫助別人,不要認爲事不關己,這是一個做人的道理。——董卿《朗讀者》

陪伴意味着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當然陪伴也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後陪伴就成了一種習慣。約定好的相逢,伴你天荒地老!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董卿《朗讀者》

選擇無處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選擇,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是海明威的選擇,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司馬遷的選擇,選擇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過程,讓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完善,如果說人生是一次不斷選擇的旅程,那麼當千帆閱盡最終留下的就是一片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景——董卿《朗讀者》

朗讀者第十一期的主題是母親。

在工作中,她兢兢業業生動塑造着戲裏角色,在家庭裏,她做好了呵護備至一心爲子的媽媽。兒子的患病,讓她心痛但堅強面對;但母親的陪伴,讓她溫暖充滿感恩。

朗讀者節目評論

《朗讀者》、《見字如面》等一系列節目正是填補上了這處空白。這也許是無心之舉,但結果卻相當有意義。你可能無法想象自己的父母會自行上網搜索《奇葩大會》,並且對其中選手的造型和言語毫無芥蒂。個性張揚的追求對於年輕人們而言是一種宣泄,然而對大多數的父母輩們而言,這其中的價值觀是有衝擊性的。但《朗讀者》不同,它所傳遞的責任感、溫情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因此,你可能會發現父母乃至爺爺奶奶,對這檔節目讚不絕口。

這使人看到了文化綜藝節目的新希望。一個節目若內核浮泛,即使當下再紅火也很快會被厭倦與遺棄。與別的流行綜藝形式不同,文化綜藝節目天然是有使命感的,它自出生就被寄予傳承和改變的希望,也是區分此類節目優劣的重要指標。至少目前看來,《朗讀者》做得還不錯。

《朗讀者》的魅力並不僅僅在於朗讀本身,每位嘉賓在朗讀之前分享的個人故事,同樣很精彩,很吸引人。作爲著名作家和茅盾文學獎得主,曾經叛逆的麥家,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麥家在《朗讀者》節目中暢談他與兒子之間的矛盾、分歧、隔閡乃至衝突,與觀衆分享他對兒子的教育心得以及與兒子之間的相處之道,令人感慨。濮存昕,在節目中便自曝小時候曾患過小兒麻痹症,被同學起外號叫“濮瘸子”,以及誰也不願意和他在一個組參加體育比賽的往事。

《朗讀者》中嘉賓分享的故事,並非簡單的過往經歷,而都有深刻的內涵或動人的情感在裏面。無論是演員徐靜蕾講她奶奶疼她愛她的平凡故事,還是96歲高齡翻譯家許淵衝講他年輕時爲追求女孩翻譯過才女林徽因的詩《別丟掉》的“獨家趣聞”,還是無國界醫生志願者蔣勵講她在阿富汗槍林彈雨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等等,均以真摯的情感征服了觀衆,也帶給了觀衆無限的思考。

不少人把《朗讀者》喻爲是傳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該節目的創辦意義。而節目中朗讀嘉賓分享各自的動人故事,帶給觀衆文學、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則讓這股“清流”更加透徹、明亮。正是這一環節的呈現及作用,使得原本能打八十分的《朗讀者》,可以打上九十分,甚至更高分。

  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後感 【2】

近期,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用文化、情感感染人,引導觀衆關注閱讀;近日,湖北省啓動“書香荊楚.文化湖北”全民讀書月,昨天武漢市黃陂區開展“青年喜迎十九大.華年閱讀品書香.青春建功十三五”的讀書座談會活動,閱讀是開啓智慧的鑰匙,是提高品德修養和個人精神成長的有效途徑。

但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在電子快速閱讀的衝擊下,在忙於工作、忙於生活的各種藉口裏,越來越多的人缺少“坐冷板凳”讀書的韌勁和毅力,越來越多的文化底蘊被模糊,經典背後的情感不被理解,失去了她的感染了和號召力。目前國人閱讀量少的問題引起大家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力量發出號召---多讀書、讀好書。

積學貴有恆。讀書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自己,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目的性,要在讀書中積累知識、提升自我,當你在埋怨沒時間讀書時,你的讀書時間在浪費,當你的瀏覽各種八卦新聞時,你的`讀書時間在流逝。在工作和生活的空隙,要善於規劃時間,善於利用時間,哪怕一天只讀一小段,常時間的積累也是不容忽視的。要有“坐冷板凳”的毅力,魯迅說自己“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要善於利用零星時間,堅持學習,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中要有問題意識,以“問題”作爲落腳點和出發點,讀書不是爲了看完一本書,而是要將讀書的過程作爲一個深入思考問題的過程,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能啓迪智慧,能使人思想厚重。

讀書過程中要勤動筆墨,善於積累,在學習的過程中留下自己的心得,培養思考的能力,善於綜合、分析、提煉,使思想厚重,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和能力水平。

理論聯繫實際。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後人在讀書中發散思考,總結經驗,在實踐中活用讀書時習來的智慧,將讀書與具體工作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紙上談兵”的趙括,致兵敗國衰;“自幼熟讀兵法”的馬謖,信奉教條,敗於街亭。

作爲“兩個一百年”建設的當代青年,要多讀書、讀好書,用智慧的、奉獻的青春書寫祖國美好的未來。

  朗讀者第十一期觀後感 【3】

朗讀者,在我看來是可以分爲兩部分來理解的。朗讀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

朗讀者,一個人,一段文。

“記得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不要以爲那是理所應當!”

當我一直在期待,《朗讀者》的第一個嘉賓是誰的是時候,看到濮存晰續着性感的鬍子出場,我心裏閃過的,就最合適不過了。作爲北京人民藝術學院的副院長,他塑造了許多太多的經典角色。而今天的出場不是酣暢淋漓的《將進酒》,而是老舍散文中的《宗月大師》。濮存晰講述了選擇這本書的原因,老舍先生之所以寫這篇文章,就是爲了表達他對宗月大師的感激之情,而濮存晰是個小時候腳有問題,而不能正常走路的人。他選擇朗讀這篇文章也是爲了表達他對拯救了他改變了他的命運的人的感激,而那個拯救過他的人,就是榮國威大夫!

“讀情詩,是他們的生活常態。”

每一個遇見的愛人,都是上天賜予的禮物。有一對夫妻叫做:周小林,殷潔。有一種愛情,叫做“鮮花山谷”。殷潔有一個願望——想擁有自己的花園。結婚二十年的丈夫,用了十年的時間,,送給她一個禮物——中國最美花園,1200畝的鮮花山谷。他們寫日記,讀情詩,說情詩讀詩是他們的生活態度,丈夫經常讓妻子躺在自己的懷抱裏,互相讀詩,董卿幽默地說,“沒有讀過情詩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他們年過半百,卻依舊一如初見,沈從文的情詩裏有這樣一段話來形容這段愛情“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

但是現在,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年齡的不斷增長。幼年時的朗讀習慣,也隨着年齡的增長被放置在記憶的一角,佈滿泥土灰塵。當你欣賞過後,有沒有想要拿起一本書,開始朗讀的衝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