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看孔子電影觀後感

看孔子電影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傳記歷史片。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看孔子電影觀後感,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看孔子電影觀後感

  看孔子電影觀後感【1】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瞭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衝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可以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繫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裏,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着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纔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看孔子電影觀後感【2】

孔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這部電影講述公元前七七O年——公元前四七六年,外有戎狄入侵,內有諸侯割據,周天子失去權威,社會動亂、禮崩樂壞;諸侯車間竟相稱霸,戰火連連,紛爭不斷,而孔子正是生活在春秋後期的魯國。他爲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他在魯國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爲了理想率領衆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世間不容其推崇。他曾多次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最終年邁之時返回魯國,在失意中離世,一腔報國熱血付諸東流。

時至今日,他的思想在我們現在的21世紀具有很高的評價,對現代社會的發展有着巨大的現實意義。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首創的一個教育原則,即從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啓發誘導的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實現培養目標。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實踐,不僅對我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今天九年義務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啓示意義。爲此,只有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普及義務教育的歷史重任。

結合電影《孔子》,我受到如下啓示:1、要深入瞭解和研究學生,掌握學生的特點,纔可能正確實施因材施教。2、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3、從教育教學上要善於啓發誘導。4、從學生出發,用愛來溫暖學生,熱愛學生,敬業愛崗,爲教學奠定基礎並儲備內在動力。5、提升自身的素質,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從根本上因材施教,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打造高效課堂。

  看孔子電影觀後感【3】


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種看喪家狗的感覺,發哥白髮蒼蒼的回到魯國,踉踉蹌蹌的下車來對着城門跪拜,泣不成聲。

於是就想起了塔科夫斯基導筒下的戈爾恰科夫,那個周遊於意大利的俄羅斯人,故土始終在他的夢中縈繞:那所鄉間的木屋,那條黑背大狗,那一坪風吹草低的俄羅斯田野……

可惜戈爾恰科夫最終倒在了意大利的土地上——那部電影叫《鄉愁》。

《孔子》所展現的,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化不開的鄉愁。

正好跟鮑鵬山老師一起看了《孔子》,出了電影院跟鮑老師交流,才發覺片中有如此多的文史常識錯誤,回到家來好生谷歌了一番,才粗粗整理出個頭緒。

第一場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整個場景頗有點古羅馬元老院的意思,演員的服裝、佈景也都不錯(不過與《無極》似曾相識),而且孔子的辯論術跟蘇格拉底有一拼,三兩下就讓公山狃丟盔棄甲,那句“給個話啊”更是智慧十足——在《三槍》惡搞到底後,這句臺詞終於讓我在國產電影裏看到了久違的幽默。

可惜啊,公山狃本來叫公山不狃嘛,而且鮑老師還指出當時魯國並無活祭制度,不過拍電影,適當虛構總是允許的,這場戲把孔子的“仁”學直白(當然失之淺薄)的展現給觀衆,而且符合當下電影中的人道主義思潮,所以尚算精彩。

那個漆思弓也是子虛烏有(原型是漆雕開),他的來歷顯然不是片中這樣。不過這小子放在片中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留着,希望影片後半段有用。

接下來,孔子開始他在魯國的事業上升期,夾谷會盟,隊伍不聽調遣,孔子率弟子巧施驚鳥記,登時嚇得齊王千乘戰車屁滾尿流,還討回了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

拍大片嘛,會盟臺總要築高點,但高得不近情理似乎也不合適吧;而那些展現隊伍的CG動畫雖然跟《阿凡達》不可同日而語,但在國產電影裏絕對算是上乘,所以,我也理解。

問題是,驚飛幾隻鳥就嚇跑了早有預謀的齊軍?好吧,總比《赤壁》裏張飛用阿基米德原理喝退曹軍騎兵強。至於汶上三城,實際上齊國才佔了三年,所以要回來還有可能性,真要佔了三十年,早就是齊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好吧,爲了凸現孔子的外交謀略,我也認了。

但是,得知魯軍不聽調遣時,孔子一句“按第二套方案辦”,立馬讓電影院笑了場。這種歷史片,孔子動輒拋出《論語》名言,不能太穿越,一會兒文縐縐,一會兒又滿口大白話——我當時就想喊一句“你過時了”。

然後,掌了權的孔子雄心勃勃,一直搞到強制拆遷,要“墮三都”,觸了三桓的底線,便被季孫式老謀深算的變相流放了。

這時孔子獨自上路,但顏回死乞白賴的第一個出現了,要死要活的非跟着老師走。接着,子路、子貢、曾參等人悉數到場,於是,中國歷史上最聲名顯赫的知識分子驢友團橫空出世(史實是子路等人比孔子更積極,力勸孔子離魯)。

之前已經打好了南子的伏筆,周迅還是《畫皮》裏的狐狸精模樣。子見南子一幕隨即在影片中出現,但談不上精彩,坦率的說,周迅有點太用力了,在表演前觀摩下伊麗莎白泰勒的《埃及豔后》應該更好(周迅戲分不多,在海報上卻很扎眼)。

之後最大的杯具來自孔子驢友團行走於冰湖之上,幾個水下鏡頭就已經讓觀衆明白,要出事。

真的出事了,拉着書簡的馬車壓破了冰面,顏回爲救書簡,溺斃於冰水中。

《論語》裏怎麼說顏回?《雍也》記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着實是個超凡脫俗的精神貴族,後世稱其爲“復聖”,與孔子配享。但在電影裏,任泉的演技沒問題,可一張臉總也不老,而且整日苦瓜扮相,哪有半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的影子?再者,顏回明明死在孔子歸魯之後,而且歸魯後還開宗講學,整理《易》經,發軔出了被稱爲“顏氏之儒”的學派——影片何苦改成這樣呢?

顏回死時,水下攝影那個煽情啊,明顯走的是純愛劇的路子,再加上發哥臉貼着任泉的臉半晌不肯離開,估計一干腐女又得樂了。

不是顏回一個人的問題,總的來講,孔子的弟子們都成了糙了吧唧的爺們兒,純是很純,但太缺乏委婉了。要知道,這一票人首先是知識分子,然後才各有特性,書卷氣毫釐不現,不真(稱呼也有點亂,按常規,孔子叫弟子不叫字而叫名,所以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的弟子被孔子稱爲“賜”爲宜)。

至於孔子的家人,凱麗飾演的亓官氏還是劉慧芳的路子,看着倒還行;但是孔子的兒子叫“孔鯉”而不是“孔鋰”,這個字幕錯誤就算是筆誤也不可原諒,孔子那個時代,怎會有“鋰”字?還好影片沒把“子貢”筆誤成“子宮”(據說片方在公映時會做緊急修改)。

而孔子見老子那一段,搞得很哈利波特,一段穿越戲,倆人坐在山峯上霞光萬丈,我還以爲發哥要改唱《神話》了。這段故事是樁史學公案,不過按司馬遷的寫法,孔子去周都洛陽見國家圖書館館長(守藏史)老聃,按照那個場景拍挺不錯的,現在這樣改,我總聯想起洗髮水廣告。

這個場景其實反映了全片努力把孔子神聖化的藝術旨趣——當然孔子不是不能被神化,但方式方法要講究。人家拍《基督的最後誘惑》和《耶穌受難記》都是把神祗人性化,曲徑通幽的造神,我們太急吼吼的做表面功夫,愣往人物腦袋上加光環,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此外,《孔子》只截取了孔子步入老年後的小半段歷史,若比起《甘地傳》講述人物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來,在素材刪剪上也殊爲可惜——孔子曾有“致學、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一系列人生階段論,扔掉前半截,總讓人不滿足(當然片長也是一個現實的考慮)。

漆思弓後來總算出場了,跟着孔子顛沛流離一番,也出落成了個糙老爺們。而且沒別的用處,報個子路的喪就算完了——其實子路也死在孔子歸魯後,你要說這是拍電影不必較真,那好吧,我也接受。不過既要改,那改得比史實更有可看性也行,孔子歸魯後接連孔鯉卒、顏回卒、子路卒,都是大事,然後孔子卒,照着這個拍,不也挺戲劇的嗎?

這個漆思弓太可惜了,拍歷史片,總逃不過“正史”和“戲說”的糾纏,既是拍正劇,又不是惡搞戲說,加這麼個虛構人物,其實完全可以透過他的視角來看歷史人物。金庸用韋小寶寫康熙,用郭靖寫成吉思汗,都是把虛構人物鑲嵌在歷史大背景中,不也遊刃有餘?當然,我也不是說戲說就不行,不過真要像劉鎮偉一樣把《西遊記》戲說成《大話西遊》那樣的經典,技術含量恐怕比拍正史還高;而且孔子也不是沒被人戲說過,蔡志忠的漫畫誰不服氣?只怕中國電影人還沒這個能力(費穆的《孔夫子》我沒看過,但顯然也是正史的路子)。

公允的講,發哥的演技讓我折服。陳建斌的季孫式也很牛掰,最後一身裘皮大衣死在雪裏也很酷——不過史實是他死在孔子返魯前數年,影片爲了突出戲劇矛盾這麼改,我也接受。

《阿凡達》來了,我們只剩孔子。所以孔子有些成公論的史實,一定要慎重。相對主義相對到孔子那裏去,中華文化就徹底散黃子了——又不是康三癲變法的時節,現在不需要《僞經考》《改制考》那些東東(“批林批孔”就往事不要再提了吧)。

龍應臺曾寫過一本《古文觀止》在六十年前顛沛流離的故事,一冊發黃的書本,伴着五千學生度盡劫波,縱使在炮灰連天時,《古文觀止》的讀書聲卻從未斷過。最後九死一生,五千學子還剩三百,昔日少年也已成白髮老者,而《古文觀止》書頁雖黃,卻無一頁缺損。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管民族叫“想象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靠什麼想象?歸根結底靠文化。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不能斷,也不能亂。文脈一亂,人心就散;人心一散,隊伍就不好帶了。

孔子,當然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徵符號之一。

孔子一生,首先以思想家、教育家傳世,《孔子》突出他從政、領軍、流放,而對其思想缺乏展現,委實可惜。

不過挑了這麼多《孔子》的刺,我還是認爲,《孔子》是一部佳作,什麼叫主旋律,這才叫主旋律,對這樣的題材,應當動用行政手段包場給官員們好好看看。此外,每所孔子學院也都應該給同學們放映《孔子》,也算多媒體教學嘛。

總之,胡玫擔當起孔子的題材,我舉雙手支持,就算有文史錯誤,在大關節目上還是對版的;而且影片還讓大成至聖先師走入了普通觀衆的視野,能讓我們在谷歌退出前好好搜索點關於孔子的文史知識,就衝這個,也是功德無量。此外,《孔子》的題材難度之高,是個不爭的事實,能拍成這個樣子,已經很不錯了(比從日本漫畫改編的《墨攻》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