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紅樓夢觀後感詳解

紅樓夢觀後感詳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我從六點半便進入了劇場,找到自己的位置,10排2座,B等座位,休笑觀者癡 由來同一夢 杭越紅樓夢觀後感。視距略遠,位置正對舞臺,幕布拉開,舞臺上有標誌性佈景,以及三個字紅色大字。樂池有琴師在調音,試弦,曲調斷斷續續,分不出是哪一段配樂。

紅樓夢觀後感詳解

我拿出手機,收到短信,網上認識的清言在門口等我,她今晚在另一個劇院看孟麗君。

見面,擁抱,簡單交談,告別。我知道,她心中有情結,逸夫劇院的這場戲,是我們這羣人放不下,忘不了,說不完的話題。

紅樓夢,越劇,註定糾纏難以分離。入夢10年,聽曲亦已久,就好像多年前一見傾心的故人,在久別重逢後,不勝感慨,想她,念她,思她,夢她。終於,換得這一夕歡聚。

自度並不是癡迷紅學的人,只是單純的喜歡這個故事,記得有人給天香寫的一篇書評叫最難仿處是紅樓,裏面有這麼一句話,

我們性子裏總是愛這樣一幅幅超現實的畫面:亭臺樓閣,釵裙粉黛,如花美眷,風光旖旎。

是了,就是如此。賞花飲酒作詩,園中生活的閒情逸緻,隔絕世俗,是多少文人所追求的世外逍遙呢。大觀園便是那羣少年人的安樂窩,庇護所,女孩子們笑語盈盈,紈扇在手,三五成羣攜手而來,這樣一幅青春朝氣又不乏古典韻味的畫面,也足夠讓我入夢。還有那些脫胎於原著文字的唱詞,也沾染着一份獨有的詩情,比如黛玉葬花時的內心獨白,我一寸芳心誰共鳴,七條琴絃誰知音。這樣一句唱詞,用王派特有的小腔墜在字句之間,便生出好多韻味。印象中的黛玉多是尖聲細語,在戲曲裏卻不多見,因爲這樣顯得做作而展現不出咬字功底,私以爲王文娟先生的聲線屬於溫實型,不華麗,少修飾,自有一股孤高清婉的味道,而且是文人風骨的底蘊。所以王派弟子的唱並不在嗓子的亮麗與否,而是看你是否能壓穩聲線,保持流派特有的曲調風韻,驅使嗓音,並以眉眼流轉,指尖勾翹,身姿婉轉來填充豐滿黛玉這個被人挑剔遐想的女子。

戲文攫取了原著中寶黛的愛情作爲主線,大概分爲寶黛初見,共讀西廂,不肖種種,笞寶玉,閉門羹,葬花,試玉,掉包計,泄密(聞噩耗),焚稿,金玉良緣,哭靈出走。寶玉的戲份爲主導,以黛玉進府作爲開端,以寶玉出走作爲結束。這麼看起來,這個夢,並無賈府興衰作爲顯性支撐,更多的是一個關於愛情的幻夢,或者是一場浮生往事裏的黃粱夢。夢醒人散,各尋去處。覺來是寶玉的一場夢,夢裏邂逅了驚鴻,享受了富貴恩寵,經歷了生離死別,最後看透看破。破夢而出。但誰又知曉,他是不是走進另一個夢了呢?

這場戲,我並不算忘我投入,大概是太過熟悉,竟然沒了任何可供聯想和發揮的餘地。許多橋段,只是以旁觀者的冷靜瞧着,想着將來的悲慘結局,時不時嘆息。

寶黛初見,看這一段時,內心是雀躍歡喜的,寶玉甩着手中佛珠,大步流星走入廳堂,一副少年人不知憂愁的樣子,先是像長輩們跪地請安,然後一眼看見了新來的林妹妹。兩人對視,走步,換位,站定,這一眼,寶玉是外放的欣喜,毫不遮掩,而黛玉是內藏的驚訝納罕,只在眼神暗暗流露。這裏小紅的表現還算到位,私以爲可以再斂一些,總覺寶黛初見是前世今生的一次靈魂交匯,心內悸動,眼中凝意,不該喜形於色的太明顯。

我見許多影視版本里的表現各有不同,低頭嬌羞不語,淡然鎮定處變不驚,或是迴避眼神不敢直視。倒是處理不一的,也說不出誰好誰壞。

賈寶玉: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雲剛出岫。

林黛玉:只道他腹內草莽人輕浮,卻原來骨格清奇非俗流。

賈寶玉:閒靜猶似花照水,行動好比風拂柳。

林黛玉:眉梢眼角藏秀氣,聲音笑貌露溫柔。

賈寶玉:眼前分明外來客,心底卻似舊時友。

這一段唱詞想必膾炙人口,這也是黛玉第一次開腔,所以許多印象於評價來自於此。扮演黛玉的陳曉紅是王派弟子,但以前唱紅樓夢的機會甚少,本派戲演的也不多,因此味道疏淡,不似上越那些王派弟子的純正。她的扮相也不討巧,線條有些硬氣,身段倒是不錯的,婀娜輕巧,臺步生蓮,觀後感《休笑觀者癡 由來同一夢 杭越紅樓夢觀後感》。我以前看過她和茅威濤演的梁祝,她演的英臺,倒是演出了一份不同於傳統版的活潑開朗,外柔內剛。好在她的功底紮實,也有經驗,以技藝刻畫人物,看下來,違和感漸漸淡化。畢竟戲文是以說唱見長,那些年輕的演員雖有嬌嫩容貌,但在舞臺上卻少了許多定力。光靠皮相,是撐不起這樣一場大戲的。

忽然想到崑曲紅樓夢的一段唱詞:

寶玉:這個妹妹倒像是舊相識一般,恰見她兩彎似蹙非蹙胄煙眉,一雙似泣非泣目微垂。行動風扶柳,嫺靜花照水,清愁淡雲飛。

黛玉:恍然間朗月浮雲相照,憐花人夢裏喚醒春曉。我見那佩玉人天然一段風騷盡在眼角,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眉梢,好生怪也?問前生何處相識早,此番紅塵裏相逢一笑。

這段對唱看起來更加貼近原著,而且配合着悠揚笛聲,字字送聽。我對崑曲純屬門外漢,但就寶黛初見而言,覺得頗有新意,節奏上比越劇放慢很多,寶黛有一些身段,蠻好看的。這樣一次見面,值得花筆墨刻畫,讓人窺見兩人的心態,察覺兩人的內心波瀾,跟隨這對小兒女的情思浮動,漸漸入夢。

黛玉的兩段重頭戲葬花和焚稿,曉紅都不偏不倚的拿下。葬花這段戲,我覺得影視劇裏反而演的平淡無味了,戲曲裏的黛玉,可以用臺步,腰身,眉眼,嗓音,水袖,纖指,各個部位來傳達心境和情緒,小紅的黛玉是從左側前方進入舞臺。覺得效果不如傳統版,黛玉從右側深處,繞堤拂柳而來的有意境,那樣有一種漸行漸近的推進感,且可以窺得葬花人揹着花鋤,慢慢行來的婀娜倩影,這是身段功底帶出的美感,步子配合着情緒踩下跟進,水袖輕撣,都能覺得愁緒撲面而來。此刻腦子裏想的是王志萍的葬花。

小紅的身段也很柔美,演的也很入戲。不過我對這版紅樓夢的服裝很有意見,款式先不多說,關鍵是配色太過輕佻浮豔,而且是暖色調,燈光一打,一片繚亂迷人眼。風露清愁的黛玉穿着一身藍色衣裙葬花,總覺得和她的風格違和,反絕俗氣。我是主張冷色調和單一配色的,一部戲的服裝要有統一的色調,不要冷暖衝撞,不要五光十色。簡約素潔爲上,這樣不會喧賓奪主,也不會影響視覺效果。

黛玉葬花,到沒有漫天花瓣飄零的效果烘托,只有疏疏落落幾片,更多的是看黛玉自身的表現。這一段因爲看了太多版本,腦中影像交錯,也說不出什麼來。大概還是服裝拉低了總體觀感。

焚稿這一段,我是流了不少淚的。看戲,看的還是戲中情,嗓子,身段,扮相,眉眼等等等等,所有的細節都是爲了傳達情緒,我並不是單聽唱腔的,嗓子飽滿,韻味十足雖好,但若和我所期待的感動不合,也無法動情。

竺歡歡的紫鵑唱:與姑娘,情同手足長廝守,這模樣叫我紫鵑怎不愁?端藥給你推開手,水米未曾入咽喉。鏡子裏,只見你容顏瘦;枕頭邊,只覺你淚溼透。姑娘啊,想你眼中能有多少淚啊,怎禁得,冬流到春、夏流到秋。姑娘啊,你要多保養,再莫愁,把天大的事兒放開手。保養你玉精神、花模樣,打開你眉上鎖、腹中憂。

一開嗓,我就認可了這個紫鵑。是丫鬟對主子說話的口氣,而且韻味基本到位。話中意切,曲中情深,眼中真誠都分明可見。從試玉到焚稿再到問紫鵑(勸黛沒了,可惜),我能感受到這個丫鬟的聰慧,有心,真摯,有傲氣,有恨意。但都在一個丫鬟的度之內,沒有越矩。

黛玉的焚稿有很多唱段,其中這一段讓人不忍,你好心好意我全知,你曾經勸過我多少次。怎奈是一身病骨已難支,滿腔憤怨非藥治。只落得路遠山高家難歸,地老天荒人待死。紫鵑你休提府中人,這府中誰是我知冷知熱親。難爲你知冷知熱知心待,你問飢問飽不停閒。你爲我眼皮兒終夜未曾合,你把我骨肉親人一樣待。老太太派你服侍我這幾年,我也將你當作我的親妹妹。

這一刻的黛玉情緒非常複雜,即使身體虛弱,心中苦痛憤恨也不減絲毫,但面對紫鵑,她能稍微平復一些,我也將你當做我的親妹妹,這一句,黛玉將紫鵑擁入懷抱,閉着眼睛唱出,似乎耗盡了氣力,但悲切絕望的味道還是一下子讓人眼眶盈淚。這一刻,我是想像紫鵑一樣守着黛玉,聽她哭,聽她怒,聽她悲,充當她唯一的依靠。

笙簫管笛耳邊繞,一聲聲猶如斷腸刀。他那裏是花燭面前相對笑,我這裏是長眠孤館誰來吊。

正當沉浸在呢這一片冷雨孤燈的悲傷氣氛裏,樂隊忽然變奏出了那廂邊寶玉娶親的喜樂,奏的高亢且有力,一點點掩蓋了瀟湘館的哭泣。但並沒有因此齣戲,悲喜相對,更見淒涼境況。

再說一下寶玉,秀才的戲第一次看。她的唱我無可挑剔,前段日子質疑的徐派第一人之說,也不再提了。不過,當一陣陣徐派的咆哮體配合着囂板在我耳邊縈繞的時候,我不得不說,還是疲勞了,並且有眩暈感。曲調不入心,只見流派韻味和技巧,而不得我想要體會的情緒。

感動點還是有的,比如金玉良緣那,寶玉哭着跪地求老太君讓自己見見林妹妹那裏所唱:老祖宗啊,我天下萬物無所求,只求與妹妹共死生。這一句,悲壯到了極點,從大喜跌至大悲,從傷心升到癲狂,寶玉到了最後,想要的,只是一個黛玉啊。不由得,觀戲人爲之震撼。

還有那句哭靈出走裏的,天缺一角有女媧,心缺一角無人補。當時聽的時候因爲被一串囂板攪得心神不寧,沒有細細體會,過後想起這麼一句,竟覺得心內微恙,不能自已。這樣的絕望還有什麼文字能夠來補充?

哭靈,原著裏並不存在,寶玉去見紫鵑,只是一同重遊瀟湘,睹物思人罷了。這一場的悲情嚎啕我不大喜歡,因爲總覺得落了俗套,哭的不甚動人。

梁祝裏的英臺禱墓也是如此,情感宣泄的過於外放激烈。這份悲痛恨意是相通的,不過私以爲形式可以稍微注意下,畢竟感官也是挑剔的,不大喜歡演員衝進舞臺撲上靈位或者墳墓就開始壯懷激烈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