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十九中學“雙高普九”工作自查報告 自查報告

十九中學“雙高普九”工作自查報告 自查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十九中學“雙高普九”工作自查報告 自查報告

“雙高普九”工作自查報告
按照和平區“雙高普九”工作統一部署,我校依據“和平區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建設規範化學校檢查驗收評估標準”,認真進行了自查,現將“自查報告”彙報如下:
一、辦學條件自查情況
(一)學校基本情況
1、校舍場地情況:
十九中學佔地面積9138平方米(約13.708畝),建築總面積8597平方米,建築用地5462.97平方米,運動場地3675平方米,綠地面積214平方米。學校擁有教學樓、實驗樓各一座,四邊平房數十間。
按天津市規範化中小學佔地標準,我校總體情況不達標。
2、功能教室、實驗室情況:
我校已按市規範化標準配齊全部專用教室、實驗室。其中,物理、勞技、計算機(第二間計算機房設備擬於下半年落實)各兩間,化學、生物、史地、語音、美術、音樂各一室,合計12間。
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教學設備均已達到國家教委一類校標準,計算機房、美術專用教室設備已達標。
其它,如:體衛器材設施配置、音樂教育器材配置不達標,語音室設備需更換。
3、圖書館建設:
圖書館2間,面積158.4平方米,藏書14529冊,生均12.61冊,比規定的人均40冊差距較大。其原因,一是無資金購書,二是校舍拆建,兩次搬遷造成嚴重損失。
4、生活設施:
飲水、廁所等設施基本能滿足師生生活需求,提供熱水(油爐燒)和礦泉水飲水機(設置在各樓層)。廁所坑位50個。
冬季取暖已改煤鍋爐爲油鍋爐。
(二)經費情況
以2002教育經費收支情況爲參考。說明區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在財力緊缺的情況下,已對我校盡了最大的努力給予支持。
2002年學校總收入5515,213.36元,其中財政撥4310,013.78元,自籌1205,199.58元;總支出5515,213.36元,其中人員支出4886,179.73元,公用經費支出373,639.65元,資產購修支出255,393.98元,職工總支出人均23,468.99元,學生總支出人均4,359.85元
二、隊伍建設
(一)教職員工情況
教職員工總數126人(男45、女81),專業技術人員114人。
年齡結構:50歲以上42人,35歲以下44人。
學歷情況:本科51人,專科56人,中專以下7人。
職稱情況:高級職稱39人(含政工師職稱4人),中級職稱44人,初級職稱28人(含助會師2人),見習3人。
一線教師情況:一線教師66人
年齡結構,50歲以上19人,46——50歲6人,45歲以下41人(其中35歲以下34人)。
學歷情況,本科36人,專科29人,高中1人。
職稱情況,高級職稱20人,中級職稱29人,初級職稱17人。
(二)實行聘任制情況
2002年實行聘任制,聘用教職員工109人,17人未聘用(其中,內退6人,外借5人,長休2人,出國2人,儲備1人,待崗1人)。
(三)編制情況
教職工126人,學生1272人,按文件1:13.5配備
教職員應爲94人(其中教師80人,職員14人)
現有一線教師66人,缺編14人
現有二線人員43人(不含其它17人),超編29人
(四)資格認定情況
96年認定初級教師資格120人。
2002年認定教師資格:高級教師資格20人、初級教師資格26人。
三、“雙高普九”工作主要做法
十九中學是一所具有80多年建校歷史的老校,是一所國辦初中校。現任領導班子是在1999年末組建的。學校在市區教委及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雙高普九”工作做爲學校的主要工作來抓。近年來,以史局長爲代表的局領導多次到學校進行調研,區政府督導室、局財務科、基建科、設備站等部門領導多次來校考察,對學校“雙高普九”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區局領導的支持,政策上的傾斜,財力物力的保證,爲學校“雙高普九”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雙高普九”工作中,我校先後制訂了《校園建設規劃方案》、《爭創優質初中校方案》、《爭創師德風範校方案》、《跨世紀中青年教師培養工程方案》、《校本培訓方案》等,對“雙高普九”工作提出了具體目標。
即在繼承和發揚老校傳統和優勢的基礎上,通過改革、創新、發展,力爭用三年的時間把學校辦成教育方針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特色鮮明;師資隊伍精良有特點;學校設施完備齊全;管理理念先進,管理機制靈活;質量效益顯著的和平區初中示範校。
“雙高普九”工作具體目標:
(一)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
培養目標是:“兩個更新”、“三高”、“五種能力”
“兩個更新”:即更新教育理念、更新專業知識
“三高”:即高素質、高學歷、高水平
“五種能力”:即育人能力,教學能力,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適應素質教育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專長的輔導能力。
學校爲青年和骨幹教師建立“指導教師制”,對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實施“達標工程”,對有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骨幹教師實施“名師工程”。
硬性指標:
學歷、能力水平指標:
學 歷 英語水平 計算計水平
大本 研究生 碩士 四級 六級以上 中級 高級
2003 100% 20% 30% 1人 100% 100%
2005 100% 60% 20% 50% 3—5人 100% 100%

承擔教育教學等工作指標:
學科帶頭人 師德標兵 兼職教研員
市級 區級 校級 市級 區級 校級 市 區 年級、學科組長
2003 1 5 22 1 7 10 1 7 7
2005 1 5—8 36 2 10 12 1 10 13

爲實現上述目標,學校制訂了具體實施措施,並有組織和專項經費作爲保證。
(二)保證“一流的教學質量”
教學工作目標是: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達到義務教育完成率100%,高中階段入學率100%。
中考成績名列和平區前列。
(三)實現“一流的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目標是:堅持把德育放在素質教育的首位,發揮德育在學校工作的導向、動力、保證作用;優化德育隊伍;整體構建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德育體系;實現學校德育工作的整體性、針對性、實效性。
達到學生日常行爲合格率100%,犯罪率爲0,鞏固率爲100%,初中畢業合格率100%。
優化德育骨幹隊伍;樹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處處都有德育工作”的大德育觀,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注重文體、科技、藝術教育和網絡道德教育;發揮“三結合”(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的作用。
我校德育工作要實現“四化”:即:教育內容層次化,教育活動系列化,教育安排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樣化。
(四)實施“一流的科研、信息工程”
科研、信息工作目標是:堅持“科研興教”、“科研興校”指導思想,整體規劃學校重點科研課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和造就一支“科研型、創新型”骨幹教師隊伍;科研、信息工作要繼續保持全區領先的水平。
“十五”期間,我校將承擔國家級課題1項,市區級課題11項。(五)爭創“一流的辦學水平”
辦學水平目標是:學校綜合實力、教育教學實績、管理工作水平達到全區初中校領先水平。
1、實現超前的辦學思路
學生培養目標:“合格+特長”,即思想品德、文化基礎知識、身心健康合格;有某一方面特長。
辦學方向:“規範+特色”,即科學、規範的管理體制,創新的素質教育模式,鮮明的教育教學特色。
完善的學校章程:“以法治校”,教育、教學、管理章程健全,形成完整、科學的管理體系;
有明確的校訓、校風、學風、教風要求;
培養學生樹立“五自”精神:學習自信 行爲自律 生活自理 交往自尊 人格自主。
2、實現學校管理民主化,決策科學化
3、有效的競爭機制
全面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聘用——考覈——獎勵”、“競爭上崗”良性循環的用人機制;引進高素質的人才,改變教師隊伍人員組成結構;建立“人才資源庫”;爲骨幹教師脫穎而出創造有利的條件。
4、實現良好的育人環境
全面建成精品化校園,實現校園環境綠化、美化、淨化、教育化;
教學設施方面,完善校園網,校園網、電化教學系統“二網合一”,繼續保持在全市、全區領先水平。
學校管理、後勤保障、校園經濟創收等方面均保持全區領先水平,爲創辦“初中規範校、優質校”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四、“雙高普九”工作取得的成績
按照天津市教委下發的“2003年市內六區公辦初中規範化學校建設驗收要點”精神,學校從實際出發,本着區局提出的“突出優勢、突出特色”的指導思想,搶時間,講效率,加快了軟、硬件建設步伐,我校“雙高普九”工作穩步推進。
(一)硬件建設情況
1、自2000年以來,按照學校發展總體規劃,“硬件建設”工程逐項列入日程:
教學樓、實驗樓外檐粉刷,操場改造一期工程;改造學生廁所;裝備學生專用“多媒體計算機房”,裝備教師“電子備課室”;禮堂改造、裝修;改造報告廳,加裝電器及座椅;圖書館及書庫裝修等……,學校投入總資金達 160萬元。學校舊貌換新顏。
2、2003年實驗樓綜合改造工程
學校的實驗樓按照市區教委的要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自6月初開始施工,至7月底已全部竣工。在原理、化、生實驗室,語音、美術、音樂專用教室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勞技、史地學科專用教室,建成了多功能電化教室、電子圖書館……。原單一功能的實驗樓,現已具備了科技教育、藝術教育等綜合功能,爲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也爲教師們進行教育科研,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局投資計劃爲學校建設的第二間“網絡教室”,土建工程已經完工,計算機等設備的安裝工作即將進行。
4、教學樓粉刷工程已經完成。按照計劃,教學樓內外全部進行粉刷;按24間教室的設置,新初一年級全部使用局調撥的新課桌椅,初二、初三年級學生課桌椅已維修、油漆一新。一樓開闢了“圖文資料”長廊,樓道牆壁上懸掛着革命領袖、名人畫像……,爲學生創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學習條件。
學校校園網進行升級,爲教師備課、教學,爲辦公自動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4、操場改造工程
拆除原鍋爐房,擴大操場面積。擴建後,操場面積將增加到2500平方米,學生每人活動面積達2.5平方米以上。爲保障學生活動安全,操場鋪設人造草坪。操場四周設置隔離網。
以上工程全部完工後,十九中學,將以嶄新的面貌向社會展現國辦初中校的新姿。
爲實現國辦初中校達標,學校在局領導的支持下,2003年“硬件建設”資金投入爲:基建工程投入60餘萬元,儀器設備、計算機等教學設備投入70餘萬元。
(二)軟件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辦好國辦初中校的關鍵之所在。學校按照規劃,從師德、師能、師風等方面入手,採取多種措施、採用多種形式強化隊伍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
1、按照學校“校本培訓”五年規劃,到2003年,一線教師全部達到本科學歷,其中13人完成研究生課程學習,計算機全部達到高級水平;按照“兩個轉變、三高、五種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隊伍整體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這個目標已經實現。
現有市級“跨世紀骨幹教師”3人,區級7人,校級13人。
2001年,市第四屆青年教師“雙優課”大賽中,學校有4名青年教師參賽並分獲一金一銀二銅的好成績。2002年,學校榮獲天津市第四屆青年教師“雙優課”大賽“優秀組織獎”,同年學校榮獲和平區“校本培訓”先進單位稱號。
2、學校在區局“師德風範校”創建工作中,有組織、有計劃、有措施、有標準、有過程管理、有階段總結,創建活動既深入紮實,又轟轟烈烈,實效明顯。“師德”建設重點突出,重在建章立制,讓創建活動融入教職工自覺的行動,“爭先創優”形成良好的氛圍。
學校“信息技術中心”是在“師德風範校”創建活動中,涌現出來的文明處組。他們以與時俱進、勇攀高峯的艱苦創業精神,甘爲人梯、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蹟,以及驕人的業績,得到了領導和同仁們的青睞,脫穎而出。2003年被評爲“市級模範集體”,成爲“師德建設”中的一面紅旗。
學校領導及時抓住這個典型,大力宣傳他們的事蹟,做出了向“信息技術中心”學習的決定。一個學先進,趕先進的熱潮在校內形成了,“師德風範校”創建活動又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用典型引路,促進學校“師德風範校”創建活動的開展,是我校創造的新鮮經驗。
學校現有市級“師德”標兵1人,區級青年“師德”標兵6人.
區級“文明學科(年級)組”6個(語文、數學、化學、政治、美術、初三年級組)
在“師德風範校”創建活動中,學校向社會做出了“不讓一個‘後進生’掉隊,不讓一個‘特困生’輟學”的承諾。學校內形成了“人人關愛‘後進生’,人人扶助‘特困生’”的良好氛圍。
管好、用好“校園希望工程基金”是該校的一大舉措。從現在開始,由學校黨支部負責組織全體教職工募捐,每學年度注入足夠的資金;每學年度資助10名優秀“特困生”完成學業。
對“後進生”,學校加大課題實驗研究力度,全面推廣“七優先”成功教育法,原則是“決不放棄一個差生”,這是學校在教育科研方面的重要成果。
前期,學校編輯了《“七優先”成功教育法論文專集》,收入了論文13篇。每一篇論文中都蘊含着十九中學教師對學生誠摯的愛。
(三)“雙高普九”工作成績突出,學校獲得多項榮譽
近年來,我校在“雙高普九”工作中成績突出,多次被新聞媒體專題報道;學校“雙高普九”工作經驗,多次在市區會議上進行交流;學校獲得多項榮譽。
2002年,我校“爭創優質初中校建設”在全市初中校建設現場會上做了典型發言,“校本培訓”經驗在天津市基礎教育師資工作會議上被指定爲經驗材料下發各單位。
我校“後進生轉化教育工作”被《中國教育資訊報》以《普通校何以育人成才》爲題刊登。
“校園網建設”被《天津電教》雜誌以經驗交流方式進行刊登。
2001年被評爲全國“九五”教育科研“先進實驗校”。
2002年被評爲天津市教育系統“民主管理”先進集體、和平區“校本培訓”先進集體、勞動技術教育先進校、天津市中小學消防安全教育示範校(全市僅一所中學)、市級優秀家長學校。
連續三年被評爲社區志願者團體先進單位、標兵單位、模範單位。
“電教信息中心”被評爲“天津市模範集體”。


結束語
今年暑期,儘管天氣異常的熱,但學校領導們一天也沒有休息。爲統一學校幹部的思想,學校中層以上幹部組織了暑期研討。大家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宗旨,結合學校工作實際,認真總結了“雙高普九”、創辦“初中規範校、優質校”等工作經驗與不足,進一步提出了新學期工作思路,明確了工作方向。
在學校領導帶領下,十九中學教學處、總務處及相關同志,冒酷暑,戰高溫,爭時間,搶速度,按計劃進行學校基本建設。大家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學校的面貌,爲發展和平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十九中學
200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