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發言稿 > “心閱九三”讀書會發言稿

“心閱九三”讀書會發言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可以使用發言稿的機會越來越多,發言稿特別注重結構清楚,層次簡明。你寫發言稿時總是沒有新意?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心閱九三”讀書會發言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心閱九三”讀書會發言稿

首先,很高興能夠參加這次活動,感謝區委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讓能我有幸在這裏和各位前輩分享有關讀書的心得體會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當天我發了一條朋友圈,請大家就讀書這件事說一句話,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共鳴,大家回覆非常踊躍——有的人說,一本好書就像一個朋友,書友多少種朋友就有多少類;也有人說,讀書的過程就像思想在旅行,還有人說,沒有書的人生無法想象……看來對於讀書這件事,每個人都有許多獨到的見解。關於讀書和個人的關係,我覺得楊絳先生有一段話總結的非常精闢,她說: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我們可以傾聽前朝列代的遺聞逸事,也可以領教當代最奧妙的創新理論或有意驚人的故作高論。反正話不投機或言不入耳,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門——啪地合上書面——誰也不會嗔怪。這是書以外的世界裏難得的自由!

確實是這樣,讀書帶給人的是一種極致的自由,同時也無限延伸了我們生活的空間。就我個人而言,讀書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它能讓我成爲一個更有趣的人,而讀書的過程也是一種極爲美妙的人生體驗。在生活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音樂,戲劇,美食,旅行……在享受這些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能夠和志同道合者來分享,在分享中得到認同,獲得更大滿足。國家博物館一位公衆教育專家曾經說過:在所有的分享當中,知識的分享是最高層次的分享。我非常認同這句話。我們今天在這兒正是在做這樣一件高尚的事情。我們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但讀書又不僅僅只爲追求個人的愉悅,知識需要傳遞才更有力量,在交流中建立更加廣泛和密切的聯繫,在互動、碰撞中促進思考,最終形成一種良好的循環,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行爲。

而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往往也會有困惑。所謂智者多憂,前不久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映了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影片,其中有一部南美洲的電影《蛇之擁抱》深深打動了我,電影是根據上世紀一位德國植物學家在亞馬遜叢林中的探險日記改編的,其中有個情節是探險家和當地部落的一段衝突——常年的叢林生活使探險家和當地部落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對他們的文化也十分了解,又一次,在他去部落交換食物補給後正離開時,突然發現他的指南針被部落的孩子拿去了,他非常焦急,再三要求首領歸還。看到這裏,很多人都以爲探險家的焦慮是擔心沒有指南針而無法繼續旅行,因爲他一再重複說,我不能把指南針留在這裏,甚至不惜要動武強行奪回。這讓他的印第安嚮導十分氣憤,他說:“知識是屬於所有人的,你們白人不能壟斷!”但是探險家卻說:“不,你不明白,我真的不能把指南針留在這裏,他們的知識體系是建立在星象和風向之中,如果有了指南針,他們就會依賴它,而忘記從祖先繼承來的知識,忘記自然賜予的天賦。”而在影片的結尾,隨着歐洲文化不斷強勢入侵,印第安人的雨林文化最終消亡了。

這段情節讓我感觸很深,和古人相比,我們獲取和分享知識的渠道實在是太多了,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可能面臨選擇:如何辨別,怎樣取捨才能不忘初心,不迷失方向,始終保持對讀書那份純粹的熱愛,我們讀書的目的又是什麼,是裝點門楣、充實談資、提高身份,還是求道解惑、學以致用、經世濟人?目的不同結果也會不同,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古人又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想,我們的閱讀和分享,不應該是人云亦云,也不是爲了炫耀博學,最重要的是爲了培養明辨和思考的能力,是能夠塑造獨立的思想,建設積極的行動,影響和改變我們的行爲,就像剛纔法師所說,學修並進,最終達到迴歸天真、知行合一的境界。

如果總結幾個關鍵字的話,我理想中的讀書軌跡,應該是一個從內心愉悅到傳遞力量,再到改變行爲的昇華過程。

以上就是我對於讀書與分享的一點粗淺的體會。最後,再次感謝區委領導和工作人員爲本次活動付出的心血,我也希望能在今後更多地參加這樣的活動,和大家一起努力,在閱讀中發現更好的自己,在分享中創造更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