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原則》讀後感範文3篇

《原則》讀後感範文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原則》這本書的作者是瑞·達利歐,該書結合了他自身的經歷,列出了在生活和管理中自己認爲重要的原則,是達利歐多年來世界觀和人生智慧的總結。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原則》讀後感範文3篇

  《原則》讀後感範文(一)

《原則》這本書,是今年上榜的暢銷書,能上榜總歸是有它的理由的,這是本550頁非常厚的裝幀又非常有個性的書。光看它的裝幀,就能感覺出作者是一個低調內斂有原則的人,正如書中所寫到的,每做一件事,都有它應該遵循的原則,連書的包裝也如此,章節與章節之間,都有作者提煉出的觀點,讓讀者一目瞭然。

這本書的定價很高,98元,我心怡很久,一直沒買,直到噹噹搞活動打折時纔買的。最早聽說這本書是在吳曉波頻道,吳老師推薦了這本書,然後開始有很多自媒體推薦這本書,出於對曉波老師的信任,我也開始關注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大家都不陌生,是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達利歐先生,他根據自己幾十年來生活工作經驗提煉出來的書中原則,最初只在橋水公司自己的網站上貼出來,沒想到點擊量非常之高,作者才萌發了寫書的想法。

先小試牛刀,有點擊量才籌備出書,這種做法也是當下一些暢銷書或工具書作者的做法。像《定投基金指數指南》這本書的作者銀行螺絲釘,他首先是雪球上的大V,發佈的關於指數基金的文章吸引並且積累了很多粉絲後,纔在刊出電子書的基礎上出版紙質書,粉絲一般都會買賬,書的銷量相對不錯。

這也算是達利歐這本書中所提到的原則,一個行業的原則。可見,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有它遵循的原則。我們也可以向達利歐學習,把自己生活中工作中的經驗提煉出來,做好記錄,形成自己的原則,用他們來指導我們的生活。

  《原則》讀後感範文(二)

通過此次讀書活動,結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和所想到的,選擇閱讀由達利歐撰寫的《原則》。深有感觸,在這裏與大家共勉:

一、《原則》是什麼?

本書的作者瑞﹒達利歐是全球最大的對衝基金——橋水基金的創始人。橋水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超過1600億美元,達利歐本人也被媒體稱爲投資界的史蒂夫、喬布斯。這種力挽狂瀾、跌宕起伏的英雄傳說,在資本市場其實並不罕見,爲什麼是達利歐做成了全球第一,答案在書中做了深刻的闡述,在此,僅僅對自己感覺應景且需要我和我們公司存在的問題加以反思。

這位傳奇人士的書由三個部分組成:人生歷程、生活原則和工作原則。他將自己的人生經驗濃縮成五百多條標題,分享給世人。但這並不是一本“走向成功指南”。一如作者在書裏反覆強調的:“我的目的不是推銷這些原則,而是與你分享在我4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吸取的寶貴經驗。我的目標是讓你認真思索,在很多情況下如何進行艱難取捨。

在思考原則背後的取捨時,你就能得出自己的結論,究竟哪些原則最適合你。”非常有趣,一個符合普世價值觀的成功者,將凝結自己智慧和人生經驗的思考結果分享於衆,卻不會說,“這就是真理,聽我的”這個投資教父似乎沒有當意見領袖的野心,他的野心更大,他說,要輔助他人發掘真相。福勒說:“人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而不在乎真相”。

二、真相,那麼簡單,又那麼不簡單

在看書過程中,我總是一直想到身邊的人和事,大家爲不同的原則而爭執,生活上每個人有自己的原則,互不相同,往往無法說服對方。

在看似複雜的現實情境裏:歷史總會重演,不同事件背後發生的邏輯可能相同。在這些重複類似的事件中,不論是個人、企業還是社會,整體進化的腳步從未停止——這是作者揭示的真相。在踽踽獨行的一路,從年少時見山是山,到現在見山有時不是山。這也是《原則》這本書最令我喜歡的地方,達利歐沒有說“跟我學你就能成功”。他說,“找到適合你的”。

而在工作中,這要遵守公司的原則,而在具體的事情上卻時不時也會發生意見不同的情況。但一旦公司的規則定下來,還是要遵守的。

三、大家要明確的是:原則需要表達

從個體的角度來看,每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有其先天的因素,它是家庭、宗教等社會體系長期訓練的結果,但是從團隊的角度來看,後天的工作氛圍、文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不斷地對個體進行影響。Dalio以管理者的視角特別指出,他希望管理者能夠在團隊中分享他自己的原則,並將這些作爲團隊協作的基礎。同時,Dalio特別指出不能無條件地接受別人的原則,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能夠將這些原則寫下,並讓同事知道和知曉你的原則(這點和中國傳統的韜光養晦還有所差別)。

四、原則與團隊管理

中國傳統的管理智慧中也有類似的表述,例如:中庸與外圓內方,它重點強調了如何在團隊中保持自己的原則的同時,保持與社會環境的和諧。這一點自己也經常想是不是很形象的像自己的內心。在現代管理心理學當中,對於這一部分也有類似的表述,就是要求既要堅持自我,也要能融合超我。從管理團隊的角度出發,有三個點在這一原則下可以去實踐:

1、長期來看,找到原則一致或者相近的人可能比找到能力超羣的人更關鍵。

2、團隊長期的協作,需要團隊很多原則的形成並持續完善。

3、對於破壞共同原則的人,需要積極的干預並維持原則的統一性。

用中國人的話來說“求大同、存小異”,也許這就是達利歐想表達管理最簡單的本義吧!

然而在公司內部,經常有很多的文件,首先,大家不會靜下心來學習文件,而是習慣於通過oa打審批,去破壞已經制定的原則。導致公司大量的內耗用於研究打破原則後是否有利於公司發展。

每天都會去研究這些審批。一方面,公司制定的原則可能有問題,需要去調整,另一方面,很多人不去遵循原則,去破壞原則和規矩。再其次,大家允許這樣破壞原則的事情反覆發生。所以公司上下都會覺着累。

最後,想與大家分享:每個人的原則,可以互不干涉。

公共原則,希望大家遵守。這就是社會,才能讓社會進步。

  《原則》讀後感範文(三)

《原則》一書內容十分豐富,作者達利歐將自己超過四十年的人生經歷和創業經驗和盤托出,向讀者娓娓道來。我想,無論讀者是誰,無論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大概都會從此書中受益。也正是因爲如此,每位讀者閱讀後的體會和收穫也將很不相同。我在這裏談談令我感受最深的幾點。

首先,要多做有意義的思考。本書一開始,就開明宗義地提出了三個問題:

(1)你想要什麼?

(2)現實是什麼?

(3)你打算怎麼做?

如果不打算稀裏糊塗地過一輩子,這幾個問題都是我們需要想清楚的。一開始的時候,或者在很長時間內,我們也許對這幾個問題都沒有清晰的答案;甚至,隨着我們的閱歷增長,人生目標也在不斷變化。但我們必須經常思考這幾個問題。

根據我的經驗,人生中的很多不快和痛苦,都是由於自己的期望和現實之間的不匹配造成的。期望和現實之間有差距,這很正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般有兩個選擇。第一是選擇接受現實,因此拉低自己的期望。第二是不打算接受現實,那就需要制定出一個行動的計劃,讓現實逐漸向期望靠攏。我們可以短時間生活在期望和現實的巨大差距之中,但時間長了肯定行不通。

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期望和現實往往也都在不斷變化,因此這是個動態調整的過程。最理想的狀態是,我的期望總是設定得比現實高那麼一點,這樣我既有動力去努力工作,也不至於因目標定的太高而氣餒沮喪。

其次,是要極端誠實、正確面對自己的弱點。這裏說的誠實,不是說不能欺騙別人,因爲那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之一,根本就不在討論範圍內。這裏的意思是說,要極端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性格如何,我們的強項和弱點是什麼,我們自己最清楚。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找別人幫助。我們可以嘗試,可以提高,可以失敗,但不能僞裝。如果不能對自己誠實,不能正視自己的弱點,那我們就很難進步,就無法擁有更加有意義和成功的人生和職業。

和多數人的觀點不同,達利歐告訴我們有弱點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在他看來,他沒有遇見過完美而成功的人士。即使他眼中的英雄,在一生的經歷當中也會不斷遇到各種挫敗,很多時候是因爲他們的弱點所導致的。但這些英雄式的人物能夠正視自己,能夠克服弱點,並不會讓自我感覺阻礙自己的進步。這一點對我們來說尤其重要。我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們的弱點會被立刻且毫不留情地放映在業績上。在市場面前,我們的自我感覺或者面子毫無價值。比如,我們做錯了方向,難道市場會顧及我們的面子問題而改變其運行方向嗎?當然不會。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做的只有收起面子、認識錯誤、糾正錯誤,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

第三,和上面那點相關聯的是,我們如何面對失敗。我們不是不可以失敗,而是該如何去面對失敗,是被失敗打倒,還是把失敗當作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從中汲取經驗而完善自己?個人如此,機構也是如此。比如很多公司在挫折面前就一蹶不振,甚至退出歷史舞臺。Dalio舉了一個例子,就是幾十年前道瓊斯指數中的成分股,只有很少數目前還在指數當中,就是這個原因。尼采說過,"凡是殺不死我的都會讓我更強大"。沒錯,但前提是我們要從錯誤中學習。

在如何面對失敗的態度上,古往今來人們的分歧其實還是挺大的。我有種感覺就是我們的文化似乎對失敗非常不寬容。比如,在歷史上,如果是武將戰敗了,那麼等待他們的結果就比較悲慘,一般是要被軍法處置的,比如被斬首。如果是文臣失敗了,比如推行某種變法失敗,那麼等待他們的常常是身敗名裂,甚至在道德上被譴責。這些情況在我們的歷史上一再重演。但反觀西方,對失敗就寬容很多。比如在古羅馬,戰敗的將軍一般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除非有通敵賣國的嫌疑;相反,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會被重新啓用,繼續在戰場上馳騁。古羅馬人認爲,敗軍之將從失敗中學到勝利所不能帶來的寶貴經驗,而且軍人的榮譽感會驅使他們今後去追逐輝煌的勝利。

只允許勝利而不能容忍失敗還將引發更多的問題,比如不敢嘗試,比如當事人想盡辦法掩蓋失敗。這方面,已經有很多智者做過很多的論述。對於我們來說,這問題非常關鍵。在金融市場上,失敗是常態,有個說法是:長期來看,如果你"只有"50%的成功率,那就已經很好了;能有60%的成功率,你就是傳奇;如果你的成功率能達到70%,你就是上帝。

最直接的感受先寫這麼多。此書無疑值得每隔一段時間——比如兩年左右——拿出來重讀一遍,每次都應該有不一樣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