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三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自卑與超越》讀後感,歡迎閱讀~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三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自卑與超越》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而這本書便是阿德勒的巔峯着作。

我一直認爲,想要讀懂一篇着作,就必須瞭解作者的生平,因此在看這本書之前我特意瞭解了作者的經歷。可以說作者一生經歷了很多挫折,閱歷豐富,幼年患了佝僂病,5歲差點因爲肺炎而送命,但是作者卻憑藉着自身的努力考上了醫學博士,並且和弗洛伊德共同進行了精神分析學說的研究,所以這本書無疑是值得我們去仔細閱讀和揣摩的。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章,從生活的意義到愛情與婚姻。通讀全書,除了欣賞作者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大量的事實論證之外,對作者的很多觀點也有着強烈的贊同感,不得不說確實讓人印象深刻。作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時提出防止神經性疾病產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養合作精神。看來合作除了能提高工作效率之外還有保持身心健康的功效。

關於心靈和肉體的關係,作者從個性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認爲心靈和肉體之間並不存在支配關係,這只是人生中的兩種表現形式。作者舉了個植物種子發芽生長的例子,說明了身體是基礎,生命在於運動,而精神的核心力量是有預知能力並指導自己的發展方向,植物就算知道自己即將被踐踏也無法移動,但是人卻擁有這種支配自己的能力,因而我們更應該重視和珍惜自己這種靈肉之間的聯繫。

書中的觀點和案例實在太多太經典,在第三章中提到了自卑和優越感之間的聯繫與衝突,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足以點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中心思想。自卑心理是個體心理學的偉大發現,作者以神經官能症患者舉例,說在這些自高自大的人心裏,其實都有一種隱藏的自卑感,他們絕不會承認自己自卑,甚至認爲自己比別人都強,但是事實上他們的卻飽受自卑的折磨。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爲我們都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一些。

在作者看來,自卑感的表現多種多樣,我們不能認爲表現安靜、乖巧、穩重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而那些開朗外向的人就沒有自卑心理,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去看他們的行爲,會發現根本沒有目的性可言,這也說明了生活中爲什麼很多人在做着千奇百怪的事情。當然,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但是同時人人都有對優越感的追求,並且具有唯一性,這種優越感對我們的激勵是作出社會貢獻的源泉。

正如前文之中所說,這本書有着簡單而又深刻的含義,在讀完這本書之後讓人更加清晰的瞭解了人生的本質和生活的意義。我們要試着發覺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感,避免由於這種心理而造成的失誤,同時在追求優越感的激勵之中努力創造和實現自身的價值。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假期裏,每週聽樊登老師講書已成習慣。《自卑與超越》也是聽完書後感覺到全身經脈被打通一般,趕緊去圖書城找紙質版的“武功祕籍”。在寫這些文字時,我還只是第一次粗略地看完它。《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讀物。其中,本書主要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對人的影響,以及人們如何消除自卑感以達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生活中大部分人對自己所處地位或從事的工作有所不滿,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我們想要追求更加優越的待遇或地位,以此獲得優越感,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從心理學角度看,童年對人的影響極其深遠。如果童年時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應有的愛與關心,這些孩子長大後會很內向,很自卑。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必須有所改變,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心,欣賞他鼓勵他,從而增強他的自信心。相反,過於寵愛孩子會讓孩子十分依賴父母或其他最親密的照顧他日常生活的人。我們都知道,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爲中心。父母不是隨便當的,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在影響着孩子的身心發展。

作者在書中用大量的篇幅講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一個母親如果不合格,那麼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長。作爲一名母親,我還要更加深入地學習兒童心理,分析自己當下的各種行爲以及面對兒子的行爲所作出的反饋,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例如:我一直認爲小孩子睡不好,是缺鈣或身體不舒服導致的結果,卻從來不知道過渡的關注和溺愛也會導致孩子用這些不良行爲來綁架成人的關愛!“愛"是一門深奧而又漫長的課程,不是所有的“愛”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除去父母親的影響、家庭的影響,老師們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無孔不入的媒體也時常報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驚或惋惜的校園事件:因學業壓力大而輕生的;因老師的責罰而做出過激行爲的;甚至還有學生與老師大打出手的現象。媒體每次報道這樣的新聞,無論過錯在誰,都將老師推至風口浪尖。然而,我們應該知道,走向極端的過程必然積壓着大量的負面情緒。

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爲背後隱藏着的動機或者說心理需求,那麼“愛”與“責任心”在他們的眼裏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爲催化他們與老師、與學校、與社會對抗的增強劑。書中的幾個例子很鮮明地表現了部分“懶孩子”與“搗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學生,也有幾個經常被我以責任心的名義加以“關照”的,而自己上學年對他們的教育方式可能會讓他們走向“更懶”、“更搗蛋”,因爲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找到特有的優越感,而尋找這種變質優越感的本源正是他們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書對我最大的幫助是:從心理上找到學困生的問題所在,再去解決學習問題,或許能事半功倍。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在一開始,我以爲這是一本比較容易讓人讀懂的著作,以爲是將兩者通過例子來進行比較,可是事情遠不像想象的那樣簡單,也學,這也是這本名著的魅力所在吧。

先對作者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歐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學家。一八七零年生於奧地利一個富裕的米商家裏。一八九五年畢業於維也納大學,並獲該校博士學位。他最初追隨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學,一九一二年後和弗氏分道揚鑣,自成一派。經過艱辛鑽研,他創立了以“自卑情結”爲中心思想的新心理分析學派“個體心理學”。阿德勒認爲人類的一切行爲都是處於“自卑感”及對“自卑感”的克服。一九三七年阿德勒在講學途中因心臟病死於蘇格蘭。

主要作品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人心理學的理論與實驗》、《自卑與生活》等。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思考問題時,我們更多地是要問:“我能提供什麼?能幫助他人什麼?能對社會有什麼貢獻?”而不能夠一味的問:“爲什麼我要這樣做?我能從中得到什麼?生活能給我什麼?”。因爲後一種思想只是停留在對自我的關心,而前一種卻能因自己的貢獻使自己的價值得到認同,從而得到心理上的愉悅。我們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內,思考問題是都會應用後一種思想。經常對自己認爲不會有所交集不感興趣的人事漠不關心,我認爲這是對的,是我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但細細想來,卻是這種“不感興趣”使自己的生活圈子越來越小,快樂來源越來越小。”

這是原文裏的一段比較讓人深思的話,一般,我們都是把自己看作是第一位的,比較看重自己的利益和存亡,而很少去想能爲社會做些什麼。這就反映了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也是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在一個人內心的比重。

這本書也集中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寫出一個人在嬰兒時期首先學會的是和母親合作,但是也會應爲一些原因,比如經濟,家庭背景等,致使這種合作關係不能正常的發展,對兒童早期的影響十分巨大。

這本書從不同的角度來寫自卑。書的題目是《自卑與超越》,可是,在閱讀完之後,便發現,書中並不沒有一直出現關於自卑很多的字眼。只是在第三章中重點提到。關於自卑,在其他的章節,便顯得不是很形象化。這也許是作者的一種寫作手法,通過許多形象的事例,來證明他的觀點,凸顯想要表達的主體思想,所舉的例子,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卻又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這也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洞察力和很高很準確的分析能力。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比較輕鬆的語調,來講述他想要表達的思想。在文章的一開始,作者總結了人生意義的三大問題,也是三種制約,由此也引出了三個問題:社會感,生活的意義,和與他人的合作。

“人的目標一旦建立,隨後便會開始自我管理只有此時,他纔會意識到解決怎樣的人生問題,纔會不斷的使自己得到提高和發展。”這是原文裏的一段話,總結了人們成功的原因。童年對人生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有的被溺愛而失敗,有的學會了合作,之後便少了些阻礙。

合作,是作者提到最多之一是合作,合作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不能學會合作,他就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不能很好的與他人進行交流,做事的效率也會大大的降低。在第五章,作者提到了夢這一話題,說明了夢和現實是相關聯的,而不是獨立與現實生活之外的,與弗洛伊德的觀點相反,爲他的理論奠定了基礎。之間也提到了精神與物質的聯繫與衝突,將了他們兩個是相互的整體,不可分割。說任何動作都是有目標的,而精神則將這種目標變得更加明確。一個人要學會適應環境,如果一個孩子想要克服困難,肯定會爲自己制定一個目標,關注社會,關注他人,與他人合作。

關於個性塑造也是很重要的,從早期記憶裏可以瞭解到一個人的行爲思考方式和心理變化。個體心理學對夢的研究,強化人生態度,提到了人生態度是夢的締造者。

在之後的章節中,講到了夢中跌倒的場景,說明在人的頭腦中,對自我保護的恐懼遠大於克服困難的憂慮。一件事在不同人身上的意義是不同的,而個體心理學的治療方法一直致力於提升個人應對生活的勇氣上。

學校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是家庭的延續。注意兒童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是學校教師的任務。教師必須體會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應該遵照人類的利益來工作。對於那些沒有準備好接受社會生活的兒童,教師應該設法幫助他們,因爲兒童時期的錯誤容易糾正或防止,否則它對兒童以後的生活所造成的危害將是相當嚴重的,因爲兒童時期的錯誤和成年後的失敗是一脈相通的。

青春期:對於青春期的到來,孩子常常表現得過於不安,其實它不過是人生道路中的一段。重要的是個人賦予它什麼樣的意義以及以什麼樣的方法去行動。青春期給人的只是個機會。他開始對成年人的生活問題做出獨立的而有創造性的解答。

犯罪及其預防:罪犯並不是特別的人類,犯罪本身並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生活態度的病症。然而,這種病症並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在生活面前,沒有人是註定要被擊敗的。我們應該幫助他們,指出他們的錯誤之所在,並鼓勵他們對別人發生興趣,學會與別人合作,同時採取其它有關社會措施,這樣,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會犯罪的數目也會大大減少。

職業、人及其同伴、愛情與婚姻:之所以把這三章內容合起來說明,是因爲這三者是息息相關的。作者在書的剛開始就提到了,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在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的反應,都明白的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個人體會和所獲得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