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弟子規的讀後感6篇

弟子規的讀後感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範,形式爲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以下是小編分享弟子規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弟子規的讀後感6篇

  弟子規的讀後感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啓發,《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爲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爲什麼說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爲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我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老師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我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爲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爲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我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爲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衆、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詆譭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的讀後感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爲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還要對自已行爲約束,誠實可信,博愛衆生並親近有德行的人。

百善孝爲先,而“孝”和“弟”這兩個字則是弟子規貫穿中心的“一條線”。“孝弟”裏面還包含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恭敬之心,對長者的恭敬。而一個人的道德、學問都是從“孝”跟“敬”當中不斷地提升。其實一個人只要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成爲國家棟梁。學習《弟子規》,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常常讀《弟子規》,並細細思量,我真是受益匪淺,感慨良多啊!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他們用自己濃濃的親情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說,我們是上天贈給他們的禮物,但在我們心中,父母是無可替代的,爸爸、媽媽良苦用心,諄諄教誨的話語,你們也常常隨着自己的意願,想聽就聽吧,若有一點不如意就頂撞回去,以至離家出走,更厲害的,竟然反其道而行之,今天想來,你們不覺得慚愧嗎?羊跪乳,鴉反哺,爲人子女理當“孝”字爲先。“孝”就是心懷感激,用愛作出回報。我們的父母大都承擔着家庭的負擔,每日裏,有的或在工廠車間、野地農田辛勤勞作,有的或在書山文海之中與科學技術領域艱辛探索,他們用汗水和心血努力回報社會,同時還對我們呵護有加,似明燈引領我們一步一步前行。作爲兒女,每天惦記着父母,爲父母辛勞,這應該是做人的起碼良知,是作爲後人應盡的最基本的責任。我們現在年紀還小,有些事情還無能力做到,但按照父母的意願與希望,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每天讓父母開心,這無疑是我們今天必須努力去做的。我認爲這纔是一個學生所盡孝道的最好體現。

“入則孝”,一個在家能敬重、孝順和關愛父母長輩的人,其品格與德性的延展必然會有一顆感恩於博愛之心,就一定會在社會生活中始終善行善爲,對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古有大孝之女花木蘭,大孝之男岳飛;今有著名孝子許世友無不爲國家民族創下驚天偉業便是有力例證!我深信:“心中有愛,就有‘孝’。”父母需要的是“真愛”,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奉養”。我們要誠心孝順父母,並化成行動,這樣父母一定會非常感動,那也就能報答父母恩情的萬分之一了。

  弟子規的讀後感

我讀了《弟子規》中的兩句話是:“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們,勿亂頓,致污移”。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注重服裝儀容的整齊清潔,回家後衣、帽、鞋襪都要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不要亂放亂擺,以免把衣帽弄髒。說到這裏我想起了一個人,他就是王安石,他還有一個故事呢,我給大家講一講吧:王安石是宋朝有名的宰相。據說,他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不太講究衛生,極少洗澡,整天弄得髒兮兮的。有一天,皇帝召見王安石和幾位大臣商議國家大事。談話時,一隻蝨子從王安石的衣領爬到了他的臉上,皇帝看見後偷偷的笑了,可王安石卻一點兒也不知道。後來這件事成了朝中大臣們的笑料。

王安石雖然是有名的大政治家、大文學家,但他確實太不注重儀表了,我們可千萬不要有他這種毛病哦!

  弟子規的讀後感

今天,我第一次拿起了《弟子規》,翻看起來。弟子規是一本流傳已久的名着,它備受古今中外的人推崇,它是以三字經的形式,給予我們指導。小學一生,就像一張白紙,以後生活怎麼樣,起筆來決定。弟子規有利於我們將來走向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社會觀。當然了,弟子規對於我們來說,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去理解,就能夠真正理解。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從中懂得了愛,懂得了孝,懂得了禮,可以說是受益匪淺,從中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在考試前對我的千叮嚀萬囑咐,想到了我媽媽對外婆的關心,想到了同學們在我遇到困難時給予我的幫助。沒錯,他們對我有許多關懷,沒錯,現在,我也要做出行動,比如每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老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時,我也要時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爲他人着想,讓我們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一定會蒸蒸日上!

  弟子規的讀後感

我認爲《弟子規》是一部十分科學的書,它把全書分成幾部分,在《總敘》裏提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古人云:百善孝當先所以自然將孝放在首位,這一部分對父母的分析透徹,可以說把孝說道了方方面面,且並不像衆所認爲的封建孝道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指明雖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現實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則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兩全。

事實上,如果孝做的太絕,不會有什麼好處,因爲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於新一代,如果這幫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麼社會就止步不前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覺悟,不願接受兒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卻說養兒防老,我認爲這是可笑的,因爲社會仍需發展我,父母的努力,歸根結底用到推動社會的發展上,但是發展中的社會並不能直接回報父母,需要在子女這裏回扣,才能報答前輩的貢獻,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個東西推出去又拉回來,是無用功。所以說父母的愛,是爲社會做貢獻,兒女不過是略表謝意罷了。我們所處的時期,是需要能量推進的,做這些人並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們,他們是在真正不求回報的工作,而我們只是一箇中轉站,等到我們爲人父母,是我們該奉獻的時候了。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使命,並不是養兒防老,兒女們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無回報的,所以要孝順這些無私的人,他們爲社會做了貢獻,應有一份讓他們心安的報酬,可以不多,只要表達心意即可。

  弟子規的讀後感

俗話說的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爲五各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下面,我來說說《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爲;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爲;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爲,莫以惡小而爲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爲事情很小,而可以隨意妄爲,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己,那麼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討厭自己,自己仍能盡孝道,那纔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恩情無以爲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該儘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麼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則規範,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範,不要以爲事小而可以擅爲,也不要應爲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該以《弟子規》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