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3篇)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命簡史的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3篇)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 1

漫步生命的歷史長河,我們無疑會睜大好奇的雙眼接收着浩瀚如海般的生命奇蹟點滴。從最初的生命衍生,到隨後越來越多的生命進化演變,到再然後的人類的出現,到現如今某些物種的消亡及某些新物種的發現——某事某刻的我們一旦靜心下來對這些生命的故事進行彙總整合,我們或許會由衷地發現這是一幅極其絢爛多彩,史詩般的恢弘生命大篇。

探尋生命的源頭,解讀生命的歷史,我最近正逐一細讀着圍繞“地球生命40億年的演化傳奇”主題的科普讀本《生命簡史》。40億年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時光。如何可以從生命的源頭追根溯源引領我們去考究生命的歷史其實是相當艱鉅的工作。不過《生命簡史》這這本書冊的資訊內容卻並不是完全的學者們的假想推測。事實上,《生命簡史》最大的亮點就是這本書的編者基於現有的諸多古生物留存下的化石證據,加以更多的推理演化,成就着更多生動淋漓的生命發展歷程。

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內容,這更是日積月累,或者是更多年份的積累演化而成。今時今日的讀者們則可以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更加進一步地深入這樣一曲“生命神話”般的分享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生命的歷程,我們無疑不僅一飽眼福地答疑解惑着強烈的.好奇心,我們更可以進一步地提升認知和對生命發展進程的瞭解。不斷髮展中的生命傳奇註定着有太多的看點耐人回味。

永恆的海洋,從塵埃到生命,細胞、組織和軀體,我的同類和異族——這本書循序漸進地藉由着地球上現存的化石向我們推演着生命的誕生,生物的進化,物種的孕育等諸多關於生命源頭的故事。毫不誇張的說,這本書之中的內容知識點是海量的。除了讓我們大飽眼福外,我們的好奇心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尤其是在相關此類專業的大師級人物的分享中,我們更會深入地瞭解着原本靜默無聲的化石實則蘊藏着深厚的話語。

它們用着形狀,顏色,結構等方方面面的細節向我們揭開着關於生命發展的奧祕。這些化石變得是那般栩栩如生地充滿着生機和靈性。作爲讀者,我覺得自己翻看這這本書的過程中隊生命的簡史有着一個更加形象深刻的認知。

文字的敘述在某種角度比較還是相對的單子。所以這本書的另一亮點就是文中還時時穿插着圖文畫面的解說。哪怕是非專業人士的讀者,我們也可以藉由着這本書真切地學習和了解着生命的主題。深奧的生命話題在《生命簡史》這這本書中變得淺顯易懂,生動有趣。這也難怪乎這本書被諸多的讀者稱之爲是一座紙上生命博物館。

走近化石,解讀生命,《生命簡史》一書通過化石,爲我們衆多對生命話題的讀者逐一答疑解惑在書中。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 2

生命的含義到底應該作如何理解纔是正確的呢?就一般人的觀點來看,動物、植物都有生命,但卻不由自主地會有所偏愛!然而大家能夠達成一致意見的卻是,地球這個星球,倘若沒有一點點生命跡象——譬如現在的月球或者火星——的話,恐怕也就不會擁有目前這般顯赫的地位了!

就目前人類知識與觀察,地球不僅僅是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存在,很有可能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存在——很偶然地存在,很偶然地誕生了生命,歷經40億年發展,經過了五次生物大滅絕,直到今天!至於未來怎麼發展,天知道呢?用劍橋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專家理查德·福提的話說就是,“生命——衆所周知——就是一場賭博”。似乎根本沒有什麼是必然的,一切都是偶然,生命如是,人類也如是。

理查德·福提,追尋着三葉蟲的足跡,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他關心的只有生命,各種各樣的生命存在、各種各樣的化石遺存,從三葉蟲開始,直到恐龍,直到人類自己。回顧了生命在地球上出現至今的歷史——他稱之爲簡史——之後,他還想知道,未來究竟會是什麼樣子的呢?稍微有些讓人感到沮喪的是,理查德·福提認爲,即使生命已經在地球上出現了40億年之久,那也只能說明了地球上的生命足夠幸運,一切只能歸咎於幸運。

千萬不要自以爲是,即使如今人類已經成爲了地球上似乎佔據了主導地位的生命,能夠無比深刻地改變地球——當然很多時候也是在破壞地球——似乎比其他任何生命,地球上曾經出現的任何生命都要強大。那又如何呢?“談筆間檣櫓灰飛煙滅”,說的可不止是曹魏軍隊的命運,那或許也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結局!當太陽的氫元素燃燒殆盡,變得無比“狂怒”之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700萬年前,人類開始從靈長類中脫穎而出。數十萬年前,智人戰勝了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進而幸運的繁衍至今。似乎,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發展史。但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幾百萬年的歷史算得了什麼呢?理查德·福提說,假設地球的歷史是一張錶盤,那麼“藍綠細菌”大約在凌晨2點出現,無脊椎動物差不多在10點出現,而人類,卻只是在午夜12點前1分鐘匆匆出現——這一現實足以警醒人類,真的沒必要自以爲是,以爲自己無比倫比。在人類之前,以爲自己是地球主宰的,或許還有三葉蟲,或許還有恐龍,它們繁榮昌盛的歷史是數以億年計的,人類的歷史遠遠不能與之相比。

似乎,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生命簡史》這這本書中,古生物學專家理查德·福提充滿詩意般地回顧了自己的研究歷史以及足跡。他既是在作生命的.科普講座,也是在探討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甚至於還想爲生命、想爲人類找到一個未來——未來可期,還是不可期呢?顯然,這個問題很難得到一個確證的回答。現有的一切,只能說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吧!人類知道自己所在的星球並非宇宙的中心不過才能幾百年的歷史,而人類第一次真正衝出地球、到達所謂的“地外”也不過纔有60年多一點的歷史。

一切都是嶄新的,新到了不能再新——所以,最正確的態度或許就應該是,既不必妄自尊大,亦不必妄自菲薄!人類已經足可以笑傲江湖了,沒必要得寸進尺,沒必要這山望着那山高!

不知道宇宙中的某個地方會不會有“外星人”存在——或許他們根本不屑於理睬人類還有地球上的一切所謂生命體!如果以人類的眼光來看待那些平時根本落不進人類注意力之中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生命,或許就能理解外星人對於人類以及地球的一種可能的態度了!或許,外星人會覺得,那也能叫做生命嗎?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 3

米蘭·昆德拉有句名言:“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經歷了漫長的進化,以勝者之姿雄踞地球的人類,終也只是渺小的。是進化無盡頭,還是我們本就無需操心太多?古生物學專家理查德·福提窺生命的既往以論將來,創作言簡意賅的《生命簡史:地球生命40億年的演化傳奇》一書,告訴我們,生命是一場賭博,渺小的和偉大的都一樣值得稱頌。

這似乎有悖直覺,物競天擇,更能適應環境的後來者,難道不比祖先具有優勢嗎?被劃爲“高等”的動物,難道不比早期的單細胞生物更值得讚歎嗎?生命的演化歷程卻訴說着故事的不同版本。在福提筆下,生命的演化過程可以一言以蔽:地球誕生於激烈的衝撞中,一大鍋原始湯裏活躍着分子,分子慢慢構成了活細胞,再產生組織和器官、分化出性別,生物的棲息地從海洋擴展到陸地和天空,還有了我們引以爲傲的意識。40億年裏,時間並未均等地分配給每一步。我們也不能武斷地判定,人類或者高等動物出現的瞬間最驚豔——上述每一幕都可與之比肩,演化過程經歷了無數次的突破,箇中艱辛堪比分娩之痛。儘管地球初期的`生命要在顯微鏡下方能看見,卻奠定了後續演化的基礎。

好奇的科學家頗想探索,是怎樣的契機讓分子孕育出生命?他們模擬了地球原始湯的配方,嘗試各種反應條件,卻屢屢受挫,不得其解。也許一切只是上帝擲骰子的結果,像《紅樓夢》裏的冷香丸,妙就妙在“可巧”二字。生命純屬偶然,難以複製。譬如,每當我們規劃移居外星時,總要先思量:那裏有沒有賴以維生的空氣和水?福提說,地球上的大氣和水源於一次嚴重的“腸胃脹氣”,數以萬計的噴氣孔帶出的蒸汽將地球包裹起來,生命因之有了出現的可能。地球的原始住民未必不如我們適應環境,酷熱的氣候、高濃度的甲烷,自有古老的嗜熱菌快活地徜徉其中。它們興旺發達,日後的氧氣濃度升高,於它們而言纔是場災難!此後,還有無數偶然事件推動的演化,像是藍綠細菌被細胞偶然捕獲,成爲了功能獨特的葉綠體,造就了植物;爲了爭奪陽光,草本植物拼命向上,有了樹木;樹冠太高,根部輸送營養困難,葉片的蒸騰帶動了樹幹細胞的毛細作用。又如,早期微生物抱團生活,偶然發生了一次合作失誤,嚐到甜頭的成員變成了捕食者;有了捕食和被捕食的關係,就必須洞察危險,於是三葉蟲有了眼睛……這種連鎖反應環環相扣,永無止境。生命令人歎爲觀止的構造,其實是在應對環境;而環境的變化又充斥着偶然,因此福提說:“際遇或許是動力,或許是阻力,這取決於歷史。”既是運氣,對渺小的生命和巨大的生命而言,都是同等的。

可是,隨着生命活動的日益頻繁,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大,生態鏈的漸趨複雜,生命對環境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生命一面在利用環境,一面也在爲其他生命創造環境,演化不再是被動的。這些環境變化的發生可能是不自知的,如早期綠色植物對大氣中氧氣濃度的貢獻;可能是短視的,如食肉動物的幾代放縱,致使草原肉庫空虛,給自己招來了滅頂之災;可能是基於自利,刻意地視而不見,如人類排入大氣和水裏的化學物質,或從環境中掠奪、謂之不竭的生命。作爲有意識、會思考的生命,倘說我們真的堪稱演化的“勝者”,難道不該更清醒、更審慎地面對環境的選擇嗎?

縱觀生命的歷史,福提認爲,我們必須對自然抱持敬畏之心,既然大自然已經擲過這麼多次骰子,歷經天翻地覆的變化,滅絕過這麼多“主宰者”,人類亦不該自以爲特殊,高枕無憂。然而就人類的歷史論,我們有別於其他生命的思考能力當能換得更強的做選擇的能力。選擇,指的不僅是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爭取怎樣的應對策略;還包括在變化發生之前,洞察徵兆、未雨綢繆的能力。福提對地球生命的前景和人類的未來表示樂觀,這是建立在我們是理性睿智的博弈者,而不是索求無度的賭徒的前提之上的。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 4

讀完理查德。福提寫的《生命簡史》,我對人類、萬物及我們居住的地球,有了和以往完全不一樣的認識。

這本書描述了生命進化的40億年的歷程。在與自然的抗爭中,偉大的生命一步步從海洋走向陸地、從低級走向高級,在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上,繪製着絢麗多彩、光輝照人的歷史畫卷。

書中列舉的一些事實令我震撼。水蒸汽得以凝結成水滴,這些水滴通過不斷彙集凝結而形成了原始的淺海。這不禁讓我慨嘆自然之神奇,一定條件下,矛盾可以共生,孕育偉大生命的搖籃。還有更令我吃驚。“生命初期環境由於中世紀的人們描繪的地獄一般,那是一個熾熱的充滿強酸的世界,大氣層中幾乎沒有氧氣,硫磺從火山迸發出來,同時還伴有隕石慧星激烈的碰撞。”多麼恐怖的情景,現存的所有動植物在那樣的環境中絕對沒有辦法生存。然而,45—38億年前,我們最原始的細胞(這裏稱爲細菌也許更合適)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頑強地吸取養分,利用能量,掙扎着生存,一點點進化。這真是一首浩翰的生命史詩呵!還有一個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說法,做爲萬物之靈長的人類而爲我們所不屑的蛆蟲,在幾十億年前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都是一個個小小的平凡的細胞而已。我們所蘊含的元素是完全一樣的,這讓我對一切生命都充滿了敬畏,我們不應小覷任何生物,正如莊子所講:“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爲我一。”“存在即合理”,自然的法則從不偏袒任何生物,只是時間馴服了整個世界上不斷進化、變異的生物。

穿梭於生命演化的歷程,感受着自然的神奇,有時,我的腦海會冒出泰戈爾的句子:“我的主,你的世紀,一個接着一個,來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這種對生命的熱愛,幾乎成了一咱信仰。合上厚厚的書,望着窗外鱗次櫛比的大樓,看着路上甲殼蟲似的小汽車,我不禁啞然失笑。如果說生命的演化史是個時鐘,那麼藍藻大約出現在凌晨兩點,無脊椎動物大約出現在上午十點左右,人類則像灰姑娘一樣,在整個戲劇即將終止的十二點的前一分鐘才登上舞臺,可是我們才幾秒的時間就以極大的加速度將地球造成一個以人類爲主的世界,這是應悲哀,還是應慶祝?

我不再對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而緊張,因爲我彷彿看到人類滅亡後,自然又以自己的行事發展,細胞、組織、軀體、動物……那些哭喊着:“救救我們的自然母親”的人員是不懂的,自然有什麼好拯救的呢,它沒有什麼感情,更不會因爲某種生物的滅亡而停止自己的發展。真正該被拯救的恐怕是冒昧的人類吧!

可是人類有情,誰也不願看到浩翰的人類文明、人類科技被自己的雙手毀滅。根據生物進化理論,在人類滅絕後,要上億年的時間才能再出現像人類一樣智慧的生物。

我想,每個人都應讀一讀《生命簡史》,想想吧,我們就是這億萬生命的集合:在身體裏面,流淌着他們的汁液,凝聚着他們的活力,保護着他們的追求……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 5

福提說:人類的自然壽命只不過是地質年代中的一個瞬間,和它比起來,我們的壽命微不足道。假設地球的歷史是一張錶盤,那麼“藍綠細菌”(藍藻細菌)大約在凌晨2點出現,無脊椎動物差不多在10點出現,而人類就像灰姑娘突然想起舞會要結束一樣,在午夜12點前1分鐘匆匆出現。

然而,人類卻在如此微不足道的地質年代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人類不斷探索、不斷髮現、不斷在已知的時空間尋找未知。也正因爲有了這份永遠充滿能量的好奇心,我們纔有機會閱讀這一本理查德·福提的《生命簡史——地球生命40億年的演化傳奇》。

前一陣子讀了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這是一本在閱讀過程中會感覺有些枯燥但又一直會吸引你讀下去的書,這一本書我的閱讀時間相對較長。而《生命簡史》則完全不同,看福提的這本書,除了傳播許多關於生命不斷進化的知識,還有着福提本人去山川荒漠找尋生命進化的記錄。跟隨着福提的腳步,與他一起經歷科學研究和旅行,回憶探索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艱辛、喜悅、困苦、驚奇,每一個過程,都似感同身受。

捧閱《生命簡史》的時光,跟隨福提在時光中穿越,是非常愉悅的夏日時光。

福提說:發現帶來的喜悅買不來、裝不出,在書本中也體會不到。在我們已知的粗淺知識體系中,提起三葉蟲、提起恐龍,都可以簡略地聊上幾句。尤其是孩子們,我家寶貝小的時候對恐龍有着近乎瘋狂的喜愛,關於恐龍的繪本,關於恐龍的電影、動畫片,恐龍的各式玩具,只要看到就希望抱回家裏,無論是新的還是家中已有的。在孩子眼中,恐龍時代神祕也豐富。每一次有新的發現,他都會不停地講述給別人聽,時不常的,還會拿着書本來考考你。對於所有的恐龍種類基本如數家珍,沒有他叫不上來名字的。

可見,對於生命的熱愛與探索是與生俱來的。這份熱愛鼓舞着我們不斷生命的本源,同時也在思考着未來。

很多長時間以來,一直在爭論先有的雞還是先有的蛋。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雞屬於鳥類,由恐龍進化而來。恐龍又是由某種遠古爬行動物進化而來。而地上的動物大多由遠古的魚類進化而來。然後絕大多數生物都是從三葉蟲進化而來。在產生“卵生”這一動物生態行爲之前,動物已經存在。也就是說,雞屬於動物,動物先產生,然後進化出了生蛋的功能。結論是:在會下蛋之前,雞的祖先早已存在。所以當然是先有雞了。

還有更加簡單的`一種說法:先有雞,我們先把雞當成眼珠,把蛋殼當成眼框,因爲有眼珠的大小,眼框才能根據眼珠的大小包住眼珠,換作雞也一樣,若先有蛋,那雞後來若比蛋殼大,根本包不住,所以先有雞後有蛋。

這本《生命簡史的》的封面是一個露出一隻眼睛的蛋殼,這目光冷靜堅定。在探尋生命起源的過程中,人們一次次地否定,一次次地遇到阻礙,卻始終堅定地前行,無論是一無所獲還是有了新的發現,我們始終相信,在如此瀚海廣闊的天地間,正是因了這份不斷的進取,纔有了今天的我們——從太古時期的細胞生物、石炭紀的“巨蟲時代”、二疊紀的恐龍,冰川的時代的猛獁象……

生命——衆所周知——就是一場賭博。40億年的生命史,運氣各不相同,但是,生命越發強健。回顧生命史應該心懷敬畏,勝過一切的敬畏之心。

福提在書的最後寫道:讓我們共同期盼着人類的明智之舉吧,運氣的轉盤將一直在我們的命運中旋轉。氣候一定還會變化,也許還有火流星,也許還有毫無徵兆的突發事件。

但是,生命總有對策。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 6

我今天分享的是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的鉅著《萬物簡史》―――一本爲萬物寫史、爲宇宙立傳的書。作者用清晰明瞭、幽默風趣的語言,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驚奇和感嘆組成了本書,歷歷在目的天下萬物組成了本書,有益於人們瞭解大千世界的無窮奧妙,掌握萬事萬物的發展脈絡……

作者用漫談的方式,通過講述各種歷史逸事把難懂的科學概念寫的生動可讀,把枯燥的東西講得引人入深。宇宙是如何誕生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出現在地球上的?世間萬物是怎樣演進的?人類是怎樣的一步步成爲地球的主宰的?在這個宇宙中,生命是一個奇蹟,它需要一連串永無休止的好運。從地球最深的海溝底部到最高的山頂,生命的全部生存範圍只有28公里。作爲人類,更是神奇!我們不僅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種存在並使之更加美好的能力。我不禁感嘆生命的可貴以及存在的美好!

生命如此來之不易,值得我們好好珍惜。新聞上屢屢傳來因爲各種不順而輕生的新聞,讓人看了不免惋惜。他們不懂生命之可貴,不懂他是如何克服了重重困難纔來到地球上,又怎樣熬過無數次的危險,才讓擁有智慧的自己出現在地球上。對於這些人,我多希望他們能看看路邊石縫間的小草,看看苔原中的地衣,學習他們的堅韌,感受他們強烈的生存慾望,再看看生命進化的歷程、人類血染的歷史,就會明白生之爲人的幸運!

生命是脆弱易逝的,需要我們努力捍衛。生命的家園,地球,美麗卻危險: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潛藏着危機。戰爭、地震、火、瘟疫……太多災難。今後,仍有無數生存難題需要面對――溫室效應、宇宙射線、星際隕星、太陽耀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們需要爲“生命的存在”而努力,勇做生命的捍衛者!

生命短暫而燦爛,如果把整個地球的歷史壓縮成一天,那麼出現第一批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是上午四點,人類的`出現要一直到午夜前1分17秒。按此推算,我們到現在的全部歷史也就短短几十秒,但即使是如此短暫的存在,人類也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優越的位置,成爲了生命舞會中當之無愧的、最耀眼的明星。

看完《萬物簡史》,我感覺萬分幸運,一切都那麼恰好,在茫茫宇宙裏,在無邊無垠的時間長廊裏,不早不晚地趕上了這場生命的盛會;我特別、特別地感恩生命給予我的所有,知足、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親愛的同學們,請熱愛你們的生命,珍惜、感恩你們所擁有的!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 7

這個暑假,我讀了有關萬物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影人入勝的書――《萬物簡史》

這本書講述了許多的事物,它的發展歷程。其中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神奇的原子”,院子非常非常小,它是沒有生命的。但是,他又能組成世間萬物(包括:人,動物,植物,石頭,土,化學元素)原子是不會消失的,當人死了之後,人身上的原子會組成另外的事物。可能是一棵草,一塊石頭,一隻貓,或者是另一個人身上的'一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時空中,所有事物都是長久的,不是的,永恆的

這本書還講述了科學家們的奇聞異事:達爾文爲蚯蚓彈琴;牛頓將一根針的眼縫插X眼窩,爲的只是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再大雷雨天裏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實驗,

竟然到失去知覺的地步;卡爾威爾海姆舍勒習慣親自“品嚐”一下發現的化學元素,最後死於:汞中毒” ;愛因斯坦在還是專利局三級審查員時,發表了幾篇足以改變歷史的論文,但卻沒有一位物理嘗家去重視他,原因是因爲他們不重視專利局發表的東酉,於是,愛因斯坦就遭到後來在申請大學講師,中學教員的拒絕。

《萬物簡史》這本書深深的吸引着我。寥闊的空宇,新時代的黎朋,處境危險的行星,人類的進化史……這本書講述了許多我不知道卻十分有趣的逗物,我覺得這是一本十分有用,讓我們學習科學的好書,值得我們去讀。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 8

《萬物簡史》講述了宇宙中的許多祕密,從微小的粒子、原子的組成到生命的來源;從伽利略發明的單筒望遠鏡到現代化大型哈勃天文望遠鏡;從小小的單細胞到豐富多彩的動植物;它從物理、化學、天文、地理、數學等幾個方面解釋了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就像一個百變魔盒。原子、粒子的組成、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這些紛繁複雜的科學概念通過科學家的講述變成了非常有趣的東西。

其中,我最喜歡生命這一節。生命是由無數個沒有生命的原子集結在一起而成的,如果用鑷子(當然很小)鉗出身上的原子,人其實也就是一堆原子塵土。而且,只要是一個生命,就都是運氣好得不得了:你每一個祖先都沒有被燒死,被壓死,被累死,被餓死,都能成功地找到對象、生兒育女,在每一個你的祖先身上都有一段傳奇的經歷並最終產生了――你。每一個生命,都是來之不易的,而且,只要原子的排列出現了一點點的'差錯,哪怕是最細微的,你現在也許就是啃食岩石表面的海藻,或是像海象那樣懶洋洋地趴在岩石上曬太陽,或是在海面上噴一口氣,然後鑽到海底十八米的深處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既然生命是如此不易,我們當然要利用好自己的一生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幫助社會進步,“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

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很多鮮爲人知的祕密正等待着我們去探索,去追求,而那些答案和剩下的未被人發現的祕密,還藏在那黑洞洞的宇宙深處中,人類目前已知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想要得到那些藏在更深處的祕密,只有讓我們一起去學習,去探索。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 9

著名的編輯學家葉至善老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枯燥的講述,沒有枯燥的科學。的確,科學完全是可以很有趣的,這點尤其體現在《萬物簡史》這本書上。正是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科學其實並不可怕”,科學的世界裏是千奇百怪的。

厚厚一本《萬物簡史》很早就開了個頭,一開始覺得作者羅嗦得很,不過堅持讀下去,還是能享受到他的八卦和風趣。並且近來由於頻受地震字眼的刺激,在心底裏再次生起“確實有必要好好了解我們生長的這個地球和宇宙”的念頭,要知道這本書可是自稱“爲萬物寫史,爲宇宙立傳”呢。

耐着性子讀下去,有點漸入佳境的意思了,大抵也是習慣了這種敘述方式,可以十分容易從字裏行間中讀出作者比爾布萊森的用心――倘若不是他對所要描述的對象十分了解,確實難以將科學的艱澀和深奧一化而爲生動與幽默。領會到這一點,儘管仍然有些不太明白的詞語,但還是不影響我越來越強烈的獵奇心,要知道在一部書裏讀到如此之多大名鼎鼎的'科學巨匠的逸聞趣事可不多見。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奧本海默、居里夫人等等,簡直就是各個時期、各個領域牛人的大集合,不妨稍微想象一下:一部近現代科學發展史上綴滿着閃亮無比的羣星,也可以說正是羣星的閃爍璀燦造就了美麗的科學星空。

裏面八卦可真多啊,單說說最後一部分的開頭就提到18印尼的坦博拉火山大噴發,這次噴發產生的240立方公里的煙塵遍佈大氣層,造成陽光昏蒙,地球氣溫下降,以及方方面面未曾預料的影響。這次大噴發影響到次年的很多領域,在民生上造成瑞士的嚴重饑荒,法國的葡萄園欠收,愛爾蘭的農作物受到傷害造成饑荒,英國政府因這一年的食品短缺取消了所得稅……全球許多地區的氣候也因此改變,夏季的溫度普遍有下降,造成所謂的“無夏之年”,中國當時是清朝的道光年間,長江流域由於季風季節被擾亂而發生大洪水,愛爾蘭的夏季下了142天的冷雨,像南美魔幻現實主義小說裏的情節,惡劣的潮溼天氣導致幾年後的流行性斑疹傷寒爆發,匈牙利和意大利冬春季節分別下了棕色的雪和黃色的雪,傾盆大雨把孟加拉的霍亂傳到了遙遠的莫斯科,並最終造成在歐洲的流行。

這次火山噴發甚至造成了貿易爭端,加拿大食品短缺導致兩家食品公司的衝突,死亡24人。如果說這些負面的影響之外還有一些不是那麼糟糕,那就是一些意外的連帶結果,在德國,爲節約餵馬的飼料,貴族卡爾―德萊斯發明了draisine――自行車的前身,而《萬物簡史》裏提到了文學藝術界的拜倫和特納。18,後人猜想那時因火山噴發造成的昏暗景象給了拜倫靈感,他寫了一首名爲《黑暗》的詩:“耀眼的太陽熄滅了/而星星仍在空中/四處閒逛……”。順便說一句拜倫的八卦,1815年1月,拜倫結婚,娶到了追求兩年的對象,但事實證明他的妻子是個偏狹短淺之人,無法理解他的思想和追求,一年後他們分開,隨即,拜倫被驅逐出英國。那首《黑暗》就是在這個動盪時期寫的。

比爾布萊森在文壇算是幽默派的作家,因此,它簡潔的語言中流露出層層疊疊的風趣。比如,描寫火箭的那一段:”火箭顧名思義就是火和箭的意思,你不會相信了吧?你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嗎?“我看到這段時,以爲作者僅僅是在湊字數。接着往下讀,卻發現火箭真的是由火和箭組成的,火箭軀體的原形只是一支箭,像漢字一樣,不知道演變了多少年,最後變成了現在的樣子。這使我不禁對這本書有了濃厚的興趣。

這本書裏有著名人的成長過程,萬物的形成與起因,相當於把整個世界的縮寫……這是一本以創造爲主的書,我不禁想起了語文書中的一句話: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應該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 10

逆時,顧名思義就是時間倒流。

超時,顧名思義就是時間跳躍。

逆時和超時,在大家看來,無非是兩個新名詞,根本無法實現。但是,假設在宇宙中有蟲洞存在,兩者就可能實現。

超時空旅行,也就是從a時點瞬間跳躍至b時點,不用再經過a、b之間的時段。看過《哆啦a夢》的朋友可能會聯想起哆啦a夢的時光機,乘坐時光機可以到達未來或從前的世界。那麼,如何進行超時空旅行呢?

超時空旅行有個前提條件:假設光速是100,就是要把宇宙飛船加速度達到99.99,還差就到100。當近光速行駛一段時間後?就會到達將來的一個時段。譬如,小明從8點鐘開始進行超時空旅行,會在9點鐘到達。塵軍從9點鐘開始進行超時空旅行,會在10點鐘到達。當然,你不只有一個小時可以越過,有二、三、四、五、六個小時,甚至一年也可以越過。而且,在未來的世界裏,你可以見到另一個你,另一個你的爸爸媽媽呢!

逆時空旅行,是從b時點瞬間返回到a時點。它的前提條件是要超越光速。這似乎無法達到。現在,有家公司製造的火箭能加速到99.99,但仍未達到位居第一的光速。唯一的'辦法,就是尋找宇宙中具備彎曲空間條件的蟲洞。何謂彎曲空間呢?就是能將時空彎曲的物質,縮短了a、b之間的距離爲彎曲空間。假設地球與比鄰星之間的距離是200光年,那麼如果蟲洞存在的話,它可以爲地球與比鄰星之間提供已經縮短了的捷徑:可能是150、100光年,甚至更近的距離。當飛船通過蟲洞飛速行駛時,它一定能打破光速堡壘,回到從前。而且同超時空旅行一樣,能看見當時你的家人和當時的你。遺憾的是,至今科學家沒有在宇宙中找到半個蟲洞。

我相信,在未來,一定有更多驚人的發現和發明,一定有更多的機器會超過《哆啦a夢》中所描述的機器!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 11

關於霍金其實我只有一些朦朦朧朧的印象,比如“運動神經元疾病”、“黑洞”、“《時間簡史》”,但是他到底是研究什麼方向的我不知道,他有什麼重大研究成果我也不知道,估計我也看不懂。

可是霍金去世了。

對霍金一點都不瞭解的我卻感到這是物理學的一大損失,我知道還有好多和我一樣不是非常瞭解霍金的人和我有着一樣的感受。想起在圖書館借過的時間簡史只看了一點

想起很多次作文借用你的名字提到要向你學習如何不屈服命運的安排,想起宇宙大爆炸理論的那個宇宙從一個點要擴張到哪裏纔是盡頭,想起媒體上你的那些預言會不會實現,想起你全身癱瘓臥在輪椅上的束縛和你自由的思想會去到哪裏纔是盡頭,想起有人說不了解全部你就沒資格懷緬就想給這羣無知的人一個白眼明明什麼都不瞭解,可還是覺得你的離開有點難過有點惋惜,這大概就是霍金的偉大之處。

科學不同於文學,文學是貼近大衆的,翻開書就可讀的,可是科學不是,科學始終和大衆保持着距離感,大衆看到的科技方面的新聞更多感到的是不明覺厲 這也就使得科學家在大衆眼裏是不熟悉的,有距離感的,可霍金不是,霍金一本《時間簡史》的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幾乎能與幼兒階段的'《十萬個爲什麼》並肩,他成功地做到了把科學推向了大衆,大衆也會永遠永遠地記住他。活大爆炸裏再也不會有他客串。很好奇下一個指引人類前進的科學家是誰。

我對高深的物理知識一無所知,但還是感謝他爲科學所做的一切,如果沒有這些充滿創造力的人,我們可能還在農耕時代吧,謝謝所有的科學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感謝你們讓我們期待更好的未來

雖然之前也有很多名人的逝去令人嘆惋,但是霍金先生的離開真的讓我很難受,就像一個長輩和偶像的離去一樣。

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大抵也是一位哲學家,霍金一定是這樣的,經歷了這麼多他大概已經不畏懼死亡了,對於霍金,死亡可能意味着解脫與釋放,我們應該爲他感到高興,因爲他終於再也不需要被他的軀殼束縛了。想他的時候,望望星空,他永遠活在那裏。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 12

大多數人都以爲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文化是人類歷史的關鍵。前半句是一個大坑,或許也是你我在成長過程中曾掉進去過的思維的坑。

成長過程得到教訓,那個當下的自己會反感,接着可能會反思,完成了這兩步,也就爲自己種下了謙遜的種子,越早越好。

後半句也曾在你我的成長過程中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悠久的歷史文化確實值得你我自豪,談起上下五千年和那些偉大的發明的那個當下,產生優越感也是人之常情,唯一的害處就是一葉障目,忘了這原本是個謙遜的民族。

以自我爲中心是個大坑,也是天性的一部分,慶幸我們可以通過學習謙遜來破除這個迷信。類似的窘境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一大半的家庭矛盾幾乎都是這樣造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心智也很容易被擾亂,忘了什麼更重要,無疑是溝通更重要,而不是證明自己的正確,或者看到別人犯錯,自己正好站出來指責,以此來強化自我這個自以爲正確的中心。

戒掉自我爲中心之後,也就離謙遜更近一步。慢慢地,我們知道了鼓勵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朋友找你溝通大概率是需要你的鼓勵來推他一把,主動尋求溝通也是放下自我爲中心的表現,如果你也遇到此類情形,多給出一點鼓勵就好,這樣也會讓你收穫愉悅的心情。

非暴力溝通更是訓練自己謙遜品質(耐心)的絕妙方法。一直到19世紀和20世紀,世俗化和猶太啓蒙運動讓許多猶太人接納了非猶太人鄰居的世界觀和生活方式,才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進步從來都是在開放心態之後,不開放很容易坐井觀天,這已經被太多史實證明過了。讀後感作爲最聰明的猶太人,有驕傲的資本,也曾因爲驕傲被殘忍地殺害,之後放下驕傲,轉向謙遜之後,我們知道了愛因斯坦和他的相對論,現在我們又被本書作者的視界感嘆和折服。

本就厲害的存在,還學會了謙遜,將會爆發多麼巨大的能量。在所有形式的謙遜當中,或許最重要的就是在神的面前謙遜。每種文明下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長期傳下來的信仰和美德,敬畏之心說的就是在各自的神面前的謙遜吧。

有了這樣一份謙遜,哪怕粗茶淡飯,也是能活出自己的人生的,這就是謙遜的力量,多看看史實中那些謙遜的例子吧,這也是一種值得選擇的活法。

生命簡史的讀後感 13

剛開始讀《宇宙簡史》的時候,覺得那些語言有點深奧,很難看懂,不過,那文字耐人尋味,當中蘊含着宇宙獨特而神祕的魅力,在細細品味後才能領悟。

這本書的作者是的霍金,他被稱之爲“宇宙之王”,還被譽爲繼愛因斯坦後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他,是輪椅上的攀登者! 他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爲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科學的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我。

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人類作爲宇宙裏高等生物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義。《宇宙簡史》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解答了人類有史以來一直探索的問題: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

《宇宙簡史》用引人入勝的表達方式討論了宇宙的歷史和將來、時間和時空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題,這本書引發了我探尋宇宙的祕密的'渴望,我將試圖勾勒出我心目中的宇宙歷史――從大爆炸到黑洞。

以我現在的年紀,對霍金這些深奧的宇宙假想認識還不夠清晰透徹,儘管它意味深長,但不可否認,霍金輪椅上的著作《宇宙簡史》在宇宙研究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這使我對科學的興趣更加濃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