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精選29篇)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精選2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精選29篇)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1

讀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歡“拾葚異器”這個小故事。它講的是一個叫蔡順的人少年時喪父,對母極孝。當時環境惡劣,只好拾桑葚充飢。

一天,蔡順遇到了赤眉軍,他們問他爲什麼要把紅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別裝在兩個蔞子裏?蔡順回答說黑色的留給母親吃,紅色的自己吃。赤眉軍聽了,很是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一頭牛,讓他回去侍奉母親,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意。

這個故事令我感動了許久:蔡順對母親的孝心雖然只體現在那麼一點兒小事上,但卻值得讓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順,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爲母親着想。讀完這個故事後,我認真反思了一下,發現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這樣孝敬父母的事,這樣的小事雖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們包含了一顆顆愛心、一顆顆孝心。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百善孝爲先”,我們應當孝敬父母,只要從蔡順“拾葚異器”這一點點小事做起!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2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作品着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爲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髮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爲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罈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爲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爲求神爲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爲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爲父母去殺人的。爲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爲"愚孝。"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噁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3

關於鹿乳奉親,講的是春秋時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羣中取鹿乳侍奉雙親的故事。

我看着不覺得不佩服他,有點滑稽,十分敬佩。爲什麼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羣的生活習性又怎樣會混入鹿羣呢。體現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爲一體。

當然二十四孝,遠不止上方我所提到的這些。每一個,看後都會有莫名的感動。敢問,看了這樣,你覺得你對自我的父母親做的夠嗎,不說想這些人一樣。起碼,你不讓父母擔心,常常給予必要地問候了嗎?都捫心自問一下吧!

做一個孝順的人,正因你也會有老去的一天。常懷感恩之心,不讓二老再爲咱們把心操碎。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4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是收錄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敘述了自己對於《二十四孝圖》中對於“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這種封建制度下變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爲先,古人講“孝道”擺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個人品德怎麼樣,首先看這個人孝不孝順,如果不孝順,連官都做不了。自古以來流傳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給人很好的教育意義。但是《二十四孝圖》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們孝道的觀念,魯迅先生給與了強烈的抨擊。“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是一種封建社會畸形的孝道,爲了孝道就能枉顧子女性命嗎?這種低級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嗎?這些都屬於愚孝,這些故事遺留下來的封建孝道觀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們爲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要科學,而不是迷信,要觀念要與時俱進,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爲孝道而傷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觀念的虛僞和殘忍,就是要我們有意識,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魯迅認爲的那樣,只要自己孝順父母做到心中無愧就行了。

作者對於封建孝道給與了無情的批判,同時,《二十四孝圖》也能讓人對孝道與更深的領悟。千萬不要再出現“嘗糞憂心”、“郭巨埋兒”這樣的愚孝了。其實,我覺得讓父母開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順了。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5

孝是什麼?孝是寬容:寬容老人總也捨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爛";寬容老人的嘮叨;寬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報答:是母親節的一束康乃馨;是父親生日時的一瓶好酒;是久病牀前的送湯喂藥。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聽取老人的話;耐心向老人解釋做工作;耐心說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騙:百餘元的衣服不妨告訴老人只花了幾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給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

閒暇之餘,翻閱朋友的空間時偶然看見《二十四孝圖》這本書,看後感受頗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

縱觀《二十四孝圖》這本書,孝子們有爲父母舍利的,有爲父母捨身的,有爲父母舍妻子、兒女的,可以說無一不能捨!甚至自己的生命。捨身、舍心,完全是無我的盡孝。

吳猛《恣蚊飽血》,王祥《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丁蘭《刻木事親》,郭巨《埋兒奉母》……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一個孝子該如何行孝呢?孔子從居、養、病、喪、葬、祭五個方面告訴我們具體的做法。

首先"居則致其敬"。"致"就是盡心盡力切實做到,而且做得圓滿。就是說對父母要發自內心,完全真誠,沒有絲毫保留。虛僞。對父母由衷的尊敬,這樣的一種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養則致其樂"。孝親有三個含義: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關鍵是要做到,讓父母歡喜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三是:"病則致其憂"。就是在父母生病時,做兒女的心中要憂心忡忡,問寒問暖,儘快爲父母檢查治療,早日痊癒。四是:"喪則致其哀"。就是說如果父母過世了,做兒女的要知恩圖報,盡其哀情,這是兒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節哀。五是:"祭則致其嚴"。是講父母埋葬後,要定期的祭祀,莊嚴肅穆,恭敬,追憶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居、養、病、喪、祭五個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責任已經盡到,可以說是個大孝子了。

最後,我將引用網絡最近走紅的一篇《媽媽》,與大家共勉。這是新華社解放軍社社長在母親追悼會上的祭文:"苦日子過完了,媽媽卻老了。好日子開始了,媽媽卻走了。媽媽生我時,剪斷的是我血肉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壯。媽媽昇天時,剪斷的是我情感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哀。媽媽在時,‘上有老’是一種表面的負擔。媽媽沒了,‘親不待’是一種本質的孤單。再沒人喊我‘滿仔’了,才感到從未有過的空虛和飄渺。再沒人催我回家過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無了。媽媽在時,不覺得‘兒子’是一種稱號和榮耀。媽媽沒了,才知道這輩子兒子已經做完了。慈母萬滴血、生我一條命、還送千行淚、陪我一路行、愛恨百般濃、都是一樣情、即便十分孝、難報一世恩、一聲長嘆、嘆不盡人間母情……"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6

姑姑送給我一本書。這本書很特別,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馬上打開,看了起來。我讀了第一篇,《孝感天地》。這篇文章主要講我國古代有一個聖賢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裏,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父親取了個後媽,後媽生了個弟弟叫象。從此,舜的後媽和父親就不喜歡他了,並且虐待他。他父親還揚言要殺了他。但是,當舜的父母親生病的時候,舜馬上回到父母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着弟弟。

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大象跑來爲他犁地,小鳥飛來爲他播種。舜在河裏捕魚,遇上了狂風暴雨,可是他卻一點也沒事。舜孝順父母的事,感動了首領堯。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並且還把自己的王位讓給了舜。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動了。我要向他學習,在家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在學校要尊敬老師、和同學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

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姑姑說:百善孝爲先。作爲一箇中華民族的子孫,《二十四孝》是兒時必讀的書。

《二十四孝》這本書裏的二十四個故事,每個都很精彩,每個都很感人。

像第十七個故事——《哭竹生筍》這個故事,它主要是講了晉朝的孟宗,年少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將他撫養成人。在母親的督促下,他終於有個成就。孟宗十分孝順。有一年,母親突然病倒了,難以嚥下飯菜,只是很想喝竹筍煮的羹湯之類的東西。可當時是冬天,哪兒有新鮮的竹筍呢?孟宗跑到竹林裏找啊找,可是找不着,他急得扶着竹子大哭。這時,奇蹟發生了,他淚水飛灑處,都長出了新鮮的竹筍。孟宗很高興,挖了幾棵捧回家,精心做成羹湯,母親喝了湯,病也治癒了。

說是竹筍羹湯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倒不如說是孟宗的孝心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孟宗能力有限,自然會在如此矛盾的情況下手足無措。

但孝心還是感動了天地,使冬天長仙筍。,無論這是真的故事還是神話,孟宗的孝心十分難得呀!

總之,《二十四孝》這本書幾乎每個故事都這麼引人入勝,令人歎爲觀止。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臥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爲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爲並以此爲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其實我們只要真正地愛我們的長輩,用親情,用溫暖感動他們就能真正做到孝順,並且做好孝。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7

百善孝爲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於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僞,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並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於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一些極端一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你可以稱之爲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後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着文中那般臥在冰上,求着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髮老爺在故作小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爲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後卻對父母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醜,子不嫌家貧,我想現代人也逐漸喪失了這種傳統了吧!

讀完《二十四孝圖》後,相信大家對孝有了很深的理解。孝是我們作爲一箇中國人應該遵循的傳統美德,可是現在的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不孝順父母的現象,所以我們更能好好的理解孝的深層內涵,學着做一個孝順的人。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8

《二十四孝圖》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魯迅由對反對推行白話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由自己小時候看的繪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候看到日本的小學生用的圖書,感慨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是如何的枯燥呀。這讓我想起來了霍先生之前在公衆號發表的幾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寫的一些遊記是非常歡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連續發好幾篇對於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還有對中國的一些意見,還記得當時自己還在微信上留言了,對先生所說的進行反駁。後來就對於先生髮的文章開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魯迅先生在文章裏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禁肅然起敬。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多寫於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國的學者還是在發出:中國和日本還是有那麼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愛國之心自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兩個跨越近100年的學者都紮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親身去體驗一下到底差距在哪裏?

後來文章中魯迅先生想起小時候一位儒者送給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圖》。魯迅在聽完這本書裏所有的故事後,對於想做一個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突然感到一陣的共鳴啊。近幾日回家然後和爸媽聊了一下對於自己以後的規劃,想法和他們認爲的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十分的苦悶。他們想自己畢業就要回到縣城,按照自己所學的,在那裏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對輕鬆的事情,然後看看能不能考教師資格證或者走走關係考個公務員。對於爸媽的考慮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爲爸媽自小在家,對於自己,父母的愛從來不覺得奢侈,所以也不會太大的珍惜。畢業以後一直想着多賺錢然後追隨前輩的腳步。和父母吐露心聲後,他們大爲不悅,一直說我太自私,勸我要看清現實。

文章最後,他(魯迅)覺得自己小時候看不懂的問題,長大了知道又開始計較和後怕,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着實可笑。關於孝這個問題,自己一直也是搖擺不定的,小時候到高中都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到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們對着幹,好像叛逆期延遲了一樣。很多時候都害怕家裏突然打來電話講不好的事情,對於爸媽的身體也是非常的擔心。到現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這個字啊。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9

魯迅先生爲什麼說,童年時請人講了《二十四孝圖》中的二十四個故事後,“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癡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因爲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實在荒謬。

比如《嘗糞心憂》說:“南齊庾黔婁,爲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其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醫學上只聽說有觀糞便看病情的,而沒聽說過嘗糞便的。父親病重,兒子嘗糞便,難道是爲醫生提供配方根據嗎?父親病重,兒子拜北斗星辰又有何用呢?

魯迅認爲,二十四孝中有些好學,有些實在難學或者說不能去學。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10

封建孝道的“祭品”

魯迅先生是我十分仰慕的文人,他筆下的文章諷刺意義極深,給我的感觸也頗深。就好比《朝花夕拾》中的那篇文章——《二十四孝圖》。

這篇文章主要是講了兩個有關“孝”的小故事,《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老萊娛親》中,魯迅嚴厲批評了老萊子可笑的,侮辱孩子的行爲——一手拿着“搖咕咚”,身穿綵衣在地上玩鬧。《郭巨埋兒》中的小孩子實在令魯迅同情,這麼小就要被所謂的“孝道”埋進了土裏,好在最終“掘出黃金一釜”,並沒有埋下去。

看完了這篇文章,我心中對封建迷信的憎恨一下子噴涌了出來,怎麼會存在這種愚昧而殘酷的“孝道”?不過,我對魯迅所講的《老萊娛親》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說,這老萊子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爲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可我不這樣認爲。老萊子的可笑行爲其實是在逗自己年邁的老母親和父親所笑,在老萊子的心中,他們這樣就是自己的盡“孝”之處,應該是值得稱讚的,這樣的認知實在是可笑至極,最可怕的錯,是你不知道自己犯錯。

《郭巨埋兒》中的郭巨實在太殘忍了,我想不明白,他是怎樣冒出這個空洞的“想法”的?如果將孩子埋下,那就連最基本的人性都沒有了,何談“孝道”?這種愚蠢至極的做法令人唏噓不已,也淡化了“孝”在現實中存在的真正意義。這個孩子,就是迷信的受害者,封建社會的祭品,而他的父親便是虛僞“孝道”的“典範”。

相比之下,現代的“孝”無疑是珍貴的,可敬的。外婆的肺部要開刀,爸媽都很着急,做完手術後陪在外婆身邊給她做這做那,我偶爾過去,眼前外婆的臉上除了病氣,還掛滿了幸福的微笑和欣慰。父母的言傳身教,讓我切實感受到真正的“孝”。

“孝”一個字卻涵蓋了種種樣式的盡孝方式。有的令人豎起大拇指連連稱歎,也有的,令人背後發毛,令人髮指。我希望大家記住“百善孝爲先”,也希望大家對於“孝”有正確的認知。敬孝雖好,但有些“孝”,不敬也罷,有些方式,我不敢苟同!

《二十四孝圖》,是我腦海中常常浮現出的文章,它寫盡了封建迷信的可恥,也寫盡了對封建時期孝道的控訴和對“祭品”無聲哀悼。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11

魯迅所有的文章裏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麼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對郭巨埋兒的描寫。這一段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會的腐朽。魯迅先生在舊事重提中說:“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夥伴實在沒有什麼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還不無諷刺地說道,不僅他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特別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麼該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讓誰照著學,而是一點,讓大家明白,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應該去愛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對的,但要學習這種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過故事告訴大家孝敬父母。

紳士赤條條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臥冰求鯉”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說他後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借用的是“子路負米”的傳說。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學生。他服侍父母時,自己只吃粗劣的飯菜,爲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魯迅在前文已說過,學“子路負米”並不難,而“臥冰求鯉”則有點危險。這裏諷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但卻很少看見那些“紳士”、“將軍”爲老百姓做出類似“臥冰求鯉”、“子路負米”這樣的善事來。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麼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着“人”的光輝的面容。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讚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後的高貴與堅強,讚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12

我一直以爲《二十四孝》裏的那些人好偉大,讀了魯迅的《二十四孝圖》後,我才發覺那些人太虛僞了。比如春秋末期楚國人,老菜,他七十歲時穿五色彩衣詐跌“娛親”的故事,有那個必要嗎?一個老頭子......實在侮辱了孩子,再者說一個七十歲的老頭兒無論身體再怎麼健康,都應該好好養老,都不應該......

我跟魯迅有共同的觀點,那個《臥冰求鯉》,真是的,做個孝子那麼難啊,大冬天爬在冰上,把冰融化了。別說捉鯉魚而鯉魚沒求着,自己反掉進了河裏,丟了小命......

實在讓人氣憤的是那郭巨,這人真是的,我懷疑他是生出來就那麼大,沒當過小孩,爲了他孃親,竟然要埋了他親生兒子,還說什麼“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掩埋此子?”真是惡母。

封建時代的“孝”在我看來,純粹瞎說!傷天害理!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13

魯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圖》這本古籍的讀後感,而我所寫的則是先生的這篇讀後感的讀後感,這邊讓我感到不少壓力了。

魯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話運動的領袖人物,而這篇文字也正是從白話運動入手。先給予那個所謂的紳士衝擊,闡明先生對於白話運動的立常爲了加強說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讀過的《二十四孝圖》入手,揭開封建衛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爲了讀懂先生的這篇文章,我還將《二十四孝圖》的原文找出,加以對比閱讀,讓自己能夠更好地理解先生的這篇文章。“老萊娛親”,“郭巨埋兒”,“臥冰求鯉”,這些文章都是傳揚封建禮教中的“孝”的膾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達的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違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爲了人頌之爲“孝”而“孝”,封建時代也講求“禮儀孝悌”,但這些所謂的“孝”實在是無法用當下的孝道觀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謂至孝,家裏貧困,孝母之心值得稱讚,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實在違背了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這樣的故事在書中隨便翻翻舉目全是!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這樣一種封建的吃人的禮教,實在讓人感到可悲!

封建時代的信仰與理念並非都是要繼承或拋棄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確地進行理解纔是最正確的。作爲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理當傳承發揚!但這樣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衛這些的披着羊皮的衛道士們更是可恥的!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14

魯迅先生寫的很多文章都帶有諷刺意義,這篇《二十四孝圖》也不例外。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孝”做爲百善之首,民間也流傳着許多孝子的故事,而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卻頗有深意,耐人尋味。

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處於白話文與文言文的交替的時期,可當時的中國但凡需要變革就會有一羣“正人君子”和“紳士”們跳出來牴觸,“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魯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對那些企圖阻止中國前進和變革的人的憤恨,他渴望中國進步,更希望中國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識和了解這個世界,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廣白話文,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讀到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我彷彿可以體會魯迅先生的憤慨和期許,他想通過自己手中的筆爲孩子們的未來撐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寫的是《二十四孝圖》,乍一看,這應該是一本頌揚孝道的書吧,其實不然,魯迅先生對這些所謂的孝子故事卻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這兩個故事:“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裏的,他應該扶一枝柺杖。裝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腦子裏似乎也閃出了這樣的畫面,一個滿頭華髮的老爺爺,卻穿着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親的懷裏,母親手上還拿着“搖咕咚”,那場景着實讓人可笑。“”郭巨埋兒“就更讓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爲母親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爲了對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兒子,節省糧食供養母親,當挖地三尺多時,發現了一罈黃金,上面寫着: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奪,民不能取。這故事乍一看,覺得匪夷所思,爲了養母親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兒子,埋着埋着竟然還挖出壇金子,可細讀後我才瞭解魯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圖》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頌揚孝道,勸人爲善的,可實際上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會用來禁錮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裏面的故事,似乎是誰者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蹟來。”而這一禁錮就是幾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讓人感嘆呀!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使我們進一步瞭解了封建社會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虛僞兇殘的本質,也給活在當下的我們予以警示。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15

魯迅所有的文章裏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而其中記得最深刻的便是有關“郭巨埋兒”的一段。

“郭巨埋兒”的故事是說一個孝子郭巨,家裏貧窮,生了兒子之後怕養不起老母,就要把親生兒子埋掉。我想,那些把這個故事改編潤色、一代代傳下去奉爲典範的人們,本來是要讚揚郭巨的孝順吧。可年幼的魯迅讀了後,竟然“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白髮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的”,竟然對這些孝子們產生了牴觸心理,“不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父親去做孝子了”。這是何等的悲哀!

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麼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

隨着自己愈長大,看着父母親臉龐從年輕變憔悴,頭髮從烏絲變白髮,動作從迅捷變緩慢,多心疼!父母親總是將最好、最寶貴的留給我們,像蠟燭不停的燃燒自己,照亮孩子!而我呢?有沒有騰出一個空間給我的父母,或者只是在當我需要停泊岸時,纔會想起他們。

自從讀完《二十四孝圖》後,心情激動,感慨萬千,古代孝敬長輩的人留傳千古,而今不孝敬父母的人,處處可見!“孝”的觀念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已經非常淡薄了。我們應該向這本書中的二十四位主人翁學習,尤其要向丁巧菊大義勸父、河南大孝子背母打工、湖北老學生求學救母、北國好男兒割肝救父……等當代人物好好學習,有句話說得好,“萬惡淫爲首,百善孝爲先”。“孝”是中華神州大地,最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我們都應該清醒了,我們應該像他們那樣,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

“一母八兒都養大,八兒一母沒人養”的情況誰之過?其實父母親要的真的不多,只是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今天好嗎?”隨意買的宵夜,煮一頓再普通不過的晚餐,睡前幫他們蓋蓋被子,天冷幫他們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讓他們高興溫馨很久。我相信,人是環環相扣的;現在,你如何對待你的父母;以後,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朋友,人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願我們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我想只有孝敬父母的人,纔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最後,我願中華美德——“孝”道世代傳承!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16

魯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圖》,讀了以後心情不能平靜,把我的所思所想寫下來。

《二十四孝圖》講的是古代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中國和人民。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但孝敬父母,還要愛護孩子。“郭巨埋兒”卻置兒子的生命於不顧,讓人感到殘忍;“嘗糞憂心”讓人覺得噁心;“老萊娛親”又讓人覺得做作不可思議;“臥冰求鯉”更是拿生命開玩笑。做這樣的孝子讓人止步。作品還對那些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對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一味的愚孝表示反封建的決心。

總之,此一時,彼一時,我們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不要讓那些封建流毒污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子予養而親不待”。孝順要趁早,否則,弄一個“刻木事親”又有何用呢?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17

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自從所謂“文學革命”以來,供給孩子的書籍,和歐、美、日本的一比較,雖然很可憐,但總算有圖有說,只要能讀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別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北京現在常用“馬虎子”這一句話來恐嚇孩子們。或者說,那就是《開河記》上所載的,給隋煬帝開河,蒸死小兒的麻叔謀;正確地寫起來,須是“麻胡子”。那麼,這麻叔謀乃是胡人了。但無論他是什麼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還有限,不過盡他的一生。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於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裏。

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

這些話,紳士們自然難免要掩住耳朵的,因爲就是所謂“跳到半天空,罵得體無完膚,——還不肯罷休。”而且文士們一定也要罵,以爲大悖於“文格”,亦即大損於“人格”。豈不是“言者心聲也”麼?“文”和“人”當然是相關的,雖然人間世本來千奇百怪,教授們中也有“不尊敬”作者的人格而不能“不說他的小說好”的特別種族。但這些我都不管,因爲我幸而還沒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正無須怎樣小心。倘若無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來罷。然而在跌下來的中途,當還未到地之前,還要說一遍: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

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細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爲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弔唁。我們那時有什麼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於打手心。我的小同學因爲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着“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昨天看這個,今天也看這個,然而他們的眼睛裏還閃出甦醒和歡喜的光輝來。

在書塾之外,禁令可比較的寬了,但這是說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樣。我能在大衆面前,冠冕堂皇地閱看的,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圖說》和《玉曆鈔傳》,都畫着冥冥之中賞善罰惡的故事,雷公電母站在雲中,牛頭馬面佈滿地下,不但“跳到半天空”是觸犯天條的,即使半語不合,一念偶差,也都得受相當的報應。這所報的也並非“睚眥之怨”,因爲那地方是鬼神爲君,“公理”作宰,請酒下跪,全都無功,簡直是無法可想。在中國的天地間,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艱難極了。然而究竟很有比陽間更好的處所:無所謂“紳士”,也沒有“流言”。

陰間,倘要穩妥,是頌揚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筆墨的人,在現在的中國,流言的治下,而又大談“言行一致”的時候。前車可鑑,聽說阿而志跋綏夫曾答一個少女的質問說,“惟有在人生的事實這本身中尋出歡喜者,可以活下去。倘若在那裏什麼也不見,他們其實倒不如死。”於是乎有一個叫作密哈羅夫的,寄信嘲罵他道,“……所以我完全誠實地勸你自殺來禍福你自己的生命,因爲這第一是合於邏輯,第二是你的言語和行爲不至於背馳。”

其實這論法就是謀殺,他就這樣地在他的人生中尋出歡喜來。阿爾志跋綏夫只發了一大通牢騷,沒有自殺。密哈羅夫先生後來不知道怎樣,這一個歡喜失掉了,或者另外又尋到了“什麼”了罷。誠然,“這些時候,勇敢,是安穩的;情熱,是毫無危險的。”

然而,對於陰間,我終於已經頌揚過了,無法追改;雖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確沒有受過閻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貼,則差可以自解。總而言之,還是仍然寫下去罷:——

我所看的那些陰間的圖畫,都是家藏的老書,並非我所專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畫圖本子,是一位長輩的贈品:《二十四孝圖》。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爲我一人所獨有,使我高興極了。那裏面的故事,似乎是誰都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蹟。但是,我於高興之餘,接着就是掃興,因爲我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後,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癡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麼?這並非現在要加研究的問題。但我還依稀記得,我幼小時候實未嘗蓄意忤逆,對於父母,倒是極願意孝順的。不過年幼無知,只用了私見來解釋“孝順”的做法,以爲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自從得了這一本孝子的教科書以後,才知道並不然,而且還要難到幾十幾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之類。“陸績懷桔”也並不難,只要有闊人請我吃飯。“魯迅先生作賓客而懷橘乎?”我便跪答雲,“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闊人大佩服,於是孝子就做穩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筍”就可疑,怕我的精誠未必會這樣感動天地。但是哭不出筍來,還不過拋臉而已,到“臥冰求鯉”,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鄉的天氣是溫和的,嚴冬中,水面也只結一層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樣小,躺上去,也一定譁喇一聲,冰破落水,鯉魚還不及游過來。自然,必須不顧性命,這才孝感神明,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蹟,但那時我還小,實在不明白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

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他們一手都拿着“搖咕咚”。這玩意兒確是可愛的,北京稱爲小鼓,蓋即〖上兆下鼓〗也,朱熹曰:“〖上兆下鼓〗,小鼓,兩旁有耳;持其柄而搖之,則旁耳還自擊,”咕咚咕咚地響起來。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裏的,他應該扶一枝柺杖。現在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我沒有再看第二回,一到這一葉,便急速地翻過去了。

那時的《二十四孝圖》,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畫的本子,敘老萊子事雲:“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爲嬰兒戲於親側。又常取水上堂,詐跌仆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大約舊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願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於如此虛僞。師覺授《孝子傳》雲,“老萊子……常衣斑斕之衣,爲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爲嬰兒啼。”(《太平御覽》四百十三引)較之今說,似稍近於人情。不知怎地,後之君子卻一定要改得他“詐”起來,心裏才能舒服。鄧伯道棄子救侄,想來也不過“棄”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須說他將兒子捆在樹上,使他追不上來才肯歇手。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爲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老萊子即是一例,道學先生以爲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於玩着“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着;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雲,“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並沒有到三歲。結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雲: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鬆。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現在想起來,實在很覺得傻氣。這是因爲現在已經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卻很少見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何況現在早長大了,看過幾部古書,買過幾本新書,什麼《太平御覽》咧,《古孝子傳》咧,《人口問題》咧,《節制生育》咧,《二十世紀是兒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過彼一時,此一時,彼時我委實有點害怕:掘好深坑,不見黃金,連“搖咕咚”一同埋下去,蓋上土,踏得實實的,又有什麼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雖然未必實現,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髮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後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18

中國人通常說:“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的,它是做人的根本。這個寒假,我閱讀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故事——《二十四孝》,更加了解了這句古話的深刻含義。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還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爲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主要故事有《百里負米》《臥冰求鯉》《涌泉躍鯉》等,我最記憶猶新的就是《涌泉躍鯉》了,我給大家講講吧。

姜詩夫婦知道婆婆喜喝長江水,愛吃魚。但長江離他們家有六七里路遠,一次因風大,妻子龐氏接水許久不回,姜詩懷疑她怠慢婆婆,便把她逐出家門,龐氏沒有走遠,她在鄰居家晝夜辛勤織布,把掙到的錢託人送給婆婆,後來婆婆知道後,便把龐氏接回來,上天感動,涌進了一口長江水,每天都有兩條鯉魚躍出,夫妻兩人再也不用去江邊了。

這個盡孝故事看完後,我非常感動,因爲姜詩和龐氏兩人每天都要來回走十三四里遠,可是他們都沒有怨言。龐氏就算被逐出家門也會吃苦掙錢孝敬婆婆。我也很自責,別人想盡辦法孝順自己的家人,現在的我卻還不知道該怎樣孝順家人。自從看完這個故事後,我就知道了不應該在家裏發脾氣,讓家人失望,應該爲家人着想,懂得孝心。有一天放學回家,我看見一個老人幫孫子揹着一個書包,說:“快回去做作業!”那個孩子不理睬,在旁邊放鞭炮,老人皺着眉,嘆了口氣。看到這,我覺得那個孩子即使很想玩,也要先把學習搞定,他也不能不理老人,讓老人失望。如果你能帶給家人快樂,讓他們生活幸福,也相當於是盡了自己的孝心。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則。一個人如果不孝順,他更不會熱愛自然,熱愛祖國,也成就不了什麼大事業。所以,只要你懂得孝,就會有回報。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19

寒假通過老師的推薦,我看了《孝經·二十四孝》這一本書,並從中學到了許多道理。孝,自古以來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它一代又一代得傳承着,迄今爲止,依舊被人們所重視。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個都沒有孝心的人,是沒有道德的。孝,是一切品質中最爲基本的一個,但是卻又是最爲重要,很多人也並沒有做好的。孝,是一個人一生的作業,無論你是萬人之上的富豪,還是流浪街頭的乞丐,你都要孝敬父母,感謝父母。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將我們養育長大、教育我們,所以,孝敬父母是我們天經地義的。一個孝順的皇帝,對百姓也能施仁政;一個不孝順的皇帝,再興旺的國家也會滅亡。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最基本的就是從是否孝敬父母看出。

現在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繁忙”,經常早出晚歸、遊蕩他鄉,哪怕好不容易有時間陪父母,也總是厭煩地辭掉,寧願去陪朋友一起發呆,也不寧願回家看看愈發憔悴的父母。

近日有一檔十分火熱的綜藝節目《旋風孝子》幾位明星和他們的父親或者母親一起度過六天五夜,用自己的行動彌補失去的孝行,其中所有的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太忙,並沒有時間。這也引發了各大網絡的關注:孝,是否被我們說得太過於轟轟烈烈,而忘記了自己的本質?父母並不在乎你的官銜職位,而是想要讓你多陪陪她,就像你小時候他們陪你一樣。盡孝並不是一兩天就可以了,而是要每天都堅持,爲父母做好每件點滴小事,讓他們感受你那顆最誠摯的心就足以。

從現在開始盡孝吧!我想我們都不希望有後悔的那一天。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20

孝,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的一種,弟子規中,對待長輩的態度無疑寫的清清楚楚,“孝”這一概念,早應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成爲不可磨滅的一條了,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婦孺皆知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了。

文中說,當作者看過二十四孝後,看到做個孝子如此之難,原先做個孝子的計劃便徹底放棄了,其實我覺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將事例硬安到自己頭上,那樣多生硬來着,只要打心眼裏替母親着想,替父親着想,不讓他們爲自己操心,在家務上替他們分擔一些,也是一種孝,雖不如事例上那麼感天動地,但至少也是一種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頭上安,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在變,你說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鯉魚,你說:“好,我要做一個孝子,臥冰求鯉去!”行的通嗎?現在冬天沒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結一層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還沒來得及臥下呢,冰就碎了,當時別說父母吃不到鯉魚,恐怕也會嚇的趕緊跑到湖邊來救人,再說,現在市場上明明有鯉魚賣,幹嗎要那麼費勁去求鯉魚呢?

其實,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溫馨,向一縷淡淡的香氣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麼驚天動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加的溫馨、幸福。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21

最近看了魯迅散文合集,裏頭收錄了朝花夕拾的大部分,當中有一篇文章在我看來十分有反思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圖》,遂決定作爲這次選修課的作業,也順便好好思考一下,這篇文章給我們帶來的反思。

文章開頭一直提到了白話文與妨礙白話文的.內容的鬥爭,尤其是兩次提到的“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這句話,初讀起來好像有些不符題意,明明是應該寫關於《二十四孝圖》的內容,怎麼又和百話文扯上關係了呢?通讀完全文,我好像有些明白,這兩句話就是擺正了魯迅本文所要表達的觀點和思想,這個下文會提到。

接下來是正文正文剛開始寫道:“每看見小學生歡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細的《兒童世界》之類,另想到別國的兒童用書的精美,自然要覺得中國兒童的可憐。但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爲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弔唁。我們那時有什麼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於打手心。”這裏提到了魯迅的童年,至少他是不怎麼滿意的,自然,除了有些書可看除外)接着介紹這本書的來歷(他是如何獲得的),下來便是全文的重點,通過揀選幾張孝圖的講解,尤其是那種不合情理的孝道的體現,如文中提及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批評和指責了嚴重變了味的“孝”並非真孝。

魯迅指斥了諸如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以不情爲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文中主要是批判封建孝道觀念,讀來讓人感嘆,感到觀念之差因年代的不同而變得及其遙遠。開篇作者反對“妨害白話者”,態度尖銳,亦使人想起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寫白話文的第一人,魯迅先生認爲,勿徒的古書是束縛兒童想象力的。從“我的小同學因爲‘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葉,看那題着“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可見,那時的兒童對諸如此類的新的形式的書籍是多麼喜愛,這就是白話……接下來,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憤怒是其最主要的感受。

這樣一本《二十四孝圖》,其所宣揚的孝,完全把自然本能的愛,變得殘酷,扭曲,甚至讀來有些公式化,完全違反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扭曲了人類的天性,對魯迅來說,這是一種心理的扭曲(加之自己小時候的生活體驗),就像魔咒一樣寄發在心靈深處,所以他纔會憤怒,不光憤怒自己的遭遇,更憤怒將這樣的精神重壓又要加到新一代的兒童身上,這與魯迅這一代新青年的理想背道而馳,亦是對魯迅所追求的侮辱,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魯迅的憤怒由此噴發!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22

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終於明白:想做孝子,還真是不容易啊!

曾經以爲,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現在終於明白,有些事,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比如說“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說的是爲了讓母親吃飽飯,竟要將未滿三歲的兒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如果我的父親也學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還算比較寬裕,這還是落不到我頭上的。但不僅僅只是母親與郭巨是血肉之親,那三歲的兒子也是人,也是他的親骨肉啊!如此虛僞,真是令人哀嘆!

其實,隨着科技的發展,在以前我們認爲是至孝的大好事,現在已用不着那麼誇大其詞的去做了。正如魯迅先生所寫的“卻很少見有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這都是多此一舉,若換在先前,你的這種行爲回被大肆讚揚;若是現在躺在冰上用身體的溫度把冰化開,不被人看作異類纔怪。幸好只有少數的人會這樣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23

這兩天我們學習了二十四孝的前十二孝,我深深體會到什麼是孝。那個身葬父的董永,以前只從電視劇中知道他和七仙女的故事,其不知他讓我佩服的是他的孝心。他爲了埋葬父親,甘願身到富家爲奴,他的孝心終於感動了天帝……

老師和我們討論,天帝可能是假的,但是身葬父這個事情肯定是真的,我想也是的。知道了這個故事,想一下我自己就很慚愧了,我和他比起來那就太不孝了。上次爸爸生病了我還是不聞不問,好像和我無關一樣。我天天在外頭玩,只有爸爸許諾給我買東西,我纔回去。什麼事情稍不順心就發脾氣,在外頭時連爸爸他的電話都懶得接,更不要說孝心了。

學習了古人的孝道,我明白了自己的錯誤。父母生了我們,我們就要孝敬他們,不能忘本。父母都是爲自己的孩子好,他們批評我們也是爲我們好,我們也要虛心的接受。父母是我們最大的恩人,要報答感謝他們,這樣纔對得起自己的心。

接下來的十二孝,我一定要認真學習,今後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我的父母。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24

我在網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深受感動。其中,有一則是“臥冰求鯉”,這則小故事在令我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這則小故事講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是,當父母生病時,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馬上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的母親使他失去父愛,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時,衣不解帶地侍候,還在冬天用自己的體溫來把冰融化,捉鯉魚給繼母吃。真是令我感動極了。

古代的人們如此孝順。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構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是,事實好像有點不盡人意,歷史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爲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他們認爲只有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卻不體諒,不理解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更不用提要他們孝敬父母了。他們可否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父母親把他們從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人們的唾罵和拋棄。

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爲我們操勞。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父母臉上多了一條條皺紋,頭上多了一絲絲銀髮。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精心的養育並教育我們,卻不求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幫媽媽做做家務,給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們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後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就像這則故事中的王祥那樣,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25

品讀完《二十四孝圖》後,我不禁從內心深處發出感慨:“孝”,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說“百善孝爲先”。從古到今,關於孝的感人事蹟一直髮生,件件都令我們深受震撼。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黃香,他在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所以黃香對父親就更加孝順、關愛了。嚴冬時,黃香就在父親睡覺之前先鑽進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熱,爲的是讓父親能溫暖舒適的睡個好覺;酷暑時,黃香就用扇子將枕蓆扇涼,爲了讓父親睡的涼快,自己不惜累的滿頭大汗。親朋鄰居知道後,都稱讚黃香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黃香長大後,當上了大官,但他體恤百姓,孝順父母,百姓們都頌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曾有一個感動了全中國的故事,它讓天下的母親收穫慰藉。

2004年,一個叫田世國的人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母愛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國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後,他便偷偷地去了醫院做了血樣檢查,配型成功後,田世國瞞着母親,毅然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她。

手術成功後,田世國的母親恢復得很好,然而,她卻始終不知自己換上的腎是自己兒子的。田世國說:“如果我媽恢復得比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較小,我想這就永遠是個祕密吧”。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華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兒女恪守的人生準則。《孝經》上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親人,那麼他必定會以同樣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見,孝的傳統美德意識已經似樹根一般,牢牢地紮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絲毫不可動搖。

我們中有誰知道,在美國人眼裏,中國人尊老愛幼、贍養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聞者感嘆:我們自己丟掉、忽視的,發達國度的人卻要拾起來。對此,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否應該好好地珍惜古人爲我們留下的這寶貴的精神財富?

做“孝”不必轟轟烈烈,作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爲父母着想的地方,儘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悅的事情。

大家共進一步,努力將中華傳統美德—“孝”發揚光大!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26

最近看了一本介紹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書,叫《24孝圖》。裏面講了很多子女對待父母的事,有幾篇故事讓我很感動。

雖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現在想來仍然有很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去學習。現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呢?哪裏能有這樣的胸懷,總是先想着自己,不能先考慮到父母,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負米爲父母的精神是現代孩子最應值得學習的。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着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這是多麼寬大的胸懷啊,能向親生母親那樣對待繼母,並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變繼母的態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現在的我們呢?即使是自己的親父母都不能原諒他們的小錯誤,都會不停的抱怨父母對待我們不好,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試想我們有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改變他們呢?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爲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用身體爲父親溫暖被褥。臥冰求鯉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兩個故事都是講爲了父母而不顧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夠過的舒服,能夠開心,自己做出點犧牲是沒什麼的。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先爲父母着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報父母。

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時常爲給了我們生命、爲我們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們能爲父母做些什麼?我們能拿什麼回報我們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輕輕地一句“媽媽我愛你”就能使父母感動了。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27

捧着魯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會兒,半天沒憋出一句話來。雖說作者是中國現代文壇當之無愧的巨匠,但我總覺得他的文筆太過深沉晦澀。也許是我的覺悟低了些吧,連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圖。

“百善孝爲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於“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僞,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並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於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一些極端一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你可以稱之爲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後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着文中那般臥在冰上,求着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髮老爺在故作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爲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後卻對父母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醜,子不嫌家貧,我想現代人也逐漸喪失了這種傳統了吧!

孝並不像魯迅所言的那番“難到了幾十幾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熱騰騰的暖茶,看見你把家裏打掃的乾乾淨淨,看見成績單上那喜人的成績。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讓父母舒展眉頭的了。可惜,有人連這一點小事也做不到,讓雙親頭上的白髮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沒有錯,它的最終母的只是希望後人更加孝順,更爲懂事。儒家思想的確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們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發現它優秀的一面。因此原諒二十四孝吧!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28

今天,我觀看了二十四孝故事,這些故事深深感動了我。

說說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位皇帝,他很有孝心。有一次,他的母親病了,他便開始照顧母親,怕宮女們照料不好,他每次上完朝就會帶着太醫去看母親。皇帝又要管理國家大事,使人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又要好好照顧母親。結果母親這一病就病了三年,而在這三年中,皇帝也沒有睡過一次好覺。

看到這個故事,我不禁慚愧地低下了頭。以前,媽媽在家裏突然胃痛,只好躺在牀上呻吟着,我見了,心裏雖感到着急,但每次都只會問一句:“媽媽,您怎麼了?”當媽媽還在回答我的問題時,我一定會飛快地而且淡淡地回答一句:“哦!”然後沒有任何其他的迴應,便轉身走開了。今天看了這位皇帝的孝心故事後,我覺得自己羞愧萬分,大家同時身爲父母的子女,他能這麼衣不解帶地服侍自己的母親,而我連耐心關心母親都沒有做到,何況照顧她呢?皇帝是一國之君,而我是平民,皇帝每天國事繁重,都還那麼有孝心,有時間去照顧自己的母親?爲什麼我就做不到呢?中國有一句老話:百善孝爲先,孝的一般表現爲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爲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孝其實很簡單,就算你只倒了一杯水給長輩,這也是一種孝順的表現;今天你離開家門時和父母主動打了招呼,這就是孝順;吃飯前,你輕輕地爲父母盛了碗飯,這就是孝順;父母不舒服時,你的一句關切之語,這就是孝順;今天你的作業不需要父母操心,這就是孝順;考試中,你的成績有了丁點進步,這就是孝順。

就算你做的事是那麼的微小,但這也是孝心的一種體現。只要你肯去做,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爲先。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篇29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記憶中的“戲綵娛親”,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爲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爲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董永的“賣身葬父”更是從小熟知。他家境貧寒,年少喪母,與父親相依爲命,靠耕田及做傭工養家。父親體弱多病,董永多方求醫,診治無效身亡。父親死後,因家中無錢,董永願賣身葬父。傳說,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樹下,遇見一位美貌女子,願爲董永妻,並幫董永贖身。這樣,兩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主人要他們織三百匹絹,作爲贖身之資。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絹織完,而且絹色上佳,驚得主人目瞪口呆。當兩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樹前時,妻子一席話,解開了董永的心中謎團。她說,自己是天上織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給董永,渡過難關。

他們都有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即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而這裏面恰恰包括了孝。

那麼孝是什麼呢?

俗話說百善孝爲先,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理論思想之一。孝是一個會意字。意思是說小孩饞着張張鬍鬚的老人。以前,總以爲孝就是對父母物質上的供應;後來,懵懵懂懂之間,明白了還要精神上的供應,讓父母開心;現在,懂得了要做一個清正的人,讓父母放心。

歲月的流逝會讓你明白,你所理解的尊親敬老的含義。最基本的便是奉養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再深一點是尊敬父母;不給父母精神上的負擔,兄弟姐妹之前互助友愛……

尊親敬老,從一點一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