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了凡四訓讀後感(精選32篇)

了凡四訓讀後感(精選3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了凡四訓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精選32篇)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

這個星期我讀完了《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 書中 ,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問和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這裏主要說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從醫,學醫可以養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雲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雲南人, 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孔先生告訴了凡先生命裏爲官,並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趕考,結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後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聖人,哪裏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稅負,關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後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四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說樂於助人,好施捨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後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

這本小書是朋友送來的中華經典隨筆中的一本小冊子。作者是明代的袁了凡。總體而言是一本勸人行善、修身立命的理論指導書。其主要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中心思想,強調命運雖有天數,但自己亦可掌控,只要積德行善、謙恭有加,就能獲得福報,是爲因果報應。本書糅合了儒釋道三家之學的梗概,可以一方面使得我們初步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會增進我們的個人品格修養。

一、關於作者袁了凡其人

袁了凡,名錶,字坤儀。江浙人士(江蘇吳江還是浙江嘉善已不可考)。彷徨時因參訪雲谷禪師後,得以領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便立志多做善事、積功累德,以扭轉自己的命運,因不願再做一個受制於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名號爲“了凡”。袁了凡博學多才,天文、水利、象數、兵法、星宿無一不精通。棄醫從仕後,勤政愛民、興修水利、免除雜役、爲民謀利。官仕途中,因不認同提督對倭寇的使詐做法,被構陷革職,在死後終於沉冤得雪,得以善終。

二、關於本書的主要內容

四訓,顧名思義,是由四部分組成,具體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其中“立命之學”爲其總結人生經驗、訓誡子嗣的《立命篇》;“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是他早年所著“改過第一”、“積善第二”;“謙德之效”爲其晚年所做的《謙虛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獨立成文,但其中義理又一以貫之,強調命由我作,善惡報應之理。

“立命之學”中,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完整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其童年棄文學醫,因偶遇異人預言他能夠仕途通達,於是棄醫從仕考取功名。隨後發現人生際遇與所預言命運絲毫不差,遂生懈怠。後機緣巧合,拜會禪師後終於瞭解了宿命論的錯誤,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

“改過之法”中,作者論述如要行善積德,必先端正心態、改正缺點。敬畏天地鬼神,立定決心,以先賢爲榜樣,勇於改過。

“積善之方”中,作者重點說明了“積善餘慶”的道理,對於何謂真善、至善,做了充分闡述,勾畫了中國傳統的魯麗道德。

“謙德之效”,告誡世人要抑制自滿扶持自謙,即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擡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有我”。

三、一些感悟

舉凡世事,命運皆有安排,但“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任何時候、任何背景下,主觀的力量都是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力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物慾橫流、信仰鬆動的現實世界,修身立德、改過積善、抑滿扶謙當是人真正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3

《了凡四訓》是明朝時期袁了凡爲教育後代子孫而留下的家訓,原名《戒子文》,對於被後人所拍成的電影,我受益匪淺。了凡先生平生是個人盡皆知的大善人,做了許多善事,因此也頗受人們的尊敬。他教育我們,人的命數是有限的,應當多多行善積德。但對於極善極惡的人,命數卻不能約束他們。因爲極善的人,如果平生做過許多善事,那麼他原本貧窮的命數就會因爲善事的多少而有可能變得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如果平生做過許多惡事,即使他的命數是大富大貴也會因此變得一窮二白。所以,了凡先生便勸誡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即使你不相信命數,但多做好事也是人生中的一大亮點啊!了凡先生通過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自己是可以改變命運的。他年輕時曾有位道長給他算了一卦,那道長所算的和他命運要經過的也都相符,道長曾說,他命裏無子。但因爲了凡先生積善太多,命數改變,了凡先生幸運的得下了一個兒子。他認爲:命運分先天和後天,先天命運是上天註定的,而後天命運則是由先天命運轉化而來的。如果一個人行善積德,命運便會因他而改變,往好的方向轉換;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命運便會因他而改變,往壞的方向轉換。所以,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了凡先生則又做了補充,應竭力行善,竭力斷惡。善也有大小善之分,雖說大小善都是積德,但也有大小功之分。相傳有個縣令,無意中被黑白無常錯勾了魂,閻王便讓牛頭馬面稱他一生的功過,結果功大於過。縣令感到奇怪,他平時並沒有做很多好事啊。閻王說:“你曾阻止凡間皇帝動用百姓興修水利,勞民傷財,雖未攔下,但你一念之間爲所有老百姓着想,就是大功一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大善有時可能只是一念之間,不一定非要做完上千百萬的小善才叫大善。小善只爲一人,而大善則爲天下人。所以,我們也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啊!看完這短短的視頻,我原本浮躁的心也歸於平靜了,我由此領悟了很多,我也會努力,做一個行善積德的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4

了凡四訓至此已通讀一遍,文雖讀完,卻感到自己要做的事纔剛開始。人們常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又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慨命運的不可捉摸,反覆無常,對命運的無可奈何。了凡四訓裏面則把此謎底揭開了: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人因爲有心,多生妄念,所以纔有數,纔有天命,纔會爲陰陽所縛,不得轉動分毫。如果人無心,也便無數可講,又怎能爲陰陽所縛?

看相算命,數千年來不絕,之所以能算準,是因爲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數,所以用數學可以推算出來。但得無心,即是無數,數學又如何能算定?數是如何來的呢?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福報也好,惡報也好,其實都是由心而起。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意識決定。人的七尺之軀,其實大抵是差不多的,可是爲什麼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惡事?有的人得善報,有的人得惡報?是身軀的關係嗎?不是的。關鍵在於心。身軀是受心的支配,要它東就東,要它西就西,很聽話的。有時做好事,有時也做壞事,全在於一念之間。肉身只不過是一個附庸而已,沒有絲毫自主權。由此可知,這三尺臭皮囊,實在沒有必要太珍惜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爲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沒有仔細想想,我們應該擁有這些東西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喜歡捉弄別人,來擡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慚愧,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經常打壓諷刺別人來擡高自己,妄言妄語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此,我們還整天奢求什麼功名利祿呢?從前我總怨天尤人,抱怨命運不公,自己懷才不遇,文章讀到此,捫心自問,不由得羞愧萬分。至於讀到無子的種種因由,自己更是無地自容了。了凡先生所言種種,自己哪一樣沒有呢?甚或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了凡無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雖走得不太順利,可是相比之下,還是得到了很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反省,反怨氣叢生,真是罪業深重了。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可惜很多研易之人,並沒有重視這點。千方百計騙取他人錢財,易德敗壞者時有聽聞,真是愧對易經,愧對老祖宗。此種人,不惟難逃數之所拘,而且會自減福報。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撼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過分之事,但都沒有如此深刻地反省過自己。從今之後,立志必須改過,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增進不少。世間聰明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念頭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卻非常少,爲什麼?因爲苟且偷安。自己起這些改過的念頭也很久了,但一直沒有大動作,當然也沒有大福報,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讀完此文,自己便長存了知恥心與畏懼心,勇猛精進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於行了。相信在同盟諸位老師的教誨下,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進,同時也更明白了同盟設立易德學習的良苦用心。在此,感謝同盟,感謝衆師。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5

四個方面來講人的一生如何能過得好些,不至總囿於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四個方面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認真讀後認爲了凡有了很系統的生活方法,雖舉了一些虛妄的例子,但道理是實質有效的,很值得借鑑。

一、立命之學,人生之根本。

這裏的立命可以分兩部分看,一是立目標,二是立標準。而標準就是現今的價值觀,什麼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的,就是你要確立一套標準來衡量及運用到處理你與周圍的人、事、社會及至世界與宇宙的關係。就如錢幣幾乎可以衡量一切並處理一切,沒有它就只能以物易物,會造成整個關係網的不方便,並複雜化困難化交易進程。所以沒有也可以,但有了之後就絕不想再失去。

了凡曾被算命先生算定命運,近半生框於其中。後經指點了悟,命由天,福由己,自此脫框。

《易經》所講,都是爲君子的生命成長所謀劃,並具體教導如何趨吉避凶。如果天命是不變的,怎麼能趨吉避凶呢?

孟子說過,那些仁啊義啊禮啊智啊,是人本性中本來就具有的,只要想要,就可以得到。所以,仁義道德,是我們想求就可以求得的。但是,功名富貴怎麼可能我們想求就能求得呢?

人的命運好壞,離不開人的心。假如從心這個層面上去尋找,那就沒有不感應的,求不求在於自身,不只是道德仁義我們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貴其實也是我們想求就能求得。我們既可以向內求得道德仁義,同時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貴,內外都有所得,這纔是正確的追求。

二、改過之法,走上叉路的抉擇。

人生一世錯漏不可避免,但如何面對卻是人生考驗,不得法誤終身。一般而言,最好的方法是從心靈上徹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淨了,你的每一個當下也就清淨了。不好的念頭,在還沒有冒出來的片刻,你就能覺知到,而一旦覺知到,就不會再冒出來了。如果做不到從心靈深處徹底解決,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後再去改正錯誤。如果連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應該針對具體的事情加以改正。既着眼於根治心靈,又兼顧具體事務的話,也不算失策。但若眼裏只有具體的事務而忽略了心神的修煉,那就很愚昧了。

事實上,那些罪業深重的人,在平時生活裏也有反映:有的會心神閉塞、頭昏健忘,有的會無緣無故就心煩意亂,有的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會消沉沮喪,有的聽到正確的言論就會悶悶不樂,有的幫助了別人卻招來怨恨,有的甚至會口出狂言、失去理智。這些都是錯亂應對失矩累積之怪相。一旦出現這類狀況,就必須奮發圖強,痛改前非,千萬不要耽誤了自己。

凡是說禍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聖賢之論;凡是說禍福都是天註定的,都是世俗之論。

幽閉了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燈光照進來,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

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爲貴。

三、積善之方,人間正道是滄桑。

善從正,正念積,則善養浩然之氣,身心俱上佳。

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得還不夠純粹:要麼想做善事而行動卻不夠勇敢,要麼幫助了別人但心中其實有遲疑,要麼雖然勉力做了好事卻言語失當,要麼醒的時候能夠自律,而醉的時候就放縱自己。自己認真反省,覺得所做好事與所犯之過相比較,過要大於功,實在是虛度了很多光陰。莫以善小而不爲,莫以惡小而爲之。

四、謙德之效,君子以厚德載物。

滿招損,謙受益,上善若水。吉凶的預兆,一般是先萌動於內心,而後在言語行動裏體現出來。一個人如果心地淳厚,就常常會有福氣;一個人如果待人刻薄,那就常常會有禍害。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做得不夠好,或是因爲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夠,感應還沒有到來。我們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即使別人毀謗我們,也把它當作是自我的磨鍊和考驗,欣然接受,有什麼好憤怒的呢?

如不願意做過於繁瑣的事情,不能包容別人,心胸狹窄,經常恃才傲物,說話輕率,隨意議論,這些都是福德淺薄的表現。

總體說來人要先有目標及價值觀,然後持之以恆的前行中不斷修正,逐漸積累正念正覺並謙恭有德,自然有志者事竟成。但今之所謂有志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故無恆不謂志。

作者“了凡”,意思是證悟了關於創造自己命運的深刻道理,不想像凡夫那樣被命運束縛,覺今是而昨非。了凡名字本身就是從宿命開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次領悟,先了解平凡再了結平凡。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6

時間過得真快,知道這本書已經有好幾年了,是在2018年看一本書水清老師推薦的。也是信仰的力量和吸引力法則引導我和這本書遇見吧。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古人的書其實隱含着很多智慧。可以多看這些書,也也比那些流行的,熱銷的書籍有更多更本質的大智慧。

今天和一個朋友聊天,說到應該順勢而爲。然後,我是想去找以前2020年三月份叫一個同學堅持,不要棄考。但是他認爲已經遲了,現在開始複習是無用的,白費力氣。因爲2020年擴招,是有很多可能的,但是他並沒有領情,還是很冷漠地說,“關你什麼事,又不是你的的錢報名,浪費的又不是你的錢。”因爲覺得自己又被傷害到,特別的深刻,那時候還截圖在筆記上記錄這次對話,告誡自己不要過多關心別人事。

我在收藏夾裏面並沒有找到那次對話,卻看到兩年前看《了凡四訓》這本書時做的筆記。

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這一段確實應驗成語講的,「自求多福」。而且如理如法地求,決定每個人都求得到,這樣才叫真理。真理沒有說一個人做了有,另外一個人做了沒有,這個就不叫真理。而關鍵在哪?堅定不移的意志。人假如常常換志向,那就很難達到。「君子立志長,小人常立志」,就很難達到。所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他志於功名必得功名,志於富貴必得富貴。人有志,就像樹有了根,立定這個志不改變,而且還不斷地積功累德。

『須念念謙虛』,保持這個謙虛的態度。

『塵塵方便』就是處處與人方便,

「與人無爭,與世無求」爲人設想,不與人爭,

『造福由我』這樣的修養,這樣的積德累功,自然感動天地,而得到福報,

這個和自己轉筆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真的喜歡,平時有空就練習,那麼就可以練會。例如下五子棋的二年級學生小悅同學(她的智力是機構上比較低),她想超過老師,她是每天去挑戰老師,然後一次次失敗中進步。一個學期下來,她後來真的是機構上下五指棋最厲害的。的確有時候我都輸給她了。

我們都喜歡謙遜的人。

圖片要相信,然後才能行動,然後纔能有所收穫。祝自己可以如書中說的那樣。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7

《了凡四訓》深爲曾國藩、稻盛和夫等東方哲學家的推崇厚愛,體現了古代中國爲人入世最樸素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敬天畏人、積善修德!書中講了君子要立命、改過、積善、謙徳!

一、立命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二、改過

聞而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三、積善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幡然捨己而從之,且爲豔稱而廣述之。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四、謙德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8

都是一些道聽途說的例子,大部分應該都是以訛傳訛胡編的,還好都勸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產物吧。

有一點值得肯定:做好事卻不深究其中的客觀道理,就自稱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實是造孽,浪費了一番苦心不說,還沒好處。

了凡認爲,對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對別人好的好事纔是真的好事。這在現代社會的風氣裏,不太可能流行起來。經濟學中認爲每個人都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就會推動社會變得更好,雖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況下還是要以經濟人的利益爲首。

了凡舉孔子的例子說明,人做善事不應該只看眼前的好處而要看長遠的利弊。不談論一時而談論長遠,不談論一個人而談論全天下。有時候看起來不道義反而是道義,看起來不符合禮節反而符合禮節,看起來不誠信反而誠信,看起來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韓愈說過:“如果想要勸人家一時,用嘴說就行了;如果要規勸百世的人,就要寫成書籍。”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他沒有考慮過萬一後人不讀書怎麼辦吧,但是不對,不讀書總有人會讀,只要讀了就會影響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響其他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9

一位家庭教育指導師告訴我,每年要讀200本書來提升自己,我也在按照她說的話來做,她還說讀完後要記得寫讀後感。

那就從《了凡四訓》開始吧,剛剛讀完了第一訓立命之學。

立命之學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過,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運的人的種種效驗,告訴他的兒子,要兒子明白不要被這個“命”字束縛住,要竭力去做種種善事,不可以做壞事,以此來創造命運,而得到一個快樂美滿的人生。

書中具體內容表述,了凡原名袁學海,字袁黃,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孔先生,孔先生算出袁黃一生的命運,而後各種經歷證實了孔先生說的句句真實,起初,他也曾與命運抗爭,但是,每一次都逃不脫命運的安排,於是,袁黃失去了奮鬥的信心,最終悟出:別跟命爭,爭也白爭,從此,徹底認命。然而,一次機緣他認識了雲谷禪師,禪師告訴他“命是什麼?是心!心不變,命不變。心變,命亦變!”經過一番長談,袁黃徹底改變了心境,大徹大悟,改名爲了凡。

從此後,發誓要每日行善,自此,命運的輪盤徹底轉變。

平常人才會被數所束縛住,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了。因爲極善的人,儘管本來他的命數裏註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他不住,因爲極惡之人,儘管他本來命中註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爲貧賤短命。

所有的福田,都決定在每人的心裏,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心,只要從心裏去求福,沒有感應不到的!

了凡先生一生做善事,給子孫後代永世造福。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0

《了凡四訓》原名叫《訓子文》,本是袁了凡爲教育子孫後代,所寫的文章,不曾想,義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篇章分別進行講述,簡言之,立命之學講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該怎麼度過,我想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是聽天由命、隨波逐流?還是拼搏奮鬥、自立自強?還是完善自我、順其自然?我想袁先生更多表達的是一種把握現在,“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經過去,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已經成爲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們不必要對往日的遺憾而終日懊悔,也不能滿足於曾經的輝煌,驕傲自滿,不思進取,而是要活在當下,把握現在,順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永遠保持一個善良謙卑之心。“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見賢思齊,見不賢自內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爲因循二字,耽擱一生。”這一句可謂單頭棒喝,如夢初醒,天下這麼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華橫溢的人,但缺的是靜心修德,兢兢業業做事的人,即我們現在所稱道的“工匠精神”。

改過之法一篇所講的是怎麼樣修正自己的錯誤,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聖賢,難道就沒有犯錯的時候了嗎?我覺得人的一生,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面對過失,如何處理過失,如何避免過失。袁先生給了我們如何面對過失以及如何處理、避免過失的答案,“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發恥心就是說要有悔過改正之心,知恥而後勇,發畏心是說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老師兄長,敬畏妻子等等,發勇心是說要又勇敢之心,敢於面對自己的錯誤,敢作敢當,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反思我自己,我覺得我也有做錯的地方,我也會有懊悔的時候。一個人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犯錯,沒有勇氣去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我們深入學習《了家四訓》的意義所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善”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心向善,善有善報,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又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深入人心。但袁先生在《了凡四訓》“積善之方篇”中明確提出了積善的不同類型,如“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正如事物發展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普遍性提示的是其基本矛盾、基本特點,同爲行善即爲其基本特點;特殊性反映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行善的動機不同,效果不一樣,此爲其特殊性。《論語》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行善也同其理,只有樂於行善、發自肺腑、不求目的、自然流露之善,纔是真善美。否則“爲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善有大小之別,“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反映的都是爲國爲民的大善。我想作爲一名醫生,我能做的就是救死扶傷,努力提高的專業技術,爲病人解除痛苦,同時爲中醫藥的傳承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也是一種善的體現。

《了家四訓》同時還指出爲人處世之道,“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因爲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就到處壓制同事;不要用自己行善的標準去要求其他人也按自己的標準去行善;不要看見別人犯錯了,就幸災樂禍,要時刻保持謙虛學習態度,虛懷若谷,寬以待人,這樣纔會不得罪人,才能團結他人。這是一種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體現。所以古人常常講“吃虧是福”,吃的是眼前虧,受的是今後福。“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這是教育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於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要常懷感恩之心,謙虛之心,行善之心。

縱觀《了凡四訓》一書,充滿了智慧、仁愛之光,諄諄教誨,發人深思,給我們未來指明的方向,這一生,我們究竟該怎麼度過,我想四個篇章的標題已經點名了主題,要立生命、常思過、多積善、懂謙德。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1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了凡四訓》共分爲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方”、“謙德之效”。文章雖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爲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因爲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爲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爲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有助成長。

《了凡四訓》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爲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細細研讀會對我們的自身修養大有幫助。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2

去年暑假熱播的國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說:“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纔算!”這與《了凡四訓》所提倡“命自我求,福自我作”的觀念相契合。少年的我們,大都承認命運的存在,我們擁有青春,充滿活力,我們大聲說着:“我的命運掌握在我自己手裏,我纔不信所謂的命中註定!”但當我們受挫時,我們會感傷地說:“命中有時終須有,無時,爭也不是自己的。”確切地說,我們有着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但因不瞭解人的遭遇是怎麼回事而陷入困窘的局面。《了凡四訓》這本書,首先用了凡先生切身改命的事實,取信於讀者,然後授予“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最後以“謙德之效”再予印證。

我們現在讀書,以後進入社會工作,終究是爲了更好的幸福的生活。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如何求福遠難呢?“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改過必備三心:知恥心、敬畏心、勇猛心。知恥是自覺,知道自己的過失並羞愧,“知恥而後勇”。敬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鑑臨之。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何以不懼?勇猛心,是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普通人大都知道自己的一部分過錯,但因循退縮,積習難改,而賢者“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當下就改。我們年輕人,更應說來就來,青春活力,更當奮然振作,當下改過,與賢者看齊。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以理服人,以理悅心。現世,人心多嘈雜,爭吵之論,不絕於耳,“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步惟無益,且有害也。”倒不如“聞謗而不怒,雖饞焰熏天,如舉火焚室,終將自息。”此理既明,心悅服之,過將自止。過有千端,惟心而造,亦由心改,但當一心爲善,正念現前,當下清淨。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凡爲善而人知之,則爲陽善;爲善而人不知,則爲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我們常聽言:你做好事有什麼用,又沒有人識你的好。天地鬼神實共鑑之,若無人稱讚,但留陰德。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善行無窮,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條,餘略述三四耳。與人爲善,“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飾之。”現在的我們,大都缺乏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卻又有着挑刺的敏覺。與人相處不好,就是因爲別人有不稱我意的行爲,雖不立即形於表,但心中暗暗記了一筆。待日久,愈積愈多,一朝發泄和氣失。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有時,偶一遇之,速爲解救。以我所見所聞,錦上添花,繁不勝數;雪中送炭,寥寥無幾,不落井下石者,亦是少數。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被人避而遠之,或因己內德不修,或因人有憂懼……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勿以善小而不爲,或借錢財少數,於你並無難處,何不捨財作福?甚或舉手之勞,何不爲之?敬重尊長,“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我覺得敬重尊長,首要的是敬重我們的父母,父母生養我們,他們是我們頭頂上的那柄傘,爲我們遮風擋雨。父母之恩,無以爲報,但敬重、柔聲待之、友愛姊妹,略報一二。

《了凡四訓》,一則以聖賢之行讓我反觀自省,明晰過錯;二則明理,以理禁事,心悅服,現於行,由此可改過;三則鼓勵了我,長這麼大,所見所聞所感,對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有了疑惑,書中解了我的疑惑,我將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去幫助他人。改過、積善,非一時之行,是一生!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3

《了凡四訓》總共分爲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作者用講故事的方式,講了自己小時候被算命先生算命,算到作者一輩子的造化。這個觀點我是不認同的,我一直對算命這個說法很反感。後來雲谷禪師傳授的改變自己命運的道理,就是多行善。行善無大小,只要有心,處處可行善。

改過之法,要有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真正能達到這樣思想境界,如此徹底的人又有多少。許多人知道自己有過,往往抱着僥倖心理,或者想着這次做了,下次就不再做。或者知道有過,遲遲沒有付諸行動。我想,只要覺察到自己有過,哪怕沒有像作者說的那樣勇猛徹底到位,只要每天每次改一點點也是好的。

積善之方,指做善事的各種方法方式。作者講到了真善和假善之分。善的偏、正,半、滿,大、小之分。真善和假善,有時很難區分。行善時需要對善事仔細考察分析,才能分辨。我回顧自己的'助人,有些表面上是幫助他人,但結果反而是使他的結果更壞。常人很難分辨。以後做善事,多留一份心,多覺察。

順其自然地幫助別人,大概有十種:1、與人爲善2、愛敬存心3、成人之美4、勸人爲善5、救人危急6、興建大利7、舍財作福8、護持正法9、敬重尊長10、愛惜物命。

其中與人爲善,感觸比較深。與我家先生相處十幾年,受他最大的影響就是與人爲善。認識他之前,我看到的別人,大多是懷疑,不信任,帶着敵意。覺得別人都是不友善的。

記得十年前的某天晚上,我們的汽車在路上被人追尾,對方司機是個滿身酒味的五十多歲男人和他的妻子,我感覺自己的車無緣無故被人追尾,仗着得理對對方夫妻一通指責抱怨發脾氣,而我的先生卻是溫和的教對方如何打保險公司電話,如何打交警電話等等一些安全注意事項,當時的我是不理解的。最後在交通事故處理完,對方妻子說:“看在你老公的份上,要怎麼賠償我們都會配合,如果是你,我們就不賠你。因爲我先生的行爲,讓後續理賠的事情順暢許多。我自慚形穢。

謙德之效。謙虛使人進步。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4

人生在世,就要在修的問道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想做一個有益於世,頂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過,積德和培養謙德四個方面下功夫。《了凡四訓》裏就強調了人的命運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生的成敗完全取決於自身所作所爲,正所謂其中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訓》雖然篇幅不多,但寓意內涵十分深刻,它結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展現出了真善美的中華傳統文化。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孝”四個篇章,論證了“種瓜得瓜,善有善報,積極進取,有願皆成”之理。

它平實而無虛華,深奧而不迷信,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流傳至今。

當我讀完《了凡四訓》後,也明白了許多道理,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幸福,說法,和做法都有些不正確。

當我們到達一個層次,就會發現命運無時不刻地在注視着我們,監督的我們,而我們卻無法看見它,感受它的存在。但我們只要一心向善,行得正,坐得端,做得直,爲自己積功累行,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我們如果想要趨吉避凶,納福而免禍,且不說行善,首先要能改正過錯。改正過錯,鬚髮三心——恥心,畏心與勇心,具備了這三心,則有過即可改,正如春天的冰雪遇到了陽光,難道還要擔心它不消散嗎?“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當我做到了改過,就要學會行善,而善圖惡的區別就在於善是一心爲別人着想,而惡事只爲自己的利益着想。

現在,我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看。家長打罵孩子,老師管教孩子,他們都是爲了下一代好,是爲別人的利益着想,所以是善!我們爲了口腹之慾而殺害生擒時,都是在爲自己着想,想滿足口腹之慾,還要殺掉那些有靈性的動物,這不是惡嗎?

這些,就正所謂“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自我。”

現在社會這個大染缸是許多人迷失了方向,人們的妄想,慾望不僅沒有被控制住,而且還在一天天膨脹!他們胡作妄爲,還以爲不會有報應,真是自欺欺人!人們要早日回頭,千萬不要等到惡報降臨的才悔悟,到時候那真是欲哭無淚啊!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5

命運,在幾百年前的人看來,只能在它身下顫慄,卻從未想過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當時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人算定命數。剛開始他還有動搖,而後來直接放棄了掙扎,讓一切以“預定”好的程序進行。後來,他在南京的國子監讀書時,遇到雲谷禪師的點化,端正了心態。此後,他多行善事,嚴於律己,最終也打破了命運的牢籠。

這就是書中第一訓的內容。在接下來的三訓中,了凡告誡子孫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舉了許多實例並現身說法——總而言之,便是告誡自己的子孫要行善積德。

書中雜合了當時的釋、儒、道等思想,也被後來許多人當做教子的首選之書。不過書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積德”——也就是你的未來或你後代的利益。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義——讓社會變得更和諧,更穩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兩代,這些觀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達到之前的效果。

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未來會有一種預見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預言。那麼這個人的行爲就趨向於這種想法產生的結果。這也是宗教中佈道者常用的方法,讓你產生自我預言,增強對那個宗教的虔誠性——無論是什麼宗教,無論在哪個地方。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於向當時認爲幾乎不可動搖的“命運”發起挑戰,衝破命運的束縛。這本來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過他的著作在時代思想的影響下,會略帶有迷信色彩。

而我們在閱讀這一類書籍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穫。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6

近日,我閱讀了《了凡四訓》,如同聆聽聖人教誨,收穫甚大。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江蘇省吳江縣人)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資料,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衆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爲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爲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僅僅要用心爲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爲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因爲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纔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能夠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透過了凡先生的經歷,有兩點我感觸頗深:

一、命運是能夠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滿信心,完全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爲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後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爲自己的利益,必將遭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消亡。即佛門講究的因果報應。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因此,要培養善良之心,多行善事,這種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邪惡的念頭就無法乘虛而入了。要經常反省自己。當意識到不好的狀況發生時,要立刻覺察到自己的行爲,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發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反省是否對得起父母的養育、組織的培養、親人的期盼。

第二要發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什麼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敬畏黨紀、國法和規章制度,這是鐵規,須深知觸碰各項規章制度高壓線的後果嚴重,教訓慘痛。

第三要發勇心。有過當下就改,無須遲疑。發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7

三年前,朋友送給我一本《了凡四訓》,當時讀完後,我半信半疑,覺得內容迷信離奇,不足以信。後來,王小虎校長在大會上多次提及此書,讓我再次有機會拿起它,這次再讀後感受不太一樣,結合自己我談些自己的體會。

作爲老師,首先要修改自己的言,解決口舌爭端問題。不再隨意評論攻擊其他國學和玄學界的前輩和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實事求是地做些中肯的點評。其次,對評論自己的人,善意的批評要接受,惡意的攻擊要不放在心上。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給自己褒揚的人要知道感恩。

陰陽五行的觀點是,一個事物的發生和發展總是有兩個方面,事物本身不具備善惡,善惡的評判取決於你的視角。這個視角往往又決定在時間和空間的位置。在適當的時間和合理的位置,人要口出恩言。

其次,要解決身體不佳的問題。由於想的多傷神,說的多傷精,運動少導致脾無法運化而肥胖。

解決的辦法,我將學生以6人以小組,分成8組,每組選出一位負責任的組長,當我的教學任務偏重時,我可以吩咐組長去執行,如平時的聽寫默寫,作業訂正,都可以由組長去檢查落實。每週至少四次的活動,比如游泳,打球,跑步等等活動。同時在課前也要進行一些唱歌練聲練氣放鬆心情的工作。

根據五行學的觀點,人要得到一樣東西,必然會失卻一樣東西。很多人明明知道是錯,卻無法改過,不是沒有毅力,是害怕失去。改正缺點的同時會增加自己東西,但也會失去東西。因此在改過的時候,必須明白自己得到什麼,失去什麼。那種只有得到,沒有失去的觀點,不是陰陽五行學的理論,事實上也不存在。不過一般大衆比較喜歡聽。

再次,要修煉自己的心境。用境法,配合自己上面的行爲,這是內修的方法。以準提境作爲自己護身符。如唐太宗說的:以境照人,可以整衣冠。以史爲境可以知興衰,以人爲境可以明得失。

在《了凡四訓》中,有個功過格,寫着他積善的過程記錄。還有一個就是準提咒。很多人看了就過去了。其實這很重要,是他改命的三個方法之一。

鏡子的功能是要求自己的心能像鏡子一樣,雖然印射出世界的萬象,但本身還是一層不染。就像我們說的五行可以有萬物類像,但五行本身的定義沒有變化。在生活中,主要表現爲你要交接好的人,高尚的人,心裏要想好的事,這樣你的心境就會美好。其次,就是如果鏡子出現了不好的東西,鏡子不會反對,它會接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看到了,遇到了不順利的境況,首先不是拒絕,而是接受。所謂風風雨雨都接受。再次,就是不要去擦鏡子,希望這個不好的像擦掉。要知道這個心像雖然在鏡子中,但要改變,還是要自己去處理。也就是大家說的,先接受它,再處理它,這樣才能放下它。

如果你的心真能到了最高境界,境子中的像就沒有什麼好和不好的區別,我們現在做不到,那麼就多接觸好的東西。其實世間一切的美好,都是要用不好的東西成就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病方爲貴,無傷不是奇,格中能去病,財祿兩相隨。最後,必須拋棄以自我爲中心的認知世界的方法。這樣才能根本方向上不犯大的錯誤,也才能靈活的處理各種關係,並知道自己的錯誤。如果以自我爲中心,一切的決定以爲是自己的,那麼根本沒有辦法抵擋魔鬼的誘惑。如果生辰八字是你,那麼大運流年都是你遇到的人和事,其中有好,有壞。大多數人到了這個時間段自然會認爲要這樣做,並認爲這是自己的意志。其實很多時候,是一種選擇。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爲了成功,是爲了成長。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使命。只要你能成長,那麼獎品就是成功。我很欣賞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功宮正樹,他說:我下棋不是爲了勝負,而是爲了追求棋道,因此總是認真的下每一盤棋。

好書不厭百回讀,今後的工作中,我應把《了凡四訓》作爲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常讀常悟,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爲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8

如何呵護自己的心靈?

在《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給的答案是,行善。

全書宗旨在於“行萬善”。了凡先生說到,當他需要實現某個願望時,就發願行善,行三千善,行萬善。

爲什麼要行善呢?行善是爲了積累陰德,積累福報,更簡單點來說就是自己做了那麼多好事,內心就不會有愧,人生也不會有什麼遺憾。

王陽明先生說,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爲了培養自己的心靈。大師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歸。

如果自己的心靈沒有養護好,那麼做什麼事情都會走了樣。

比如拿我自己的例子:最近在學習舊房改造,不得不說我的起心動念就是買賣心。抱着一顆買賣心,房東怎會願意相信我呢?動了買賣心就做不起來,但如果起心動念就是爲了生活在這裏人打造最美好的居家環境,那心中的焦慮還是這樣嗎?沒有擺正心態,晚上怎麼會睡得好呢?

那怎麼樣纔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時候你認爲自己做了好事,但別人不一定這麼認爲。那怎麼衡量?

中峯和尚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

也就是做了對別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對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惡。要是對別人,那麼就算是打罵也是好的;如果對自己好,就算對人恭謙有禮,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簡單的把玫瑰插到土裏,然後就不管不顧了,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長規律,給予足夠的陽光及養分,讓它真正的生根發芽開出花,這才叫善。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9

《了凡四訓》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的教育書籍,全文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分四部分來講解如何改變命運。作者爲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其以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

未學此書前,只知道人的命天註定,胡盤爛算不頂用。殊不知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了凡四訓是一本非常好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命運如何改變命運的書,好的修養德行福澤後代,對於我來說命由天定那是鐵的事實,生辰八字註定的,直到讀完了凡四訓,終於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這句話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來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經過驗證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時也讓他沒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過且過,陽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實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奧妙隱藏其中,當你突然頓悟的那一刻,才覺得人生原來如此美好。了凡先生自遇到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的起心動念,是改變命運源頭,極善的人,經常會幫助別人,做一些好事,福德會隨着善行日漸增長,命運就不是定數;極惡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隨着他造的惡日趨所損,他的命運也不是定數,取決於他的造業。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說你種下什麼種子收穫什麼果實,這個果實是不定期的,也許半年六個月,也許三年五載,也許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裏的,也印證了:“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語名句。讀完這本書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還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所在。

人們常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又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慨命運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態最重要,一定學會反省自己的過失,發現並改掉自己的壞脾氣,對待他人要像對待自己一樣,纔會有寬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斷學習,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爲一塊對家族、對社會充滿正能量的磁鐵。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0

家裏的長輩常常跟我說一句老話,叫“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學習了《了凡四訓》之後,我想用讀書後的心得體會解釋下這句老話。

一命。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是“命由天定”、“命中註定”。社會學和遺傳學也告訴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這就是所謂的“命運”。但了凡先生開篇就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告訴我們,命運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二運。我理解的運,即是機會。我們積極主動,努力求索,不爲命運所束縛,才能牢牢的把握住機會。把握機會的前提就是,我們要有一顆”立命”的心。

三風水。風水,我理解的風水,是我們周圍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也常常有不同的性格。就像蘇浙一帶的人常常精明幹練,湖廣一帶的人敢爲人先,東北一帶的人自由奔放。我們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要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避免地域帶來的侷限。

四積陰德。了凡先生不僅告訴了我們改變命運的態度,也給我們改變命運的方法論。那就是要積德行善,渡人即渡己。向內,我們要修心。培養內在美好品質,不貪心,不膨脹,沒有私心惡念作祟,不嫉妒,不諂媚,不高傲。向外,我們要儘可能的去幫助別人,去傳播美好的東西。

五讀書。讀書也是了凡先生告訴我們的方法論之一。讀書即是學習,唯有學習纔是改變命運的正途。回首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不管社會如何變遷,不管社會階層是否固若金湯,讀書和學習始終是普通人上升的一個渠道,是改變命運的蹺蹺板。

這就是我運用《了凡四訓》的讀書體會,對這句老話的解釋。命運的大門就算關閉了,但總會給努力、善良的人開一扇窗。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1

“命由天做,福自求之”,袁了凡早年遇到過一個算命先生,這個先生給他算了一卦,說他將來在縣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學能考到第9名。結果第二年的考試中,果然如這位先生所料,考試的名次分毫不差。

後來,這位先生又接連給他卜了幾卦,每次都算對了。於是了凡請教此生的命運,算命先生說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無子,半生無福。因爲算命先生的話屢屢應驗,所以袁了凡對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後,聽天由命,不思進取。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和尚,和尚對他說,你雖然命中註定沒有多少功名,也沒有兒子,但是這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周易》這本書就是用來趨吉避凶的,如果命運不能改變,那何來趨吉避凶?《詩經》裏也講“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自己經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忤逆天道,要自己爲自己增加福祉。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要有什麼宿命論的包袱,說誰誰就註定有福,誰就註定無福,這都是可以改變的,人的福氣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修行得來的。只有明白了這一點,人才能真正的掌控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2

對於《了凡四訓》這本書,自己接觸不是一次兩次了,也有多個版本的書籍,朋友贈送的,我也贈送不少友人。之前還有朋友讓我讀十遍,我很認真的去讀了。但是讀過三遍後,我就在困惑中自己矛盾了,以及掙扎着。書中講到惜福、改過,修行,積德行善,這些都沒有錯。人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去面對,去改正,就修正,就是一種善。能利益蒼生,爲他人着想,更是大德,確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

但是針對我自身,我覺得之前自己迷惑了。我以爲自己若想改變自己命運,必須去做這些事情,去發大誓願,去求,去身體力行的完成。這樣纔能有希望。我缺什麼呢?我缺一段能牽手的姻緣,缺財富。有師兄說,你可以在菩薩面前發大誓願,兩年內自己若能婚配,做滿多少善事,或者一步一頭磕到寺廟去,或者終身不吃素,將來重建廟宇,重塑金身等。我啞然,不是我不信,是我覺得如果這樣,那跟交換有什麼區別,我的追求難道就是這些嗎?我用自我約束的積德行善的行爲,去交換一個我未知的,我渴求的事情。這並不是我追求的人生,得到又如何?婚姻只是人生一段不是一個人的生活而已,現在不過是一個人孤獨之旅吧,兩個人了,就不孤獨嗎?我不想去發誓兩年內做多少好事,去求個姻緣,那求來也是假的,是自己僞善的表現,和貪婪。不是我做不到,是不想那麼去做,我可以積德行善,但我無所求。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依然會堅定我學佛的信念和信心,我惜福,改過,修行,修心。修好這一顆心,時刻讓自己心靈能安寧、安靜,心安。朋友說能心安是多麼難得,能踏實的生活,能平靜平淡的對待人生,那是何等的自在?我追求的是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在點滴的生活中去做,不求大,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嚴格自律,積極努力的去生活,去追求。

合夥人說我不是個商人的料,我沒有利益心,沒有野心。我不語,我只是把我該做的事情做好,不欺騙人,不坑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不消極不頹廢,工作中,我積極投入,但是我不問結果,我只在乎這個過程。我不是不追求結果,只是我更看重這個過程,我會更加完善自己。交朋友貴在交心,做事情,也貴在真誠。人生中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僥倖,平淡對待,那是多麼難得。不卑不亢,不貪婪,不悲觀,那也是很難得的,不要太多的慾望,人心不足蛇吞象,任何時候都要知足,得到時問問自己無愧嗎?心安多麼難得!

從此書中,我已明白大的道理,原來只侷限在,我以爲只是讓我們去發願去求改變自己命運。如果只是爲了發願求自己一時的安樂,那只是一種小我境界,現在這已經不是我想追求的了,我會深信不疑的去做,但是我不想求自己此生的榮華富貴,也不求什麼感情長久美滿,我想要的是更多領悟人生的意義,追求心靈深處的東西。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3

明朝袁了凡是一個考功名後做了官的賢達,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研究並指導自己做人做事。在老年寫下了四篇短文,當時叫“戒子文”,把自己一輩子做人做事的心得體會寫下來,告訴自己兒子,訓誡他兒子,也就是後來廣行於世的《了凡四訓》。他可以忽悠別人,不可能忽悠自己兒子,可想而知,這是他一輩子做人做事的成功心得體會,我們也應該好好感悟並指導我們心靈脩爲和言行舉止。歷代很多賢達也非常推崇,也有很多詮釋,如印光大師、淨空法師都有講記。

四訓爲: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什麼是立命?就是自己把握自己命運。你這一輩子過得怎麼樣?是幸福、安寧、踏實……都是你自己,外求永遠求不到。就是面對這樣的社會、單位、上司、下屬、父母、子女、老婆、老公……不管是好壞,這些對於你來說都是外在因素,你很難把握和改變,你只能調整你自己,你怎麼應對,怎麼做人做事,怎麼適應這些既定的外在因素,並盡力促進外在因素改進。我們人生觀價值觀首先得回到這個思維軌道。

什麼是改過?就是自己只有不斷改變調整提升自我,纔能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一般人很容易看得自己的優點,別人的缺點不足。如果你總是看到自己的弱勢不足缺點,看到別人的優勢,你就很了不起了。每天早晚反思反省自己,改進自我,就OK。

什麼是積善?想法做事處世,一般人都是從自我角度出發,很難發自內心的從別人的角度來想。人就是要成爲一個有益於自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有益於自身的人。你是不是一個對別人有幫助,讓別人開心的人。不斷這樣想,這樣做,你將成就別人、成就他人,也成就自我。

什麼是謙德?人都是很自以爲是的,很難做到謙卑和謙虛。很多人都毀在這個方面。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4

《了凡四訓》旨在教會人們作爲人而生於世間的四種爲人之道,即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讀立命之學,讓我想到這麼幾個詞:“天命所歸”、“我命由我不由天”、“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所謂天命,我認爲不過是人腦形成的意識形態。從科學角度來看,爲人處事是遵循的人類設定的標準和方法,而非天命。但是,我輩皆凡夫俗子,有時候不得不以天命作爲精神慰藉,倒也情有可原。

立命之學告訴我不要相信什麼命中註定之類的話,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只要是正確的事情,那就去做好了,千難萬險坦然面對,即使最後不成功,也只是自己做的還不夠,而不是天命使然。

修心之言,即要心無所惡,心裏不能有雜念,勝而不驕敗而不餒,時刻保持一種包容、平和的心態,凡事做到問心無愧。

讀改過之法,何爲過,每個人對過錯的判斷標準不同,因此要先知錯方能改過,如何知錯改過,作者告訴我們要有恥心、畏心、勇心。

有羞恥之心。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古往今來有無數例子,就在我身邊,作爲我的老闆還是一名女性,都可以虛心聽取意見主動自我批評,而我這麼low的一個菜鳥,怎麼好意思不去虛心學習的呢?三人行必有我師,要能常常看到別人的優點,恥於自己的不足,如此方能知錯改過。

有畏懼之心。舉頭三尺有神明,不要認爲自己做了壞事沒人知道,人在做天在看,錯而不思悔改必終食惡果。

有勇敢之心。要勇於承認錯誤,要勇於改正錯誤。我認爲能做到這一點真的很難能可貴,尤其是作爲一個老闆、一個官員、一個領袖。記得小的時候看過一個故事,講述一個日本餐飲店,主動請客人提意見,然後改正,慢慢的這家店生意越來越好。雖說這種事很普遍了,但是由於是很小的時候印在腦海裏的,所以它形成了我對謙虛且勇於聽取別人意見的早期認識。

我認爲每一次改過都是一次自我提升,同時更是對自己內心修爲的一次磨練。一個人如何能夠擁有寬廣的胸懷,如何擁有一顆包容的心,是需要不斷磨練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心若止水波瀾不驚,這些內心修爲的至高境界,是需要一點點培養。

讀積善之方,多行善事,必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裏講了很多故事,都是行善事得善報的。不過有一點感覺有些彆扭,故事裏很多都是父母輩積累善緣,子孫輩得到善報。可能是我的宗族觀念不強,更希望是今世緣今世報。

後面講到對於善的判斷,什麼是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這些種種需要慢慢消化。由此可見,無論對待人還是事,都不能片面和武斷。爲人要低調,做事要謹慎。

讀謙德之效,特別喜歡下面這段:

古語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人要有志向,同時要時刻保持謙虛的態度,凡事多爲他人着想,自會得到福澤庇佑。然而,當今社會,人們都在爲了生活而奔波勞碌,所謂的志向,早已屈從於生活壓力,甚至不曾記得自己有過志向。

突然感覺有些可悲,真的很羨慕那些有夢想的人,即使千難萬險即使頭破血流,起碼曾經爲自己活過。哇,不能這麼想下去,會抑鬱的,活着還是要灑脫一些。沒有夢想又如何,志向不清晰又如何,作爲兒子孝順父母,作爲弟弟姐弟和睦,作爲丈夫敬愛妻子,作爲朋友互幫互助,作爲員工愛崗敬業,作爲公民熱愛祖國,多行善事多結善緣,不枉此生,足矣。

通讀了凡四訓,感覺人的思想境界沒有最好只有更高。不過,很多地方都提到鬼神之說,我雖不信但也不否定。權且把它當作一種精神寄託,用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用來指引自己的爲人處事,用來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5

《了凡四訓》,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這本書是他用來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啓,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書中他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讀了使人心目豁開,信心勇氣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氣不可多得的好書。

全書共分爲四章,開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學】中袁先生就講述了自己從“被命數所困”到“努力改變命運”的真實經歷,讀了之後我深有感觸。

從他的故事,讓我們切實的瞭解到,【立命】之意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命運,改變命運,而不是被命運所束縛、禁錮。

因果之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有定數,但是也並非不可改變。關於命數已定,雲谷禪師這樣描述:“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數雖定,但要看我們對待它的態度。行極善的人們,命運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爲他不斷的累積善果和福報,這極大的福報可以消抵原本命裏的不吉變爲吉祥;而行惡的人,命數同樣不能確定的,因爲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極大的惡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報變成禍事。

我們的命運終究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可以通過我們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改變,我們纔是它的主人。

正如書中袁了凡追問命數是否可改時雲谷禪師說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句的意思是說:個人的命數是由自己造就,而福澤也是需要由自己去求得;個人造惡,就自然折福,個人修善,就自然得福。緊接着禪師又列舉出佛經裏的句子--“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來證明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爲來改變命運的事實。但要注意,這句並不是鼓勵大家爲求功名富貴、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這樣單純只爲一己貪念而爲善,沒有真心誠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業障。

我覺得,在現代的社會當中,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例子有很多,他們都是經過不斷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達到的。要想有所改變,我們就應該從現在起在平日裏有所積累。有這樣一句古語--“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我們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多讀書、多學習,多做有意義的事、多做善事,不要學習不良嗜好,不做惡人。要心存善念、積德行善,無貪念、無惡念。只要這樣每時每刻的累積,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樣,來改造自己的命運。

正如《了》文後面章節中所說的:“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6

之前聽同學講解了了凡四訓,大概瞭解了一下內容,這本書貫穿的一個理念就是向內求,持續不斷的做好事,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我當時聽了同學的講述心裏覺得太神奇,我立刻下單買了這本書。

本書從四個方面,闡述作者的觀點:1.立命之學,聽命但不放棄自己,幫助別人,莫問前程,自己多努力,不要把命運定在別人手裏。教育孩子,每天都要不斷反省自己,反覆思考,盡力去做踐行,行動大於一切,先完成再完美。

2.改過之法,一個人活着,要有三心,有羞恥心,進畏之後,勇猛的心,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靜,堅持不懈的努力精進,發奮圖強,改過自身,努力向上生長。

3.積善之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儘量做到成人達己,與人爲善,成人之美,捨得付出,愛惜物命,看到別人做好事,就應該去鼓勵,遇到困難,不要抱怨,轉變思路,除去自己的執念。正心正念去做每一件事,不求改變他人,只求心安理得。

4.謙德之效,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家落後,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想着利他,努力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必將可以改變自己的一生。

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做冥想,讓自己處於一種正面的心態,提升自己的心智,讓自己過的更快樂!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7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奮鬥之間的關係,我並不是完全不相信命運的人,但我更願意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於找到了一種說服我的觀點,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爲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間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後代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不管過去了多少年,我還是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努力實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按照古聖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子孫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沒有現在這麼亂,一定會比現在更繁榮富強。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沒有仔細想想,我們應該擁有這些東西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喜歡捉弄別人,來擡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慚愧,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經常打壓諷刺別人來擡高自己,妄言妄語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此,我們還整天奢求什麼功名利祿呢?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撼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立志必須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增進不少。世間聰明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念頭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卻非常少。讀完此文,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於行了。相信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進,同時。在此,感謝衆師。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8

經好友和學校推薦,我利用寒假假期閱讀了《了凡四訓》一書。《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所著。該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改書主要闡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講述“趨吉避凶”的方法;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福得福善報無盡。

細心閱畢,猶如仰一座金佛,佛光四耀,讓我頭腦清醒,素心向上,對人生、命運、禍福有了本質的認識。

一、了其一生,善心永存。

袁了凡前輩,童年喪父,勤學習文,遇一老者,言其命數,一一覈定,預其無子,預其不登科第。雲谷禪師鼓勵他不要拘於天命,而應多行善事,必定會有福報。讓他“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出功過格,每日登記,善事不斷,果真中舉。“後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果真生一男。

這是迷信嗎?非也,。這不是純粹的拜佛求經,而是用實際行動來行善。天有好生之德,你存善心,行善義,冥冥中所願就會達成。這是自己種下的因,結成的果。你行善,會利於他人,也會間接利於自己,自己的天地就會開闊,所求即會成真。

所以,行善且是誠心行善,會提升自己的境界,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我幫人人,人人幫我。亦如此。

二、不避錯誤,誠心改過。

人貴有自知之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行善之人,亦會犯錯。《論語》中寫道:“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過錯是人人都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着。犯了錯,誠心改過,根本上改過,亦是善事一件,應樂而爲之。

三、積善之方,愛敬存心。

“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教我們心中要有大我。“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爲,斯可貴耳。”教我們克服困難去行善,愛人敬人之心長存,積善無窮,萬德可備。有人說過,感恩力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對於滴水之恩與我們的人一定,要涌泉相報,這是一種行善;對於陌生人的相助,更是高級的積善。“水滴籌”中那些急需幫助者,與我素昧相識,但每每我都捐出一份愛心,不論多少心意貴誠。

四、謙則受益,德高轉命。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求。時刻保持一顆謙遜之心,時刻保持高尚之德,命運之神,亦會青睞與之。

《了凡四訓》,堅定了我向善之心。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9

《了凡四訓》是我這麼多年以來看到的最能打動我心靈的書籍,第一篇,立命之學。”命由天做,福自己求”。這麼多年,從參加工作起我就珍惜自己的工作,很認真,也很努力,經歷過生存的艱辛,也更懂得什麼是生活。當我看到了凡先生的人生,就很羨慕他,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後,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

“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揮優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一個善人,自會有很好的人緣,那麼很多人來幫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會比別人大很多!對於自身而言,我自認爲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造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麼改過就不難了。二,發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他們不怕國家的法律,不畏懼社會的譴責,只爲自己的利益考慮。前面兩條是改過的前提,最後一點,改過的勇心。勇於改正錯誤,戰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後逐一去改,這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要將一個人維持了幾十年的習慣改變,這確實是需要勇氣的,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如不是經歷了大的挫折和打擊,人是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的習慣的,習慣的養成,就是要靠重複,不斷的重複,一點一滴的去改變,日積月累就會真正的改變。

第三篇,積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麼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麼做,那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裏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着頭的呢?你們知道爲什麼嗎?因爲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着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凡是那些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爲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讓我懂得古人家訓的重要性,袁了凡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命運,我們現代年輕人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想盡一切辦法來克服困難,加倍努力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命運。我們家長教會孩子改正自己不好習慣的方法,家長爲榜樣,通過家長成功方法,讓孩子學習。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從現在每天做多一些善事,通過家長行爲來影響孩子多做善事習慣。“滿招損,謙受益”的重要性,讓孩子懷着謙虛之心去學習做事做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30

幼年喪父,母親讓他放棄科舉學習醫術。一老者說他有當官的命,他自己也想讀書,便讀書考功名。經歷了一些波折,時候未到時是不會成功的。全篇比較唯心,認爲一切要從內心出發。後面就更加偏佛教了,感覺完全就是封建思想的產物,認爲一切都是命數,個人只能積德行善,爲自己積累福祉。讓人細數自己的罪過懺悔。

作者的號從學海變爲了凡,因爲除了生死,其他都不算大事。作者的餘生都在珍惜時間,去做好事,併發願做三千件好事。

也有我比較認同的觀點:即使命中有富貴榮華之象,也要當成落魄那樣來考慮;就算面對着順利,也要做好不順利的打算;就是目前衣食無憂,也要時時想着要是貧困窘迫怎麼辦;就算現在人們對你很敬重,也要謙虛謹慎;就算家族顯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當作普通人來看;就算自己學識還算不錯,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學識還太淺薄。

他又認爲,做人必須每天都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且每天都要改錯,並且認爲天下聰明伶俐的人多,但很多人不肯精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業。這一點我也極爲認同。人跟人之間的智商其實差距很小,我們更多的差距來源於認知和思考的不同,並且以絕大數人的努力程度來看還輪不到拼天賦。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31

了凡認爲兇吉的預兆都是從一個人的內心萌發,再通過肢體表現出來的。一般對人忠厚的人往往可以收到福澤,而那些對人刻薄的人往往比較偏向於受到禍害。這種事情吧,很難驗證,一般怎麼說都怎麼對。

我的理解是,你人生的所有片段組成了完整的個人,少一絲一縷一分一秒都不是現在的你。比如你現在走的所有的路都能找到從前留下的種子,現狀的果都是從之前的因中所結出,如果一時找不到,那可能是藏得太深。就像現代的心理學總是將很多問題去聯繫童年的經歷一樣,有些因果聯繫我們本人很難察覺。在做一個忠厚的人還是做一個刻薄的人來說,我認爲正常人都會選擇忠厚,因爲我們都會約束自己內心那個黑暗的張三。至於福澤和禍害,可能比較主觀,忠厚之人懂得感動而刻薄之人經常抱怨。

了凡認爲他的過錯即使隱藏不露,在細枝末節處,但還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欠了的債,總是要還的。

了凡認爲改過的人,第一要有羞恥心,爲什麼人家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敗名裂;第二要有敬畏之心,即使你的錯誤隱藏不露,在細枝末節處,也還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騙。並且,只要一息尚存,仍可悔改;第三要有改過的勇氣,不能猶豫不決,讓小錯變成大錯。

他還提到,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徑,只需要一心向善,正義的念頭就會出現,歪門邪念就會消失。就像太陽高掛時,妖魔鬼怪就會消退。

剩下內容就是佛教裏的說教了。沒有興趣。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32

春秋時期,有很多的“先知”,他們通過觀察一些人的行爲習慣就能判斷出他接下來的禍福吉凶,《左傳》裏記錄了很多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做的好事多,就有福澤,壞事多就有災難。

相對於做好事來講,不做壞事更容易一些,所以更正自己已有的錯誤,是獲取福報的第一步。

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了凡認爲,欲要改過,一定要有三顆心,一是羞恥之心,二是敬畏之心,三是發勇之心。

王陽明曾言自己的學說是“致良知”之學,這個致良知就是羞恥之心。匪盜被王陽明關押起來,讓他們脫掉衣服的時候,他們依然會不好意思,這就是羞恥心。

所謂敬畏之心,就是說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敬畏的東西,舉頭三尺有神明,有所敬畏,人做事情就不會太出格。

第三個是發勇之心,就是說,人意識到錯誤之後一定要在行動上體現出來,要勇於改正錯誤。

比如,意識到每天熬夜是一種壞習慣,知道不對,但是就是不改,這樣是萬萬不可取的。天下沒有完人,每個人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錯誤,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反省,努力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