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洛神賦讀後感

洛神賦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洛神賦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洛神賦讀後感

洛神賦讀後感 篇1

洛神雖是個文學人物,然而曹植筆下的洛神體態搖曳飄忽像驚飛的大雁,婉曲輕柔像是水中的游龍,鮮美、華麗較秋菊、茂松有過之,姣如朝霞,純潔如芙蓉,風華絕代;對洛神的描摹可謂人神隱約、情真意切,似幻想又似現實,讓不得不想到,人生現實境況不就是這樣嗎?一半虛無一半現實。

文中還描寫了作者自己對夢幻中見到洛神的感受,及產生的愛慕之情,便有了,託水波以傳意,寄玉佩以定情。又因她的神聖高潔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終被他的真情所感動,與之相見,傾之以情。但終因人神殊途,結合無望,與之惜別。想象絢爛,浪漫悽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嘆,惆悵絲絲。

曹植用情之深,文章有表,天地可鑑;真不愧是文學上的巨匠,更是現實生活中深情而用心的才子;念念不忘心中的洛神,定是有感而賦,確實野史的八卦和正史的蛛絲馬跡都指向,洛神就是甄妃,因爲有確切的史料記載《洛神賦》原名就是《感鄄賦》,而在《後漢書》裏,“鄄”與“甄”同音同意,互爲通假字;後來因爲曹睿的忌諱,曹丕死後後便下詔,將《感鄄賦》改名爲《洛神賦》,那麼野史的八卦和正史的蛛絲馬跡,都指向“洛神”之遇,即是懷念甄妃有感而發。

現實疏離人生磨難,曹植在經歷了人生中那麼多的變故後,依然能夠深情的寫出《洛神賦》,可見其用心之深;是的,人生坎坷,故人遠去,現實中往事會漸漸斑駁,然而,深情生活的人,依然會收藏心中的“洛神”,在渾濁的現實中,找到思念的聖潔和珍藏的清流;心中“洛神”常在,便活着的深情不衰。

洛神賦讀後感 篇2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秋。”這一美好的形象是古往今來多少人心中的嚮往。在我國江漢一帶的水邊澤畔,很久以前就流傳着許多關於神女的美麗傳說。這些傳說以它們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墨客。他們心追神往,低迴吟詠,留下了無數篇優美動人的佳作。然而,在這些繾綣的詠歎和精彩的描繪中,最富情節和最能感人的,當屬曹植的《洛神賦》。

先從文章作者曹植說起。曹植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一首“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詩》便可證明他過人的才氣。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從小便十分聰穎,受到父親曹操的喜愛。但後來曹丕稱帝,屢受猜忌和迫害的他,最終鬱鬱而終。而這篇《洛神賦》或許就是曹植經歷了倉皇翻覆的宮廷風雲之變,在崎嶇山阪的顛簸和悲憂交瘁的沉思間,所做的一場綺麗清夢。

文章一開始,作者描述自己離開京師洛陽東歸封地。黃昏時分,在洛水旁停車休息,恍惚之間,看見一位美女,這就是洛神,接着他精心刻畫了美人的形象,進而抒寫了自己的欽慕之情。然後筆鋒一轉,終於悟到人和神之間是無法結合的,儘管洛神也對他產生了感情,也只能舉起袖子,遮住流下的眼淚,飄然逝去。曹植望着逝去的'形象,依依不捨地踏上征途。

縱觀全文,這篇文章的語言十分優美,“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迴雪”是我非常喜歡的句子,讀完文章,不得不爲人與神之間可望不可即的愛情嘆息,同時也爲曹植的文學才華所讚歎。

洛神賦讀後感 篇3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襛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曹植《洛神賦》

這是曹植爲一代皇后甄氏寫的一首賦,他幾乎把所有美好的詞都用在了甄氏身上,可謂有感而發,因曹植深深地愛着甄氏,但是,甄氏是曹植的哥哥曹丕的老婆,即曹植的親嫂子。在歷史上這種事情並不少見,然而,當時曹丕的政治勢力要比曹植的大得多,豈能讓他奪愛,曹植因愛甄氏差點引來殺身之禍。不僅曹植暗戀甄氏,其父曹操也想戀甄氏,看來只要是美的東西,都是人見人愛的,尤其是美女!

三國時代是一個男權社會,戰爭和政治都是爲男人服務的。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這些形象都是栩栩如生的,而有名有姓的女性形象卻少得可憐,僅有的幾個也很難聞其言、觀其行,更別提命運性格了。“河南大小喬,河北甄宓俏”,甄宓雖貴爲曹氏后妃,實爲戰利品進入曹家。

亂世桃花逐水流,甄宓,這個亂世佳人,在幾個男人掌心之中轉輾起伏,沒有人知道她是否贏得了真正的愛情,是否過得順心快樂,她的一生都在男人們編寫着的歷史中奇異跌宕,淹埋於歷史的塵土中,這就是被神化的洛神甄宓甚或那種時代女人的悲哀,美麗不是女人的過錯,但美麗迷惑於亂世,真是自古紅顏多“薄命”。

曹植將《洛神賦》演繹的讓人感嘆、哭泣、悲傷、歡樂、愉悅,令人回味無窮。但人神有別,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洛神”是他的精神寄託,他不但與帝王之位無緣還屢受兄弟的逼害,無奈之餘又感到悲哀和憤悶。

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愷之,都曾將《洛神賦》的神采風貌形諸楮墨,爲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久不衰的。

洛神賦讀後感 篇4

三國有民謠“河南有二喬,河北甄宓俏”,如同三國一般,鼎足而立。

甄宓,何許人也?大名鼎鼎的洛神啊!她在三國的一個小角落裏,出場時是披髮垢面,乃曹氏父子之俘虜,何等的落魄,可她的美,救了她,勝以眉目。《三國》曰:“……丕拖此女近前,見披髮垢面,丕以衫袖拭其面而觀之,見甄氏玉肌花貌,又傾國之色。遂對劉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願保汝家。汝勿憂慮。’”事後,“操教喚甄氏拜於前。操視之曰:‘真吾兒媳也。’遂令丕納之……”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已聞甄氏美貌,卻不慎讓兒子搶了去,只能順水推舟。可見甄宓之美貌。

有野史稱,曹植曾向曹操請求娶甄氏,然曹操卻令曹丕納之,甄皇后與曹子建只得抱怨中天。史稱,甄皇后有傾城之姿,善綰“靈蛇髻”。子建寫道:“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青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兮若流之口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藻出綠波……”

謝靈運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一斗。”雖說是自大輕狂,卻着實道出了曹植之才氣,如此有才氣的人,卻用他滿腹的才華,畢生的思念,爲一個不可能屬於他的女子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與宋玉的《神女賦》一齊成爲女性美的終極典範。

只無奈,亂世桃花逐水流,甄皇后再美貌,亦無法左右帝王之心思,終是因不願曹丕納妃而被賜死,或許,一開始,便沒有多少愛。如果說錯,小一點便是曹操的錯,若將這美人兒賜予曹植,便許是不會有這等悲劇了。說大一點兒,那便是時代的錯了,那是一個“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的時代,皇后,又能如何?

傳說,甄皇后死後,曹植入覲,曹丕見了他有愧意,便將甄皇后的金縷玉帶枕賜給了他,便有了李商隱的那句“宓妃留枕魏王才。”

歷史如此,莫奈何。

我不禁暗歎,如此佳人,不該,不該……

洛神賦讀後感 篇5

“君王不得爲天下,半爲當時賦洛神。”

這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寫的關於曹植的詩。他是說曹子建終生不得志,不能爲國一展雄才,多半是因他當年寫了《洛神賦》表達了他對嫂子,甄妃,甄皇后的極爲熱烈的柏拉圖式的愛情。

東晉山水派大詩人謝靈運曾說:“天下詩才有一石,曹子建一人佔八鬥,我謝某人佔一鬥半,剩那半鬥留給別人吧!”我看這基本上是胡說八道。除了自吹之外,也過分的吹捧了曹植。乃父曹操,乃兄曹丕都是詩歌大家,曹操在詩歌領域的地位和影響並不比曹植差什麼。更不要說還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賢”了。不知什麼原因曹丕明知其弟戀嫂,偏把甄妃用過的玉鏤金帶枕賜給了曹植。此時甄后早已殘死。“你去想吧,你不是情種嗎?想到死,怕是也想不出什麼明堂!”這好像是一種精神折磨。吃飯時曹丕讓甄氏所生的明帝曹睿陪同皇叔,曹植一見明帝,不但睹物思人,而且見侄子思嫂子,爲什麼曹植又叫“陳思王”呢?妙在那個“思”字。於是他寫成《感甄賦》,明帝覺得太不雅觀,才改成《洛神賦》,很快地出現了大批抄本,一時洛陽紙貴。

讀《洛神賦》就像走進漫無邊際的迷霧之中。是謳歌洛神,還是懷戀嫂嫂?是耶?非也?文辭流光溢彩,曹子建把洛神描繪成天地之間就這一女人合乎黃金分割原理。洛神也對他秋波頻頻,難割難捨,最終還是飄然而去。留給這位風流王爺的只是無限的哀傷,日坐愁城。

曹植的一生是不幸的,是動盪的,生於魏王之家,卻又偏偏迷戀於文學,但在那個年代,戰火紛飛,狼煙四起,王侯將相之子弟無不是期望在戰場上英勇殺敵,戰績彪彪,封妻廕子,抑或是充當謀士之值,決勝於千里之外。而子建無疑是與他們格格不入的,文采斐然,卻慘敗於自己的親兄弟之手,是他鬥不過他嗎?也許是吧,因爲他在心底已經放棄了,但卻歸隱不得。

但他也是幸運的,否則他何來那麼豐富的情感,何來那老少讀之皆淚下的《七步詩》,何來那美名遠揚的《洛神賦》,何來那段刻骨銘心的……

是巧合,還是命運的規則原本就是這樣,與黛玉類似的,讓人不捨,卻感覺這樣最好,他們的魅力也許就在於此吧。

洛神賦讀後感 篇6

其形也,翩若驚鴻,宛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

後來,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依據《洛神賦》,畫了流傳千古的名畫《洛神賦圖》,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是描繪是曹植與洛陽神相逢,但是洛陽深無奈離去的情景,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中日恩之,最後依依不忍地離去。

那麼曹植所描寫的“洛陽神”和“顧愷之畫中的洛陽神”到底是誰呢?

有一種觀點是曹植感激甄姬所作,洛陽,洛陽女神,傳爲古帝伏羲氏之女宓淹死洛水後所化。名字如此巧合?

另外在《洛神賦》的背後,還隱藏這一段耳熟能詳的曹魏宮闈公案。據說曹植對曹丕的妻子甄妃懷有仰慕之情,卻終不可得。其實是暗指甄妃,曹植籍着對洛神的描寫,來釋放自己內心深處最爲熾熱卻被壓抑已久的情感。這個觀點最大的依據就是來源於唐代李善在《昭明之選》後的註解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歷史上的曹丕,是一個出了名的小心眼,對於自己的弟弟從來欲除之而後快,七步成濤的故事人人皆知。曹植被他死死囚禁在封地大半輩子,最後鬱郁而立。其他兄弟,處境也是一樣悽慘。曹丕這種防兄弟如防賊的態度,就連陳壽著史時都有點看不下去,評論說:“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多數不過二百人。又植前過,事事復減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遂發疾後薨。”

其甄后,是曹丕的妃子。作爲小叔子的曹植居然動了愛慕之心,這就是兄弟之道言,是其不義,就君臣之道言,是其不忠。不忠不義,大逆不道,成何體統?於是從古至今,便有一支浩蕩的大軍,來辨僞正本,口誅筆伐。唐彥謙曾經說:“驚鴻瞥過游龍去,虛惱陳王一事無。”陳王便指曹植。宋人劉克莊卻說,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后之事以實之。”明人王世貞又說:“令洛神見之,未免笑子建倫父耳。”後有朱乾,何焯,張雲等人羣起而鞭撻之。把他們的論點綜合起來,大概有如下幾點:第一,曹植愛上他的嫂嫂很不可能。他沒那麼大膽量寫《感甄賦》。丕與植兄弟之間因爲政治的鬥爭,本來就很緊張,植寫此之嗎,豈不色膽包天,不怕掉腦袋了嗎?第二,圖謀兄妻,這是“禽獸之惡行”其有污於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之母而兄晏然,況身爲帝王者乎?第三,《洛神賦圖》一文,是“託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就是說賦中所說的“長寄心於君王”後來的人否定感甄說不過是重複這些觀點。如果有所增加,只是說,14歲的曹植不大可能向曹植求娶已經24歲的已婚女子爲人妻的。

這些傳說以他們獨有的魅力,吸引這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和詩人們去閱讀,令人嚮往。作者描述自己離開京師洛陽封底東歸時,黃昏時分,在洛水旁休息,恍惚間看見一位美女,這就是洛神,接着精心刻畫了這副詞。然而筆鋒一轉,卻感悟到人神終不能在一起。遮住留下的眼淚,飄然失去,依依不捨的離開了,讀完文章,不得不爲人與神之間渴望而不可及的愛情嘆息,也不得不爲曹植的文采所感嘆。

三國志陳恩王傳載,黃初二年,曹植被黜爲甄城王,至三年,其謁帝返回途中,經洛水,聯想戰國是宋玉曾隨楚襄王遊雲夢澤,見高唐雲氣而作《神女賦》,故仿其體《感甄賦》。正是以比賦抒情抱負不得伸展與無由放忠王室的抑鬱心情。實與甄后無涉。

由此說來洛神賦還是曹植爲甄姬所做都有點牽強了,或許他對甄姬有情,但也只是天涯淪落人之感,聯繫當年與甄姬當時年老色衰,已不得恩寵,和自己一樣不得重用與屈原愛慕君王之文異曲同工。

寧溘死以流之兮,與不忍爲此態也,鷙鳥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可以圜之能周兮,夫熟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制兮,忍尤而攘洉優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同者類推,因此洛陽神賦不是爲甄姬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