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精選10篇)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精選10篇)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篇1

昨天聽了《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這本書,真真是被震撼到了。

曾國藩一生中能夠被保留下來的文字,就有2000萬之多。

一個人或許能夠做到一時勤奮,但是如果能將勤奮貫徹終生,是該有多麼了不起!

而曾國藩就是一個將勤奮持續了一生,他筆耕不輟,時時勤勉,雖然天資不算太好,但是他足夠勤奮,也不自傲,會借鑑他人的成功經驗。

比如他創建了湘軍,並親自培訓,以思想教育加強管控的同時,開展技術性訓練。在曾國藩的訓練下,成爲一隻紀律嚴明和戰鬥力強的隊伍,並一舉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其實曾國藩的資歷並不太好,甚至可以說不太聰明,他考秀才考了7次,在他23歲那年才考中了秀才。

但他的成就是值得我們恭敬仰望的,他不僅是出色的政治家、戰略家,平定太平天國,還在文學上有所造詣,是晚清散文“湘鄉派”的創立人。

讀書可以明理,讀史可以明智,曾國藩的經歷或許需要我們用一生來讀,來踐行~

時時勤勉勵,歲月不待人。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篇2

剛讀完第一章,最大的感受是曾國藩在自我反思前後的變化,反思前曾作爲讀書人出生,是一個典型的清高直率眼中容不得一絲苟且的讀書人形象,憤世嫉俗,剛正不阿,對咸豐皇帝,對同僚,對親朋好友,都是如此。

正是因爲如此,雖然組建湘軍抗擊太平天國,卻並未得到相匹配的嘉獎,而在這之中更是得罪了湖南江西幾乎所有同僚和京城天子。所幸在居家戴孝的幾年裏,反思自己爲人處世中的性格缺陷。重出剿滅太平天國軍隊過程中與皇帝示弱,與同僚交好,以入世隨俗的態度對待所有人,表面老奸巨猾老練圓融,內心仍是質樸剛正初心不改,竟在複雜的清末環境中如魚得水建功立業。

聯想到自己平日裏也有那種出自讀書人本身的自以爲的清高孤傲和極端自信自負,遇事盛氣凌人,也開始調整自己待人接物方式。另一點是想到成電學子彷彿都有這類似臭毛病,從技術角度來看沒有任何問題,但成電學子總是難以成爲一家公司的管理核心,與此種氛圍不無關係,他們大多埋頭苦幹,執着於技術而缺少處事的圓滑,不屑於技術以外任何事。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篇3

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之後,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不可思議。原來曾國藩和我心裏認爲的一直以來都是不一樣的。現在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曾國藩的特點那就是笨且執着。他的一生都在學習與自我鞭策。他對自我的約束已經上升到幾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課更是讓我不可思議多參加一頓飯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書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國藩是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

在曾國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飽受磨難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國藩始終銘記在心,而第四次與第五次受辱可以說是曾國藩人生的兩個轉折點。在長沙組建湘軍時差點讓鬧事的兵痞殺了。但曾國藩忍辱負重,終於在與太平軍作戰中獲得勝利。

長沙之辱帶給曾國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撓,也讓我明白挫折並不是來打敗你的,而是來成爲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讓曾國藩的爲人處事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國藩不再像以前那樣與整個大清王朝官場都格格不入了。曾國藩的這番變化讓我明白做人不必太過憤世嫉俗,而因該在必要時能和光同塵,圓潤柔軟。

明朝時的海瑞是個舉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裏種菜,清到出來買肉都能引起滿城轟動。但他的清也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沒有做成一件對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國藩不一樣,曾國藩公私分明,決不將公款收入腰包,因爲曾國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輕虛名,也讓我認識到,至剛者實爲弱者,強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業,就不能死腦筋,而要學會靈活變通。

從曾國藩身上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堅持。曾國藩天資愚鈍,同時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幾歲時變通過秀才與舉人的考試,但曾國藩一直到二十三歲才考中秀才。曾國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讀書,寫字,做日課,做到了持之以恆,堅持了幾十年。而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都不比曾國藩笨,卻學識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浪費了自己的天資,不能堅持每天學習。曾國藩的堅持甚至幾乎達到自虐的地步,讀書時通常數月只讀一本書,每天都堅持固定日程從不懈怠。我想我們要是有曾國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後不禁長嘆一口氣,爲曾國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還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嘆“天命之不可爲”,但曾國藩身上最閃亮的一點“有恆”還是值得我們學習。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篇4

曾國藩,一個出現在歷史書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些年來各種暢銷書的主角。歷史課本上的曾國藩建“大團”、創湘軍、平太平天國、剿捻軍、辦洋務,立下赫赫功勳,功臣偉人形象,令人遙不可及。市面上關於曾國藩的書,要麼晦澀難懂,要麼雲山霧罩,抑或是不知所云的厚黑學。

但是張宏傑先生經過嚴密地考證,運用別樣的視角來審視曾國藩的一生。《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一書爲我們展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曾國藩:他資質不高,年輕時還非常激進暴躁,罵同僚、罵皇帝,被衆人排擠,最終卻華麗轉身,成爲“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書中用非常細緻,甚至瑣碎的日常材料,構造出拙誠、勤勉、務實、自律的曾國藩,多了真實的味道。

我覺得,曾國藩身上最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勤和恆。一個人短期勤奮是能夠做到的,但像他這樣一輩子勤奮,達到了恆常的境界,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我們有時候總以爲能者無所不能,偉人小時候就是天才。但事實上,曾國藩小時候讀書天分並不高,科舉連續考了七次,一直到二十三歲的時候才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秀才。李鴻章評價自己的老師“儒緩”,曾國藩自己也常說:吾生平短於才。但是曾國藩極其勤奮,酷愛讀書,爲官一生沒有其他財物,除了衣物就是書。在他二十六歲的時候,不惜花光從朋友那裏借來的一百兩回家路費、典當自己的衣服,只爲購買一套《二十三史》。回家後閉門不出,每天圈點十頁,發奮苦讀一年方止。到晚年的時候,他也不忘讀書,認爲書纔是治療病痛的藥,寫下“禽裏還人,靜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極樂生”來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忘記讀書。在去世的前一天,曾國藩還在閱讀《理學宗傳》,批閱本日文件,一直讀書,一直辦公。

曾國藩一生堅持寫作,筆耕不輟。他從三十一歲起,每日一記,從起牀到睡覺,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檢查一舉一動,記錄自己的各種糗事、不足,有了錯就深刻剖析,在曾國藩家書中,隨處能看到這樣的字眼:“未能改得一過”,“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忽忽已過十日”。其實,曾國藩的身體特別糟糕,三十二歲開始害眼病,三十六歲的時候已經完全看不清人影了,晚年有一隻眼睛徹底失明。大概四十八歲的時候,寫日記說自己的身體已經像七十多歲的老人家一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就是這樣一個常年被病痛纏身的人,作爲國家之重臣,工作繁重,又要帶兵打仗,一生還寫下了兩千萬字的著作。一件事情,做一天不難,做三年五年也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

想想我們自己有多久沒有紮紮實實地做一件事情,並堅持下去成爲自己的一種習慣,總說自己沒時間、沒精力,但是每天用了大部分時間看手機,虛度光陰。我們究竟是活了三百六十五天,還是隻活了一天,又重複了三百六十四次。在這樣一個步履匆匆的時代,稍不留神就會被人拋在後面,大家都在焦慮,卻不知如何緩解。其實早在二百年前,那個資質平平、疾病纏身、多次跌入谷底的曾國藩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就是要腳踏實地的努力,並堅持下去成爲習慣。

栽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篇5

曾國藩是一個並不聰明的人。––題記

現實當中,人們常常把哪些記憶力不強、不擅長遣詞造句和數字運算的人稱之爲“笨人”。這些“笨人”在學生時代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用在功課學習上,卻成績仍然不太好;長大之後做事情,也不太會找一些比較討巧的方法,總是一板一眼、按部就班,愛較真、認死理兒。

在常人眼中,他們總是耗費大量的時間做一些看似沒有太多效果的基礎工作,讓人覺得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事倍功半”,有時候人們甚至會嘲笑他們,認爲他們很傻。但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一旦這些笨人把他們肯下苦功夫敢較真兒的特點充分發揮,往往卻能夠厚積薄發,取得一番成就。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例證。

曾國藩的讀書天分並不是很高,腦子也不是十分聰穎。他十四歲歲參加科舉考試,連考七次才考中秀才,而且是全縣倒數第二名,而他的父親更是直到四十三才勉強考中一個秀才。還有有一個關於小偷與曾國藩的笑話,講的是小偷去曾國藩家躲在房樑上偷錢,正好碰到曾國藩在屋裏背書,背了兩三個小時還是背不過,而小偷卻背過了,直氣得小偷下來數落曾國藩腦子太笨。

但正是因爲笨,所以曾國藩肯下苦功夫做事情。

因爲笨,所以曾國藩在讀書的時候每天早起晚睡、用工苦讀,從不敢有絲毫怠慢。他讀書的宗旨是“不完全理解一句話,絕不看下一句話;不讀完一本書,絕不看下一本書”。他雖然連考七次才中秀才,但是每一次考試之前,他都作十分詳盡的準備、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一旦他突破的那個制約的臨界點,就會一發而不可收拾。他的科舉之路也印證了這一點,中秀才之後兩年,曾國藩考中舉人,又過四年中進士,又過兩年中庶吉士、點翰林,成爲國家重點培養的後備幹部。再之後十年七遷,累升至刑部侍郎,從二品,副部級官員,創造了清朝官員升遷史上的一個奇蹟。

因爲笨,曾國藩做人始終謙遜低調,寧可自己吃虧,也從來不沾別人便宜,也不爭強好勝、好勇鬥狠。爲了爭奪中興能臣的殊榮,左宗棠會會時不時的會抨擊諷刺曾國藩;曾的學生李鴻章也常因爲官場利益而不時的和他打痞子腔、耍心眼。但曾國藩卻從未和左宗棠打過口水仗,對他的學生李鴻章也是自始至終愛護有加。而他寬厚的人品,也使得在他的周圍聚集了一大批的能員干將,最終成就了他平定洪楊叛亂、開啓洋務運動的宏達業績。

因爲笨,曾國藩做任何事情都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從不敢投機取巧,有絲毫怠慢。帶兵打仗時,他從不急功冒進,每次作戰他都會充分考慮、反覆琢磨,戰場上的每一個細節變量,直到完全有把握之後,纔會領兵作戰;創建湘軍選人用人時,從軍官到普通士卒,他的原則是“用士人,領山農”,往往選取那些老實本分、踏實做事的人領兵從軍。

因爲笨,曾國藩對知識始終保持一個開放渴求的態度。中國古代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等諸子學說,他都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分析,對於佛家由於領軍作戰的緣故雖未深入解析,但也是有所涉獵。甚至對於絕大多數人都不願讀的文件彙編,他都進行過反覆閱讀,因爲他認爲這些文件之中往往包含着前人政治智慧的結晶。對於當時剛剛進入中國的西學,他也秉持着包容開放的態度,積極不成幼童赴美留學、創建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等洋務事業。

可以說,正是曾國藩的笨,成就了他後來的歷史地位。他的實事求是、腳踏實地、開放包容、謙虛謹慎也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所欠缺的。

現在的我們,不是笨人太多,而是像曾國藩那樣的笨人太少,人們都太過於聰明,太喜歡投機取巧、走捷徑,不願踏下心來,認認真真做事情。因爲太過聰明,有的人總想一夜暴富,熱衷於炒房炒股,進行所謂資產運作,而不想靜下心做事掙錢;有的人賣身求榮,甘爲他人二奶二爺,甚至N奶N爺;有的人熱衷於投機鑽營,阿諛奉承,大搞人際關係,卻無心提升個人實際技能……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有人看似走了捷徑,實則繞了一個大彎;有人看似在那裏緩慢前行,實則選擇了一個最正確的道路,只等待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最終實現質的飛躍。

做個笨人,踏踏實實走好人生路上每一步!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篇6

長沙之辱,江西之困,皇帝冷落,喪父,被免,受罵,不僅江西全境罵他,而且有人罵他給皇帝要權是兩面派的做法,是僞君子、真小人。

對於一個有着博大胸懷,一心想要作出一番事業的人來說,閒置是對他最大的懲罰。曾國藩處於極度的痛苦之中,他追思自己父親,他想念自己一手訓練出來的軍隊,他在苦苦反思自己一個道德高尚知恥知悔的人爲什麼會走到今天的地步?

在家守制的一段時間,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薦的老莊著作。幾千年前聖人之言,給了他意想不到的啓示,讓他恍然見到了另一片天地。

曾國藩開始反思自己在官場上一再碰壁的原因。意識到自己的挫折不僅僅是因爲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問題原來出在自己身上!自己的個性、脾氣、氣質、風格上存在諸多缺陷。鋒芒太露,自認爲是正直的化身,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製造了許多麻煩和障礙!

曾國藩回想自己以前的爲人處事,從前跟皇帝說話直來直去,一直都是以聖人的道德高度說事,從不注意給皇帝面子。從前給湖南省長寫信,盛氣凌人的態度不像是在和一個平級官員說事,簡直像老子命令兒子,沒有一點尊重。對於共事的同僚,他時時處處不留情面地批判教育,盛氣凌人。他想起弟弟爭吵中給他說的話:你盛氣凌人的態度,弟弟們尚不能忍受,何況他人?他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致命弱點: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

在近乎閉關修煉的思考中,曾國藩認識到官場和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那些以前他看不起的虛僞、麻木、圓滑、機詐,是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一個人總是懷着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自以爲居心正大,人濁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鋒芒畢露,說話太沖,辦事太直,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爲人處世只有圓滑柔軟,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只有海納百川,兼收幷蓄,才能調動各方面得力量,達到勝利的彼岸。

深思熟慮之後,曾國藩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及時調整性格,作出了柔韌的改變。他得出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大柔非柔,至剛無剛”,並以此爲座右銘。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篇7

曾國藩早年是一個典型的憤青。單線思維、唯我獨革、憤世嫉俗、嬌激傲岸。做起事來,手段單一、風格強硬、純剛至猛、一往無前,因此處處碰壁,動輒得咎。

中年以後,他終於在與世界的戰鬥中變得圓融了。憤青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個有道德而又圓滑的官僚,所謂外圓內方,知行合一。他的外圓內方的性格漸趨完善。

然而,這種圓融不是他本性所有,是靠不屈不饒的精神從一次又一次跌倒中悟出來的,是從質樸剛正中升發的。

曾國藩晚年的祕書趙烈文說過一句話:“歷年辛苦,與賊戰者不過十之三四,與世俗文法戰者不啻十之五六。”也就是說,曾國藩雖然以平定洪楊爲最大功勞,然而他的一生,與農民軍作戰所花費的精力不過十分之三四,而與官場作戰所花費的精力是十分之五六。

這話說得沉痛而又深刻。這是任何一個想在中國做事的人不得不付出的慘烈代價。相信曾國藩的顛簸人生也影響到後人,形成現代官場上的”中庸、無爲“等風格。

曾國藩曾自撰一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寓意也是一柔一剛,柔中顯剛。這也是他改變性格的真心感悟寫照。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篇8

曾國藩這個人的相信大家耳熟能詳,關於他的書也是多的數不勝數,他有哪些人性的魅力值得我們學習?

他的爲官之道,教育之道爲什麼一直被世人津津樂道?帶着這些疑問,我們走進了這本書。

瞭解曾國藩的生平,就是一個現實版的成功學典範,天生有些愚笨的他,憑藉自己的勤奮和恆心,走上了人生的巔峯,立下千古大業,挽救國家於危難之,被世人敬仰。

一個人可以活成什麼樣?能活成什麼樣?通過曾國藩的傳奇人生,有力的證明了,人生的主導權在自己手裏。勤奮,堅持是開啓成功之門的鑰匙。

下面,帶着我對他的崇敬,總結一下本書對我感悟最深的點:

第一點:曾國藩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還是以倒數第二的成績。很多書說他是愚笨之人,是有出處的,但也說明他是一個有着超凡韌性的人,大多是人估計兩三次考不中就放棄了,但他沒有,反而越挫越勇。這也爲他後面扶搖直上打下基礎,有志者事竟成,當你的努力到可以感動自己時,老天都會爲你開路。

第二點:這個人超乎常人的執拗和不服輸,不懂的就學到懂,不會的就學到會,認定的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下去。做人如此,打仗如此。他要求他下面的士兵,每天早起一起吃早餐,讀書學習,其中做不到的,他堅持讓整個隊伍的人一起等,只有在全員到齊的情況下,才肯用餐,他的隊伍除了練功就是學習,硬是用這種方法,把他的隊伍練就成了精兵強將,當時,他手下的士兵是唯一能上戰場殺敵的。其他官員的領導的團練,都是做做樣子。

在打仗的過程中,他也表現出了非常執拗的一面,到哪都挖深深的壕溝,當時很多士兵都不理解,可就是用這種戰略,他屢戰屢勝。看似很笨的方法,他卻用活了。

第三點:及時總結反思,他真正做到了每日三省,每天都對自己當天的所作所爲進行總結,發現做的不對的地方,馬上改正。前期他因爲性格偏激,樹敵無數,空有一番抱負,卻得不到施展。後面經人指點,馬上意識到必須改正自己的爲人處世之道,提醒自己謙遜,低調做人。當他的人際關係得到改善後,很快在官場就遊刃有餘。

初入官場的時候,看到皇帝、官員不作爲,他他就上書指責。言辭犀利,不留餘地。腹背受敵,多次危及性命。後面知道問題所在,他馬上改正,可見,他有超強的執行力。

及時總結反思幫他改掉了很多不好是習慣,一個能做到每天都寫日記總結,一輩子都在學習提升,始終都覺得學不夠,他已經把學習當成了工作,當成了樂趣,樂此不疲。

第四點:無論在什麼時候他都保持自己的原則,恪守底線。當他的官做的很大的時候,很多達官貴人想拉攏他,他都一律不見,自覺跟他們劃清界限。不給其他人抓自己小辮子的機會。這也是他晚年雖位居高位,手握兵權,但沒有遭到皇帝排擠的原因。用現在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很有分寸感,進退有度。

第五點:一輩子都在學習,即使在死前,依然在讀書。他對知識的追求已經超越生命了,他當時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仍然在看書,給家人寫信匯報。

聽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直被感動着,一個人在怎麼能有如此的勤奮和毅力?但曾國藩一生都在身體力行,回望我們的人生,多的是爲失敗找藉口,貼標籤。真的非常有必要好好學習曾國藩,多給自己一些力量,去活好我們的人生。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篇9

那一篇《年少不讀曾國藩,讀懂時已不再少年》,看了以後,我真的很想了解曾國藩。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對他的記憶還停留在初中歷史書上那個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人物,除此之外,我一概不知。

我用了兩天的時間來讀這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感受頗多。我懂得了爲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會讀曾國藩。曾國藩資質平庸,湘鄉流傳着這樣一個笑話,說是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誦了多少遍還背不下來。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後偷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小偷都會了他還是不會,然後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大叫:“這種笨腦袋,讀什麼書?”

曾國藩本人從十四歲起參加縣試,前後考了七次,到二十三歲才考上秀才,而且還是個倒數第二名。

他是一個平庸的人,但是這一生卻不平凡。他一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我覺得他就是靠着自身的這股笨勁,才成爲了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

咸豐年間,太平軍興起,朝廷大亂,當時的朝廷,完全沒有一支軍隊可以跟太平軍與之抗衡。曾國藩認爲,想要拯救這個國家,必須得練出一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軍隊。這太難了,他一個文人,沒有經驗,完全赤手空拳啊,他說,“打掉牙和血吞”,爲了國家,在種種困難下,他終於練成了湘軍,讓這個即將衰亡的國家有了一絲希望。

曾國藩打仗靠的是笨拙精神。曾國藩一生善打愚戰、笨戰,不善打巧戰。他打仗不貪小利,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紮穩打。

曾國藩一生清廉。他不貪圖小恩小惠,甚至把自己的收入的一部分都用在了軍隊上。他穿衣節儉,他對家裏人也比較嚴苛,堂堂一個總督府,過的生活跟鄉下的人差不多,他說,人窮纔會懂得努力,他不想讓兒女們覺得他們富有,不用努力就可以擁有一切,所以他一直都是要求家人勤儉節約。

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堅守原則,當大官,從京城翰林當到直隸總督,他不肯收禮。搬家的時候,有知府給他送去家居用品,他只收下七張草蓆。又有軍官給他帶去十六包大禮,他只收一頂小帽子。到最後,堂堂直隸總督,連家裏喝點黃酒,都要上街去打。仔細想想,這事不容易做到啊,他就這樣了一輩子。

他待人誠懇,別人有時候算計他,他卻從不對別人耍滑頭。

“既生左何生曾”,曾國藩和左宗棠一生的恩恩怨怨令人唏噓不已。

兩人初見,曾國藩對左宗棠讚歎不已,左宗棠討論起事情滔滔不絕,氣概不凡,而左宗棠卻對曾國藩沒有那麼好的印象。曾國藩給人的感覺不像是一位總督和將領,他更像是一位普通的親民,肥肥胖胖,還有點笨頭笨腦的樣子。左宗棠天性驕傲,他有自己的小心思,左宗棠平生以諸葛自命,每與友人書,自署老亮,在他心裏他會認爲,在同一時代,怎麼能有兩個諸葛亮?他曾國藩天性愚笨,而我天資聰明,憑什麼他步步高昇,而我處處不如他?

兩人的交往顯而易見,左宗棠處處看不起曾國藩,總是在背後說他壞話,而曾國藩對於左宗棠卻總是忍讓,因爲左宗棠給予曾國藩的幫助很多,在鎮壓太平軍時,曾國藩幾經崩潰,自殺幾次未遂,如果當時沒有左宗棠的輔佐,湘軍必潰。

左宗棠在曾國藩的提拔下,職位高升。左宗棠似乎並沒有感激曾國藩的好意。在他心裏一直糾結的“瑜亮情結”並沒有在他心裏淡去。兩人的決裂在於左宗棠向朝廷上報奏摺,貶損曾國藩的戰功,曾國藩這一次也沒有再容忍,兩人自相殘殺,至此決裂!

同治十一年,曾國藩因腦出血去世,一時間,天下大震。左宗棠覺得很震驚,沒想到左曾這麼多年的恩恩怨怨終於結束了。他給曾國藩寫了輓聯。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這讓我覺得感動,輓聯裏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這樣謙卑的左宗棠,也許他心裏早就想要跟曾國藩和解了,可是卻不知道這一天卻是在曾國藩去世後,然而這一切都晚了……

對於左、曾的恩恩怨怨,王船山說,聖賢一定是豪傑,而豪傑不一定是聖賢。在郭嵩燾看來,曾國藩是聖賢,而左宗棠僅止於豪傑,這就是二人的根本區別。

曾國藩真的是庸人裏的楷模,他身上所有的閃光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慶幸自己沒有那麼晚認識到曾國藩,他帶給我很多力量,你可以說你資質平庸,但是平庸不是你不努力的藉口,你完全可以有曾國藩的精神,像他一樣踏實努力,總會有所作爲。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 篇10

棱角分明是曾國藩早期性格的體現。剛踏入仕途時,他就把這種性格帶入官場,後來甚至發展到剛愎自用的地步。

咸豐初登基,下詔廣納諍言。曾國藩聽了心情振奮,上了一道名叫《應詔晨言疏》的奏摺,痛斥當時的“以畏葸爲慎,以柔靡爲恭”的官場作風,鞭撻當時官場的醜惡形態。那些被批判和影射的官員們看到他就氣不打一處來,處處譏諷、笑話、排擠他。

曾國藩並不沮喪、消沉,反而鬥志更盛。一年多時間裏,他先後上了多道奏疏,全面深入地指出了大清面臨的種種危機、關鍵體系存在的諸多問題,呼籲皇帝大刀闊斧,加以徹底改革。但皇帝沒有任何反應。

看見皇帝沒有反應,曾國藩決定先要打醒糊塗皇帝。他做出了晚清官場極爲罕見的舉動:直言批評皇帝。

在《敬呈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中,指出咸豐皇帝三個缺點:一是見小不見大,小事精明,大事糊塗;二是徒尚文飾,不求實際;三是剛愎自用,飾非拒諫,出爾反爾,自食其言。把皇帝天子狠狠批判了一頓。

年輕氣盛、自尊心特別脆弱敏感的咸豐皇帝看了奏摺,其反應可想而知。他把奏摺摔到地上,要治曾國藩的罪。幸虧各位大學士苦苦求情,才使曾國藩免於獲罪。

但曾國藩好像並沒退縮,又先後挑戰因鴉片戰爭而出名的琦善和老臣賽尚阿,致使二人先後被革職、處刑。

他一系列剛性強硬的做法,漸漸使自己成爲官場上的異類,他在官場上的處境日益孤立。他發現自己越發展,碰壁的事越多。朝廷大臣開始排擠他,皇上也開始猜忌他。在咸豐二年時,曾國藩幾乎成了官場圈子裏人人唾罵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