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曾國藩日記》讀後感 【讀後感】

《曾國藩日記》讀後感 【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一天的時間即將結束了,相信你會領悟到不少東西,因此我們要寫好日記了。那麼日記有什麼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曾國藩日記》讀後感 【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曾國藩日記》讀後感 【讀後感】

曾國藩留給後人的印象是性格厚重,富於耐性。按星座學來說,這是“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的特點:具有持之以恆的精神,適合從事需要頑強毅力和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工作。

但是曾國藩的生日顯示,他居然是射手座。射手座的性格特點是什麼呢?據說是“像風一樣自由”,性格外向,坐不住。曾國藩在青年時代恰恰如此,他是一個非常愛交朋友、非常愛串門、非常愛聊天、非常愛開玩笑的人。

那時候的曾國藩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愛看殺人。曾國藩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時候那裏是刑場。所以曾國藩隔三差五,就和朋友們一起去看殺人。

其實剛剛到北京的曾國藩不光是見識狹窄、觀念鄙俗,性格上還有很多缺點。

曾國藩性格中的第一個毛病,就是靜不下來,生活不規律。

第二個毛病是爲人傲慢,修養不好。他是同學中唯一的進士,又點了翰林,因此難免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到北京的頭幾年經常跟人發生衝突,有一次他跟一個同鄉——刑部主事鄭小珊,因爲某事意見不一致吵起來了,隔着桌子就要動手,大家給拉開後,還彼此指着對方的鼻子破口大罵。

第三個毛病是“虛僞”。當然這種“虛僞”不是指他多麼大奸大惡,而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樣,在社交場合容易順情說好話,而且喜歡誇誇其談,不懂裝懂。

除了以上三點,曾國藩認爲自己還有一大缺點,必須改過,那就是“好色”,愛看美女。比如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主婦,“注視數次,大無禮”。

今天看來,這似乎有點兒可笑。血氣方剛的他,見到美女自然會多看幾眼。這不過是正常的本能反應,然而在那個年代,曾國藩卻認爲這是一個嚴重問題。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慾望,特別是青年時期,是一個人最追求完美的時候。三十歲這一年,在曾國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決定要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學做“聖人”之志。

所謂聖人,就是通過自己的勤學苦修體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萬物運行的規律。這樣,他一舉一動,無不合宜,就可以經邦治國,造福於民。而自己立功立德立言,萬世不朽。

這是一個何其宏偉的人設!

曾國藩在三十歲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爲“聖人”。“不爲聖賢,便爲禽獸”,也就是說,我只有一個選擇,或者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或者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他已經立定了終身之志。他說: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爲天地之完人。

這就是他爲自己立定的“終身大規模”。他認爲,這一目標實現了,其他目標就自然而然能達到。

脫胎換骨的開始:寫日記

志向非常高遠,但是怎麼做到呢?曾國藩學做聖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寫日記”。

曾國藩向大儒唐鑑請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鑑告訴他,最關鍵的是每天都寫日記。這是入聖之基。曾國藩一開始並不明白。因爲他以前寫過日記,並沒發現記日記有什麼重要。

我們翻開曾國藩的早期日記,和我們大部分人的日記一樣,記得並不得法,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個是不連貫,不能一直堅持。現存的曾國藩最早的日記,連續記了將近一年。從道光十九年(1839)初記到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就中斷了。曾國藩說,這是因爲他把日記簿“誤置箱內,不能逐日取出,隨意記載”,這個藉口顯然很牽強。

第二個問題是把日記記成流水賬,經常一整天的事就記成一句。比如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七日日記就六個字:“沈明府請吃飯。”五月初九日日記五個字:“住上選叔家。”敷衍了事。

第三個問題是在日記中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並不能做到。

唐鑑告訴他,日記不是這個寫法。寫日記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唐鑑每天晚上都要記幾條自省錄,來督責、規範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麼緊急事務,也不打破這個規律。

首先,要把寫日記當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記要用恭楷來寫,因爲這樣反映一種誠敬的心態

其次,日記的'作用是“研幾”,幾就是細節,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細節,通過每一個細節來改變自己,而不是在細節上輕輕滑過去。

於是,曾國藩從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開始恭楷寫日記。把一天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都要細細地過一遍,然後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對,哪句話說得不對,“痛自警醒”,記載下來,深刻反省。

他在日記中把自己跟鄭小珊打架這件事記述了一遍,然後進行分析,這件事雖然是兩個人都有毛病,但是聖人教導說,改過要從自己做起,而且改過要從速,意識到了馬上就改。所以他撂下筆,馬上就去向鄭小珊賠罪。鄭小珊也很感動,本來是倆人都有錯,結果曾國藩主動道歉,於是兩個人把酒言歡,盡釋前嫌。

對於自己愛犯的“言不由衷”“虛僞”“浮誇”,他在日記中也是高度警惕。他反省道:“予此病甚深。孔子之所謂巧令,孟子之所謂餂,其我之謂乎?……試思此求悅於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也就是說,動不動就隨口夸人,這正是孔子說的“巧令”,是小人行徑。曾國藩反思,評論人誇獎人要慎重,這樣人家纔會拿自己的話當回事。

至於戒色,他也動用了大量心理能量。一旦自己動了色心,多看了哪個美婦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記下來,痛切自責一番。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纔能有所成

聖人標準實在是太超絕了。它要求人每一分鐘都展開對自然本性的搏殺,那真是針針見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夠堅持下來非常艱難,但是曾國藩卻堅持下來了。爲什麼呢?

曾國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以後的日記,跟今人寫微博很像。我們知道,一則微博是一百四十個字,曾國藩的日記也不長,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關鍵是每隔一段時間,去讓朋友們都看一遍,並且要求每個人做點評,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

爲什麼把日記給朋友看呢?因爲外力遠遠大於內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纔能有所成。每個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極限的,自己監督自己都是有盲點的,不容易做到徹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過自己的朋友、老師監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曾國藩把這個習慣堅持了一生。後來離開北京,在外帶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記定期抄寫,送回老家,給兄弟子侄們看。一是爲他們做一個榜樣,再一個是讓他們監督自己。就這樣,通過記日記這種方式,曾國藩的氣質、習慣一天天地發生着變化。

在學做聖人的道路上,曾國藩取得的第一項成功是戒菸。

曾國藩的煙齡很長。湘中菸草的味道很辛辣,勁頭十足。讀書之時,他曾經是成天煙筒不離手的。三十歲以前,他也曾試着戒過兩次煙,不過都沒有成功。

在立志自新後,曾國藩發誓戒菸:“客去後,念每日昏錮,由於多吃煙,因立毀菸袋,誓永不再吃煙。如再食煙,明神殛之!”

戒除多年的煙癮,對任何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戒菸第二天,曾國藩就開始彷徨無主,寢食不安。說自己如同“失乳彷徨”。把戒菸比喻爲嬰兒斷乳,可謂相當準確。

但是就像曾國藩一生中的其他事一樣,一旦下定決心,他就沒有退讓過一步。不論多麼痛苦煎熬,他就是不再碰煙具。到快一個月頭上,他在日記中記道:“吾自戒吃煙,將一月矣,今差定矣!”

對於自己戒菸成功,曾國藩終生引以爲豪,並且以此爲例,教育子弟。多年之後,他還對弟弟提到此事,作爲“無事不可變”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