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範文大綱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範文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1

昨天聽了《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這本書,真真是被震撼到了。

曾國藩一生中能夠被保留下來的文字,就有2000萬之多。

一個人或許能夠做到一時勤奮,但是如果能將勤奮貫徹終生,是該有多麼了不起!

而曾國藩就是一個將勤奮持續了一生,他筆耕不輟,時時勤勉,雖然天資不算太好,但是他足夠勤奮,也不自傲,會借鑑他人的成功經驗。

比如他創建了湘軍,並親自培訓,以思想教育加強管控的同時,開展技術性訓練。在曾國藩的訓練下,成爲一隻紀律嚴明和戰鬥力強的隊伍,並一舉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

其實曾國藩的資歷並不太好,甚至可以說不太聰明,他考秀才考了7次,在他23歲那年才考中了秀才。

但他的成就是值得我們恭敬仰望的,他不僅是出色的政治家、戰略家,平定太平天國,還在文學上有所造詣,是晚清散文“湘鄉派”的創立人。

讀書可以明理,讀史可以明智,曾國藩的經歷或許需要我們用一生來讀,來踐行~

時時勤勉勵,歲月不待人。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2

剛讀完第一章,最大的感受是曾國藩在自我反思前後的變化,反思前曾作爲讀書人出生,是一個典型的清高直率眼中容不得一絲苟且的讀書人形象,憤世嫉俗,剛正不阿,對咸豐皇帝,對同僚,對親朋好友,都是如此。

正是因爲如此,雖然組建湘軍抗擊太平天國,卻並未得到相匹配的嘉獎,而在這之中更是得罪了湖南江西幾乎所有同僚和京城天子。所幸在居家戴孝的幾年裏,反思自己爲人處世中的性格缺陷。重出剿滅太平天國軍隊過程中與皇帝示弱,與同僚交好,以入世隨俗的態度對待所有人,表面老奸巨猾老練圓融,內心仍是質樸剛正初心不改,竟在複雜的清末環境中如魚得水建功立業。

聯想到自己平日裏也有那種出自讀書人本身的自以爲的清高孤傲和極端自信自負,遇事盛氣凌人,也開始調整自己待人接物方式。另一點是想到成電學子彷彿都有這類似臭毛病,從技術角度來看沒有任何問題,但成電學子總是難以成爲一家公司的管理核心,與此種氛圍不無關係,他們大多埋頭苦幹,執着於技術而缺少處事的圓滑,不屑於技術以外任何事。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3

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之後,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不可思議。原來曾國藩和我心裏認爲的一直以來都是不一樣的。現在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曾國藩的特點那就是笨且執着。他的一生都在學習與自我鞭策。他對自我的約束已經上升到幾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課更是讓我不可思議多參加一頓飯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書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國藩是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

在曾國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飽受磨難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國藩始終銘記在心,而第四次與第五次受辱可以說是曾國藩人生的兩個轉折點。在長沙組建湘軍時差點讓鬧事的兵痞殺了。但曾國藩忍辱負重,終於在與太平軍作戰中獲得勝利。

長沙之辱帶給曾國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撓,也讓我明白挫折並不是來打敗你的,而是來成爲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讓曾國藩的爲人處事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國藩不再像以前那樣與整個大清王朝官場都格格不入了。曾國藩的這番變化讓我明白做人不必太過憤世嫉俗,而因該在必要時能和光同塵,圓潤柔軟。

明朝時的海瑞是個舉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裏種菜,清到出來買肉都能引起滿城轟動。但他的清也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沒有做成一件對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國藩不一樣,曾國藩公私分明,決不將公款收入腰包,因爲曾國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輕虛名,也讓我認識到,至剛者實爲弱者,強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業,就不能死腦筋,而要學會靈活變通。

從曾國藩身上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堅持。曾國藩天資愚鈍,同時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幾歲時變通過秀才與舉人的考試,但曾國藩一直到二十三歲才考中秀才。曾國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讀書,寫字,做日課,做到了持之以恆,堅持了幾十年。而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都不比曾國藩笨,卻學識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浪費了自己的天資,不能堅持每天學習。曾國藩的堅持甚至幾乎達到自虐的地步,讀書時通常數月只讀一本書,每天都堅持固定日程從不懈怠。我想我們要是有曾國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後不禁長嘆一口氣,爲曾國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還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嘆“天命之不可爲”,但曾國藩身上最閃亮的一點“有恆”還是值得我們學習。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讀後感4

曾國藩,一個出現在歷史書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些年來各種暢銷書的主角。歷史課本上的曾國藩建“大團”、創湘軍、平太平天國、剿捻軍、辦洋務,立下赫赫功勳,功臣偉人形象,令人遙不可及。市面上關於曾國藩的書,要麼晦澀難懂,要麼雲山霧罩,抑或是不知所云的厚黑學。

但是張宏傑先生經過嚴密地考證,運用別樣的視角來審視曾國藩的一生。《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一書爲我們展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曾國藩:他資質不高,年輕時還非常激進暴躁,罵同僚、罵皇帝,被衆人排擠,最終卻華麗轉身,成爲“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書中用非常細緻,甚至瑣碎的日常材料,構造出拙誠、勤勉、務實、自律的曾國藩,多了真實的味道。

我覺得,曾國藩身上最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勤和恆。一個人短期勤奮是能夠做到的,但像他這樣一輩子勤奮,達到了恆常的境界,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我們有時候總以爲能者無所不能,偉人小時候就是天才。但事實上,曾國藩小時候讀書天分並不高,科舉連續考了七次,一直到二十三歲的時候才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秀才。李鴻章評價自己的老師“儒緩”,曾國藩自己也常說:吾生平短於才。但是曾國藩極其勤奮,酷愛讀書,爲官一生沒有其他財物,除了衣物就是書。在他二十六歲的時候,不惜花光從朋友那裏借來的一百兩回家路費、典當自己的衣服,只爲購買一套《二十三史》。回家後閉門不出,每天圈點十頁,發奮苦讀一年方止。到晚年的時候,他也不忘讀書,認爲書纔是治療病痛的藥,寫下“禽裏還人,靜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極樂生”來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忘記讀書。在去世的前一天,曾國藩還在閱讀《理學宗傳》,批閱本日文件,一直讀書,一直辦公。

曾國藩一生堅持寫作,筆耕不輟。他從三十一歲起,每日一記,從起牀到睡覺,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檢查一舉一動,記錄自己的各種糗事、不足,有了錯就深刻剖析,在曾國藩家書中,隨處能看到這樣的字眼:“未能改得一過”,“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忽忽已過十日”。其實,曾國藩的身體特別糟糕,三十二歲開始害眼病,三十六歲的時候已經完全看不清人影了,晚年有一隻眼睛徹底失明。大概四十八歲的時候,寫日記說自己的身體已經像七十多歲的老人家一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就是這樣一個常年被病痛纏身的人,作爲國家之重臣,工作繁重,又要帶兵打仗,一生還寫下了兩千萬字的著作。一件事情,做一天不難,做三年五年也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

想想我們自己有多久沒有紮紮實實地做一件事情,並堅持下去成爲自己的一種習慣,總說自己沒時間、沒精力,但是每天用了大部分時間看手機,虛度光陰。我們究竟是活了三百六十五天,還是隻活了一天,又重複了三百六十四次。在這樣一個步履匆匆的時代,稍不留神就會被人拋在後面,大家都在焦慮,卻不知如何緩解。其實早在二百年前,那個資質平平、疾病纏身、多次跌入谷底的曾國藩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就是要腳踏實地的努力,並堅持下去成爲習慣。

栽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