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長生殿》讀後感(通用12篇)

《長生殿》讀後感(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生殿》讀後感(通用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長生殿》讀後感(通用12篇)

《長生殿》讀後感 1

清初之際,人們對新舊王朝的交替倍感深刻,亡國的悲痛與統治者的鎮壓讓社會上充斥着一種急需發泄的憂憤情緒。許多藝術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點,從而創作了許多感懷興衰的藝術作品,如《長生殿》、《通天台》和《臨春閣》等。其中,洪昇的《長生殿》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問世之後,便引起了世人的驚歎。

劇本在開幕處寫道:“唱不盡興亡變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大古裏淒涼滿眼對江山。”這就點明瞭主題:《長生殿》不僅僅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它同時也是一部展示歷史變幻的嚴肅戲劇。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吸收了《長恨歌》和《梧桐雨》的藝術特點,採用一種貫穿天上人間、結合虛實變幻的表現手法,一方面將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的愛情娓娓道來,盡顯纏綿悱惻之情;另一方面採用種全景式的描繪方式,將封建李唐王朝的內部矛盾及“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百態展現得繪聲繪色、淋漓盡致。作者通過這樣的描寫,揭示了統治階層之間的矛盾鬥爭是造成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原因這一深刻主題。

劇中還特別塑造了郭子儀和雷海青兩個正面人物形象。通過這二人的形象的塑造,鮮明地表現出了作者強烈的民族意識與思舊情懷。

劇中的文辭風采是本劇的另一大特色,無論是人物語言還是唱詞,都顯得優美清雋、沁人心脾。在選配宮調、曲牌方面,也顯示了作者在此道中的極高造詣。清初戲曲理論家吳舒鳧就曾稱讚說:“句精字研,罔不諧葉,愛文者喜其詞,知音者賞其律。”

《長生殿》全劇構建縝密、情節曲折,且場面宏大、色彩斑斕,在人物刻畫上也極爲細膩深刻,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但它對唐玄宗與楊玉環稱頌有餘,批判不足,可謂是瑕疵稍顯。此外,此劇是神話劇,有着較爲濃厚的迷信色彩,我們在閱讀時也應注意甄別。

《長生殿》讀後感 2

看了《長生殿》,我突然間對於中國古典優秀劇作格外着迷。整齊的韻腳,優美的語言,還有精彩的故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我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停地寫下自己的感受,捕捉故事的點滴魅力。只是閱讀過程中並不喜歡這本書在正文旁邊的批註,因爲總有些刻意詆譭楊貴妃的成分,而我是從來不認爲唐朝由盛轉衰的悲劇是由楊貴妃一手造成的。

書中的人物描寫總是格外精準,貴妃的千嬌百媚、嬌癡性;安祿山面有反相,狼子野心卻“外作癡愚容貌”;貴妃的三個姐姐爭風吃醋、言語句句帶刺……當楊國忠、安祿山二人將相不和,唐明皇將安祿山外派范陽節度使想要疏遠二人緩和矛盾,卻不知此舉放虎歸山給大唐埋下了一顆怎樣的定時炸彈。

劇中第十五出進果寫“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故事,累死的馬匹,踏壞的莊稼,被踩死的百姓,逃跑的驛官,一副民生凋敝的.景象。而第十六出畫面一轉,寫舞盤。“日影耀椒房,花枝弄綺窗”,驪山行宮金碧輝煌,貴妃霓裳千嬌百媚。可是有前文景象的映襯,卻讓人怎麼都歡喜不起來了,同時也不得不歎服作者構思巧妙。

劇中一出寫安祿山籌備謀反,番兵番將如狼似虎;而另一邊玄宗卻還在爲梅妃和楊妃二人的情感鬥爭而焦頭爛額。一出寫安祿山一路南下,百姓生靈塗炭,哥舒翰投降,潼關破;而下一出卻是帝妃二人同遊花園,天淡雲閒,列長空數行新雁。作者採用的竟是一種類似蒙太奇的寫法,更襯托大唐氣數將盡的亡國之象。亂臣賊子端坐寶座,美豔妃命斷馬嵬,玄宗傳位肅宗,而貴妃的香魂還久久不願離去。

當年那個指點江山、氣度非凡的君王最終垂垂老矣。守不住自己的江山,守不住自己的皇位,守不住自己的愛人,陪伴在身邊的只有忠心耿耿的老太監和那尊貴妃像。而另一邊楊國忠、虢國夫人都已打入地府,楊貴妃卻因本爲蓬萊仙子秉性不壞而得到了救贖的機會。就像歷史上,某種程度上真正敗壞了楊玉環名聲的並不是她自己,而是那些胡作非爲跟着昇天的雞犬。

流落民間的宮廷樂師李龜年緩緩唱着那興亡故事,嘔嘔啞啞霓裳歌舞,撲撲突突漁陽戰鼓。貴妃在天上繼續反省着自己的罪過,玄宗在人間繼續沉浸於自己的思念。

最終李楊重聚,霓裳曲再起虛步瑤臺上,飛瓊引輕狂,人間愛情總如夢,行至結尾,看似圓滿,幾多悲涼。

《長生殿》讀後感 3

“神仙本是多情種,蓬山遠,有情通。情根歷劫無生死,看到底終相生。

塵緣倥傯,仞利有天情更永。不比凡間夢,悲歡和哄。恩與愛,總成空。

跳出癡迷洞,割斷相思鞚。金枷脫,玉鎖忪。笑騎雙飛風,瀟灑到天宮。”

在中國歷史上,有五位“大家”,曾以唐明皇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爲題材,創作了一些優秀的作品:唐朝陳鴻作《長恨歌傳》,白居易作《長恨歌》,李商隱作《馬嵬》(共兩首),元代白樸作《梧桐雨》(雜劇,又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朝洪昇作《長生殿》(崑曲)。其中,以洪昇的《長生殿》創作最爲傑出。洪昇改寫《梧桐雨》,並配合《長恨歌》,將生死不渝的愛情故事演化爲傳奇,是李楊愛情故事最完美的呈現。

唐明皇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世人皆知。楊玉環本是唐明皇之子李瑁的妃子。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因“機務閒餘”而“寄情聲色”。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見到了這位天香國色的兒媳。“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他欲納其入宮中。於是,唐明皇以“着爲女道士”爲名招入宮中,號爲太真。不久,冊封其爲貴妃。玩物喪志,全然沒了倫理道德。

楊玉環的萬種柔情讓李隆基不能自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李隆基縱情聲色,與楊玉環“恩恩愛愛”,即使梅妃在李隆基心中仍有幾分地位,即使兩人曾偶爾拌拌小嘴,但楊玉環“欲擒故縱”,加上月宮宮主夢賜《霓裳羽衣曲》,使李隆基最終完全“臣服”於她的石榴裙下。

戴乃迭說過,“我不怕磨難多,那是上蒼在嫉妒我們的愛情太美”。“母親大人”楊玉環的.縱容,“父親大人”李隆基的放懷,使原本一介庸夫的安祿山絕處逢生、一夜“躍龍門”,官運亨通。不甘心寄人籬下,安祿山在暗中招兵買馬後,最終以“除君側”(針對楊國忠)爲名發動安史之亂。李楊二人只能西幸蜀中,不久,軍士譁變,李楊二人陰陽相隔。迫不得已,只能草草埋葬楊玉環。

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肅宗接玄宗回朝後,李隆基這位太上皇已經大權旁落、名存實亡。他異常思念貴妃,曾想光明正大地埋葬楊玉環,但遭到了肅宗及滿朝文武的極力反對。無奈之下,他只能暗中派人處理好這件事情。“日日思君不見君”,臨邛道士鴻都客被李隆基的執着所感動,於是,“上窮碧落下黃泉”,最終在蓬萊仙山找到了玉妃,並促成李楊二人夢中相遇。

我不信天上人間。但是,在洪昇筆下,他卻把這一切描摹成現實:楊玉環本系蓬萊仙子(太真玉妃),李隆基本是孔昇真人,“偶因小譴,暫住人間”。兩人死後本魂魄無歸,但在牛郎織女的幫助下,李楊二人最終回列仙班,恩愛永遠,成就一段跨時空的浪漫戀情。

唐明皇時期距今業已一千二百餘年。雖然他和羞花的愛情故事或許是無稽之談,但在文明人騷客甚至整個炎黃子孫的心中,這是一次真實的浪漫愛情之旅——因爲有洪昇的絕美《長生殿》。

《長生殿》讀後感 4

十七世紀的最後十餘年裏,中國劇壇上升起了兩顆燦爛的明星,這便是洪昇的《長生殿》與孔尚任的《桃花扇》。作爲清代乃至全部戲曲史上體大思精、“氣味深厚”的兩大悲劇,南北雙星同時閃爍着凜冽而又淒涼的點點寒光。

《長生殿》的作者洪昇生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一生鬱郁不得志,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六月一日在吳興潯酒醉落水而死,而這一天正是楊玉環的生日,也是唐明皇在長生殿上命梨園小部演奏《荔枝香》新曲的日子,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很有意味的巧合。洪昇爲人疏狂孤傲,不趨時流,他才高八斗,在當時很有知名度,但他卻很少與權貴交流,他的朋友王澤弘說他:“性直與時忤,才高招衆忌。”他的生活一直很困頓,有時賣文爲生,有時甚至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就是在這種困頓潦倒的日子裏,洪昇歷經十餘年,三易其稿,創作了著名的傳奇《長生殿》。《長生殿》一問世,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但《長生殿》給洪昇帶來聲譽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厄運。康熙二十八年八月,在佟皇后喪期內,洪昇因邀約衆多的朝彥名流在生公園觀看內聚班爲他專場演出的《長生殿》傳奇,而被革去國子監籍,並被迫回到故鄉杭州,悲苦地打發着他的晚年時光。可以說《長生殿》的戲裏戲外都是一出大悲劇。

從思想上看,《長生殿》是豐富而複雜的。對理想化的至情的謳歌是洪昇的創作主旨,這種“情”,不受空間的束縛,超越生死的界限,可以感動金石,挽回天地,如白日不朽,如青史長存。這種“情”主要是男女之間“精誠不散”、生死不渝的情,其次還包括忠臣孝子“昭白日、垂青史”的情,最後作者還借對這種“情”的.謳歌表達了他的歷史興亡感。它以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由淺入深、堅貞不渝的愛情故事爲中心內容,細緻地描寫了李楊愛情的發展。

在上半部分中,李、楊愛情作爲帝妃愛情,是有缺陷的,作品對此進行了充分的描寫。首先,李、楊愛情最初是膚淺的,唐明皇不過是愛楊玉環的美色,而楊玉環不過是爲了得寵於君王,一門榮耀。唐明皇最初也是不夠專一的,他曾與虢夫人來往,偷幸梅妃,並由此引起了楊貴妃的怨憤,造成了愛情的波折。此外,李楊愛情最致命的缺陷還在於他們身爲帝妃,迷戀愛情,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唐明皇“願此生終老溫柔,白雲仙鄉,”寄情聲色,忘記了自己的政治責任。他窮人慾,“佔了情場”,導致“朝綱”。爲了他心愛的妃子,他又“逞侈心”,大封楊氏一門,造成了楊國忠的專權,楊氏一門窮侈權欲。特別是爲了滿足楊貴妃的朵頤之樂,他竟不惜讓遠在千里之外的涪海南兩道每年進貢新鮮荔枝,以致貢使晝夜奔馳,驛馬爲之疲羸,驛吏因之逃亡,甚至爲此踏壞禾苗,踩死人命,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苦難,激化了民族矛盾,引起了人民和士兵的怨恨。唐明皇爲了迷戀楊妃,也使安祿山得到了重用,發展了其野心,造成了叛亂,激化了民族矛盾。這些都真實地反映了帝王后妃這種特定愛情的缺陷。而這種缺陷反過來也造成了李楊愛情的悲劇。但是,在上半部分,李楊愛情也是逐步發展的,他們的愛情缺陷也在逐步克服中。他們的愛情由淺入深,逐漸趨向成熟和專一。李之愛楊,開始是出於對楊的美貌的愛慕;謫逐之後,李開始感到知音人去;《制譜》中,又感到楊聰明絕倫;《舞盤》中,一個跳舞,一個擊鼓,志趣相投;《絮閣》中,又感到楊的“情深”;至七夕盟誓,則愛情已達到了真摯專一的階段。

但身爲帝妃,他們的愛情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嚴重後果,這一致命的,缺陷並未克服,則是轉而又導致了馬嵬驛之變的惡果,在這場鉅變中唐明皇被迫賜死了楊妃,導致了他們愛情的悲劇。因此,作品的下半部繼續描寫李、楊愛情的進一步發展,把他們的愛情發展到理想化地境界,並使他們克服了帝妃愛情的根本缺陷。首先,作品極力描寫唐明皇賜死楊妃後的痛苦,反覆描寫唐明皇的刻骨相思和無限深情,突出強調唐明皇愛情的專一和堅守前盟:“我獨在人間,委實的不願生”,“惟只願速離塵埃,早赴泉臺,和尹地中將連理栽”。楊玉環也死抱癡情:“位縱在神仙列,夢不離唐宮闕。千迥萬轉情難變”,“倘得情絲再續,情願謫下仙班”。作品把李楊笢到了生死不渝、感天動地的理想境界。同時,李楊帝妃愛情的根本缺陷也得到了克服,唐明皇交出了帝位,楊玉環也不再是貴妃,他們脫離了帝王后妃的地位,與政治脫離了干係。他們認識並懺悔了自己的罪惡。唐明皇自責“此乃朕之不明,以致於此”,楊妃更真誠地懺悔自己是“罪孽沉重”。逃亡途中的艱苦跋涉和野老所獻的粗麩麥飯,使唐明皇由往日只顧個人的享樂,開始體恤羣衆的疾苦,楊玉環也一再懺悔“弟兄姐妹,挾勢弄權”所造成的惡果。這樣,作品便使李、楊愛情與國家、人民羣衆的矛盾得到了解決,使之變成了非帝妃的理想愛情。同是,作品還對李楊的愛情缺陷有所批判,但主要還是歌頌理想愛情,表達崇高的愛情理想。

作品認爲,李楊愛情的缺陷,有的是帝妃身份不可避免的產物比如唐明皇之所以偷幸梅妃,是因爲他不得不去安慰這個痛苦寂寞的女子,作爲擁有三宮六院的皇帝,專情一人與其他嬪妃有關無法解決的矛盾。因此,《絮閣》對唐明皇偷幸梅妃的批判是輕鬆的。李楊的愛情缺陷雖然關係到國計民生,但作品認爲,這種窮人慾、逞侈兒、弛朝綱,都是由至情至致,而這種至情是十分難得的:“情之所鍾,在帝王家罕有。”因而,驛這一點的批判也並不嚴厲。《褉遊》、《進果》等出所描寫的現象,雖然在客觀上具有嚴肅的批判意義,但作品卻經喜劇式的輕鬆筆調加以描寫,這就淡化了其批判作用,也表明作者的主觀態度是輕鬆的批判,安史之亂和被迫處死楊妃,是對李楊愛情缺陷的懲罰,但作品以悲劇筆調加以描寫,可謂有批判,也有同情。而且,作品最後讓李楊有月宮重圓,終於還是原諒了他們的愛情過失。可見作品的批判並不佔主要地位。對李楊理想化的愛情的無保留的熱烈的歌頌纔是主要的。作品寫李楊的相思和深情,直至生死不渝,感動了織女,讓他們月宮團圓。真情超越了生死,超越了天上人間之隔,即達到了所謂“至情”,從而實現了“天人之合”的團圓。

藝術上,《長生殿》兼用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上半部分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真實地再現了安吏之亂前夕的社會矛盾和歷史面貌。作者人歷史素材出發,又不拘泥於歷史細節,進行了必要的取捨、剪裁、概括和虛構。如對楊玉環做的“淨化”處理。驛楊國忠,把他由楊玉環的從兄改爲親兄,把他在安祿山封王后才拜相改爲早已拜相,把曾屈事安祿山改爲與安祿山勢均力敵,成爲各種關係和矛盾的集合點,從而把李楊愛情與安史之亂有機地聯繫起來。作品下半部分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描寫李楊感一動地的愛情,把李楊愛情昇華到一個新的階段。這樣就把一個存有缺陷的愛情悲劇進一步發展成爲一種理想化的愛情,表達了作者的愛情理想。或以爲後半部虛無縹渺,缺乏現實基礎,實際是沒有理解作者所要表現的總體思想,也沒有從傳奇的結構方法上着眼。《長生殿》以釵盒爲線索結構全篇。在劇情開始的第二齣,唐明皇就拿出金釵鈿盒,與楊玉環定情,最後一出唐明皇和楊玉環又各執釵盒之一半會合於月宮:“收拾釵盒舊情緣。”中間部分,金釵、鈿盒的實物出現八次之多。幾乎在每個重要關節,都有金釵的出現,釵盒作爲李楊定情的信物和至情的象徵,如同樂曲的主音,在樂曲中不斷地反覆出現。作品圍繞釵盒描寫李楊愛情的離合,全劇由三離四合構成。李楊釵盒定情是合,楊玉環妒而被謫是離,復召進是第二次合,偷幸梅妃是第二次離,重歸於好是第三次合,馬嵬自縊是第三次離,最後月宮重圓是最後的合。從而使全慢銜接緊湊,針線綿密,伏筆照應,極具功力。其次,它以李楊愛情爲主線,以社會政治爲副線鋪展劇情,描繪人物。這兩條線索互爲因果,有機統一,又錯綜發展,互相交插。李楊愛情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矛盾的發展又促成了李楊愛情的悲劇。《長生殿》的語言以清麗流暢爲基本特色。它善於化用前人詩、詞、曲中的名言佳句,但又不堆砌詞藻、典故。文詞優美、充滿詩章而又曉暢自然。音律精妙絕倫。

因此,《長生殿》自問世以來,一直流行劇壇,盛演不衰,直到今天,《長生殿》若干片斷經常在崑劇舞臺上演出。

《長生殿》讀後感 5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算是長恨歌的名句,也是長生殿這齣戲的來由。說起玄宗和貴妃的風流韻事,從史實到演繹,無所不有無所不包。據說康熙獨愛《長生殿》這齣戲,恐怕和這齣戲寫的是“皇帝的愛情”不無關係。因爲《長生殿》這部戲脫胎於白居易的《長恨歌》,因此雖然故事引人入勝,內容上卻已沒有什麼可說的了。楊貴妃死後李楊二人的“反思”“懺悔”。他們二人豐富的心理活動,纔是《長生殿》的所描寫的重點。而其中流露的作者對天寶間的種種批評和裁判,更加昭顯了作者的本心。

楊貴妃死後,李隆基變成了一個孤獨的老人,他的思想變得複雜而矛盾。帝王層面上說,他一方面執掌山河,另一方面卻昏聵無能,愛情上說,他一方面多情,另一方面卻沒有堅定的意志——一個外強中乾的負心人而已,這幾乎就是整部《長生殿》悲劇的.源頭。

悲劇發生後,李隆基不斷的回憶和懺悔,在《獻飯》這一折中,李隆基感嘆自己“不明”,致使內外混亂,爲害百姓。但李隆基並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恨滿朝大臣不耿直,不說自己荒淫誤國,而是說“寡人哪裏知道”縱觀全劇,他對安史之亂的直接反思並不多見,而且相當淺率。相比之下楊貴妃的反思卻觸及到自己生前每一樣作爲,“哪一樁不是罪案”,從《長生殿》的內容上看,楊國忠的弄權、安祿山的作亂與貴妃並未有直接的聯繫,可見楊玉環將這些完全歸咎於自己,歸咎於那些妒忌任性的行爲,這對一個養在深閨深宮的女子來說,無疑是不公平的。

歸結起來,作者並未反思皇權至上的制度,在這種君主集權制度下,君主個人品行與德才的失誤會導致嚴重惡果。從而也相當明確地表現出了洪昇對歷史的批判方式——“女色誤國”,弱化、洗脫了李隆基的責任,固然算作歷史侷限性好了。

《長生殿》讀後感 6

衆所周知,楊玉環與王昭君,西施,貂蟬並稱爲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美女”這一稱號也給她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命運和別人得不到的利益,比如帝王的寵愛,但我覺得作爲生在古代的美女,尤其是作爲亡國之君身邊的寵妃,卻往往很自然地被人視爲“紅顏禍水”。無論是昭君,貂蟬,都難逃這樣的命運。身爲唐玄宗貴妃的楊玉環,在那樣的`一個大環境裏,即使追求的是簡單的幸福,也總是會有那麼多的無可奈何。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對楊玉環的描寫,也是楊玉環給我的初印象。對於古代的女子來說,最高的榮耀莫過於成爲君王身邊的寵妾,過着如“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的生活。因此後宮便多了勾心鬥角,你死我活的鬥爭。而她,這位“芙蓉如面柳如眉”的以胖爲美的女子,卻能“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集一身。”但這樣的皇恩浩蕩,對於她來說,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

《長生殿》讀後感 7

看了教育部給出的漢語言文學必讀書目,從中找了幾個,準備去圖書館借閱,結果找由來找去都沒找到,只是在無意中發現了同樣爲必讀書目的古典戲曲名著《長生殿》,就借了這本書。

它講述的是在安史之亂背景下,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既歌頌了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生死不渝的愛情,又揭露了以唐明皇爲代表的統治階級的荒淫無度。採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場面壯觀,情節曲折,詞曲清麗,被譽爲清代劇壇中的奇葩。

我借的是小說本和原著的合輯,主要精力放在了小說本的閱讀,而原著則看的不是那麼仔細了。小說本由常萬生教授改編,描寫的很細膩,不僅勾勒出了皇宮環境下的宏大場面,而且着墨多在的人物心理、動作,細膩的描繪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主角不用多說,最絕的當屬高力士了,對高力士的着墨凸顯了唐明皇的荒yin無度,由高力士建議的驪山之行到迎娶壽王妃,再到曲江遊玩,再到代送青絲。高力士不辭辛勞,一絲不苟的完成以求得聖上歡心。再看相應的原文,高力士由丑角扮演,動作豐富,形神兼備,光是看文字都能在腦海中勾畫出一個在皇上面前彎腰低頭,在官員面前趾高氣揚的太監嘴臉。

其他的人物也宛若真人言行,小人得勢楊國忠、死裏逃生安祿山、一夜恩寵虢國夫人、忠心耿耿永新,念奴二僕、血性漢子郭子儀無一不是生動形象,活靈活現。

再看原著,可以說是第一次仔細接觸戲曲稿,學到了不少,除了生旦淨醜爲角色之外,還明白了什麼是介、科,各式各樣的'曲牌名,原來只道找相同主題的詩詞不容易,看了《長生殿》,頓時明白了,這裏面好多好多的詩詞,而且都是作者圍繞着同一個主題進行編撰的,有的自創,有的借鑑,給讀者一份豐盛的大餐,雖然沒有逐詞逐句的欣賞,但還是摘抄了不少經典語句。而且每幕結尾?家皇子興木涫,每句都出自名家之手,洪昇將這些有關本幕的詩句進行整理,打亂重組,形成了一首切合本幕的詩,可謂厲害?

總的來說,這本書很好,在寫愛情故事的同時,也道出了皇宮貴族,世家大臣的荒yin無度。

《長生殿》讀後感 8

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昇(1645-1704年)所作的劇本,取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和元代劇作家白樸的劇作《梧桐雨》,講的是唐玄宗和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故事,但他在原來題材上發揮,演繹出兩個重要的主題,一是極大地增加了當時的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內容;二是改造和充實了愛情故事。

清代初期,有許多人在作品中影射和探索明代滅亡的教訓,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這樣的作品,《長生殿》也同樣,重點描寫了唐朝天寶年間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給國家帶來的巨大災難,導致王朝幾乎覆滅;劇本雖然譴責了唐玄宗的窮奢極侈,但同時又表現了對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的愛情的同情,間接表達了對唐朝統治的同情,還寄託了對美好愛情的理想。

故事描寫唐玄宗寵幸貴妃楊玉環,終日遊樂,將其哥哥楊國忠封爲右相,其三個姐妹都封爲夫人。但後來唐玄宗又寵幸其妹妹虢國夫人,私召梅妃,引起楊玉環不快,最終兩人和好,於七夕之夜在長生殿對着牛郎織女星密誓永不分離。爲討楊玉環的歡心,唐玄宗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從海南島爲楊玉環採集新鮮荔枝,一路踏壞莊稼,踏死路人。

由於唐玄宗終日和楊玉環遊樂,不理政事,寵信楊國忠和安祿山,導致安祿山造反,唐玄宗和隨行官員逃離長安,在馬嵬坡軍士譁變,強烈要求處死罪魁楊國忠和楊玉環,唐玄宗不得已讓高力士用馬繮將楊玉環勒死。

楊玉環死後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諒,織女星說:“既悔前非,諸愆可釋”。

郭子儀帶兵擊潰安祿山,唐玄宗回到長安後,日夜思念楊玉環,聞鈴腸斷,見月傷心,對着楊玉環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尋找蓬萊仙山,最終感動了天孫織女,使兩人在月宮中最終團圓。

這部劇本以宮廷生活爲主線,穿插社會政治的演變,情節跌宕起伏,有幾個高潮。並讓蘇州音樂家徐麟幫助他嚴格地按照曲律填詞,使整個音樂佈局與曲辭密切配合,風格各異,與人物場景配合的恰如其分。楊玉環酒醉後用《南撲燈蛾》曲“宛然一幅醉楊妃圖”;郭子儀唱用北曲雄渾激昂。所以此劇一經演出,立刻轟動,北京城中幾乎家家會唱其中的.唱段。其中片段被各種戲劇劇種改編,梅蘭芳的京劇《貴妃醉酒》也是改編自《長生殿》。

洪昇也是因爲在孝懿皇后喪期內仍然觀看《長生殿》,被革職回鄉,酒醉落水而亡。

《長生殿》這是一幅明代緙絲作品,現收藏於江蘇鎮江博物館。其題材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描繪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七夕定情於華清宮長生殿的場面。按宮廷中深沉暗光的場景,其用色以絳紅紫黑等暖色調爲主,用捻金線勾勒渲染,更顯出金碧輝煌的宮廷氣氛。所用緙絲織法有齊緙、平緙、鱗緙等。尤其是以金線勾勒景物輪廓,取得了強烈的色彩效果。

《長生殿》讀後感 9

《長生殿》是清人洪昇所著,取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句意定名,講述了唐明皇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之間曲折悽美、生死不渝的愛情故事。整部劇共五十出,大致可分作三段:李楊廝守死別傷情覓魂重圓;兩條敘事線索李楊愛情(主線)和安祿山反叛(輔線)。

說來慚愧,我沒能把這部“學子才人一起俯首”的“絕好文章”讀完,只讀到第二十九出《聞鈴》,後面的草草看了看。爲感動,更爲憤慨。隨着年齡漸長,讀書漸多,心中早沒了中學時嚮往浪漫、憧憬愛情的少女情懷,取而代之的是對家人、對朋友、對社會的沉甸甸的責任感。而今對社會、對現實瞭解得越深,越覺得所謂的浪漫、生死不渝虛無縹緲、不切實際。不是說愛情不好,也不反對浪漫,但前提是要先盡了肩上的責任。男人愛女人無可非議,更何況男才女貌,又是音律知音,“三千寵愛在一身”也無可厚非。但,他是她的丈夫之前,他還是一個君王,他一句話便可讓人榮、讓人辱,可讓人生、讓人死,可福澤天下,也可顛覆蒼生。他和她不是平常人家的夫妻,尋常人家的寵愛尚且有度,何況天家,更應如此。卻“姊妹弟兄皆列土”,國舅專權,一時楊家權勢滔天,直弄得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千里單騎送荔枝,可知這一籃荔枝壞了多少麥苗、累死多少馬?他和她自是情切切、意濃濃,哪曾想到供給他們奢華的百姓是如何的`嘔心瀝血?他們的愛情,以天下作交換,代價太大,他們付不起,所以註定要分離。試想,若李隆基再勤政愛民一點,少些偏聽偏信,也不至於如此。不

是紅顏禍水,怪只怪,英雄難過美人關。這樣的愛情,再悽美我也不會同情。

回到劇本,我很喜歡這種傳統的曲文。它繼承了詩詞的傳統,糅合了散文、白話元素,讀起來朗朗上口、餘韻悠長。語言生動、直白,節奏感強。人物形象基本上是通過語言來表現,如第二十一出《窺浴》

“自小生來貌天然,花面;宮娥隊裏我爲先,掃殿。忽逢小監在階前,胡纏;伸手摸他褲兒邊,不見”,活脫脫一個面貌醜陋、地位低微、胡攪蠻纏不懂事的宮女。

《長生殿》是中國古典四大名劇之一,閒暇時可細細品讀,必可得滿口餘香。

《長生殿》讀後感 10

《長生殿》初名《沉香亭》,更名《舞霓裳》,後專寫釵合情緣,定此名。姑蘇徐靈昭曾爲之審音協律。取材於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或許一切的開始都緣由於,楊玉環從他們產生了真摯的愛情的那一刻爲了保衛自己與李隆基的完美愛情,她開始妒忌其他得寵的妃子、並且開始打壓,迫害其他妃子、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吵鬧、白班挑唆,消滅一切可能對她得地位構成威脅的妃子甚至宮女,使得天怒人怨,但是她當時正得寵,沒有人能動得了她的根本;同時作爲天子的唐玄宗李隆基則是“弛了朝綱,佔了情場”。寵幸貴妃楊玉環,終日遊樂,朝綱廢弛,其兄楊國忠因此得寵,位至宰相,行奸納賄,致使安祿山被赦且重用。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祿山的叛亂和軍民的怨恨,唐玄宗和隨行官員逃離長安,在四川馬嵬坡軍士譁變,強烈要求處死罪魁楊國忠和楊玉環,唐玄宗不得已讓楊玉環上吊自盡。然而,馬嵬之變不是戲劇的結束。此後,洪昇把情感的實現寄託到理想的天國。男女主人公飛昇仙境,在情悔與夢幻中,愛情最終得到昇華與淨化。《長生殿》不是簡單的愛情劇,它是在廣闊的社會政治背景下訴說衆人皆知的李楊愛情故事。帝妃間“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與天上人間的不盡思念,是洪昇對至情理想的謳歌與悲劇性呼號;與此同時,在劇中展示的`社會**、民生疾苦的長幅畫卷裏,又分明寄寓着洪昇的民族興亡感和對帝王“溺情誤國”的政治批判。所以,《長生殿》對李楊形象的塑造,讚揚鍼砭兼而有之。洪昇筆下的情,包容着善與否兩個對立的方面,這是他和他的作品難以克服的矛盾。

作者把《長生殿》放在安史之亂前後的背景上描寫,抨擊了封建政治和李、楊生活的腐朽面,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矛盾;在歌頌真摯愛情方面貫注了作者的理想。雖在對主題思想和主人公性格的處理上有着自相矛盾的缺點,但此劇情節動人,具有濃厚的抒情氣氛,成就還是較高的。

清初傳奇創作主要有三種流派:以李玉爲首的蘇州派,其身份和作品都具有較強的市民色彩;以吳偉業、尤侗爲代表的文人派,其作品有較強的案頭化傾向;以李漁爲代表的形式派,他們講究戲劇的娛樂功能和形式技巧。在此三派之後,代表清代戲劇最高成就的是被稱爲“南洪北孔”的歷史劇作家洪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這部劇本以宮廷生活爲主線,穿插社會政治的演變,情節跌宕起伏,有幾個高潮。並讓蘇州音樂家徐麟幫助他嚴格地按照曲律填詞,使整個音樂佈局與曲辭密切配合,風格各異,與人物場景配合的恰如其分。楊玉環酒醉後用《南撲燈蛾》曲“宛然一幅醉楊妃圖”;郭子儀唱用北曲雄渾激昂。所以此劇一經演出,立刻轟動,北京城中幾乎家家會唱其中的唱段。其中片段被各種戲劇劇種改編,梅蘭芳的京劇《貴妃醉酒》也是改編於《長生殿》。

對於這部震古爍今的著作,我看到了一個朝代的興衰,一個時代的變遷,國君碌碌無爲不僅給自己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也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戰火,一個國家的破敗顯得那麼容易,這是本文作者對國君“溺情誤國”的心痛和失望;同時,他也對於這段曠世奇緣大力謳歌,真愛難得,在現實中難以尋覓,所以他就把這份期望寄託於虛無縹緲的仙境,從這個角度也表達出了作者對於這個時代,對於當時的社會有所逃避,對於社會的不平有着許多不滿,他只能把自己的志向深藏在作品中。

《長生殿》讀後感 11

《長生殿》作爲中國四大古典戲曲之一,在藝術的殿堂上綻放着奪目的光彩,這部由洪昇創作的講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悲喜愛情故事。作爲一個歷史的看客,洪昇只是站在了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將一段人們熟悉的歷史用戲曲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沒有去評判這樣的愛情實在是天理不容,亦或是禍國殃民。然而,即便作者沒有評判,卻免不了被歷史被世人橫加指責:好一個紅顏禍水,好一個沉迷聲色,又好一個國破山河。

看完長生殿,我想我是極爲同情楊玉環的.,同時也爲明皇嘆息。人們將安祿山的造反添油加醋最終竟歸結到一個女人身上,我實在不清楚人們是如何在歷史中運籌帷幄的,總能在一個國家風雨飄搖的時候找到一個女人做墊背。自古有言——紅顏禍水,這未免太主觀了,實之對女人也太不公了。在被男人操控的歷史中,試問有幾個女人可以翻雲覆雨,恐怕真正能一時站在男人上面的撥指數來也不過有個武則天罷了,卻也因此糟了幾世的罵名,至於其他女流,更多的不過是歷史千鈞一髮時的附屬品罷了。然而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毫無話語權的女人一次一次的被歷史左右。人們熟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中,怕只有王昭君沒有背上着紅顏禍水的罵名吧。大美人西施權衡在吳越之間,最後的失敗者卻總能將罪過推到其身上;貂蟬一舞傾城卻害得兄弟同僚反目,何等冤枉;楊玉環生的國色天姿害得國之動盪只能自縊於馬嵬坡;王昭君算是名聲極好的,可又有誰知倘若漢元帝當時一個狠心將這美人留下,恐怕後來的王莽之變也扣在王昭君頭上了吧。美人們個個傾國傾城,卻在歷史的鐵蹄下羞了容顏,嘆一聲,只願來生不再生得這害人的皮囊。

《長生殿》讀後感 12

衆所周知,楊玉環與王昭君,西施,貂蟬並稱爲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美女”這一稱號也給她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命運和別人得不到的利益,比如帝王的寵愛,但我覺得作爲生在古代的美女,尤其是作爲亡國之君身邊的寵妃,卻往往很自然地被人視爲“紅顏禍水”。無論是昭君,貂蟬,都難逃這樣的命運。身爲唐玄宗貴妃的楊玉環,在那樣的一個大環境裏,即使追求的是簡單的幸福,也總是會有那麼多的無可奈何。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對楊玉環的描寫,也是楊玉環給我的初印象。對於古代的女子來說,最高的榮耀莫過於成爲君王身邊的寵妾,過着如“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的生活。因此後宮便多了勾心鬥角,你死我活的鬥爭。而她,這位“芙蓉如面柳如眉”的以胖爲美的女子,卻能“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集一身。”但這樣的皇恩浩蕩,對於她來說,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宜公主之胞弟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爲壽王妃。婚後,兩人的生活甜蜜幸福,楊玉環還爲李瑁生下兩個兒子。唐玄宗看上楊玉環時,她已經和李瑁生活五年了,唐朝時宮廷裏胡風盛行,老子強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並非罕見。愛情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也沒有衛道夫哭着鬧着向皇帝勸諫什麼“人倫之理”。但這畢竟是不太光彩的事,所以唐玄宗也做了一些表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着盡孝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爲自己的母親竇太后守服,並賜號爲“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入住太真宮。這樣做當然是爲了避人耳目,方便他們偷情。好不容易熬過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經地盡了一把“父親之責”,爲壽王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爲妃,然後,迫不及待的將楊玉環召入宮中,冊立爲貴妃。

在我們現代人眼裏,他們的愛情是不被認可的,一個本來很有作爲的明君,卻看上了自己的兒媳婦,並據爲己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從此,“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迎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唐玄宗沉迷於歌舞昇平,靡靡之音當中,漸漸無心於早朝,荒廢朝政,以致引發後來的安史之亂,雖然並未造成唐朝的直接滅亡,但也爲盛世的衰敗埋下了禍根,所以人們都咒罵楊玉環是第二個蘇妲己,禍國殃民,從此,紅顏禍水也成爲歷代君王逃避亡國責任最好的藉口。而作爲一個女人,她要的僅僅是一份純淨的愛情。

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是純潔的,是一步步發展而來的,他們從公媳關係走到了攜手夫妻,期間,揹負了千萬噸的道德譴責,衝破了重重阻力,更不顧千古罵名,從盛世恩愛到亂世共患難,期間掛上了貴妃的虛名也烙上了“禍水”的罪名,從華清池溫泉中的浪漫到馬嵬坡上的生死離別,這種.種都見證着他們的愛情。

千百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重新翻開那段歷史,才發現,感人至深的愛情,不僅僅只屬於那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才子佳人,還有帝王之家那“在天願爲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的至死不渝的悽美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