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長生殿》讀後感

《長生殿》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生殿》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長生殿》讀後感

《長生殿》讀後感1

清初之際,人們對新舊王朝的交替倍感深刻,亡國的悲痛與統治者的鎮壓讓社會上充斥着一種急需發泄的憂憤情緒。許多藝術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點,從而創作了許多感懷興衰的藝術作品,如《長生殿》、《通天台》和《臨春閣》等。其中,洪昇的《長生殿》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問世之後,便引起了世人的驚歎。

劇本在開幕處寫道:“唱不盡興亡變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大古裏淒涼滿眼對江山。”這就點明瞭主題:《長生殿》不僅僅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它同時也是一部展示歷史變幻的嚴肅戲劇。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吸收了《長恨歌》和《梧桐雨》的藝術特點,採用一種貫穿天上人間、結合虛實變幻的表現手法,一方面將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的愛情娓娓道來,盡顯纏綿悱惻之情;另一方面採用種全景式的描繪方式,將封建李唐王朝的內部矛盾及“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百態展現得繪聲繪色、淋漓盡致。作者通過這樣的描寫,揭示了統治階層之間的矛盾鬥爭是造成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原因這一深刻主題。

劇中還特別塑造了郭子儀和雷海青兩個正面人物形象。通過這二人的形象的塑造,鮮明地表現出了作者強烈的民族意識與思舊情懷。

劇中的文辭風采是本劇的另一大特色,無論是人物語言還是唱詞,都顯得優美清雋、沁人心脾。在選配宮調、曲牌方面,也顯示了作者在此道中的極高造詣。清初戲曲理論家吳舒鳧就曾稱讚說:“句精字研,罔不諧葉,愛文者喜其詞,知音者賞其律。”

《長生殿》全劇構建縝密、情節曲折,且場面宏大、色彩斑斕,在人物刻畫上也極爲細膩深刻,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但它對唐玄宗與楊玉環稱頌有餘,批判不足,可謂是瑕疵稍顯。此外,此劇是神話劇,有着較爲濃厚的迷信色彩,我們在閱讀時也應注意甄別。

《長生殿》讀後感2

看了《長生殿》,我突然間對於中國古典優秀劇作格外着迷。整齊的韻腳,優美的語言,還有精彩的故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我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停地寫下自己的感受,捕捉故事的點滴魅力。只是閱讀過程中並不喜歡這本書在正文旁邊的批註,因爲總有些刻意詆譭楊貴妃的成分,而我是從來不認爲唐朝由盛轉衰的悲劇是由楊貴妃一手造成的。

書中的人物描寫總是格外精準,貴妃的千嬌百媚、嬌癡性;安祿山面有反相,狼子野心卻“外作癡愚容貌”;貴妃的三個姐姐爭風吃醋、言語句句帶刺……當楊國忠、安祿山二人將相不和,唐明皇將安祿山外派范陽節度使想要疏遠二人緩和矛盾,卻不知此舉放虎歸山給大唐埋下了一顆怎樣的定時炸彈。

劇中第十五出進果寫“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故事,累死的馬匹,踏壞的莊稼,被踩死的百姓,逃跑的驛官,一副民生凋敝的景象。而第十六出畫面一轉,寫舞盤。“日影耀椒房,花枝弄綺窗”,驪山行宮金碧輝煌,貴妃霓裳千嬌百媚。可是有前文景象的映襯,卻讓人怎麼都歡喜不起來了,同時也不得不歎服作者構思巧妙。

劇中一出寫安祿山籌備謀反,番兵番將如狼似虎;而另一邊玄宗卻還在爲梅妃和楊妃二人的情感鬥爭而焦頭爛額。一出寫安祿山一路南下,百姓生靈塗炭,哥舒翰投降,潼關破;而下一出卻是帝妃二人同遊花園,天淡雲閒,列長空數行新雁。作者採用的竟是一種類似蒙太奇的寫法,更襯托大唐氣數將盡的亡國之象。亂臣賊子端坐寶座,美豔妃命斷馬嵬,玄宗傳位肅宗,而貴妃的香魂還久久不願離去。

當年那個指點江山、氣度非凡的君王最終垂垂老矣。守不住自己的江山,守不住自己的'皇位,守不住自己的愛人,陪伴在身邊的只有忠心耿耿的老太監和那尊貴妃像。而另一邊楊國忠、虢國夫人都已打入地府,楊貴妃卻因本爲蓬萊仙子秉性不壞而得到了救贖的機會。就像歷史上,某種程度上真正敗壞了楊玉環名聲的並不是她自己,而是那些胡作非爲跟着昇天的雞犬。

流落民間的宮廷樂師李龜年緩緩唱着那興亡故事,嘔嘔啞啞霓裳歌舞,撲撲突突漁陽戰鼓。貴妃在天上繼續反省着自己的罪過,玄宗在人間繼續沉浸於自己的思念。

最終李楊重聚,霓裳曲再起虛步瑤臺上,飛瓊引輕狂,人間愛情總如夢,行至結尾,看似圓滿,幾多悲涼。

《長生殿》讀後感3

“神仙本是多情種,蓬山遠,有情通。情根歷劫無生死,看到底終相生。

塵緣倥傯,仞利有天情更永。不比凡間夢,悲歡和哄。恩與愛,總成空。

跳出癡迷洞,割斷相思鞚。金枷脫,玉鎖忪。笑騎雙飛風,瀟灑到天宮。”

在中國歷史上,有五位“大家”,曾以唐明皇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爲題材,創作了一些優秀的作品:唐朝陳鴻作《長恨歌傳》,白居易作《長恨歌》,李商隱作《馬嵬》(共兩首),元代白樸作《梧桐雨》(雜劇,又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朝洪昇作《長生殿》(崑曲)。其中,以洪昇的《長生殿》創作最爲傑出。洪昇改寫《梧桐雨》,並配合《長恨歌》,將生死不渝的愛情故事演化爲傳奇,是李楊愛情故事最完美的呈現。

唐明皇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世人皆知。楊玉環本是唐明皇之子李瑁的妃子。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因“機務閒餘”而“寄情聲色”。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見到了這位天香國色的兒媳。“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他欲納其入宮中。於是,唐明皇以“着爲女道士”爲名招入宮中,號爲太真。不久,冊封其爲貴妃。玩物喪志,全然沒了倫理道德。

楊玉環的萬種柔情讓李隆基不能自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李隆基縱情聲色,與楊玉環“恩恩愛愛”,即使梅妃在李隆基心中仍有幾分地位,即使兩人曾偶爾拌拌小嘴,但楊玉環“欲擒故縱”,加上月宮宮主夢賜《霓裳羽衣曲》,使李隆基最終完全“臣服”於她的石榴裙下。

戴乃迭說過,“我不怕磨難多,那是上蒼在嫉妒我們的愛情太美”。“母親大人”楊玉環的縱容,“父親大人”李隆基的放懷,使原本一介庸夫的安祿山絕處逢生、一夜“躍龍門”,官運亨通。不甘心寄人籬下,安祿山在暗中招兵買馬後,最終以“除君側”(針對楊國忠)爲名發動安史之亂。李楊二人只能西幸蜀中,不久,軍士譁變,李楊二人陰陽相隔。迫不得已,只能草草埋葬楊玉環。

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肅宗接玄宗回朝後,李隆基這位太上皇已經大權旁落、名存實亡。他異常思念貴妃,曾想光明正大地埋葬楊玉環,但遭到了肅宗及滿朝文武的極力反對。無奈之下,他只能暗中派人處理好這件事情。“日日思君不見君”,臨邛道士鴻都客被李隆基的執着所感動,於是,“上窮碧落下黃泉”,最終在蓬萊仙山找到了玉妃,並促成李楊二人夢中相遇。

我不信天上人間。但是,在洪昇筆下,他卻把這一切描摹成現實:楊玉環本系蓬萊仙子(太真玉妃),李隆基本是孔昇真人,“偶因小譴,暫住人間”。兩人死後本魂魄無歸,但在牛郎織女的幫助下,李楊二人最終回列仙班,恩愛永遠,成就一段跨時空的浪漫戀情。

唐明皇時期距今業已一千二百餘年。雖然他和羞花的愛情故事或許是無稽之談,但在文明人騷客甚至整個炎黃子孫的心中,這是一次真實的浪漫愛情之旅——因爲有洪昇的絕美《長生殿》。

《長生殿》讀後感4

十七世紀的最後十餘年裏,中國劇壇上升起了兩顆燦爛的明星,這便是洪昇的《長生殿》與孔尚任的《桃花扇》。作爲清代乃至全部戲曲史上體大思精、“氣味深厚”的兩大悲劇,南北雙星同時閃爍着凜冽而又淒涼的點點寒光。

《長生殿》的作者洪昇生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一生鬱郁不得志,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六月一日在吳興潯酒醉落水而死,而這一天正是楊玉環的生日,也是唐明皇在長生殿上命梨園小部演奏《荔枝香》新曲的日子,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很有意味的巧合。洪昇爲人疏狂孤傲,不趨時流,他才高八斗,在當時很有知名度,但他卻很少與權貴交流,他的朋友王澤弘說他:“性直與時忤,才高招衆忌。”他的生活一直很困頓,有時賣文爲生,有時甚至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就是在這種困頓潦倒的日子裏,洪昇歷經十餘年,三易其稿,創作了著名的傳奇《長生殿》。《長生殿》一問世,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但《長生殿》給洪昇帶來聲譽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厄運。康熙二十八年八月,在佟皇后喪期內,洪昇因邀約衆多的朝彥名流在生公園觀看內聚班爲他專場演出的《長生殿》傳奇,而被革去國子監籍,並被迫回到故鄉杭州,悲苦地打發着他的晚年時光。可以說《長生殿》的戲裏戲外都是一出大悲劇。

從思想上看,《長生殿》是豐富而複雜的。對理想化的至情的謳歌是洪昇的創作主旨,這種“情”,不受空間的束縛,超越生死的界限,可以感動金石,挽回天地,如白日不朽,如青史長存。這種“情”主要是男女之間“精誠不散”、生死不渝的情,其次還包括忠臣孝子“昭白日、垂青史”的情,最後作者還借對這種“情”的謳歌表達了他的歷史興亡感。它以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由淺入深、堅貞不渝的愛情故事爲中心內容,細緻地描寫了李楊愛情的發展。

在上半部分中,李、楊愛情作爲帝妃愛情,是有缺陷的,作品對此進行了充分的描寫。首先,李、楊愛情最初是膚淺的,唐明皇不過是愛楊玉環的美色,而楊玉環不過是爲了得寵於君王,一門榮耀。唐明皇最初也是不夠專一的,他曾與虢夫人來往,偷幸梅妃,並由此引起了楊貴妃的怨憤,造成了愛情的波折。此外,李楊愛情最致命的缺陷還在於他們身爲帝妃,迷戀愛情,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唐明皇“願此生終老溫柔,白雲仙鄉,”寄情聲色,忘記了自己的政治責任。他窮人慾,“佔了情場”,導致“朝綱”。爲了他心愛的妃子,他又“逞侈心”,大封楊氏一門,造成了楊國忠的專權,楊氏一門窮侈權欲。特別是爲了滿足楊貴妃的朵頤之樂,他竟不惜讓遠在千里之外的涪海南兩道每年進貢新鮮荔枝,以致貢使晝夜奔馳,驛馬爲之疲羸,驛吏因之逃亡,甚至爲此踏壞禾苗,踩死人命,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苦難,激化了民族矛盾,引起了人民和士兵的怨恨。唐明皇爲了迷戀楊妃,也使安祿山得到了重用,發展了其野心,造成了叛亂,激化了民族矛盾。這些都真實地反映了帝王后妃這種特定愛情的缺陷。而這種缺陷反過來也造成了李楊愛情的悲劇。但是,在上半部分,李楊愛情也是逐步發展的,他們的愛情缺陷也在逐步克服中。他們的愛情由淺入深,逐漸趨向成熟和專一。李之愛楊,開始是出於對楊的美貌的愛慕;謫逐之後,李開始感到知音人去;《制譜》中,又感到楊聰明絕倫;《舞盤》中,一個跳舞,一個擊鼓,志趣相投;《絮閣》中,又感到楊的“情深”;至七夕盟誓,則愛情已達到了真摯專一的階段。

但身爲帝妃,他們的愛情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嚴重後果,這一致命的,缺陷並未克服,則是轉而又導致了馬嵬驛之變的惡果,在這場鉅變中唐明皇被迫賜死了楊妃,導致了他們愛情的悲劇。因此,作品的下半部繼續描寫李、楊愛情的進一步發展,把他們的愛情發展到理想化地境界,並使他們克服了帝妃愛情的根本缺陷。首先,作品極力描寫唐明皇賜死楊妃後的痛苦,反覆描寫唐明皇的刻骨相思和無限深情,突出強調唐明皇愛情的專一和堅守前盟:“我獨在人間,委實的不願生”,“惟只願速離塵埃,早赴泉臺,和尹地中將連理栽”。楊玉環也死抱癡情:“位縱在神仙列,夢不離唐宮闕。千迥萬轉情難變”,“倘得情絲再續,情願謫下仙班”。作品把李楊笢到了生死不渝、感天動地的理想境界。同時,李楊帝妃愛情的根本缺陷也得到了克服,唐明皇交出了帝位,楊玉環也不再是貴妃,他們脫離了帝王后妃的地位,與政治脫離了干係。他們認識並懺悔了自己的罪惡。唐明皇自責“此乃朕之不明,以致於此”,楊妃更真誠地懺悔自己是“罪孽沉重”。逃亡途中的艱苦跋涉和野老所獻的粗麩麥飯,使唐明皇由往日只顧個人的享樂,開始體恤羣衆的疾苦,楊玉環也一再懺悔“弟兄姐妹,挾勢弄權”所造成的惡果。這樣,作品便使李、楊愛情與國家、人民羣衆的矛盾得到了解決,使之變成了非帝妃的理想愛情。同是,作品還對李楊的愛情缺陷有所批判,但主要還是歌頌理想愛情,表達崇高的愛情理想。

作品認爲,李楊愛情的缺陷,有的是帝妃身份不可避免的產物比如唐明皇之所以偷幸梅妃,是因爲他不得不去安慰這個痛苦寂寞的女子,作爲擁有三宮六院的皇帝,專情一人與其他嬪妃有關無法解決的矛盾。因此,《絮閣》對唐明皇偷幸梅妃的批判是輕鬆的。李楊的愛情缺陷雖然關係到國計民生,但作品認爲,這種窮人慾、逞侈兒、弛朝綱,都是由至情至致,而這種至情是十分難得的:“情之所鍾,在帝王家罕有。”因而,驛這一點的批判也並不嚴厲。《褉遊》、《進果》等出所描寫的現象,雖然在客觀上具有嚴肅的批判意義,但作品卻經喜劇式的輕鬆筆調加以描寫,這就淡化了其批判作用,也表明作者的主觀態度是輕鬆的批判,安史之亂和被迫處死楊妃,是對李楊愛情缺陷的懲罰,但作品以悲劇筆調加以描寫,可謂有批判,也有同情。而且,作品最後讓李楊有月宮重圓,終於還是原諒了他們的愛情過失。可見作品的批判並不佔主要地位。對李楊理想化的愛情的無保留的熱烈的歌頌纔是主要的。作品寫李楊的相思和深情,直至生死不渝,感動了織女,讓他們月宮團圓。真情超越了生死,超越了天上人間之隔,即達到了所謂“至情”,從而實現了“天人之合”的團圓。

藝術上,《長生殿》兼用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上半部分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真實地再現了安吏之亂前夕的社會矛盾和歷史面貌。作者人歷史素材出發,又不拘泥於歷史細節,進行了必要的取捨、剪裁、概括和虛構。如對楊玉環做的“淨化”處理。驛楊國忠,把他由楊玉環的從兄改爲親兄,把他在安祿山封王后才拜相改爲早已拜相,把曾屈事安祿山改爲與安祿山勢均力敵,成爲各種關係和矛盾的集合點,從而把李楊愛情與安史之亂有機地聯繫起來。作品下半部分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描寫李楊感一動地的愛情,把李楊愛情昇華到一個新的階段。這樣就把一個存有缺陷的愛情悲劇進一步發展成爲一種理想化的愛情,表達了作者的愛情理想。或以爲後半部虛無縹渺,缺乏現實基礎,實際是沒有理解作者所要表現的總體思想,也沒有從傳奇的結構方法上着眼。《長生殿》以釵盒爲線索結構全篇。在劇情開始的第二齣,唐明皇就拿出金釵鈿盒,與楊玉環定情,最後一出唐明皇和楊玉環又各執釵盒之一半會合於月宮:“收拾釵盒舊情緣。”中間部分,金釵、鈿盒的實物出現八次之多。幾乎在每個重要關節,都有金釵的出現,釵盒作爲李楊定情的信物和至情的象徵,如同樂曲的主音,在樂曲中不斷地反覆出現。作品圍繞釵盒描寫李楊愛情的離合,全劇由三離四合構成。李楊釵盒定情是合,楊玉環妒而被謫是離,復召進是第二次合,偷幸梅妃是第二次離,重歸於好是第三次合,馬嵬自縊是第三次離,最後月宮重圓是最後的合。從而使全慢銜接緊湊,針線綿密,伏筆照應,極具功力。其次,它以李楊愛情爲主線,以社會政治爲副線鋪展劇情,描繪人物。這兩條線索互爲因果,有機統一,又錯綜發展,互相交插。李楊愛情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矛盾的發展又促成了李楊愛情的悲劇。《長生殿》的語言以清麗流暢爲基本特色。它善於化用前人詩、詞、曲中的名言佳句,但又不堆砌詞藻、典故。文詞優美、充滿詩章而又曉暢自然。音律精妙絕倫。

因此,《長生殿》自問世以來,一直流行劇壇,盛演不衰,直到今天,《長生殿》若干片斷經常在崑劇舞臺上演出。

《長生殿》讀後感5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算是長恨歌的名句,也是長生殿這齣戲的來由。說起玄宗和貴妃的風流韻事,從史實到演繹,無所不有無所不包。據說康熙獨愛《長生殿》這齣戲,恐怕和這齣戲寫的是“皇帝的愛情”不無關係。因爲《長生殿》這部戲脫胎於白居易的《長恨歌》,因此雖然故事引人入勝,內容上卻已沒有什麼可說的了。楊貴妃死後李楊二人的“反思”“懺悔”。他們二人豐富的心理活動,纔是《長生殿》的所描寫的重點。而其中流露的作者對天寶間的種種批評和裁判,更加昭顯了作者的本心。

楊貴妃死後,李隆基變成了一個孤獨的老人,他的思想變得複雜而矛盾。帝王層面上說,他一方面執掌山河,另一方面卻昏聵無能,愛情上說,他一方面多情,另一方面卻沒有堅定的意志——一個外強中乾的負心人而已,這幾乎就是整部《長生殿》悲劇的源頭。

悲劇發生後,李隆基不斷的回憶和懺悔,在《獻飯》這一折中,李隆基感嘆自己“不明”,致使內外混亂,爲害百姓。但李隆基並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恨滿朝大臣不耿直,不說自己荒淫誤國,而是說“寡人哪裏知道”縱觀全劇,他對安史之亂的直接反思並不多見,而且相當淺率。相比之下楊貴妃的反思卻觸及到自己生前每一樣作爲,“哪一樁不是罪案”,從《長生殿》的內容上看,楊國忠的弄權、安祿山的作亂與貴妃並未有直接的聯繫,可見楊玉環將這些完全歸咎於自己,歸咎於那些妒忌任性的行爲,這對一個養在深閨深宮的女子來說,無疑是不公平的。

歸結起來,作者並未反思皇權至上的制度,在這種君主集權制度下,君主個人品行與德才的失誤會導致嚴重惡果。從而也相當明確地表現出了洪昇對歷史的批判方式——“女色誤國”,弱化、洗脫了李隆基的責任,固然算作歷史侷限性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