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精選【14篇】

《目送》讀後感精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目送》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目送》讀後感精選【14篇】

《目送》讀後感 篇1

這本書,一篇一篇的短文像心靈雞湯一樣。看後很溫暖、很感動、很平和。龍應臺這位女作家似乎十分的與衆不同,從沒讀過這樣的散文,透過一篇篇凝聚着她在生命中不同時刻不同心態的文章,我能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內涵。她的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動植物、風景……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絃的那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彷彿觸動了我內心深處的一根弦。是啊,人生就是在目送裏度過。當父母懷着不捨的心情目送我們時,我們的背影是否也這麼絕情?當我們踏上征途時,父母在我們的身後默默凝視着我們,他們希望孩子早點回家。當我們離開很久時,或許她們還站在那裏,呆呆地望着車子啓動的地方。他們的眼神裏充滿期盼。

這種感覺就好像糖果在喉嚨裏融化一樣。母親一如既往愛着我們,可她們對我們的期待和親情,作爲孩子我們又能讀懂多少呢?有時覺得,可能這個故事離自己並不遠,我就很可能是那個漸行漸遠的背影,而父母則是追的人,也許我可以回頭看看,但那該死“自尊心”又會使我說出“不必送”。我一天天在成長,也許有些難關只能自己一個人去過,未來的漫漫長路只有我獨自走過。

或許書中我唯一無法體驗的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夾在三代人之間的生活。常聽父母抱怨,又要忙老人的事又要忙孩子的事,很煩。仔細想想,這有有什麼不好呢?雖然三代人在世界觀、價值觀上有“代溝”,但親情卻使他們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代人有更微妙複雜的情感,總會在傷害對方和保護對方中不斷輪迴。多麼渴望有這樣的經歷,這樣的經歷才能使人成長!

其實書中的很多情節早已在我們的心中了,可唯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纔會讓人難以忘懷,看了《目送》我知道了自己的真情!

《目送》讀後感 篇2

《目送》的七十二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對於龍應臺的瞭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後來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裏,滿滿的都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臺將對親人真摯、又很複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爲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臺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着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情。作者身爲人子,身爲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作者倏地發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己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裏有幾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我們快要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在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或許真的像龍應臺所說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這本集子裏更有作者內心的獨白——由這個社會聯想到的。對於任何事情的相信與不相信,都沒有絕對的說法。說愛國、歷史、文明、正義、理想、愛情、海枯石爛的永恆都讓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會的`黑暗面後話鋒一轉,提出:雖然我們改變不了過去,幹可以控制未來。哪些我們不相信的東西其實有他自己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來。

作者經歷了許多、想要教會我們的是超脫的看待這個塵世。的確,有時候需要的是繼續往前走,而有時,需要停下來。正如“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相信了便是這樣,不相信便非得刨根問底,親身試驗。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絕困難、甚至拒絕生活……

……

這本書自始而終,像是人生的一個輪迴。將人間酸甜苦辣一一嚐遍。

《目送》讀後感 篇3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我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提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擡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理解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我走,因爲——

這條路上的艱辛,僅有自我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僅有自我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僅有自我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僅有在別人最終的目送中,自我走。

可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爲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目送》讀後感 篇4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我對《目送》的第一印象。

那時,它出現在某次月考考試中。短短的一片散文,讀來卻有一番苦澀的滋味:關於時間,關於親情。

兒時,我們離開父母,去了“外面的世界”,頭也不回。爸媽就站在離別的車站,目送我們離去,在我們被外面的世界吸引時,獨自承受落幕的落寞。或許,他們也和龍應臺一樣,“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沒有,一次也沒有,讓夕陽把兩代人的.影子分離,拖着蹣跚的步子回家。任街口的告別無力、風化……

待事業有成時,回頭一瞥,會很驚奇得發現——就是現在也有這種感觸——爸媽頭上,怎麼多了那麼多的白髮,眼角的細紋是何時,織得那麼密,那麼深!

在那個年代裏,爸媽已算是晚婚一族。故在我出生時,爸爸已近而立之年。而今十七年過去,在老師還在諄諄教誨早戀的弊端時,已經有胖嘟嘟、白嫩水靈的孩子喚他們“阿公”“阿婆”了。今年,我又多了個可愛的小侄子,昔日玩耍的表姐堂姐們都爲人婦,相夫教子,好不幸福。媽媽纔是徐娘半老的模樣,因爲他們的到來,卻不得不提前邁入“歐巴桑”的行列。

一年一年時間飛跑,小小少年轉眼高。不知不覺中,爸媽開始老了。來到台州這個“新城市”也有了十年,如此漫長,又如此短暫的十年,當中的艱辛坎坷有誰知曉,其間的苦,又如何能說。歲月磨人老……

幾十年前,爺爺目送爸爸遠去,赴杭求學;兩年後,爸爸也要像當年的爺爺一般,目送我離去。兒女就像林間的鳥兒,離開了此地,之後半年、一年,甚至永遠都不會來。

直到雙親離去,才趕來見他們的最後一面,“掠開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有人說,夫妻之間,留下的那個最是痛苦;也有人說,最悲傷,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一邊是千年修得的共眠人,一邊是十月懷胎的骨肉至親,無論是目送誰離去,這身心便像是受了凌遲,掏心剜肉的痛!

人生自古傷離別,卻阻止不了月的陰晴圓缺。短暫的相聚後,不得不久久地目送故人遠去。

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 篇5

有時,任何形式的愛都會感動人心。——題記

偶然,發現書架上靜靜地躺着一本淡綠色封面的書---《目送》,我在我的記憶中搜索着,想要尋找一點關於這本書的記憶。可是很不幸,我似乎並沒有讀過這本書。靜靜地坐下,拿起它,發現腰封上有這麼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全書的主旨所在。讀完,發現這本書講的是父愛與母愛。可是這世間的愛又豈止父母對我們的'愛呢?

我的思緒又被拉回了那個雨天,大雨傾盆,澆彎了樹枝,澆折了小草,澆落了蝴蝶,澆溼了人羣。因爲雨勢過大,所以我不得已,才急忙跑到一幢大樓底下,這才阻止了調皮的小雨滴再跑到我的衣服上來嬉戲玩耍。

不知是什麼原因,樓下的通道內停放着多輛有大有小,有新有舊,有輕有重的自行車,可能是自行車也想進來躲躲雨吧!可是通道本來就狹窄,加上這些自行車以及來來往往的人羣,把通道堵得水泄不通。人們進出都要側着身,慢慢的挪出來,以免一個不小心,就碰到了這些“龐然大物”。

忽然,一個瘦削的身影出現在我的視線裏,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向四周張望了一會兒,皺着眉看着眼前的景象。他向通道左側看去,發現那裏還有一小片空地,便用右手托起一輛自行車的車頭,左手握住三腳架,把它搬到左側。然後把所有的自行車都搬到哪兒,一輛靠着一輛,排得整整齊齊。我看着這位氣喘吁吁的老人,心想:他是看車的嗎?不,不可能!那他是爲了……

我正想着,就聽見老人“哎呦”了一聲,我望過去,就看見老人一手扶着腰,眉頭緊皺,臉色慘白,我連忙跑過去,扶着老爺爺,關切地問他:“老爺爺,你咋麼了,沒事吧?”爺爺頭上佈滿了汗珠,虛弱地說:“年紀大了,不中用了,想當年一手就能提一輛呢!”我說:“爺爺,要不我扶您過去坐坐吧,我來搬這些“大塊頭”。老爺爺也點頭了。

我正要搬時,才發現那些自行車憑我一個人根本就搬不動。也許是老爺爺的感染,大家你一輛,我一輛地搬自行車,通道也漸漸寬敞通暢了。搬完,大家都默默離開了,我目送着大家的背影,眼眶也漸漸溼潤了,心裏感到一陣陣的暖意。

也許,這就是愛帶來的感動吧!

《目送》讀後感 篇6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

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爲大人們不可理喻,自己纔是對的;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爲“親情”只不過是一句用於不同場合的套語,從沒有理解過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爲親人的愛天經地義,從未想過要回報些什麼。

寒假期間,每至黃昏,陽光灑滿陽臺,手捧一杯青茗,靜讀名著。《目送》這本書是我讀得最虔誠、最走心的。它讓我改變了昔日那些不成熟的、無知的對於親情的認知。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頭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着媽媽的心,可是,他沒有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地回眸,而是選擇了將背影留給媽媽。因爲,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是這樣嗎?還是他忘記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着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燒希望然後又一點點的黯淡下來。

這難道就是作者所說的那個“父女母子一場”的定義嗎?那個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嗎?不,不止這些,還有父女,那個張望父親背影的女兒。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這句話是這樣的簡單明瞭,卻帶給我深深的思考,作者爲了照顧父親,自己的裙子上沾上了污跡;爲了多陪陪自己的父親,寧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一奔向機場,趕最晚的飛機。

“昏暗的路燈下,雪還在飛舞着。我呆呆地注視着雪地上那漸行漸遠的腳步,這腳印,與其說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說烙在我的心頭。這一行腳印越來越遠,腳印的盡頭,父親的背影也愈來愈小。”我曾數次這樣目送父親的背影我的視線卻也無數次與父親的回眸碰撞,我能清晰地年到父親眼中的熱淚,堅強的父親只有在這時候會展現最脆弱的一面。也許這也就是父母與子女的不同,長大後的我們只懂憬前方,而父母卻對親情無比留戀。

所以,珍惜親情吧,珍惜那一直跟隨着你的目光。被目送時,留下一個回眸吧,讓目送的人心中留一份溫存。

等到日曆的記憶不再清晰,徒留下人的喟嘆,若把目送的回眸都裝進心裏,縱使記憶已泛黃,也依舊笑如春風暖。

《目送》讀後感 篇7

《目送》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都在路上,父母卻在不斷的目送,而我們是否記得她們爲我們付出的一切,是否記得要感恩,是否記得那停留在手心的溫度。

鮮花感恩雨露,因爲雨露滋潤它成長;高山感恩大地,因爲大地讓它高聳;雄鷹感恩長空,因爲長空讓他飛翔,天使感恩上帝,因爲上帝賜予他純潔的心靈!而我們,感恩父母,因爲她們賦予了我們生命,教會我們愛,教會我們成長!

從嬰兒的"呱呱"墜地到哺育我們長大成人,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博大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着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着父母的心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酣然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茁壯成長。父母爲我們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與汗水,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才使我們在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裏,體會着人生的冷暖,享受着生活的快樂。父母的愛柔柔如水,輕輕如煙,深沉如海,恩重如山。對這種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們又能體會到多少呢?我們又報答了多少呢?只能將這些溫暖,這些愛停留在手心,緊緊的,緊緊的,握着。

當我們用很酷的方式把吃剩的菸頭彈出時,當我們用很輕鬆的口吻說自己蹉跎時光時,當我們用很浪漫的心情與朋友閒逛時,當我們用很自豪的`態度逃課上網時,當我們用很瀟灑的姿態應付生活時,而我們的父母呢?總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給我們掏錢,總是以很輕鬆的口氣對我們說上班不累,總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讓我們吃頓餃子,總是以一種很幸福的口吻對我們說擁有我們這樣的孩子,他高興。這可能就是天下父母心吧!這樣的溫度,停留在手心,很暖很暖。

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讓我們無法在別人面前談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貧的,清貧得讓我們不願在衆人面前誇讚炫耀;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一塊隨處可見的鵝卵石。可就是這樣的雙親,在你跌倒的時候,扶你起來,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父母所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愛,是溫暖的港灣,是停留在手心揮之不去的溫度!

《目送》讀後感 篇8

《目送》是一本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

多少一幕幕人間真情被龍應臺那傳神的筆觸,完美地記錄在這一行行文字中。從與孩子的離別,到與人生中各種凡塵小事中最真切的離別,再到與父親最後一次悲壯的離別,字裏行間時一次次深情的目送,在這一次次目送離別之間,充滿着世界最親近的親情。一個個短小的故事,一次次詮釋着最動人的別離,一次次最深切的目送中,三代人的親情一覽無餘。爲人母的作者目送她兒子走進學校,走向獨立成人的生活,深切地表達了一個母親最真摯的心境。作者也談論家中趣聞,與朋友,與親人,有喜有悲,傳情自然。作者又用盡筆墨,寫父親,寫母親,爲那至親之人的老去,做最後一次深情的目送。多少感人的瞬間,如照相一般記下這永恆的親情,也有感嘆生活,體會人生世界的閒談隨筆,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段作者甚至世界上所有人和親人的人生寫照,有時欣賞,有時催人淚下。

合上書,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是爲世界人生事件中的冷酷無情傷感,還是爲人間至親之情感到內心的溫暖?人情又是什麼?是告別中一次次對親人的目送,還是困難時心裏親人無形的`安慰呢?人生中的親情像一味神奇的中藥,雖苦,然而最能治癒心靈的創傷。

其實,在每個人的生活成長經歷中,都少不了親人對自己一次次深情的目送。我的母親和文中的作者一樣,曾一次次目送自己年幼的孩子走向成熟,走向明天,自己卻在一次次目送中老去,與孩子遠去。每個母親都在與自己的孩子賤賤的別離。十五年前,我是母親懷中安睡的那個孩子;十年前,我是母親眼中那個揹着小書包跨進小學校門的孩子;如今,我提着行李箱走入寄宿制學校。回首校門,突然從一羣家長之間一下子認出了母親,她凝視着我,讓我情不自禁地向她招手。從她的目送中,我發現了所有母親目送孩子時的那一份深切的親情,這至親的眼神中是擔憂,是不捨,是對我絲絲的牽掛。回想母親對我的一次次目送,我領悟了這就是被多少人讚頌的親情,是與山同高、與海同寬、亙古不變的永恆的真情。

一次次目送中,是母親的親情;天下的孩子,有多少母親在目送你們遠走高飛。願你我能像龍應臺一樣珍惜母親的目送,讓這份親情像陳年的酒一般繼續發酵,時間越長,它就越香,越醇。我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他們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我的背景漸行漸遠。

《目送》讀後感 篇9

讀完目送,對其印最深的莫過於書本封面的那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在我看來,這是一本記錄着作者生活的書,夾敘夾議。成長、親情、故鄉都融入其中。

整本書,我都讀到了一種情感“不必追”。這也是最觸動我內心的。

其中的一篇“雨兒”描述的是作者的母親,母親因爲年紀大了,對一些東西的記憶已經模糊,但她卻深深地記得她的“雨兒”。在口中一直呢喃着,“雨兒你在哪裏?”母親雖然身體容顏已老,但她對女兒的愛卻一直如此的深。作爲女兒的作者,給母親拍了一張母親第一次坐捷運時的照片。她突然感悟到了“她看着我,微笑了,我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領,像一箇中學的女生”母親曾經也年輕過,也會有着自己的'嚮往,但是她卻將她的一生奉獻給了她的五個兒女。

相信與不相信,作者在書中闡述了這個問題。她寫道“曾經相信的,隨着時間和經歷會變得不相信。而曾經不相信的,現在會變得相信了”曾經相信過正義,後來知道,原來完全可以存在兩種正義。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後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禁不起權利的測試。而有一些,作者二十幾歲時不相信的,現在卻相信了,比如說,她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這讓我有了思考。人生是要由經歷纔會成長嗎?結合自己的實際,作者說得很正確,一切皆因成長。

在讀目送時,我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對她兒子華安的愛,她說“鈴聲一響,頓時人影交錯,奔往不同的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羣裏,我無比清楚的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作者作爲一個母親,看着自己的兒子成長,追隨着兒子的背影,有一天他會發覺自己的兒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觀。但母親的愛永存。在此同時,作者也意識到小時候也有着父親在注視着自己的背影。人生就是一場場目送與凝望。

《目送》讀後感 篇10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對親情和作者周邊人物的感悟,寫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老去,各種真實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來讀《目送》,頗有共鳴感,經歷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了。我最喜歡《目送》中的一句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時自己走向教室那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級時那大大的書包幾乎能把孩子帶到,到現在,孩子卻不願依賴你了,獨立,她成了少年。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們是多少次這樣目送孩子的離去。父母的日漸老去,我對父母的依戀依舊繼續着。

歲月的流逝匆匆,心裏更加深深地體會着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這世世代代的輪迴,上蒼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沒有人能改變上蒼的決定。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陪着父母老去,陪着父母,一直走下去……

《目送》讀後感500字6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裏,每個清晨都氤氳着母親煮早餐的溫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裏,一磚一瓦都

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裏,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檯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

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

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着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裏,滴答的'雨聲裏,母親微涼的手牽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

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着往事裏的片段,目送着母親牽着長髮微溼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親帶着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後感 篇11

炎炎夏日裏,當我讀《目送》一書時,不禁感到一絲淡淡的、涼涼的滋味。澀澀的文字讓人感動,卻平凡得讓人流不出眼淚。

龍應臺用一篇篇散文,記錄了作爲母親的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困惑,記錄了作爲女兒的自己在父母日益衰老中的細心和耐心,記錄了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老撾的孩子……龍應臺寫的不是自己,而是每個人。每篇散文的主題內容都很常見,可是讀起來又有不一樣的感受。“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爲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裏的大小姐吧。”“母親,原來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有人說母親是棉襖、是旭日、是山水畫,龍應臺說母親是CEO,語言並不華麗,卻很真實。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想到現在的自己也和安德烈一樣,跟媽媽擁抱很難爲情,漸漸的,不再擁抱了,我的心一陣刺痛。以前到哪裏都粘着媽媽的我去哪裏了?“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們都習慣了把背影留給母親,所以從未看見身後淚流滿面的母親。“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是不是太忽略母親?她含辛茹苦把我們養成人,可得到的卻是如此冷落的對待。

我反省着自己,我多少次冷漠了媽媽端來的熱牛奶,我多少次錯過了與媽媽共進晚餐的機會,我多少次無視了媽媽無微不至的.愛啊!“寶貝,今晚媽媽弄了你愛喝的魚湯噢。”“不要再叫我‘寶貝’了,我跟同學燒烤,不回家吃飯了。”現在想想,我有什麼理由去拒絕媽媽的愛?不管我怎麼樣對待媽媽,她都視我爲珍寶。她爲了我吃盡苦頭,還忍着不表現出來。

讀了《目送》我覺得母愛也是自私的。母親希望孩子能飛黃騰達,但又想把孩子摟在懷裏。媽媽希望我中考能考上好的學校,叫我能走多遠就多遠,又默默感嘆,想着如果我到離家遠的地方讀書,她該怎麼辦。自古忠孝難兩全,剩下的時光裏,趁我還沒飛走,我要好好對待我的媽媽。媽媽也要相信我,放開手,我飛到哪裏,都會想家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終究我會長大,變成那個看着背影的人,一代代人都經歷着這個光陰的故事。

《目送》讀後感 篇12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異常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爲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述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感情》、《明白》、《胭脂》、《爲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異常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貌,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激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我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終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述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爲逝去的或正在

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可是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此刻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後感 篇1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清楚的感覺到這種感情,對於這本書的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體會的也更深切。有着淡淡的傷感,有着濃濃的親情。時間讓我們越來越成熟,時間也讓我們體味到了人間百味,看到了世間百態,讓我們目送着這千帆盡過,寒來暑往的人生篇章。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肆虐的疫情讓我們目送了更多的生離死別,看到了更多的逆行者最美的身影。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銘記的時刻。每每看到寫滿祝福話語的白色防護服,轉身離開踏入隔離區的身影,這一幕幕怎能不讓我們熱淚盈眶。看着那一張張印滿勒痕的臉龐、疲憊的身軀,卻帶着勝利的喜悅,怎麼能不深深地感動。當我們站在街頭目送着他們坐着的一輛輛大巴車離開,都來不及欣賞一下他們曾經爲之拼過命的'城市的真容,怎麼能不讓我們不深深爲之動容。“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在這一年中我們在收穫的感動中目送着這感人的一幕幕從我們的身邊閃過。

前一段時間母親身體突然出現了點問題,牽腸掛肚的感覺一直伴隨着我好長時間,由於疫情不能及時到母親身邊陪伴一直深深的自責着。每當看到街邊上牽着手的老夫妻,就會目送着他們漸漸走遠,彷彿從他們的身上看到父母親的影子,每每這個時候就會眼角溼潤,淚眼朦朧。那種思念,那種牽掛,瞬間填滿了心頭。每天的視頻中看着老母親的牙齒開始缺失,頭髮越來越稀疏,父親那爬滿皺紋的臉,蒼蒼的白髮,瞬時感覺悲從中來,什麼時候在不經意間他們已經變得不再強大,需要我們來爲他們遮風擋雨了。

過幾日孩子就要去上大學了,她要開啓她人生新的旅程了,因爲疫情,我們只能目送她離開,邁進新學校的大門。孩子是欣欣然地對新生活充滿了憧憬的,是懷揣着夢想的,而我們只能看着她的背影,默默祝福她在遠方一切安好。

其實這本書教給了我們要學會面對生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感恩生活,感恩經歷,感恩一切!學會珍惜,珍惜現在的不容易,珍惜現在的幸福,珍惜當下!

《目送》讀後感 篇14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目送》裏的一段話。或許是已到了而立之年,自己也有了孩子,再讀這段文字已沒了幾年前的漠然,這短短的幾行文字彷彿有了力量,直達自己的內心。年少之時,父母目送着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遠行,成年了我們開始目送自己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遠行。生命就是這一次次目送中延續。只是這一場又一場的目送伴隨着愛與不捨和愁緒。

書中文章,多是作者對父母兄弟朋友的親情和牽掛,幾分落寞,幾分溫婉,也有不捨無奈之際,作者決然轉身的背影。《目送》是書名,也是第一篇的篇名,訴說對父親、兒子的眷愛。一邊是父親的'遠逝,作者深情凝望,目送曾經是英姿勃發的父親,走完去往天國的最後一程。一邊是兒子,鬆開媽媽的手獨立行走,到長大成人,一次次走向遠方,消失於茫茫人海,“每一次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沒有,一次都沒有。”

作者柔腸百結,終於慢慢地、慢慢地領悟了:“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於是,作者幽婉慨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就這樣,生與死,別與離,作者用文字透露內心那片最不甘的柔情,還有微妙與細膩,無奈與難捨。

書中,龍應臺敘述質樸,有款款深情,也有萬丈豪氣,有些冷,也讓你溫暖無比。她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對親情延續與生死別離的思考,如花枝春滿,讓人悲喜交集。剛柔之間,漫溢出幽微與深邃,憂傷和美麗。

再犀利的筆也有難以言盡的時候,作者心路的曲折我們無法盡覽,但對親情和人情,作者心底的悽清與渴望,卻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最動人的詩意。合上書本,《目送》再難讓人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