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通用)傅雷家書讀後感10篇

(通用)傅雷家書讀後感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通用)傅雷家書讀後感10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

合上這本《傅雷家書》,我感觸萬千。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傅雷和傅聰之間濃厚的父子情誼。

傅雷和傅聰,在別的書籍,或傳記裏,或許會被冠上“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學評論家”“我國著名鋼琴演奏家”等等光鮮耀目的稱號,但是在這本書,《傅雷家書》裏,他們只是一對尋常的父子。父子之間亦師亦友,親密無間。縱使一在中國,一在波蘭,相隔萬里,也如“心有靈犀一點通”般,心思透過書信,淋漓盡致的互相傳達。父子情深,可見一斑。

特別是傅雷對傅聰那深切的、無微不至的父愛,讓我感觸頗深。他不僅教傅聰如何去生活,如何理財,還教他如何正確處理情感,如何處理戀愛問題,甚至細微到教他擦眼鏡;對於傅聰,傅雷從不吝嗇自己的情感,暢快流露:“孩子,我精神上永遠和你在一起!”“親愛的孩子,聽我的話吧!”,完全放下了做父親的架子,體現了濃濃的父愛。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的父親。大多數時候,我對我的父親都比較冷淡,覺得他很多時候都不明白我的心思。在讀了《傅雷家書》後,我突然理解了我父親的心意,突然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突然明白了父親所有的行爲都是愛我的表現啊!

父愛總是令人感動的,即使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它也如此的迷人,透露出來自血脈裏的親切;同時它也總是嚴厲且沉默的,好似冷如冰,不比母愛來的熾熱。在大多數人眼中,父親就像一塊有溫度的石頭,永遠保護着你,呵護着你,卻又沉默寡言。

如果真的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父愛如山”的話,我願做那寒峯的攀爬者!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2

《傅雷家書》是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到1966年的186封家書,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

這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雖是寫在紙上的家常,但這些話語卻如山間潺潺的清泉,承載着一位父親細膩、真摯的令人動容的感情。

誠如書中所寫”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晨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睡不着,也說不出爲什麼。”字裏行間之中顯而易見傅雷先生的愛子情深。對於長大的孩子,希望他茁壯成長,有所作爲,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對於孩子的每一件事都親力親爲,怕別人做不好,但又怕孩子難以獨立。似乎每位父母的心中所想與傅雷先生都是如出一轍的。

在父母的眼中我們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怕我們懵懂不知這世界的深淺,又希望我們永遠純真,沒有煩惱纏身。世間每一對父母都是如此矛盾,在近與遠中舍取徘徊,尋找一個合適的尺度,與我們相處。我們是風箏,父母希望我們只在他們目光所及之處飛翔,但又害怕那根緊握在他們手裏的線會令我們厭煩,禁錮我們翱翔的高度。

傅雷先生是一個好父親,他與孩子的相處把握好尺度,嚴師、慈父、益友,他在他的孩子的生活中扮演好每一個角色,且都做到了極致。但是我的父母也許不能做到像傅雷先生那樣完美。他們不懂得如何正確地教導孩子,他們很少讀書。但他們愛我,那些令我厭煩的管束嘮叨都代表他們愛我。他們會在每一次斥責後落淚,在每一次憤怒後原諒,在每一次失望後包容。這是我的父母,天地間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父母,你的父母也是。如果你愛他們,請儘早向他們表達你的愛,不要羞怯,你們是生生相息的整體,你們是血濃於水的親人。告訴他們你愛他們,別讓他們等太久。

讀懂父母的愛,是我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3

父愛總是難以摸索,而《傅雷家書》中展現了傅雷作爲父親,對兒子的深切愛意,即使作爲旁觀者的角度,用“冷讀”的方式,仍能感受到,跨過千里萬里,父子之間的濃濃關心,相信它會給我關於父愛的所有解答。

細讀家書,信中最使我記憶深刻的無過於傅雷先生在兒子傅聰失意時寫下的一段話:“人的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素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選自1954.10.2

確實,人不可能一輩子永遠都停留在高潮或低潮,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沉沉浮浮中流逝的,這時,我們好像總是缺了一股勁——家人的引導。這並不難想到,傅聰的成功,離不開他父親傅雷對他的諄諄教誨,他的父親關心他的方方面面,關心藝術,理財,愛情,哲學,文學,健康等。這些信息,散落融入在每一篇家書中,真摯而情深,彷彿讓人可以看到一位用心良苦的父親和一位遵父教誨的兒子的親切對話,這一封封家書,也貫徹了這對父子的十二年歲月,化作燈火輝煌,陪伴傅聰度過了人生的`坎坷與磨難,變爲刀鋒劃破了沉鬱的低谷,透出了波濤洶涌後的風平浪靜與陽光燦爛。

我想,大抵每個父親都是如此吧,用各種方式關愛着孩子。我的父親,嚴肅而沉默,偶爾在微信上問我的學習和生活。言辭簡單,帶些笨拙的溫柔。他不像傅雷那樣學識淵博,他很普通,普通到好像僅僅因爲身上的擔子和“父親”這兩字才變得強大起來。我知道,父親是愛我的。沉默的父愛往往難以讀懂。但我覺得,讀懂父親的愛也是成長重要的一步。天下的父親,往往不像母親那樣天天守在我們身旁,他們的愛,一直很安靜。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4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悔。讀着滿載親情的一封封信,字裏行間蘊含了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呵護,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我便認真地用心聆聽着,體會着。

我從信中看出,傅雷是一個嚴於律己的人,他讓兒子立下三個原則:不說對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國籍。

傳雷,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寫在紙上的也是些家常活。他用筆無拘無束地書寫着心中的'一切,心中所想所念的,用不着擔心“審查”也用不着擔心“批判”。

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傳聰的音樂學習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是反反覆覆要他有領悟作品本身,這也是凡事要多問“爲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啓迪。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爲操守與道德傳統,和對祖國的熱愛與執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傳雷家書》給我的觸動遠遠不止這些,我想,我大概永遠不會忘記這本書,不會忘記這些字句,不會忘記那樣的一個父親。或許我做不到傅聰那樣成功,但卻可以盡我所有的力量,讓父親不至於失望,讓他可以如傅雷一般能夠爲自己的孩子感到驕傲。

讀了傳雷家書後,我也懂得了許多,我更瞭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也讓父母更瞭解自己和孩子!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5

我認爲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爲自己所熱愛的事業而奉獻那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同時也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充實。我現在已經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標,雖然以前是盲目的。但我知道只要我們朝着目標努力就會有所收穫。

傅雷說:也許金錢物質方面不能給予你足夠的回報,但是學術和藝術一定會給付出的努力以一個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帶來回報,但是它至少可以使我們心靈更加充實。我相信如果每天都把時間用在自己認爲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會得到進步和滿足。

我認爲只有在互相鼓勵和互相支持下,有着最真實的心靈的溝通才是最讓人羨慕的。傅雷說他和他的兒子是最親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種父子關係啊,我覺得讀《傅雷家書》真的可以豐富人的內心,讓人變得平靜。而且文學和藝術都會給我們心靈的薰陶。我們在那裏面吸收的養分會讓我們茁壯成長,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樂趣。

《傅雷家書》是傅雷思想的折光,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爲《傅雷家書》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充分體現了作爲爸爸對兒子的心意。寫在紙上的都是些家常話,,心裏怎麼想的,筆下就怎麼寫,用不着擔心讀者。正因爲這樣,感情才那樣的純真摯樸,沒有半點虛僞《傅雷家書》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傅雷家庭的範圍。書中無處不體現了濃濃的父愛,或許每個父親對子女都疼愛有加,但在疼愛的同時,不忘對其進行全方面教育的,在人口衆多的中國,能夠達到此種地步的,能有幾人,因爲這需要充足的條件,父親要博學多才,兒子要知書達理,而父子之間更要有充分的默契。

好讀書,讀好書,《傅雷家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是一本充滿父子之情的好書。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6

父愛總是無恥,偉大而又無私。——一題記

樓市邁曾這樣評價《傅雷家書》:這是一部很好的藝術學徒修養的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造紙,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傅雷家書》中最讓我動容的是傅雷以朋友的身份真誠地與兒子交流。我清晰地記得,那是傅雷在指出自己的兒子傅聰說話太直,爲人處世不夠圓潤,說了一句這些矛盾我自己也常犯,但願你能共勉之。傅雷與兒子進行交流對話,處於平等地位,沒有居高臨下的口氣。從這句話中還可以看出,傅雷結合自身的感受,分析問題,更能使兒子接受建議。由此可見,傅雷在教育方面有獨特的見解。

除此之外,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傅雷,在孩子苦悶時給予建議,他建議兒子因苦悶泰然若之,保持心理平衡要時刻保持冷靜客觀分析及取較勁雖然我們在苦悶時,父親也會給我們給予相同的建議,但是大多數父親都是站在長輩的角度上與孩子交流的,而不是像傅雷一樣的父子如朋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能真正做到心平氣和,以平等的`角度與孩子交流的父親,能有多少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待,思考問題,又能有多少呢?

所以我認爲傅雷作爲父親,他與自己的孩子相處,不能只獨特教育孩子的方法,能讓人虛心接受。

傅雷在自己的孩子與私信中往來中,沒有直接了當的說明自己有多愛孩子,但是可以從中看出他對孩子的叮嚀,給予孩子建議中可以看出他對孩子的愛從未減少,我認爲傅雷是廣大附心中的一個折影,他們對孩子的愛並不會直接裸露,而是用嚴厲的話語嚴厲的要求來替代,他們將所有的期待都寄託在孩子身上,這又何嘗不是父愛呢?

父愛,偉大而又無私。

父愛,熱烈而又深沉。

父愛,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7

要說那本書最適合教育孩子,只有《傅雷家書》能首當其衝。《傅雷家書》講述了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寫給他孩子傅敏和傅聰成百上千的書信。這些都是傅雷先生嘔心瀝血,作爲一位父親時時鞭策着孩子的成長。他告訴他們如何去看待藝術人生,還有道德、文化、修養包括情操。數以百計的書信集成了這本人生之書——《傅雷家書》。

傅雷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好幾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傅雷使他們先做人,再做“家”,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時不失去最重要的人生觀念。

從《傅雷家書》中,我們不難看出,父親與孩子討論的多是做人之本,從各方面進行討論,信中體現出來的父子之情強烈有真摯,句句流露出關切之心。傅雷先生在外卻一直記着自己的孩子,寫下一封封書信。可以想象,在今天,把書信作對話平臺可謂是十分罕見,一本厚厚的《傅雷家書》深深的飽含着傅雷對子女開闊前程的期望。在父親的教育之下,書信的薰陶之下,傅聰和傅敏時刻牢記父親給他們的話語,努力向上,堅定不移,傅聰成爲了一代音樂大師,家喻戶曉,而傅敏則當上了英語特級教師,才華出衆。

受教育是成功的基礎,《傅雷家書》最有力的證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令人眼花繚亂的信件就像是最好的老師、最有智慧的老師,時刻接受着它們授予的最真摯的人生之課,領悟和分析,探究哲理,陶冶情操,改變自己的一生。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8

看了《傅雷家書》之後,我受益匪淺。

《傅雷家書》是傅雷先生寫給出國在外學習的兒子傅聰,傅雷用自身經歷來教自我兒子做人的原則、對藝術的修養、以及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這些家書凝聚着傅雷先生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

其中,讓我影響最深刻的是傅雷說過的“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自我做不到的事千萬勿要求別人;自我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評自我,先改自我的。”還有傅雷先生在聽完兒子的協奏曲鋼琴部分錄音後,並對他兒子提出了自我的看法,並且勸導兒子不要爲了技巧而煩惱,要靜下心思考。

傅雷先生經過這種平等的傾心交流方式和兒子談藝術,會讓兒子一天比一天長進。傅雷先生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他教育兒子的同時,總要將自我擺進去,引導兒子認真對待自身的不足。

我一向認爲愛子之情是人之常情,但傅雷對傅聰的.愛卻沒有淪爲那種庸俗的溫情脈脈,而是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對傅聰童年嚴格的管教,雖然不爲常人所認同,但爲兒子樹立了一個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榜樣,讓兒子聽其言,又學其行,成才道路上纔會穩步前行。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自我的父母,想起了他們的諄諄教導,他們不是什麼偉人,也不像傅雷那樣說出立身處世的大道理,但他們做什麼事都會爲我着想,爲我研究,爲我打算,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爲了我。

濃濃的親情總是令人感動。《傅雷家書》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傅雷是用心詮釋什麼是父愛,用文字詮釋父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9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侷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頭。透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爲社會,爲祖國,爲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就應的盡的一項神聖的義務與職責。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裏,這樣說:“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能夠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麼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裏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

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黑暗的災禍”中受到傷害,傅雷缺在其中顯出了他不變的本色。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0

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一位先生倚在窗旁閉上眼睛沉思些什麼。他的心飛了很遠很遠,他開始動筆,開始了一場隔空的旅行。

“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這是書中傅雷給兒子中的`一段話。他期望孩子應對挫折不要害怕,不要膽怯,要進取並且勇敢地去應對。因爲僅有這樣,將來纔會擁有博大的胸懷,才能夠更愛這個世界。雖然這只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話卻飽含了父親對孩子殷切的期望。

父親和孩子阻隔千里。他們之間千言萬語只能用書信來傳遞。是哀是喜是悲還是懼都能經過這一字一句來互表心意。這本書主要是傅雷在書信中告訴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藝術,以及如何對待生活等問題。他告訴兒子要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對兒子進取地引導,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花錢。他剖析自我,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他無疑是兒子的良師益友。

愛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對傅聰的愛卻沒有成爲那種普通的溫情脈脈,而是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舐犢之情之前。正如他對傅聰童年嚴格的管教,雖然不爲常人所認同,但這是他對兒子更爲深沉的愛。從傅雷的話語中我看到了作爲父親的他在兒子長大成才的道路上所灌注的心血,在童年時代是這樣,在形如隔世的大洋兩岸,不是依舊如此嗎

我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然不是偉人,可是他們給我的愛卻並不比別人的少。他們見證着我們從嬰兒到青年,從中年到老年,他們事事爲我着想,爲我研究,無疑期望我們過得更好。他們雖然不能講出許許多多爲人處世的大道理來,可是,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