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集合)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2篇

(集合)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集合)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2篇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寫了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的政治及軍事鬥爭。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以鉅鹿人張角啓發起的農民工起義正式打響。雖說最後以失敗告終,但也徹底坐實了東漢朝廷名存實亡的真相。

自打黃巾起義之後,北方也迅速崛起了兩大勢力——袁紹和曹操倆人都有獨霸一方的野心,便在官渡展開了戰爭。這也就是書中第一次以少勝多的`戰爭——官渡之戰。曹操因洗劫袁軍糧草從而取得了勝利,幾乎稱霸北方。

與此同時,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並不斷招賢納士,東吳勢力也不斷壯大。

曹操野心越來越大,準備攻打孫權。劉備聽從諸葛亮的話,與孫權聯軍,在幫助孫權的同時,也不斷擴充勢力。孫、劉聯軍在赤壁用火攻大敗曹軍。

赤壁之戰過後,劉備也順利地得到了荊州,可這荊州終究是借的,劉備到期不還,東吳便帶兵來攻打。關羽太過驕傲,從而促成了典故——關羽大意失荊州。隨後他敗走麥城,喪命於東吳手下。

自從關羽死後,張飛對手下就一直沒有好臉色看。終於張達、範強兩人忍受不了了,帶着張飛的頭顱投奔孫權。劉備摁那不住怒火,將火投向了孫權,卻不料慘敗,病死白帝城。

諸葛亮接手蜀國,盡心治理,卻難逃滅亡。最後,由司馬氏掌管的晉國(魏國)統一全國,三家歸晉。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2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著名作家羅貫中撰寫的長篇小說,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司馬炎建立晉朝的許多蕩氣迴腸的故事,表現了羣雄逐鹿、三足鼎立的壯觀景象。

這本書中的許多人物都令我難以忘懷: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大義凜然的關羽,陰險狡詐的曹操,忠厚守信的魯肅,才智過人的姜維,文武雙全的鄧艾,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作者爲我們刻畫了一個個呼之欲出的英雄形象。書中的故事更精彩絕倫:三英戰呂布、草船借箭、赤壁之戰、七擒孟獲、長阪坡救主。那一幕幕感動地往昔故事,一曲曲哀而不傷的英雄讚歌,讓讀者們浮想聯翩

讀了《三國演義》,我明白了爲人處世的遂理。做一個人,不能像呂布那樣目光短淺,反覆無常,也不能像曹操那樣:“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也不能像周瑜那樣妒賢嫉能,不顧不顧大局。應該要像諸葛亮那樣爲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像趙雲那樣赤膽忠心,不畏艱險。我也從這本書中瞭解了中國歷史上一個下尋常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裏,英雄豪傑,各領風騷,諸侯割據,城頭變幻大王旗。文韜武略,鬥智鬥勇,演繹出一段多姿多彩的歷史。我曾經向彺能生活在那個年代,但轉念一想,那時候的老百姓該多麼苦啊。曹操的詩裏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樣慘痛的描述,令人望而生畏。還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比較好。

《三國演義》真是中國文學史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真是我童年的好夥伴。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3

說起《三國演義》,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想起的是英勇的蜀國五虎將,是運籌帷幄的諸葛亮。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南蠻王孟獲。

孟獲堅持不懈,與諸葛亮七次鬥智鬥勇。儘管七次是全敗的.,但孟獲一次又一次反抗,直到最後被諸葛亮所感動而投降。七次啊!這在古代被同一個人捉拿七次是多麼恥辱的事!但孟獲卻每一次屢敗屢戰、再接再厲,一次次地抗爭堅持,誓要把諸葛亮打敗爲止。孟獲憑藉自己的頑強,一次又一次地作鬥爭。這是一個多麼勇敢的靈魂,才能經得起如此大的考驗啊!

蠻王孟獲的堅持不懈讓我聯想到自己身上,我能夠這麼堅持地做一件事嗎?答案是不能。我曾有一段時間嚴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坐姿端正。確實,我也堅持了一段時間,但不久之後就不行了。之後總是好一段,差一段。有時覺得累了,便要趴下不想再堅持,成績也隨之忽上忽下。我若是能像孟獲那般堅持不懈,那應該就能完全地改正了。唉,有一股堅持的勁頭多好!

還有一次,我因爲字總是筆畫寫錯,所以與媽媽約定要一個月改好。前半個多月我一直在努力地改正,眼看就要完全改好了。沒想到有三天因爲時間來不及而放棄了改正,第四天卻又再次寫錯了,需要從零開始改正了,導致這個約定最後不了了之。要是我那三天也堅持改,那麼最終就能改好了。啊!堅持是多麼的重要!

生活中,堅持是極其重要的一樣品格。而你呢?你堅持了嗎?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4

金戈鐵馬,傲氣縱橫,《三國演義》也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裏面的英雄人物一個個都仗義凜然,他們從不拋棄戰友,從不唯利是圖,也從不貪財打人。

這本厚實的書裏面,我認爲最具特色的就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話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政府昏庸無能,劉備是皇室宗親,卻流落街頭,賣起草鞋來。碰巧有一天,劉備邊賣草鞋邊嘆氣,就有一個身高八尺,豹頭環眼的壯漢走了過來,劉備忙問其身世處境來,兩人話很投機,便到了一家小酒館,邊喝酒邊聊起天來。

劉備一直想造福百姓,打倒昏庸的政府。這位壯漢叫張飛,此人也有些許這樣的.想法,正聊着天,又走進來一個身高九尺,面如紅棗的壯漢,一雙丹鳳眼,臥蠶眉,一看就不是平常人。劉備趕忙起身,邀請他一同來聊天。正巧,這人也有精忠報國,掃黑除惡的志向,三人邊聊邊喝,甚是暢快。在這個世界上,能認識知己的概率真的很低,他們三人便決定到張飛的桃園裏結拜成生死兄弟,焚香禮拜,對天發誓,三人又按照年齡歲數認了兄弟,劉備最大,就成爲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則是小弟。

結拜過後,這三人又開始爲錢財糧食馬匹武器發愁了,說來也怪,正當他們發愁之際,就有兩位富人很贊同他們的志向,主動送給他們許多馬匹金銀與上等鐵。張飛立馬就叫人打造了兵器——劉備打造了雙股寶劍,關羽造了一把青龍偃月刀,張飛則造了一杆丈八蛇矛,三人又各制了自己的盔甲,踏上了新的征程!

他們一路過關斬將,結識了許多英雄豪傑,不過結局卻很悲慘,他們並沒有成功復興漢室,又一個新的朝代隨之誕生!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5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是一部關於權謀、忠義的書,很值得玩味,讓我全方位瞭解三國曆史。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仁德之主劉備,義薄雲天的關羽,暴君董卓,長厚的魯肅,足智多謀諸葛亮,亂世梟雄曹操。而我最喜歡的人物便是諸葛亮和關羽。諸葛亮向來以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出名。在赤壁之戰中運用火攻這種充滿智慧的作戰方式打了一個漂亮仗,教會我們在生活中應冷靜的用智慧去思考各種事情,三思而行。而我媽媽更喜歡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在劉備去世後一人扛下了沉重的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喜歡關羽也是因爲他的忠義,他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提青龍偃月刀,後騎一匹“赤兔馬”,他降漢不降曹、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在赤壁大戰中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真是令我崇拜不已。《三國演義》是一本流傳二千多年的歷史鉅作,在這本書中,各路英豪紛紛登場,栩栩如生,他們各有各的特點,也有許多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

在全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赤壁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孫劉結盟,與曹操大戰一場,期間雙方各顯身手,計謀層出不窮:苦肉計、連環船、火攻等等,精彩萬分,最終由於孫劉聯盟技高一籌,戰勝了更強大的曹操,可見在戰場上,只要運用好各種計謀,哪怕稍遜他人也能獲勝。

其實之前我已經讀過《三國演義》,但這次我是與我媽一起讀的',每讀完一章,我和她便會對章節內容進行討論,分享各自獨特的見解,我和媽媽都有所收穫,這是我之前一個人閱讀時所無法得到的。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6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名是《三國演義》。其中,曹操的印象令我最爲深刻。

談起曹操這個人,有人會紛紛搖頭。他陰險狡猾,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些都會讓大家對他的印象不佳。可我卻不這麼認爲,他不是一個嫉賢妒能的人。因爲一個嫉賢妒能的人是不可能稱霸於各諸侯的。他也是一個能接受失敗的人,不像袁紹一樣,輸都輸不起。曹操每次出征的時候,都是武裝齊全,從來不丟三落四。他善於吸取教訓,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士兵。比如上次討伐袁術的時候糧食緊迫,他便把食物全部拿出來,這說明他有打勝仗的堅定決心,他的軍令也頗爲嚴厲。就從剛剛那件事,他規定:如果攻不下來全部人斬首,使得軍隊的士氣大增。

因爲他有名望,所以他敢挾天子令諸侯。同時,他這一舉動也是深謀遠慮的,他一眼就看中了中原地區的.富裕,於是,他認真地經營中原這塊根據地,爲他以後的發展壯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就像萬丈高樓平地起一樣。

從中我懂得我們平時生活中可以像曹操一樣,心胸寬廣,目標明確,學習他的長處,爲我們長大做一些鋪墊。讓我們值得肯定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軍事家,政治家,誰說不是一個陰謀家呢?

成大事者要有原則,違反原則的即使是小節也要拘。有人把“不拘小節”當成自身開脫的“萬金油”,只要做了有損他人利益的事,就把錯誤歸咎於“不拘小節”。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在一些公共場所有人大聲喧譁、隨地吐痰、亂丟垃圾、購物插隊等等,這種不拘小節的行爲,已經影響和破壞了他人的生活環境,侵犯了別人的合法權益。這樣的“小節”還是多“拘”一點的好。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7

前半部分很帶勁,被曹操這個奸雄所折伏,勝不驕敗不餒,的確實真英雄。與之後的衰敗形成對比。很多落淚的地方,比如郭嘉死,曹操三哭~再比如諸葛亮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可歌可嘆。也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諸葛亮氣死周瑜,罵死曹真、王朗,羞辱仲達,再比如司馬懿見到“死而復生的”諸葛亮,嚇到用手摸頭曰:“我有頭否?”

聽着張衛健的《真英雄》,觀三國,很多感概。人生只不過一場廝殺,若是真英雄,怎會怕?成王敗寇,一念之差,生死一霎那,豪氣永放光華,江山如此大,何處是家?

後半部分略倉促,很多英雄倉促死,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評三國“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僞,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着實透徹。

摘錄最喜歡的一段 諸葛作書痛斥曹真:

其書曰:“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致書於大司馬曹子丹之前:竊謂夫爲將者,能去能就,能柔能剛;能進能退,能弱能強。不動如山嶽,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預知天文之旱澇,先識地理之平康;察陣勢之期會,揣敵人之短長。嗟爾無學後輩,上逆穹蒼;助篡國之反賊,稱帝號於洛陽;走殘兵於斜谷,遭霖雨於陳倉;水陸睏乏,人馬猖狂;拋盈郊之戈甲,棄滿地之刀槍;都督心崩而膽裂,將軍鼠竄而狼忙!無面見關中之父老,何顏入相府之廳堂!史官秉筆而記錄,百姓衆口而傳揚:仲達聞陣而惕惕,子丹望風而遑遑!吾軍兵強而馬壯,大將虎奮以龍驤;掃秦川爲平壤,蕩魏國作丘荒!”曹真看畢,恨氣填胸;至夜,死於軍中。

三國中的`恩怨情仇,戰亂紛爭,何其悲壯!需仔細體會。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8

某個週六的上午,我在家看了《三國演義》裏的“草船借箭”這一篇文章。

裏面主要講了:“周瑜妒忌諸葛亮,讓他在十天內造好十萬只箭,諸葛亮第三天四更時分去向曹操借了十萬只箭,第四天如期交箭,周瑜自嘆不如。”

諸葛亮這機智勇敢,從容應對困難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反而周瑜這樣心懷妒忌和用心險惡的人讓我們很討厭他。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了一篇新聞:一個小男孩的爸爸公司很忙,沒有時間接他,就讓他自己一個人回家。小男孩從電梯口走出來時發現從自己家出來一個陌生男子,他不慌不忙拿出鑰匙打開門,陌生男人怕被發現,到回去看,小男孩發現那陌生男人又回來了,但他一點不害怕,開始裝起瞎子,當陌生男人看見小男孩是瞎子的`時候準備走的時候,小男孩的爸爸突然打電話過來,陌生男人又回來了,他爸爸問小男孩:“兒子,你回到家了嗎?”小男子說:“我回到家了,就是回來時眼睛看不見摔了幾跤。”陌生男人放鬆警惕,悄悄地走了,等沒了聲音,小男孩急忙打電話給爸爸求救,爸爸回來時,小男孩把事情全告訴了爸爸,爸爸得知急忙報了警。

啊!這小男孩也太聰明瞭吧!除了聰明之外,是不是還有從容面對困難的品質呢?如果是我一定會哭。我以後也要向這位小男孩學習遇到任何事情都從容不迫的精神。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9

暑假裏,我讀了一遍原版的三國演義,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講述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各爭天下,最後由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書中的人物都個性鮮明,如:志向遠大、寬以待人的劉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歡關羽。他在曹操的軍隊裏時,斬顏良誅文丑,曹操送給他許多金銀財寶,他都不要,只想快快回到劉備那兒。沒過多久,他知道了劉備的下落,帶着劉備的二位夫人和原來的五十兵卒,告別了曹操,頭也不回的走了。一路上,他過五關斬六將,越過重重關隘,終於和劉張二人相聚了。關羽真是重情義、武藝高強,有着萬夫不擋之勇的人啊!

他十分勇猛,並不是空有一身蠻力,還有謀略。在魯肅邀請他去參加宴會實際上是在宴會旁埋伏刀斧手,想要逼關羽獻出荊州。關羽知道他的.用意,但又怕孫劉聯盟解散,與就讓水軍在看到信號後來援助,自己拿着青龍偃月刀,帶着十個人,駕着一葉小舟去參加宴會。關羽在宴會上假裝喝醉,摟着魯肅往岸邊走,刀斧手都不敢靠近,使得魯肅的計劃落空了。但後來,因爲他太驕傲了,纔有了“大意失荊州”這件事。

我很喜歡這本書,它不僅讓我知道了三國時期的歷史變化,也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比如:滿招損,謙受益......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爲像關羽那樣有勇有謀的人!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0

這個暑假我讀了許多書,如:《稻草人》、《木偶奇遇記》、《三國演義》,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三國演義》裏的關羽。滾滾長江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三國裏的關羽神勇無比,單刀赴會膽子大。關羽的故事可多了,如:《過五關斬六將》、《夜走麥城》、《刮骨療毒》等。我最佩服關羽刮骨療毒這件事。

故事是這樣的:話說關羽在一次戰鬥中手臂被一支毒箭射傷了,關羽就請神醫華佗來醫治他的箭傷,華佗仔細看了看說:“不好,你的箭毒已經進入到骨頭上,我要用刀在你骨頭上把毒颳去,沒有麻藥,這很疼痛的。”關羽爽快地答應說:“沒問題,現在就來刮毒吧!”華佗先把關羽手臂上的皮肉劃開,而關羽卻在和手下的兵喝酒,幾乎看不出他疼痛的.樣子。華佗開始在它手臂骨頭上刮毒了,他刮呀刮,颳得時候關羽手臂上流了好多血,喝完酒他和手下的兵聚精會神地下起棋,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一個多時辰過去了,終於刮完了毒。華佗欽佩地豎起大拇指說:“將軍您真厲害啊,我從沒見過向您這樣勇敢的人!”關羽感謝地說:“這算什麼,小菜一碟,還得謝謝您這位神醫妙手回春治好了我的手臂啊,我又可以帶兵打仗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關羽真是個勇敢頑強不屈的人,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我是個男孩子可是平時手指劃破了一點,痛得鬼喊鬼叫,和他相比我就無地自容了。

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讓我大開眼界,而三國演義裏的衆多英雄人物,給了我深刻的印象,他們勇敢頑強,不怕死的精神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1

歌德曾說過一句話“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它的書名叫《三國演義》。

當我翻開書仔細閱讀時,我的心情也隨之書而變化,當我看到劉備他們的軍隊凱旋時,我也興高采烈起來;當我看到關羽、張飛犧牲時,我不禁悄然落淚;當我看到劉備他們在攻城時,我的心十分緊張,一上一下的,生怕他們攻不下這座城池。

有一次,我思考起來,爲什麼關羽會敗走麥城、失荊州,我想真正的原因是關羽實在太驕傲了,瞧不起孫權,所以纔會輸得慘不忍睹,最後被孫權所殺。

我的一個同學的媽媽,曾經參加過一次英語研究生考試,在考試時,當她看到別人考的面紅耳赤時,她自己覺得還簡單啊,就有了一絲驕傲。結束時,有人就問她卷子難不難?她覺得這次考試還簡單的`,就驕傲了,就說很簡單。

當幾天後,教試結果出來了。那位媽媽考了有史以來最差的成績——22分。原來在考試時,她太粗心了,忘記把“A”卷或“B”卷填上去了,白白丟了70分。那位___心裏非常後悔,真想再重考一次。可是沒有機會了。

我有時可能也會這樣,當犯了粗心後才明白過來,後悔就已經來不及了。

這本書我已不知翻了多少遍,可每次都有一個新的發現。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啊!這本書也讓我知道當時世界的動亂,都是因爲君主的無能才引起的。

俗話說:“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讓我們多看課外書,來增長知識吧!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 篇12

今年我讀了很多書,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不但是四大名著之一,而且每個人都非常厲害,特別是劉關張三兄弟,曹操和孫權,每個人都是叱吒風雲的超級高手。

《三國演義》講的是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戰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蜀國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在他的幫助下,蜀國變得強大起來。諸葛亮可以說是天才,是當時的智多星,他可以說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彷彿所有的戰爭都在她的意料之中。“諸葛亮舌戰羣儒,魯子敬力排衆議”這回中,諸葛亮令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講諸葛亮被魯肅請到孫權的大殿上,大殿有一班文武二十多人。他們看見諸葛亮,都認爲他只是軍師,沒什麼才能,都瞧不起他,就故意出一些難題讓諸葛亮出醜,先問的人是孫權的第一個謀士,諸葛亮就想,如果不先難道他的話,就說服不了孫權。他若無其事,他知道他們想問一些難題讓他答不出來,而且還想嘲笑她的國家。於是他就進行反駁,當然,這並不是一般的反駁,他在回答的過程總,說出了吳國的笑話。讓那些文人招架不住。諸葛亮可以說是智慧的化身,沒有什麼能難得到他,他真的是神機妙算,有超出常人的頭腦。

諸葛亮可以說是我最佩服得人,無論在什麼方面,他都由於其他人。《三國演義》對我來說,是一位帶領我前往成功的導遊。如果他們還在的話,我想我們的智慧是可以超過他們的。我們應該回到那個時代學習,哪裏可以把我們丟失的東西找回來。《三國演義》是一本有靈性的書,它告訴了我們很多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