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道德經讀後感集合15篇

道德經讀後感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道德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經讀後感集合15篇

道德經讀後感1

《道德經》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經》,37章,第二章《德經》,44章。它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二)所寫,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爲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魅力的《道德經》,這本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起源、萬物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認識。它博大精深,說話極有正義感,是“萬經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惡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所以有沒有相互存在,難度和難度相輔相成,長短和高低對比,音和音和諧。就是聖人無爲而教無字。一切工作都毫不猶豫,生而無之,不靠之,生而有之。一個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闡述了世間萬物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細長與短少,高貴與低微,先進與落後,都是通過相互對立與比較體現出來的。

世界上所有的概念和價值觀都是人爲設定的,價值觀的判斷是相對產生的,所以對立關係是可變的。所以對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萬物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言,一件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惡美醜,都要泰然處之,不要打擾別人。

後半部分,根據“道是自然”的原則,對老子“無爲”的社會政治思想進行了準確的論述,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反對善惡無爲的基本態度,使萬物自然生長髮展,師法自然,順應道。

道德經讀後感2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有時候做事很難一心一意。往往是做這件事想那件事——學習的時候,想着待會去玩;上課的時候,想着中午會吃什麼午飯……往往是心不在焉,最後一事無成。難道我們就沒有一點兒“專氣致柔”的時候麼?

那倒未必。回想起嬰兒時代,當我們正在津津有味地玩弄着自己的'手指,專心地啃着自己的腳板的時候,無論旁邊多麼吵鬧,我們也不理不睬,專心致志。這不就是“專氣致柔”嗎?

上課上到一半,看着窗外的大樹,看着街上的行人,或者想着什麼事情,心就會飛到別出去,那樣,上課就什麼也學不到了。發呆也一樣。我曾經試過,但不久就被識破。因爲那時候的我會兩眼無神,呆呆地盯着一個方向。現在的我們,和以前的我們有不同:做某事時,身邊受到影響,即使是輕微的,都足以讓我們煩躁不安,甚至是分心。或許,只有那些聖人,那些得道者纔會做到吧。做到“營魄抱一,專氣致柔”對於已經懂得一些世間道理的我,已經很難了。

當我們在做某事時受到影響,或者是分心的時候,不妨想想這句話吧。努力朝“營魄抱一,專氣致柔”的方向努力,說不定在某一天,你我就能做到。

道德經讀後感3

《道德經》這一本書是老師讓我們去讀的。我最近一直在讀,其中令我最深受感觸的還要數第一章和第二章,裏面的道理讓我回味無窮.如第二章說:“玄之又玄,重妙之門。”意思是:玄妙又玄妙,深奧又深奧,萬物都很奇妙。確實,只要我們去無限探索,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更多不知道的知識,更奇妙的大自然景象。又如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意思是,天下者都知道的東西是美的,這就產生了醜(也就是指“惡”)。天下知道善的是善的,這就產生了惡(也就是指“不善”)。確實,在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相互對應的,如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後相隨;我很敬佩老子!

本書分爲兩個部分,第一個是道,第二個是德,我在本書裏已經讀了第一章至第八章,第七十五章和第七十八章,每一篇都令我回味無窮,老子的道德是多麼的好,他就是我們的`榜樣!

在現實生活中,這些道和德都是極爲平常的,但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我們做到了嗎?”雖然說說是容易的,但做起來是難的!

我非常敬佩老子!

評語:小小年齡就懂得自省,懂得自我約束,自我教育。世間萬物相生相剋,相輔相成。聖賢之道養浩然之氣,一點不假。“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讀後感4

在我讀過的書中,《道德經》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書籍。

《道德經》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所作,並非一部介紹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講道論德的著作。《道德經》全書分爲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所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我覺得,《道德經》的精髓是無爲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難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驕傲自滿再無建樹,或者身敗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頭腦,纔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經》給我們的啓示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到,“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爲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爲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爲,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爲”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無言的教導。因循世間萬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間萬物據爲己有;爲世間萬物的發展奉獻力量卻不因此居功自傲。

無爲是一種心境和修養。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隨遇而安,那麼我們會生活的更輕鬆更自在,社會也會更加穩定和諧。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反覆學習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書。

道德經讀後感5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鬥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於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於一切之上!因爲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爲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淨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律後的等待!等待萬物並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道德經讀後感6

有一句流行語:何以解憂,唯有暴富。我們都想快速成功,然而現實是能夠很快達到一定高度的人屈指可數。

老子說:君子出遠門,都要備齊輜重。這樣,即使遇到難覓休息之所的境地,也能像燕子那樣有個自己的窩(怎麼感覺是房車呢)。輕率行事則可能失去自身賴以生存的根本;浮躁行事則可能使國君失去王位。

大概意思就是說:想成功,要先打好基礎,備好糧草,同時也要戒驕戒躁,謙虛謹慎。

我就犯過浮躁的毛病,導致投資虧損。越想賺快錢,越容易忽視風險。剛開始很快就賺了一些,但由於加了槓桿,一次失誤,就造成大額虧損,把前面賺的都賠掉,同時本金也損失大半。其實,早就看到投資大家在書中告誡我們:不要借錢投資(加槓桿)。自己卻由於剛開始的運氣,認爲自己水平很高,不必聽他們的,最終得到了教訓。現在我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不追求過高的收益率,控制風險,不加槓桿,留足儲備,幾年後再跟大家彙報結果。

通過歷史來看,大多數得到長久成功的人士,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來苦練內功,當他們自身成長到一定的水平時,就順理成章的得到了成功。人們只看到他們在幾年之內就身家百萬,卻看不到他們在此之前的.付出和掙扎。

少即是多,慢即是快。讓我們專注於我們真正想做且擅長做的事,不要什麼都想幹,給自己慢慢成長的時間,相信我們終會達到理想的目標。

道德經讀後感7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爲它們不爲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爲,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爲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爲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爲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纔會勃發。同樣,“無爲”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讀後感8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爲何物?難於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爲也,地球,亦水所爲也,萬物生長,皆賴於水。水有如此之功,然並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衆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鑽。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裏而成杯之形狀,倒碗裏而成碗之形狀,倒鍋裏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何謂道,水即是

……

道德經讀後感9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遊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隻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爲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

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爲“希”,那現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後,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纔對呀!正因爲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爲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現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着,聽不着,聞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麼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讀後感10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書中主要闡“道”,老子認爲,事物的種種玄妙都來自於道,而道是什麼,又來自於哪兒?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麼?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於“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爲而治,無爲並非不作爲,而是不妄爲,在爲人處世中,能夠適應於各種環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並且發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爲,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於一個順暢的狀態。

現代的生活節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爲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纔會造成人們的貪慾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道德經讀後感11

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對於《道德經》,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於我這種凡夫俗子,纔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感想,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於自己的“聖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並不認爲《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

道德經讀後感12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

並不是說在遠古時代,質樸的人民是隻有美而沒有醜,只有善而沒有惡的。他們看到一隻尾羽斑斕的錦鳥會覺得它美,但那時並沒有“美”這個字眼,人們只是單純覺得心生愉悅罷了。但也有可能有人見烏鴉而心生愉悅,有人喜聞花香,這世上也不免有人喜聞臭草,有人喜歡舒緩之音,有人喜歡剛勁之聲。那時的美,是以人,以人的心之所好爲判別標準的。而自從“美”這個詞被髮明出來,萬事萬物就被“標碼”,就會有後人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全盤接受了別人的.價值觀。

契合還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豈不是一輩子活在矇蔽之中?“名”的出現,方便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描述,卻在一定情況下愚弄了世人。

世上的人應該都是向善的吧。“物競天擇”,大自然都在朝着一個更好的情形發育,人亦如是。爲害作惡心生的滿足,是自我毀滅式的,要不斷勞心苦力來滿足自己,是暗耗人精力,不長久的。我認爲不論什麼生物,都喜追逐長久之道,因此作惡人的內心,可能是自己都矇蔽不知的。

道德經讀後感13

《道德經》是一本關於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爲,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爲“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道德經》能啓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鑑。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着“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道德經》中闡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麼透徹,這着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峯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係。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裏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讀後感14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爲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爲“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係。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後都是通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爲設定的,價值的判斷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係是變動的。因此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醜,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後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爲”的社會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爲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髮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讀後感15

唯有知道目的地,才能定義“善”是好是壞。但從生命遺傳來講,善能創造提升生命多元化品質空間。若生命由造物主創造,造物主希望我們留下來,他自然會擁護創造而去抑制破壞;這裏善代表着創造,而惡代表着破壞。似乎造物主在編寫劇本時並非一揮而就;或許也會像小孩子寫作業那樣,會寫錯筆劃。所以遇到需要改寫,有助進程的破壞或許也可稱爲“善”。至於“道”,可能就是一條“道路”,並沒有大家描述的那麼複雜。其實也不是大家認知多深入,闡述的多複雜,而是沒真正明白,到最後都一直找不到落腳點。不妨我來翻譯一下。“道”大概可以理解爲造物主所預設通往某目的地一段軌跡,而且要求某時間內必須通過該路徑到達終點。這段軌跡是條虛線,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創造生成新的東西把虛線鏈接起來。當在某些階段太舒服,內部個體開始留戀停止不前的.時候,就需要有勢力來破壞掉這種舒適。迫使進程繼續往前行進。所以發生在軌跡內部每個階段的善惡都有不同意義,並沒有片面界定哪一方,固定統一的獎懲標準,而在於那個時間段需要什麼。你做了需要的事,推動事物向彼岸靠近,就是順道而行,奉天承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