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5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1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5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

用了十天的時間斷斷續續的把這本書看了一遍,意猶未盡!收穫頗豐!

初識這本書,是一個朋友的介紹。說是一個都市修身養性不錯的書。本決定去江南的旅行中愜意一下,體會一下這本書。誰知到旅行返程的列車上纔開始瞄了一下。汗!……在車上就看了第一章就被她吸引,原來我也是很多次問自己我是誰?當然沒有書上的那個深度。

全書以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白領階層的女性,在自怨自艾時又恰逢老人爲故事的開始。引出老人的提問:“你是誰?”讓人逐步的去理解“小我”“真我”。

是啊,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真我”是誰?總是把外在的條件,或者自己的一個身份,一個理解的角度等一些外在的只是表示自己的東西理解爲自己。爲去追求我們所定義的某個身份,總是在不知某個時候失落了真是的自己。爲什麼我們總是不快樂?爲什麼我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我們總是在做我們自己思想的奴隸。就像書上說的警示的句子“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的東西”;“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小我的虛假認同”“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應爲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隨着女主角生活上的衝擊和起伏,以及配角的經歷我成長理性的帶着我們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研究“真我”幫助我們從思想,情緒和身體中解放出來。“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些事在生理學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來長期且固定的關係,比方說,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慘痛苦……那麼你就每天都在重複地爲那張神經網絡連接線和整合,這就是變成了你的`情緒模式。”教我們如何去操作我們的身心;感受我們的潛意識;擺脫我們的情緒;檢視我們的思想。逐漸的揭開層層包裹的同心圓,找到“真我”和我們的本質“愛,喜悅,和平”

愛過,痛過,哭過之後沉浮當下。好像這話是是對自己的說的,要試着活在當下,沉浮所有已經發生的事情。就像書中的那句“凡是你所抗拒的,都會持續”事實擺在那裏我們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勞,同時還要臣服我們對事件衍生的負面情緒。就像老人的那句“這些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他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但願我們都像春蠶破繭而出。開始就是未來!

總之從中體會到的只是很多,需要我們慢慢的去體會其中的道理,我就是打算什麼時候再拜讀一次。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2

記得特別清楚,這本書是在20年的夏天看的。對於一個不喜歡讀書的人,我花了兩天的時間看完這本書,原因在於當時處於極度難以自控的情緒當中無法出來,因爲聽說看書可以讓人心靜,就在週末的時候窩在家中進行自我解救。

一開始當然是難以靜下心來的,而且這本書講的是關於靈脩的,剛開始根本讀不懂,我也奇怪,明明是中國漢字,每個都認識,但是連起來卻不明白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是當我硬着頭皮堅持讀下去的時候發現這本書還是有一定的治癒功效的。

說說我印象比較深的幾句話吧,即使現在我依然記得。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源自於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是你對事情的解釋造成了痛苦。

這句話真的讓我醍醐灌頂,當時我正處於自我的痛苦和懷疑之中,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那我現在痛苦什麼呢,我現在所經歷的事情爲什麼會讓我痛苦呢,別人怎麼不痛苦呢。仔細想想,對啊,這不就是我自己對這件事的理解所產生的的感受讓我自己痛苦了嗎?所以這個痛苦確實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事情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我不站在我的.角度,或者說換種想法去理解這個事情,會不會不同,事實證明,會。畢竟我在跟我的同事和朋友去講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們首先想法跟我不同,並且也不痛苦。也可能是自我催眠吧,但是我覺得還是挺有用,這句話,我也一直會用來安慰身邊的朋友,仔細去解讀或者思考這句話,就會覺得很有哲理。

自己的價值是自己給的,不要把這個權力拱手讓給別人。

當時的我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遭到領導的一些降維打擊,讓我一度懷疑自己,陷入無盡的痛苦折磨中,迷茫糾結,不知道路在何方。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豁然開朗,我爲什麼要讓別人來評價我,爲什麼我要認可別人的評價,因爲別人對我的評價自己痛苦。我自己是什麼樣子的,或者自己具有什麼樣的特質,自己在你一定程度是瞭解一些的,雖說不是多麼優秀,但至少不比同事們差到哪去,爲什麼要杞人憂天就因爲領導的一些話呢。我的價值憑什麼要讓他來評判,我爲什麼要讓她搞的我自己不開心。想到這些,其實也就走出了自己因被領導降維打擊而自我否定的怪圈。

說來也怪,之後的我,慢慢的越來越好,有些不需要在意的話聽聽就過去了,心情也比之前好了許多,回過頭看,有時候,所謂的領導的一些評判真的對麼?我們在生活工作中也難免會遇到這些事情,但只需記住:自己的價值是自己給的,不要把這個權力拱手讓給別人。一定要做好判斷,自己的不足可以想辦法去提升,但是不是自己的問題,或者當別人刻意拿你的短板跟別人的長處比較,再或者比較根本沒有任何意義的時候,千萬保持鎮定,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你是最棒的!

最後,送書裏的一句話給你也給我: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3

《遇見未知的自己》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爲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於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後,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裏颳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於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着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類型書是那麼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祕。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採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裏,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裏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並不開心,由於婚後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裏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裏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後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後,她終於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件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爲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裏,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4

很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這本書,只是單純地喜歡它的封面。沒帶太多的興致,因爲心想也不過是一本很普通的關於勵志心理的書籍……

上了大學後,很少有機會坐下來靜靜地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入心脾。校園裏颳起了一陣讀書月的風潮,於是整個校園沉浸在了這片書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讀着這本書,發現它與我以往接觸的這類型書是那麼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主要是環繞了女主人公白領李若菱與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對話,揭示了人身心靈的奧祕。這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對這方面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論述,採用了講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導讀者走進作者論述的觀點裏,進而走進了自己內心中真實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雖然她有美麗的外貌,在公司裏身居要職,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但她並不開心,由於婚後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諷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裏又有小人的爾虞我詐。她腦海裏時刻都閃過輕生的念頭,在一次和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後她遇到一個老人,在與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後,她終於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誰?”這是第一次見面時老人問李若菱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我問的不是這個,名字只是個代號。”“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件產品的營銷經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這個‘你是誰’的內容不就要改了嗎”?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是誰?我們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開心,即使我們擁有了很多財富、金錢、美色。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以爲我們就是財富、金錢、美色的代表。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東西呢?

我們總是習慣地去觀察模仿別人,卻忘記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擁有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表面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找解答和快樂,結果都是徒勞無獲的,主要是我們找錯了方向,找錯了位置。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和自己的內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裏,我們每個客體其實都是“李若菱”,我們都迷茫過,我們都徘徊過,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和“智者”來番對話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5

這是我第一次用短短兩天的時間去看完了一本書,這本書真的深深地吸引着我,最開始只是我丈夫看見我現在不佳的狀態推薦給我,而我也只是抱着打發時間的心態來看的。直到感覺自己就是故事裏面的主人公我就迷戀上了這本書,這半年我面臨的很多事情的轉變,在此之前我的人生最重要的身份是自己、父母的女兒、朋友的閨蜜,這些身份我都已經適應了20多年,如今多了一個身份妻子、兒媳、嫂子等等,多了兩個家,本應該開心多了很多在乎我的人,但是真的走到這一步我的社會經歷,腦海裏的知識已經不足以支撐我。而我又是一個凡事都想做明白做到最好的一個性格,強大的壓力讓我喘不過氣。

先說說我吧,事情的導火索是日日陪伴我三年的丈夫出差半個月,以及不知道還會出差多久,通過文字表達有可能你會覺得不就是出差麼,可是在這半個月我就像關在黑暗中的老鼠,彷徨、無助、四處碰壁,好似整個人生都灰暗了,那種有內心撒發出來的負能量讓我自己都爲之震撼,我很想去改變因爲從身體、到情緒、到等等方面。我已經快被壓榨乾了。最開始的我一直把改變的`擔子放在我丈夫身上,因爲我覺得我如今這種情緒的奔潰就是因爲他不能時時陪伴着我,因爲我把我的未來放在他的身上可他卻讓我看不到清晰的未來。他的一句話就可以改變我的現狀可他偏偏不,自己思緒就更加飛舞了,小故事纏繞着我。直到看到這本書很多的觀點讓我恍然大悟。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情緒也是跟着故事情節起伏的,最開始遇到老人,老人的問題:你是誰?我思考了好久,以致現在我也沒有思考明白我是誰,我也不知道我是誰,到接下來老人拋出的一個一個觀點,我覺得這是一根引我走出痛苦的繩子所以我不斷的想要去抓住,卻總在最後要抓住的時候差那麼一點,其中的一個情節是老人讓女主閉上眼睛去感受她在母親子宮裏自由自在的樣子,那一刻我閉上眼睛幻想自己就是那個baby自由自在、無憂無慮。有內心散發出來的笑容,可是接下來就到女主公司同事用美色上位,丈夫出軌哪一刻我好似已經身臨其境腦海裏出現如果我看到我的工作、我的丈夫出現這種,那種悲傷又席捲而來,無法平復,所以我合上書讓自己靜靜呆了一會,可是思緒催着我看結局,如果結局是她的丈夫沒有醒悟、工作沒有和諧我相信我一定會把它撕了,結果正如我想女主經歷了磨難,獲得了他自己的成長。合上書我發現我並沒有理解書中的真諦,當時是產生共鳴的。

內觀我自己,讀這本書的初衷就是我現在不快樂,不能說不快樂而是隻要我丈夫不在我身邊我的各種恐懼、不信任、擔心等等負面情緒都席捲而來,而我知道這些東西回去傷害他,所以我拼命壓制,去表現出我可以,其實內心我真得希望他可以幫助在迷途的我一把。這一定不會是我最後一次去讀這本書,因爲第一次我想去擺脫去成長。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6

讀完全書才發現原來浮躁的不止我一個。誠然,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工作的、生活的、家庭的,不勝枚舉,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在過分地放大,而忽略了別人的付出,真有點庸人自擾之。我們所揹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總是認爲自己的苦惱是旁人或其他什麼事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於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身爲班主任總希望自己的班級在每一週能獲得勞動紅旗,期末能被評爲文明班級。現在想想只要平時我們的.工作做好了,班級有一股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有沒有獲得流動紅旗又有什麼所謂呢?所有的榮譽都是過眼浮雲,積極工作,享受工作的樂趣比什麼都重要。

文中老人最後留給若菱的信也讓我的內心泛起陣陣漣漪。是的,當你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分享就跟感恩一樣,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每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就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自己量身打造的禮物。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你的態度決定你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拯救我們的老人是我們自己。感謝這次閱讀,讓我浮躁的心慢慢沉澱下來;感謝這次閱讀,讓我重獲閱讀的快樂。

曾幾何時,我一度因爲不如意的生活而陷入痛苦,也經常會自暴自棄,抱怨生活對我的不公,抱怨家人對我的不理解。我也曾經仰望天空,對着白雲大叫,企圖想要減少我對生活的憂傷。

近期收到培訓任務,要寫一篇《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一開始閱讀此書我如獲珍寶,一度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書裏的神祕老人問女主角“我是誰”“我不是誰”“我爲什麼常常不快樂”,因爲女主角很多東西好像自己,竟然拿起就不要放下了。這些問題其實就是人生最困惑的一些話題,無論你貧窮或富足,健康或衰弱。人的存在,實際上是一種表演。我很喜歡的《聖經》裏的話:我們成了一臺戲,演給天使和世人看。那麼我們的身份認同越多,我們對於自己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模糊,甚至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我是哪個人。我們尋常所說的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事業、人生追求,爲什麼常常會被演變爲勾心鬥角、疲憊不堪而無法停止的鬧劇呢?如果說成功到了最後,只是自我的良心不安和弱肉強食的競技人生,那麼人就真的只是高級動物了。《遇見未知的自己》中會告訴我們,人們到底爭奪的是什麼。爭奪的原因不是爲了純粹的物質,而是因爲喪失了平安的根源,就是自我。我們在成功中,在競爭中,爭取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因爲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

讀完此書,我的心情豁然開朗,使我從那執著,那憂傷,那自怨自艾中掙脫出來,使我懂得如何直面我的人生,努力活出精彩自在的自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7

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張德芬老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那個未知的自己其實就是被小我封閉的真我本身,我們從出生時的思想空白,到成長過程中被父母家庭、學校老師授以各種教育層面的思想,聰明、勇敢、自信、成熟、善良、溫柔等等這些,都是教導我們我成爲的模樣,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面性,我們遵從這些正面的思想的同時,會把它們反面的思想進行壓抑和排斥,假如有一天我們遇到一個不聰明的人或者膽小的人,我們會感到厭惡,這是一種身份上的不認同,同時也是一種自身的投影,我們害怕自己也是這種身份的人。

我們看待一件事情,往往是會受到自身思想的影響,但我們很多時候不會質疑自己腦袋裏的聲音,所以讓我們心理上受到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

“我是誰?”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卻能問得住絕大多數人,你在社會上所取得的一切,老天都可以隨時拿走,而它拿不走的`纔是你真正擁有的,所以你不是某某崗位的員工、不是某某公司的管理、不是哪一個才華出衆的畫家、作家,真正的你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思想、情緒、感覺和知覺的見證。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負責情緒,我們只有正視它、接納它的存在,才能放下對它的需要,書中講到的那部電影《我們懂個X》中提到的胜肽,當我們受到某種負面情緒的影響時,大腦便會產生這種物質並擴散到全身的細胞中,久而久之會成爲一種“癮”,當身體過久缺少這種胜肽時,大腦潛意識中會讓我們做或思考能產生這種情緒的事情,從而製造出這種胜肽。但我們並不能去消除這種負面情緒,只有帶着愛的覺知之光,就像光明照亮黑暗一樣,去接納它而不是抗拒它,心靈會更進一步的得到昇華與成長。

書中提到,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已經發生的事就是老天的事,我們無力也無法去挽回和阻擋,選擇泰然面對,纔不會受到小我思想上的影響和控制。他人的事我們無法直接去改變什麼,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的事,把自己做好,也許就能夠影響到他人向好的改變發生。

我們對自身的身體是有很多不瞭解的,我們一直在扮演着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而從來沒有想過真正的自己應該是什麼模樣,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也許也只有當我們真正解除掉自己既定的人生模式,全心全意去觀想自己的內心,爲自己想要的東西付出努力的時候,那個未知的自己就會逐漸顯露出來吧。

聯結身體,臣服情緒,檢視思想,覺察身份,突破真我的封閉,發現更真實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8

這本書的確出版了很久了,久仰其大名,確是最近纔開始閱讀。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就結束了。

出乎意料作者用的是她筆下的一個職場女子將整個心靈教程串聯了起來。從認識自我,到提升自我,再到最終的感受自我。

比起素黑的話,更淺顯易懂,而二者確實有很多理論上的共同點,只是闡述方式不一樣。

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提到的一段關於能量和頻率的問題,解釋爲,我們發出的能量和頻率(隱形的)決定了我們一天,一個月甚至是未來所發生的事。簡單來說,如果你發出的是進取的能量,那麼你會遇到更多愉快的事,相反,如果你發出的是消極的能量,你只會感覺到越來越倒黴和不順。

這個理論也能夠解釋【物以類聚】的概念,爲何我們總是和【相似】的人一齊玩耍,大概就是我們發出的頻率類似吧。而爲何你總是看某些人不順眼,大概就是你們的頻率有些距離咯。

於是反觀最近的生活,TEN,兔子,小平,這三個人彷彿成爲了我朋友圈的.主線。

看着兔子休假聽到生病的我就過來送腸粉,TEN哥哥翹班兩小時過來送藥,小平除了黑我還是黑我,卻覺得彼此很投契。這大概又能夠扯到另外一個話題——關於朋友類型分佈的話題,以後再談談好了。

大概就是這樣貌的讀後感吧。但我更多的是喜歡和生活聯繫一齊。

想想,當初彼此吸引也大概是能量的相似而到達了默契和共通點,是都喜歡音樂也好,是都喜歡自由也好,是都喜歡挑戰未知也好,是什麼原因都好,但,之後分開的原因只能解釋爲:能量不再相同了。

瑪麗說,不入流的人才會稱自我是文青。我不敢評論。只能說,是真的能量不一樣罷了,所以,纔會在此時此刻和彼時彼刻,那麼看不順眼彼此。

就當我的確是疲憊了吧,也是遇到TEN之後我才深深明白,原先愛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比愛上幻想中的他她,重要那麼多。

就像他就是愛我的小脾氣,而你卻很排斥

就像他就是愛我的笨和幼稚,而你愛的是我的聰明和優秀

就像他就是愛我的需要被照顧,而你愛的是我的獨立

而我愛他的是他的肯爲我不計較付出,而你常常選擇被動

而我愛他的是他的強大的包容心,而你的自尊心永遠走在前頭

而我愛他的是他肯替我着想,而你認爲lifeislikethis

或許在一開始,我給你投射了太多精神上強大的幻想,以期待你能保護我;同時,我一向期待,甚至幻想你能夠成爲這樣幻想下的映像;而我卻忘記了,你從來都只是一匹野馬……而我的確沒有草原呀。

這樣想想之後,一切都彷彿明晰起來,也不再糾結了。

就像我之後也明白,以往篤定說不喜歡那些沒氣質的濃妝豔抹,爲何會深愛她了。

或許她就是那個能給你草原的人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9

在沒有讀這本身心靈小說之前,我滿身疲憊、情緒低落、喪失興趣、痛苦不堪;我認真工作着我並不想做的事情、接受一些我本想拒絕的任務、思考着爲什麼總是我?我感受不到另一半的關心、體會不到什麼是開心、考驗着自己的耐心,結果卻是工作不順心、生活無重心,連死的心都有了,千萬別笑哦,這是真的,我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我試圖找解決的方法,可是別人說的我都明白,聽多了反而更煩,乾脆悶在心裏,任憑大腦不停的運轉,整夜的`做夢,設想事情的N種結果,擔心、害怕、恐懼充斥着整個人,我快崩潰了,卻無能爲力……

看過這本書後,對我產生震撼效果的是這樣一句話:我活着是爲了什麼?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從未得出愛、喜悅和和平這個答案。第二句話是:我爲什麼不快樂?因爲我總是追求那些不代表自己的東西,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卻不斷的餵養自己的“小我”。第三句話是人的身心靈好比是一座房子,身是外部框架,心是軟裝潢而靈則是內在空間。我的擔心、害怕和恐懼都是因爲自己的內在力量不夠強大,總是把希望寄託在外在事物上。自己以前遇到事情一觸即發,特別容易動怒,事後又會覺得自己很沒素質、很自責,看過書後我才知道這是自己胜肽的需求,我要做的就是對事情的臣服,接納當下,而不是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

其實最重要的是把書中所說的運用到實際,我舉兩個例子:昨天中午一學生家長打我電話說小孩中午到我們辦公室熱飯,可是老師不允許,問我是什麼原因?掛斷電話後,我又怪罪自己這個班主任沒當好,擔心家長認爲我不夠關心學生,可是也就一個念頭而已,我想到書中說的我不是我的思想,我要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內心立刻平靜下來。下午我瞭解了具體情況並不像家長說的那樣,同時告訴那位學生原因並安排了另一個地方,問題解決了。

第二個例子是放學後開會臨時通知我搞輔導而且是利用週六週日,我很不樂意,本來身體就不好,正想利用週末補個覺呢,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在會場上我就拒絕了,要是放在以前我肯定悶在心裏就接受了,可是後來領導說了就兩次而已,我想想也能安排過來,主要是我內心能接受,最終接了,不過我沒有抗拒和不安。遇到事情先問問自己願意接受否,不願意就拒絕,拒絕不了就欣然接受,不要壓抑自己內心真實想法去做事情,這樣很不爽的……

當然,除了以上一些收穫之外,我還有很多地方沒有深入理解並運用,比如,如何與自己的身體對話,與身體聯結?很多負面情緒都有它的源頭,如何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源頭呢?當負面情緒來臨時,如何臣服於它?像這些深層次的操練我還很欠缺,因此向內探索的路很長,不過我已經體會到它帶給我不一樣的人生,最後感謝學校組織的這場活動,也希望有經驗的老師能提供更好的資源共享!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0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淺顯的把它理解爲兩個意思。

(1)外面只有你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一個來完成,那意味有點像我的一樣。

(2)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就好像世上只有你一個一樣,勇敢一點,做更好的自己。

看完《遇見未知的自己》,才知道這話的意思是: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

這本書我看的既艱難又容易。容易的是,它是一個銜接很順暢的故事,所以很好看下去。艱難的是,裏面有好多“專業的術語”甚至到現在我也理解不了;更艱難的是,看的時候有點點震動:原來,瞭解自己是如此痛苦的一個過程。有些時候,我好像感覺到自己所有的過去和思想都被顛覆了。

這本書我看的緩慢。靠着每天清晨公車上的時間終於把它啃完。如果可以,再看一遍當然是好的;而更好的是,要有人分享感受體會。

無意中在豆瓣上看到別人簡短的一句評論:“唯心論”。一瞬間,似乎是擊中了要害,潰不成軍。但轉念一想,唯心又怎麼樣?誰能證明唯物又是絕對正確的?

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這本書不錯,至少在某些方面給我們一些提示,讓我們做更好更快樂的人。它告訴我們真我就是愛、喜悅、和平。

書中的老人真好,不遺餘力的去幫助每個受傷的人。真希望自己也可以遇見他。可事實上,如果能夠勇敢一點,其實可以拯救我們的老人就是自己,對麼?

最後一章,老人寫給若菱的信,我很想安靜的親自敲打一遍。嗯。

親愛的孩子:

該是你展翅高飛的.時刻了。我看到你的茁壯成長,心中有無比的喜悅。記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人分享,因爲分享跟感恩一樣,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又該是我雲遊四方的時候了,臨走前我總你一句話,記住——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現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祝福你,孩子。

書中還有一個理論就是“心想事成的祕密”,通俗的說就是想什麼就會有什麼。那麼,好吧,只希望我們所有的遇見都是禮物。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1

《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是臺灣的張德芬女士,剛開始的時候,我只是把它當作一本普通的小說來看,並沒有其他的想法。後來我發現它不僅僅觸動了我的心靈,同時也使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是需要自己去體會、去實踐的。

這本書以一位女孩和一位先知老人的對話,講述了現代人對於追求“真我”的意義。這也是一本讀起來很安靜的書,能讓人感受到靜心閱讀的興趣.小說的開始,女主人公若菱問老人一個問題:爲什麼現代人的追求越來越多,而快樂的人卻越來越少?就此引出了“小我”和“真我”的.概念。在這個社會裏,每個人都在追求金錢、事業、親情、愛情、友情等等的東西,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作者總結的五個詞:愛、喜悅、和平。其實我們內在的“真我”就是在追求這五個字,而我們總是被“小我”牽着鼻子走,有的人在挫折面前擡不起頭,有的人被眼前的既得利益迷惑了雙眼,有的人生活沒有目標就像無頭蒼蠅,有的人因爲追求過於遙遠的東西而陷入痛苦。我們好像都在追求快樂,但是我們爲什麼總是不快樂?“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起的,那麼一旦外在的物質消失了,快樂也就不復存在了,而真正的快樂,應該是內心的真我所追求的“喜悅”,是不被任何事物所影響的,是對自己的真正的認同。這就是快樂和喜悅的區別。快樂是需要外在條件來創造的,而喜悅是由真我內心發出的,比如看到一片透着陽光的綠葉、一個嬰兒的笑容。如何瞭解真我呢?那需要實現思想與身體的聯結。我們的思想多數在思考未來或過去相關的事情,很少活在當下。

在書中提到“世界上有三件事情:老天的事、我的事、別人的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似簡短的一句話,卻讓我感覺到其中飽含了豐富的意義。女主人公若菱在事業上遭到好友的背判、婚姻裏受到老公的欺騙,她感到憤怒、委屈等很多負面情緒。老人讓她學會“臣服”,因爲事情已經發生了,就是不可改變的,那就只有臣服。而接下來就是該考慮遠離這個好友,還是繼續做朋友?繼續維繫婚姻,還是解除婚姻?這纔是自己事情。書中總結既成的事實就是老天的事。下一步如何處理纔是我的事。很多時候都會爲老天的事傷腦筋,比如堵車,已經發生了,就是老天的事了,與其煩燥、生氣,不如戴上耳機聽歌,進而感受自己的呼吸。就像文中老人對若菱的保證: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有點醜惡的包裝,帶着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裏面珍藏的禮物。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匪淺,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實不然,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於已發生的事情不會學着接受,以後我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當然,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再次細細咀嚼體會,最後我把小說的結尾老人留下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2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大概是10年前,算是自己看到的第一部身心靈小說。在不同階段又分別看過幾次。近期重新拾起是因爲看了《當下的力量》,看不太懂,又回來頭把這本書重讀了一遍。看的速度很快,雖然情節都熟悉,但仍然很有可讀性,裏面的一些片段更加的具有啓發性,值得把其中的一些句子邊默唸邊實踐。如果你在工作生活中也遇到了困惑、焦慮甚至抑鬱,試試這本書,也許有特別的效果。

書的內容以一個30多歲女主角—若菱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爲引子,通過和一位老人的聊天爲內容開展,中間有女主角對不同人物類型的拜訪。內容的編排層層遞進,女主角的遭遇既狗血又常見,幾乎把成年人可能面臨的困境濃縮在她一個人身上。記得第一次看時,我記得了幾條:

1、喜悅與快樂的區別。

2、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

3、無條件的愛。那時的我對人生困境的經歷還較少,只是覺得裏面的內容和自己的初心有重合之處。10年以後再讀,對女主角的理解、對一些做法的關注更多了一些。

貫穿書本有一個同心圓圖,圓心是真我愛、喜悅、和平。在真我的最外層是角色扮演身份認同,然後是思想、情緒、身體。隨着我們社會角色和閱歷的增加,真我與身體的連結越來越少,對“小我”、“自我”的認同越來越多。如何破解?書中提到四個詞:聯結、臣服、定靜、覺察。當我們與身體建立聯結,投入部分的關注到一呼一吸,到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當我們臣服於自己情緒,認同情緒的產生消失,不去反抗它;當我們傾聽自己腦袋裏的聲音,做一個觀察的.臨在,成爲自己思維的第三者,定靜下來;當我們對自己的小我保持覺察,不因爲餵養小我的“胜肽”不斷地尋找小我的認同。我們就能離內在的真我更加接近,從而能獲得“愛、喜悅、和平”這種最充實平靜的狀態。

書中還有很多實用的建議。比如,當情緒來時,不要拒絕和反抗它,情緒是一種能量,它會來就會走,保留一定的覺察去觀察它。再比如,每天都保持一定的時間和自己的身體在一起,關注呼吸,關注疼痛、關注身體中相對柔弱的部分。還比如,臣服於事實,對同一事件A會因爲不同思維B產生完全不同的反應C,我們改變不了事實A,但能改變思維模式B。

今天是母親節。在青少年時代,大概沒有深刻認識到母親如何偉大而難做。感謝女兒,讓我有了10多年的媽媽經歷,也讓我意識到母親偉大絕對不是一句誇辭。母親的角色讓女人在完成社會職能的同時,擔當了很大部分的家庭角色。這個全年無休的責任,有人甘之若怡,有人糾結其中,有人無法兩全。但女人並不想成爲偉大的犧牲品,社會和家庭應該是去協助母親成就更豐富更有價值的人生,而不是將犧牲自我意願作爲成全家庭的優先。母親節的意義不在於謳歌或形式,而在於更喜悅於這一角色。

這兩天總算把勞動節計劃要做的整理都做完,享受於這一過程,滿足於現有的成果。腳踏實地地往前走,跟隨內心,臣服外界。祝福!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3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本都市身心靈脩行課,知道這本是在看李娜自傳的那本書中提到的。覺得名人推薦的,應該算是不錯的。索性買了一本來讀讀。

現在馬馬虎虎讀了一遍,就想上次博客寫的一樣,沒怎麼懂,裏面有好多專業術語,一時很難理解,開始讀的時候,很難讀進去,也很難理解,到了後來,漸漸的有點明朗,但是,已經結束了。這本書唯一能叫我讀下去的原因之一是因爲它是以一個故事講述的方式來說的。這樣聽過故事主人公的一些遭遇映射出一些職場生活中的道理。

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話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起初,看這句話的.時候,一點都不理解。是不是講的是在某個特定的環境裏面,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但是,讀完了才知道,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原來如此。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你剖析自己本身,挖掘自己的潛意識,今天才發現,原來挖掘自己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有的時候覺得自己的一些想法都是多麼的幼稚。看完這本書,覺得以後遇到事情都先要冷靜,因爲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種禮物,只不過,這個禮物有的包裝難看,有的包裝好看而已。

書中的老人真的是一個智者。叫主人公怎樣一步步的認識自己。介紹好多人給主人公認識,並讓他們分享各自的故事幫助主人公成長。心想,我要是能遇到這樣一位老人就好了。其實,遇到也好,沒遇到也罷。明白其中的道理,也算是一種收穫了。

最後,老人留給主人公一封信,現在我把它搬到這裏來,與大家一同分享:親愛的孩子,該是你展翅高飛的時候了,我看到你的茁壯成長,心中無比喜悅。記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人分享,因爲分享就跟感恩一樣,分享出去的越多,你回收的就越多。又該我雲遊四方的時候了,臨走前,我送你一句話:記住———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現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時間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的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回享受到它乃在蘊含着豐富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祝福你孩子。

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讀一下。我還得再讀一遍,覺得修煉的還不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4

最近看了本書,朋友推薦的,書名是《遇見未知的自己》,講述的是關於都市身,心、靈脩行的書。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如何走出困境,也教會我們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說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昧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讓我們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慾的膨脹,於是,人就陷入到這些貪婪和佔有的漩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於累得漸漸失去自我,以至於到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清楚的地步。正因爲失去了真實的自我,極力追求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人們佔有得越多,迷失得就越嚴重,內心也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爲什麼常常不快樂?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爲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和標準來約束自己,也用這些來衡量和批判他人。這些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都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也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爲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它自然的發生,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就像書中所說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爲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裏,但是人們總可以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是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者是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我們都會面臨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保持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纔會走向完美。

我們要記住,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滿懷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15

這幾天一下班就在讀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看後很是感慨,現代人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修養與慾望明顯不成比例,反求諸己,修心,正心,養心,纔能有好的心態。書中有一句話堪稱經典: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琢磨。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還是人生減速慢行的彷徨時期,唯有保持關照內心並感恩的心態,一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書中說,這個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呢?能量的爭奪!這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日本的江本勝博士做了一個實驗,讓水分別聽音樂,讀文章,接受電池波。然後分別冰凍兩小時觀察狀態,結果發現水的結冰程度會因爲聽到,看到,接受到發生很大的變化!還有一個實驗就是分別把三碗同樣的米飯放在一起,第一碗米飯每天對它說我愛你,你很漂亮,第二碗你不理它,第三碗對它說它很難看,結果一個星期過後第一晚米飯只是有點泛黃,第二碗發黴發臭,第三晚還算好點,這些實驗證實了一個觀點,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能量的。

我們大腦每秒鐘要處理四千億位的信息,但我們只能意識到兩千位的信息,所以我們會有選擇的去看東西,並且以此來體驗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物。至於如何選擇,就是受個人從小被灌輸的各種約束俗成的觀念,信念,標準,價值觀等的影響。完全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每個人環顧四周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東西,其它的大腦會自動排除,所以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成見也是這樣形成的。還有如果你不斷重複的做某件事情,從生理學角度我們神經細胞就會建立長期固定的關係,比方說每天你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痛苦悲慘,那麼你每天都在重複地爲那張網絡神經連接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還有更糟糕的是當我們身體層面和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分泌一種叫做“胜肽”的物質。隨着細胞跑到我們全身各處,久而久之我們的身體就會對某種胜肽產生依賴感,如果你長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有生理需求逼着你去發脾氣。這個是很恐怖的,就像吸毒上癮一樣!

總結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折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你的內在。當外境由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要記得向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又被觸痛了,看看自己是不是還有陰影還沒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事物上,先在內在層面做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那些外在可改變的事物。

每個發生在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份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比較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和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個災難也可以是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的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它內在的蘊藏的豐盛美好,因爲這是上天精心爲你打造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