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啓示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啓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啓示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啓示

導語:未來的我們變成什麼樣,我們都不知道,但我們有能力改造自己。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最新【1】

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於都市身,心,靈脩行的書。看後很受啓發。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小我,什麼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麼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裏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裏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着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於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哪五個字呢?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爲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這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擋我們原來的面目嗎?

其實書中就是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的,在最中間的圓裏寫上真我,愛,喜悅,和平!然後在最外面的一個圓上寫着角分扮演,身份認認同,裏面第二個寫着思想,第三個寫着情緒,第四個寫着身體!上面還寫到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結。

什麼是身份認同----覺察呢?我自己以爲書中說的就是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思想---檢視!也就是說當你對什麼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着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情緒---臣服,也就是說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麼的讓人難以接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一種結局!身體---聯結,我們要學着和自己的身體聯結,當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和身體聯結了,那是一種難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了,也許會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麼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我會爲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於以發生的事情不會學着接受,更別得什麼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着看開看淡一切,學着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最新【2】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層的女性爲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意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這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蠶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在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挺喜歡這本書,應該說我喜歡這類書——“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讀的時候總有一種熱情澎湃的感覺,給人帶來一場心靈之旅。其實我知道就算我不能像若菱那樣真正地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但讀完後就有一種如浴春風的感覺,思緒不再是剪不斷,理還亂。在讀這本書前我就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爲什麼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知道原理。讀了這本書後,知道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知道了我們要什麼,我覺得書裏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利、財富、健康,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和平。書裏展開了很多人生的課題和智慧,在這裏我們見證了這些智慧的正要性和實用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爲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境影響着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人所以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在我讀書的城市,那是一個節奏步伐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會被落下,那裏交通格外擁擠,速食店到處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戰中。那是一個躁動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個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個人都追求。爲了生活,爲了夢想,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婦,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願的,能夠從中獲得快樂,然而在不願意的時候,爲了演好這些戲份,我們每個人都要因時因地地戴上一些面具,正是這些面具遮住了真實的自我。當然還有我們那種小我的虛榮心也會讓我們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說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就很難找找到真我了,書中介紹了一些實用性和靈性的生活指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我們周圍朋友,同事來初步認識自我,因爲我們周圍吸引來的人和事物,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帶着一定的能量震動和我們的震動頻率相近。

雖然這本書我只看了兩遍,還沒完全融會貫通,也沒進行什麼具體的實踐,但我真的體會到了她能淨化心靈,安撫浮躁,悲觀和慾望,她將深奧的人生哲理簡單敘述,將修行理念溶於其中,比起禪宗佛學等等思想顯得有些粗淺,但更好讓人感悟理解。她教會我,當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時,唯有保持關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纔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蜂擁着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理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永遠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經常審視自己,自己給自己上課,自己給自己打分,尋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時間休閒時不妨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讀一些關乎身心靈成長的書,修心,養心,正心。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最新【3】

這本書採用了小說的形式,闡述的卻是心靈脩爲的內容。因爲是小說,所以通俗易懂,不過也爲之犧牲略去了部分更爲關鍵的原理性細節。不過總體來說,這還是一本值得認真閱讀的讀物。

作者的核心思想是,從童年期起,我們就一點點失去了與真我的連接,因此很難感到真正的、來自於內心深處的愛、喜悅、和平——這三件事物,是人類一切追求的終極目標。並且,人們往往容易將快樂與喜悅相混淆:快樂取決於外在條件,一旦令你快樂的情境不復存在,快樂也會隨之消失。例如,如果你沒有中500萬樂透獎,你就不會快樂;在你中500萬樂透獎以後一年過去,情境也在發生改變,你的快樂也會逐步消失。而喜悅不取決於外在條件,是從內心深處產生的。

爲什麼要去追求真我呢?作者認爲,我們的意識僅佔據1%,而99%的部分是潛意識。因此,潛意識基本上主宰了我們的生活,而不是我們自己。即,我們很難感知與控制自我,而是真我始終在主宰着我們的命運。真我其實也就是克里希那穆提所說的“實相”: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震動,觀察者(我們)又會影響被觀察者(外在的世界),因而我們的潛意識,創造了我們所遇的世界。當你對某一類的人或是他們的行爲,待別有意見、特別看不順眼的時候,就是一種自我的投射行爲,也是一種逃避策略。所謂投射,作者解釋道,「什麼是投射呢?比方說,我從小就被教導我應該是一個聰明的人,我也自認爲我很聰明,所以我壓抑、否認了自己不聰明的地方。於是,我看到不聰明的人的時候,他提醒了我內在不想面對的部分,所以我特別討厭不聰明的人,對他們沒有耐心。」

我們有的時候,可以幸運地感知到我們的潛意識。例如,夢就是意識通往潛意識的一個橋樑。我們在夢中所見、所遇、所感、所作爲,其實是潛意識的作用。

接近真我,需要突破4層界限。第一層是身體。事實上,如果我們不關注自己的身體,很有可能會其很大的阻礙作用。其中之一是“胜肽”的可怕魔力。當我們在身體層面或是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分泌出相對應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就屬於胜肽。它會隨血液流動併爲細胞上的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就會對某種胜肽有了特定的胃口和需求。因此,如果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在生理層次上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並且固定的關係。例如,如果愛生氣的人很久沒有生氣,他的細胞就會讓其有生理的需求去發脾氣,如同一種癮頭一樣。

突破身體的限制,需要我們去關注身體。運動是個很好的方式,無論是怎樣的運動,健走、跑步、游泳、瑜伽甚至是靜坐,只要能夠讓你關注到自己的呼吸,關注到身體的運動動作本身,就是很好的將身體與真我相連接的方式。

第二層是情緒。我們很容易迴避、壓抑自己的情緒,這個和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和訓誡有關。長輩爲了省事,總會通過抑制或者轉移的方式,讓孩子會避開負面情緒,因此長大之後的承認也學會了用替代品來逃避情緒,例如各種癮頭、工作狂等。有些人每天把時間排得滿滿的,就是不願意去面對自己。

突破情緒的限制,需要臣服——臣服於事實,那些已經發生的事實。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不再和老天或者他人所決定的事實相抗爭;承認是已經發生的事;接納客觀的當下。作者認爲,「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爲你把能量充分關注於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

第三層是思想。我們往往忽略去觀察自己的思想,因而一股腦地不加選擇地信任、順服於自己的思想。特別是負面思想,會是一種背景音樂般的存在,在意識層面反覆播放;而被我們所忽略了其真實性。有些思想,是我們一直鑄就因而忘卻了實相的——比如,「自己的價值是自己給的,不能把這個權力拱手讓給他人。」許多人在發生了事情的時候,總會批判自我、虐待自我,因爲他們試圖在這些事情上尋找與證明自我的價值。在潛意識層面,他們充滿「無價值」感,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然而,自己並不是這些事情;自己的價值是自己給的;而不是他人或者其他事物。突破思想,正是需要自己去檢視自己的想法。

第四層是身份認同。很多人認爲工作、家庭、社會地位、財富等就等同於自己;這就屏蔽了真我。例如,老人提醒若菱,「我不是我的婚姻,我的真我不會因爲別人的眼光、我婚姻的狀態而有所改變。」

這本書也闡述了和很多其他心理學著作類似的觀點。比如如何對待親密關係中的另一方——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認爲對的、正確的東西和他們分享,但是背後不要設定一個預期的結果。(比方說:你一定要聽我的,要不然)這樣的話,對方比較能夠接受。